只要没有审查制度,能拉到投资,组个有名的班底,雇几个记者攒点故事,谁都能往总统身上扣屎盆子。
这些事是不是真的不重要,影响造成了,态度表达了,提名拿到了。
一句based on true story, 但还是艺术创作。
当事人就算再气,除了派个杀手,法律上还真不能拿他怎么样。
拍电影真是liberal们最好的手段了。
(怎么还没人拍川普?)当然,这位liberal导演非常聪明地使用了戏谑手法规避了政治故事的枯燥感。
就像最后讽刺大众的那一段对话,对只热衷"速度与激情"的观众,政治轻浮化的处理真是最好不过的操作,导演驾轻就熟,让人看得过瘾。
持续数年已久的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
伊拉克战争伊美双方士兵死伤数万,百万平民流离失所,但它同时也为电影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让人们对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加以重新审视与反思。
在优秀的作品之中,既有像《美国狙击手》、《拆弹部队》这样直面战场的奥斯卡获奖电影,也有像《养家之人》这样聚焦处于战争下人们的苦难。
凭借着《太空头》而出“头”的导演亚当·麦凯此次的新作《副总统》就讲述了在小布什总统时期,担任副总统的迪克·切尼对于这场战争的推动。
《副总统》中的迪克·切尼尽管在美国政府中,副总统可谓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鸡肋角色,但迪克·切尼硬是凭借着自己与布什家族的亲近关系(他曾在小布什父亲老布什手下担任国防部长,又帮助小布什当上总统),在精明的算计之下,使得自己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副总统,正如电影所表现的那样。
于是乎,在他和小布什“执政”的时期,一场持续许久的腥风血雨到来了。
首当其冲的便是“9·11事件”。
就在小布什2001 年1月20日刚宣誓就职总统,入主白宫半年后不久。
“9·11事件”(September 11 attacks)发生了。
9·11事件这是一起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一号楼和二号楼,两座建筑随后相继倒塌,灾后遇难者统计总数高达2996人,骇人听闻,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美国2000亿美元的损失。
更严重的是,此次事件对美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弥久不散,因为在美国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地恐怖袭击事件。
这让他们意识到这片一战、二战都未曾波及到的土地,早已不再安全,恐怖事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9·11事件新官上任的小布什政府自然就要对此发出回应。
2001年10月小布什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铲除制造9·11事件的基地组织们。
紧接着他又在2003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一场历时七年多的战争,最终又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布什政府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与9·11事件的犯罪分子“有关联”,以其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单方面向伊拉克发动了战争。
伊拉克战争但事实的真相是,伊拉克战争是由副总统迪克·切尼将大量情报混淆视听,以便证明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与9·11事件的犯罪分子有联系的荒诞之战,他不仅故意向国会和民众“提交虚假信息”,而且不断重复游说说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议入侵伊拉克,保卫美利坚。
这些在《副总统》中都有所提到,但它没有明说的是: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但华盛顿邮报记者一致认为,副总统切尼如此“上心”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相关的细枝末节在《副总统》中也有出现,切尼在担任小布什的副手之前,就曾是哈利伯顿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世界上最大的为能源行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之一),该公司在伊拉克重建等项目中获得了巨额合同。
片中还未曾提及的是,小布什在哈佛毕业之后,也曾经在德克萨斯州从事石油产业,从政后仍是哈肯能源公司的董事,而他之所以能够从一位生活放荡的登徒浪子站到美国总统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以切尼为首的一批石油、金融财团大亨不断造势,让他在最后关头险胜民主党的候选人戈尔。
左图小布什,右图戈尔还有观点指出,伊拉克战争不仅仅只是为了控制石油贸易,还是为了清除萨达姆政权对以色列(美国铁打盟友)的威胁,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对抗中,萨达姆政权历来是支持巴勒斯坦的,因为作为中东唯一能与以色列抗衡的国家,屡次与以色列冲突,所以萨达姆政权还在2000年公开宣布给巴勒斯坦提供每年10亿欧元的援助。
而且在打击萨达姆政权的同时还有利于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巩固自己的霸权主义。
总而言之,伊拉克这个国家对于美国至关重要,亦或者说是小布什政府觉得这对美国至关重要,于是在种种利益关系之下,战争爆发了。
这场战争导致的后果也是惨烈的,不仅让许多无辜的平民陷身于战乱之中,而且伴随着另外一场阿富汗战争和一系列政策的连锁效应,导致美国财政从2001年战前的尚有盈余发展到全年财政赤字1万亿美元的新高。
在小布什第一任期结束的2004年,美国就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最大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在2006年进行的全民调查中,小布什的执政认可度停留在32%,创造了历代美国总统最低认可度记录。
2007年2009年从美国华尔街而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有很大部分就是因为上述行为的蝴蝶效应。
然而这些行为在《副总统》中显然都被异化了,副总统切尼邪恶的一面被过度地放大,让他看起来像是幕后操纵一切的主使。
迪克·切尼本人但在实际上,影响到这一切的是小布什政府、共和党这个整体,当然也可以说是相互关联的其他国家都有连带关系,而切尼只不过是其中比较有话语权的人物罢了。
例如,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在“倒萨”的作战计划上独断专行,极力推动“倒萨”政策,手段之强硬,目的之极端,遭美国海陆空军三方报社发表社论,多位议员、将军要求下台。
《副总统》中的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副美国国防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远在老布什总统时期(1989年~1993年)就强烈反对让萨达姆政权掌权,在克林顿总统时期(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又四处游说,让伊拉克流亡者支持的伊拉克游击武装提供资源,但都被一一否决,直至小布什时期他才如愿以偿,被大众讽刺为“伊战设计师”。
《副总统》中的保罗·沃尔福威茨这些在片中出现的人物和未曾出现的人,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让世界呈现出现如今的模样,尽管大多数的行为都令人不齿,但始终是一个事实。
《副总统》用非常戏谑偏激的喜剧手法,对他们进行了讽刺。
然而,《副总统》中最大的讽刺莫过于片尾彩蛋:一群人刚看完《副总统》对此发起讨论,有些人说起希拉里,有些人说起川普,还有些人却聊起最新的《速度与激情》。
既讽刺了时政,又讽刺了观众,最后甚至还讽刺了自己,不能像爆米花电影一样吸引人。
但不论观众们关心什么,他们始终是在历史的迷雾下,被权利支配者们操盘。
在虚无缥缈的荣耀下,为了一场虚构的威胁,去打一场注定不义的战争,并为此丧失性命。
这或许就是《副总统》更深的一层戏谑。
切尼家族,美国上层主流代表。
2000年当上小布什的副总统,让家族再上一个台阶。
切尼还是1995至2000年间任哈利伯顿公司的主席和行政总裁。
重入政坛后获得退职金2600万美元。
哈利伯顿,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服务公司之一,当然是油气企业的最佳伙伴,而布什家族是美国大型石油公司Chevron(雪佛龙)的第三大股东。
家族的一些成员拥有天然气和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康菲石油)的股份。
同时小布什任内发生的9/11事件,直接导致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和阿富汗战争(2001年),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布伦特原油价格于2003年8月摆脱30美元的长期桎梏,飞升冲天。
并于5年后的2008年8月达到147美元巅峰!
同一历史阶段,著名的巴菲特先生也诞生了神来之笔。
2002年至2003年期间,伯克希尔共计支出约4.88亿美元购入1.3%的中国石油港股股票,一举成为了中国石油第三大股东。
到2007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市值达到2750亿美元。
这一年,巴菲特以40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石油股票尽数抛售,获得大约700%的超额收益。
所以,先知总是事先知道了一些,于是成为先知。
这才是价值投资的真实真谛!
对了,布什家族还与军工产业有重要关系。
不过和油气产业比起来,估计军火并不算主要。
提到克里斯蒂安·贝尔,除了佩服他精湛的演技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他那“忽胖忽瘦”的身材。
先上一组对比照,左边是他正常的身材,右边是为了扮演电影《副总统》中的迪克·切尼,而增肥后的样子,整整胖了41斤。
是不是已经惊掉下巴了?
虽然,贝尔一段露肚皮的镜头在电影正片中删除了,但是即便这样,也不影响其带来的震撼效果。
最终,这部电影让他拿到了金球奖,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相信他也会赢得奥斯卡)
不过最近,贝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将改变以往这种“损害身体”的极端做法。
“我不能再这样做了,真的不能,死亡就在面前。
”
尤其是当他得知,《至暗时刻》中加里·奥德曼在扮演丘吉尔的时候,并没有真的进行增肥。
其实,即便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这种忽胖忽瘦的减肥方法,也必然会产生问题。
有很多资料显示,贝尔采用的“Yo-Yo Dieting”减肥法,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病症的风险。
这里就不得不回顾一下,贝尔那些“减肥增肥”的光辉历史。
其实早在《天鹅绒金矿》的时候,贝尔的身体,整体看还是挺正常的。
虽然为了角色需要,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肥。
电影故事的背景,设置在70年代摇滚乐流行的伦敦,贝尔饰演的是一个酗酒吸毒的记者,所以会有点消瘦。
一开始他想通过跑步来减肥,不过她的老妈表示反对。
因为剧本中的角色,是因为营养不良才瘦的。
所以,应该靠喝酒、节食等来进行减肥,而不是跑步运动。
而贝尔,也很听话地照做了。
摊上这样认真的老妈,也难怪贝尔会有这样的成就。
比较大的转折,出现在2000年的《美国精神病人》,这个角色其实原本是小李子的,不过最后他去拍了《沙滩》。
根据剧情需要,贝尔要扮演一个完美的男人。
而完美的男人,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身材。
所以,贝尔需要减肥增肌塑形。
他有一年半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一开始还去健身房,不过由于不懂得怎么锻炼,很快就放弃了。
只剩下42天的时候,贝尔请了一个私人教练,每天健身3小时,并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
最终的结果,也很不错。
在2004年的《机械师》,贝尔饰演的是一个不怎么吃和睡的人,所以角色也会非常瘦。
电影试镜的时候,他83公斤。
4个月后,贝尔一副行尸走肉的模样出现在片场,整个人瘦了28公斤。
减肥期间,他每天只喝一杯黑咖啡、只吃一个苹果和一罐金枪鱼。
为了缓解饥饿感,喝了很多水。
为了节省精力,不会做不必要的运动。
减肥一开始的时候,贝尔找了一位营养师,咨询这期间会缺少什么营养。
于是,除了吃上面那点东西,他还会补充了一些维生素。
《机械师》结束拍摄后,贝尔因要出演《蝙蝠侠:侠影之谜》,所以要进行增重。
接下来的6星期,他每顿饭都吃五个披萨和一桶冰淇淋。
由于吃的太多,这些食物根本无法在胃里进行消化。
而未消化好的食物,所产生的有害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后,会产生毒性作用。
有好几次,贝尔都不得不叫了救护车。
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增肥增肌,最后体重达到了200斤。
不过,诺兰却觉得肌肉太多了,不符合自己想要的样子。
贝尔则二话没说,直接又减掉了18斤。
接下来的这些年,贝尔的身体像气球一样,一会儿胖一会儿又瘦。
2006年的《重见天日》,贝尔减掉了30公斤。
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继续增重,直到2010年的《斗士》,又减掉了近30斤。
2013年的《美国骗局》,贝尔又要增重了,吃了很多甜甜圈、芝士汉堡,看到什么吃什么。
体重从84公斤,增长到了103公斤。
比较好的是,在后来的《法老与众神》《大空头》等电影,贝尔的身材并没有忽胖忽瘦,还都比较正常,直到去年的《副总统》。
在《副总统》首映礼的时候,贝尔还表示,为了扮演角色吃了很多派,而且相对于减肥,他觉得增肥更有意思。
不过,好在如今的他,已经意识到这个健康问题了。
大家很钦佩他对电影的奉献精神,但也真的很担心,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准备拍摄。
很高兴他能有这样的改变。
其实,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在《摔跤吧!
爸爸》中,也尝试过这样“忽胖忽瘦”的减肥方式。
记得在一段记录视频中,阿米尔汗表示自己很怕在电影完成拍摄后,瘦不下来。
所以把“胖子”部分的镜头,放在了电影拍摄的最前面。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有动力减肥,好完成下面“瘦子”的拍摄部分。
优秀的演员,真的是用生命来践行自己喜欢的事业。
最近的路透照显示,贝尔已经完成瘦身,开始为新电影作准备了,真的希望他能兑现诺言,不要再“糟蹋”自己了。
好的演员,真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带给观众更多优秀的作品呀!
好多熟悉的名字,好多曾经的新闻联播上各种新闻,作为完全局外者加上不同国家且年龄小对于当时的新闻只是纯粹的看热闹,这部电影不管真的假的确实把当时小布什伊拉克战争那部分讲的挺深邃的。
影片的风格一看就和当年的大空头如出一辙,诸多大牌汇聚,黑色幽默加持,讽刺加写实。
贝尔的演技真牛逼,说胖就胖说减就减,配得上影帝了。
女主是超人女友,挺好看的,而且这里面的性格刻画比较有野心,好男人都是她教育出来的。
影片把黑暗肮脏的政治用黑色幽默表现的淋漓尽致,杀人放火金腰带啊,这边一个决定那边炮火连天,血流成河,正义与人权那么微不足道。
影片最后还有彩蛋骂特朗普的,挺有意思,里面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等人真的经常出现新闻联播里啊。
《大空头》的导演Adam Mackay将他的讽刺对象从华尔街转向了白宫,要说这个世界上影视素材最容易找的地方,大概不外乎这两个吧。
Adam Mckay惯用的交叉剪辑在本片依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初沉迷酒精的颓废青年和最终手握无上权力的副总统对接在一起,让人意识到“获取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大概是一种天赋。
中年切尼在葬礼结束时,警告涉嫌杀害了妻子的岳父从此远离他的妻子和孩子;对接的是一边吃着烤面包一边风淡云轻地下达逮捕名单的切尼——政治没有是非、生死,那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才会考虑的事情。
成为了副总统的切尼站在办公室门前,关着灯凝视屋里的一切,与此同时镜头剪辑到了生活中爱着妻子和女儿们的切尼,在电话里教妻子如何做奶油意大利面。
政治家从来都是矛盾且复杂的,这一点在切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他们表现得很有人性,他们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家庭,更懂得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在他们的世界里,又从不存在是非曲直、黑白善恶,一切都在一团团混沌中无法辨别。
一小时三十二分钟开始,表现切尼决定攻打伊拉克时的一段多重交叉剪辑很是精彩:焦点小组直击人心的对伊拉克武装力量的恐惧、支持切尼立场的政客(比如迈克彭斯和希拉里)发表赞同意见、媒体对公众的舆论导向……穿插进毫无意义的搞笑视频,并最终落脚在一档真人秀的台词“酋长发话了”。
本应最为紧张严肃的战争前夕,与不合时宜的荒诞幽默结合在一起——严肃的事件往往出自不那么严肃的决定。
电影对于各种明嘲暗讽更是乐此不疲,也充分说明了政治和儿戏有时仿佛一母同胞。
影片在第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餐厅服务员为切尼等人念了一系列菜名:敌方战斗人员、非常规引渡、战争权力法案、统一行政理论……接着切尼说:"we'll have them all"。
权力、更多的权力、挑战宪法底线的权力,这是一个政治家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之后镜头切换到谈笑风生间做出攻打伊拉克的决定的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讽刺政治的“轻浮”意味更加明显。
以及电影在第48分钟打出演员表,故事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气氛里“结束”——虽然在《大空头》的片尾已经用过类似的手法,但它依旧足够讽刺,没有哪个政治家会声称自己不爱家庭,但权力和欲望才是如水和空气一般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东西。
再比如,借用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白让切尼与妻子在决定出任副总统的前夜互诉衷肠,慷慨激昂发自肺腑——镜头一转,其实只有一句“我们按计划进行”,文学作品的渲染和描写,又何以让人们揣测出一个阴险狡猾的政治家复杂又深不可测的内心独白?
切尼在电影中经常以背影、在人群中虚化的方式出现,出席各种重要会议、公共场合,镜头往往在人群里扫过一圈,才会聚焦在切尼身上;他从不参与无意义的讨论和针锋相对,几乎不与人争论——他会直接下结论,以及下达命令。
戈尔撤销败选声明时,在嘈杂地表达愤怒与不满的政客里,切尼默默出画;接着,最高法院作出不准许佛州重新计票的裁决。
“当心安静的人,因为别人说话的时候他在看,别人行动的时候他在计划,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出击。
”用这段话形容切尼无疑是最为贴切的。
但这部电影的缺陷依旧不少。
一部传记电影,既然要铺垫,既然要细致,迪克切尼大学期间酒驾被抓、被耶鲁开除、在电力公司当电工——和维基百科第一段完美契合——这样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都不惜花费篇幅,而他在老布什当选总统时出任国防部长期间的内容只有一句话带过——何况这位老哥对海湾战争没少发挥作用。
比起《大空头》最后美国的金融帝国轰然倒塌,与几路提前洞悉事实的“局外人”相互对应而形成的一言难尽的讽刺,《副总统》的后面部分,从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开始,剧情更像是流水账,按照时间轴机械地平铺直叙,讽刺的风格并没有贯穿始终。
其实没有必要塞那么多内容的,毕竟这不是一部迪克切尼的纪录片,讽刺才是这部电影的最主要目的。
不过电影最后切尼的电视录像倒是挺有意思,还不忘讽刺一把选民:“是你们选择了我,而我只是做了你们希望我做的。
”不是政客把民众当成傻子,实在是政治这种只能暗潮涌动的东西,生活在阳光下的民众们是不可能玩儿明白的。
这部传记式的讽刺电影,似乎更倾向于对切尼一个人的讽刺。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政治家做不出一件不光彩的事,一淌政治的浑水也不是一个人能踩出来的,只往一个脑袋上扣伊拉克战争的屎盆子有点过于可爱。
科林鲍威尔、保罗沃尔福威茨、苏珊赖斯、希拉里、奥巴马政府……洗白得如此干净利落,小布什为总统扩权也没少出力,而在电影里他完全成为了一个任由切尼摆布的傻子和傀儡。
不怕说得再偏激点儿,从第一颗炸弹落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开始,凡是坐在白宫里的人谁都别想跑。
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记得,2003年联合国安理会,时任国务卿的科林鲍威尔是如何拿着一袋“洗衣粉”向全世界公布,美国找到了伊拉克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养肥了ISIS这条毒蛇的奥巴马政府对于恐怖主义更加难辞其咎……试图在政客里强行以“好坏”和“善恶”进行区分的做法——不论是不是出于影视剧情改编的需要——都相当的愚蠢幼稚。
我不是说所有的政客,我是说政治本身就是bullshit。
政客是“好人”么?
他们多么肮脏的事情都做的出来;他们是“坏人”么?
你何时见过他们做过“坏事”。
这条标准适用于任何一个政客,而不仅仅是对于切尼而言。
唯一心疼的是贝尔,他在《大空头》里几乎没穿过鞋,边听重金属边计算房贷违规率,天天活得像个神经病说话还结巴;在《副总统》里,他大概胖成了两个贝尔,后来还秃顶,如果不是看了演员表,第一眼真的没有认出来——所以Mackay什么时候才能放过贝尔?
在自毁形象方面,贝尔也算是和小李不分上下了,拿到小金人之前,多半也是会乐此不疲地折腾自己的身体的。
政治讽刺对奥斯卡而言似乎并不怎么讨好,或许是讽刺看起来没有直接抨击那么简单粗暴,换句话说抨击力度没那么强,显得有些心虚气短。
但其实讽刺有时候比直接的抨击更具打击性和毁灭性,不过Adam Mckay的功力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而已。
我们喜欢政治题材的电影,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玩儿得明白,但通过电影,至少我们可以短暂地过过瘾。
这周其实看了两部电影,本来打算只看一部,但是偏偏在今天误打误撞就看了第二部,所以我决定把第二部留到明天或者后天写作为下一周的影评。
这周要写的主题是——《副总统vice》。
主要讲的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副总统之一——迪克切尼。
所以这部片也算是伪纪录片。
虽然它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爽片”,是那种能够满足观众窥私欲的电影,将政治黑料一起打包放送给观众,从而使得观众获得一种畅快感。
但是再很大程度上,导演亚当麦凯还是赋予了他一个以某种艺术角度上看得感觉。
文章脉络一开始是以一个普通美国公民作为旁述,描绘了迪克切尼在担任白宫defence minister时竞选总统结果因为其女儿gay所以放弃选举的前半生。
而这个前后的停顿,导演用了播放cast让观众误以为,“呀这么美好的故事到这里就happy ending了”其实不然,亚当麦凯的电影怎么会让你如此失望,还可以去看看他前几年很成功描写美国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
而切尼的后半生是作为小布什的副总统,导控了伊拉克战争的开始,以不断放大的权力也行争取自己的目的。
而一开始的美国公民跟切尼的联系在于,他把他的心脏,移植给了切尼,以切尼的心脏挖出来是黑色的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
另外,最后还有一个小片段是关于对政治保守派的描述。
我对拍摄手法的赞赏1、其实故事情节上给了切尼两次重生。
第一次是放弃竞选后,播放演员表,而又用小布什急促的铃声给开了第二段政治生活;第二次是切尼即将临近死亡,而开头的旁白是一切的铺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是开始他第三次政治生活。
2、其实他的妻子,也是有详细刻画的。
在切尼参政期间,琳妮从鼓励其参政,到助其发表宣言,一直做好贤内助,一直也给出她充满了权力野心的心态。
所以导演也有刻意描绘,在切尼走上自我政治圆满的过程中,琳妮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3、片中充满了大量的镜头切换,镜头转移,其实是导演很明目张胆的在这部纪录片中揭发他对切尼这个人的看法,形象的认知。
4、有关于政治的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也不是不懂,但是觉得自己单纯去评价,没有结合一定的环境历史的认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以后会重新在修改的原因。
5、整部电影的构思整体来讲,也都非常的棒,但是碍于是美国政治历史的电影,可能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的政治看法也就不一样。
6、但是我个人还是感觉,掺杂了很多导演以及导演咨询的人很多的标记有独立特点的观点。
不能说是非常客观。
但是导演也是非常努力的把他心中的切尼,给我们以大量的寓意以及剪辑,故事的策划给我们展示出来。
有一篇描写电影中很多细节寓意的评论,我给大家放出来。
我有很多点也是产品从这里看懂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55827/感觉现在写影评,跟一开始写影评不一样了好多,可能是时间太仓促了,没有把这个任务给做好。
好了快6.2了,我要赶紧把这个放出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8392234/影院好读版
一位民主黨的支持者為何要製作共和黨人的傳記電影?
由曾帶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賣空》的亞當麥凱帶來又一笑鬧喜劇,這次他將把鏡頭對準迪克錢尼,這自然是使人疑惑的,因為這樣一位看似平淡無奇、庸庸碌碌的政治人物娛樂性可能還不如雷根或小布希甚至是川普(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camera face)然而電影看完,一切疑惑都會水落石出。
表面上,本片都圍繞著錢尼這樣一位影子總統的思緒,但由於本片的敘事者是由一位我們不知其與錢尼關係為何的科特而非錢尼本人,所以這就造成了全程觀眾都有著坐立不安的體驗,為什麼這個人物聽得到錢尼的部分想法?
這是個小人物如何成為大人物的故事嗎?
好像是,因為在電影前面電影刻意帶出迪克錢尼年輕時的廢人歲月,但作為這樣的故事電影卻又刻意草草帶過迪克錢尼本人的覺悟過程,導致鏡頭一轉我們就看到他擠身各大菁英,成為國會實習生(而不久前他還只是個修電線的工人)這是貫穿本片的基調,我們不知道事情怎麼發生的,有某種動力在本片隱隱的推動一切,表面上是錢尼老婆,但到了後面錢尼希望接小布希的副總統時又證明不只是如此,到了更後面我們會看到連錢尼的家人都已經看不出來他到底在算計什麼,而如同他老師的唐納德·倫斯斐在錢尼步步高升,並逐步展現手段並鬥爭掉如老師般的自己後,他挖苦並稱許錢尼比自己還成功,因為錢尼比他還陰狠與無情,這裡彷彿是對應著回憶裡,家暴甚至疑似謀殺琳恩母親的錢尼岳父對他諷刺的:「你真是個國會的大人物!
」或許對於權力,你只有征服或者屈膝。
陰性與陽性的力似乎是本片另一條重視的對比,畢竟本片前期如此重視琳恩對錢尼的影響,我們看不到錢尼有什麼動機從政,就算錢尼從政步步高升後,我們也不知道為何他對權力如此著迷,而琳恩比起錢尼更能看到大局,至少更會用語言解釋給觀眾聽,她知道那時世界不接受女性從政,對於錢尼,她彷彿母親一樣,直挺挺的站著要年輕的,酷愛喝酒鬧事,被辭退後彎坐在椅子上的錢尼:「站直身子」為她出人頭地,而在之後錢尼失勢,出來選議員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對比,錢尼的演說完全打動不了台下的觀眾,反之琳恩作為一個女人,卻能夠說服一眾歧視女性的保守派男人,就像母親說服男孩一樣,正如多年以後錢尼的異性戀女兒能在此地當選一樣,本片相當強調這種陰性的力量,甚至密室協商都被劃到這其中,這些力量在陰暗中滋長,並牢牢的控制著檯面上的一切,所以錢尼的「心臟弱」既是事實,也是象徵,包括其有氣無力及輕聲細語和不時發生的停頓,都在展現這種真正作用於美國政治的「陰性力量。
」這樣的力量在地下生根,最後在中東開出豐盛的火花田,以及在國內織出綿密的傳播網。
比起克里斯汀貝爾全程眉頭深鎖的迪克錢尼,山姆洛克維爾所飾演的小布希膚淺的多,卻反而走出怪異的深度,因為他演的就像小布希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被錢尼這老狐狸給玩弄在手掌心,這讓我想起小布希智商只有八十的謠言以及這樣劉禪那樣的人物,但有趣的是正因為他看來如此單純,錢尼第一次與他的會面反而看不穿這人到底想要什麼。
小布希真的蠢到對錢尼所做的一切都毫不知情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選出小布希的美國人不是更加的愚蠢嗎?
只因為他陽光的表皮就選了這樣一個人,結果反而導致了更加陰鬱的戰爭。
電影全片就這樣遊走在粗糙搞笑的膚淺與細思極恐的可怕中,你當然可以簡化為全片到後面就在講小布希如何弱智到被錢尼操縱,而錢尼就是收了錢導致整場戰爭,但說實在的,錢對他有這麼重要嗎?
有重要到讓他如此偏執嗎?
尤其當電影後半段錢尼接受記者訪談到一半,直接轉向觀眾,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只是盡了公僕的義務而不負人民稅金云云,彷彿在他的自我劇場內確實沒有一絲一毫的慚愧與懷疑。
好像他是個電影角色一樣。
說到電影角色,前頭提到的敘事者科克後來在錢尼心臟驟停時發揮了作用,他正好在錢尼病危時被車給撞了,而正好他的心臟可以給錢尼用,但他的聲音卻如不需身體的幽靈一樣繼續敘事,正如本片不斷閃回的迪克錢尼的過往的種種階段,比如911事件、以及年輕時候、再佐以各種歷史片段與重新拍攝的假歷史片段,以及各種新聞或自然動植物的圖片的蒙太奇,都使得本片不斷的否定與打斷任何觀眾入戲的可能,進而從電影形式的怪異,漸漸習慣政治場域的怪異,喜劇與政治被縫合在一起讓觀眾好像看了場怪胎秀,除了驚奇卻無所理解。
「所以我們到底相信什麼?
」年輕錢尼的一句話,說的是觀眾的心聲,換來的是唐納德甩門後止不住的大笑,一切都只在種種密談裡,但因為電影沒有展現,觀眾還是不知道錢尼到底知道了什麼、到底跟企業高幹談了什麼、到底跟他的律師談了什麼、又到底為什麼死都不跟他射傷的律師道歉……觀眾看到的總是影子。
電影刻意留給我們的線索,就藏在真正的製作名單跑完之後(電影中段有另一段假的製作名單)又跑出一段似戲非戲的片段,在前頭擔任電影中關於要不要攻打伊拉克意見樣本的臨演們此時似乎下了戲,其中一個像是發現了什麼,著急的說:「等等,所以這是自由主義者的電影?
」而另一位臨演則出聲說:「所以現在我們只要追查真相,就是自由主義者,就是民主黨支持者嗎?
」第一個人生氣的說:「別裝了,你這個希拉蕊的支持者」另一個也憤怒回嘴:「現在希拉蕊又不是總統,那個奇多先生(指川普臉橘橘的像奇多餅的顏色)又不是我們選出來的」第一個人憤而出手,兩人扭打,這時候其中一位臨演看著手機與身旁的人開口說話:「哇,最新的《玩命關頭》又要出來了,我一定要去看」這三人明顯象徵了美國兩黨支持者與對政治冷感進而投向娛樂的大眾,而裡頭的臨演召集者(議程控制者)則看向玻璃之外,好像是對著觀眾,又好像是對著某個隱形的導演請示接下來該怎麼做,至此,亞當麥凱不只將電影的後設性拉到最強,還直接打下「當下」的樁釘(換言之,本片劍指當下政治)將「電影導演」與「美國導演」疊合在一起,亞當麥凱之於這部電影,正如錢尼導演了這一切,導致伊拉克的悲劇,導致美國愈加繁複的安檢與愈加嚴重的隱私侵犯,並把美國的政治變成如今一場鬧劇。
唯一的問題是,誰是川普的迪克錢尼?
如果有一種力量超越民主黨與共和黨,控制著美國同時癱瘓著群眾對政治的關心,這力量是什麼?
誰是美國當下的導演?
喜劇至此,令人毛骨悚然。
Lots of good acting. Christian Bale once again transformed himself. Similar style to The Big Short, which can be thought of as "explainer movies": lots of voice over, lots of information being shoved down the audience's throat, while the director still manages to make it entertaining. What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is movie though, is that this movie doesn't leave much space for the watcher to think, because the director has a very strong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and he is presenting it in a matter-of-fact fashion. It doesn't matter if I share his point of view; it just doesn't make it an engaging movie.
我是看了说不破大师的美联储历史,才大概了解美国政治主线,再看副总统就清楚多了。
文章有点长,已取得转载授权,建议大家关注“说不破大师”看原版的。
开始:1989年1月,一架波音747降落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国民机场。
沙特国王法赫德早早恭候。
飞机停稳,廊桥上走下来一胖一瘦的两人。
胖的在前,脚步摩挲,穿着肥大的西裤。
走近才看到瘦者模样,架着一副闪光的老旧眼镜,眉毛浓厚,垂手过膝。
胖的人是美国的国防部长迪克.切尼。
握手示意后,他向法赫德隆重介绍身后的瘦者。
“尊敬的国王,这位就是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
”极少犹太人可以在阿拉伯国家得到崇高的礼仪,格林斯潘除外。
法赫德的夸奖蜻蜓点水,但深入人心。
他可以非常精准的提到一年前,格林斯潘挽救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危机里,几点几分主持的美联储紧急常务会议,以及历时多久做出最终决议。
“我让我们的金融系统都在学习您的管理之道。
” 法赫德作为225万平方公里的中东之国的国王,谦虚的让人诧异。
全副武装的国王车队蜿蜒了差不多一公里,车队安保均配备了先进的武器,格林斯潘看得出来,这些都是美国最新款的产品。
车队进入王宫后,继续开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沙特的国宴厅。
没有标准的外交礼节,所以国宴大厅回归原来的模样:金碧辉煌,针绣钜细。
侍者优雅的处理每一个来宾的细节,特地给格林斯潘换上欧式藤椅,让格林斯潘的背痛舒缓了许多。
晚宴热闹非凡,国王介绍了很多沙特高官给格林斯潘认识,高官们对格林斯潘的赞美超越种族,偶尔格林斯潘还说出几个跟他厚重外形并不搭的笑话,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晚宴上的格林斯潘就像一个超级明星,而不是犹太人 。
晚宴过后,切尼、格林斯潘随着法赫德来到了一个书房。
里面已经备好了加州单芽威士忌和古巴雪茄,侍者早已不见。
切尼喝了一口浓烈的威士忌,咂了咂口,转身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照片,向法赫德解释,这是美国联邦情报局最近拍摄的照片:伊拉克萨达姆的军队确实从伊朗全部撤军,但军队还不断在南部,靠近科威特和沙特边界的位置集结。
法赫德其实从沙特自己的情报机构已经拿到相似的照片,但此时,为了给足美国国防部长的面子,他还是佯装大吃一惊。
切尼这时话锋一转,猛夸伊拉克的军队装备,并用了“令人恐惧”,“军事力量仅次于中国”,“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的字眼。
法赫德早就关注伊拉克军队动向的原因在于:阿美石油公司大部分的产油基地离伊拉克边境都很近,只需要一颗炮弹,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都可能万劫不复。
切尼一顿预热后,转而强调让沙特放心,沙特是美国的好朋友。
格林斯潘平静的看着这一切,正常来说,这不是美联储主席应该在场的会议,切尼过界了。
但谁叫他是迪克.切尼呢,格林斯潘想。
格林斯潘能感受到切尼身上有跟自己极为相同的特质。
当晚夜半三更,三人喝的酩酊大醉,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切尼醒来,房间桌子上如愿摆上了沙特武器采购订单。
目的达到后,切尼和格林斯潘启程赶往以色列。
他要把沙特增加军备的消息“不小心”透露给以色列总理沙米尔。
看着切尼和格林斯潘的车队背影在沙漠中变成一个小点,法赫德不由得大叹:美国有此二人,世界必将风云变幻。
①影子总统崛起“去吧,带着这位美联储主席,去看看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
“ 切尼中东之行前,老布什对切尼说。
老布什和切尼是心照不宣的搭档,两人几乎包办了80年代,里根总统在中东、美洲所有的事务,保守主义基石的军工石油赚的盆满钵满。
而里根只需要轻松的对付苏联。
格林斯潘和切尼的友谊要追溯到两人同时失意的70年代,他们同在福特政府做幕僚。
此后切尼在老布什的带领下,进入了温和的保守主义阵营,而格林斯潘崇尚自由市场主义让他如愿坐上了美联储主席的位置。
同有雄心壮志的他们相信,美国掌握在他们手中。
一场纷争从老布什选举时就已开始。
(1)1988:老布什的意外上任1988年,老布什的竞选对手是迈克尔.杜卡斯基。
当老布什跟军工和石油巨头们宣扬重返中东之时。
迈克尔.杜卡斯基背后的新英格兰区域(马萨诸塞州、缅因州等美国最具创新力的6州)里,代表新经济(非工业,地产、服务、科技等)的富豪阶层崛起了。
竞选时,杜卡斯基提出要对房地产行业大力扶持的竞选承诺,让新经济的富豪阶层死心塌地的为杜卡斯基提供弹药。
房价一天比一天高,杜卡斯基一度在支持率遥遥领先老布什10个点位。
这让老布什为首的保守派非常意外,新经济的富豪阶层居然有如此大的能量。
老布什未曾料到,他的白宫之路另外一个对手会是格林斯潘。
而这时的格林斯潘风头正劲。
去年的股市“黑色星期一”发生在里根任期的末尾,道琼斯指数一天内狂跌7%。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那时还在摸索美元权力的边界。
危机发生时,他正要登上去达拉斯演讲的班机。
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投资银行们都在盯着美联储主席会释放何种信号稳定市场时,格林斯潘慢悠悠的出现在达拉斯机场。
电视上随即出现了“美联储主席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一场危机”的论调。
果然股市的下跌止稳。
城府颇深的格林斯潘释放完自信的姿态后,当晚就乘用军用飞机,掩人耳目的回到美联储大厅。
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说服了6位委员做出了最终决议。
第二天一早,电视和报纸上均在传播:美联储将不限量的保证银行间充足的货币供应。
股市当即翻红,并在接下来几周内,拉回下跌前的位置,而同期的澳大利亚,伦敦,香港等市场遭受重创,几天内均下跌超过30%。
快准狠的挽救了一场危机,这跟打赢了一场战争没什么区别,格林斯潘一时风头无两。
华尔街天台上的交易员被感动的痛哭流涕。
美国金融圈有一项关于美联储主席支持度的评选,格林斯潘获得了高达90%的支持率。
声明鹊起的格林斯潘觉得可以向更大的权力迈进,这一次他要驯服一个政府,让政府屈服于货币供应的权力之下。
格林斯潘频频出现在各大公开场合演讲,不断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认为股市危机的源头来自于里根政府过大的赤字引发的动荡,这是一次彻底的供给经济学的作茧自缚。
矛头直指信奉凯恩斯经济学的保守派。
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临,50基点、75基点.....频繁而剧烈的增加利率,下一任政府无论是谁,几乎不会有扩大赤字的空间。
老布什的支持者看着过差的经济数据,纷纷指责:“危机过后,经济开始衰退了,为什么不降低利率,而是增加利率呢,不是应该更加宽松才对吗?
”面对老布什的指责,格林斯潘的应对方式是,让手下数千名经济学家,数学家,统计了美国各项产业的生产率,并强行的把加息和促进生产率关联在一起:当我们发行足够多的货币,但我们的企业里的机器不再生产,通货膨胀的恶魔马上就会来临,70年代的惨痛还会继续。
老布什的指责如同泥牛入海,被格林斯潘化解于无形。
已经65岁的老布什此时还是任里根政府副总统,他一边要应付新英格兰区的新兴富贵阶层,一边要应对格林斯潘的紧缩。
身边唯一能够仰仗的谋士就是迪克.切尼。
但切尼大部分时间忙于中东事务,无瑕顾及国内。
就当所有人都认为老布什三拳难敌四手,不可能入主白宫时。
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经济学命题拯救了老布什。
在格林斯潘提高利率的进程中,日渐高昂的信贷成本反而摧毁了新英格兰区域过热的房价。
真相很快揭晓,原来富豪阶层的真金白银来自于银行贷款,而贷款利率的提升给房地产交易市场彻底浇了一盆冷水,房价开始崩盘,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在银行的坏账丛生。
迈克尔.杜卡斯基的新兴富豪阶层的财富瞬间倒塌。
钱包受损的新英格兰区域的选举人立马对迈克尔.杜卡斯基倒戈,并拥入老布什的怀抱。
信奉自由主义的格林斯潘无意间替老布什干掉了竞选对手,把他并不喜欢的保守派老布什推向了总统宝座。
这远在格林斯潘的预料之外。
1989年1月20日,老布什宣誓担任美国第41任总统。
(2)1990:白宫和美联储的缠斗杜卡斯基的崩溃就像谜。
那时,鲜有人把房价和利率关联到一起,格林斯潘所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结构里,恰恰没有房产行业。
从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可以算是1971年美元纪元开始以来,第一个因为宽松导致的泡沫,新英格兰区域的银行也因为泡沫的破裂,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破产潮。
但索性当时的银行还没有混业经营。
身背金融监管责任的格林斯潘选择了忽视银行的困境,信奉市场自由主义的他认为,银行有自我愈合的能力。
或许是这种态度,将让他8年后,亲手开启银行巨头时代,并17年后,重创美国的经济。
但在1990年,宽松的毒性还未入骨,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跟老布什的硬战上。
格林斯潘认为,他才是世界的“王”。
他需要管理美国总统,继而管理这个世界。
谁拥有美元供应,谁就拥有了权力。
而老布什和切尼的世界,谁拥有了军工和石油,谁才有权力。
焦急的格林斯潘出招了。
他开始利用专业优势,给老布什制造一个背叛美国人民的囚徒困境。
狐狸一样的犹太老头子没有降低利率,还继续不断的增加利率。
接着用通货膨胀率、生产率、美联储独立性等五花八门,但无法当即精确测量的经济学名词,引导美国人民认识目前“莫须有”的困境。
宽松导致的高通胀率将摧毁美国经济,格林斯潘故意在公开演讲时说道。
格林斯潘演讲的时候,老布什就在电视机旁。
而老布什的财政部长布雷迪正在一旁汇报消减赤字的方案。
当前赤字非常吓人:里根为老布什政府留下了2200亿美元的窟窿。
身在中东的迪克.切尼离开了美国大本营,他后方唯一牵挂就是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的演讲内容,每隔几分钟就会被秘书重新打印放在切尼在酒店的办公桌上。
传真机同时传来白宫预算会的内容。
切尼越看越觉得不妙。
突然明白过来,格林斯潘应该对目前的财政状况早有预料,才故意提高利率。
远在白宫的的老布什面对2200亿美元的赤字,要让联邦政府继续运作,只有三个选择:继续扩大赤字,这需要宽松的金融环境支持,9%的联邦基金利率几乎不可能支撑;紧缩政府开支,此时国会为民主党控制,国会不会通过,难道要让政府停摆?
;加税,根据财政部测算,所得税率从28%提高到31%是可行的,但违背了竞选承诺,这无异于政治自杀。
格林斯潘的演讲还在继续,“我们需要进一步紧缩”、“要看到未来美国经济的衰退”等字眼不断从电视机前传出。
“格林斯潘这个王八蛋,到底要干什么?
” 老布什怒火中烧,转头对布雷迪说道。
这时秘书通知切尼的电话进来了。
“格林斯潘背弃了白宫,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制止他这么干,如果我们真的别无他法,那就认栽,尽快宣布加税。
” 切尼建议。
老布什也发现了,他不能在公开场合攻击格林斯潘。
美国人民还记得高通胀率的70年代活得凄凄惨惨的日子。
而格林斯潘的理由永远是通货膨胀的数据不合理。
老布什贸然通过舆情攻击格林斯潘,这会显得他不关心美国人民的钱包,而只关心他们手上的选票。
“格林斯潘完全不顾及美国人民,他愚弄了人民。
” 椭圆形办公室里,充斥着老布什的怒吼,切尼在一旁静静的听着。
老布什发泄完毕,对着窗外,落寞的点了点头:“如果没有办法了,那么你们去干吧。
不管如何,我来承担。
”“明白” 切尼简洁明快的回答。
挂断电话的切尼心里明白,在操纵美国人民的策略上,格林斯潘先行一步,他站在一个老布什无法攻击的高地,对老布什发起的攻击,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他想到了布什竞选时,给选民的承诺:“看着我的嘴唇,绝不加税”。
而在格林斯潘演讲后的三周内,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又提高了75个基点。
切尼急切赶回华盛顿,在椭圆形办公室,切尼给老布什献上一计:“不如将计就计,明天就公布加税,但让格林斯潘坐在您的后面,并出现在全美国人民的电视机里,要让他们都知道,是他押着您加税的。
”切尼的计策稍微缓解了老布什烦闷的心情。
这样至少比他独自承担人民的指责要好很多。
杀敌一千,自损三百,接到行政命令的格林斯潘只得接受这个要求。
果然,切尼的计策把美联储也拖下水。
虽然老布什被指责为出尔反尔的总统,支持率下降到了40%以下。
但格林斯潘的名誉也开始受到一些攻击,金融圈对美联储主席的支持率应声下跌。
(3)1992:老布什大意失白宫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爆发了。
美国从中东的原油进口价格在两天内暴涨30%。
通胀率在9月份触达6%。
而联邦基金利率还在8.9%的高位,在油价引导的通胀率上涨的情况下,美联储降低利率的压力很大。
毫无妥协之意的格林斯潘考虑的是,如果战争初期,按照老布什政府的意愿降息,那美联储就丧失了权力的独立性。
也就是美联储将正式进入老布什政府让他干什么,他就只能干什么的境地。
如果美联储在一个事情上妥协了,他就必须在任何事情上都妥协。
格林斯潘非常清楚美联储的权力上弱点,好则鹤立鸡群,坏则人见人欺。
而此时的切尼并不明白,但他将在随后远离政坛的几年里,研究美联储的运行机制,并在回归白宫时,给格林斯潘以重创。
在格林斯潘又拿出生产率那一套来硬扛两个月,表明了美联储独立性的态度后,最终难拗老布什的总统之力。
1990年11月底,伊拉克“沙漠行动”的前一个月,老布什迎来了如愿的降息。
老布什轻松收拾伊拉克后,胜利的声望让白宫的支持率一下蹿升至90%,美国人民渐渐忘记了那个出尔反尔的总统。
现在的总统,是一位带领美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总统。
这场战争远比格林斯潘的“黑色星期一”还要宏大,还要正义,还要振奋人心。
强势的总统让主席没有余地,格林斯潘只得一改此前对生产率的执着态度,试探性的继续降低几次利率魅惑白宫。
胜利在握的老布什信心满满,他并没有利用胜利的优势对格林斯潘乘胜追击。
老布什的贵族教养让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从而放松了警惕。
进入1991年末,接替美联储主席的人选甄别已有数月,但确实难找到合适人员,难以抉择的拖延引发了美国国会的不满(美联储主席是总统任命,国会批复)。
而格林斯潘频频在公众场合露面演讲,听说早间还约上好一些国会议员喝早茶,他期待赢得更多美国人民的好感。
老布什似乎也找不出其他办法,出于自己对连任总统的自信,挥了挥衣袖,让格林斯潘继续连任美联储主席。
忙于沙特驻军问题的国防部长切尼,在听到即将让格林斯潘连任美联储主席的消息,大惊失色,他隐约感觉到老布什大势已去。
“我会让货币处于宽松状态的”格林斯潘感谢老布什时承诺到。
但格林斯潘连败两场后,心有不甘,不肯轻易就范。
他已经悄悄的制定反击白宫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可以刺痛白宫,还可以让自己全身而退:美联储前三年对老布什政府一直处于压制状态,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放松空间,格林斯潘故意控制利率下降的速度来拖慢老布什政府治下经济复苏速度,只要好的经济数据不发生在老布什的竞选周期内,就是对白宫致命的打击。
格林斯潘每调低25个基点的利率后,过一个月就会查看各项经济数据。
此时新英格兰区域房价造成的银行系统的问题还在蔓延,经济衰退的速度在继续加快,失业率的数据必然抬升。
每每拿到上升的失业率数据,格林斯潘又会花上一个月,组织庞大的经济学团队,连同美国财政部,来进行失业率为什么会上升的辩论,一来二去,降息进程缓慢拖沓。
如此,时间慢慢进入1992年。
竞选期的老布什面临尴尬的处境:国内经济的GDP增长率在1.2%左右徘徊,扣除通胀率,经济增长在负值区间打转,并始终维持着近十年来最高的6%以上失业率。
克林顿的竞选团队抓住老布什对经济衰退的治理不善问题,拼命攻击。
1992年9月,一切尘埃落定,克林顿已经注定是下一任美国总统,并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而入主白宫的典范。
而这一切得益于美联储的暗度陈仓。
“如果美联储能够尽快降低利率,我相信我还会连任的“ 老布什说道。
1992年四季度是老布什任内最后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窜高到4.3%。
迟来的繁荣拯救不了既定的事实。
老布什大意失白宫,败走华盛顿。
“影子总统”格林斯潘正式登基。
②1992-2000:保守派韬光养晦有第一次伊拉克战争胜利的优势加持下,老布什成为下一任总统几乎没什么悬念。
民主党重要人物纷纷忌惮,不愿意和老布什争锋相对,党内匆忙推出毛头小子克林顿参与竞选的决定,等同于是宣告民主党放弃了总统的争夺。
新保守派重重押注老布什,甚至要打开香槟提前进行庆祝。
但老布什的意外挫败,让新保守主义(温和的保守主义)全军覆没,基石行业开始在美国政坛的话语权日渐走低。
迪克.切尼远走德克萨斯,当起了哈林伯顿公司的CEO。
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迪克.切尼来说,当石油公司的CEO跟卧薪尝胆没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注定要回归华盛顿舞台的男人。
而老布什带着夫人云游世界,政坛失意的老布什并不全然死心,他把家族的政治资源,全部押注在有酒瘾的儿子小布什身上。
在老布什的遥控下,小布什在1994年拿下了德克萨斯的州长,渐渐具备重新入主白宫的实力。
保守派遭受重创,远离庙堂,但无时无刻在重新积蓄力量。
而“影子总统”格林斯潘在逼走老布什后,更加位高权重。
让高呼改革的克林顿极为忌惮,聪明的克林顿知道,自己如果要做出成绩,那格林斯潘是绝对不能碰的一个人。
格林斯潘也挺欣赏克林顿的臣服态度,在白宫不再插手美联储的决策后,格林斯潘更加恣意。
利率在老布什搬出白宫后一路下行,并在两年的时间内保持在3%左右,这跟老布什执政四年内平均高达7%的利率有天囊之别。
互相之间的欣赏最直接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克林顿任期内,平均每年4%的GDP增长率,2.5%的通胀率,以及平均4%的联邦基金利率,让一个个日后惊天动地的企业拔地而起,亚马逊、微软们完成了第一波最原始的积累,硅谷成了科技圣地,也成为美元旋涡,财富效应让大多数人走入歧途。
格林斯潘突然发现,有一双叫“市场”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
市场无时无刻不在研究他的动向,猜测他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生气,什么时候愤怒,什么时候安静。
市场的目的是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拿到成本更低的美元,获取更多的财富。
在低的借钱利率下,所有的金融资产收益水平都被收窄,而对冲基金们只能推动美元出海投资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对冲基金经理在做完海外投资之后,就需要时刻计算资金的成本和市场动向,来保证投资收益。
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格林斯潘掌握了市场的命脉。
格林斯潘甚至可以用加息的武器,让几千公里以外的弱小国家破产。
如果说克林顿任期内,格林斯潘学到了什么,那必然是:永远不要说100%确定的话。
正如慈禧太后用膳时,会雨露均沾所有的菜品。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喜好,也就无从下毒。
格林斯潘真切的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孤独。
格林斯潘的麻烦还来自于,当自己使用加息和降息武器,对冲和调节市场的时候。
几千公里之外的英国、墨西哥和韩国脆弱的不堪一击,美元的外债的偿债风险开始显现,各大华尔街银行对这些国家贷款累计上千亿美金,均面临巨额亏损的境地。
从1994年墨西哥危机开始,美联储不得不作为“最后贷款人”收拾危机的烂摊子。
但90年代,宽松的毒性还没到毒发的地步,末日并未来临的局面,让格林斯潘的权力在无形之中,更进一步,他在1998年促成旅行者保险集团和花旗银行的合并,为华尔街正式打开了银行巨头时代。
称他为美元之皇也不足为过。
但超级巨大的银行体系实际已经开始劫持这位拥有美元供应权力的“影子总统”,并在这位“影子总统”衰弱之时,走入癫狂,肆虐全世界。
这时,新保守派已经准备好,重夺白宫。
③切尼复辟(1)2000:意料之中的意外2000年初,在老布什的安排下,小布什拜访了迪克.切尼。
因为老布什明白,如果小布什要入主白宫,不仅要争取更有“钱势”的支持者,而且要找到能够打败格林斯潘的人,老布什确信切尼就是这样的人。
但切尼委婉的拒绝了作为小布什副总统的建议,因为急着答应是非常廉价的。
小布什随后三顾茅庐,恳求切尼出山。
切尼再继续拒绝,执掌白宫的机会就会溜走。
他此时还需要见完另外一个人,才能完全答应。
于是他退一步表示,可以帮他寻觅副总统的合适人选。
小布什一走,切尼便飞往华盛顿。
格林斯潘已经年届70,但依旧容光焕发。
切尼稍显谨慎的透露了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情况,并形容了一通副总统的标准之后,问格林斯潘:在华盛顿,有没有符合这样的副总统的人选推荐。
格林斯潘自然知道切尼是来试探自己,如果有人选推荐,小布什上任后,白宫就会将该人选和自己关联起来,很快就将进一步导致美联储丧失独立性,美联储的权力就会严重受损。
“我觉得你刚刚在说的人选标准里,其实就是你自己,你最合适。
” 格林斯潘说道。
切尼对着格林斯潘眯着眼,格林斯潘才猛然意识到,切尼早有此打算。
话一出口便后悔了。
切尼等于向格林斯潘宣判自己已经找出美联储权力的死穴,又留下了美联储主席支持自己担任副总统的建议。
第二天,小布什宣布,参选的伙伴为迪克.切尼。
确认消息的格林斯潘转而上调联邦基金利率。
他隐隐感觉自己可能遇到强大的对手了。
他想给这摊竞选的“浑水”加点料,另外给美联储之后留有一些可操作空间。
他已经不在乎,这几次上调利率,会对市场日渐的股价有毁灭性的打击。
此时的迪克.切尼已不同往昔,他一定要成功,不管是用什么方式的成功。
切尼身边总会带着庞大的律师团队。
这些律师基本要求是要比间谍还精明,并熟悉美国的每一部法律里面的每一个标点符号。
有切尼助阵,小布什的竞选之路顺利的展开着。
2000年11月8日晚,总统选举的投票工作相继展开,一个州一个州的宣布胜选的结果后。
戈尔获得260票,小布什获得246票。
这意味着谁获得最后的佛罗里达州的胜利,谁就将是下一任的美国总统。
佛罗里达向来都不是保守主义的家乡,戈尔胜券在握。
当天晚上,老布什在德克萨斯州的家里,紧张的观看电视直播,如果小布什再次失败,布什家族将再次沉寂二十年。
已经半夜2点,比预定公布结果的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佛罗里达的选票统计结果还没出来。
所有的人都在焦急等待,只有切尼丝毫不觉得担心。
佛罗里达终于传回消息:小布什拿下佛罗里达,最终共计271票当选下一任总统。
德克萨斯一瞬之间变成欢乐的海洋,老布什喜极而泣,纷纷互相拥抱。
紧接着意外发生了,一个小时后,又传来佛罗里达的计票有误的消息:实际上戈尔获得的选票可能多于小布什。
电视机前的切尼显得很意外,严肃了起来,起身出去拨通了一个加密电话。
第二天早晨,整个美国都震惊在总统选举的狗血事件里,没有人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戈尔打破沉静,提起诉讼,要求手工计票,而这正中切尼的下怀。
切尼的法律团队昨晚就已行动起来,逐条回看美国法律,着手应对策略。
戈尔的上诉动作在切尼的应对范围之内。
其后,戈尔的每一项提议都受到了佛罗里达当地法官的驳回。
最终逼迫戈尔只能提请最高法院裁决。
切尼一直认为,权力的最好的边界就是法律,可以这么说,除了切尼外,美国再无白宫高官如此重视法律。
切尼的法律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最高院的判决很快下来:维持当地法院的判决。
而当地的判决对小布什是有利的。
因此小布什被法院认定为下一任的美国总统。
尘埃落定后的老布什松了一口气,白宫至少四年内还属于布什家族。
也许历史将不再给我们关于小布什怎么当上总统的真相,计票是否有人动了手脚、法院判罚中每个法官的考量都将尘封于历史之中。
但我们一定明白,迪克.切尼操纵一切的能力已入化境。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他的掌心控制。
电视机前的格林斯潘已经感觉到了一种脊背发凉的寒意,他太了解切尼了,一股无处不在的切尼力量即将充斥美国,而切尼将利用法律来对抗美联储。
小布什的组阁人选随后公布。
安全事务长是切尼的心腹赖斯,财政部长是切尼让格林斯潘说服出任的美国铝业CEO奥尼尔,国务卿是切尼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合作的将军鲍威尔。
国防部长原本的人选是小布什比较喜欢的联邦快递CEO史密斯,但史密斯“适时”的心脏病,打乱了小布什的计划。
最终,在安全事务长赖斯的推荐下,拉姆斯菲尔德顺利拿下国防部长的职位。
这位拉姆斯菲尔德可不简单,迪克.切尼刚开始走入政坛,第一位提拔切尼的人就是拉姆斯菲尔德。
此人将是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把伊拉克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关键人物。
小布什入主白宫,而白宫却是切尼的“白宫”。
格林斯潘已经开始考虑,对于一个掌握情报、信息、法律、军队、经济的副总统切尼,或许是时候交还“影子总统”的权力了。
(2)2001:致命一击小布什入主白宫的前六天。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未来的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现身切尼的度假别墅。
这将是切尼在小布什时代和格林斯潘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格林斯潘从公文包里,拿出了十几张表格平铺在切尼的办公桌前。
切尼压根就没有俯下身去瞧表格,他一动不动的用眼睛直勾勾的盯住格林斯潘,右边嘴角象征性的收缩,说到:“我和总统都认为,减税1.3万亿是可以的。
”简短的话语超越了平常的沟通方式,无人接话接话的局面让奥尼尔感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他的鸡皮疙瘩瞬间立起。
切尼似乎非常享受这种安静,但对于格林斯潘和奥尼尔,这是一种气氛上的折磨,奥尼尔恰当的没有出声。
格林斯潘只得闷着头跟切尼解释,为什么现在是不宜减税的:长期利率会上升,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这会进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目前经济衰退,并不太适合减税。
切尼没有针对格林斯潘说的任何一点回应,甚至盯着格林斯潘的眼睛也不曾眨一下。
而不断在解释的格林斯潘,已经进入了他并不熟悉、且非常厌恶的压抑气氛,内心的不安让他“美元之皇”的皇冠黯然失色。
此时切尼心里想的却是度假时,钓鱼的经历。
不经意间放出鱼饵,耐心,耐心,耐心。
然后砰的一声收线,鱼儿上钩。
在拜访切尼前,奥尼尔已经就减税沟通策略和格林斯潘通过气,奥尼尔建议格林斯潘在减税规划前面加上条件,比如:如果政府赤字率到什么程度,减税计划就适当的停止。
格林斯潘纳闷的是,此时他苦口婆心在解释,财政部长却安静的像一桩雕塑。
房间里,过热的暖气让格林斯潘的前额冒出了汗珠,他怀疑是切尼故意让屋内的暖气这么热的。
“现在经济在衰退,减税将有助于经济复苏。
” 切尼这时候说话了,他在慢慢收起抬高鱼竿,准备收线。
切尼的话几乎没有任何破绽,没有数字,没有全部肯定,也没有全部否定。
这等同于一个完美的角度。
财政部长的退缩让格林斯潘打起了退堂鼓,他此时想到了另外一个顾虑,因为竞选时期的两次调高利率,股市的泡沫已经破裂了,格林斯潘此时正在受到华尔街基金经理们的围攻。
如果再跟白宫闹矛盾,并不会太好。
“复苏经济的方式不仅仅是减税这么简单,还可以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奥尼尔打破沉默。
奥尼尔说完,格林斯潘连连同意,表态可以全力支持制造宽松的氛围。
切尼明白格林斯潘已经上钩,面露杀气:“里根政府已经证明减税对刺激经济有用,既然能够制造宽松的氛围,那就再好不过了。
”奥尼尔和格林斯潘已经完全沉浸在切尼营造的肃杀的气氛中,这位常年在中东奔走的副总统已经深不可测。
切尼一动不动看着他们两个,等着他们表态。
又是一段时间的沉寂。
格林斯潘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支持减税计划。
切尼不忘记提醒格林斯潘:“艾伦,还有你所保证的宽松。
”格林斯潘突然明白,中东那些国王们为什么对切尼尊敬有加。
当切尼真正掌握白宫权力的时候,格林斯潘坚持不了一个小时。
多年后,在民主党人主持的一场国会听证会上。
格林斯潘说出了实情:2001年,其实自己并不支持完全的减税计划,他是希望在减税计划里面加上一些条件的。
听此消息的民主党议员们哗然,议员们开始讽刺格林斯潘为了巴结白宫,丢掉了美联储的独立性。
随后格林斯潘又用专业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来形容他当年为什么站在的减税这边。
但丝毫没有提到迪克.切尼的影响。
白宫拿下第一战的胜利,小布什上任后,第一天接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格林斯潘。
两人共同出席了白宫第一次的例行记者会。
“格林斯潘是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我对他的专业能力非常的信任。
” 小布什如是说。
电视里,格林斯潘温和的像一只被驯服后的猴子,而镜头中,依旧没有迪克.切尼的身影。
切尼如同影子一般的存在,轻松胜出。
美联储的独立性一被白宫攻破,只能被白宫牵着鼻子走。
切尼想。
(3)2003:垂死挣扎第一轮败下阵来。
格林斯潘发觉自己手上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
科技股开始更严重的破裂,银行坏账问题大面积蔓延。
华尔街的攻击比想象中的要更加的猛烈。
金融圈对美联储主席的支持率只有可怜的40%。
美国国内的媒体开始将股市危机怪罪于格林斯潘在2000年5月那两次莫名其妙的提高利率。
经济衰退确实在小布什上任前就已经开始。
并在2001年彻底发酵。
格林斯潘只能被动将6.3%的利率,在2002年调整到最低1.8%的水平。
扣除通货膨胀率,这相当于对冲基金在银行体系内借款,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成本。
但投资数据和失业率依然疲软的不堪一击,宽松的货币加上低下的企业产出效率,经济开始滑向通货紧缩。
格林斯潘接下来三年将大部分时间扑在对有可能的通货紧缩的战争中,而低利率的环境还将继续,并成为造就6年后更大的泡沫的根本原因。
这对于切尼来说,是不能再好的消息。
911事件爆发后,切尼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对付萨达姆上。
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将保证小布什能够在2004年的选举中胜利。
“不用担心格林斯潘的感觉真好。
” 切尼有时候想。
此次小布什能够入主白宫,背后的盟友是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阵营里包括了房地产行业,当年支持杜卡斯基和克林顿的房产巨头转而押注了小布什政府。
小布什投桃报李,批准了针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一百多亿美元的补贴。
格林斯潘打算重复13年前对老布什的计策:抓住切尼大军进攻中东,后方空虚的时间,企图对白宫发起攻击。
格林斯潘断定,白宫只剩下孱弱的小布什,面对自己的攻击会难以应对。
他通过一系列国会听证会指出,房屋的价格飞涨来自于背后金融衍生品的暴涨以及政府每年一百亿美元的补贴。
不幸的是,格林斯潘完全错误估计了小布什对切尼的依赖程度。
“有任何问题,你必须让我知道。
“这是切尼答应出任副总统前,要小布什许下的承诺。
有切尼在,小布什不需要思考任何东西,而格林斯潘发动的攻击也会同时的传到切尼耳中。
而正当新闻开始大面积指责小布什政府的利益互换,故意激起房地产泡沫时。
小布什和切尼的专线电话接通了,小布什询问切尼面对格林斯潘制造的媒体指责,该如何应对,切尼只说了三个词:房屋、恐怖主义、家。
很快,白宫开始了一轮造势,鼓励民众买房将成为维护美国安全的一部分,小布什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这样说:美国人民有了房子,就可以对着恐怖份子说,这是我家,欢迎来到我家。
当小布什把房子跟恐怖主义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媒体攻击的声音就彻底熄火了。
面对恐怖主义,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轻松将攻击化解于无形。
格林斯潘知道,这又是迪克.切尼的风格,自己可能要接受失败的既定事实了,隐退的想法首次出现在格林斯潘的脑海里。
(4)2004:最后一击就在经济持续疲软,格林斯潘还在带着议员们纠结各类经济数据的时。
切尼已经提出第二次7000亿美元的减税。
“里根总统证明,赤字是无关紧要的。
” 切尼又拿出里根任期内,减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回复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不想再重复进入切尼的“钓鱼”陷阱。
转而出席国会的听证会,他希望在公开场合能够表明,自己反对白宫的态度。
但在小布什打赢战争后,迪克.切尼组建的政府权力几乎蔓延到方方面面,甚至蔓延到了民主党内。
切尼的任何政策都将国家危难或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国会一边倒的对白宫的减税政策提出支持的态度让格林斯潘大为惊讶。
“你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待的太久了” 民主党议员甚至直接对着格林斯潘讽刺。
这段带着讽刺的话语成了隔天新闻调侃的对象。
高涨的股市和房价里,人们确实开始有点嫌弃这个犹太老头子了。
在格林斯潘无力阻止白宫新一轮的减税计划后,经济开始强劲复苏,GDP增速当季回调到2%,这更让格林斯潘的专业性受到了质疑,格林斯潘的权力遭到了根本上的瓦解。
面对白宫制造的漫天压力,美联储主席已经没有太多权力发挥的空间。
索性,身心俱疲的格林斯潘不需要承受太多时间,他任期即将终结,他认为小布什政府绝对不会给他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所以在宣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的日子,他带着家人在芝加哥的度假酒店里。
诧异的是,就在当晚,他从电视上看到小布什政府宣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还是自己,格林斯潘彻底被震惊了,随即五味杂陈的拨通了白宫电话,对小布什表示感谢。
格林斯潘知道,这是白宫对驯服美联储主席的一种宣誓。
就算格林斯潘连任,他在美联储的岁月只有两年(美联储法律里对主席总任期的年数有规定),而小布什的任期还有五年。
度假归来的格林斯潘,已经感觉到美联储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切尼脑海中,谁会是格林斯潘后的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这个人其实早就被安排在美联储委员之中。
就在两年前的2002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发生前,美联储委员中的布林德“适时”的提出了结束任期的申请。
而经过小布什的提名,名不见经传的伯南克顺利的进入美联储,补了布林德的缺。
伯南克跟切尼的关系已经无从考证,毕竟影子只出现夜晚,但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安排,应该更多出于防守格林斯潘的目的。
伯南克的任务就是等待机会,彻底推倒格林斯潘操纵美联储的方式,防止美联储再出现功盖白宫的局面。
韬光养晦的八年,切尼已经彻底想明白了,美联储的权力来自于所有人都在猜测格林斯潘什么时候拧紧和放松货币的水龙头,这是老布什政府败走华盛顿最根本的原因。
伯南克就是给格林斯潘最后一击的人。
此时,70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逐步实施,经济复苏强劲,格林斯潘的权威性受到了来自美联储内部的挑战。
在格林斯潘日复一日的衰弱的时候,静默两年有余的美联储委员伯南克这时提出,美联储的管理方式不能让金融机构、投行、基金经理们每个月、每周、每天猜测美联储的主席在想些什么。
而应该将美联储调整的目标公之于众,让华尔街,全世界都知道美联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干什么。
也就是说,当你要维持宽松的时候,你需要告诉市场,维持宽松的时间。
这样大家把钱投资到了某项资产上,就不用担心未来成本的问题。
这对于推动经济继续复苏,是极为有用的方式。
这无异于把格林斯潘多年培养的美联储主席的权力化成风雨。
美联储主席必须明确告诉市场,未来的货币政策。
伯南克的新理论带给美联储议员们一种革命的感觉,人们纷纷已经感觉到格林斯潘不久于美联储,在伯南克提出的管理革命中,甚至格林斯潘自己都投了赞成票。
在伯南克的提议通过的一分钟内,切尼已经收到信息。
切尼拨通了小布什的电话:“美联储已经彻底被我们拿下了,总统先生。
”此时身在家中的小布什对着老布什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老布什微微一笑,他没有料到,格林斯潘崩塌的速度如此之快。
美元的权力太不稳定,他想。
格林斯潘和布什家族15年的恩怨就此了结。
电话那头的切尼终于正式接任“影子总统”,开始全方位、无死角的掌控这个国家。
直到2008年,小布什和迪克.切尼的卸任。
而伯南克管理美元的方式,彻底解放了华尔街的交易员们的风险意识,衍生品数量还在成倍增长。
格林斯潘开启的大银行时代正随风飞舞。
一场没有格林斯潘的危机就要来临。
完注:全文有改编成分,数据来源于各个渠道。
文章已于2019-04-26修改
把《大空头》的风格继续发扬光大了,但感觉都快成超现实主义了……除了隐喻向蒙太奇外剧情看的困……中间突然结束笑死
先生生日快乐。演得很用力(dirt bag时光那段好喜欢~不过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再也不要看见这种要奖表演了,吐了,卡瑞尔尤其令人厌恶)。依旧是想念pre熬辣骚era的你的一年。看不来麦凯。[剪辑时好时坏,有些地方目的性太强了...很做作。旁白太差了] I SEE BILL CAMP EVERYWHERE AND I'M IN LOVE
本片作为介绍迪克玩转政坛的传记片,剪辑的片段真假莫辨,讲述人还是迪克第二个心脏的提供者,片中还逗趣地插了字幕以结束他的保守阶段,小布什这个木偶登台,迪克的主战构想便得以在伊拉克付诸实践,他就是一个总想探讨总统有多大权的人。
這種覺得只是某一個壞蛋主導了一切的電影,相當於八卦小報等級吧。語氣聳動論點單薄。FOX新聞是共和黨的工具,然而Adam McKay這部也差不多,只差他站在光譜另一端而已
只有十几分钟的内容体现切尼真实的人格,就是讲述他当上副总之后贪污的桥段,可以看看纪录片中的切尼。贝尔演的太不像……太出戏……要不是政治正确,艾米·亚当斯真的该拿影后。
亚当·麦凯疯狂的个人风格依在,保持《大空头》中的那种时而戏虐,时而严肃的风格。部分段落的剪辑和插入片段真是很喜欢,特别是"DC大富翁"的那一块。用更有趣,更风格的形式,让对政治无兴趣或觉得无聊的观众来接受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本,指向性,宣传性太明显。导演基本完全抛弃对Dick Cheney的中立立场,其中一些桥段也是根据推测和传闻,却当作真实内容。结尾部分真的是把无数问题怪罪到他一个人和他的“智囊团”头上,而对W Bush的恶意也很明显。影片长度受限可以理解,但是一些负责的国内政策和外交事物问题,明显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简化完全的,却在影片中被飞快带过,并曲解。Dick Cheney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有更多的内容和细节可以展开,但片中所呈现他的成功和道路则变得轻而易举。
谁会在圣诞节看这样一部电影,结果第一次只能买到第二排的座位。琳恩切尼和里根的话放到今天说是川普说的也没有丝毫不妥。反复出现的鱼饵,民意被手持鱼竿的人操纵,持鱼竿者又何尝不是被权利引诱的大鱼。太阳能板装了又拆,对于liberal和conservative的隐喻还蛮有趣的。作者终于忍不住在彩蛋中呐喊“Why just showing fact will be consider liberal”,可是即使showing fact也有被操纵的余地,想想真的是费脑,也难怪小女孩说不如我们看速度与激情吧
作为电影是一部乱七八糟的故事片,作为传记,可能还有点不错的看点。
两星都给表演
好无聊,剪辑神烦。What do you expect from shady polititians. 当然贝尔的演技毋庸置疑。Amy Adams六提零中也是很心疼了。
亚当·麦凯用他戏说经济的拍摄方法过了一遍短暂的政治史,究其主题和发生时段本来更加严肃的题材愈发的靠对比强烈的剪辑和过长凸显出了荒诞,也同时弱化了深度使得整体表达流于表面。但亚当麦凯这种风格还真是百看不腻啊。
《大空头》导演的新项目,再用极端手法描绘小布什时代实权派副总统迪克切尼。导演使用蒙太奇、引用、比喻、元电影等手法花哨地讽刺切尼为副不仁,堪称极端版的迈克尔·摩尔。
在中间假出字幕之前可以打个两星,但之后拍的叫什么玩意,亚当迈凯大概是拍大空头尝到了甜头,耍小聪明耍上瘾了,整部片子充斥着自以为是的幽默和谄媚观众的小伎俩,尤其是旁白的存在,非常出戏。再说内容,川普真的太招好莱坞不待见,连带前任共和党总统小布什都被黑成了无脑傀儡,切尼成了布什任内一切重大政策的幕后主使,一黑黑俩,高明。彩蛋更是让人无语,川普支持者都是冲动无脑暴力的下等人,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真的太让人恶心。
作为电影来讲玩的很好看了
麦老师拿手的加叙加议式技法移到政治议题中实在不够看,每每到了事关肯綮的节点,击破第四堵墙的设置只会更显得儿戏。回想大空头对债务危机的多线铺陈,电影的胜利一定收束于极具洞察力的文本,这一部分在Vice中实在是薄弱了些,戏谑有余,力度不足。但电影对Dick Cheney的塑造是相当有想象力的,换心脏与最终的同运翻转几乎反向推动了类型片属性,以恐怖电影的角度加分。
电影本身非常好看,也非常informative,最大的问题是把大部分责任归咎到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毕竟是懒惰和肤浅的。
亚当·麦凯这部也太令人失望了,看着像一位初出茅庐的30代美国导演鼓捣出来的,态度时明显时暧昧,风格时严肃时戏谑,对于迪克·切尼这个人物整体有些避重就轻的嫌疑,虽说政治传记片拍得太过老气横秋或四平八稳都杀不出来,但那些花活儿跟这类传记片压根也八字不合,前一小时宛如走马灯式的幻灯片,后半部分重点讲“猛料十足”的布什时期又鲜少亮点,七七八八罗列了这么一堆不够还得兼顾家庭线,吃力不讨好,另外旁白也忒讨厌了...以及每年颁奖季都必有两届总统会被美国人民拖出来鞭尸,不是尼克松,便是肯尼迪,所以这点破事儿还要再拍几百年?
麦凯这样的风格拍《大空头》没问题,碰上这种政治题材就会显得无比刻意。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形式和内容,都挺有意思的,但也就是有意思,比起切尼本人,琳妮·切尼显得让人更感兴趣。片名的《Vice》一语双关,所以那个《为副不仁》的翻译还挺神的。另外,芭乐和AA在这圈演员里也是俩狠人。
Bale和Adams的表演十分精彩。但是電影總的來說和The Big Short比起來還是有很多欠缺的。一直感覺只是接觸了事件的皮毛,沒有足夠達到深度。不過還是反映了美國現今的political decay。作為global hegemon為所欲為的同時自掘墳墓。在民主的路上漸行漸遠,逐漸轉型為寡頭政治。Dick Cheney理當是應該去海牙接受審判的,但現狀是他靠Halliburton賺了盆缽滿盈可以安享晚年。Post credit那一小段電影自嘲可謂點睛之筆,概括了美國公眾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