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一个空的房间,空惯了也并不太难以忍受,难以忍受的是房间被填满过以后的再次空荡。
我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我默默喜欢过的一首周华建的不为人知的歌:每当曲终人散之后,眼看缤纷色彩变灰暗。
那么多年以前在我还没有真正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时候我就不由地喜欢这首歌。
Whatever things move in, will always move out. 最后能剩下的,只有孤独,不管是已经习惯的还是难以忍受的。
爱情是孤独的解药。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人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爱情是双向的,托尼剖白了她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希望她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她呢。
片中对她当时的心理没有做任何的交代(也许是因为剧情是按托尼的视角和思维发展的,不能交代别人),只是剧情发展下去,我们知道,她同意了,他们结婚了。
然而,婚后她还是那个爱狂买衣服的女人。
我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结束她的孤独。
我觉得是这样的。
她同意难道只是因为她对他的重要意义么。
女人这样的逻辑真是理解不了。
没看之前一直在想它是什么样的电影。
放在电脑里好久。
因为字幕的问题。
托尼瀑谷只是男主角的名字。
从孩子时期开始,他就孤独。
母亲早逝。
父亲是四处游荡的爵士乐手。
他能很好的照顾自己。
煮干净的食物。
学画画。
长大后他仍然孤独。
因为他找不到想和她结婚的女子。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
他遇见一女子。
她觉得她是天生为穿衣服而出生的。
很喜欢她,并且女子同意和他结婚了。
刚结婚的时候他没有安全感。
有人陪伴在他身边。
和他一起生活。
照顾他。
害怕再次孤独。
妻子很好。
但是她对买衣服很狂热。
看见好看的衣服一定要买下来。
无法控制的购买。
于是家里专门有一间房间放她数不清的外套。
裙子。
上衣。
鞋子。
包包。
渐渐的他和妻子讨论能不能不要再买衣服回来了。
妻子也很喜欢他。
也觉得想要改。
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
有一天她决定去熟悉的店里退掉买来的衣服。
结果那天出了车祸去世了。
他又重新孤独了。
孤独的洗澡。
吃饭。
躺在沙发的一角想念亡妻。
他在报纸上招聘一位秘书。
然后要求是有和他亡妻一样三围,鞋码,身高的人。
然后一个和他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出现了。
他要求她每天穿一件他亡妻留下的衣服来上班,借此怀念亡妻。
带着女子去家里试衣服的时候,女子看见房间里如此多的漂亮衣服。
哭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衣服。
隔天他又决定把衣服全部卖给二手服装公司了。
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他倦缩着身体躺在地板上。
好孤独。
但是要穿越。
是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没看过原作。
很多旁白。
音乐不断,来自坂本龙一。
觉得安静。
很少对白。
他的房子很有味道。
空旷。
很少家具。
灰色调。
是我喜欢的样子。
《托尼瀑谷》原是村上短篇,孤独,又是孤独,人从出生到死亡,永恒的主题便是孤独。
托尼瀑谷一来到世上,便遭受丧母之痛,父亲不适合做父亲,儿子也不适合做儿子,父子之间疏于联络,加上名字的怪诞,他从小就生活在自闭之中,日子久了,倒也习以为常,直到碰到日后的妻子,他才下决心结束孤独,两个人的世界无比温馨,虽然妻子过分的购衣欲望也干扰了生活,但日子还是平静美好的,他要求妻子稍微节制下,结果满脑衣服的她倒在退衣路上。
于是,托尼瀑谷又一次回到了孤独的状态,辛勤工作,面对满屋空荡荡的衣服,他的眼泪化作烟灰的、暗暗的叹息,他躺在茕茕孑立的地板上,和影子和空气的对话,对自己说“忘记了”,能忘记吗,如果能,他就不会要求跟妻子身材相似的女孩来穿那些昂贵衣服了,听到那女孩惊喜的、压抑的哭声,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延续下去,他果断地结束了痛苦的、自虐的回忆,将所有衣服包括后来逝世父亲的遗留爵士唱片统统拍卖给二手商店,将所有关于爱的回忆统统烧掉。
整部影片像首优美的散文诗,淡淡的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有旁白,有自述,慢慢的娓娓的讲述着从父辈开始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烟雾笼罩的迷茫色彩中基本完成对原著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的小腿太纤细优美了,尤其是描写她出入各商店时穿的眼花缭乱的高跟鞋,太诱人了,不辜负那些美若仙境的衣服,说到衣服,有个镜头记得是这样的,镜头一一从那些衣服上扫过,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模糊—清楚--模糊,像生命的高潮起落。
之前是期望太深所以有些失望........................................................... 整部影片大致說來還可以,不到後悔去看的程度。
選角的部分,男女主角很盡職。
但是看完之後,感覺有一些失望,某些東西似乎沒有被適當的表達出來。
故事很短,才剛喘一口氣,就結束了,結束在那通不該打的電話。
瀧谷試圖跟世界連線,我卻覺得那不是瀧谷。
浪费时间是可耻的,但对极致孤独者,浪费时间是一种能力和美德。
2005年,电影《东尼泷谷》(トニー滝谷)讲述了一个命定孤独者的故事,我们从东尼小时候看到了他中年,以至于可以遥想他的晚年。
他发呆、弹琴、机械工作、陷入爱河又失去至爱、躲在聚会的角落、拒绝融入所谓的圈子。
工作和业余时间,对他是一种惩罚,他用看似忙碌和看似闲散的两极来抵抗孤独的宿命。
电影的画面与坂本龙一的配乐相得益彰,甚至有人认为是配乐赋形了这部电影。
与配乐相一致,电影在单调重复中刻意保持一种处理上的节制:低饱和度的画面、性冷淡似的对白、不疾不徐的节奏,旁白与独白的无缝衔接,都让这部电影沦为了村上春树原作的附庸。
从电影的独立性来看,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要么大刀阔斧改成经典,要么小心翼翼沦为图释,《东尼泷谷》显然是后者,但不影响村上迷甚至一批孤独癌患者对它的沉浸、认同和收藏。
在这部缺乏独立性的村上电影中,反倒可以投射更多自己的情绪。
在这层含义上,电影成了一个可以盛放孤独的容器,它的时间性延展出了空间性。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
虽然很多时候是人类在自欺,另外一个好听的字叫:哄。
1986年,海子在《昌平的孤独》中写道: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鱼筐隐喻着空间,而泉水隐喻了时间,开篇三句就写出了孤弥漫在时空中的存在,但在最后,海子又否定了这些隐喻,他说:孤独不可言说。
我想这正是孤独无法赋形的本质所在,它可以在任何时空任何人事物上存在,却又从来不会固定在任何上面,有时像山压人窒息,有时像水又激人逆流而上,但这部电影师承村上春树对孤独的疏离:孤独是山,我就远观;孤独是水,我就近汲。
在村上春树的原作中,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为了完成与孤独的对抗,他剥离了孤独原本的欲望来源,变成一种消费性的使用和丢弃,从不试图占有,即便寻找到身形像小沼一样的女孩,来充当亡妻的影子,也马上发现这是徒劳,于是果断解聘了还未正式上岗的女孩。
这是一种对抗命运似的拒绝,怕被孤独吞噬,于是先拒绝人与人天然的交往欲望。
过于冷静和清晰的认知,带来的就是笔下超越正常逻辑的情节,无法用正常人的思维去解释的“变态”。
两人第一次事务性见面,小沼穿衣的自然舒服形态,吸引了东尼,这个情节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通过下文已为妻子的小沼购衣狂似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东尼迷恋的是小沼身上心灵枯寂而不自知的纯粹物品特征,就像衣服模特搭配上标准尺寸的名牌衣服,那种洗练自然熨帖是一种高度工业化的作业装饰结果,又有几个人的肉体符合标准尺寸呢?
所谓的标准,又是谁制定的呢?
谁又有权力来制定呢?
……但我们活在标准设定中,日常得以变得日常,常日也有了基本的保证。
为什么?
很隐晦的,作为一部孤独短篇,村上春树其中关于东尼婚后的性爱场景是完全隐去的,这么一大片空白并不是小说的硬伤,似乎是有意为之。
实际上,我们发现东尼的父亲和东尼都有类似的命定,都受困于孤独,都痴迷于一种艺术,都渐渐失去所有亲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花花公子的父亲,也必有个欲望旺盛的儿子,东尼的欲望哪里去了呢?
小说中并无其买春或出轨暗示,这股遗传的原生力量,可能都隐藏在了村上春树省略的床事上了。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于人,我们要听他没有说的。
于一位作家,我们也要想想,他没有写出来的,或许那才是完整小说拼图最关键的一块。
除了孤独,没有什么完美无缺。
除了繁衍,大自然不关心一切。
参考资料:孤独的人都是爱的囚徒(东尼泷谷)影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2010/
坂本龍一给之所配的BGM,听过上百次。
本人,在2014年时尤为喜欢这部电影当中的BGM。
话说:在2014年时,还写出了【同样彰显出了_电影当中-那种茕孑寞黯=的-小说】。
茕孑寞黯,是本人自己发明的词汇。
茕:没有亲朋好友,连远在他方的都没有。
孑:独自一人,连消遣对象都没有。
寞:动作息止,意为【生命活力丧失了】。
黯:昏暗+缺乏希望。
PS:写了这篇小说之后,正巧某天看到了百科简介而发现的。
观赏这部影片,则是在最近——没错,就是在最近。
在某人约我一起看老电影《情书》而双双感觉【影片当中全都是琐碎的无意义无价值内容,浪费了那么好的视角和画面】之后,我带那位朋友一起观赏了《大话西游》。
在那位朋友离开之后,我想起听音乐来平复心绪。
正巧点到【《Solitude》--坂本龍一--东尼泷谷(Tony Takitani)】,于是就想到【看看这部影片,验证一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本电影,是否真地很乏味】。
我先挑几个节点看了一下,发现【也没什么特别具有爆发力的桥段】。
于是:我拉回开头之后,完全就是快进着看的。
因为:《情书》给我留下的负面印象,让我压根就没耐心以正常速度看《东尼泷谷》看下去。
更何况:许多大致情节,早就通过简介来了解过了。
我自己还是写小说的,就更能脑部完全。
我自己相似作品,都是带有爆发性的独白和台词的。
我从中学起就听着【氛围音乐】继续成长。
我无法忍受:缺乏氛围的-“默片”我感觉:影片,压根就配不上【坂本龍一给之的BGM】然而,随着影片继续发展……主要也是因为:我向来不会轻易下结论,我会看到最后才下结论。
再继续观赏下去《东尼泷谷》的核心主旨,就开始显现了在妻子因过分的购物癖而死去之后,【东尼泷谷】招聘【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来穿着妻子的衣服给自己看。
这很显然是不怀好意的。
可是,却发生了:看见【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在后来的宴会上,下属为了拍东尼泷谷的马屁而:不断在言语之中透出【将那个女人,视作爱慕虚荣的且也不被东尼泷谷在乎的小情人】,反复在东尼泷谷面前用【那家伙】来称呼她。
东尼泷谷,出人意料地稍微有点义正言辞地说:“不要再称呼她为【那家伙】了”。
这让他的那位下属,着实吃了一大惊。
此时,东尼泷谷的内心,应该是【开始觉得自己真是恶心】。
他,不忍心污染这个生命。
……影片接近结尾处,主人公-东尼泷谷,从恍惚着的记忆碎片当中再度看见和听到了:【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他,应该是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要是他一早就醒悟过来,【原本让他不再孤独的妻子】也不至于【会从那么鲜活的生命变质为,那样子病态的残命】。
他一生都在恐惧【孤寂】还有【万一会重蹈父亲的后辄】。
这种恐惧,才是真正值得恐惧的,并且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以及他妻子的人生悲剧,极有可能还会伤害到许许多多人。
当他终于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鉴于【这是算是本人祖辈的作品】,能如此真地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
原著,也应该算是【村上春树-最佳的作品之一】吧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是村上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适合一个人独处时看的片子。
清清浅浅,看似平淡的铺排,简洁对白,看着便会不觉眼眶湿润。
就像在野外邂逅美妙落日,景致安然壮美,日头落下,暮色弥漫,心中酸楚。
然后独自离开。
情节与村上的原作并无巨大改变。
托尼瀑谷从小便习惯独处,年幼母亲去世且与父亲的关系寡淡。
某日他邂逅一女子,与之结婚。
女子是个购物狂,后决定因托尼而改去旧有购衣的病态习惯未遂,并遭遇车祸。
不久,托尼的父亲去世。
托尼又恢复到孑然一身的状态。
小说已描写的相当棒:叙述托尼孤独一人的状态;托尼与其父亲相处的状态;妻子不停购衣略有病态的心态;最后托尼恢复孤独的状态。
村上的小说里用文字把“独自”描写得深刻入骨。
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种图像表现。
描写日头起来日头落下,托尼独自做饭、绘图、骑单车路过、泡澡、弹吉他的细节状态;他细致入微的画毫无感情的机械画;在人群中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面部线条僵硬的样子;直到描写婚后他观看妻子洗车、晾衣服、与她面对面吃饭、看她照顾植物、给植物起名字、拖地打扫,陪她逛街坐在商店的沙发上等她换装,托尼惯常的少言少语,但他放松的表情和嘴角上扬的线条,感受到他是这样快乐着;再到妻子因车祸死去,他平静的捧骨灰回家、骑车到郊外、不发一言地绘图、处理妻子剩下的大量衣物,他的面容持平略略的显得有些僵硬。
他招聘女秘书,条件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新来的女秘书一件件的试穿,直到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漂亮衣服。
最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安静的焚烧信件、和处理掉父亲留下来的大量JAZZ音乐碟、在空阔的餐桌前洒上盐吃一份巨大的沙拉。
镜头常常固定不动,任人物在画面前停留或动作,利用小津安二郎的惯用手法。
这种作法对于这部专门试图描述状态的片子,显得恰如其分。
把托尼生活的细小状态从1秒拖至几分钟。
相当多的特写镜头。
他妻子硕大的衣帽间与数量庞大的各样衣服和鞋子;托尼有着深刻法令纹的脸;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外面,巨大的石头森林一样屹立的高楼;他的父亲在酒吧里紧闭双眼沉醉的吹小号;他妻子手提的不同牌子的购物袋和款式各异的鞋子;衣服全被搬空后空落落的衣帽间。
每一段细节后,影片便会移来拍在风中摇曳不定的树丛,播上沉寂的钢琴配乐,还有树丛的沙沙声响。
最有杀伤力的一段是:夜晚他泡完澡,穿着铅灰色的浴袍,安静的替植物浇水。
背对镜头,他坐下来,在沙发上面,双肩抖动。
隔一会便僵硬的抬起手来擦眼泪。
停下来沉默一会,又哭起来抬起手来擦。
没有声音,背景只有滴答的钟声。
不喜欢电影的结局,导演埋下伏笔描写托尼开始爱上另一个女人。
似乎是想替影片在最后增加一些亮色。
暗示他开始摆脱孤独的状态,但还是喜欢村上原作,就这样嘎然而止,结尾更有力度。
喜欢这样的结局,托尼一个人骑着单车。
他总是这样寂寞。
但非常安静。
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直到职员表出来以前还并没有清楚地感觉到这部电影和村上春树和坂本龙一的关联,但是看到职员表的一瞬间忽然就觉得是哦,不然呢?
那种模糊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终于落实…爸爸的战争背景被和审判被遣返的经历,配乐里那股清澈的哀伤,明明就很村上和坂本啊!
电影有点像男生版的《被嫌弃的“东尼泷古”的一生,不过少了凄厉多了唯美。
影片的主题是不由分说的孤独,然而是直白的的,悬浮于真实生活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
通过直白的语言,空档的屋子,慢节奏慢镜头温柔的配乐来表现人物极致的孤独,在感觉到唯美的同时因为脱离了生活而丧失了共情。
整个故事对孤独的刻画也是流于表面的,看起来似乎孤独取决于是否有心爱之人陪伴,有妻子便不孤独,失去妻子便重回孤独。
毫无疑问爱情和陪伴可以抹平某些层面某些时刻的孤独,可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那种深入骨髓无处可逃无法排解的孤独,大概我们都曾感觉到过吧,这难道不是无论爱与被爱都无法全然消解的吗?
类似深刻的有关孤独的讨论几乎并没有出现,加上朗读小说原文的解说,优美的镜头语言,动人的配乐,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唯美物哀的忧伤情绪的集合,美却浮浅。
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
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
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坂本龙一的配乐很满但是很舒服
配乐配到心坎啦,只不过更适合看书吧,比如说最后打电话给那个身材比例和爱人一样的女人……
村上的小说原著+坂本龙一的配乐+西岛秀俊的旁白
摄影配乐和西岛秀俊的旁白很好,中年人真的无法不捏着鼻子看村上春树 @Brattle
5分。故事性弱,比较闷。
把村上放到銀幕會是怎樣?
孤独或许是能接受的太少。
西岛秀使的叙述婉娩道来,无论是堆造黑色沙地上的舰艇,还是描绘一片生命饱满的叶片。TONY。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如同精密运做的齿轮一般,或者没有波纹的沉寂的湖水。欣喜太突然还来不及去细细体味,得到和失去就都在惶惶之中完成了。拿起将要放下的,怎么说都算得上是具备自然
空旷的布景单调的镜头表现孤独,过多的独白和配乐有点影响叙事,看过原著的估计会喜欢。
资料馆35mm 坂本龙一音乐赏
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如何与孤独好好相处,把村上春树的文字演活了。配乐加分。
我太爱这个短篇了!!!!| orz...西岛居然是旁白| “知道遇见你,我才知道我有多孤独”| 旁白:“直道那些唱片也没有了,然后他真的孤身一人了”
看完电影决定补一下原著。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被孤独侵袭,哪怕在短暂的告别孤独之后,痛失所爱让东尼再次被孤独吞噬。能吃人的孤独。妻子和女助理像是本体与影子,妻子因被抽离了洋装欲望又反复,因车祸而悄然离场;女助理原本也要变成妻子那样的空壳,幸而东尼关上了衣帽间的门,将她拒之门外了——而东尼自己,蜷缩在空荡的衣帽间里,正如父亲蜷缩在牢狱中等待被处刑一般,巨大的无力感淹没了他,他也再无法站起来。
通篇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拖沓、做作,西岛秀俊的旁白音,宫泽理惠一人两角的演技,也依然挽救不了贫乏的故事和流于表面的人设。
1
镜头很值得学习,以及贯穿始末的钢琴伴奏,都在流动。
昏昏欲睡的下午一部孤独的电影
这MV拍得,闷出个鸟来,中弃。
我給零分
“人在伤怀的路上走到底,就成了狠心。抛弃也就成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