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為了反轉。
反轉成功了。
say hello to your Mother.這句話一出,就知道有戲了!
小烏依然強悍,體檢那場苦肉計的打鬥,頗有《突襲》的感覺。
馬克試圖塑造一個精神世界高度緊張的橡皮筋男孩,結果卻失敗了。
整體節奏好,沒廢話。
結局的破解密碼是俄語的聖誕快樂,與開頭呼應,好。
破解后屏幕上出現被殺的18歲俄國小男孩的臉,也不錯。
就一条:俄国是那个女人自己就能算的吗?
!编剧如此幼稚,真的会把美帝青少年培养成呆瓜的,谢谢好莱坞,加油!
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
《突袭》在网上好评如潮,但我却没看出什么好来。
打斗完全是香港电影二十年前的水平,剧情漏洞百出,全剧从头到尾没有什么亮点。
看完《22英里》,感觉就是《突袭》的全面升级啊!!!
先说演员,在好莱坞大片里突然看到乌艾斯出场,绝对惊喜!
太帅了!
然后打斗,乌艾斯在医院里一挑二,拳拳到肉,真实血腥,比起《突袭》里雅彦·鲁伊安用半调子中国功夫装逼强多了。
更精彩的是剧情,前半部分守望小队执行任务,如同翻版《反恐特警》,中间小组逃到大厦里被杀手追杀,又变成了《突袭》。
激烈的枪战,高科技无人机等等,让人大呼过瘾。
最牛逼的最后一分钟,剧情大反转!!
真是让人想不到!!
平地起惊雷,正派团灭!!
卧槽!
从小到大看了上千部电影,如此惊人的反转真是少见,好像只有《月球》《迷雾》等寥寥几部能带来如此震憾!!!
本片太完美了,从剧情、打斗、枪战、演员等方面,完美的无可挑剔!
有些人很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非你眼睛中看到的那么平静。
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有些危险曾经存在过。
更不知道到又是哪些人默默地将这些危险抚平。
揭露这些故事的电影有很多,但最近有部电影吊足了探长的胃口。
单凭动图就圈粉无数。
要知道这还只是幕后日常演练:
导演彼得·博格(Peter Berg),主演是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和被称为“印尼成龙”的打星伊科·乌艾斯(Iko Uwais)。
这三个人有人可能不认识,探长给你翻译下:三个人组队=年度必看。
打码的故事整幅海报是马赛克风格,意味很明显:《22英里》讲述的是一个被打码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从来不会进入公众视野,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是不存在的幽灵。
一键消失,《22英里》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可以说简单粗暴(以下内容无剧透)。
它讲述的是一个秘密特工组织,护送一名嫌犯到22英里之外的机场的故事。
被护送的人,是伊科·乌艾斯饰演的李·诺尔(Li Noor)。
他手上掌握有关于放射性粉末的重要信息,而且他还带来影片最大的反转。
故事以男主詹姆斯·席尔瓦(James Silva,马克·沃尔伯格饰)接受审讯开始。
因为导演本来就计划拍成三部曲,这一部是男主对一个任务做的反思。
男主是被招募的天才异类。
他从小思维超常,但极度冷血,一心工作,还有暴力倾向,就是个有狂躁症的疯子。
一般人和他说几句话都要崩溃。
小姑娘都要被他说哭了
手腕上系皮筋打疼自己是心理学上的“厌恶疗法”用来惩罚自己的不当行为,男主一边惩罚自己一边继续他所在的组织叫“守望者(The Overwatch)”。
围剿暗杀、栽赃嫁祸,业务繁多,但从不留下任何痕迹。
编剧利·卡彭特(Lea Carpenter)表示:故事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中的CIA特别行动小组。
据说这个小组(SOG)成立于冷战时期,由小布什在9·11事件后重建,每年投资数亿美元。
SOG就是守望者的原型。
高官启动守望者小组,组员以国际象棋棋子命名用电影里的话说,他们是政府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手段。
第一种是外交,江湖人称耍嘴皮子。
第二种是军事,俗称干架。
第三种,被称为“秘密行动”(Black operation),既鬼知道是真是假。
每次执行任务前,守望者小组人员都要签署协议和美国政府撇清关系。
在表面和谐稳定的大的世界环境下,他们所参与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现代战争。
这些战争就算发生在你身边,你也浑然不觉。
组员之一就是个小姑娘
路边普通饭店的店员是安全屋的联络人没人承认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有着无限的资源权限。
用片中的话说:我们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一般人无法理解。
有关资料被“清除”功能强大的无人机能够实时扫描出地面人员的信息。
甚至在1分钟内找到附近可以使用的车辆。
实时地面扫描
扫描到可以随时启动的车辆大部分情况下无人机都用来跟踪和分析。
但在特殊情况下,它可以实施不经军方授权的空中打击。
守望者小组外勤小队骁勇善战,内勤小组指挥在千里之外。
对Facebook、ins等等社交网站信息随时进行调取和监控。
这些无视常规法律和道德的骚操作不仅在国内有效,小组到了国外依旧无视他国法律。
总之,他们就是一支训练有素、不择手段的幽灵组织。
而执行完任务之后,他们又会做回和你我无异的普通人。
只是有时会太忙,没有时间打炮。
顶级的动作《22英里》不仅呈现了这个神秘组织的日常,而且它的动作戏拍出了《突袭》的感觉。
这也是导演彼得·博格和伊科·乌艾斯产生的最大化学反应。
《22英里》的动作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导演擅长的现代枪战。
一类是“印尼成龙”擅长的近身格斗术(CQC,Close Qaurters Combat)。
导演彼得·博格,56岁,近些年来凭借几部高口碑的现实题材影片被大家熟知。
他崇尚现实主义,几乎全程实拍,不使用绿幕,这让全片带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感。
《孤独的生还者》,2013,豆瓣8.0,IMDb7.5《深海浩劫》,2016,豆瓣7.0,IMDb7.1《恐袭波士顿》,2016,豆瓣8.1,IMDb7.4
《孤独的生还者》《深海浩劫》《恐袭波士顿》影片中的爆炸场面都是真实爆破。
车旁边的特技演员还好吧?
幕后特辑
谁都不服就服摄影师幕后特辑在片场导演一般总是喊“action”,而彼得·博格却总喊“Fire in the hole!
(卧倒!
)”
幕后花絮
《22英里》电影效果而有着多年实拍经验的导演不仅仅要求实景拍摄,还要求对各个场景进行数字和现场模拟实验,把握细节。
以达到银幕上最真实的效果,这在当今绿幕横行的时代下实属不易,更甩了某些抠图剧组N条街。
电脑和现场模拟
《22英里》电影中的效果就凭这认真的态度,片子的动作戏就肯定差不了。
伊科·乌艾斯(左)和导演彼得·博格(右)真男人,爆炸不回头公路汽车追逐戏也是全程实景拍摄,但演员不如阿汤哥那么全能怎么办?
老司机遥控!
片中用的是改装汽车,老司机坐在车顶完成一系列操作,演员只需在驾驶座做出相应动作。
动作片多是男性的天下,《22英里》中的女性一样亮眼。
拿起枪,帅气程度好不亚于马克·沃尔伯格。
《22英里》守望者小组重要成员由参加过奥运会的柔道运动员龙达·鲁西(Ronda Rousey曾出演《速度与激情7》)饰演。
她还是美国的MMA格斗明星。
《22英里》身手矫健的女演员只有一个怎么办?
训练。
从手上动作到脚上动作都要真实而准确。
现场动作指导
《22英里》片中有重要戏份的爱丽丝(Alice,由劳伦·科汉Lauren Cohan饰)经过训练,都已经可以和伊科·乌艾斯过上两招。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动作明星伊科·乌艾斯承包了全片的近身肉搏。
他将《突袭》中充满戾气的格斗风格带了进来。
现场他不仅是演员,还是动作指导。
以至于有网友吐槽:还护送他个毛线,直接给他一把匕首,他自己就能杀到机场。
模拟演练
《22英里》其中医疗室的动作戏最为精彩,这场戏几乎是伊科·乌艾斯的个人秀场。
所有的动作都是实战为准,而非好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幕后
《22英里》每一场动作,都经过无数演练与磨合。
动作拳拳到肉,剪辑也快速犀利:
模拟演练
《22英里》现实版的冷战《22英里》虽然有着顶级的动作戏,但评分不高。
豆瓣只有6.8,IMDb仅6.1,探长都差点因为评分低而错过它。
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家对导演和两位男主组成的金三角期待太高,以及全片像是一部“超长预告”。
《22英里》没有拍出《谍影重重》一般的深度,但它也拍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的结局并不是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全片更不是主旋律。
它所反映的,是和平年代下的暗流涌动。
特朗普和奥巴马出境片中的守望者小组每个人都杀人无数,他们不像杰森·伯恩一样拷问良知。
因为在国与国的层面,只有利益,无法评判对错。
但《22英里》还是提出了质疑:我们所说的国家和政府到底是谁?
CIA的特别小组有时能够解决问题,但有时也会成为报仇泄恨的工具。
因为说到底,组成国家和政府的还是人。
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希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有的即使和你称兄道弟,他也有可能随时在背后捅你。
所以整个世界的状态,就像你我的人际关系。
没有永恒的和谐,只有相对的和睦。
世界也就没有绝对的和平,只有相对的稳定。
博弈仍在继续,明天,谁会赢呢?
——————The End——————文/探长2018.11.3/青岛(微信关注公众号影探,后台回复22英里,一起来看好片儿)
首先说一句:马克,谁给你的勇气去保护小李子?
没看过突袭?
这部电影叫22英里,但内容出奇的比题目好看。
讲真,改成我影评题目还好很多。
但叙事结构上,采用了西部世界类似的双重时间线,导致有的地方理解起来很费劲。。
我看了一遍,貌似讲的是一向高大上的脏活小队因为好奇心作祟。
非要抓住俄罗斯间谍小队的最后一人,结果就是把人家女将军的独生子(大概吧)杀害了,而且还是光天化日之下,估计全程被女将军看到了。。。
所以这位位高权重的母亲导演了猎杀复仇者联盟的任务。。
这部电影我有几个不太看懂的地方,写出来大家讨论下。
首先就是李是女主人公离婚妹的线人,当地特警,提供情报消息一向准确。
(离婚妹一向以为李是美国这边的)他向离婚妹报告了失窃核燃料的所在——一个俄罗斯家庭。
但后来又作为俄罗斯人的间谍,来毁掉守望者小队,why?
这个导演没说,有很多可能,我理解的一种可能是,俄罗斯高层(女将军及其同党)自导自演了核燃料失窃或是她就是真偷了,要不然为什么守望者小队真的在俄罗斯6间谍处发现了伪装成画的核燃料?
而且女将军的儿子还亲自参与?
难道他不知情?
不可能。
他临死还威胁马克,你们真是大错特错了。
不是说他无辜,而是说他后面有后台(他老妈,囧)而俄罗斯间谍组被团灭后,美国混淆视听说这事俄罗斯内部斗争,与美国无关,我想真是说对了一半,就是女将军偷了核燃料,大概想卖高价,或是别有更大的目的?
但意外的被美国这个小队给干掉了。。
那么,李一开始为啥要把核燃料的信息给美国情报部门(离婚妹)?
是要取得离婚妹的信任,进而打入美国内部?
还是报复俄罗斯对他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奔美国?
电影中,俄罗斯间谍被团灭后,李痛苦的把家人的照片和护照都烧了。。
这是为啥?
是此时他又接受了三面间谍的任务,风萧萧兮易水寒?
还是他在缅怀家人,因为他的泄露信息导致女将军失去儿子,进而导致李家人遇害?
这个导演通通没说啊😠。。
在俄罗斯飞机上,俄罗斯军方对女将军说:他(李)24小时内还活着,我们就失败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俄罗斯真是要抓住这个向美国通风报信的李的。
在医院派出的杀手也是俄罗斯的。
杀手都是本地人,大概都是俄罗斯收买的人,这说明俄罗斯和当地亚洲政府勾结了。。
包括后来一直阴魂不散的长发大叔(其被无人机干掉,省不少笔墨)。
所以医院那段打斗不是假的。
所以马克说长发大叔,这个国家的的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而后面的小女孩明显喜欢美国离婚妹多过当地人。
(估计也是美国导演洗白自己的伏笔)但既然俄罗斯女将军要杀李,李为啥最后要帮女将军把有病毒的文件传播到守望者的大本营?
这就回到了我最开始的问题,wby?
难道22英里的追杀一直是俄罗斯和当地政府情报部门在陪李演戏?
谁来帮我解释梳理一下?
插一段,这个电影出现了三大势力,美国大使馆,亚洲某地当地势力(疑似被俄罗斯渗透或收买),还有隐藏在暗处的俄罗斯。
美国人傻啦吧唧只想当世界警察,找回失窃的核燃料(这是美国自己美化自己,给自己发达的情报网洗白白,也是911后遗症,不必多说,囧)但俄罗斯却借机正好向世界证明他们有多强大,他们可以收买这个国家,向美国人大开杀戒。
(这里貌似映射了世界好几个俄罗斯控制的地区。。。
美国人也是的,拍电影也不忘打击对手,这就是美式文化输出吧?
囧)第二个问题是,从剧情上看,让美国运送李回美国,是为了要使得守望者互送小队启动,而行动组和指挥组相距两个国家,通过黑客和卫星联络,所以用李做特洛伊木马,同时,一路杀手力图把行动组都干掉,令一路人把在飞机起飞后,通过木马迅速找到指挥组的所在地,灭掉指挥组。
成功实现同时干掉这两组人马。
而李,则在飞机上偷到警卫的枪,劫持飞机迫降到附近机场,并没有飞到美国。
我得疑问是,当李和马克被包围。
而马克问李密码时,李为啥打死不说?
马克的小队都死光了。
他完全可以说出密码,完成女将军的指令啊。
这里面有一个风险点,就是万一李中流弹死了呢?
囧。
难道有命令说让杀手不伤害李,而李可以随便干掉那些杀手??
不太可能啊。
还是说,就是单纯相信李命硬可以在自保的情况下,活到最后?
我的想法是,应该是后者,看得出来那些杀手是无差别攻击的。
李只有到美国的飞机上才安全,才可以既从俄罗斯(当地特工杀手)手里逃脱,又可以从美国人手里逃脱。。。
第三点,就是李说出密码,磁盘停止自动毁灭程序,随后5个核燃料地址也获取,但又解密出一张图片。。。
程序的编写者让指挥中心5位死个半明不明。。
而给出的5个地址是真的吗?
这个导演又没说。。。
我倾向于,地址是假的。
因为马克后来说,我们日后见。。。
莫非要拍续集??
囧,求别再拍了。。
手机打字,欢迎探讨。
这是一部爽片,且不止于视觉上的爽。
影片讲述了美国政府的秘密组织守望者被一间谍搞垮,几近全军覆没,而原因是在之前的行动中触怒了一位强大的母亲。
国家有手吗?
国家有脚吗?
国家是活生生的人吗?
男主提出这个问题,并以回忆的形式复述了事件经过,他虽然是个话痨,但中心其实就是在探讨国家是否具有人性。
守望者是国家在外交、战争之外解决问题的第三种途径,组织的头被称为“母亲”。
“母亲”很强大,要什么有什么,在其他国家开展行动时,路上的车随便用,监控随便看,最嚣张的一幕是在快结尾处,反派用车帅气地挡住了男主的路,本以为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却直接被男主命令无人机发射导弹干翻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太不公平了。
当我正准备为反派喊冤时,影片的爽点来了,“母亲”被“问好”了:守望者基地的人被全歼了,这结局像极了英语里的那句常用语:F**k your mother。
幕后是一位母亲,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复仇的胜利,但对比另一位“母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胜利呢。
第一:用狭窄空间的战斗来增加恐怖氛围。
这部电影把CQC和CQB作战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1,影片开始一段,守望小组进攻俄罗斯特工安全屋,就是在狭窄空间进行的。
2,伊科·乌艾斯在病床上和两名敌人过招,异常的紧张刺激。
刀战已经不过瘾了,要用针头戳。
我从小就对打针有恐惧,看到这里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3,影片最后,是在狭窄的走廊中战斗。
伊科·乌艾斯以一敌三,这人是奇葩吗?
第二: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伊科·乌艾斯在测谎仪上说是:“危险。
”又问:‘’杀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答:“什么也没有!
”我觉得这人就是一个恐怖人物。
可以把爱深藏的人极度冷静,善于控制情绪,能够独处,并且有敏锐的观察力。
第三,世界上最难看清的是人心。
最恐怖的莫过于人心。
1,当一个人手中掌握着极具诱惑力的情报时,每一个人都会相信他。
同时他还表现出不相信“美大使馆”的样子,希望去美国避难。
特别是他还不断遭到敌国特工的追杀,更加凸显出情报的重要性。
结果他是三面间谍,谁又能料到呢?
2,如果一起经历过生死,就更加难以判断一个人了。
最后马克·沃尔伯要求总部回去救女特工。
伊科·乌艾斯居然也同意了,TM还帮着他们一起战斗。
第三,马克·沃尔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铯原料作为电影中的话痨,对着程序猿发了一通火:“解离蛋白质是什么样子的吗?
”真的好可怕。
我没当过兵没当过警察也未接受过专业训练。
但如果我带队攻入敌人巢穴,制服敌人后,要么当场处决,要么反铐手铐或绑扎带。
可匪夷所思的是,这队号称无番号无编制大杀四方的顶尖战术小组,却没带手铐和扎带,留给敌人反击之机,置自己人于极度危险之中。
这种违背常理的傻屌电影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马克·沃尔伯格我也不买账!
一群CIA探员,奉命护送一个手上握有重要密码的神秘人物飞往美国,市中心离机场只有22哩,各路杀手却已经埋伏四周,一路上危机重重,随时准备开战!
《22英里》结合街头枪战以及超凶狠的近距离搏击,杀到血肉横飞,打到头破血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血腥暴力电影,但为了证明他不是“无脑动作片”,所以最后再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大逆转,变成一部充满“计中计”的谍报惊悚片,对于喜爱暴力刺激的“重口味”影迷来说,这会是一部娱乐性极高的电影!
这不是马特·达蒙演的,男主角是马克·沃尔伯格,别再认错啦马克·沃尔伯格和马特·达蒙是有名的“兄弟脸”,两人不但长得很像,而且动作片的戏路其实也有点像,所以这两个人常常被搞混。
马特·达蒙就是演《谍影重重》的那位,而马克·沃尔伯格就是这部《22英里》的男主角,所以如果你再搞混,就要请你到后面罚站啦!
说到这次马克·沃尔伯格所扮演的CIA探员,跟以前那种沉着冷静形象有非常大的差别,他有很严重的情绪问题,常常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不断骂人,也让我们看到这个担负著国家安全的重责大任,随时都在生死一瞬间的工作,到底会有多大的压力,所以这个角色不像英雄,比较像是一个情绪紧绷,快要被环境压垮的人,也让马克华柏格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极端”演技。
真正的男主角,其实是印尼武打明星伊科·乌艾斯这是一部非常“极端”的电影,不但是马克华柏格这个躁郁症怪咖常常出现极端情绪,就连以丧尸影集《行尸走肉》成名的女主角劳伦·科汉,也是一个脏话不离口,杀人不手软的狠角色但真正的男主角应该是印尼武打明星伊科·乌艾斯,同时这也是最“极端”的一个角色,他手上握有重要情报,跑到美国人的地方请求庇护,这个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神秘人到底有什么目的,还真的要看到最后才知道,也因为重要的剧情都集中在他身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武打戏也都集中在他身上,所以说他是男主角并不为过。
说到伊科·乌艾斯,当年以印尼动作片《突袭》成名,甚至红到好莱坞去,除了近身搏击术的真功夫之外,他也奠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武打路线,简单来说,就是“毫不留情的往死里打”,只要一出手,对方就一定会断手断脚断脖子,该断的地方通通都会断得很彻底这次他在《22英里》里面,再度延续这种极度暴力的打斗方式,许多残杀画面超乎想像的逼真,包括“把敌人的脖子压进破碎的车窗,然后用力滑过去,造成敌人的脖子被车窗的碎玻璃整个划开”,这些惊人的画面,一定会让胆小的观众尖叫出声!
战场不在前线,而是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本片导演彼得·博格,似乎很喜欢这种牵涉到国际局势的惊悚题材,他拍过的《改朝换代》以及《孤独的幸存者》都在描述反恐战争的残酷世界,可是到了近期的《恐袭波士顿》以及《22英里》,都已经很清楚的让你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真正的战争早就已经不是在那些所谓的“前线”,而是在你的生活周遭,随时可能发生,恐怖份子早就渗透到你的内部,而且无处不在,这也就是美国人最紧张的一件事情,难怪片中的男主角随时都精神紧绷,这也反应出美国社会当前最大的恐慌!
压力越大的时代,越需要暴力电影电影的功能,除了“反应现实”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幻想”,而暴力电影的功能,其实是两者兼具。
在“反应现实”方面,暴力电影可以成为一种警惕,告诉你暴力或战争在现实世界中的危害,而在“实现幻想”方面,暴力电影变成一种舒压管道,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堆讨厌的人事物,却因为法律和道德不允许
所以你没办法一枪打爆他们的头,暴力电影就可以替你实现那些肆无忌惮的幻想,而且不会伤害到任何人,这当然也就能够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所以暴力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取,但在电影里面却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创作元素,应该被健康的看待,如果枪战和打架都可以变出那么多花招,谁说暴力不能是美学呢?
记得以前马克是哑巴啊,怎么变成话痨了?
豆瓣写个影评居然不能少于40是个字,以下是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动作硬核片子了,剧中有反转,而且还有精彩的打斗,乌埃斯很赞,期待续集,然后看了下,底下的长篇影评,基本上都在过度阐述,等续集吧
针对对方的陷阱,为续集铺垫作用太大
动作和枪战场面确实火爆。
狂飙脏话哈哈哈,一部没有拍完的电影。最后的感觉是WTF。
7分。有Iko Uwais在,还搞什么护送啊,给把小刀都显多余了~~结果一路送人头。干脏活就要有干脏活的觉悟,被人干掉也没什么好叽叽歪歪的。全程动作戏份拍得还不错,枪战打得过瘾,让我想起前段《惊天救援》的设计。2018年时候俄罗斯还是反派大头目,今年再来估计就轮到天朝了~~~
剪辑乱到伊科乌艾斯的动作戏分不清敌我了,真爱粉为了还原《突袭》居然硬生生的加入了楼道戏,不过结局美帝全军覆没也算是近年来少有的异类了
摩托C4炸车队,手雷功夫安全屋,街区公寓三抽N,母亲的复仇。枪战拍得不错,边干仗边说相声也不错,但功夫戏拍得不咋地,最后反转有点硬,下集拍得起来吗?
守望小队,幽灵特工,专门干台面下工作的。开局高科技定位,干掉了一群俄罗斯人。然后没找到核原料,结果在找线人的时候,找上门来了。杀了的人里面有俄罗斯大佬的孩子,布局出动三面特工,就是为了干掉守望小队复仇。剧情bug还是很多,比如最后找到定位,也不可能马上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指挥屋,明知道打仗一般,护送却一盘散沙、主角聒噪嘴炮无用功。剪辑很有个性风格,但快速+不同场景切换的剪辑看得人很累,有紧张感但容易错过信息,炫技了。50-80分钟动作戏精彩。总的来说,想要打三星,但想起反派演的《突袭》0剧情还是豆瓣高分呢,加一星
屌爆满分,直接开始等第二部。
男主真是目前为止看过的最令人讨厌的角色,从始至终暴躁易怒完全没有成长,电影里所有人全程对话Fxxx无间断刷屏,这样的编剧真心没水平!90分钟的电影你到底想告诉观众什么?无论是男主还是女主,作为观众我完全没有同情他们,更别说共鸣。为了体现身为母亲的女主因为要参加行动只能放弃陪女儿的牺牲精神,还刻意加了很多人性抉择来煽情。可是连这么简单的母爱情节表现得肤浅片面,一塌糊涂,没头没尾。这个片子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动作戏了,无论是动作还是镜头都是很好看的。所以我有个大胆的猜想,这个片子一定是DP导的,至于剧本嘛,那肯定是武指写的咯咯!
快速剪辑手持用得没头没脑的,马克沃伯没喜剧天分显得男主比较烦人
充分揭露了美帝的穷凶极恶,以及亚洲人民反抗美帝决心
节奏很快 台词超多的机关枪话痨沃尔伯格 其实根本不用这么多人送 让乌艾斯自己去就好了 战斗力超过整个小队 楼内格斗情景颇有突袭的样子
老农民博格又怕砸了。动作场面无力吐槽,开场制服对方以后不绑手是怎么回事?因为有乌艾斯出演,生硬的把枪战和肉搏混在一起,对方强攻小店时,先让俩小妹肉搏再一波放枪是要笑死谁?而且动作设计太差了,黏糊又平庸。人设也莫名其妙,沃尔伯格皮筋弹手腕的动作反复出现,这个人和女一号的躁郁状态看的人头疼,台词讲不完的讲,我猜博格是用这种闹心方式来弥补节奏的松垮,但看着并不紧张反而催眠。主角们是一组奋斗在秘密战线的探员,那些总统玩偶似乎揭示这批人深信并守卫某种美国精神,但这个主角满嘴屁话动作稀里糊涂主线轻重失衡的故事,我不知体现出了什么美国精神。摄影和剪辑似乎想走《谍影重重》的路子,这片子就是想复制俩动作演员的昔日成功,但完成的毫无新意全是糊弄
这片子要是不看制作表我都以为是俄国人拍的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是原来总是被监听的俄国人这次得以报了血仇。看多了谍影重重碟中谍这种,偶尔看一下反转的也不错。电影里有一个细节也很讽刺,就是总部的代号是mother,小队的代号是son,而小队开始非人性地杀掉了女将军的儿子(US son killed Russian son),于是最后女将军就端掉了总部(Russian mother killed US mother)。美式正义必胜普世情怀这种东西,看多了也会腻的。
经典好莱坞瞎剪动作戏,逻辑一塌糊涂方方面面都和爆炸贝的鬼影特工很像,除了结局提现相反的价值取向——话痨躁郁的男性领导,男人婆塑造的女性,过度爆炸,情节漏洞巨大。装模作样到一半还是丧失了悬念,几乎没啥可取之处
没报太高的期望去看的电影,剧终居然还觉得这钱花得挺值得的。
3+。有点亮眼的不光是整个护送过程的走向,还有马克沃恩伯格的性格、马尔科维奇一本正经的样子等等。ps,彼得伯格真是太爱马克了……
枪战看着就舒服
点半部分塑造人物性格,结合穿插叙事非常让人头疼。后半段进入标准悬疑枪战节奏,过程虽然有点难以服众但最后结尾还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