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比较low,前半段差点看不下去而想弃了。
之后就是greg答应要为rachel拍个片子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直到greg穿着礼服要去参加舞会却把车开到了医院开始,我的眼睛就再没离开过屏幕。
所以,看到不少影评在说前半段好看,后半段不咋地时,我也只能掩面:也许是我不懂艺术。
真正感动到我的是在rachel死后,greg在她房间的那段。
一直以来,都感觉是greg在为rachel不断付出:陪聊,陪玩,还陪拍电影,rachel只负责生病,负责被照料,负责流泪,负责放弃治疗。
但是,greg在房间里发现的一切把之前散乱的线索都集中起来,原来rachel也在感动,也在努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感谢greg。
历史老师的那句话很有寓意,你可以在一个人死了之后继续了解他,这句话似乎就在说房间里的greg。
看到结尾女孩写给大学的信时,刚喝到嘴里的水实在忍不住又吐了出来,因为眼泪就那么出来了。
整部片子没有悲伤的感觉,即使是看到她的情况越来越糟。
可是就是那么一瞬间,一个人的一生就那么不经意的在你眼前展开,美好 的人生。
盛年之死总是死得凄惨委婉,大概死亡不应该属于一种叫女孩的生物吧,死亡应该是枯朽的,自然的。
女孩死得很安静。
人常说人在面对绝望时有五个阶段来帮助自己度过痛苦: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镜头中的女孩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愤怒或悲伤。
死前留给“我”的信也是简单平静,说着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做了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刻意的煽情,反倒带着一丝戏谑,人生最后的尊严与玩笑。
人死前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吧。
没有表现出的留恋,反倒更让人感伤不舍。
墙上一个个小的松鼠,一本本被挖成小盆景的书,即使是死后,她仍然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又一个了解她的机会。
死亡是一个过程,学会接受,学会珍惜,上天只给了你一次机会让你死去,死得 安静一点,快乐一点,让周围人惊叹一点。
死前也不要只想着自己,想想周围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给你爱与温柔的人,死前留一个微笑的自己给他们
表达:小电影、花栗鼠的独立化表达很有趣,清新偏暖的配色、文艺不失快捷的节奏;内核:男主的电影、女主的手作。
总之,少年文青元素爆棚。
电影最后出现了很多手作,关于书的,关于墙纸的,关于连环画的,关于窗户的,我最爱的是那本掏空了的书。
有些东西被毁坏,有些东西因此留下来。
我也想做一本,不过不知道该挑哪本书。
前半部分的神来之笔蛮多的,细致的铺垫、摄影构图和对白节奏都颇有趣味,可惜后半部分没能延续这种萌动而俏皮的风格,还是不免落入到这类青春题材的窠臼里,比如最后在医院看电影的桥段设计就没能戳到我的泪点。
最能加分的莫过于众多向经典电影致敬和戏仿的段落,绝对能让资深影迷会心一笑,跟Michel Gondry那部《王牌制片家》有异曲同工的味道。
文/张小张按目前懒惰的程度,我连提笔的动力都没有,看一部忘一部的电影,每天都如同喝了新鲜的孟婆汤,我把我的懒惰归功于健忘症的发作,而健忘是死亡的一种信号,我们在迎接死亡,但是甚少在年少时想到这一点。
这部《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名字很长,很直白,并且概括了整个故事。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开这部电影,我会说:我只是对“将死”感兴趣,但是女孩的死亡并没有悲情,如果观众最终流泪了,也应该不是伤心。
年少的姑娘得了绝症死亡的故事难道不值得伤心么,至少看了会惋惜难过吧,但是看完并没有这么觉得。
死亡并不是结束,可能也是一种延续,这就是本片导演最后表达给我们的,一碗浓浓的鸡汤。
我依稀还记得,这是今年看的第100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青春片,也可以说是一部怀旧片。
不管是中学生,还是成年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其中体会到一些感触。
导演对学校状况的展现很到位,让人觉得很真实,更让成年人很怀念。
特别是开头主人公Greg说学校是自成一体的世界,运动国,戏剧社国,大麻国,病态国等等,而他要取得各个国家的身份,跟他们友好相处又保持距离,这样才可以安全又低调的度过高三,他还知道餐厅是领土争夺的是非之地,所以他从来不在餐厅吃饭,他也知道要远离漂亮的女生,被她们搭讪简直就像被雄壮的母鹿踩踏一般恐怖,危险度五颗星。
Greg就是这样一个既属于各国、又内心独立的隐形人,在吵吵闹闹的高三生活里,他唯一的还可以说说话的搭档Earl,都不算是他真正的朋友。
我们长大后,常常说看不懂现在的十几岁的孩子在想什么,不懂他们的行为,不懂他们的追求,可是,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过来的呢,他们就是Greg说的各个国家里的人,他们也可能就是Greg本人,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
只是Greg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自己也不愿意走进别人的世界,所以当Greg被母亲唠叨,让他头疼地打滚时,你是否也感觉似曾相识呢。
终于,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可以欣慰的笑笑了。
Greg和Rachel的相处就是在Greg母亲的唠叨下促成的,Rachel查出白血病,他被要求去看望她,鼓励她,帮助她走出阴霾。
一个男孩被要求去拯救一个将死的女孩,像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美好的剧情,虽然开始的相遇非常尴尬,但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原本建立的和世界的相处模式被打破,让Greg遭遇一些烦恼和争吵,最终还是为Rachel拍了独特风格的电影,也送走了他喜欢上了的Rachel。
那么,Greg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在一开始就定义这是一个开心的或者是悲伤的故事呢,他犹豫很久,最终这样给故事写开头: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的时代。
对他来说,最糟的时代也是电影前半部分的内容,明明可以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拍着小电影,没有人在意他打扰他,他可以安然度过高三学年,却被一个女孩轻易打破了,为了适应被打破的生活,他所遭受的内心的变化痛苦,或许就是他认为的糟糕的时代。
至于最好的时代,也正是这样的改变,有了友谊,有了爱情。
但个人认为,他的时代也是一个有遗憾的时代,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以至于不懂得如何真实的表达,待到女孩离世后,他走进她的房间,发现墙上的松鼠,书里的世界,哭的不能自已,这何尝不是一种后悔。
在她死后,她的一些事情还在影响着他,才变得更加了解她,但这些他都发现的太晚,以至于再也不能亲口对她说。
不要等到生命结束,才让那些美好的细节展开,渗透到你的生命中,固然,可以带着这些细节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我想,我们更应该在还能面对面说笑的时候,敞开心扉。
<图片1>公众号:twomovietickets
看到这部影片算是个意外之喜,明明类型里面写的是喜剧,却在最后的20分钟让我哭的不可抑制。
影片中一直重复着Rachel不会离开,这么可爱的女孩会继续生活下去。
但是最后那段Greg拍出影片放给Rachel看的时候,Rachel 在病床上只能用睁大的双眼和不断的流泪表达内心的情感,当两人相望时候所有的话语都是多余。
虽然我并未能完全解读那部短片的含义,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
我并不怀疑Rachel是抱着幸福和满足离开的,但是仍然有无限眷恋与遗憾吧,人生当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心想事成。
只是我真的想说一句,我被骗的好惨啊!
生活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总是希望不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了解......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我们希望遇到一个人,一个让我们不再那么孤单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
记得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都很孤单。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 越是希望然而越是失望,然后我们发明了包容,忍耐等等词汇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Gerg形象的塑造总觉得像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总是觉得自己充满怪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想与人交往,看不上或者高攀不上,我们从事着繁复又无聊的事情,却被身边很多人不断告知你需要干什么。
这是一种状态,最为黑暗的内心面。
解脱不了,也隐晦的不愿意与他人诉说,仿佛不说这个状态不存在了。
这是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害怕被人知道却又极度渴望被解救的自己。
Gerg很幸运,遇到了Earl,那个一直陪伴在身边不愿意点破一切的伙伴,即使吵得毫不留情面红耳赤却不能看到你被欺负。
更重要的是遇到了Rachel,如Earl所说这是个具有耐心的女孩,与她相比仿佛自己无比幸运。
Rachel让Gerg敞开心扉,半被迫半自愿的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世界。
Rachel说过Gerg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强迫的,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谁都会知道,如果不是自愿,又怎么会如此深入。
Gerg很不幸,他遇到了人生当中的了解,却不得不失去她,从开始他就知道他们相处是以倒计时的方式进行的。
这部本为青春片的电影却拥有一个生命中最为沉重的话题:死亡。
即使最后仍给人留下了希望,我们可以在别人死后仍然不断了解她。
对于影片,剧情方面讲述的都是未曾夸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描述的都是那些并非完美会有一些怪癖的可爱的人们。
镜头中那种手持拍摄的晃动感,那些有些粗糙的道具,那种有些朦胧却无限美好的灯光,卧室的设计都增加了我对这部片子无可抑制的好感度。
更不要说那些迷人的让人陷入剧情当中的配乐。
虽然有些人有些事情只是定格一瞬间的美好,但是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
比较久没看电影了, 幸而挑了这部。
看完以后,几乎重燃了对电影的信仰。
一部有力量的作品,无论成本高低,演员是否出名,一样的有rock to the core,melt the ice的力量。
真挚的情感,即使以笨拙的表达方式,也丝毫不会折扣光芒,这光芒足以照亮人生。
好的故事,源于生活真实的体验,它的升华部分,也必定合乎常态,使人感知得顺其自然。
人可以不愿意与世界进行交流,但当他找到一个可以接受讯号的个体,同时又能收到反馈,就迸发出真爱。
感谢这寂静的长假里美好的温情。
美好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其实是有的吧,只不过它躲在了生活的角落里,需要你去留心发现。
在我们的少年时期,伴随着我们的更多是青涩粗糙的友情,而非那哭哭啼啼死去活来的爱情。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以下简称MEDG)是一部很不一样的青春片,很多人觉得担不起圣丹斯的双料奖的荣誉,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
虽然一开始我是冲着Rachel的演员Olivia Cooke去的,但在看了原著以后,我喜欢上了这个独特的小故事。
不过电影比原著更正能量,而原著更现实,但还是不得不说,Jess真的是很不错的编剧。
电影的原名和中译都非常长,而又简单粗暴,告诉我们这是关于我,Earl和女孩的故事。
但我还是更喜欢台译的《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感觉翻译出了电影的精髓,虽然大大地剧透了一番。
至于港译《初恋有病》也真是有病的翻译,这是一个友情故事啊!
说回正题,这是一个青涩粗糙而又美好的青春故事。
而故事中的三个人更像是一种青少年的缩影,我们或多或少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与我们的相似之处,很容易产生共鸣:来自父母的「紧箍咒」般唠叨,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小心翼翼,对于异性的手足无措等等,都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
而在三个人中,我最喜欢的是Rachel,不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是我奥饰演的角色233。
Rachel是电影里最美好的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Greg最美好的存在。
她是Greg第一个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的人。
Rachel看起来已经看透生死,但其实她其实只是更细腻,更敏感罢了。
她会做很多小手工,会记住你曾做过的各种小事,她不愿将自己的种种与人分享,她不愿意给别人造成负担。
她比任何人都更珍惜当下,这也是当Greg告诉Rachel蓝皮书像是人生未来的菜单时,她沉下脸,继续看小电影,未来对于她来说,太过微弱,太过渺小。
电影中Greg曾经去过Rachel的病房两次,第一次的Rachel只是睡着了,而第二次Rachel看着Greg为她拍的电影,五彩斑斓的画面,就像是她的小小世界。
这就像是一种小小的呼应,Greg也算是陪着Rachel走到了最后,Rachel也算是在Greg的臂弯里去世(其实这一段的感觉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总觉得有点联系,不过也有可能是我脑洞太大)而Greg在这短短的200多天里有了很多的成长,从那个自卑,愤世嫉俗的男孩,渐渐开始转变,当然也没有像那种狗血青春片一样360度大转变,Greg开始有了目标,就像Rachel在窗户上画的那个小楼梯一样,Greg开始向上了。
Earl的三白眼真素太酷炫了2333好酷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会和Greg成为很好的co-worker吧~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在三个平平无奇的高中生缩影里加入了许多成年人的个例。
「电影宅」和猫奴的父亲,喜欢调戏小男生的爱喝酒的Rachel妈妈,还有充满激情爱吃越南河粉的McCarthy老师(虽然Greg觉得他无比正常,但我觉得还是不算在这个画风里吧),他们也是承担了许多片中的笑点,以及那只暹罗猫233当然,片中最好玩的就是那些小影片,在上映之前我就把这些小电影的完整版全都看了一遍,可怕的脑洞们2333同时官方还与时俱进拍了一个《侏罗纪世界》的宣传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官方ins上有po电影里有蛮多很好玩的花絮的说,比如Olivia真的为电影剃了光头,RJ(Earl)是纯新人演员,Olivia和Thomas(Greg)在一起对戏试镜前吃了顿饭后就觉得这个角色是他们的(害怕极了),并且现在Olivia和Thomas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整个剧组的人都玩得很好,开拍没两天就一起去看了球赛。
Olivia去面试时已经三天没洗头了(因为这个逗比觉得这样有癌症患者的感觉233)PS, 电影里有休叔的独特客串方式233
这可能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可爱也最有意思的电影了。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如同片名所描述的一样,电影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我,主人公Greg,是一个电影迷,青春期综合症患者,有些自闭也神经质,表面上看似与各种圈子的同学们保持各种关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朋友。
Earl(厄尔)是唯一的好友,然而他却历来只称为“同事”,因为他们总在一起饭拍电影。
将死的女孩叫Rachel,这个夏天她被确诊为白血病。
为了借这样的机会让Greg可以open一点,Greg拗不过母亲的各种无端鼓励或央求,硬着头皮以点头之交的印象开始去问候并结识女孩Rachel。
当然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并且在相处之中,Greg也渐渐多了很多自我的认识和变化。
在Greg的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一次自我的洗礼的过程。
我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青春期时代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这部电影中,Greg这个人物身上,那种自我厌恶又厌恶周遭的心理我个人觉得刻画的非常形象。
电影很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Greg与Earl都是一个超级的电影迷,电影中也置入了大量的迷影桥段,Greg与Earl一起翻拍了大量的经典电影,而且基本是很有性格的片子——「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罗生门」、「现代启示录」,也有他们几个人都异常喜爱的在电影中反复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四百击」。
这个感觉还是挺酷的。
电影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画面,也有“我”的大量画外音独白,我一向对这样的电影是充满好感的。
何况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贵在一个词——“真实”。
尽管整个片子的剧情是建立在一个女主患有白血病的基础之上,故事侧重的更多也是Greg与Rachel之间关系的变化。
但电影丝毫未有你所以为的那些青春片中的“狗血”,既没有设定他们中间产生爱情,也没有在Rachel逝世时弄些煽情的东西。
这是很有新意的,电影虽少了些戏剧性,情绪上被挑起的起伏不大,唯有最后电影结局时切换了到Rachel的视角,看着有些动容。
但正是这样平常而有趣的表达才最难能可贵。
很喜欢这部片子中的一个片段,Greg与Earl意外摄入了一些“违禁药品”,两个人迷幻又神经,稀里糊涂的来找Rachel,然后三个人咬着冰棍,坐在路边的石梯上滋溜滋溜。
这个画面觉得好棒,两个神经质出现各种幻觉的迷影少年和一个将死的女孩,就那么肆无忌惮不顾旁人的随意坐着聊天打趣,一派悠然自得。
尽管未来有那么多未知和成长的烦恼,生离与死别就要发生,还是觉得这一刻有种很青春很美好的感觉。
文/突突订阅号/movie-s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
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
有你在身边就够了。
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
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
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
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
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
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
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
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
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
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
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
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
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
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
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
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
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
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
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
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
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
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
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
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
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也不曾孤独。
一生太短了,一生太长了
影迷们,都2015年了,这种每分钟都想让观众惊叹“他跟我一样好爱电影”的迷影片你们还没看够吗?何来的自信觉得自己so special so real?自觉的不普通可是最平凡的一种哦~
摄影老师加鸡腿!各种构图和玩法充满孩子气的创意 太治愈了 迷影的段子也是 让人会心一笑 实在是可爱 虽然有点玩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 但已经是非常出众的青春片了
因为诚意所以感人
并不好看啊,男主那个脸真叫人看着别扭,怎么看怎么不好看,剧情也有疏离感,始终无法入戏
只要我们还在意一个人,我们就能一直了解她,就算是死亡也阻止不了。最后她为他献上了人生菜单,那本书变成了一个迷你世界,以后我们三个会永远存在这里!不能因为害怕被伤害就怯弱,恐惧会让我们失去很多。
好看,致敬电影的桥段有趣,但嫌少,最后的那个片中片也有点失望。(问答里有人把片子里提到的所有电影都列了出来。)
不明觉厉的高分
太多风格化的镜头阻碍了故事本身的流动性
水瓶座咯?行吧......迷影成分多给一星 @2015-12-31 13:07:36
今年的壁花少年,男演员叫托马斯曼……这无处安放的槽点。
每次看美国青春片总是让我特别恐惧,因为跟这群高中生比,我竟然一点都没有长大。热爱电影的人都是孤独的,不只是这样,热爱电影的人都是无望的。
我不喜欢
她的笑脸投影在墙壁,她的世界隐匿于书本,她的灵魂栖息于森林。
不看导演年纪的话,你会以为这是一个聪明且活力无限的年轻电影痴迷者拍出的电影,尤其那些剧中剧致敬了那么多影片,只是主叙事还是非常主流化。
迷影的青春治愈片,赫尔佐格以及一众“奇怪的外语片”经典被恶搞,Vertigo响起配着画面简直要笑疯;运镜、字幕、独白、Brian Eno的配乐都像极了Wes Anderson。不过这片确实是自Rushmore之后我最喜欢的高中题材影片了。
完全没看懂,无味
+
是喜欢的,男孩女孩,死鱼眼,很暖心
导演一定是个很爱老电影且内心柔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