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虽然懂事,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能力有限……触动人心的迷茫和揪心~还好他能分辨的清好人和坏人,还好他能努力的奔跑,还好他被一个特别好的爸爸妈妈收养……但无疑幸福中是有愧疚感的,因为走失原因在自己,这种愧疚感在“糖耳朵”的出现后爆发,想到自己的妈妈和哥哥日夜思念找寻着自己,这种愧疚带着曾经的爱意无法抹去。
于是开始日日夜夜找寻痕迹,甚至辞掉工作,终于在分手后带着绝望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家乡……
简单又非常神奇的真实故事。
Saroo在他自传小说《A Long Way Home: A Memoir》的结尾说,回过头来看,他经历的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其实,他命运的每一次巨大转机不过是因为遇到了“好人”。
Saroo丢的很奇怪,还不到5岁的他上了一辆空火车,跑了1500多公里,从家乡的火车站到了加尔各答。
然后他竟一个人的在街头逛悠了好几个星期,超强的生存能力,幸运,更多是心酸!
直到一个好心的年轻人把他送到警察局。
又被送到孤儿院,遇到印度赞助和收养社团的Mr.Sood。
这对澳洲夫妇,自己可以生孩子,却选择不生。
妻子素儿说: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自己生了孩子也不能改变什么,如果能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孩子,给他们机会,也许还有一点意义。
他们夫妇对要收养的孩子没有任何年龄性别背景要求,仅仅是一个需要家的“孩子”。
他们找到了小Saroo。
手里捏着一块飞机上发的舍不得吃完的巧克力,Saroo来到澳大利亚。
有了一对充满爱心的父母。
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长大,接受教育,上大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Saroo能找回自己的家乡,除了借助谷歌地图,也多亏澳洲的印度同学和Facebook上印度当地人的帮助。
澳洲的家相比起亲友的帮助和血脉的传承,遥远陌生人的帮助及不同文化种族的融合更令人兴奋和动容。
而将这些遥远的陌生人变成亲人的就是公益组织。
帮助过Saroo的Mrs.Sood在这个行业工作了37年,帮助了大约2000个印度孩子找到新的父母。
我曾遇到过一些做公益的人。
那时觉得他们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每天和一些看不见的群体打交道。
现在知道那些看不见的群体其实是这么一些人:遇到了困难,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也没政府帮忙,什么都没有。
比如一个流落街头的5岁小孩。
公益是雪中送炭,尽力把遇到困难的人从地狱里救出来。
左一是当年帮助过Saroo的Mrs.Sood来自Saroo的自传小说:关于他的印度家庭和GudduSaroo的亲生妈妈有四个孩子。
在她怀最小的孩子Shekila的时候,爸爸找了第二个老婆。
穆斯林娶第二个老婆是合法的。
但是爸爸跟第二个老婆结婚后,就既不回第一个家也不负担第一个家庭的生活。
所以全家人一直都非常恨他们的爸爸。
妈妈做搬石头的工作,一个人养四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
几个孩子常常吃不饱。
大哥Kallu和二哥Guddu很小就每天出去工作(其实也就是各种零工,乞讨加上小偷小摸)帮妈妈负担家里的生活。
小Saroo的任务是在家里看护妹妹Shekila。
一个晚上Guddu带小Saroo出去工作。
两个人一直没有回来。
妈妈开始并没有担心,因为Guddu平时离开几天不回家很正常,妈妈也常常消失几天出去工作。
一周后妈妈开始担心,让大哥Kallu去找他们,到处都找不到。
几周后,一个警察来到他们家。
妈妈更担心是Saroo出了什么事,没想到是在离车站几公里以外的车轮下发现了Guddu的尸体。
他从行驶的火车上掉了下来。
Guddu出事前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他可能在弟弟丢失的同一晚上发生了意外,那他就从未回来找过弟弟;另一种可能是他发现弟弟不见了,找弟弟的时候发生了意外。
另外,Guddu常年在火车上跑来跑去,他为什么会掉下火车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失去了两个孩子以后,妈妈能够负担起剩下两个孩子的学费,所以Kallu和Shekila都上了学。
Saroo找回他们的时候,Kallu是工厂经理,还兼职做校巴司机,已婚有两个孩子。
Shekila是老师,已婚有两个孩子。
他们都搬离了小时候的居住地,只有妈妈还留在那里。
她怕搬家了,Saroo有一天回来找不到她。
Shekila接到妈妈的电话说Saroo回来了,不敢相信是真的,以为是骗子或是玩笑。
但是当她见到Saroo立刻知道那就是哥哥,她说见到哥哥有时光穿梭的感觉,想起小时候在一起的时光。
其实Saroo丢的时候,Shekila也就两岁。
Saroo和印度家人在一起时需要翻译才能沟通。
他已经忘记了家乡的语言,家人也都不会说英语。
Saroo发现他的名字其实不叫Saroo 而是 Sheru。
他的居住地不叫Ginestlay, 而是Ganesh Talai。
印度的家
7/10赶上了雄狮的香港新年预映场。
这类型温情片素来看得不多,若非为我妮,今次也会略过这部电影。
本片主打感动人心,然而在进场前经已透过关注妮可知道了大半关键情节。
对Lion算不上特别喜欢,却无法说它是不好的作品。
它配乐出色,故事抓人。
它许多瑕疵大得无法忽视。
这也是众多影评毁誉参半的原因。
要是阁下着重故事或情感的渲染,会找到千万个喜欢的理由;要是著重硬伤,也能轻易揪出一篮子缺点。
公正的说,至今Lion取得的成就相当对得住电影,六提的结果够好了。
作为妮可粉丝很满意(毕竟毒药多年…),也觉得六个奥提实至名归。
Sunny(小Saroo), Dev, 妮可的表演都很自然。
不单独白,妮可每幕都是亮点,任意抽一节都能作为提名片段。
完全没有她本人的痕迹不只,寥寥几幕形象已经极为立体,演活一个母亲养孩子交付的心力,还有两个养子死活也不想伤害母亲却正正伤害了她的心碎。
私心认为妮子的角色还能加戏,透过Mantosh把养母的主题再发酵一下。
尤其要大赞初试银幕的小Saroo,太抓人眼球了,一人单挑了上半部电影。
被他牵动得,他笑我笑,他哭我哭。
至于其他角色,实在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其一,Lucy(鲁妮角色),作为一个现实不存在的改编角色,鲁妮角色乏善可陈得可以,就一个典型的女朋友角色,搁这美一美,滚一滚床单,感情线当然也是没头没尾的了;其二,Mantosh。
关于Mantosh的对白、情节略显多余,估计希望尽可能做到原家庭忠实还原,可惜观感上与Dev的寻亲大主线格格不入,对推进剧情没有帮助。
本来Mantosh的存在价值可在于反衬养母无条件的爱,但这个主题没有被充分反映出来。
剪辑是本片一大败笔:非常freestyle的杂乱节奏,前段纪实式,后段省略式。
在印度的部分无疑处理较佳,交代详尽,以至澳洲的跳跃式叙事倍显突兀,仿佛前后段剪辑出自两人之手。
许多时候观众情感还沉醉在上一幕,故事已经推移至下一幕,错失把情感推到最高峰的良机。
再者,一般黑幕然后文字表达“两星期后”的手法在一部电影只会出现一次。
狮子不止转接多,过场文字出现了起码四次,更是“x星期/月”混杂了“地点、年份”,看到一半我都不晓得时间究竟跳跃到哪儿了。
其实这些时间线可以很简单的用对白、用同场景快镜、同物换场景之类的手法交代。
过度黑幕只会放大导演的青涩。
据海外观众反响,步出影院的人脸上无不淌著两行泪。
以我观影当天粗略观察,场内不哭的人比哭的人多啊。
可能华人社会领养风气不盛所致。
尽管如此,我算是场内哭得比较早的,在影片一半左右,Saroo夜里看见养母哭,抱着她,顿时感觉脸上一热。
啊,正是这样温暖的孩子才能成就Lion的故事。
这片还真是神奇,往后捅开了泪点似的,一直断断续续把我哭到结尾。
事实上挺意外,从前期的采访、宣传片段,我对故事早已熟知七七八八,竟然还能哭得哗啦哗啦。。。
妮可那段讲领养决定的独白该是片中最大的泪点,庆幸地感到附近终于有人一起抽鼻子,伴随着不远处一大叔平稳有序的打呼噜声音......有些人可能会嫌lion温温吞吞的,流落街头一小时,搜寻家乡一小时…要是追求快刀斩乱麻的敍事,本片非你杯中茶。
入场前闻说本片沦为Google宣传钜献。
还好还好,着墨不算多了。
再少,故事讲不下去。
我就有一句笑场,Saroo的朋友向他推介搜寻工具:“Have you heard of Google earth? It's amazing!”感受一下本人头顶的黑线。
。
。
。
说了这么一大堆mixed review, 其实对Lion没有失望。
它的确是年度催泪弹,感人至深不独于漫漫寻亲路,更在于领养家庭slightly dysfunctional的爱。
它歌颂爱,但没有歌颂爱的万能;它卖温情,但没有神圣化领养的效用。
它诚实呈现出不完美:领养有过去的小孩并非一无难处,寻亲坚毅背后避不开对身边人的伤害… Saroo跟养母有一点相似,他们不求回报,一个为家乡的渴望,一个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Lion的感动,在于彰显一份由始至终的纯粹。
领养在大众心里是一个不自然的概念:生母不育才会领养/生母养母聚首必有纷争/生母爱养子不能匹比亲生子女… 而片里的,是养子、养母、生母三者之间,最原始的爱与感恩。
Lion是一段真人真事,此点尤其让人欣慰。
Lion仍有粉饰太平之嫌,选择不去交代Mantosh最后与家人的关系还有Lucy与Saroo的结局。
难怪工会群戏提名落空。
无他,主角以外角色与主线的关系实在太松散了。
妮粉们没必要再纠结于给负评的大媒。
只要抱有丁点负面的pre观影立场,Lion确实给予许多攻击的机会,唯有希望导演Garth更上一层楼,早日拍出更完善的作品。
庆贺Lion的成功。
说这部电影烂俗和套路的人是很不负责任的。
它并不烂俗,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影当然很好看,但是你去看真正的纪录片和节目报道,虽然没有电影语言那么丰富,但是却更加的真实动人。
在印度流浪街头的孩子,被澳洲夫妇收养。
25年之后,他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现实往往比戏剧要精彩万倍。
影片的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情感的积蓄和喷发在低沉的配乐中自然流露。
细节处理的相当精细,比如小男主脸上一直有一道泪痕。
影片最打动人的还不是25年后母子相见的那一幕,虽然眼泪从男主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就开始涌出。
情感最浓烈的时刻,是男主作出不顾一切也要找到亲生母亲和哥哥选择那一刻。
母亲茫然无助的呼喊着他的名字,日夜承受着失去儿子的苦痛,整整25年,每一分,每一秒。
这个画面淹没了他,他无法想象自己的亲人到底承受了多少悲戚。
他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知道自己还活着,很平安。
之后他开始了漫漫的回家路。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母亲所遭受的痛苦远超他的想象。
母亲一夜之间,失去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儿子,一个死了,一个人间蒸发。
“他们两个像幽灵一样突然消失了,从此再也没回来” 25年来,她始终坚信那个小儿子会回来,固执的不肯搬家。
她用尽一生各种办法去寻找。
她每天向神祈祷,祈祷儿子的归来。
她不曾放弃,直到25年后,“那一天像闪电一样突然的到来”。
儿子就那么回来了,那一刻“my joy is as deep as sea,我的喜悦深如大海”。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形容她的心情。
人间悲喜,莫过于此。
Saroo Brandley,漫漫回家路。
25年失而复得,这是奇迹。
母子思念,这是常情。
常情长久 就是奇迹。
悲伤流淌如河,但,喜悦深如大海。
不管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的处女作,有多少的硬伤,但在我看来是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一个母亲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在自己可以生育的前提下,选择不生,却去领养流浪儿童,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并且其中一个小孩精神上有点问题。
他们没有退回孩子,反而视如己出,这是多么伟大的勇气。
就是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才会如此感人。
另外此片的配乐非常棒。
回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为母亲在家中等着我们平安的归来,但最悲情的莫过于不知道家在哪里,母亲是否健在。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让我们体会到不知家在何处的悲伤,也让我们看到这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可喜的是,世界上也有好人,他们依然会无私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会帮助他们实现心底那个最古老的愿望,回家。
在美国电影中,传记片或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直是个主流。
每年的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的提名也基本会将这类影片囊括其中,并且这类影片非常符合学院派的口味,获奖概率很大。
也因此,美国每年都会拍摄很多这类影片。
近年来最为鼎盛的一年是第83届奥斯卡的角逐,两部大热门《社交网络》与《国王的演讲》都是传记片。
最新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中,《血战钢锯岭》和本文着重讨论的《雄狮》都可以放在“传记片”这个范畴。
《雄狮》改编自畅销书《漫漫寻家路》,故事取材于萨罗•布莱尔利的真实经历。
5岁的萨罗在与哥哥外出的途中,无意间走上一班火车。
从印度肯德瓦流经加尔各答,流浪数周后被送往一家孤儿院,经远在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领养长大成人,后来历经25年时间的苦苦寻找,最终回返故乡。
著名的美国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故事》中对传记片有这样的表述:“传记片,其焦点对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时代。
然而,传记不能成为一部简单的编年史。
传记作家必须把事实当作小说来演绎,找出主体的生活意义。
”比如上文提及的《社交网络》,讲的是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前的一段经历,影片重心在于展现他的桀骜不驯以及成功背后的孤独;曾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的《末代皇帝》,讲述了一个不断被时代和命运剥夺身份和记忆的人物。
我们可以看出,传记片首先是对于人物的挖掘。
溥仪的一生始终被命运碾压,身份和记忆被不断剥夺,片甲不留。
而反观《雄狮》,它有着很大的时空跨度,然而不管是对人物还是对亲情的表现都落在了小处,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更替与事件的组接之中。
对于传记片来说,是非常失败的。
影片的主线非常清晰,紧紧围绕着萨罗。
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主角远离最初家庭的漂泊之旅,后半段描述的是寻亲之难。
影片由一段段的章节构成,前半部分,他经历了严寒、饥饿和人贩子的追逐,最终被远在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领养。
从这些经历上看,萨罗的挫折总是有惊无险的,流离失所后的归宿也是幸运的。
在进入新家庭后,他甚至没有展露出惊恐之色,养父母说他“就像天使一样”。
这给观众的感觉是,他的幸运大过磨难。
萨罗幸运地被善心人收养,没有接受障碍。
在数次的黑场中翻到另一个时间段,“二十年后”仅仅是个字幕的交代。
因为时间跨度大,我们看不到主角成长的具体进程,受限于电影的容量,这无可厚非。
不过我们也看不清他与养父母的相处在他举止或记忆中留下的痕迹,这个就难逃指责了。
在影片的后半段,萨罗在一次聚餐时因为语言的差异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又因看到儿时喜爱的食物陷入了归乡心切的迫切意识中,沉迷于用谷歌地图搜索故乡。
影片多次出现他从现实跌落进意识(带有记忆意味的主观镜头)的交叉剪辑镜头,而与身边的人疏于沟通,仅有的冲突是与女友表面化的争吵。
这种呈现的结果是,人物因为行为的过于偏执而失去了心理构筑上的层次感。
颇为反讽的是,当萨罗与母亲交流时,母亲透露自己领养孩子并非自己不能生育,而是领养可以给苦难中的孩子一个希望。
这无疑将萨罗抛向了道德的“低点”。
心怀善念的养母被儿子行为所伤。
妮可基德曼奉献了全片最佳演技。
随着家庭关系的组建,养母逐渐将孩子也视作自己生活的希望。
但是,影片中却未曾详细展现萨罗在长久的相处和血脉牵绊之间的两难。
没有复杂多面的挣扎,观者难以对这个故事和人物产生移情。
归根结底,在于其立意太浅,仅仅抓住“走失”和“寻找”,只是将数十年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简单地罗列,对人物内心的轨迹变化缺乏细腻的描写。
从《雄狮》的内容看,又可以将它归于家庭剧的范畴,它说的是“寻根”,长久的相处最终敌不过血脉的牵绊。
关于“时间与血脉”的选择,很容易联想到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而如果做一下比较,《雄狮》则显得非常平庸。
《如父如子》的做法偏向于艺术片,关注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生活的细节据此而设计。
影片的前提是两个家庭在生产时报错了孩子,双方试图将孩子换回。
导演是枝裕和将主线放在了父亲良多的心理成长上。
他设计了大量的细节用以完善人物的情感变化,比如在拍照时,抱养的儿子庆多会做出同样的歪头的姿势,这是相处带来的举止上的烙印;后来良多在相机中看见庆多偷偷拍下的自己的照片,感受到爱的温度,渐渐放弃了血浓于水的执念,接受了抱错的儿子,也慢慢“成为了父亲”。
影片的时间跨度上非常小,但我们可以看见时间和情感的力量。
由细微的动作呈现时间对于情感塑造的力量。
在相机中窥见儿子对自己隐秘的爱。
区别于《如父如子》,《雄狮》的剧作法更偏向于商业片,即强调外部事件或者动作,由事件和动作引起连锁反应。
同样运用此法的《血战钢锯岭》却出色得多,原因在于,众多的事件,比如父亲的反对、军官的训斥、战友的不理解和嘲笑,都与主角道斯对于不拿枪的执念构成冲突,成为锤炼其意志的荆途。
那些冲突丰富了人物,也成为了剧作上的“铺垫”,让观者震撼和感动。
看到信仰的可贵,看到了这样的执念是如何在杀戮和仇恨之外走出了战争中的另一条路。
道斯坚持信念,拯救无数生命。
临近结尾他被担架托起,如神一般。
在影片的花絮部分,我们看到了主角萨罗的养母与生母泪流满面地相拥,如果影片从“两个家庭如何相融”这个视点去结构全片,挖掘“时间与血脉的较量”,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情感的变化想必会有更好的呈现,不至于像现在这般单薄。
《雄狮》做得稍微好的环节是摄影,在前半部,经常可以看到全景与远景,主角瘦小的身躯在这样的景别中显得更为渺小,主角也常常被置放于狭窄的边框里,一种漂泊的无奈与孤独在银幕上尽显。
影片的开场与结尾分别是推进与远离的俯瞰镜头,这对应是故事的进入与结束。
而俯瞰镜头,同时也与萨罗在谷歌地图搜寻家庭住址时的运镜做了前后的呼应。
谷歌搜索,主角的视点对应开场的俯瞰镜头。
从社会意义上看,这部影片有可以推崇的地方。
影片的前半段透过萨罗漂泊的经历勾勒出了印度某些地区的贫穷面貌以及儿童走失的状况,具有热切的人文关怀;而萨罗与养母的关系,则似乎是一种感召,呼吁社会人士关注走失儿童,同时又像是对他们能够得到善待的希冀。
这部影片在本届奥斯卡有多项提名,甚至提名了最佳影片。
纵观全片,影片太过局限于主角的归家意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行动,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则失之于扁平和空洞,可以说“只见事件不见人”。
纯从质量上来看,想必最后会落得个颗粒无收的陪跑结局。
首发| 后窗 公众号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被大家盛赞的Lion。
看到Weinstein Presents的时候,感觉仿佛听到一阵咆哮:WE WANT OSCARS!!!!!!!!!!!电影中发生在印度的前半部分拍得实在太好了。
我们看到saroo和亲爱的哥哥走失,看到他一个人坐着空空的火车跨过大半个印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好不容易交上了同是流浪儿的朋友,朋友们都被人贩子抓走,只有saroo逃脱;被漂亮的女人带回家,第一次喝上了汽水,结果特么的又是一个人贩子,还是个看起来会强奸小孩的人贩子;终于遇上了好人,进了儿童院,交上了朋友,遇上了来自澳洲的好心夫妇。
我们陪着这个小朋友走过他的旅程。
他实在太可爱了,他的经历太悲惨了,他实在太想念妈妈和哥哥了。
即便看到了澳洲夫妇的照片,看到他们是这么好的人,还是认真地问办理收养的老太太:你有没有帮我找我的妈妈呢?
骨肉亲情,我妈妈这么爱我,我哥哥这么爱我,我为什么要去别人家当孩子呢。
到了saroo长大之后,如何重新找回自我的部分,故事就开始复杂了起来。
导演的野心太大了,他打算要处理起码这四条线:男主和女朋友;男主和养父母;男主和后来被领养的弟弟;男主与回忆中的妈妈和哥哥。
卡司用那么大,戏份要均分啊!
养母是妮可基德曼演的,女朋友是鲁妮玛拉演的,特么花了这么多钱,一定要都剪进去!
于是我们看到长大后的男主要上大学,上大学才会遇到女朋友,女朋友作天作地,遇到别的印度同学然后开始想要寻找自己的identity,想要找回亲人;然后还要瞒着养父母,被养母妮可基德曼发现还要给你一段speech说教;还要和精神有问题的同是领养来的弟弟撕逼,啊不,扯屌;痛苦了好几年之后在google map上乱点, 啊,找到了家乡。
这时候大卡司们又没有戏份了,只有男主回到了家乡,寻找自己的母亲。
这时候电影又开始动人了。
他见到年老的妈妈,喜极而泣,接下来问哥哥去哪儿了。
大家遗憾地说,哥哥死了。
这时候我终于留下了眼泪。
前面那么多铺垫哥哥,就是想见到哥哥和弟弟重逢。
而那一次saroo躺在站台的长凳上,睡眼惺忪地说再见,就真的是和哥哥的永别。
卧槽这时候真的太难受了。
然后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对着saroo欲言又止,啊,原来是前面只有几个镜头的还是婴儿的妹妹,她已经是个大人了,她成功活下来,长大了。
最后我们看到长大后的saroo,站在当时的火车轨道上,看着幻想中依然是25年前的哥哥。
他终于回来了。
啊,我又感动得哭了。
小演员表现实在太出彩,抢光了老戏骨的风头。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真的非常好,但她的很多表演变得无关紧要,因为那些片段并不推进剧情。
还有鲁妮玛拉,虽然很美很可爱很作,但是也不觉得这个角色有推进任何剧情的地方。
所以这部戏,基本是没有大明星的地方,就拍的特别好特别有生命力。
关于印度的部分,我觉得导演处理得非常脱俗。
首先,强化saroo和妈妈哥哥的感情--虽然我们很穷,但是我们相爱,一家人齐齐整整, 这为后来saroo想要回印度寻亲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拍给我们看的);然后,虽然我们看到很多印度社会的黑暗面,比如拐骗孩子,但是能感觉到导演并没有过分渲染悲剧,而且保证了同理心--那个企图拐卖saroo的女人给saroo喝汽水的时候,你能说那没有同情那没有爱吗?
可是就是印度的部分拍太好了,显得澳大利亚的部分杂乱无章的。
不如剪一个大明星戏份少的版本给我们看吧。
科科。
妈呀,想想看,陈可辛的《亲爱的》拍得比这个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呢。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这部澳大利亚导演拍的寻亲电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影片开始我就被吸引:几声狗叫后,低沉的音乐缓缓响起,大视角广角镜头慢慢扫过炊烟轻绕的村庄,薄雾渐渐散去的森林,被长长的公路隔开的蓝色海岸线,用谷歌地图视角慢慢推近的浪花、山脉、铁路、树木,慢慢便看到了这个小小的人儿,这个在成群飞舞着的蝴蝶中的小孩儿,那一刻忽然感觉,人在整个大自然中是多么的渺小。
然后整个上半部分,我都在看他的独角戏。
看他和妈妈哥哥妹妹,过着艰苦贫穷,温暖而快乐的日子。
看他帮哥哥偷煤块换牛奶,看他帮妈妈看护妹妹,看他陪哥哥去做工,看他和哥哥走散,坐上离家越来越远的火车。
看他在人山人海的火车站无助地寻找,看他飞快地逃离人贩子的魔爪,看他偷吃祭祀的贡品,看他聪明地摆脱居心不良成人的控制,看他不停思念妈妈温柔的笑容和温暖的怀抱、看他衣衫褴褛在垃圾堆中翻找勺子、看他在餐厅外面模仿食客的吃饭动作(若是我是那个食客,也会被他的可爱打动)、看他被好心人带到警察局寻求帮助、看他被送进收容所、看到他被澳大利亚的养父母收养。
看他明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下,自然流露的喜悦、悲伤、无奈、迷茫,让我的心瞬间化成一滩水。
在养父母关爱下长大的萨罗,儒雅优秀有教养,从事酒店管理,前途光明,和养父母、弟弟相处融洽。
然而有一天这一切忽然就变了,萨罗因为在朋友家偶然看见的糖耳朵想起了家乡的妈妈和哥哥,却因为记不得回家的路而备受煎熬和痛苦,他仿佛失了魂魄,再不是那个在澳洲温暖阳光下长大的青年,不能和女友好好相爱,不能容忍弟弟的缺陷,再不能和养父母开诚布公的交流。
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再也无法平静正常的生活。
他从一个阳光儒雅的青年一天天变成憔悴敏感的异乡游魂。
好在福至心灵,他终于从谷歌地图上找到了回家的路。
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却不知心爱的哥哥就在他走失的当晚就被火车撞死了,结局令人唏嘘。
后来萨罗才知道,他一直念错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其实叫雄狮。
电影的下半部分其实挺出乎我意料的,导演没有把矛盾着眼点放在养父母和亲生母亲谁重要的矛盾上,没有刻意渲染离开养父母去找亲生母亲的纠结和伦理情结,偶然的一次交谈轻描淡写地点出了养父母收养他和弟弟的原因:“我能生孩子,我们选择不生,领养你们两个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你们两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是我们的选择,这也是我爱上你们爸爸的原因,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不求回报的没有条件的付出爱,让得到爱的人,没有负担,没有负罪感,这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爱。
故事虽然平常,但场景唯美富有质感,配乐大气舒缓,余音袅袅,主配角都有出彩的表现,桑尼•帕沃(扮演童年萨罗)表演真实自然不失灵动,戴夫•帕特尔(扮演成年萨罗)高大帅气、儒雅稳重,大胡子的造型更是富有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这几天一直在单曲循环《雄狮》的片尾曲:Never Give Up
本片在整体情节上并无出彩之处,但很切实的体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有指出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半夜人贩子抢睡着的走失儿童,从手法来讲,绝不是初犯,当人贩子追saroo时,一旁的警察无动于衷,明显是纵容。
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看到最后才知道养父母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我也是通过本片才第一次认知到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灵魂会令你颤抖。
但,童年的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抹去的,那将是一生的创伤,就像saroo的弟弟。
漫漫寻家路,因为不记得来处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漂泊一生。
The story is quite slow and the best part is the last 10 minutes.
前半段节奏很好,后半段就呵呵
+.5
滥竽充数的颁奖季,烂俗无趣到爆炸。
说真的,极度无聊。就是那种预设了,“我们要催泪啊,你赶快哭啊,不哭就显示不了你善良的内心啊”的那种低级烘托情绪的片子
“我生一个孩子世界上只是多了一个人,我领养一个孩子世界上就能少一个不幸的人”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尽管它在中国什么都不能改变,也不那么好看。
印度小盆友演的太好又长得太可爱老阿姨看的过程真的觉得好心酸。小盆友的表演真的值得一个影帝
麻辣真是好7靓
我感觉后半段崩坏看不下去,但群众好评有加。为神马。。看不出要表达什么,性格障碍的弟弟存在是为毛。。谷歌地图点点就能直接找到二十年前生活的地儿也是神奇啊。那他的家乡真的可说二十年如一日了。女朋友和他感情线突兀又完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澳洲亲情的冲突也是莫名其妙。能不能好好讲个故事啊
When can they stop this pompous White-men/women-save-the-world-and-make-it-a-better-place nonsense!?! 鲁尼马拉的角色和title cards对剧情发展都是可有可无的…
前半段好后半段糟。虽然是真人真事改编,但白人圣母的世界我永远不懂。感谢谷歌地图让我对着电脑点点点就点回了家。我要表白鲁妮·玛拉嗷嗷~~~~
所以是不是应该结合语音搜索就能更快达成目标?
男的回避型人格吧,露西出现就为了被你虐一下是吗。中间衔接的不好,突然就开始要找思乡了,有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味道。刚到澳大利亚家的时候,领养父母小心翼翼的跟在他后面,妈妈趴在浴缸边看他,这段还是挺柔软真实的。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最后几张真实照片和录像来的感人,,,
找不到自己的根所带来的不安是巨大的
虽然最后看得穷哭了,但中间睡着了…看到那么多获奖提名怀疑是不是编辑搞错了…最多算是合格的电影吧,九块钱电影票不亏。但是为什么有一个哭着的婴儿跟我一起看了一整场???
with Gaurav, 岩,在古拉夫家學會了用攪拌器做冷咖啡。a cha bu cha; 超喜歡lucy躲到柱子後面那段; gelabi淚奔; 沒有過分煽情,卻很感人; 後半段變成了google earth & 傳教片。1.明白了外國夫婦收養亞洲小孩的原因 2.小孩語言忘得好快
好棒,电影里电影外都那么那么好。流水账又如何?流水账就是我们的人生。拍得很克制,没有哪个镜头显得多余。小Saroo演技真好,我很感动。
三星半。。又是一部比预期低的电影。。还是前半部很不多。但是中间少了少年成长的铺垫,后边许多主角偏执的行为感觉都有些牵强。本来好好一颗催泪弹哑火了。
谷歌地球,帮你找到家的方向
就电影本身来讲,前半部分的印度篇拍的实在是好,特别写实,小男孩也很有灵性,而澳洲篇却急转直下,那种飘忽感仿佛穿越到了泰伦斯·马力克那里,不过片尾母子相聚还是很感人的。而抛开电影不谈,我想说如果哪天我迷路了,我到死也要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