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了新现场的科利奥兰纳斯,不过“几尺见方”的舞台用红色油漆围出了一个斗兽场,人类在其间上演着残酷的政治与军事博弈。
因为是实验剧场,极简的布景和转场带来非常先锋的观看感受,几场激烈的议会辩论也穿插得巧妙。
莎翁的悲剧主人公都具有致命的hamartia,这注定了他们最终将走向的悲剧性结局,比如李尔王和麦克白。
而在这部成于晚年的悲剧中,人物的戏剧性变化同样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理论,从一开始的hubris到peripeteia, anagnorisis, nemesis再到最后的catharsis.马歇斯是一个英勇无匹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在战场上他像一头披坚执锐的斗牛,在权力场上却成了一头听凭命运斗篷操弄的困兽。
后半程的每一场戏都是命运抛向马歇斯的花镖,当母亲、妻子和儿子乞求马歇斯停止攻打罗马时,命运早已抖擞好斗篷举起弯头剑瞄准他的脖颈准备最后的致命一击。
逼仄的舞台使观众获得了一种近似中景乃至远景的抽离视角,观众看着马歇斯和命运周旋,徒劳地冲刺与拼杀,看着他不可挽回地走向命定的结局。
最后的割喉场景如注的血浆从马歇斯的脖颈喷涌而出,这是刻意营造的屠杀场景,在这场力量悬殊注定败退的搏斗中,马歇斯不曾退缩,命运也不曾有过丝毫怜悯。
《太阳照常升起》中斗牛士Romero那场精彩的刺杀是人类悲剧命运的绝佳表述,是生命在终将走向毁灭前所绽放出的绝美勇气:"Romero’s left hand dropped the muleta over the bull’s muzzle to blind him, his left shoulder went forward between the horns as the sword went in, and for just an instant he and the bull were one, Romero way out over the bull, the right arm extended high up to where the hilt of the sword had gone in between the bull’s shoulders. Then the figure was broken. There was a little jolt as Romero came clear, and then he was standing, one hand up, facing the bull, his shirt ripped out from under his sleeve, the white blowing in the wind, and the bull, the red sword hilt tight between his shoulders, his head going down and his legs settling…Romero was close enough so the bull could see him. His hand still up, he spoke to the bull. The bull gathered himself, then his head wet forward and he went over slowly, then all over, suddenly, four feet in the air."在这斗兽场上,我们已无法分清谁是人谁是兽,而他们合二为一(were one)的缠斗瞬间是悲剧撼动人心的内核。
那被牛角划破猎猎作响的袖子(the white blowing in the wind)既是Romero的勇气也是公牛殊死抗争的明证。
这版的颠覆性改编是先锋性的,无疑也是极具艺术震撼力的。
它把一个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史诗悲剧凝练成一出人与命运共舞的悲剧艺术。
“也许是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变得骄傲,损坏了他的人格;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以治军的态度来处理政事……” 他军功卓越、本性善良,却视底层民众卑贱,不愿卑躬屈膝换取选票;民众狂暴愚昧、狭隘无知、易被煽动,竟把保卫国家的勇士逐出城外……看至中段,还以为悲剧是马歇斯征服罗马后被狡诈的伏尔斯人杀害;但看到意念坚如磐石的战士被求情的母亲妻儿击中软肋同意缔造合约时,猝不及防的转折就像是对注定的悲剧奏响的沉重哀歌——杀他之时,塔勒斯都已无力愤怒,只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呢。
从马歇斯自己,他的母亲妻子朋友,到民众,乃至塔勒斯,又有哪个是赢家?
马歇斯的性格是悲剧结局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不屑于也不会同人民打交道,却偏要做执政者;被逐出后一定有仇必报,要转而攻打自己曾捍卫的城市;战友朋友求情都不为所动,却在母亲妻儿的泪水下放弃曾要坚定守护誓言……母亲为了让儿子活成自己所想,为了自己看重的荣誉、城邦,强加个人意志于儿子,更不惜进行道德绑架——若她知儿子的最终结局,不知是否会再掉一滴眼泪,或者也许仅会觉得自己以此换来城邦和平更显伟大吧。
强势的母亲带来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灌输,使得马歇斯的性格是偏执的、难以变通的,同样也是愚孝的(妈宝男),而缄默可怜的妻子更为悲剧增添凄凉。
在塔勒斯把刀伸向马歇斯的结局时刻,回想他曾经迎接对方到来时的欣喜和激动相拥,又何尝不是一种嘲讽……————抖森演技也太棒了吧!
最后二十分钟简直震撼。
更不用提从头到尾都在散发的强劲雄性荷尔蒙。
肉排的气势也完全不输,好想知道抖森贴面他的络腮胡是什么感觉(真不愧是腐国)。
节奏紧凑、台词华丽,舞台很小能看到观众的影子,现场代入感一定超棒!
羡慕。
有很可爱的笑点,总体节奏蛮好,演员也都超敬业,真是佩服。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戏剧(那票价说来现在都还肉疼)。
开始还在想这布景也太简陋了吧,就差不多五平方米的表演空间,道具就几把椅子,一梯子,服饰甚至有些现代化。
不过看到后来发现效果竟出奇的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演员的演技,一点也不出戏。
确实如许多评论所说,之前不看莎翁是因为没有男神引路。
抖森不愧是the sexiest actor。
在舞台上那简直是光芒四射,而且那眼睛是最有戏的,看到后面科里奥兰纳斯流泪时,心都要抽几下 非常喜欢剧中科里奥兰纳斯的形象,真正的为罗马鞠躬尽瘁,如同战神一般,但却不愿自我夸耀。
但易怒,高傲,看不起人民,鄙视罗马的许多传统,认为是“长久堆积无人清理的灰尘”。
在剧中认为向人民说好话,谄媚来获得选票是如同乞讨一般。
(剧中那一段抖森略带顽皮的表演真的太迷人了)。
他这样的个性也最终被真正的卑鄙小人所利用。
在影片下半场他投靠敌方时,似乎悲剧性的结局已经注定,攻打罗马,成功了,会留下千古骂名,亲人丧生于战火中。
失败了 ,带着镣铐走过那曾经的家乡,被人民侮辱。
而且不论怎样,曾经的敌人都不会放过他。
剧对于人民,贵族之间的关系剖析的很深。
贵族并不是都是卑鄙小人,而民众往往愚昧无知,被真正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人云亦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片面,而且他们往往就相信那些尽说好话的人,确实一点点利益就能将他们呼来使去。
确实科里奥兰纳斯对人民态度恶劣,但他说的也确是实话。
这确实是人民真实的面貌,剧中许多和现在的政治面貌联系起来看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和科里奥兰纳斯纯粹的高傲造就了他的悲剧。
放在现在也会依然如此
一场恶战后的Martius 带兵回到罗马。
被架上荣誉台的他手臂上的伤都还没有处理,头上沾满敌人的鲜血,同时被硬戴上了象征第十二次大胜的橡树王冠, 听到了贯穿全剧的主题“群体与民众”的第一次忘乎所以的声音。
那是欢呼和庆祝。
而Martius叫喊道:“May these same instruments, which you profane, never sound more. No more. I Say! ”无人在意,群众和拥趸认为这只是英雄的谦卑之词。
将军代表元老院把“Coriolanus”这个名字授予了他,群众在下面呐喊着重复着这个新名字,Martius第一次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但他竟然还是表达了对一切军功的摒弃:“I, that now refuse most princely gifts, am bound to beg of my lord general”.
回到罗马,在capitol被护民官质疑的时候他还几乎不会被激怒,头高高扬起。
在这个充满着正义呼声的第一次集会中,在将军和各位元老的盛誉之下,Coriolanus的坚硬之声是朝着这个顽固不化的体制和对政权的不屑:“I had rather have my wounds to heal again than hear say how I got them”. 将军的溢美之词和同僚们的掌声让此时与背景融为一体的那个军人身份的主人公痛苦万分,他一言不发。
被众人推选为consul的时候,他坚持不穿作为功臣大将可以向群众展示战时留下伤痕的粗布袍子,再次表示出他对权势阶级并不感兴趣。
Martius是个不喜欢邀功的真战斗英雄,他体恤民众并且有怜悯之心。
I do beseech you, let me overleap that custom. For I cannot put on the gown, stand naked and entreat them for my wounds’sake to give their suffrage.To brag unto them, thus I did, and thus, to show them the scars which I should hide.这时他最好的朋友,亦父亦友的Menenius 却在一旁推波助澜:And to our noble consul, wish we all joy and honour.被一逼再逼的Coriolanus, 此时只好硬着头皮竞选consul, 进入政界。
他已无退路。
穿着gown赤身裸体的Coriolanus为了选票与愚民周旋的一段可以算是前半场的笑点担当,他极尽谐谑之力,忘记本心的卖笑,内心的纠结痛苦几乎表现出来。
而就在他拉票时,也会被他一直以来的太过暴烈的reputation质疑:“You have been a scourge to her enemies, and to her friends. You have not indeed loved the common people”. 这位自负的军官却表现的更加坚硬,刺一根根精准的扎在对方心中:“I will, sir, flatter my sworn brother, the people to earn a dearer estimation of them ” 当他虚情假意的表达着自我,拿到一张张选票时,他如是说:“Better it is to die, better to starve. Than crave the hire which first we do deserve”。
”Why in this wolfish toge should I stand here to beg of Hob and Dickthat does appear, their needless vouches?”痛苦的结束了拉票,他一刻也不想等的换下了这个展示着他的伤痕且过于裸露的披风,重新穿上战服:“ That I will straight do, and knowing myself again, repair to thesenate-house”.
在他离开的短短时间,两位有所目的的护民官已经煽动群众倒戈,他们利用群众的卑微心理,仅仅用了一点点计谋就推翻了所有Coriolanus的努力。
换好衣服重新回来的军官,因发现群众大面积的更改选票而大为光火,说出了难以收回的话:“Suffer it. And live with such as cannot rule nor ever will be ruled”逐渐失控的他在议会上一把推开了加害他的护民官,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走进万劫不复的地狱。
两位忠心耿耿的朋友更是拦将不住,只好任其发展。
How.No move?As for my country, I have shed my blood not fearing outwand force, so shall my lungs coin words?很好的开头….If she have power, then vail your ignorance, If none, awake your dangerous lenity,If you are learned, be not as common foolsIf you are not, let them have cushions by you.彻底激怒护民官,对骂之后是挥刀相向。
所有人这时候知道,This is it. 无可挽回了。
这一段长长的自述,是Martius情感最丰富也是相对理智的表达,对饥荒的理解,战争的理解,国家的理解,民众的理解,做一名执政官的理解以及对“愚民”干政的痛恨。
他虽然理智但却咄咄逼人,自负得无以复加,与护民官煽动下的群众距离更加拉远了。
同时,他几乎发出了呼喊,他需要支持,但是却进入了圈套。
在这个被质疑时全身细胞都在反抗的大人物杀红了眼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回到家中,他质问妈妈“Why did you wish me milder?”“Would you have me false to my nature? Rather say I play the man I am?”与妈妈的对话打开了全剧的泪点,从这里开始,悲剧一幕幕展开。
所有人,身边所有亲信都劝他回头,去修正和护民官以及群众的关系。
去认错。
才能够继续达成执政的梦想。
而Coriolanus 却喊出了“let them hang!”观众和群演都在摇头,这时候激动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急转直下。
从战争英雄变为人民唾弃的统治者。
而且是他本人一开始并不想得到的位置和身份。
也恰恰是一干元老加爱戴他的民众将他捧上去的而已。
多么讽刺。
而那个一味想要成为英雄母亲的她,却成为了把亲生儿子推向万劫不复深渊的罪魁祸首。
Coriolanus回到了议会,带着妻母和幕僚们的嘱托。
但群众的愤怒却在短短时间被彻底激起了。
他们吼叫着,嘶喊着,咒骂着他们的战斗英雄。
而这个连战伤的手臂还没有摘掉绷带的英雄,就这么站在象征着审判台的黑框中,眼眶终于开始湿润,他已经无力再坚硬的反驳,他看到这帮乌合之众无以复加又毫无道理的愤怒,他知道一切无可挽回。
在这里,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几乎痛不欲生的辩护,用尽力量,流着泪,与这些已经成为魔鬼的人群进行最后一次沟通的尝试。
他问着群众,但其实在问自己:The fire in the lowest hell fold in the people! Call me their traitor!被群众逼到尽头的他,还在被不断地增加控告,激动的人们,在竞相呼喊着希望处决他的方法。
当护民官喊出I shall be so 的时候,下面有无数声音共鸣起来。
这就是世界末日之感吧。
他被自己的民众放逐了。
在第三幕的最后,他流着泪,扔掉了才戴在他头顶不久的象征胜利的garland,绝望的发出呼喊 I banish you 是我放逐你们!
!痛苦变为仇恨,他的复仇计划已在心中发芽。
在与家母诀别之时,他已了解自己将不再可能与他们在同一城池重聚。
“I shall be loved when I am lacked, when I am forth, bid me farewell and smile, I pray you . come”While I remain above the ground, you shall hear from me still. And never of me aughtbut what is like me formerly.这样的告别。
既坚定又决绝。
第四幕 与宿敌Aufidius 相遇时,The cruelty and envy of the people, permitted by our dastard nobles, who have allforsook me hath devoured the rest and suffered me by the voice of slaves to bewhooped out of Rome.表述着求死又带着复仇决心的Coriolanus将手下败将Aufidius 收服。
而这一段戏剧化的“卖腐”段子则成为粉丝佳话,票房保证还有全剧最诙谐轻松的搞笑担当。
英国人会玩。
两个演员的神演技也让大家并没有出戏。
Know thou first, I loved the maid I married, never man sighed true breath But that Isee thee here, thou noble thing, more dances my rapt heart than when I first mywedded mistress saw best ride my threshold.BRAVO!大写的精彩。
后排仆人的演技也在线,将观众的懵圈反应投射的淋漓尽致。
Anfidus知道他的胜利之日到了,他用一半的兵权欢迎了他毕生最大的对手。
Unconditionally?!
从质疑的表情到笃定,天真的Coirolanus一下子又进入了新的圈套。
在这里,这座他亲手烧杀抢掠制造无数悲剧的城市,他即将成为一名将领,与他的宿敌并肩战斗,去击垮他的国土,他的家门和他的臣民。
Coriolanus投敌的信儿很快回到了罗马。
General和Menenius不敢相信,他们同时更了解Martius的作战风格,知道终有一天他会率兵直抵城门,兵戎相接不可避免。
他们只好去指责刚刚在群众中得势又有正向口碑的护民官,指责完全因为他们,要让一代枭雄成为伤害自己家园的人,酿成巨大的悲剧。
而罗马城内,人心惶惶,元老院和民众都纷纷派出使者前往城外与Coriolanus谈判。
同时,节节胜利的Anfidus对Coriolanus的妒火也渐渐烧起来了,让出副将的位置他却发现自己军功难保,军民之心都倒向了所向披靡的战神Coriolanus. 在幕僚的点拨之下,他也在暗中伺机反扑,抢回军权。
General谈判失败,伤心回归罗马,护民官又来游说Coriolanus最好的朋友Menenius. 他答应尝试,内心却知道自己没有脸去请求这个被国家所放弃的英雄原谅伤害他最深的民众。
Menenius见到Coriolanus 跪下亲吻他的手,倾诉整个国家对他的爱与恳求。
却被一句”Away”无情击倒。
一句话也说不出。
“Wife, Mother, Child , I know not. My affairs are servanted to others”Coriolanus向Anfidus效忠。
但又绝望地喊出:“Another word, Menenius, I will not hear you speak”两人对视,眼里都噙着泪。
Menenius全剧最精彩的独白:”He is grown from man to dragon. This Martius has wings. He is more than a weeping thing. When he walks, he moves like an engine, and the ground shrinks before his threading. There is no more mercy in him than there is milk in a male tiger!”绝望的离去后,Menenius还是想办法做了最后一次尝试。
他的家人。
这一段大英雄的旁白,配合平行空间的表演,让形式更加丰富,感情流露的更加令人动容。
开始还强势的他,接连面对自己的妻子儿子和母亲的跪拜恳求,心终于软了。
而终于说出:O mother, Mother, What have you done? You have won a happy victory to Rome, for your son, believe it, o believe it, most dangerously you have with him prevailed.四人拥抱。
相约罗马再见。
但他们都知道,这就是永别了。
Anfidus知道除掉异己的时候来了。
Coriolanus又一次站在了审判席。
他面对Anfidus的指责,大声质疑着:“measureless liar, thou hast made my heart too great for what contains it. Boy! O slave”拔刀相向,却怔怔的停住,扔下刀,将自己的生命送给了宿敌。
喊出自己的结局:”Cut me to pieces. Men and lads, stain all your edges on me. Boy!False hound! If you have writ your annals true tis there, that, like an eaglein a dove-cote, I fluttered your Volscians in Corioles. Alone I did it, Boy!一句遗言道出了他每一日都心系罗马的忠贞。
Anfidus心痛无比。
“My rage is gone, and I am struck with sorrow, let him die for it!”他别无选择,让手下反吊起了Coriolanus,并亲手割开了他的喉管。
鲜血喷薄而出。
Anfidus跪在宿敌身下,用他的鲜血浇湿自己的头颅和全身。
“Though in this city he hath widowed and unchilded many a one, whichto this hour bewail the injury yet he shall have a noble memory, Assist!”
画面定格在这一处。
母亲缓缓走进画面。
看着儿子的尸体倒挂着,旋转着。
有红色的花瓣飘落。
剧终。
演员,剧场,舞美,台词都几乎完美。
不是抖森粉丝的我也被这个莎剧培养出来的科班演员有了更深的了解。
没想到这么一部相对小众的剧轻易的击中了我。
几乎流泪看完大半场,极度消耗体力的三个半小时。
在NTlive选录的戏中绝对是绝佳水准!!
据说抖森也是因为这个剧才拿到奥利弗奖提名。
在中间刷完后马上回家复习。
12小时后写出了它。
大概是这个关于”群众“特征,关于英雄却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和关于家庭伦理的各种带入吧。
过分有现实主义的影射。
400年了,人性却没有改变一分一毫。
奇怪吗?
乌合之众…直抒胸臆却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误会的对象...过分容易被控制….母子关系…一切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从未变过,莎翁早已洞悉。
而我们还没有从中体悟和成长。
还有一些感想并不敢多写.....图片来自中间剧场,新现场微信账号, 官方剧照。
侵删。
内容系原创,不得转载。
于是我大年三十还是跑去看Coriolanus了。
本来NT Live一般都是看周六的重播,然好死不死这次重播非得出门不可,想着NT Live一向都是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坑爹货,咬牙推了同学家年夜饭聚餐,赶着7点差几分冲进了电影院。
老样子五号厅,老样子上座率近九成,虽然没有啃泥爵的麦克白或者国家剧院50年庆那样的盛况,但是赶奥赛罗也差不多了。
唯一不同的就是小半场都是妹纸,尤为屏幕前平时基本没人坐的那几排齐刷刷全是妹纸——果然有抖森的地方就不缺妹纸啊~剧场在Donmar,超级小的一个剧场。
据围脖上某基本天天去现场刷剧的达人表示也就两百来座,三面环着基本正方形的舞台。
前面听介绍说是仓库改的,而那仓库外就是《窈窕淑女》故事的发生地。
然后是演员采访。
话说抖森张嘴说第一句时我居然把他当成了拉叔是肿么回事啊摔!
果然最近报告写多了神经衰弱鸟¥#%……其实只采访了导演舞台设计抖森麦哥和Deborah外带Birgitte——话说肉排排呢???!!!
抖森的三观正死了,麦哥嘛一如既往引经据典是信手拈来,当然恶趣味啥的也一样——麦哥乃知道乃谈到那些抗议活动时的说法让我想扶了几次额咩?
接着开演。
舞台设计超级简单,几个群众演员也是一人多角。
故事情节嘛看剧情简介就行了,热门梗也早在围脖上透成了筛子。
我只是想在挨个唠叨之前先跪一遍老莎,能通过一个剧展现多面内涵,再怎么时过境迁也不掩其光彩,依旧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正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不朽魅力之所在。
严肃完毕,开八演员。
个人觉得抖森刚上场那阵有点儿没放开,嘲笑暴民那段台词基本一个调平着就过去了。
倘若先看了拉叔版再来的话就会觉得很难被从那版中拉出来进入到这版的状态之中。
而且前20分钟整体气场偏弱,直到Coriolanus去市场拉票时才用和拉叔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人彻底进入了这版的状态之中。
最后结局时Coriolanus在母亲的劝说中背对家人一点点开始流泪,最后长长叹息:Mother, what have you done?的处理绝赞!!!!!!
真是整个心都跟着他的念白揪成一团的感觉。
总体来说抖森的Coriolanus比拉叔版少了些沧桑孤傲,更为年少气盛,也更容易吃软不吃硬,武夫和乖宝宝身份的切换上略有断层感。
不过拉叔处理得让人隐隐心疼的拉票戏被他那一脸勉强咧嘴假笑+卖肉的逗得全场笑翻了好吗?
后来选民反悔他被护民官倒了一身碎选票后趴地上满地拢票又起来暴跳如雷口不择言的样子也有着意料外的震撼(其实我一直觉得那段就是不zuo就不会死的典范~被PIA)不过如果是对莎士比亚没兴趣纯粹去看抖森的话剧情就无所谓了,这版的fan service绝对管饱给够。
比如网上已经透成筛子的抖森当众脱衣洗澡戏,和肉排接吻戏等。
另外他去市场拉票的袍子里果断必须是真空上阵因为正面时那啥在袍子上的形状看挺清楚,而且导播还至少给了三个镜头。
另附赠无数抖森的翘屁股大长腿和肌肉神马滴——题外话,抖森只要不是跟锤哥一起出来跑宣传,人家怎么看也是肌肉美好长腿大只的纯爷们儿好么?
至于麦哥的Menenius,刚开始一特写还以为在看大英政府——不过这个角色本来也是个八面玲珑的政客,而且Coriolanus这个熊孩子显然比Sherlock还不省心一万倍(大英政府:我这辈子是造了啥孽)演技方面大英政府看惯了再加上这角色也类似,也花了些时间才进入状态。
不过他去劝Coriolanus回心转意不要侵略罗马却遭羞辱驱逐那段戏真是超级棒。
经历过《悲惨世界》和《歌剧魅影》25周年现场直播洗礼的肉排是状态最稳定的一个好么!
从上场到下台,Aufidius 角色理解传递毫无障碍。
而且即便这次为了展示地域区别肉排特意用了萌爆的村音,不用提高嗓音台词也能一字不漏清清楚楚送进观众耳朵里——突然发现肉排真是最佳基友料,无论是和那碗面还是那碗面还是抖森,都搭得特别有戏。
不过打戏还是挺假的毕竟电影里假打后期处理过效果会炫目很多。
用的刀明显没开刃——话说之前到底是谁在说拿开刃真刀上阵的啊……至于他亲抖森的那场戏,剧透太多了其实反而没啥感觉,还不如听后面肉排排的台词爽。
Coriolanus的老妈Volumnia永远是我这部戏里最厌恶的人物好么!
自私自利到了令人发指,为了自己扬名立万,儿子的性命都可以靠边站。
而且这一版的演绎方式和Vanessa奶奶也大相径庭。
Vanessa奶奶那版更多是严母如严父,对儿子期望值超级高,而他就得一辈子不停拼命求取认可,Coriolanus最后的屈服也更像被母亲的威严和大义征服。
当她跟媳妇说:“如果我儿子是我丈夫的话……”明显就是在拿我家老爷子的标准要求我儿子的精气神。
而Deborah Findlay的母亲则是个乍看温柔慈祥,实际被野心扭曲的心机妇人。
儿子于她亦子亦夫,她仰望他崇拜他,为自己的野心不断对他进行感情勒索,直到彻底把他榨干陷入万劫不复。
她跟媳妇说如果我儿子是我丈夫时那一脸花痴的表情实在让人想骂WTF得要命。
个人觉得,Coriolanus和他野心勃勃的母亲的关系应该是最容易和中国观众产生共鸣的地方 ,抄一段Volumnia和Coriolanus的对话:- 我已经活到今天,看见我的愿望一一实现,我的幻想构成的美梦成为事实;现在只有一个愿望还没有满足,可是我相信我们的罗马一定会把它加在你的身上的- 好妈妈,您要知道,我宁愿找我自己的意思做他们的仆人,不愿擅权弄势,和他们在一起做主人可是Coriolanus终究屈从于母亲的愿望,硬着头皮竞选议员,结果遭人陷害险些丢了性命,带兵杀回罗马又被母亲带着妻儿软硬兼施说服和谈,最后被深感背叛的伏尔斯人杀死。
Birgitte Hjort Sørensen长得超级像鸡姐好么!!!
特别是那鼻子和那嘴还有……总之就各种像就对了。
虽然她的Virgilia被粉丝骂得很厉害,但我觉得光看表演没啥大问题,该有的表情动作都很到位,就是……她真心跟抖森的气场很不搭好么#¥%%想象一下Loki和Wonder Woman站一起啥感觉,没错,就是那样的。
导演说请她是因为看了她一个当电视记者后来又当女首相政治顾问的电视剧瞬间变NC粉——然大姐啊你考虑过Virgilia这角色基本就是个小媳妇,找个霸气御姐来干啥?
再加上Birgitte踩着两寸的高跟基本跟抖森一样高,北欧女本来又壮,俩人见面第一场戏抖森单手搂她的腰时我真担心她要连抖森一块儿坠地上去了- -b实在要说我倒觉得奥赛罗里面演苔丝德蒙娜的Olivia Vinall 会是个更好的选择。
Elliot Levey和Helen Schlesinger的护民官演得真是太特么滴赞了!!!
坏得彻底又真实可信,把政客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表现得淋漓尽致。
Rochenda Sandall的市民也很有爆发力。
Alfred的Titus……感觉有点儿脱线……于是演员八得差不多了现在埋汰两句直播,虽然NT Live照例习惯给舞台演员大特写,不过因为刚开始大家都似乎没那么入戏镜头后来基本取成了半身。
等抖森演完打仗沐浴,一脸血洗了似乎也没剩下什么妆,他本身又是金发,眉毛睫毛颜色都浅,结果有一阵子都觉得看不太清他表情。
演到Coriolanus被驱逐出罗马时,抖森的眼泪都快流到下巴了导播才似乎突然意识过来切他特写(当时我很想找个谁的屁股来踹上一脚有木有)至于主持Emma Freud阿姨,你今天晚上跟导演提的问题肿么特别瞎,严重差评!!!
至于围脖上说剧组感冒似乎演员全体嗓子都哑了果然如此,每个人声音都是不同程度的沙哑,尤为演Virgilia的Birgitte,刚出场时我都想说姐你喝口水再演吧……结束的时候Donmar那边很多人似乎都没意识到结束了只有零零落落的鼓掌(正应了导演说的我不觉得结束的时候观众会立刻起立欢呼),谢幕的时候才真正站起来鼓掌。
影院这边有少许妹纸鼓掌,基本没有老头老太呼应~囧。
出来的时候听见有妹纸议论说还是觉得看抖森演舞台剧有点怪怪的,也有说觉得还成的。
最后我实在不想给这戏评分,因为抖森作为一个爱岗敬业执着于挑战自我的RADAer,你说他演技不好绝对是瞎了狗眼,但你要说他天上绝无地上仅有……也挺瞎的。
就用官网的评分,四颗星吧。
反正他才32岁,先把人拉下坑,后面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同观众一起进步。
至于那些在剧院偷拍的和在影院里抱着大盒爆米花边看边啃,啃完就各种偷拍或狂刷手机,脚还高高翘到前排座位上看的妹纸们,你们对得起抖森和全体剧组的辛辛苦苦吗?
剧院选址在旧市场的仓库内,抛弃了华丽的古罗马舞美,使用全现代的服装道具,简单的布景,将Coriolanus的命运呈现给观众。
他16岁走上战场,凭一己之力攻克一座城池,是罗马坚不可摧的战神。
但他从不是长袖善舞的完人,更不是悲天悯人的圣人,他是自傲自负的独裁贵族,他的荣耀在战场上,他三番五次拒绝桂冠加身,拒绝向世人展示伤口借以邀功。
从被母亲和同僚推上政坛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注定了。
他与护民官咄咄逼人的争执,对民众毫不留情的怒斥,最终变成火星,引燃了早已深埋在腐朽体制内的火药,将他从神坛狠狠推下,“You shall be so”,从英雄到罪人,不过隔着小人的唇舌与民众的愚昧而已。
他选择了复仇,投奔昔日的宿敌,剑指昔日的家园,报仇雪耻似乎近在眼前。
他对罗马的忠诚,在母亲与妻儿的劝说下,战胜了复仇的怒火。
他决不愿做一个背叛者,最终扔下屠刀,将生命交给宿敌。
伴随鲜血喷薄而出,伴随片片花瓣飘落,一个悲情的故事就此落幕。
Coriolanus是个复杂的人,一方面从英雄的角度来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永远忠于内心的准则,纯洁而毫不掩饰;另一方面从民主的角度来看,他又是目中无人的大独裁者,视生命为愚昧的蝼蚁,暴躁而易怒。
这两方面的拉扯,正如开篇放映的议会争执片段一样,仍在威斯敏斯特上演,在克里姆林宫上演。
Coriolanus的悲剧,从未结束,也不会结束。
Caius Martius是一个矛盾体:他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守护者,守护国家的同时又看不起民众。
他所效忠的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不是“又脏又蠢又不懂得感激”的人民。
他重视荣誉,高度理想化,推崇精英政治;而完全脱离现实,不愿意讨好“鼠目寸光”的人民群众。
莎士比亚显然站在精英主义这一边,他笔下的民粹主义者阳奉阴违、见风使舵,成功地把真才实干的Martius逐出罗马。
怒火中烧的Martius勾结外敌回来复仇,进攻前夜却被母亲的泪水招安,最终惨死在敌人手中。
Populism剧中传递的价值观明确:人民很愚蠢,所以民粹主义很危险。
人民只关心明天吃什么,不懂得纵观全局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常常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
“民众有没有自毁长城、放逐罗马守护者的自由?
”翻译到现实生活中即:“low-life(川普语)有没有选川普的自由?
”下面这张图表来自《The Myth of Capitalism》:
美国最有钱的0.1%的人占有的财富vs.美国90%的人占有的财富。
当最有钱的0.1%的财富占有比倒挂普罗大众的90%的人,民粹主义盛行,例如二战前和08年金融危机后。
微博@wherethesunbeats贫富差距悬殊,经济下行。
中产阶级破产变成“new poor”,他们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不幸,寻找替罪羊来发泄怨愤,成为民粹主义的忠实拥趸。
在《Coriolanus》中穷苦大众的意见被民粹主义政客绑架,于是纷纷将矛头指向Martius。
Martius被放逐。
The EliteMartius是一个刚愎自用的领袖式人物。
他勇武过人宛如战神降世,品德高尚不贪图虚名。
因此他藐视所有软弱、短视、浅薄的凡人,不屑于理解普通民众的苦衷。
他最自己有近乎苛刻的道德要求,但我个人并不认为“相信道德”的人会存在。
他之所以恪守道德原则,是为了讨好他的母亲。
也许他从小就习惯于这种交换:道德高尚的表演能换来母亲的爱和夸奖。
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道德的主人,而是“母亲的道德”的奴隶。
正因此,他的个人意志才会在母亲的一席话之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母亲的良心”就是他的阿克琉斯之踵。
(我把这位英雄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解构了,就当我胡说八道吧。
)
6.5@NTHome!
莎学指数再加一!
再次感叹莎士比亚的故事中真是有世间一切啊!
像我一样冲着哈老师而不是抖森去看的,算是minority吧哈哈!
这部戏是哈老师身材巅峰了吧!
虽然是话剧,但我们排排声音还是好亮!
但同样也被森森的表现所震撼,从与家人见面后的转变到结尾,这部分的情感累积真的冲击力太致命了呜呜!
他的表演是真的投入了真情啊!
而且真的是美好的肉体啊啊啊!
然后拍男男relation从不会失手你腐,又怎会少了男男之吻,而且吻过之后的对白,是真的erotic,这怎么能不想歪呢!
还想说一个细节,tribune的两个成员一男一女坐在一起的时候,那位男士的manspreading,无论是不是有意安排都很真实。
一个题外话,读了此次重映森森的采访,他说lockdown期间会回看以前的网球比赛,尤其是14年温网决赛,他觉得非常comforting~哈哈哈这个隐形的鸡哥粉丝真是让我开心~惊喜看到了Alfred Enoch aka 《HP》的迪安托马斯小哥,而且之后《红色》里也看到他~当然还有老熟人麦哥Donmar Warehouse剧院的大名也是很熟悉了,虽然还没去过现场。
开场介绍了解了这以前就是催熟香蕉果蔬用的一个仓库,因为曾经考文特花园这片就是著名的果蔬市场,《窈窕淑女》故事的开头,Eliza Doolittle就是在这里碰到了Professor Higgins。
整个剧院里依然保持着仓库式studio的样貌,tbh本小剧场ptsd患者对这种小studio开始都保持怀疑,但这样的历史,确实是真正的人民的剧院啊~set design也很赞,简单但不贫穷,一目了然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粗粝,地面画出两个斜方框很有设计感~最后吐槽一下字幕,”mid-week matinée”(周内的下午场)居然翻成“周中维护”,毕竟是NT做的,太不应该了!
(btw虽然但是,所以为啥没有采访哈老师!!
看了之后,感觉我的灵魂都受到了伤害,结局真是太沉重,也太令我难受了……以至于听到散场观众的笑声都觉得刺耳……唉……莎士比亚究竟是怀着多么深重的,对爱的怀疑和对仇恨的坚定才写下这出戏的呢?
否则他做不到像这样,诱惑人放下理智的铠甲,又被一剑刺伤了灵魂…真疼。
看这出戏,我时常怀疑这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因为其中的人性太过真实。
然而我又推翻自己的怀疑,因为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角色的动机。
民众要求掌控权利,这有错吗?
然而缺乏独立思考的选民们容易被操控和利用,真的应该把选择权交到他们手上吗?
马库斯为什么这么鄙夷他们?
以至于否定他们的一切劳动?
如果马库斯并不爱那些人民,那他为何而战?
国家?
国家也包括人民啊,而且普通民众才是大多数。
荣誉?
荣誉来自何处?
他的心?
那为何他的心却并不因胜利而感到雀跃呢?
为何他并不认为胜利是荣誉呢?
反而一再退却荣誉。
认可。
似乎也不是他需要的,因为他认为别人对他的褒扬是夸大其词。
他究竟为何而战?
这在我心中是个谜。
如果他并不厌恶群众,群众为何要排斥他呢?
假如他不那么自负,就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他的恶果也是自己种下的因,开出了恶之花,结出了仇恨。
然而为什么在战争中别人给他奖励和赞许时,他总说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跟别人一样尽力罢了,在回到现实后他又自高自大了呢?
真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
作者极端的自卑与自负,都在这出戏里了。
怀着仇恨,他去找到昔日的仇人,共同的仇恨让他们携手上阵,然而他的骄傲与张扬又为他埋下隐患。
本以为母亲那番刺痛人心的话语能让他免于被过河拆桥的下场,却只是把这个下场提前了。
狡兔死,走狗烹。
爱和愧疚让他放下了仇恨,却也产生了更强烈的痛苦;爱让他回心转意——他最痛恨民众左右摇摆,最后却因改变了主意而招致了死亡。
fire die of fire .太痛苦也太讽刺了。
莎士比亚究竟是怀着多么深重的,对爱的怀疑和对仇恨的坚定才写下这出戏的呢?
否则他做不到像这样,诱惑人放下理智的铠甲,又被一剑刺伤了灵魂…真疼。
民众,元老,母亲,儿子。
谁对谁错?
人生无关对错,只关乎生死。
究竟是我们在摆布命运,还是在任由命运摆弄?
我们信仰的一切是否真是我们需要的一切?
还是只是周围让我们认为自己需要信仰的呢?
人们永远在钢丝绳上左右摇摆撕扯着,唯一确定的是绳子总有尽头。
正如舞台上的梯子总有尽头,方框里总是套着方框一样。
我们逃不开,走不掉。
我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他为何而战。
他为了自己而战。
不为别的,他喜欢战斗,热爱战斗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热爱那种即使是在逆境仍然浴血前行,最后彻底改变一切的感觉。
他需要的是认同。
认同他的是上层官员,是他的朋友和母亲,所以他只在乎他们的看法,尤其是母亲的看法。
民众不认同他,恐惧他,也不像他,民众终究要的不过是果腹,所以他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愚昧、无知、盲从、不懂得感恩,不值得被尊敬,所以一边嘲讽他们一边操纵他们。
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赢得民众的心太容易了。
民众天生崇拜强者,他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赢得他们的选票,这使得他更不屑于与他们为伍。
人,不珍惜唾手可得的东西。
但正是这些东西,会把他毁掉。
如果他对他们多一些尊重,真正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对民众代表也不要那么排斥,他们不会那么恨他,民众代表也不会煽动群众反对他,即使煽动了也不会成功。
可惜人无完人。
他的骄纵,他对自我证明的强烈渴望,他对平民的不屑一顾,铸就了战神的丰碑,这座丰碑也终究被人们所推倒,而推倒了丰碑的带头者,竟然是他最看重的母亲,这就更为讽刺和悲剧了。
而他的母亲,也不过是想把自己认同的东西传达给儿子,让他放下屠刀,可惜成佛的却是她,因为她儿子终究要的仍然是战斗,别人要的也是他的战斗,他放弃了自我,就是放弃了生命。
何其悲哀。
自我的膨胀与坍塌,竟然能让别人的鲜血淋在他的身上,也能让他的鲜血喷薄在他人的脸上。
淹死的总是会水的,人们能否逃脱自我的宿命?
这是个永恒的难题。
首先赞美一下抖森深厚的舞台功力哈哈哈。
莎翁这部戏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看情绪,第二遍看台词,第三遍看民粹主义与精英统治之间难以化解的矛盾。
一方面,执政者需要充满智慧地保持自己谦卑的姿态,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由各社会群体组成的群众及群众中的每个个人都有出于利己的考量。
古希腊式全民选举的政治方案已被证伪——把“国家”这艘巨轮的舵盘全权交与普通群众是十分危险的。
个体智慧不可小觑,但大众意识是反智的,当舆论主宰观点时,就无法在长远的眼光下做出正确的考量。
遇到真正的问题时,专业性比同情心更加强大。
执政政体始终需要创造一套叙事或一种情绪、一个规则让人们相信。
我们可以在历史中习得,“相信”是个优秀的工具。
相信的力量无穷,它能够最高效地整合群体和提高生产力,也能轻而易举的损坏效率。
然而,工具在不同人手中都有不同的用法。
有的人借着这力量青云直上,有的人机关算尽,与这力量殊途同归。
人只会有拥有ta刚刚好驾驭的东西。
《科利奥兰纳斯》是个好故事,在今天依然崭新发亮。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清楚的看到:世界是个轮子。
好故事在这个轮子里,就不会被遗忘。
2020年过半,我能看到有许多朋友在表达着愤怒和困惑——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基本都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间段不是这样的,所以不用觉得现在非要有什么不同。
」
超好看诶!还以为会看不懂,没想到看得很热血不会枯燥~
20170416@TGT NTL。催熟香蕉的厂房改成了黑匣子,虽然得益于小剧场,和表演为先,但正反打依然受不了。
到底精英阶层应该怎样处世。
1/演员非常敬业,能看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抖森的独秀太精彩!2/怎么有人会不爱莎剧呢?只是没有一个精彩的媒介罢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永不过时。科里奥兰纳斯是莎翁晚年作品,已经显出一种沧桑的气质,少年英雄的沧桑,于是更甚过李尔王。3/导演说选用了年轻演员抖森,我觉得更贴合故事,科里奥兰纳斯就是这样不可一世、正当年的英雄,就是身体已经冲上了殿堂宝座,但心智还不老辣。4/对这世界来说,马修斯的天性太过高贵,他不肯恭维三叉戟或雷霆的神力。他心口如一,只要愤怒起来,就忘了世上还有“死”这个字。最优秀的战士是阿喀琉斯,是赫克托尔,帝王皆庸俗,如阿伽门农,荷马设想的理想是奥德修斯,而这早已不是属于英雄的时代了。5/想起拜伦诗中的英雄。科里奥兰纳斯,马修斯——这世界永恒的局外人。
我应该在初中看的,那个时候抱有抖森loki的角色滤镜应该能看下去。
这是至今最有共鸣的莎翁剧。关于人群的无知,高傲的灵魂。
太厉害了。就是我文学底子不够看原版,唉。
居然b站有看!幸好我买票的时候忘记b站了ww万代第二排感觉整个舞台上的人扑面而来,真是太有冲击力了(特别是抖森的肉体ww)整个故事我一点不熟悉,前半场特别感觉有点累(可能我入戏慢)但越看越着迷,所有演员真的都太棒。不由得想起乌合之众,几百年过去了,民众还是一点没有长进呢。
2019.4.2 上海猫悦上城 第一次看这种高清放映话剧,太爱这种没法去现场退而求其次的观影体验了,也是第一次真正被抖森的演技折服
震撼!
形式不错 内容空洞 在莎翁的作品中算不上一流
全程没有很亮点的地方,特别后半段,直接垮掉。莎翁在文本中对平民/贵族政治的探讨当然不是本作之重点,对“选择后反悔”的response,古希腊悲剧式的对命运的探讨(他必然意识到此刻身后的政治利益之牵扯)…..未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我发现我对莎翁的剧好像都不是特别感冒。。古英语(是吗?)实在是太难follow了有点影响观影体验。不过要为超级敬业投入的各位话剧演员们和软软萌萌的肉排点赞!
我TM再也不要看迷妹场了分分钟把人逼黑……不过对戏中有点get到舞台和屏幕的不同演法,大概这次有点抽离剧情。肉排语调高低起伏举手投足是戏,节奏能压住人跟着一起呼吸,妈妈一个人能抓住情绪数变,抖森台词确实很好然而不如记忆中的亨利四世好,尤其大段台词时吼嗨了就嗯……
感觉抖森演这么一个角色还是年轻了,怎么看都像个妈宝熊孩子。家庭与性格双重笼罩下的悲剧,求情那段现场看可能更直戳要害吧。字幕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某些地方翻得很刻意?肉排排ಠωಠ!老婆怎么看都像Billie Piper【。
果断在剧院睡着,然后中途偷摸退了场,唉,历史是有多浅薄。。。
20.06.10 home前半场非常喜欢,尤其是寇流兰被放逐前的那场群戏,把贵族看似懦弱的无能,人民自以为是的愚昧和寇流兰一贯的“表里如一”表现的淋漓尽致
赞美莎士比亚!赞美抖森!这部的张力和政治隐喻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少一颗星因为抖森把这个角色演成妈宝看得我浑身不对劲…
寇流兰本就是我除了驯悍记外就最不喜欢的莎剧,完全引不起共鸣,所有人物除了Menenius外人人面目可憎。看哭了完全是因为欣慰Tom的成长。从剧场起步的演员的灵魂终究还是在剧场里。
@江苏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