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
——娄烨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永远记住某件事,只能意味着某人必须完成将记忆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义务。
——苏珊·桑塔格 《旁观他人的痛苦》在世越号五周年后,《生日》悄然上映。
它讲述了遗属父母之间从争执埋怨,与世界针锋相对,到努力走出痛苦,与生活和解的历程。
不可否认的是,有李沧东导演的《密阳》《诗》珠玉在前,加之本片有世越号事件作为蓝本,一定程度上也对影片的展开有所限制,使这部电影还有一些遗憾,但《生日》依旧具有其存在和被肯定的价值。
尤其是影片以遗属与周边人的视角展开,具有女性导演的温柔细腻,并未聚焦于世越号背后青瓦台方面的问题(作为一部韩国电影,如果把话题引到当时救助不力,缮后不当太正常了),而是把「人」放在了首位。
由于这部电影无论是从导演,制片,演员到故事本身都与李沧东导演的电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免会被拿出来与李导的电影进行比较。
影片有借鉴李沧东导演《诗》和《密阳》中的一些精彩之处,比如说深夜出走、读诗、湖水。
虽然全片看下来两位导演但功力确实不在一个档次上,但也不必过分指责,毕竟韩国也只有一个李沧东导演呐。
遗属如何面对生者,面对生活?
《密阳》讨论的是从他救(宗教)到自救,其最终目的是与生活达成和解。
《生日》未到达此深度,但最终和解的目的是一致的。
全度妍饰演的母亲原本对外界抱有排斥的态度,她怒斥努力放下痛苦的父母把对孩子的纪念日办成郊游,忘记丧子的苦楚;她怀疑想要为秀浩办生日宴会的代表别有用心;她不接受孩子的死,依旧为他添置衣物,与他对话;她情绪化地对待自己的小女儿,嫌弃她不如逝去的儿子。
事实上,导演并没有对丧子的母亲抱有一味同情的态度,虽然点明了她有精神疾病的事实,但一定程度上也并不赞成她沉湎于死亡的态度:虽然逝者不应被忘记,但生者其实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母亲的情感转变被凝聚到了一场秀浩的生日宴会上集中呈现。
她最初不愿意参加生日宴会,是不愿意接受儿子的死亡。
在这一场带有痛苦与快乐的双重意义的生日宴会上,在哭泣与笑容之间,她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生日是人赋予自己平凡生活的一个截点,在这场仪式上,人们不仅与逝者再次遇见与告别,实际也是与自身过往的告别和向未来的致意。
因此,这场仪式不仅仅是孩子的生日,更是遗属的生日:他们要努力着,获得新生的日子。
我个人比较有感触是有被秀浩救起来的女孩的故事。
在这种情况下,她虽然活着,却要背负一生的负累,甚至丧子家庭的仇恨。
超市里听新闻时大妈的看法其实是社会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被救起来的孩子是幸运者,甚至比没有上世越号的孩子还要幸运,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但活着孩子的,难道就不是受害者了吗?
影片总体来说并没有非常煽情。
一般来说煽情有两种主要的方式:闪回和嚎啕痛哭。
第一次闪回在影片过半之后才有出现,是父亲回忆与儿子在湖边郊游的生活,并且闪回总体占的篇幅也很小。
而痛哭的爆发主要还是在生日宴会上,个人觉得生日宴会最好能够处理成一场笑中带泪的郊游,而不应在最后变成一片嚎啕大哭的海洋。
不过这可能还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吧。
影片主要还是通过细节流露情感:飞机场父亲祈求机场人员为儿子的护照盖章,完成他出国的心愿;不经意间穿了儿子的皮鞋;感应灯突然亮了,又暗了,母亲每每惊起,以为是儿子回来了;父亲每晚去湖边钓鱼,只因为那是曾经与儿子郊游的地方。
通过这些细节,思念之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电影有两个关键词:「生日」「郊游」。
生日在前文已经谈过,这里就来谈谈郊游。
影片有五场郊游:郊游时登上世越号,失去孩子;去纪念墙看孩子,怒斥郊游式的态度;父亲带女儿郊游,女儿因哥哥的死怕水;回忆中的郊游;郊游一般的生日宴会。
影片的展开其实是以「生日」为内在线索,以「郊游」为外在线索,以两个看似愉悦的词传达痛苦。
影片将门框式构图运用的较为成功。
特别是门微开,母亲在房内的镜头个人很喜欢。
门框内外是两个世界,门框的狭窄就造成画面的压迫感,从而表现人物内心的苦楚。
门框式构图1
门框式构图2在开头,笔者也谈到这部片子还存在一些问题,想写一下个人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
1.契诃夫曾说过:「如果一出戏的第一幕,墙上有一杆猎枪,那么这杆猎枪在最后一幕必定要开火。
」但电影存在着一些无意义的细节(比方说父亲在监狱里呆过),导致叙事有些散乱,建议删去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2.母亲走入房内,如同与儿子对话,随后痛哭惊扰到邻居的那场戏,可以加一个儿子与其对话的画外音,或者直接使儿子出现,在一个镜头之内进行转场,造成时空交错之感(比方说结尾两人过去一起钓鱼——儿子扔石头——现在父亲一人的转场方式),效果会更好。
3.父亲最初进入家中,观察探索的时候有一个主观镜头。
刚想说这个镜头还不错,然后就直接正脸中景反打,缺少连贯性。
建议这个主观镜头持续的时间长一些,也不要接中景,突出父亲探索多年未归的家的好奇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主观镜头
中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逝者,如何面对时代的惨案?
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在这里我还是想送出娄烨电影海报上的那句话,我想也是《生日》的意义所在:
每一个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
愿我们的再次相遇仍是郊游。
冲着全度妍和“岁月号”去看的;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有看过关于岁月号的报道和纪录片,当时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还看过李沧东导演的《密阳》,感受到了全演员的影后级别的演技;昨天晚上看到评论里有说男主角是《素媛》的爸爸;啊!
电影因为他们的演绎真的很感动,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
首先里面父亲这条线讲得不清不楚的,感觉是为了显得这个家庭的不幸可以这样安排;其次最后那场生日给人的感觉就是生硬,所有的人都在回忆秀浩有多好多好,这是某种纪念他的仪式吗?
可是不是有点往父母身上撒盐的意思吗?
比起这场生日,我倒觉得前面晚上睡在客厅里感应灯突然亮了然后妈妈抬起头来,一直扭头看向儿子的房间;妈妈看见服装店里打折了,还是习惯性地给儿子买一件挂在衣柜上;妈妈在客厅里,听到小区里儿子跟同学打闹的声音,假装睡在沙发上了等着儿子来叫醒自己,但是现在永远也等不到了——这些细节更能打动人吧。
而且影片说那些遇难学生的家属相互治愈,这个主题就更不明显了。
世越号发生的那年我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只知道是一件发生在韩国的沉船事件,对其背后沉重的意义一无所知。
去年,出于猎奇的查阅了有关资料,"活人祭祀"、"朴槿惠沉船后七小时仍然在美容院"、"封锁现场 拒绝一切救援"…这些影音资源,新闻报道,有着无数种的说法,种种都让人震惊和心痛。
无论真相是怎样,两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在那片大海沉殁,无数个家庭在那天破碎。
作为一件历史性灾难事件,有许多部讲述它的电影。
比如:那天,大海这类纪录片。
大部分都是人们对政府的控诉,对这场灾难的痛心,画面中的人们都声嘶力竭的,都泪流满面的宣泄着自己的痛苦。
而这部电影——生日,它不一样。
它的前四分之三都在向你慢慢讲述这这场灾难带给受难者家属漫长的心碎,为最后整个情感爆发而酝酿。
失去一个人,最难的从来都不是失去他的那一刻,而是接受失去了他这个事实的过程。
整部电影对与世越号受难者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人的心理过程刻画的十分细腻。
不管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亲近的后辈,被救的幸存者,在大家都似乎平淡的生活后,思念着逝者。
妈妈总是睡在客厅,感应灯亮起就好像儿子放学回来了;爸爸拿着儿子的护照去机场盖出入境的章,只想满足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妹妹有了好吃的总是记着留给哥哥,却因哥哥的遇难害怕大海;发小一直做着他做过的兼职,保存着他们所有的回忆;获救的幸存者去完成朋友们的愿望,艰难的活着。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说着容易,其实很难。
也许一直怀念着很痛苦,但也舍不得放手道别。
生日这部电影记录了所有的人从痛苦到接受,却又好像无法填补的对最亲的人的离开。
我再也不想去查阅翻看世越号的有关资料记录了,每次看到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面孔我都会觉得痛心。
像电影中一位遇难者母亲所讲:如果没有发生这种事,她的儿子会顺利毕业,上大学,找到工作,也许还会结婚。
他们也有过无数对未来的憧憬,也有想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当他们全身都被冰冷的海水包围,直面死亡时,该多么害怕无助。
我看过的一个报道中,一位幸存者说:一看到樱花就会想起你们,我们绝对不会忘记你们,会好好记牢,直到我们再次相见的那天,再记起我们十八岁的样子。
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感觉导演处理得很克制,尤其前半段太克制显得略微平淡。
但也正是这样的克制,才显示出痛苦的日常。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
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
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
“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多希望这世上可爱的人们都可以得到幸福啊。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从仁川港出发,开往济州岛。
船上大多是来自韩国鞍山市檀元高中的学生,他们正满怀欣喜的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假期生活。
然而这艘船最终却没能按计划驶向目的地,沉没在了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
476人,仅有172人生还。
直到3年后,“世越号”沉船才被打捞出水。
如今5年过去了,关于“世越号沉船”的真相仍然众说纷纭。
以这个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生日》上个月在韩国正式上映,看完电影的我只能表示眼泪像关不上的水龙头,奔涌不止。
国外影评网站IMDB为8.3分,目前豆瓣只有700多人评分,仅7.5分。
但是我赌他过段时间在国内会火,并且评分一定会涨。
先来说一下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
男主是韩国一线男演员薛耿求,也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你大概率看过他主演的电影《素媛》,封他为影帝一点也不过分。
女主全度妍,凭借在《密阳》中的精彩演出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也是一个分量很足的影后。
这两个人在影片中可以说是献上了真·教科书级的演技。
而且影片中的甲乙丙丁们,演技也纷纷在线。
电影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很大的世界观或价值观,而是把故事聚焦在了事故发生之后一个家庭的矛盾和悲痛。
薛耿求饰演的正日和金度妍饰演的顺南是一对夫妻,丈夫在越南工作,一待就是五年。
他们的儿子秀浩在“世越号”沉船事故中不幸遇难。
顺南怪自己出事当天没能看到秀浩打来的电话,更怪丈夫在孩子去世后也没能赶回来,夫妻两人因此产生了隔阂。
沉浸在丧子悲痛中的顺南不接受政府的赔偿,也从不参加遇难者家属的纪念活动,甚至频频产生幻觉,需要靠药物维稳。
她经常在夜里失控,痛哭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小区里。
邻居们刚开始会跟着她哭,到后来也都释怀了。
正日自感对家庭亏欠很多,他对秀浩的记忆还停留在5年前,甚至儿子多高、胖了还是瘦了,他都一无所知。
秀浩为了去越南找父亲,他规划了很久。
办护照、学英语、规划线路……可是直到最后也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作为一个男人,正日在电影中大多时候都是隐忍的,他要照顾女儿,要关心妻子,他不能哭,现实也不给他哭的机会。
直到电影尾声,正日才将内心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出来。
从眼含泪水到放声大哭,我认为这个画面是整部电影最令人动容的,不禁为薛耿求的演技拍案叫绝。
电影情节是平淡的,哭戏确实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男主是素媛爸爸,女主是密阳的妈妈,就是要观众哭的。
很多人说导演煽情太刻意了,我并不赞成。
韩国SBS电视台2016年的节目《无法毕业的孩子们》,很真实的给我们呈现了事故中遇难者家属们两年后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悲痛远不止于落泪。
学校里有一间教室留给了事故中遇难的同学们,教室里摆满了鲜花,每年4月16日,家长们都会来到这里,代替他们的孩子答到。
诗妍的妈妈还是会经常想起女儿,即使是去泡温泉,她也不敢把脚放在水里,因为她会想起女儿泡肿的手脚。
她说:“以后那种幸福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来了”。
言语间泪流不止。
静秀的母亲常备一条手帕,在镜头面前一言不发,直到最后还是没忍住痛哭。
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和老师溺亡场景的俊赫,常常看着朋友们的照片痛哭,很长一段都只能靠安眠药入睡。
一位爸爸一直充满自责,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下去,旁边的记者都哭得像个孩子。
一位在事故中痛失女儿的母亲在“世越号”沉船5周年时,含泪写下了这封信:你周岁的时候抓阄抓到了线,是因为我没有买新的丝线,而把用过的线放在上面所以才会发生这种事吗?
妈妈老了才生下你,都没能怀你久点,就早早生下了你。
要是多怀你一个月,是不是就能改变你的命让你活下来呢?
妈妈是做错一切的罪人。
对不起,为了工作多挣几块钱,没能接到你最后打来的电话。
对不起,妈妈不是有钱人。
对不起,让你诞生在这一无所有的家里。
妈妈会去地狱的,女儿你去天堂吧。
(翻译来自@奋斗在韩国)
“妈妈会下地狱的”,五年来她都承受着这样的折磨。
所以相比现实,电影可以说很克制了。
演员们不是在煽情,而是用神仙般的演技呈现了一种真实的日常,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故事的最后,顺南和正日带着女儿参加了秀浩的生日纪念会,在互助小组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电影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父母们,依然在日复一日的挣扎中,等待一个答案。
《生日》在画面颜色的选用其实别具巧思,色调并非是冷色系,取而代之的是十分暖和的暖色调,有着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室内灯光,但其实在这看似美满的颜色底下,能隐隐约约看到一股巨大的悲痛情绪,一个心灵受到严重掏空且被悲伤给吞噬的罹难者家属,而这也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温暖色调显得格外讽刺。
全程都是以悲痛为主,也让观众身处其境的感受到难者家属的心情。
一部从头悲到尾的剧,给观众强性的余韵情绪。
可以感动到泪流的电影,在不知道男女主人公失去孩子的开头,电影淡淡地流露出忧伤气氛的情景很对,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悲催一开始就感染到了,这不是一部大开大合浓情气氛的电影,相对而言细碎的生活真实而真诚。
男、女主人公的有声无声表达,慢慢地观影的人也理出大部分的头绪,两个演员表演非常到位,特别是妈妈隐藏不了对儿子的思念悲伤迁怒于小女儿,虽然失控可是我们看到她没有疯狂,过后向女儿道了谦,这样的表达爱是有声的又是无声的,导演、演员发挥出很高的层面、小女孩的笑与缄默小演员表演特别自然。
结尾部分为逝者纪念生日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同班的男同学伙伴、最后被他托举出水面获救的女同学、家长、父母亲、遇难的家属……说出了男孩这一生的生平伟大而平凡,特别感动的是那些叙述方式而不是那些悲催的泪场,当然也有为男孩骄傲灿烂会心的笑。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拍出了真善美和遭遇不幸家庭的心声,同情与爱心是不分界限和国度的,影片没有以隆重悲怆的葬礼作为场景而是以逝者身后纪念生日会为主题,电影语言的方式不以正面走入观众的视觉、而是以亲情、家庭的背后用心灵温暖人心,在现实中也有遭遇不幸的家庭,这部电影对它们说:思念永不说再见!
哥哥坐船发生事故遇难后妹妹不敢下海,也不敢用浴缸妈妈买新衣服,只买了儿子的,没有女儿的份,但妈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并没有察觉到女儿不愿吃饭的真实原因丧子已成事实,痛苦难以避免若你不想活,就趁早干脆死去若你不想死,就收拾心情生活着面对离去的人,哪一个不悲不痛与身边的人好好活着,就是件造福社会的善事悲伤要一起分享一个人闷着会憋出病来让离去的人知道活着的人对他们的怀念就好悲伤不可比有的人表现强烈有的选择放在心底重要的是不要给活着的人带来二次伤害且行且珍惜
2014年4月16日,一艘名为“世越号”的轮船,在前往济州岛的航线上意外沉船。
当时船上有476名乘客,事故造成304人遇难,142人受伤,9人至今下落不明。
船上大多数乘客,都是韩国檀园高中的学生。
事故发生之后,许多家庭都陷在了失去儿女的悲痛中。
这场事故摧毁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
这个家里,在国外工作的爸爸正日因突发事故而坐牢三年,大儿子秀浩意外离世,只剩下妈妈顺男和小女儿艺瑟相依为命。
长久缺乏父爱的艺瑟或许早就忘记了父爱为何物,而思妻女心切的正日一出狱便在妹妹的陪同下去探望她们。
结果可想而知,他吃了闭门羹,多年的缺席带来的是妻女对他积怨已深。
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试图从接触女儿开始。
即使正日对艺瑟有些不知所措,感到十分紧张,但他还是每天接艺瑟放学,日渐了解了艺瑟,知道了艺瑟因为哥哥的意外离世而十分惧怕水,甚至不敢下浴缸的秘密,并且父女间约定好不告诉性急的妈妈。
不只如此,他也开始慢慢勇敢面对大儿子的离世。
沉船事件后,有公益机构组织遇难者家属去给离世高中生过生日,借此契机,正日走进了秀浩的房间,突然他发现他对儿子是如此的不了解,那些错过的父子时光再也没有也不会有了。
最后他发现了在儿子抽屉里的护照,从妻子那里得知是儿子为了陪胆小的妈妈去越南看他才办的,知道如此真相,他的内心久久无法平复。
最后的生日会,他从别人了解到更多关于儿子的事,明白了他的懂事、孝顺以及这么多年来他代替爸爸对妈妈妹妹的陪伴与爱护,也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缺席有多混蛋,更明白了他对儿子的思念之深。
最后,他泣不成声。
很多时候,父爱无声,但疏离是相对的,或许我们子女可以主动去拥抱父爱,表达自己的爱。
那么到时候,遗失的美好或许更少。
电影中父母因为孩子的离世,受到的痛苦是极其巨大的。
无论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子欲养而亲不在都是这世间极度的痛苦。
无论现在怎样,我们一定要爱自己呀,不要让父母担心。
但另一方面我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是有灵魂存在的吧,比如说电影中时不时亮起玄关的灯,他们虽然离去了,但一定是在以你看不见的方式温柔的注视着你,陪伴着你。
电影讲了一个岁月号遇难男孩的遗属如何克服伤痛并治愈的故事。从电影角度讲欠缺火候,好在电影重在“克服”而不是“治愈”,我个人是不相信人经历极度苦痛之后会被治愈的,根本不存在与自己和解,人的一生本就是自我挣扎的过程,何况苦难只会加深束缚,能继续生活下去的已经是英雄,别说什么狗屁和解。故事加上影帝影后级的表演,真的太好哭了,结尾的生日会我哭成个泪狗,早上鼻炎犯了的我真的是左手擦鼻涕右手抹眼泪。
每个人接受和克服离别的方式以及节奏都不一样,哪一种都不该被指责。这个世界上最荒唐的一件事就是往往有人要求遇难者家属闭嘴,要他们赶紧接受事实,要他们不要打扰旁人,要他们接着去过生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只能是当事人自我安慰的言论,而不应该是旁人的声音。整个故事一直在表现秀浩妈妈的不肯放下,其实只因为幸存者最容易产生罪恶感。最后的生日会全程催泪,就是那种哪怕你知道它是故意的但还是忍不住跟着难过。因为这不只是电影,这就是那些遇难者学生家属余生的真实悲痛。
韩国电影通病
岩豫酒盏言歹引
设定一般,剧情一般。
说实话当时看就觉得剧情俗套了,船太小载不了那么大的价值观和理念,全度妍也是发挥一般,剧情为虐而虐,整片节奏不好,不过好在她演技的技巧好,有个人风格,拿百想倒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去年一年真的没几个出彩的女主剧本,82年生的导演还是功力太浅,郑有美要够到影后还有一大截路要走
本來應該講兒子的,放了太多精力在父母身上,結果父母和孩子都沒講好。應該前面先鋪墊最後才哭得出來,最後就變成觀眾像看猴子一樣看大家在生日會上狂哭。
嗯全程虐心的片子实在是不多见。。。拍得真的是很细致,把人心层层拨开,细细分析,悠然的情感娓娓道来,感觉还是很好的。美中不足的地方总是感觉共情的地方不是那么强,虽然知道缘由,但还是觉得妈妈的表演有些过了,实际上可能确实不过,这也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感觉这个以小博大的手法有些没用好。。。所以整体减一星吧。。小萝莉是真可爱啊。。里面主演全程演技完全在线,很难得~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关于不和解的,而这一部是关于和解的。都挺好。
觉得一般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演员,被导演/编剧浪费了
比较无聊,主要女主太不讨喜了,看着很膈应人
2.5
好无聊 电影里流露出的悲伤只觉得做作 寡淡 为了悲伤而悲伤 无法共情 无法沉浸 更没有被吸引
灯暗了又亮,我走了又来,你会不会笑?入梦了又醒,我来了又走,你会不会哭?
哭得稀里哗啦,真是往往比剧本更揪心
这片子这分感觉低了
太难了,淡忘悲伤。
像全度妍在里面的哭声一样,直白而让人厌烦。
1、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国伤痕电影,有社会事件作为故事雏形,有对现实的反映和政府的影射,有聚焦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有韩国电影最擅长的煽情场面,有表演感染力十足的演员阵容;2、不可否认,这场集体情绪爆发是“蓄谋已久”的,在前半部分的慢慢酝酿中,情感走向了高潮,也达到了戳人泪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