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野兽》塑造了一个带有诗意的、残酷的原始部落。
它在一片蔚蓝的大海中营造了一座与世隔绝的蛮荒岛屿,尽管错落有致的“钢铁森林”近在咫尺,然而富有原生态精神,刚烈热血的人民还是选择了居住在一片孤岛上,靠堆积的铁皮和丢弃的木板做成房屋,逃离文明社会权利和法制的牢笼,过着自给自足,耕种打猎的原始生活。
如果说这是自由意志的天然写照,那么它属于浑然天成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片。
浴盆镇的村民如同一盘散沙来自世界各地,黑皮肤和白皮肤在这里没有任何种族界限,人们过着比嬉皮士还自得其乐的日子,大口的喝酒、吃肉、唱歌以庆祝一些莫须有的节日;尽情的捕鱼、生活,享受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老师将图案和文字刻在身体上,教会儿童面临物竞天择的残酷环境如何生存,一旁的学生则鼓胀着一头从未打理的张狂卷发静静呼吸……每一项看似稀疏平常的社会活动在这里都体现出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蛮荒和自然感,作为导演心中虚构的原始村落,它的出现是对冷酷无情的钢铁世界的正面排斥和宣战。
然而这里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不是托马斯• 莫尔塑造的乌托邦,它是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夹击下慌忙逃窜的野兽,在遭遇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和人类虚情假意的蹂躏后,变成了孤立无援、惊慌失措的牧羊,在精神领袖温克即将逝去时,终于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吼叫:请给我们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让我们以原始自然的方式生活下去!
电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即将没落和衰败的原始部落最后的顽强挣扎。
Hushpuppy在英文中是“小玉米饼”的含义。
作为影片的女主角,Hushpuppy从一开始就已“母亲缺失”的形象出现,父亲温克则是一位不懂得如何用言行关爱小孩的笨拙形象,在他的坚持下,“小玉米饼”一直以一种被“放羊式”的野生管理方式生活着,每天看森林的鸟类如何觅食,听小猪的心跳理解生命的意义。
直到浴盆镇遭遇了天大的灾害,房屋被淹,牲口死亡,繁荣的小镇只剩下几口老弱病残的破落景象时,人们开始寻找生存的出路。
温克作为仅存的唯一一个男性“壮士”,因知自己身患疾病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强迫自己唯一的女儿成为村里的精神领袖。
他不允许“小玉米饼”用刀叉这种文雅的方式吃一只带壳的螃蟹,鼓励她赤手空拳的使劲掰开,豪爽狂野的吮吸里面的汁液。
他禁止女孩因为伤感或害怕流泪,他让她勇敢的面对人世间任何的悲欢离合和黑暗恐惧。
影片中曾四次出现了野猪的“野兽形象”,分别象征了不同的寓意。
第一次出现在暴风雨的夜晚,它的苏醒既象征自然灾害的降临,同时也代表着Hushpuppy体内的野兽在这一刻张开了双眼,只是这一次,它还是只惊慌失措的“雏鸟”,面对自然的咆哮,惊红了双眼。
野兽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浴盆镇遭遇洪水侵袭的第二周,因为水位迟迟未降,大量的动植物开始在水中死亡,小镇上下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野猪发疯般在小镇中狂奔,撞损了房屋和植物,象征着人们心中的恐惧开始蔓延,在死神凛冽的眼神中颤抖的心灵在这一刻如同狂奔的野兽,睁着惊恐的红色眼睛,发出轰然倒塌的喘息。
野猪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温克的身体不能负荷残酷的生存环境之时,父女二人在片中有了唯一一次温情的身体依靠。
野兽在面临生死存亡时,是没有怜悯的,一只野猪倒下了,同伴们将它的躯体吃掉。
野猪的行为象征着温克的生命已然走到了尽头,而面对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自然环境,怜悯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小玉米饼”在一刻开始成长为真正的野兽,她明白了生死存亡的含义是天命轮回的自然规律,眼泪和忧伤只能让自己变得脆弱和无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中没有悲天悯人的时间,她必须快速的成长、强大,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守候心灵的家园;与此同时,生存在墙外的现实人类开始向这一群人伸出了魔爪,想要将他们全部“招安”,关进收容院。
野猪形象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浴盆镇的洪水危机得到解救,人们开始整装旗鼓重建家园之时,“小玉米饼”用心中的怒吼震慑了眼前的野兽,野猪在她身上闻到了相同的气味——一种属于野兽的血性方刚和奋不顾身,终于匍匐在她的脚下,妥协了面前强大的敌人,还给了她和她要保护的村民一方岁月的净土。
影片在温克的葬礼中结束,这样一个面对环境永不妥协,永远顽强刚烈的铁血汉子,拒绝在身体里安装各种管道以抵御病魔的侵蚀,他来得天然死得自然,完成了一次纯粹生命的洗礼。
对于浴盆镇大大小小的生灵来说,人的身体同动物毫无区别,科技的更新换代和医院的络绎不绝让生命变得更加渺小和脆弱。
真正的强大是人类心灵的感召,只有当我们拥有想要守护和保卫的故园时,一切才会被唤醒,我们终于成长为真正的野兽。
好多人都说片中的野兽象征小玉米的恐惧,但我觉得不是。
片中小玉米一直反复的类比原始人石洞画像般的提到未来人如何从画像中了解到曾有自己存在。
在这段类比中她从未把自己比作画像中渺小的人类。
所以野兽正是小玉米心目中自己的样子,时刻充满愤怒,破坏一切!
小玉米的这份愤怒最初面向的是他的父亲,同时也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小玉米的父亲看似是一个无畏的人,时刻强调自己对一切的掌控,向自己的女儿传递着用野蛮和力量掌控一切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并不是无畏,而是自己选择了愚昧,他野蛮负具力量却畏惧文明,用力量与野蛮对抗文明,只是因为他不具备用文明掌控生活的能力,最终他死于这种生活方式。
但这种生活方式还是传递给了开始还向往外部世界的小玉米,片尾她与心中的野兽成为了朋友,她成为了一头南国野兽。
选择留在“澡盆”的人都很有趣。
有衣冠整洁的绅士,影片却没有展现他做什么。
有沉浸在酒精里拒绝生活的烂酒鬼。
有孩子们的老师,生活在最糜烂的边缘世界,关心的却是最遥远世界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事。
他们生活在最原始的世界,拒绝着现代文明,并且单方面的对抗着。
他们宁愿面对洪水也要拒绝文明社会的帮助,面对洪水他们是无畏的,而面对文明社会时却又表现的那样无力。
他们将自己视为自然力量的一部分。
他们将水坝视为文明与他们划下的界限,将水坝视为文明为对抗他们而设下的城墙,在洪水未能退去时把洪水造成的痛苦视作是水坝造成的而炸毁了水坝。
然而洪水退去,痛苦依旧残留。
他们从来不是自然,只是拒绝了文明的人。
自然从未惩罚文明,只是当灾难发生时文明面对了它,所以逃避文明并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而这些人却不能理解。
Ps.看b站弹幕里有人支持炸水坝,觉得水坝里的人坏……这到底是个什么逻辑?
暴风雨前是有预警的,是要求洪区的人撤离的,洪水后是有组织救援的,这叫坏人?
片中的人是单方面的在对抗文明世界,不能站在他们视角拍片子就说他们是对的。
设置防洪坝是为了保护低海拔地区不受洪水侵蚀。
片中的人炸了坝,留下一片盐碱滩涂,自己没讨到好,还祸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是因为他们愚昧。
片外受过教育的人还拍手叫好,我就找不出什么正经理由了。
看完《南国》,感到压抑无比,一点都不能体会导演试图表达的昂扬的情绪。
导演硬是要将一个小女孩塑造成圣斗士,但问题是实际上她不过是一个生活在贫民窟不能接受良好教育、最要命的是甚至跟爸妈都没有正常的互动的小孩。
说实在的,看到一半不到我就一直纳闷凭什么这么写这个角色,这些鸡血打得一点都没有来由,导演编剧越是起劲我越是泄气,就没有一个人关心下Hushpuppies的内心么?
她不过是想妈妈在身边,但是她要见妈妈一面要冒死游过一片海爬到某个浮岛上、在一拨拨光怪陆离的人中寻找那张似曾相识的面孔。
她想好好跟爸爸说说话,可是爸爸只会对她说,你知道我多担心你吗!
还有就是洪亮亮的“不许哭!”她害怕的时候,他只知道拿枪扫射天空疯子一样大喊,傻逼透了,有什么好值得称赞的?
她不过是需要他抱一抱她。
我对导演和编剧怨恨如此之深,无论多少优美诗意的长镜头大特写都已经无法挽回我的青睐了——我承认在厨房里妈妈给女儿做鳄鱼点心时那星星点点的面粉配上如梦似幻的内心表白,那场景真的很美,但毕竟对于我来说,故事是一切,人物又是故事的核心,一个人物已经歪了的电影,再美只是皮囊。
还有那个不停穿插现实和虚幻的史前巨兽,更是欲盖弥彰的拙劣把戏!
越是想塑造小女孩万物称臣的巨人地位,越是无法掩饰她脆弱崩坏的内心。
我不禁对编剧产生莫大好奇心,大概是内心极其扭曲才会写出这样“赞美贫穷赞美愚昧赞美缺职父母”(引用西媒影评)的作品来吧。
果不其然:“她从小在佛罗里达长大,父亲是个刑事辩护律师,接触的很多都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犯。
在小阿丽芭眼中,父亲简直就是个奇葩。
因为他会对小阿丽芭说,来,想象一下,你现在是一个人走在树林子里,突然,一个家伙开辆车冲过来,他跳下车,掏出把枪指着你,让你上车,怎么破?
小阿丽芭总会被父亲这种无缘无故的恐吓给弄得不知所措,可父亲根本就不管她,继续说,你会怎么办,亲,怎么办,你不能上车!
上去,你就挂了!
你肯定会死在道上!
为什么会有老爹问自己的宝贝小女儿这么恐怖的问题?
阿丽芭觉得他就是一个无法沟通的爹。
他觉得父亲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父亲是个奇葩》,古尔奇亚)后来看到阿丽巴接受采访时候说的一段话,她说外界提了很多意见,政治的、种族歧视等等等等,但其实她只是想写一个小女孩跟爸爸的故事。
忽然内心也小有触动,想起最近看到木心说的一句话,他说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
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而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我在想,虽然这个故事她的确是处理得不好,但我也能理解她的出发点了,孩子没法挑爹娘,她只能适应他们,所以她永远都在试图理解他们,他们只是凡人,只懂得以自己懂得的方式爱她,虽然有时候这很不够,或者方式很错或者频道不对,但只有当成为一根通畅的管道,才能接收到对方已经付出的爱并让它流动,滋养自己和他人,而不是让埋怨和匮乏堵塞了自己,最后成为疯子。
其实我猜她写的这个故事的原型反而是更好的——那时候主角还没有换成黑人小女孩,还没有那么多浴缸镇、巨兽这些元素,就是一个独幕剧,简简单单,写一个最终跟父母和解融通了的孩子的故事。
所以你看,阿丽尔真的一直都很努力在成为好的管道,也知道这样做的价值,所以她才会将这么多的心血放在这样的题材上,写了话剧,又写电影剧本。
我想她爸爸给她电话,告诉她他很喜欢她的电影的时候,她心里一定流淌着,很多很多的感恩和爱意。
很久没有再写影评,前段时间忙于考研,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情写下一些东西。
这些天等成绩等得心烦。
想写《悲惨世界》,又觉得和《少年派》太过相似。
正好昨天看了《南方的野兽》,觉得有些想法很有意思。
我觉得拍电影这种事情,其实和写文章一样,切入口小,容易写得好一些。
经典之作如《东京物语》、《淘金记》,新作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春去冬来》,都是电影中做减法的典范。
在简单的人物、故事和场景之下,往往深藏着对于生命、家国的宏大思考。
《南方的野兽》无疑仍然是这样一部极简的作品。
只是这一次,有些东西似乎没有必要想得那么深刻。
一块极其特别的土地,说不清是算小岛还是海岸,每次暴雨来临都会蚕食本就所剩无几的陆地,一群钉子户守护着自己脚下仅有的根,一个女孩和一个父亲是这群钉子户中最坚定的留守者,他们需要战胜自然、政府和自己,一群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着的野兽想要寻找食物,女孩想找一个妈妈——乍看之下,这样的设定很复杂,而当视角全部集中于这个9岁女孩的身上时,一切其实都变得简单了:就像新闻记者做的那样,跟着小女孩走,看她去哪。
平心而论,这种策略是十分正确的。
小女孩往往能发现常人无法发现的真相,尤其是当这个小女孩还极其地有个性的时候。
她看见了父亲的病态,看见了被暴雨吞噬的家园,看见了一个很像妈妈的女人,看见了一些野兽。
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小女孩做的还不止于“看见”,她往往自身参与其中,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父亲和家园所面临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也都与女孩密切相关。
结尾处,父亲去世了,女孩将他火葬,和其他人一起走在被海浪不停地拍打的堤岸上。
如果影片仅仅是它在声画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那么这是一个精彩但又不脱俗套的成长故事。
可是影片在此基础上做了一次更为深入的挖掘,也是基于本片特殊的题材来探索更为终极的问题。
这样的探索是本片最大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影片所讨论的深刻问题使电影不再仅仅流于一个优秀的成长故事,为对整部影片进行多角度阐释提供了可能。
但是同时,这些探讨由于过于深入,使得一部原本平实的电影变得有些造作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多元主题包含着三个方向:成长主题、社会主题和生命主题。
对于一部以小孩子作为主角的影片,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主角从一个机灵任性的小女孩,到坚强倔强的大孩子,再到接近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心理过程。
结尾处,当小女孩为父亲举行着火葬仪式,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的那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她完成了一次成长中的蜕变。
影片与其他的成长故事有些许细微差别,但是大同小异,并没有摆脱许多类型片中的俗套。
区别于其他一般水准的成长主题影片的仅仅是,这个故事非常动人。
再来看另一个主题。
既然涉及到贫民生活,基本上就都会有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南方的野兽》中,这种探讨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和政府救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
影片中对于这种矛盾的表现有着十分尖锐的展现,可是也仅止于此。
对于社会矛盾,导演似乎只想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愿意给出答案。
的确,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愈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十分合理的解决之道,于是导演将这一问题留给了第三个主题:对于生命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这是全片最为深刻和复杂的主题,也是影片调用视听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
手持摄影与复杂的变焦镜头相结合,在平实的叙事中捕捉人物心境。
加以大量的画外音和“野兽”的意向,配合女孩“寻母”这一副线,将生命主题不断挖掘深入,由此可以产生这些思考: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终有一天会走向尽头,然后重新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和失去的一切,是这个过程中属于个体的记忆。
这个过程对于任何生命都公平地存在。
所以,对于个体而言,生存下去的意义是为了个体的记忆与生命的延续。
抛开自然规律,人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是自己进行的选择。
所以勇敢地选择抓住或放弃,是一切生命所必须学会的部分。
这样的主题寓意宏大,也使得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和人物有了自己的价值。
但是,这既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同样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这样大的一个主题,落在一个女孩的肩头,是否合适?
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影片中女孩的画外音说出了许多与这个年龄丝毫不相符的人生至理——即使女孩有彻骨的人生感悟,也绝不应是这般的口吻。
所以,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与影片叙事视角的冲突,便成为影片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这样的矛盾似乎又指向了另一个矛盾:一个儿童题材的故事,如何脱出成长主题的俗套,而又不显得做作和刻板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要有许多答案,才算合适吧。
《南方的野兽》是一部足够认真,也足够优秀的电影——尽管存在着如此尖锐的矛盾,导演也可以将故事回归于一条主线上。
影片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足以让观众和电影人都产生更多的思考。
从这一点上说,《南方的野兽》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启发性质的电影。
“整个世界,只有万物和谐才能正常的运转”,这是6岁黑人女孩“小玉米饼”深信不疑的生存法则。
面对洪水猛兽般的生活,她没有害怕。
在爸爸最原始的粗暴教育下,她越来越坚强,并慢慢开始理解这个世界,从中寻找自救的出口。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巴斯特鲁的美国南方腹地,一座大坝将这里与外界的现代都市文明隔绝。
“小玉米饼”和爸爸温克长居于此,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
一场可怕的风暴席卷了这里,洪水吞噬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幸存下来的人们决定团结起来,重建家园。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那么简单。
一方面,肆虐的洪水迟迟不退,家园的一切走向衰败,动物尸体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外界将巴斯特鲁划为强制撤离区,温克等人的炸堤行为暴露了他们的行径,相关人员来到此地,强制把他们带到避难集中营......面对这个失衡的世界,小女孩以她孩子气的乐观态度和想象力相信。
只要能修好其中崩溃的一环,那么一切就会恢复原状。
《南国野兽》是美国年轻导演贝赫·泽特林的长片处女作。
全片多用手提式摄影机拍摄,以“小玉米饼”的视角来讲述一段游走于现实与魔幻间的故事。
将真实与幻想、现实与神话揉合在一起,把抽象情绪具体影像化。
数万年的原始猛兽伴随汹涌的洪水萌动;日渐荒蛮的土地配以猛兽肆意的前行、践踏;死亡将至则是与猛兽直面交接较量之时;而伴随每次“小玉米饼”对妈妈的召唤,事情必会出现转机。
结尾部分,当这群与恶劣生存环境抗衡的小勇士坚毅而无所畏惧的走在泥泞中,镜头拉开,配以激昂的音乐,让人不禁热血振奋,这就是这片荒蛮之地的不屈精神,敢于直面猛兽般残酷的生活,更要以猛兽般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去。
片中父亲温克对女儿也是简单粗暴的动物式教育,从不对女儿展现柔情,言辞激烈暴躁,不断激怒女儿宣泄自身力量,向其灌输原始野性的生存之道。
尽管一坝之外就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但在巴斯特鲁的土地上,人们坚守着最原始的家园,承载着现代文明外的最野性激情。
“影片的故事,几乎就是一个反现代的当代神话”,综艺杂志如是说。
《南方野獸樂園》頗為驚人...雖然應該沒什麼關係,但我直接想到的竟然是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兩者都是放在架空未來世界的故事,透過有形無形的邊界劃份了文明和城市的中心和邊緣,這些邊緣、地下或是境外的下層居民都有著某種野性的活力與文化,兩部片的配樂也有相似性。
當然兩者的發想思維是完全不同的,燕尾蝶比較是屬於地下的無根的後現代另類文化,南方野獸樂園則是根源於美國南方土地與人情,甚至更遠古的歷史。
氣味和情感上南方野獸是更勝一籌的。
因為南極冰層溶解,大水即將淹沒南半球,不願撒守的住民奮力在水鄉求生,冰封的遠古野獸也復活橫行在荒野上,人類和大自然力量的對抗與共生主題,還有電影最後結尾的處理都讓人想到宮崎駿的《風之谷》。
上述兩部日片雖然充滿了象徵設計,情節上還是比較規矩講究脈絡。
南方野獸則完全從影像和氣味著手,情節可說更狂野更寓言性與超現實,但精神上還是有著童話的意味,可說是透過鏡頭下的神秘南方土地意象,把人性、文明、自然的省思全都概括進來。
設定和野心看來很龐大,但導演聰明地把故事拍得很小很簡單,但又留下許多曖昧抽象的設計,完全讓感性和想像力主宰了整部電影,適度地撐起了電影所能涵蓋的力道。
不過我不太確定的是,對種族、文化、階級、自然種種政治元素所形塑出來的影像美學,好像某種程度縮限了故事的開展和內在,這可能需要再咀嚼一下影片的內容才能比較清楚。
这是一场属于孩子的成人礼,更是一个来自于内心力量的童话世界,热烈、真挚、却又不失美好,当生命与家园的礼赞在借物喻人中被歌颂,那些埋藏在心底深处的乡愁、父爱、坚强与成长,都在不经意之间发挥着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不可磨灭的力量!
《南国野兽》塑造了一个残酷、却又充满无限诗意的原始部落,那里有着看似远在天涯、实则却近在咫尺的原始森林,人们过着耕种打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可以尽情的捕鱼,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然而该如何面对残酷的生活却一直都是他们要面对的难题;直到“小玉米饼”的出现,却意外地让这个“部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他陪大家一起面对冷酷无情的钢铁世界,并在现实社会的夹击下唤醒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示原始部落的挣扎过程,而小玉米饼却一直都以一种“放养”的方式生活着,每天都要面对森林的鸟类,关注它们如何去生活,直到遭遇了天灾,人们便开始寻找生存的出路,他的父亲温克作为仅存的男性,因为得知自己患疾病不久将离开人世,于是强迫自己的女儿成为村里的精神领袖,他让小玉米饼拒绝恐惧与黑暗,勇敢地面对周遭发生的一切;通过“野猪”的几次出现,让小玉米饼逐渐成长为真正的野兽,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中,她必须快速的成长并强大起来,去改变、去创造、去帮助村民们守护净土。
在现实的维度中,小玉米饼的成长完全通过父亲的传授获得,而对于如何在残酷的社会中存活,父亲的“变态”教育,或许在不经意之间已经给了她答案;因此在超现实的空间里,她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恐惧,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未知与无助,然而,野兽般的力量让小女孩唤醒了精神家园,更唤醒了她内心最纯粹的爱与美。
认清自己的渺小,并知道自己的重要性,才能勇敢地做自己,并寻找到真正属于自我的那份不可多得的快乐与满足。
个人评分:9
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一带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该地区在2005年又遭受了凶猛的卡特里娜飓风而损失惨重。
《南国野兽》就是以此为灵感而拍摄的,意在营造一种独有的南国意境,同时歌颂倔强不屈的美国南方精神,顺便贡献了每年一部的黑人电影提名。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便是在现实主义背景之下,掺入超现实的元素,来表达现实主义的主题。
本片通过非职业演员、写实的镜头、弱化的剧情、主观的剪辑、超现实的野兽、丰富的配乐来实现这一点,完成得不错。
唯可惜我对美国南方落后地区的风土缺乏了解和兴趣,并且对宣扬卑微群体的个体精神世界的电影(如《阳光小美女》)也缺乏代入感,更重要的是这片的镜头实在是晃到头晕,因此虽然我认可这部电影的水准和主题,但它对我基本没触动。
我不太不明白有人看《林肯》都感到文化隔阂,看这片却各种共鸣。
主角小女孩非常自然,不做作,但我认为提名奥斯卡影后有待商榷。
最佳演员的奖项如果不是以演技来衡量,想必很容易被各种特型演员占领。
而儿童演员,纯真自然->做作->演技是三个阶段,我见识过的到达第三阶段的儿童演员只有Haley Joel Osment,而他从未有此殊荣。
从《珍爱》的特型女主角到幸福线的90后,再到这个小女孩,影后提名不断刷新年龄纪录也侧面说明近年女演员实力不济。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混乱迷茫中看完了,感慨于魔幻现实的叙事风格,初看就很喜欢的海报太短,但是带粗犷的表述方式的也还不错,世外桃源的生活,脱离于现代的生活节奏,疯疯癫癫的世界,也许任何情况下大家都执迷于墨守原来的生活方式不愿改变,并为此加上诸多理由,但是生活总是往前走的,也许更好的方式也能更好的适应,其实,更好的就是更好的刻画也许不多但是很感人的还是女主和爸爸的情谊,多么像《我是山姆》里的父亲和女儿,所以,聪明的女儿和看似愚钝的父亲,永远是一个写不完的主题么想起赛德克里的那句野蛮的骄傲,所以,在那个价值体系来说,野蛮确实是那么的骄傲,然后从现世的功利方面来说,又是多么的愚蠢和泯顽果然那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比其他地方的人好呢,所以,这个也能算作,野蛮的骄傲吧,呵呵so,在两周年的今天晚上,想起了一些,最近发生的有好事儿有坏事儿,淡然处之,干好活儿大概就是这样了,生活就这样继续咯PS:很喜欢贯穿全篇的那艘船
在一个叫巴斯特普的河口地区,6岁的小姑娘“小玉米饼”(奎文赞妮·瓦利斯 Quvenzhané Wallis 饰)和她的爸爸温克(德怀特·亨利 Dwight Henry 饰)生活在此地。
一座大坝将巴斯特普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人们在这里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
命不久矣的温克对女儿很严厉,一心希望她早日学会自己生存。
一次可怕的飓风席卷了这个小村庄,他们的家园被野兽般的洪水吞噬。
大灾难过后,幸存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开始重建家园。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洪水一直没有退去,小村庄的一切都开始衰败,动物尸体随处可见。
而另一方面,外面世界已经将此地划为强制撤离区域,相关人员进入村庄,强制把他们带去避难所。
面对残酷得如一头野兽的世界,小姑娘并没有害怕,她相信宇宙有某种和谐的平衡。
在爸爸独特的教育下,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并且学会理解这个世界……
把写实的片往超现实里带,让影片呈现独特的诗意。这是一场孩子的成人礼,却包裹着神秘主义的外衣,看起来好像创世的神话。还有那种荒蛮感,以勇气对抗这个恶劣的世界,所以这里有成长。小女孩气鼓鼓的样子太可爱了。配乐超赞,尤其结尾处甚至听得很热血。处女作能拍成这样,真的很强。
为处女作和配乐加一星
配乐很美。虽然主题可以理解,但是非要用这么一个故事来表达吗?看起来多少有点觉得可笑了= =
走不进去
用诗意的手法展现出人类本源的力量美,和“家园”的意义。再破败和腐朽,也要回家。远古和文明必然是冲突的⋯?配乐很大气啊,各种吹奏乐器。在独立片里很难得。不过最后一段实在看不懂。。。并且特效有点粗糙= =
29岁惊艳处女作,圣丹斯戛纳四奖,奥斯卡第一梯队,个人推荐。北方置于他者,边缘群体的春天,原生态泥土气息,爱与勇敢的教育,结尾还魔幻了下。探讨everything fit together/fix the broken piece的多种可能,完美诠释court 13的姿态。除个别镜头乱晃以外一切皆爱,萌独白,跪的兽,配乐铿锵有力。
本来就胃口不好, 看了这个电影更加想吐了. 没有条件, 人就像动物一样野蛮的活着. PS: 后来真的把吃的全吐了!
整部电影基调如片尾曲一样厚重却不失激昂,从一个女孩儿的视角向未知的世界发问,不断的重复着自我怀疑与自我认同,最终在渐渐涌向高潮的剧情中实现了自我蜕变。最后莫名的激动,有种释放的痛快感。
前段感觉很好,完全让我沉浸其中,后段开始玩大了,控不住了。。。变成我不喜欢的电影了
小姑娘生气时、坚强不屈时的隐忍表情告诉你,无论是何种严峻险恶的环境,人都要顽强抗争到底。她和爸爸的对话再配上浑厚大气的音乐,督促我哭好几回。
迷人绚烂的摄影,张力十足的表演,个人风格强烈,配乐精巧滂沱。只是理解力不深入,观众没有办法深刻理解浴盆镇居民的眷恋,这点上不如"鲸骑士"。但他足够真诚,独立电影做成这样,就算特效不够逼真,我也觉得满足了。希望能看到更多独立导演的作品
翔,你怎么看?
空泛的电影,拙劣的手法,做作,矫情;小女孩演的是不错,可掩盖不了片子烂的本质。这种导演竟然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挤掉Bigelow和阿弗莱克,评委们脑子又进水了
颁奖季破烂
一个女童的生存观?烦那些装逼的评论啊,解构个没完。
Pas évident d’aborder une thématique qui va au-delà de la condition humaine et de jongler entre les matières docu et celles du mysticisme. Un pari réussi d’axer les liens père-fille et homme-lieu sur une force électrisante d’aller toujours de l’avant de son personnage.
老师教过我们,偶蹄类大多是食草动物~~这群人就是被放逐的远古巨兽,女孩的成长就是巨兽的迁徙,吞噬死者,咽下悲痛,埋藏对母亲的思念,父亲的教导让女孩成长为强大的人。画面感很好,类似纪录片似的镜头晃得有些反胃,小妞没得奥斯卡真遗憾。
文明有文明的阳关道,蛮荒有蛮荒的独木桥。
不知道背景的故事,也不懂这份情怀...
看好巴斯特普之王问鼎奥斯卡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