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又优秀又纯粹的动作闯关电影了,拳拳到肉。
2.刚在看的时候突发奇想,要是这部片放在《死亡游戏》那个年代,那今天的华语动作影片又是怎样一个地位怎样一个天下。
3.按照影片的年代设定,原来那时候的福建还有这样一个土楼,呵呵。
4.铁幕雷的对战,就像李小龙《死亡游戏》第一关,或者像吴京《狼牙》第一战,都是一个巨人的设定,打出了影片的第一个高潮。
5.三关战,感觉还是吴京的《黑拳》中的街霸例爽。
6.最后的台词太文艺了:生命无须向死而生,爱才是进入天堂的通行证。
只是我很喜欢,专程抄了下来。
其实这是点题之笔,不过看爽的人谁又会回过头来思考这句话和影片的关系呢。
向死而生,本质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拯救,所以影片名为《死亡救赎》。
只是这太哲学,动作片嘛,差不多就好,再讨论这个思想轴心,那又要长篇大论了。
其实这个故事是很简单的。
说,金刚王小时候被掳到日本,接受一个叫哈迪斯组织的洗脑和训练。
这个哈迪斯,大概相当于《火影忍者》里面的一个比较邪恶的忍村,需要不停的争斗甚至杀害同伴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听起来是不是很拉轰?
其实一点都不拉轰。
影片只是给了几个金刚王回忆的镜头来交待这一背景,并没有强化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残酷。
换言之,有多残酷请你自个儿脑补啦可是我都脑补了我进电影院看什么啊?
你先不要急。
金刚王长大后被组织派往中国传播哈迪斯思想,不料金刚王在中国遇到了大乘佛学,哈迪斯思想与之相比实在是幼稚的不能直视,粗糙到不值一驳。
小混混遇上了大宗师,结果哈迪斯洗脑不彻底又被大乘佛学洗了回去,金刚王从此皈依佛教成了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咦,技能树是不是点歪了?)哈迪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来到金刚王所在的南少林的隔壁建了一座哈迪斯神社。
这意图,摆明就是砸场子嘛接着哈迪斯广发英雄帖,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就是:王,来战。
金刚王应声出战。
总的来说金刚王一共经历了三场战斗。
第一场,金刚王vs某MMA选手,只见这位选手身长八尺,身宽也是八尺。
面像恶鬼,双拳似鼓,体壮如牛,力大无比……然后金刚王用了五分钟KO了他。。
第二场,金刚王VS男版贞子。
男版贞子是一个跑酷爱好者,在城楼上和金刚王玩了一会儿跑酷以后,由于常年幽居暗室,视力受损,被突如其来的亮光刺激致眼疾发作不慎跌倒。
金刚王见有机可乘,才不想跟你玩君子相让这一套,摁住贞子一顿猛K,地上K完又扔进水里K。
好一个贞子,足足抗了两分钟打才领了便当。
第三场,金刚王VS昔日基友。
基友先是和金刚王共同缅怀了一遍早年的革命友谊,然后幽幽地说:真的希望以后都能够跟你在一起把哈迪斯思想传播出去所以说真的要远离邪教啊。。。
然后金刚王和基友又互相向对方秀了一遍肌肉,电影此时的尿性已迅速向腐而生。
好在接下来打戏拳拳到肉,用激情灭掉了基情。
激战正酣时镜头又给到了被绑在一边做人质酷似孔庆东的收尸男,此时只见孔庆东激动地说:王,我是你哥。
尼玛好在孔庆东没说王我喜欢你。
金刚王听了以后万般心事涌上心头,又似打了鸡血一般,决定对基友运用17秒必杀技。
基友中招后一阵恍惚,一不小心从楼顶摔下倒地身亡,死于一起高空失足事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打架时不要爬太高。
总的来说,以下是电影评分:武戏:★★★★☆文戏:★☆☆☆☆配乐:★★★★☆故事:★☆☆☆☆总分:★★★☆☆
长久以来,内地电影人最擅长的就是跟风。
创作者们发现喜剧好卖,就都一窝蜂地做起了喜剧;过了几天,发现爱情片市场也不错,就把爱情与喜剧结合一下,搞出一堆爱情喜剧;又过了几天,听别人说惊悚片有机会以小博大,就义无反顾地搞起了惊悚片,等惊悚片拍了一半,发现还是喜剧票房高,就索性在惊悚片中也加入了喜剧的成分。
于是,内地市场上八成以上的电影,最后都成了喜剧烂片。
这也是为什么提到国产片,几乎不会有人想到类型片这三个字的原因。
其实,国产电影要发展,两点至关重要。
其一是坚定不移地做类型片,其二则是需要建立一套减法思维。
《金刚王》虽然算不上华语片中的杰作,但它却是难得的能将这两点贯彻得相对较好的一部国产片。
首先,在类型化的定义上,《金刚王》可以划入标准的动作片范畴,从头到尾实打实,百分百拳拳到肉。
在长达40多分钟的动作戏中,传统武术、空手道、泰拳、巴西柔术等逐一亮相,打法多样,不断给人制造出不同的新鲜感。
《画皮》制作团队搭建的客家土楼,那酷似角斗场式的美术搭建,也在搏击过程中渲染出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紧张氛围。
至于闯关式的结构设置,基本上是致敬了40年前李小龙时代的动作片结构,而新生代打星释延能的硬派搏击风格,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或许是由于同样是打日本人的关系,在某些瞬间甚至让人看到了李小龙再世的影子。
可以说,在这个先辈已逝,成龙、李连杰逐渐淡出,甄子丹后继无人的时代,释延能这位少林寺俗家弟子的银幕亮相无疑还是让人看到了一丝国产动作片的新希望。
打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明星。
普通明星在电影中的形象通常都得经过导演的调教才得以呈现,但是一位杰出、有潜力的打星,却总能迫使导演根据他的形象对影片风格与人物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任何时刻,提起《精武门》、《红番区》、《杀破狼》,人们都只会用李小龙电影、成龙电影、甄子丹电影来称呼,很少有人会说那是罗维作品、唐季礼作品、亦或是叶伟信作品。
在好莱坞也同样如此,史提芬西格、尚格云顿这两位有真功夫的打星,他们黄金时期的作品都能令人忘却导演的存在。
在泰国,《拳霸》刚刚问世的时候同样也是只让观众记住了托尼贾。
当一部动作片结束后,如果观众只看到了片中的主演,丝毫看不到导演的特色,那这位演员就无疑是以为成功的打星。
《金刚王》便是如此,当全片结束的时候,没人会想到这片子的导演居然是银河映像的二把手罗永昌,这位实力派老将在银河PTU时代的个人风格完全被释延能的搏击才华所取代。
也很有可能是释延能的潜力,让罗永昌放心地将自己的叙事才华退居二线,因为作为一部动作片,有这个一个能打的人,就足够了。
其次,《金刚王》的主创非常具有“减法思维”。
一部电影能把一件事情讲好,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在平日里,大多数的国产片都是为了丰满而复杂,搞到最后什么都搞不好。
就像武侠小说中装备复杂的江湖人士,看上去什么都会,真打起来尽是花拳绣腿;而真正的高手,只需掌握一招就可以独步天下。
杨过一生的绝学,最后还是汇集成一个黯然销魂掌才打败了金轮法王。
《金刚王》的主创们在这片子的思路把握上很精确,动作片,故事没必要整太复杂。
打足一半以上的时间,打得漂亮就可以了。
文艺片剧情片爱好者们都不在目标观众的考虑范畴中。
毕竟文艺青年普遍斯文清高爱干净、怎么见得了鲜血淋漓。
至于惊悚、爱情之类的其他类型元素,统统可以减掉。
只有经过了几轮减法之后,最后呈现出来的类型片才是最纯粹的。
这种类型上的纯净,对于国产类型片的发展却是一次十分必要的尝试。
尽管在即将到来的十一档中,金刚王神都龙王将展开双王对决,但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它都是一部值得那些跟风者们尊敬的作品。
当然,所谓的第四代功夫电影,释延能的崛起只是开了一个头,新生代打星们的集体涌现,才支撑得起全新的动作片时代。
【千日谈】20131004【每周镜像】《金刚王.死亡救赎》:筋肉的荷尔蒙 文/丹达 比起其他类型片来说,功夫片的本体并不是剧情设置,而是男人的肱二头肌。
而对一个具有强烈腐男属性的观众来说,功夫片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展示男性荷尔蒙的电影,而具有了更多的暧昧意味。
在电影院,如果你是一个自以为并不洗剪吹的男性观众,甚至你还觉得自己顺应了时代和文化的潮流,你就一定会去关注所谓腐女的世界。
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在指摘电影的“男权/父权”主义倾向时,似乎忘记了当一部电影里几乎全是男性的时候,其中又何来“女性/被观看”视角呢?
或许那些批评者可以说,这是被观看女性在已经被同化之后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想看到的电影。
《金刚王》在一系列功夫类型片中的一部,到是秉承着功夫片中一贯应该有的躯体接触的筋肉打戏,和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那些用来包装这个故事的所谓“金刚之怒,菩萨心肠”的佛家阐释,更多不过是用来给一个没有剧情的肉搏战以一个合理的故事冲突而已。
当然,包裹在这个故事外面的,还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反军国主义”的“哈迪斯”信仰。
很多观众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为其中过于明显的红色设定感到生理反感,也会为某些关键性的剧情点的草率处理(剧透,K39的哥哥居然是那个拖尸人卧底)非常不适应。
其原因不过有二:观众的不再那么好糊弄,能够接触到这类型的作品实在太多,网络、电视、手机、游戏,剧情设定在政治上的中立化和故事更加具有矛盾冲突性成为影视作品的基础功底而不再是加分项,就这一点来说,如果仅仅是个别优秀的国产电影,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观众的基本认识,但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似乎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而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我在电影最开始提及的腐情结的影响。
关于功夫片的出现原因,大致有中国式类型片文化输出、个人英雄主义特征、暴力美学主义等,而现在更多的,恐怕是作为消费群体爱好的转变,以强有力的“腐”文化为功夫片获得了新生。
腐文化并不会在意故事剧情的设置是否完美,也不会在意文本的互文性(主演K29的演员释延能正是第32代少林寺弟子),他们,或者说我们最在乎的,就是男性之间不可说清的互动关系。
既然如此,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红色设定和剧情草率还不如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来得更加吸引人,如同功夫片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打戏(尽管这一定会让剧情严重被横向拖沓)一样,腐群体们最喜欢的,不就是男人吗?
而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天野枝子”,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了一个腐女的标志。
这和《小时代2》里的“男色生香”完全不一样,郭敬明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设计,作为电影几乎是完全不合格的,但作为商业电影和精准化营销,一定是下足了功夫的。
反观《金刚王》,电影的主旨在于“打戏”,但对于腐群体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男人,有脱衣,有拳拳相向,有兄弟情深和对手相惜,这些设定就足够了,谁管演员是谁呢,只要符合我们内心的男男关系,那就足够了,尖叫吧,沸腾吧,为这些男人的肱二头肌们欢呼吧。
冲着释行宇终于当了主角,冲着剪接很有气势的预告,还有请”中国三大名导“拍的宣传片,对《金刚王》这个电影还是有很多的期待。
释行宇可以算得上真从少林寺学出来的,基本功自然不在话下,释行宇的动作跟他憨厚的样子一样,不如李连杰/吴京这种体院训练出来的干净飘逸,可是一拳一脚都颇显力度,连贯刚猛,特别是架势,马步很稳,真对得起少林这招牌。
周星驰的《功夫》,甄子丹《导火线》,刘德华《新少林寺》,一直在配角地带晃悠,可是每次出镜都算留下脚印,让人记住了。
长相如此,想挑起动作片一哥估计是没戏了。
在华语武打片市场这个环境,长相永远是大于你的本事,这很悲哀,所以Tony Jaa只能出现在泰国,中港台的市场是不可能给你这个机会的,Tony Jaa那长相来中国一辈子也出不来。
如此看来释行宇能担纲主角实属不易,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真的缺少新一批的领头武打明星了。
《金刚王》的故事剧情,恕我无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
中日恩怨这个被重复了1万遍的背景,并没有被赋予任何新鲜血液,反而更比一般电视剧的台词更加无聊。
释行宇本来就不是一个演员,你还给他配那么多生硬的台词,让人没有一秒钟入戏。
如果你要用“爱国”或者“民族情感”这些元素,你就把它包装好,拿出点诚意来,不要粗制滥造,做得那么假反而让人有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将严肃的题材娱乐化,肤浅化,标签化的后果就是很多人觉得那本来就是一场漫画一样的游戏。
影片开始,池内博之,仓田保召的出现,让我对接下来的剧情甚至有了些期待,可很快我就被证实,这两名日本演员是来打酱油的。
仓田保召是什么人???
银幕上把空手道打得最漂亮的几个人之一,动作干净,快,狠。
你让仓田保召演一个武打片,不让他打两下,这是浪费资源,严重的浪费资源。
你让我们这些看《精武英雄》长大的人如何能够接受这样一个伤心的结果?
等到花儿也谢了之后,第一场主要打斗开始了,这时好像变成了另一个电影。
从武打设计,到拍摄技巧,都非常有意思,“罗汉睡觉”是这段打斗的点睛之笔,少林拳法标志动作+MMA的诠释这种想法很天才。。。
打斗的时间长度也让人满意。。
是的,长度有时候还是挺重要的。
第二场重头戏是跟一个韩国的舞蹈演员打。
这里可以慢慢看出来,在动作上,这部戏真算是用了点心的。
你能看到很浓的袁和平的影子,威亚基本处于“锦上添花”的状态,有时候就拽一下下。。。
不会因为过多的威亚影响打斗整体的质感。
一段长时间的装B跟唠叨扯皮之后,第三段武打在两位主角内展开。
最后这一场对决拍得可以说很视觉上很漂亮,很多慢镜头的运用,可能是想展现两个壮汉的力量。。。
特别是刘承俊的肌肉,在雨天里拍得像男士用品广告一样。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英雄》或者《300》。
慢镜头虽然拍得很漂亮,可是弱化了打斗的节奏还有紧张感,我个人猜测是刘承俊的身手其实并不是很好,这么大的肌肉,在动作的连贯性还有速度上肯定有些慢跟生硬,完成得也不会很干净。
用一般的速度拍,应该是不那么精彩的。
释行宇身为少林正宗,这部电影里所需要对打的三巨头,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打演员,一个巨人,一个跳舞的,一个肌肉男。
这三段武打风格不同,拍摄手法也不同,算是三段小品,虽然看出了武指/摄影的能力,不过是不是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风格会更完整?
如果能配对更合适的专业武打演员,用更统一的拍摄手法,会不会更精彩?
我不知道。
电影整体来说,是烂得一塌糊涂,唯一值得看的就是武打部分的确没有让人失望,再强调一下那三个巨头都不是真正能打之人,所以能打成这效果,也算实数不易了。
而释行宇的这次尝试,也证明了他的确还没有到能自己担纲主演的火候,我相信他是有实力的,但这次的团队太差了,如果把他往Tony Jaa,Iko Uwais那个风格去引导,应该是不错的。。。
唉,定位啊。。
定位
刚刚在院线公映的港片《金刚王:死亡救赎》颇有些国际范儿,中日韩的演员悉数到场外,欧美国家的演员也相继登台。
尽管不是多么厉害的一线红星,却也足够吸引睛。
尤其是释延能、刘承俊、南贤俊、姜宝成几位演员塑造的角色非常出众。
《金刚王》所讲的是英雄尽展功夫,抗击日本反华邪教组织的爱国故事。
在主流背景的基础上混入好莱坞B级片的格斗套路,使影片整体表现相当另类。
当然,这部有点儿“崇洋媚外”的影片骨子里,还是有很强的中国情结,如少林禅宗思想始终是贯穿全片的核心。
功夫模范生如此与众不同的影片,抢在国庆档期上映,必须得说是一种野心。
《金刚王》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真功夫”,为了展现中国武术的全部魅力,片方特别邀请了各家功夫的国际精英,在影片大小打斗好几场。
泰式散打、美国自由搏击、日本跆拳道……各路武打汇集其中,赤手空拳相搏,拳拳到肉,干架场面甚是疯狂。
最精彩的部分是释延能扮演的金刚之王对阵暴坛坛主狱霸金刚铁幕雷、伤坛坛主魔尸金刚疯猿、绝坛坛主冥神金刚苍生大介三场大戏。
导演、武指很有心的让三场对决的戏份从拍摄到剪辑运用不同的手法凸显各家武打路数的特点。
铁幕雷动作的刚强、霸道,疯猿的阴柔、鬼魅,苍生大介的苍劲、硬朗。
在本片中,主角释延能扮演的南少林弟子,除了一身健硕的肌肉外,还有着悲天悯人的侠骨柔肠。
与铁幕雷的对战中,“金刚王”先将败下阵来的同门抱离战场,旁白“滥杀无辜的恶魔,深陷苦海,害人害己,应当头棒喝,仍不失为大慈大悲。
”之后,又以“赎罪”一词及流畅的拳脚功夫来表达为不战而战的思想深意。
从表情到动作,释延能都精准的把握了角色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其自身了得的少林功夫和禅宗修为是他成功解读角色的基础。
在这部片中,他流畅的武打动作、有力的拳脚和漂亮的动作线条都展现了其在武学上的造诣;文戏方面,淡泊、坚韧的态度,从容不迫但意志坚定的对白使他诠释的角色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近几年,香港影坛的动作明星呈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从李小龙到成龙、李连杰,再到甄子丹,港片中的功夫片一直有着专属的美感。
但是甄子丹之后少有继承者,虽然吴京、樊少皇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过分直白、单一的动作表达没能得到观众的期待。
释延能却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继任一线功夫明星的素质,成为业界和影迷们的期待。
精良制作团功夫动作好看,也要和影片的整体气氛和画面相贴合。
《画皮》的幕后团队精准的影片定位、成熟的后期特效技术、创新的制作理念为此片建树不少。
为了营造出鬼魅、阴森的氛围,片方投资2000万建造孤立于世的土楼;在光影的运用方面,也以浓重的灰色调为主,使整部电影带着冷酷、肃杀的气氛;画面上,片方从服饰到建筑,再到人物的线条都以硬朗的直线条来展现影片的阳刚之气。
在功夫动作的设计方面,请来混迹好莱坞多年的武指张鹏设计出许多颇有新意的武打动作,如疯猿形同鬼魅如舞如武的动作阴柔与力量结合得堪称完美;苍生大介的动作利落、果决又职来职往,与释延能的刚柔并济形成鲜明的对比。
尤其雨中对战一场颇为精彩,雨的竖线条与两人手脚在搏斗中展现出的横线条错落出力道相当的动作质感。
冷灰的色调在此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的气氛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土楼虽然在平时充满民族风情,却因“刑场”的设置渗透出强烈的杀戮之气。
这支强大的制片团队如此倾注心血拍摄《金刚王:死亡救赎》,可想而知其在功夫片接力中的野心。
显而易见“第四代功夫电影”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信心十足夺去的囊中之物。
但是能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功夫电影代表还得观众说了算。
火热国庆档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影片数量不少。
以武侠为题材的还有另一部影片,徐克执导、刘德华出演的《狄仁杰神都龙王》。
同样是武侠类的影片,同样的阴深诡异,不同的是徐克在这片中走的是曲折离奇的悬疑路线,剧情相对复杂。
而徐老怪的招牌风格相当讨喜,与《金刚王》有得一拼。
而《金刚王》在剧情的内涵方面也不甘落后,甚至巧妙。
台词中玄机颇多。
如对暴力的解读:金刚之怒、菩萨心肠才是金刚的境界;武器可以消灭人,但只有信仰能征服敌人……等对白,似乎都在努力向观众表达一种战与不战,善与暴力之间的禅悟。
影片中唯一的女性,哈迪斯神社的专门记者枝子从信封哈迪斯精神到质疑其真实的面目,再到在保护被俘孩子而牺牲,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暴力之残酷;一直掩面黑帽下的拖尸人,又在影片的高潮时揭露了真实身份,让金刚王成功实现了“调动真情,方可触动真气,迸发金刚之怒”的十七秒绝杀,展现出暴力之温情。
恰恰相悖的两个现象,正式禅宗对暴力的睿智思辨。
当实战金刚王遇上睿智神都龙王,很难说观众更喜欢哪一风格的影片,但是这个国庆档注定火热异常。
从李小龙时代开始,中国功夫电影向世界传递着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它像使者一样,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了解中国功夫,也让这个东方古国在电影舞台上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
后来,成龙李连杰时代、甄子丹时代,更是将中国功夫电影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在英语中有了“kongfu”一词。
这些年,说起中国功夫电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这之后中国功夫电影似乎进入了瓶颈期,没有谁或者哪部电影可以代表新一代的功夫电影,他们无法扛起新的功夫电影大旗。
40年前李小龙的陨落,40年后的今天,谁可以让中国功夫电影焕发出新的光芒?
有人说,李小龙的死把中国功夫电影也带走了。
诚然,这句话多少说得有一些片面,这些年我们的功夫电影一直存在,它没有远离我们的视线,最多只是很难超越李小龙时代的功夫电影。
经历了40年的卧虎藏龙,经历了第二代、第三代功夫电影人的努力,第四代功夫电影《金刚王》带着勇气和诚意,带着纯粹和真实,证明了中国功夫电影没有消失,它完成了中国功夫电影的救赎。
国庆档电影《金刚王:死亡救赎》将与《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上演双王对决,作为《画皮》金牌制作团队七年之内的第三部力作,显然他们是有足够的准备的。
杨洪涛、庞洪、杨真鉴的再次联手,并力邀罗永昌担纲导演、张鹏出任动作指导,锁定极具挑战性的功夫电影,就想告诉影迷们,我们的功夫电影不是来打酱油的。
是不是打酱油的,看完电影就知道。
所谓的“第四代功夫电影”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有真材实料的。
释延能,少林寺第32代弟子,从12岁皈依少林,他的身上所显现的天赋是显而易见的,10年少林武僧、10年电影配角,从《叶问》、《十月围城》、《新少林寺》一步步走来的他,让我们在《金刚王》中看见了李小龙的影子。
功夫电影,不仅仅男生爱看,女生也爱看。
每个女生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金刚王》中的每一个汉子都是女生的菜。
少林武僧释延能、肌肉猛男刘承俊、亚洲舞王南贤俊的出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动作演员加盟,让中国功夫大放异彩的同时,更将世界各国的“功夫”融为一体,型男们上演着杀戮大战,吸引着多少人的眼球,让人心跳加速。
在女生心中,它不仅是功夫电影,也是肌肉猛男的一场秀。
看完《金刚王:死亡救赎》,你就会觉得这才是纯粹的中国功夫,这才是最纯粹的中国英雄。
它的冲击力、它的力量感、它的视觉性、它的真功夫,和40年前的李小龙相比 ,40后的释延能更具有可看性,中国功夫的再次崛起已不用再等,《金刚王:死亡救赎》所完成的就是中国功夫电影的死亡救赎。
由罗永昌导演的《金刚王:死亡救赎》讲述的是日本侵华时期,孤胆英雄金刚王勇闯日本在华秘密基地哈迪斯神社以解救人质的故事。
原以为是大挥爱国拳脚的题材片,所幸,导演没有去大讲民族大义。
由《画皮》金牌制作团队重新出发所打造的这部电影,把通过功夫男儿对信仰的追求。
因为功夫只为其肌,精神实为其意。
所以,中国的功夫电影也由此进入第四代的创造期。
“功夫”由来已久,去向更远。
从六十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播放开始,“Kung fu”开始在全球传播。
于是,四十年前的那场功夫电影洗礼之后,到二十年前万人空巷由李连杰所掀起的功夫热;再通过成龙延续出功夫电影的国际范,以及周星驰的回归港派功夫的电影出现。
我们又在近期上影的港片《金刚王:死亡救赎》中,看到了第四代功夫电影的形成势力。
这一类型的功夫电影,他即有第一代功电影中扎实的硬功夫,又不回避功夫在向海外推广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特技、动作编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处理。
当然,在回归港派功夫的过程中,第四代比周星驰时代的功夫电影有了另一种直面内心的戏份。
正如“金刚”所喻指,般若是要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
所以,第四代功夫电影,功夫在于形,其意指在心。
而这样的功夫电影,更附合电影语言的叙述。
通过电影的再演绎的功夫,不只是男性肌肉美,和特效镜头的剪辑,而是男人对佛家“大爱”的内心读白。
当然,功夫电影进入第四代,他需要通过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人去完成。
四十年前的李小龙,也就通过《金刚王·死亡救赎》转到了四十年后的释延能身上。
释延能,我们很早就知道他。
而他似乎也在为了某种功夫电影的时代积累在默默蜕变。
在这个人的身上,其实也构建起了一代功夫电影的气质:坚固、锐利、光明。
佛陀教授人们做事要有恒心,不要一进九退才会坚固。
摧折奸邪的锐利,迈进良善。
为人做事光明磊落。
而这些都在这一次的交接班中完成。
电影中,承裁着四代功夫电影的主力——男人,吸收了欧美电影中对于视觉的审美体验。
这部电影几乎从头打到尾,而释延能,以及片中的其它涉及演员刘承俊、南贤俊等纷纷宽衣解带,半裸的肌肉对博中、湿热的身体结构中,尽显观众通过电影所达到的人物雕塑般的美感。
所以,将即将到来的电影国庆档中,金刚王、神都龙王双王对决,势必有一场好戏上演。
昨天不知道看什么节目,有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当时看电影预告片的时候,真心是让我热血沸腾,于是今天就赶紧整来看,结果有点小失望。
原本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简单的剧情,无需太多感情戏,中间就啪啪啪过去,扛着一桶爆米花到结束就是了。
但结果爆米花没做好,逼也装得太深,又死命欺负鬼子。
作为一部动作片,首先还是要肯定里面的动作设计,混合格斗加拳拳到肉看起来还是很爽的。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加入了一些少林武术的动作在里面,这使得当下卖艺又卖肉横行的动作片市场加入了一些生机,不然我真不懂“功夫”和顶着各种“侠”头衔的老外打戏有什么区别。
不过接下来我就要讲讲各种装逼装深沉的事了。
1.我不懂是谁扯的“哈迪斯”这词,真心是够土的,这不是80年代《圣斗士》在用的东西吗?
扯出来就算了,关键是为什么“哈迪斯”是一尊怒目金刚?
“哈迪斯”不是冥王吗?
2.剧情能不能紧凑一些,比如多设计一些营救计划的桥段,编剧你就是再不技,打完一个就不能再生一个“金刚”给主角打,非得镜头一转,给几句让人听了都想吐的台词?
还有金刚就那么两三个?
3.最后一段决斗不是应该要重点描写的吗,模仿痕迹明显就算了,动作的设计上反倒没有前面怒打两位“金刚”的帅,为什么?
为什么?
我说编剧你是不是有玩撸喔撸,非得整出一个17秒真男人?
我哥又回来了?
你搞一个这个绝技你让导演怎么拍?
他17秒有办法拍成10分钟吗?
至于最后反派半天没倒地,冲着群众的那一声怒吼本来还让我满心欢喜,我以为反派还能打,结果。。。
算了,就是木有结果而已,不想多说了。
总之,如果这是个文字作品,我绝对有理由说编剧在灌水,凑字数。
总的来说,做好爆米花,莫装逼,不要欺负鬼子。
文/时漆《金刚王:死亡救赎》的创作出发点同《太极》如出一辙,都是以现实中的武学精英来独挑大梁,加之罗永昌与冯德伦又都是香港人,更让这两部影片神似一筹。
不过,虽同为武术奇才,袁晓超跟释行宇相比,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这里不讨论他俩若是过招,孰赢孰负,抑或难分伯仲,而是单单来看演艺生涯的履历。
释行宇俗名张淑武,又名释延能,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2代弟子,12岁时就皈依了少林,拜少林寺武僧队总教头德扬禅师习武参禅,整整十一年。
恰巧在影片中,苍生大介为了同金刚王一决高下,苦练了十二年的武功,难得一见电影的台词不是随便打诳语的。
在少林习武期间,释行宇曾代表少林寺武僧队出访欧美、东南亚等数十国家进行功夫表演及友好访问,可见他在功夫领域的确是可圈可点的。
他的荧幕处女作应追溯到周星驰导演的《功夫》,饰演的是“十二路谭腿”苦力强,话虽不多,但功夫劲道,于其说是来演戏的,不如说就是来秀真功夫的,压根儿就不用将他当演员来看。
尔后又在《叶问》中同甄子丹搭戏饰演武痴林,在《新少林寺》中搭档谢霆锋、刘德华饰演武僧净空。
以上这些履历,见证了释行宇从武学巨匠到专业演员的艰辛历程,这十年间一路走来,也演过不少只会打打杀杀,台词聊胜于无的二愣子,但最终在这部《金刚王:死亡救赎》拿下了主角,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非常不容易。
而年轻有为的袁晓超,初露稍惊艳,但仍处于摆架势,耍花枪的阶段,两部《太极》下来,出场时间足够,台词却寥寥无几。
《金刚王:死亡救赎》兜售的内核其实很单纯,那就是“真功夫”。
借用抗战当时代背景,拿西方的死神哈迪斯来让日本做教义,硬是创出个“哈迪斯教”来,本质上就是让人来看打架的,同古罗马的角斗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影片的故事走向犹如闯关的格斗游戏,没有小兵,只有BOSS,重点展示的三场比武,占据了大部分的片长,除此之外的剧情简洁明了,几乎用不着伏笔,更不用到叙事的技巧。
这让影片所打出的“第四代功夫电影“的旗号尤为鲜明。
四十年前中国出了李小龙,光靠一路双截棍就打出了一片天地,更不用提及MMA之父、截拳道之父、双节棍之父这些亮瞎人眼球的头衔了,“中国功夫”也一时成了在西方文化里最能代表中国人文底蕴的词汇。
之后出现了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这三大功夫电影巨头,又构成了两代功夫电影,直到如今国内功夫电影江河日下、日暮穷途,其一是因为拍摄技术的革新,特效的大量运用直接导致传统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在表面上看起来单薄无力,反倒是经过艺术二次加工过的拳脚显得讨人欢心。
其二,也是最最关键的原因是武打演员的严重缺失,找不到一个“真功夫”与“演技”的结合点,往往是会功夫的演不来戏,会演戏的只会耍花枪。
为此,在四十年后的今天,着力培养“真功夫”的演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绝不能因为人与技术的因素,丧失掉了中华武术的魂魄,而释行宇用实力证明他就是绝佳的人选。
释行宇在片中打得非常卖力,也非常给力,尤其是首场挑战暴坛坛主铁穆雷的桥段。
功夫片中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比武双方身形的差距,不但能够加强对比,而且能使功夫的力道全方位的体现出来。
身形上的视觉差,让释行宇的每一次出拳都显得浑厚有力,画面上好看,心理上更是感觉痛快无比。
《画皮》的金牌制作团队到了《金刚王:死亡救赎》这里,对画面的雕饰是相当靠谱的,还特意将终极一战的布景拉进了雨中,比之王家卫《一代宗师》的开场秀更贴近大众的审美级别。
至少个人是没水平欣赏出王家卫的这场戏拍了N遍,直到把每一滴雨水都修饰了好几回才肯罢休。
不过考虑到档期,马上就要直面徐克老怪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临幸《金刚王:死亡救赎》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凡事看过的观众,一定会惊叹于影片的诚意。
如此,对释行宇来说,真金白银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拳拳到肉,剧情就那么回事,但是动作演员是真敬业
比想象的好!功夫是真功夫,打得比甄子丹强多了,就是结尾太不给力了,秒杀的太快了吧
并不是说电影有多么好 而是说该片满足了一个功夫片影迷的需求 剧情不必多说 像是《拳霸》等以打为主的电影剧情并非突出 假如一部拥有美观格斗的功夫片配上很棒的情节 经典无疑 很显然没有达到经典的高度 但本片把好钢全用在刀刃上 电影从头打到尾 几乎一刻不停歇 所谓的拳拳到肉 暴力美学 也不过是如此
穿个牛仔裤瞎比划把师父吓死了,大量的大飞脚跟乱轮胳膊彻底经不起推敲,配乐跟镜头俗得不成样子,情节上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唉
我怎么觉得还挺好看的,尤其最后两大型男赤裸对决,真的很过瘾
#金刚王之死亡救赎#个人简评:中为洋用,中洋融合恰当的新一代硬派功夫电影!拳拳到肉,步步偶尔小惊心!抱着看B级动作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有意外的小惊喜吧,然而或许是剧本本身的硬伤,试图用一个远得我们太遥远的故事(虽然并不是难懂),或者说是其他民族的故事,实难让人产生共鸣,再加
也就武戏还可以,其他的真烂死了
故事性不强,慢动作太多,有甄子丹的影子,其实我失去看肉的~
精彩
在连豆瓣都把它移出“正在上映名单”的情况下,某之前已经在电影院看过的杰森同学表示“实在太好看,拳拳到肉,真材实料,受不了,得再看一遍”,一查,就剩天地开明有了,果断来看,上一次来这还是五六年前,大一大二的某个寒假,和那时还没回新加坡的凯哥。专注打戏而看,还是挺不错的!
《金刚王》:一看标题像《金刚狼》,一看阵容《杀破狼》,一看道服像《精武陈真》,一看搏斗又像《霍元甲》,不文不武,不伦不类,我不知道“四不像”《金刚王》到底在向哪部电影致敬,中国文化参杂西洋元素,少林禅道融合日本忍术,全是槽点,这是要一泡尿尿死我?两分送给星爷御用演员释延能,不谢…
打得很精彩~~
半价票睡了两个小时。
剧情真烂,不得不快进。演员个个是面瘫。格斗多一星
从头打到尾都是真功夫,打的激烈又刺激,就是太暴力了少儿不宜,不过释延能终于翻身做回男主角有望会是李连杰接班人。
桥上那战很不错啊
只是觉得主人一号恶心 不然的话有两星
还能说啥?
哈迪斯:搞的象童话
打斗动作很好,反派刘承俊演的很好。但是就是感觉不会成为票房很高的大片。如果把主演换成甄子丹,剧情稍微改造一下,说不定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