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用心推荐的一部电影,开始把他当任务看,因为对基督的不了解前半段基本是教科书一看就睡,一部电影花了四天才看完。
有很多不解我都不明白。
特别是前面的他和那些追随者故事,为什么要捕鱼的和他走,捕鱼的跟随他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对他那么崇拜,为什么后面吃饼和红酒是他的身体和血液大家还要去吃喝?
当然这部剧拍的真的很好,特别是后半段,节奏紧凑,深入人心。
治他罪的人说他亵渎神灵,其实是害怕,害怕有真的神灵来颠覆自己在此时的地位,是畏惧自己真实的内心。
还有那些面带兴奋撕去他衣服钉上十字架的士兵,他们的无知无畏,没有思考,用别人的痛苦来给自己带来快感人,真的很可怕。
耶稣带来了世纪的觉醒,但更多的是人们面对美好的回避,我们向往美好生活,但在最关键的时候我们畏惧了,我们更愿意听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以在不知觉中我们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所以我们才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只有心智成熟才会无所畏惧!
死寂的湖里,彼得网出一船的鱼,贫瘠的村中,瘫者迈出新的一步。
因为耶稣,带着永恒的微笑,把神迹带给穷人;面对将被处死的妓女,耶稣请从没有罪过的人去砸死她,却无人能抛出手中的石块,看到受到唾弃的犹太收税人,耶稣发现了他内心中的痛苦和谦卑,将他带到自己的身边,因为耶稣,带着永恒的慈悲,把宽恕给予罪人。
当被幸福抛弃的穷人和被公正抛弃的罪人发现有一个年青人给他们宽慰,给他们希望,而他又是如此的宽厚和谦逊,并不为拥有的神迹而霸道和专横,如此的耶稣,怎能不被爱戴。
然而人们只知道国王的存在,以为耶稣必然是来代替旧王的,殊不知他们的每一次欢呼,都是在将他推入死地。
信仰的产生,一定会伴随着牺牲,因为新世界的崛起,意味着旧王国的崩塌。
无人会将手中的利益,拱手献给异端,也没有统治者愿将权利,与草民分享。
于是旧的宗教和世俗的力量联合起来,决心将这新的信仰抹去。
当统治者发现耶稣宁愿牺牲肉体,也不会去用暴力反抗,他们心中窃喜;当民众们知道这神之子不会做他们的新王,他的武器只有宽恕和博爱,他们无比失望。
于是,神的儿子被世俗的法庭判处死刑,骷髅地的十字架是他在尘世的结局。
但是人们终究是爱他的,他们分立道路两旁为他送行。
耶稣浑身布满伤痕和血迹,头戴侮辱的草冠,身背沉重的十字架,拖拽着把自己送往刑地。
罗马士兵的皮鞭增加着身上的痕迹,蜿蜒漫长的小路一次次绊倒他的步履。
母亲和信徒们绝望地哭泣,在蛮横和暴力之下,似乎上帝也无能为力。
曾经的信仰爬向十字架,温顺地等待被牢牢地钉死。
即使在士兵们毫无怜悯地嘲笑时,仍然在向上天祷告:天父,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三颗长钉钉住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一个受难与牺牲的偶像。
《上帝之子》是一部充满宽恕,理解和爱的影片。
有些宗教类电影因为会展现出一些受争议的观点而被抵制,甚至会受到某些宗教狂热分子的恐怖威胁。
但此片聪明地避开了这个禁区,它紧扣《圣经》中的内容,宣扬博爱和救世的情怀,赞美为信仰而牺牲的美德。
看这部片子时不会去考虑过多的宗教因素,只会不断地为了耶稣的受难而感动。
看到去刑场这段时,不经意地联想到我们的革命先烈。
他们同样是怀着信仰赴死,为了给我们后代留下一个虚幻的天国。
基督教成为统治阶层之后,耶稣的精神已当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先烈的后人们成了新的贪官奸商。
由此可见,世俗欲望的力量,足以同化一切信仰。
不同的是,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宗教信仰现在已经可以相互作用了,科学让人类向前,信仰使人心向善。
西方的教徒们仍然相信上帝,而我们呢,是否还信仰主义?
耶稣,作为神和人间的桥梁,这样的人物传记,或被演绎成神的说教,或被演绎成历史的还原,当然,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恰好在期间扮演着一个模糊的角色。
使徒彼得、行淫女人、治愈瘫子、最后晚餐、背十字架、耶稣复活、……一个个故事都耳熟能详,穿起来别有回味。
加上大量引用《圣经》原话,那份十足的宗教味道,宛如一部布道的电影。
最让人震撼的是耶稣回答为何与税吏和罪人在一起时所说:我不是为好人来的,而是为罪人来的。
语调不高,却振聋发聩!
也许,这就是上帝的力量吧。
最为欣赏是,整个情节的背景有很好的铺垫,在罗马统治下,苦难让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皈依,让人从纯粹的宗教中,能很好地走出来。
这种将宗教与现实交错的结合,很好迎合了世俗和宗教两界的价值观和要求,也算是讨巧吧。
于是,神的故事,就演绎成神一样的故事。
有神或无神,这是人们一直纠结的问题,但是,你记得吗,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确实,不借着祂,我们无法真正重生,无法圣化,世上除祂以外,再也没有更好的榜样。
从前你认为耶稣的死与你无关,现在你确知耶稣是用祂的身祂的血来洁净我们,换取我们的新生,使我们不再与神的义隔绝。
从前你认为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只是祭司长,彼拉多,或者无知的民众,现在你渐渐明白,其实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你一再的沉沦在罪中,以自我为中心,忘记祂的救赎,远离真理,其实就是再一次亲手把主钉在十字架上。
从前你认为圣餐、洗礼只是仪式,现在你终于知道,那象征着领受主的身体和祂的宝血,是纪念祂为我们做成的工,是旧我的葬礼,是新生命的象征。
相信,不在于相信能得到什么,因为相信,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信,是所见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祂说,没看见我就相信的人有福了。
无论是刚毅的彼得、感性的约翰还是那个总是兴冲冲的多马都演的相当不错。
尤其是两位反派,强横的彼拉多和攻于心计的该亚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但老实说,耶稣演的并不是很好,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主的荣美不是人能够重现的。
故事方面,影片基本忠实于福音书的记载,有些小的改动也算合情合理。
特别是对审判耶稣时为什么群众都要求处死他以及呼召马太的细节,影片都给出了很独到的见解。
这是经典的故事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作品,而不是一个传教的工具,所以看电影前不必有抵触心理,电影所做的只是讲故事。
而这个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时间证明了这个故事的价值,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经过时间沉淀的作品,圣经就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个作品。
我从未系统读过圣经,像我一样深知其价值却没有机会细细品味圣经的人有福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这段故事的了解是呈碎片化的,从英语教科书中得知圣母玛利亚生下耶稣;从达芬奇的画作得知最后的晚餐和叛徒犹大;走进教堂得知十字架的含义;从二次世界大战得知犹太人和基督教的矛盾;以及从复活节得知耶稣死而复生的故事……这部电影将我的这一切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很多之前对于我来说的谜团终于都迎刃而解。
这是文化的源头 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其实可以很简单,就是去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
圣经是很多欧美语言文化里的典故的来源,现今的很多欧美人的作品,不论是电影还是著作,都离不开他们的圣经文化。
我们生活在的这个社会交流如此之快,文化融合如此迅速,了解圣经故事确实对于我们去阅读他们的文化很有帮助。
然后大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圣经,或者没法读懂圣经,那么看这部电影显然是一条不错的捷径。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想必对这段圣经故事已经研读百遍,对于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而言,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半功倍的孰知并深刻理解了这段故事。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重视复活节,我们也能在电影里轻易的感受到;为什么二战时犹太人遭到大屠杀,我们也能透过电影找到答案;为什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会如此受欢迎……这一切历史事件和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全部都呈现开来。
这是鲜活的史书 当然,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著作,也是一本史书,是一本里面人物都被神化了的史书。
透过圣经故事,去细细体味一下那时候的历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凯撒大帝统治的时代,政教合一是不争的事实,在电影细细展开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那时候的人们都活在水深火热中,教会专权现象导致人民惨不忍睹,也正是这种苦难才催生出耶稣这样的人物,姑且不论宗教和神化,如果当时历史真的有耶稣存在,那他一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正是因为他的大智慧,才有人愿意跟随,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于是挑战当时的专制的教会,从而与教会树敌,引来杀生之祸。
这其实是一部鲜活的史书,是一段值得人们细细研究和反思的历史。
总之,我早就希望能通过影视作品去了解圣经,它不像晦涩难懂的古英语,电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而这部上帝之子就很好的完成了它的任务。
不过不论如何,还是那句话,任何一部经过时间沉淀的著作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读,电影看完了,有机会和精力去研读一下圣经应该也是会收获很大。
耶稣受难曾被搬上银幕无数次,却依然具有无穷魅力,吸引过马丁·斯科塞斯、帕索里尼这样的大导。
这个故事很难被拍出新意,或者说无需拍出新意(除非想惹教徒的反感),因为故事本身足够伟大。
这部因为是美剧[圣经故事]的重新剪辑版,情节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
比如追随耶稣的十二门徒只是重点介绍大徒弟彼得。
引起争议的部分要属无处不在的抹大拉的玛丽亚,与《圣经》记载违背,不过在电影版里属于可忽略的枝叶部分。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包括几个镜头有种帕索里尼[马太福音]的即视感。
对应片名上帝之子,耶稣是否为弥赛亚受到长老们的质疑,他对神殿倒塌的预言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耶稣能够吸引到一众坚定追随者关键在于展示神迹,帮助渔民捕鱼、让瘸子恢复正常、使死人复活,对神迹的展示不断升级。
在他复活前展现的最后一个神迹引人注意,面对犹大引来的追铺者,他淡定自若,彼得挺身而出,砍掉敌人耳朵。
耶稣把手在伤口处留片刻后,耳朵复原如初。
之所以强调这一神迹,因为与此前不同,它不是一个公开在群体面前展示的行为,而是一个更加博爱的举动。
“信我的人有福了”,他对耶稣的信任得到了回报。
和[马太福音]相比,[上帝之子]体现出同一题材美国和欧洲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者被公认为经典,得到了教会的认可,这里的耶稣形象更加神圣,黑白画面加上优美的镜头调度,加深了神圣感,难怪受教会认可。
相比之下,新版强调受难,一种甘心受难的传教激情。
前半段的传教故事只是铺垫,重点还是要看耶稣的受难过程拍得如何。
当他头戴荆棘王冠,身负十字架,步履艰难地走向山顶。
再到被绑上十字架,钉子刺入手脚,十字木桩入土的整个过程,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伟大的受难之路总能通往观众的心灵。
非常棒的电影,基本和圣经一致。
演员也非常好,主耶稣背十字架时的痛苦,在自己受苦的时候还说,bless you, 主耶稣在定十字架的时候还在传福音。
好多地方都好感动,感动的一塌糊涂。
主耶稣如此爱我们,为了人受了这么多苦,他是一个innocent people, 竟然被订十字架。
人是什么,什么人是没有罪的,竟然一个没有罪的人为了我们这帮罪人而死。
主为什么爱我们,而且如此爱我们。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我们这帮人是主耶稣花重价买来的。
我们这帮罪人,怎么配得主耶稣如此的爱。
Stop doubting, just believe. 主耶稣,让我以认识你为至宝,凭借我是做不到的,主,请你让我做到!
主耶稣,请你加强我的信心,让我的信心有应有的成长。
主耶稣,让我明白你的旨意。
让我在一切的事情上可以得着你。
我们是瓦器,来盛装生命。
让我感受你的甜美,请你不要放过我,来吸引我,怜悯我!
感谢你。
如果没有看过《圣经故事》或许会有五分,虽然记性不好,然而这个影片基本上是帮助我回顾了一下圣经故事那一大段,似乎就是圣经故事的剪辑,这次重点落在了耶稣基督身上,虽然影片非常不错,由于看过圣经故事在前,这样的电影又没有什么亮点,如果不是信仰基督教,这也就三分了,然而作为基督徒来说从这一部电影里面还是能感受到基督受死的震撼的,其中圣经的教导和事件的结合也非常得体。
所以还是有四分的,不想写长的影评,结果短评字数写不下了,只好复制到这里来。
那一天犹太人亲手把他们的王,他们苦苦等候的弥赛亚钉在十字架上,我们新约圣徒们虽然得救,但还是一次次犯罪,一次次把我们的王钉在十字架上。
但他仍然不离不弃,但他仍然爱我们!
感谢主!
愿我们都能不负主望,奔走天路!
上图: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年)创作的油画《圣多马的多疑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描绘复活的基督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
不要疑惑,总要信!
」
这是电影里的主和多马,也非常美
主的钉痕手除夕当天也就是假期第一天在主内朱叔家看了将近两个小时,今天初六也是假期最后一天,把剩下的给看完了,电影前一大段都中规中矩,最后半小时确十分令我感动,结尾的歌也实在好听!
(但是我搜不到)
多的一颗星给基督,这部戏就是照着圣经演的。耶稣的角色很夸张,细节很毛燥,事件的起因和过程也是云里雾里的,关于耶稣个人行迹的电影还是不要再拍咯。真的不太好
这版Jesus太帅
不要害怕
我不信教,但是电影里的耶稣似乎有点科幻了
圣经故事的耶稣简略版本。
我没看过圣经故事。一句话评价,混剪版很有中国电影的风范
《圣经故事》之科普版。
"I am the way"
最后的晚餐时,他预知到将被出卖,接受酷刑并最终死亡,刹那的震惊之后的恐惧深深打动了我,在这之后才有坚强的意志。那年在以弗所很想去探寻玛丽亚晚年生活的小石屋,可惜体力实在不支,深为遗憾。
美剧剪辑版?这操作牛🐮
-你相信上帝吗?-我不能理解上帝
没想到竟是一部魔幻片。主角的眼神很有种慈悲感
感动
把我主耶稣塑造得太美国范儿了受不了,尤其是召唤彼得那段。不过,比起《耶稣受难记》和《耶稣传》,我更喜欢“这个”跟穷人妓女和汉奸做朋友、让统治者头疼的耶稣。但是其实是两个反派彼拉多和犹大最出彩,或者说跟我读原著理解的一样吧。然后在教会总被批评的多马也如我所愿萌得很。
圣经之耶稣的故事
从圣经故事美剧中剪辑出来并调色的电影
就是很庸常嘛,和本来的美剧一样庸常嘛。
基本还原《圣经》。人类这下玩大了,上帝好不容易建个小号,取名耶稣,打算在地球服务器虐菜屠幼,结果升到33级,被一群豆逼玩家集火灭了。
拍摄出来的“耶稣”和想象的不太一样,这版更加柔弱,个人觉得少了一些坚定。
我还以为只有中国的奸商会把电视节目剪一剪当成电影买,原来美帝的乌鸦也一样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