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杀手脾气不好,极其残暴,一身横肉,不修边幅。
我们会想起让•雷诺饰演的杀手莱昂,但他没那么温情脉脉,或者会想起《老无所依》中的哈维尔•巴登,但也没那么变态。
他满足了大众对银幕杀手的普遍浪漫化想象,凶悍但仍有感情,残暴却富于正义。
这种人设定位决定了影片不会过于浪漫主义,也不会极端血腥冷酷,再加上本来就比较常见的拯救幼女,为民除害的故事,明显的正邪对立也挖掘不出更多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个剧本再普通不过了。
但是,这部影片显然不只是想让观众在心理上爽一下,在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背后是被施暴者面对暴力之后的抉择和救赎,即生而为人的意义何在?
华金沉入水中看到女孩幻象的一刻是他自我救赎的开始。
从这之前,他是被雇佣的杀人机器,拯救幼女也不过是被权力安排好的阴谋,母亲被谋杀让他彻底失去了活着的理由,麻木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对他来说不如去死。
当他浮出水面,决定找寻真相,再次营救时,他完成了从被动完成任务到自我觉醒的转变,再一次踏入权力斗争和阴谋密布的罪恶之地,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同样不堪一击的守卫纷纷倒地,却是不同的结局。
恶人已死,他的自我救赎戛然而止,因他来迟了一步,女孩沾满鲜血的双手必将让她落入与他同样的境地,影片的结尾,他们只得相互依靠,给彼此的未来一点希望。
窒息是为濒死,濒死是为活着。
只有窒息后的濒死体验才能够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让他抵御麻木的肉体和空虚的灵魂。
他在窒息中回忆黑暗的童年创伤,在窒息中感受做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在窒息中做出拯救自我的决定。
面对邪恶的世界,若想要生存,只能以暴制暴,即便暴力的最后仍然是毁灭,也能让毁灭变得有一点意义。
凌厉的影像风格和配乐是此片最成功之处,一部在视听上突出的影片,其风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绝对可以掩盖一部分由于剧情的平庸带来的疲惫感,只要其逻辑合理,多一些留白给观众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可能会给电影增加一些可解读的空间。
这部影片对比前几天上映的《风平浪静》,后者在剧本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普遍缺乏动机交代,虽然同样是一部以表演和视听为重的电影,但两者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一部沉重绝望的电影。
一个潦倒的退伍军人做了合约杀手,救出被绑架的女孩又遭人追杀,脱险后找到幕后黑手,最终与女孩远走高飞的故事。
有些俗套,但这部电影本来也不是靠情节取胜,甚至犯罪片常见的动作场面都少之又少。
全片连对话都几乎没有,推进就靠镜头切换。
而色彩的捕捉变幻、摄影技巧的运用以及剪辑都下了大功夫,把男主绝望愤怒的情绪表现得很好。
杰昆菲尼克斯(饰男主)演技很好,把一个年幼时遭遇家暴,在战场上经历各种惨状,退役后又只能与老母亲相依为命的潦倒大叔刻画的入木三分。
尤其是眼神里那种空洞,真令人不寒而栗。
男主抱着被杀害的母亲步入水中水葬的一幕令人动容,世上唯一在乎他的人也走了,那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时的他多么想就此陪母亲一起离开这个邪恶冷酷的世界啊。。
而片尾定格在喧嚣声中的空桌椅,寓意深刻,直指“你从未在此”的主题,暗示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男主存在的位置和意义,隐晦地揭示了反战的中心。
总之,一部不同于正常叙事的电影,但细看能感觉到很多东西。
对文本的极端简化和视听语言的极端偏重成就了这部反类型杰作。
导演用一系列又碎又细的镜头剪辑拼接出一个杀手的日常生活和他的生活环境,最令人称道的是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杰昆菲尼克斯试演的杀手把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心里开始倒计时。
从这里开始,无处不在窒息感伴随着greenwood神出鬼没的配乐弥漫在了电影的每一个角落。
本片的主题是救赎,或者说,一次失败的救赎,杀手救雏妓,是不想看到困扰自己的童年阴影在女孩身上重演。
但母亲被杀,复仇时刻大反派已经躺在血泊中。
影片最后,小女孩握住杀手的手说,我们走吧,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他们成为了双方守护的最后一个行星。
和菜头在评论《我的名字叫红》时说,现代小说是个体力活,当代电影又何尝不是呢?
琳恩.拉姆塞用《你从未在此》告诉我们,单纯以情节与故事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用视听语言来丰富电影的边界才是正道。
而她显然做到了。
你看,导演这个职业多有意思啊。
去年戛纳,有一部电影挺有意思。
片长95分钟,结果演了80分钟就戛然而止,片尾字幕一概没有,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的黑屏。
观众们一脸问号等了半天还不见继续放映,只能摸黑退场。
出来以后大家就琢磨,这是什么手法?
这是哪种理念?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导演出来解释了,“不好意思,片子还没剪完。
”
导演兼编剧琳恩·拉姆塞 别小看了这部“半成品”,它仍被选入了戛纳主竞赛,还斩获了“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考虑到这部电影的“古怪”,有必要先提醒下各位:如果想看个传统动作片,可以考虑换电影了。
奔着研究拍摄技法来的,请先准备好一杯咖啡。
①电影感,跟故事无关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坚信电影的本质是故事。
什么非线性叙事、环状结构等花操作,也无非是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评价一部电影,也首先考虑故事讲得是否动人。
琳恩·拉姆塞不这么认为。
她倒觉得,电影的本质是视听。
所以她打一开始也没准备好好给观众讲故事。
影片开头,就是一个男人在塑料袋中艰难呼吸。
背景信息完全看不出来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表情凝重的小男孩。
纯黑的背景可以理解为小男孩是男人的心理 背景音是男声和童声的倒数计时和零碎的几句对话。
基本上观众已经蒙了,这都是啥?
随后一组贴脸级别的大特写和超浅焦的镜头,展示了女孩的照片、带血的锤子、临时手机、女性饰品等细节。
印有女性名字的项链再然后,男人谨慎的等到走廊没人后走出房门。
没有台词、没人露脸,没有观众易于接受的镜头语言,一场戏就结束了。
我看完这段后,想起了曾经被英语听力考试支配的恐惧:“Conversation 1,小明@#%¥&*书包*@&¥%#家%¥#&学校%*#,请问小明的书包丢在哪了?
”用极有限的信息拼凑,才能大致推断出:男人拿锤子敲死了一个女人,收拾现场后离开。
杀手走出房门 类似的题材加上开片的一串特写,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的出场。
里昂出场时的大特写[你从未在此]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不同的是,后者是营造杀手的神秘感,前者则是定下了全片的基调:声音和画面更多是为了渲染气氛和情绪,故事更多采用了留白的方式,让观众自己脑补。
比如,杀手闯入贼窝救萝莉时,镜头全部替换为监控摄像头,而且每当杀手动手时镜头就会切换到其他场景,切回来时坏人已经倒地,锤头滴血。
打架的声音和惨叫声也被“消音”,一如片名“你从未在此”一样,好像从未发生过,观众只能自行想象。
恋童癖被锤倒 再加上“童年阴影”、“参军阴影”等碎片夹杂其中,“电影感”空前强烈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障碍。
看懂不难,就是有点累。
②电影如诗,类型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来“反”的琳恩·拉姆塞这样高度实验性和去常规化的拍摄手法,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化的。
注重叙事的观众会很难接受,甚至嗤之以鼻。
但无所谓,拉姆塞当年下定决心拍电影,就是受了梅雅·黛伦实验短片[午后的迷惘]的影响。
描述了一个女性的白日梦,在梦中日常生活物品都变得神秘而危险之后,拉姆塞又成为罗伯特·布列松的忠粉,后者对于电影中时间与空间极简的处理方式,才是拉姆塞真正向往的。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布列松有一句话,“如果画面够了,就别多给声音,如果声音够了,就别多给画面,别搞过头。
”这句名言被拉姆塞奉为经典,并始终贯彻。
于是乎,拉姆塞热衷于把故事隐藏在细节中。
她不会老老实实有头有尾地给你讲故事,而是会把故事中的很多部分抽走,一次只剩一个细节让你去注意、去理解、去体会。
“我会很节制地拍东西,因为我很准确地知道我到底要什么,一个细节就能说明所有和此场景相关的事情。
”外界评价拉姆塞的电影时,喜欢用“诗”来形容。
乔水葬母亲的一幕,完成了叙事也说透了情感,堪称诗意“诗”的重点不是叙事,是用细节营造意境、制造回味。
拉塞姆勾勒意境的方式本身就挺诗意的。
比如片中“乔”始终无法摆脱诸多心理阴影,为了让杰昆·菲尼克斯表现得更透彻,拉塞姆专门录了一段放烟花的声音。
“你虽然看不到烟花但是始终能听见它的声音,这就是置身于阴影中的感觉,也是杰昆每天脑子里的画面。
”表现在镜头中时,一个小男孩面壁颤抖的画面,或者一段倒计时的旁白就足矣让我们沉浸在男主角的精神世界里不由自主地共情。
童年面对家暴的乔 拉姆塞自己看电影的时候,就喜欢享受“边看边想象”的感觉。
想象自己被卷入片中的谜团之中,用一个个细节在脑中亲手搭建起完整的脉络,“你没必要知道所有事,只做一个接受者的话是非常无聊的。
”所以,拉姆塞把“乔”的心路历程藏在精细的画面和配乐中,等待观众亲手完成拼图。
不得不说,[你从未在此]是一次视听语言的胜利。
抛开叙事本身,却讲出了更多内容。
是不是有点像[降临]外星人画的圈。
[降临]中外星人的文字 地球人的语言体系是字句成章,排序决定表意;外星人的语言体系是只有吸收整体,局部才有意义。
你看,导演这个职业多有意思啊。
-文:涵葛格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影片用极简的叙事和鲜明的视听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乔(Joe)是一位合约杀手,他沉默寡言,行事利落,手法残暴。
同时,他深陷童年目睹家暴、当兵时目睹各种死亡惨状的创伤之中。
一个声音、一张面孔等任何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都会让他立刻陷入那无助的、可怖的记忆之中。
就这样,乔游走在暴力与脆弱的两极。
片中,他受雇解救一名被卖为雏妓的女孩妮娜(Nina),却不慎被卷入了一连串堕落、丑恶的性犯罪之中。
在乔不稳定的精神状态里,一边是受雇行事时极度的暴力,一边又是深陷创伤时极度的脆弱。
除此之外,乔时常陷入发呆,仿佛进入情绪的真空地带,毫无波澜。
只有当他与母亲或妮娜相处时,我们才看得到他难得一见的柔软与温情。
在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与状态后,我们便有了解读声音设计的突破口。
影片的声音设计紧紧围绕乔的情绪状态展开,运用很多主观的设计让观众沉浸到乔躁动不安的情绪中。
因此,整体的声音设计呈现出强烈的动静对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动态”。
不论是音效还是音乐,经常是突如其来,又戛然而止,如同乔的痛苦记忆。
我们从中感受着乔复杂的、极端的情绪与状态。
比较明显的几处有:接受完任务的乔正走下楼梯,这时楼梯间里的声音如真空般沉闷。
随后,当他完全走下楼梯,猛地踹开门,嘈杂的城市声音瞬间涌入声道,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在乔上楼准备接受任务时,这个楼梯间里原本是能够听到外界声音的。
在这里,创作者则有意地将外界声音抽离,是因为在前一场戏中,乔正沉在自己的思绪里,因此这里沉闷的声音能够让观众进入乔的“真空”情绪之中。
在城市声音涌进来的一刹那,观众同乔一起从他的思绪中回到现实。
上楼时,楼梯间声音如常
下楼时,楼梯间声音沉闷影片中段,在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后,乔逃离事发现场。
在这一段落中,强烈的脉冲声将紧张的气氛带至高潮,随后一段跳动的电子乐、一阵警笛声将我们带入未知的不安中。
突然,一切声音随着消防梯的落地戛然而止。
下一个画面中,我们看到乔正在冷静地拔牙。
再如更明显的一处设计,我们可以注意到母亲的家中尤为安静,而纽约街头极其嘈杂。
两个场景的切换营造出强烈的反差,贯穿全片。
本片的声音设计师Paul Davies在访谈中谈到,他有意突出这两者的对比,不仅将母亲家中处理的特别安静,还放大了纽约街头的嘈杂。
在他的创作理念里,动与静的配合十分重要,好的设计能让两者相互强化彼此。
不仅是母亲家中,连家附近的街区都是十分安静的
过度嘈杂的街头声音设计中动静对比的例子比比皆是,共同呈现出简洁、利落之感。
此外,创作者有意简化暴力场面的声音,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影像与声音的“动静对比”。
比如在乔第一次进入关雏妓的大楼解救妮娜时,创作者仅通过监控画面和不连续的音乐来呈现乔的暴力行动,而非将重点放在打斗声上,反而营造出了别样的紧张感。
再者,当乔与警察在旅店房间搏斗时,我们听不到他们扭打的声音,此时的声道被放大的电视新闻声充斥着。
直到乔将对方杀死后,我们才听到他筋疲力竭的呼吸声。
旅店搏斗段落的镜头调度和声音设计尤为出彩在此之外,影片的氛围营造十分出色,注重氛围的声音设计和音乐创作功不可没。
首先是声音设计方面,围绕乔的情绪展开的主观设计具有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这里我们想重点谈谈其中新颖的设计点。
比如乔的主观听感(通常是氛围化的声音)的前置或后置,起到提前营造氛围、制造情绪或将其延续的作用。
比如,在任务突遭变故后,乔前来雇主家探明情况。
这时画面里是宁静的住宅区街道,伴着美丽的朝霞与自然景色,可同时却有一阵躁动不安的声音占据着声轨,我们找不到它的声源。
进入下一场,我们才得知这个声音是出自水烧干了的咖啡机,乔正从它旁边经过,明显是乔的主观听感。
这里,创作者将无人照料的咖啡机发出的声响前置到上一场,在吸引观众主动寻找声源的同时,提前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的噩耗。
宁静美好的景象,下一场中的咖啡机声营造不安感再如影片末段,当乔放弃轻生的念头,前去拯救妮娜的途中,他将头靠在车窗上,此时头与玻璃的碰撞声也是从乔的主观听感出发,但是明显进行了夸张的处理,表现出乔在逐渐知晓真相时受到的冲击。
同时,创作者将这一夸张的碰撞声延续到了随后妮娜与父亲、父亲与州长相处的场景中,接连冲击着乔(观众),一切昭然若揭。
这种不易察觉的精心设计,令观众沉浸在人物的情绪和影片的氛围中。
夸张的碰撞声延续到后两场中最后,不得不提的便是音乐。
由Jonny Greenwood创作的音乐在整体风格上是氛围化、音效化的,因此与影片的声音完美结合,共同在氛围营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古典音乐出身、担任摇滚乐队Readiohead吉他手的经历使Jonny Greenwood擅于将古典与电子乐结合。
一边是凌厉的电子音乐,对应着人物外在的暴力,一边是时而舒缓、时而紧绷的管弦乐,对应着人物内在的柔软、脆弱。
在影片开拍前,导演琳恩·拉姆塞给乔的扮演者华金·菲尼克斯发了很多烟花爆炸的音频,并告诉他,这就是乔脑海里的声音。
于是在影片的开头,我们能听到一连串美好、易逝,又伴着某种不安的烟花声,随之而来的入水声、倒数声、沉闷的呼吸声、低语等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声音将我们先行带入人物细腻的、躁动的情绪之中。
影片的最后,当乔走完了这趟救赎之旅,即将和妮娜踏入未知的新生活时,一声吸管声,为影片写下举重若轻的一笔。
从先声夺人,到以声音收尾,从音乐创作到声音设计,《你从未在此》的声音创作可谓处处是巧思,展现出创作者们前沿的美学探索,值得我们一再揣摩、回味。
欢迎加入莫非影画声音交流群(请添加微信号Mofeipictures)或在下方评论,与我们分享你对这部影片声音设计的感受,或任何你所喜爱的电影声音。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梦里才会有的那种竭力想要看清却总是失焦的无望。
我没有被代入,每当我要开始共情的时候,短促的闪回和迅速的剪辑拉住我说算了吧,你只是个过于热心的旁观者。
和连表情都吝惜的女孩一样,影片的叙事剪辑在拒绝我,拒绝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从未在此。
他们也像电影的最后一幕表现的那样,好像从未来过。
当屏幕画面出现染血的锤子、燃烧的照片、一呼一吸胶袋的人头,我们仿佛预见了接下来的影片中那大量的暴力惊悚的镜头和残忍血腥的杀手,的确,出现在我们视线的是一脸冷漠的杀手Joe,连续的特写镜头推进,多仰拍的运动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他是退伍的老兵,没有Leo的帅气冷峻,他有着杂乱的胡子和头发,身材肥硕,满身伤疤,一拳就可以解决掉街头喽啰毫不费力,他游走在纽约黑色的巷道,也许他刚刚执行完任务。
他有一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一个普通杀手的形象。
“40,39,38,37……”然后是反复的倒计时、呼吸声。
声音碎片组合的声音蒙太奇、断裂的画面和剪辑、不断地闪回都告诉我们:他不在这里,一直都不在。
他好像就在这里,好像就活在现实中,会吃饭洗澡、会去执行任务、甚至会和母亲开玩笑,可他一心想的是怎么自杀,怎么像从前一样用胶袋憋死自己、怎么吞刀自尽,他曾经历家暴、曾经历战争,拥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他还在做着杀手的职业,他在经历长久的、单一的痛苦,他早已迷失,他的自我本身早已缺席。
不得不说杰昆演得真的很到位,冷漠、沉静、克制内敛、严肃、沉默,影片前20分钟整个基调已定,这个冷酷的、深陷痛苦的杀手就在这里。
接下来故事开始,Joe接到了从被绑匪手中救回议员被卖娼的女儿的任务,在Angle baby的音乐中,中断连贯的一系列暴力中,他用娴熟的业务手段救出了议员的女儿妮娜,妮娜也不断地倒数着,她同样懂得如何躲避痛苦: “40,39,38,37,36,37,36……”她那张冷漠沉静的脸,让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闪回画面不断出现的小男孩。
然而任务并没有结束,州长与议员他们肮脏的交易最终以议员被杀结尾,妮娜被再度抢走,他的Boss也被杀,重要的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原因母亲也被杀手枪杀,这时,他终于没有“在此”的理由了。
镜头安静地把他与母亲送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和母亲沉入湖底的那一刻,本来一切也都结束了。
如果没有遇到妮娜,这一切也就是结束,但在湖中,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份痛苦在等待着他去拯救。
我对影片的解读是生命与存在,与其说是正义感促使他去救妮娜,我宁愿相信,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瞬间,他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更像是一种救赎。
在解救的那一场,他穿过挂着年轻裸女的走廊,所有血腥都一笔带过,还是angle baby的音乐,一切都很安静。
但,看到州长躺在血泊里Joe的表情是我最难过的一幕,那一秒他的表情很复杂,妮娜杀了州长,可他仿佛预见了妮娜的后来,他想来解救她,他想要她不会像自己一样,他想让她存在着,可是那一秒他明白,他们,无处遁形。
所以他崩溃了,脱掉衣服,他哭了,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女孩安静的吃着沾满鲜血的沙拉,安慰他:It’s ok,Joe. It’s ok。
就像议员死的时候,他安慰她一样。
最后一幕,他们一起去了餐厅吃饭,妮娜问:我们要去哪?
没人知道。
他开枪结束了自己。
无人问津也无人关心,这才是结束。
他终于完成了救赎和解脱。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他和她离开了餐桌,像从未在此一样,事实上他们终于开始Be here。
这是这次上影节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视听做到了完美,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
是我喜欢的电影。
<你从未在此>这是一部电影,看的过程觉得导演是个艺术家,片子是部艺术片,更是一部很好的心理片.导演的让我佩服之处就是他运用了简洁的视觉表现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情绪感受,心理活动.它很真实地借着一个比较典型的极端的故事来描述了“强迫性重复的内在模式和命运”是怎么回事.以及,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人格上的影响,前因后果.整部没有几句台词,故事的讲述也很隐晦.通过短暂的一闪而过的画面去让人猜想到主人公乔所做的, 关于他的职业,他的生活,还有他的心理困扰,以及他的成长经历——他为何如此.他很易激惹,暴力,有强迫和焦虑症状发作的时候,他需要服用精神类药物.他的生活只有他和他的母亲.他看起来有五十岁左右了,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是那个小男孩.那个被变态的父亲虐待的,那个需要保护母亲不被伤害,充当母亲的拯救者的小男孩.可是曾经父亲对待他的方式已经内化成为了他的内在模式和人格.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强迫性重复在他对待自己身上,容易否定自己,自罪自责,“如果没有保护和拯救自己在意的人,那就是自己的错,无能,软弱”,陷入焦虑抑郁.这一点在他没有能够找到尼娜(受虐的小女孩)时,刻画的最清晰.另外的一闪而过的描述,应该是他曾经目睹一个孩子被枪杀,还有那些死掉的年轻女孩的时候.这些片段他每次闪过头脑就会焦虑发作.而焦虑发作的时候他就需要用胶袋来套住脑袋让自己获得平静......曾经他父亲用来控制他以及用来自我恢复情绪时候会这样做,同时他父亲也会同样的把胶袋套在他脑袋上. 曾经被对待的方式以及内在因受伤而暴虐的部分体现在他对工作的选择上.曾经他是一个士兵,后来他做了一名职业杀手. 用胶袋蒙住对方的脑袋和使用铁锤能够满足他心理上的快感和需求:重复小时候的情境,获得自我释放.典型的施虐者与受虐者模式.曾经被对待的方式需要转嫁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感觉到轻松和压抑的愤怒被释放.这一点在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又会复制到自己和孩子身上,曾经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个人就感觉很轻松了.无数的父母无意识地在这样做,无数的孩子在承载着大人的内在模式,再一次痛苦的轮回.我解释一下, 孩子小时候的感受如果是被严重忽视的,作为大人的“容器”和“心理上的父母”,去无条件满足父母,更加有可能作为傀儡一般的存在.真实感受被严重压抑以至于扭曲. 因为小时候是如此被对待的,内化了这个“父母”作为人格中的一部分,而被严重压抑扭曲的真实负面感受,会成为一股极强的破坏力和攻击性,会成为施虐的一股巨大能量. 而自己的感受又需要通过关系让对方体验到,但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那个痛苦恐惧受伤的无力无助的内在小孩,需要借.着某种方式出来,如果自己感受不到,就需要让对方感受到.但是对于乔来说有些不同的是,他偏向于“保护者”和“拯救者”的角色.他的施虐冲动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指向于弱小的孩子和弱者,而是指向于像父亲一样的成年男性.他会把“内在受伤的小孩”投射给受伤的孩子,渴望去保护和拯救他们. 对于从来没有被爱过的乔来说,从小的使命就是保护妈妈.反抗爸爸.这样活了快一辈子.命运在这样强迫性重复的齿轮中.他没有去重复父亲的方式去祸害自己的下一代.他选择了一份可以释放满足施虐需求的工作.当他失去了他的妈妈之后.他的世界崩塌了.这个中年大汉,内心一直是一个为了保护拯救妈妈而活着的小男孩.对于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他来说,妈妈就是他活下来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支柱.所以他带着妈妈,穿扮整齐,来到一个美丽的湖畔,先把妈妈尸体沉下,自己再下沉.就在下沉的时候,他在窒息时候的感觉回来了.如小时候每次被父亲用脑袋套住脑袋的时候一样,窒息的时候他会倒数数.被虐待性侵的尼娜也是如此.用倒数数字的方式来度过最痛苦最害怕的时候.顿时,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一道光.对,他需要去拯救小尼娜.她已经失去父亲而且正在受伤害.她需要他.我心中涌现一阵凉意和感伤:[一个从来没有被爱过的人,活下去的理由是因为"被需要”,而不是因为“我需要”. 若不再被需要,我就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和价值.]当乔赶到时,小尼娜,已经把性侵她的州长杀了.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第二个乔的故事.从一个完全无力无助极度恐惧的弱小的孩子, 到开始有力量去保护自己--释放黑暗面的部分.尼娜随后在餐厅吃饭,乔终于找到了这个表面上是他来救她,实质上需要她来拯救自己的小姑娘.尼娜对他说:“没关系的,乔.”这个部分我联想到了每一个懂事的孩子.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没关系的,爸爸(妈妈).”明明是需要被照顾被安慰的孩子,此刻是一个照顾大人的感受的大人.所有懂事的小孩都是让人心疼的,因为他们有着无法言说的伤口.内心深处是受伤的.然后他们去了餐厅吃饭,乔问尼娜:要去哪里.尼娜说不知道. 反问乔,乔说你想去哪我们就去哪.尼娜依旧表情空洞,然后起身离开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乔的世界再次崩塌.这个中年大叔职业杀手大汉,外表是强壮的,内心是脆弱不堪的.我只是看不见的空气,除非有人需要呼吸.此刻餐厅欢声笑语,风和日丽,音乐欢唱.但这一切与我无关.因为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从来没有被爱过,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我作为一个行走的死尸,世界没有了我,就像我从来不曾来过这个世界一样.我不曾存在过.所以,我死去也毫无关系.即便我死了,这个世界也没有人会在意.我不重要,我只是一个工具,从前是,一直是,现在也是.没有人需要我了.一个人孤零零,活着如同死去.所以,工具可以死了.我佩服导演和编剧用了如此一个精彩的片段来无声地演绎乔的心理活动.非常艺术的巧妙的表现方式.然后,尼娜出现了(大约是去洗手间回来了),说:我们走吧,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然后乔,并没有真的用枪把自己爆掉.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只要活着,就有转机,就会有希望.往往只是一念之间.再等一下,再等一下.多一点耐心,再一点耐心,黑暗过后,光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孤独的不被爱的灵魂,不管等多久,另一个为你量身订做的孤独的需要被爱的灵魂总在前方等着你.而这一路走来,不断遇到的是,自己.一直以来,需要保护与拯救的,是自己.如此,构成了关系.你对她的爱,成全了你对自己的爱.你对自己的爱,反过来让你有能力爱她(他).这是一个有关于爱的故事.当我感受到爱与被爱,于是我是存在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当我不曾感受到爱与被爱,我并不存在.我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空气和尘土,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孤独的小孩.一个受伤而绝望的小孩.在乔去州长家找尼娜的时候,背景音乐歌词,透露了导演在讲一个有关于爱的故事.
一部电影把另一部电影作为一个片段安插进去,如果没有十分重要或者是十分微不足道的戏谑的原因,这个片段就会变得尴尬,电影把惊魂记安插进去,像是一个迷影情节,理由是对应的母子关系,但除了导演个人的表达欲望以这种呼应的借口肤浅地展现出来以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破坏了电影对一个生活片段刻画的真实性和力度,人物沦为氛围,情境,说理的工具在这部电影里随处可见,刻意的等厕所打人,刻意的背着小女孩走过时候工作人员熟视无睹,刻意的和杀妈杀手躺在地板上,主角除了外观的冷感以外,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人物内核。
男主独自杀人的场景里没有镜头,杀人只进行在监控录像的边边角角,导演可能不肯放低姿态展现血浆,但又想告诉观众自己有勇气有能力有技巧展现暴力,如果在这时候还和观众较劲,那所有暴力就都失去价值了,后来的几处完整的血浆镜头与小女孩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与死去的妈妈联系在一起,暴力只与弱者一起出现,又是一种肤浅的暗示。
买锤子的过程被特意安排了一个镜头,将要完成杀人的锤子摆放在普通的商品店中,导演对暴力的本能迷恋和因电影主题而不得不遮掩的对暴力的抗拒同时出现,这个镜头本可以删除,但导演的较劲留下了它,虚伪的痕迹不可避免。
F**K! 看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骂人!
一脸困惑的看完全片,简直莫名其妙,闷的要死。
什么叫作“你从未在此”?
浮肿着脸和身体的Joaquin Phoenix演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好像处在精神崩溃和抑郁症的边缘,拿着锤子到处杀人,还尝试自杀未遂。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直到后来,看了眼剧情简介,才感觉出点儿意思来。
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讲,大概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吧。
在这部视觉效果非常主观的电影里,跳跃的镜头选材其实也拼凑出了故事的大题轮廓,而且,还更直接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情绪。
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以前多被文艺片亲睐,这几年是越来越常见了。
传情达意效率很高,更接近我们头脑的运作方式,省去了多余的语言转述,直达思维深处。
在这部片子里,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声音的主观性展现,噪音、人声和静音的运用,都是配合着人物情绪来的。
非常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影片,手法我喜欢,故事倒是次之。
以及,片名的寓意还是没理解。
精神困顿并迷恋死亡的合约杀手,即使能够救人也无法完成自救。杰昆·菲尼克斯拿影帝是合理的,但最佳编剧是怎么回事?
后现代气质明显。不过谁能告诉我,这片咋拿的最佳编剧。。。
配乐和剪辑棋高一着,故事本身却千篇一律。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两个没想到:一、原著作者是写Bored to Death的Jonathan Ames;二、片尾鸣谢纽约州长办公室,感谢献上狗命一条的吗?
技巧玩太多了吧……配乐无敌
视听好,声音设计好,表演也好
一个真正堕落的世界中真正受伤的灵魂,这个灵魂或许在一个小女孩的眼中找到了某种救赎。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它如何巧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很多地方像《出租车司机》,但《出》更偏向于讲述故事情节,而本片以一种远离传统叙事技巧的方式去呈现情感。
8.3 简单的叙事配上超强的视听,不断的记忆闪回带领观众走进角色内心,但一切又是靠观众自行体会。有点像出租车司机,但是更加的克制,配乐实在是酷,和画面融合的恰到好处,想死而不能死的反复挣扎的颓废感在杰昆的手中拿捏的实在是太棒了
胖杀手,小女孩和童年阴影
看起来像电影学学的非常屌的高材生作品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大量的闪回交叉来凸显人物的内心,音效和音乐很惊喜,但是故事实在乏善可陈,完全被淡化。
灵动而空洞
《你》是一场主/客体同源的拯救,关于PTSD的&#34;后反战创伤&#34;,导演期望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一条弗洛伊德的出路,一条摆脱冷色调的Solution,在保持冷硬感的同时,影片随后不再拒绝抒情,这正是Joe的情节弧线,俄狄浦斯与弑母仪式,阳具获得与成为父亲——这个视角相当男性主义
1 全程如坐针毡,导演一副“我有场面调度支撑我就不想好好讲故事”的态度。2 奈何出租车司机对70年代社会的刻画如同神迹,此片模仿得太过反而隔靴搔痒,就如德尼罗看向车镜的一刻也是公开处刑的存在。3 杰昆的演技没办法发挥呀,还有死于惨相的亚利桑德罗。4绿木配乐究极浪费。
声音叙事 站在男主的大脑里看世界 听着碎片化的人声,感受着倒计时的喘息。从未在场因为成为了过去的容器 /喜欢那段葬母和吃糖
爽、丧、美
Epstein事件过后来看这个片,这个故事背景是真的啊真的!瞬间弥补且超越了所谓剧情羸弱的批评……(UK people的确非常critical
what the f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