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旦假期第一天,若是在小时候,奶奶早就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来呀,爷爷在一旁催电话费很贵的少说几句,然后备好各种自家私房菜。
我一天天长大,门框上画的身高逐渐升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不再升高。
每一次回老家,都是他们的节日。
如今他们已经不在,我也几乎不再回老家,只是偶尔去凭吊,老屋久未住人日益破败,但我好像还能看到光影里儿时自己嬉戏的身影。
小时候,我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
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了,没有纸和笔,爷爷就在墙上刷了面黑漆给我买了粉笔画画。
小时候农村里还没什么零食可买,爷爷就每天给我用热开水冲一杯白砂糖,那是记忆里最美味的饮料了,不过爷爷只给我一杯,因为喝多了会长蛀牙,小镇上还没牙医呢。
无数个夜晚,不足一米高的我提这个灯笼走在没有路灯的泥路上去爷爷奶奶家,那时候似乎什么都不怕;无数个早晨,手无缚鸡之力的我蹲在田埂上看奶奶挖蚯蚓回家喂鸡鸭,那时候似乎时间永远用不完。
无数个午后,十万个为什么的我跟爷爷看电视剧听他讲故事,那时候似乎对所有都充满了有趣的好奇。
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奶奶高兴得逢人就说 我孙子考了第一,说完笑开了花。
后来我考去县城读中学,进了重点班,一下子到了班上下游。
奶奶问怎么突然成绩变差了,不是每天都在看书写作业吗。
高三那年暑假,像往常一样,在爷爷奶奶家生活。
奶奶吃很大一碗饭,我说 奶奶你怎么吃这么多呀,奶奶说 多吃饭才有力气劳动呀。
开学回县城没多久,给奶奶打电话听到她老是咳嗽。
农村没有医院,就当是感冒了。
后来越来越严重,去县城检查,已经肺癌晚期了。
我去看她,瘦了,没力气了。
我握了一下她的手,忍不住甩开赶紧回头躲去隔壁泪流。
对墙问,奶奶怎么成这个样子了,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临走时,奶奶对妈妈说,要好好把我孙子带大啊。
几个月后,我看到冰馆里的奶奶,像睡着了一样,哭到休克。
好像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过分悲痛的时候就会哭到缺氧休克。
回学校之后,我没去上课,把高考要考的的教材全部搬出来一个人坐在校园角落的石凳上,忘了有多少天,再次月考的时候文科考了全县第一,从那时起到高考没次的全县第一。
因为我不想考不上大学让奶奶失望,但我的基础真的比班上同学差太多了。
上大学之后离家更远了,只有过年才回老家。
我比较晚熟,大学才青春期的感觉,叛逆,初恋。
研究生最后一个寒假,刚过完年我就想走,说乡下太无聊了。
爷爷说 再住几天吧,我跟妈妈说 走。
爷爷一个人回房间坐在床上哭。
毕业后去深圳工作很忙,经常忙到零点下班,很少给家里电话了,突然有天爸爸打来电话 说爷爷病危了。
当飞机离开宝安机场的时候,爷爷已经离开人间了。
再也没有人给我泡白糖水了,再也没有人为我刷小黑板了,再也没有人给我讲三国水浒了。
如果奶奶能活到我工作之后,我一定要带她出去旅游,我要带她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美食,她连长沙都没有去过。
如果我知道爷爷那年会去世,我一定答应他多住几天,想我住多久就住多久。
可惜没有如果啊。
最痛,莫过于长辈老去的速度太快,而我们成熟的速度太慢。
2017,我要回家。
本来是豆瓣的那个活动中奖得的票,可惜因为没有找到地方耽误了也就没去成,刚刚在网上看了一遍,下面说说自己的感想。
亲爱的奶奶,很倔强的奶奶,平凡的奶奶,电影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平平淡淡的叙述着,从小时候到成家立业和奶奶的交集,一些小事的拼凑,整部电影也就完成了。
首先,抱着哭完一盒纸巾的想法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等着落泪,可整部电影下来只有片尾奶奶去世后只有稍稍一点点的感动,却不至于落泪,可见这并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那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第一要说的是电影的结构,倒叙加插叙吧算是,(全是个人观点,勿喷)总觉得结构乱乱的,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导演是在竭力的回忆和奶奶之间的情节,可频频出现的父亲又是一条线索,可这条线索我觉得应该做一些处理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觉得父亲是否出现值得商榷,这到底是回忆奶奶的事情还是回忆父亲的事情,既然是奶奶,那是不是应该可以看到父亲多一些的应该是奶奶而不是孙子。
总觉得这是一部导演要献给奶奶的礼物的一部片子,所以从这个出发点看这部片子其实也挺好的。
第二个应该是小事琐事太多,如果能集中地讲一两件两三件动人的事情整个电影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打动人。
每次遇上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忍不住,泪点低,老人什么的总是没有什么抵抗力,总的来说电影的画面色彩还是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好,三星。
首先谢谢“豆瓣观影club”,给了电影票看这部电影,最后还见到了导演。
首先说下电影结束后的导演见面会,其中导演说的几点:1.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导演自己的亲生经历编写的,据导演说有70%的内容,除了电影里使女朋友怀孕的情节是导演自己想的。
2.这部电影中饰演奶奶的老人是張岫雲,台湾豫剧大师,说着一口河南话。
感觉很亲切。
3.电影里饰演死去的爸爸是张世,电影里也常常出现,电影要表达的是家中每个人想象的父亲的形象。
4.电影里有一场是在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家中发了大水,这也要表达一种悲伤之情。
这部电影在叙述上感觉是有些凌乱,不过还都能看的明白。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带着点悲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电影的最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也没有什么突然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
电影的最后,奶奶去世后,妈妈似乎也变成了奶奶。
很奇怪,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导演的思念似乎太过悲伤了。
不过谢谢导演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拍了这部真诚的作品。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亲情。
奶奶操着山东/河南口音,很明显是当初随蒋来台湾的大陆人,片中没说爷爷的事,但是只有一种种可能,爷爷也是大陆人,奶奶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因为她在很大年纪时还抽烟,打扮自己。
来台时可能爸爸还没出生,因为爸爸给奶奶写的信是台式书写格式。
想想一个年轻的女人跟着丈夫远离家人,5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真的很不容易。
片中没说爷爷去世时爸爸的年龄。
但愿不是很小,要不命运对奶奶太不公了。
在阿达很小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去世了。
她害怕儿媳妇抛弃他们,一直阻碍对儿媳妇有意思的男人。
不要说奶奶自私,她是怕阿达的未来。
阿达在阁楼里看到爸爸去世时的文件,他问奶奶有没有关于爸爸的照片,奶奶说没有,她听到阿达的抽泣,故意把他支开,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生病去医院看病,得知阿达出了车祸,留了眼泪,说自己的病好了。
她是太紧张阿达了,怕他有什么闪失。
奶奶用来给阿达买摩托的钱被骗了,她一个人跟踪骗子,结果被带到警察局。
她想儿子,扑在儿子怀里失声哭起来。
妈妈也很伟大,有很多男人对她钟情,但是她对拒绝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抚养儿子,照顾年迈的婆婆。
阿达要辍学养儿子,妈妈,奶奶在经过艰难的平静后,同意了阿达想法。
她们认为既然是阿达的想法,就应该帮他完成。
最后,奶奶的葬礼结束后,阿达看到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奶奶冲他挥手,我的泪一下就止不住了。
有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家人对我们的的默默的爱。
只有等到他们离开我们,才知道她们对我们浓浓的爱。
子欲孝,而亲不待。
这也许是世上最痛心的事。
亲人的爱很多时候都是深沉的,它不易表现出来但却无微不至渗透内心,奶奶会给她亲爱的孙子买鲜奶,会护短,会把一辈子的积蓄拿出来给孙子买摩托,会隐藏父亲死亡的事实让孙子快乐的成长,就算是把钱借给了坏人我也认为是坏人长得很像她的孙子是对孙儿博大的爱的扩散,奶奶也会在得知孙儿出了车祸之后全然忘记自己的病情,其实奶奶一直为了孙儿能健康的成长在前方看不见的道路上默默地为他挡风挡雨,只是有时候孙儿看不到罢了。
其实有些时候亲人的力量一直在默默支持着我们。
电影频道刚看完,这部一年多前看过的,给了五星的电影。
一开始对片名很陌生,越看,记得了所有情节。
依旧真挚,依旧想给五星。
哭得不行不行的。
不断倒叙的结构,或插入倒叙的手法,以及奶奶妈妈儿子眼中不同惦记着的爸爸,这些都好喜欢。
是导演的真实自述,会代入感强很多。
同样要走上电影路的我,会有很大感触。
用自己喜欢的电影语言,记录自己的家庭。
加上刚刚听到麦导演患上绝症的消息。
颇为感触。
好吧,人生的自白,应该及时做下来。
★★★★☆ 文艺片台湾确实拍的很好,把一些感情通过景色转换,文字能够很巧妙,很细腻的表达出来。
在里面中不仅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能感受到世界的爱。
和欣赏一些平常也许生活中会错过的景色。
每次看这种片子都会有新的感觉,值得重温,值得再看。
★★★★☆ 文艺片台湾确实拍的很好,把一些感情通过景色转换,文字能够很巧妙,很细腻的表达出来。
在里面中不仅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能感受到世界的爱。
和欣赏一些平常也许生活中会错过的景色。
每次看这种片子都会有新的感觉,值得重温,值得再看。
我的人生分为两段,前段是我的青春,受着奶奶庇护的日子,后段是现在,学会做勇敢的自己。
不知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会不会是一部好电影,但个人评判的角度,总是以它能不能触动你为准。
的确,这种慢慢叙来的方式,很容易让回忆汹涌澎湃。
在亲情面前,不论是怎样不同性格的人,或许感受是高度相似的。
所以,这样就够了。
有些细微的情感我不知怎样去描述,现在看到有人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然后,感同身受。
大约很多同龄的孩子,都有着祖辈庇护的童年。
这种情感的维系,是值得依赖的稳重。
可惜的是当我们长至华年,开始真正为人生忙碌时,他们却悄悄老去,等不及你以蜕变后的姿态再来关照,终成了永生的憾。
假想不能成真。
篇末偏偏要安排逝去的人再与你跟后来的成员同台吃饭,这大约是最令人伤心的桥段了。
因为真实的情况是,当老人们远离,家中才接连出现了小朋友,有时候疑心,是不是上天一定要带走一些人,才能让天使再度降临?
如果这就是代价,你还要不要成长?
爱之深而思之切。
思念无涯。
云之彼端,相约的地方。
只能說世事無常快得來不及欣賞再匆忙 總有牽掛 不能放那些話依稀耳畔那些事已成過往來時路 跌跌撞撞難預料 未來究竟會怎樣那時我無法體會你肩上的累謝謝你帶領我飛翔為我遮風霜好好走 我已學會了學你用微小代替捨不得好好走 我已學會了學你的勇敢勇敢對你說再見——《停止吧時間》潘協慶此情只待成追憶文/羅diang偶然中在網上發現了《親愛的奶奶》的資源,才想起兩年前《我可能不會愛你》播出后瞿友寧導演宣傳的這部電影,這部被瞿導稱為《我》劇親子篇的電影。
向來對這種類型的電影沒有任何抵抗力,真摯的情感,細膩的手法,不矯情,不做作,一切都樸實自然,這便是瞿導的魅力。
看完之後,我已經被這瞿導自己的故事深深打動。
影片中的絕對主角——奶奶,由台灣的國寶級人物,豫劇大師張岫云女士飾演,據聞這是85歲高齡的她第一次出演電影,而且影片中的奶奶年齡跨度從60歲左右一直到90多歲,片場還請來了隨同特助和護士在旁看護,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張奶奶是上世紀民國時期的隨軍藝術工作者,祖籍河南,在電影里她也操著一口河南口音的國語,濃濃的大陸普語出現在台灣電影里,便陡然生成一種眷村的味道,這便能契合影片中的背景,又或許這便是瞿導奶奶當年的模樣。
影片中,作為一位榮民遺孀的奶奶,擁有一種剛直不阿又固執要強的性格,她會因為自己的錢財被騙隻身一人去和劫匪搏鬥而被警察誤會送進警察局,她會因為友人一句無心的玩笑而較真然後鬧得不歡而散,她會因為自己的寡婦媳婦認識了新的男同事而生悶氣。
但是,她又和大多數人的奶奶一樣,她疼愛的自己的孫子,她會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孫子買機車,她會常常帶他去看立體電影而“害”他長大選擇了念電影專業;她常常不待見自己的媳婦,抱怨她總是沒時間陪兒子,嫌棄她做事慢慢吞吞;她還擁有一輩子積攢下來的烹調技巧,知道孫子喜歡吃肥一點的梅乾扣肉,把秘方傳給了兒媳婦,再傳給了孫媳婦。
她面對孫子那慈祥的微笑,想起早逝兒子那落寞又欣慰的眼神,訓斥媳婦那雷厲的話語,多麼立體,那麼似曾相識,多麼真實的存在在我們身邊。
以至於最後孫子在奶奶的追悼會上都說,“要說你的故事其實很難,因為總是那麼平凡無奇”。
但是,瞿導的過人之處就在於,能夠在平淡之中體會幸福的味道。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就像從后往前跳幀的幻燈片,記憶的軌跡環環相扣,由成長再到童年的往事慢慢展開。
往日悉心照顧自己的孫子,待老了被孫子照顧,儘管兩代人有深深的代溝,但卻不妨他們在溫馨的話語中訴說著對彼此的關愛。
他們同樣都想念著那位時刻給予自己力量的逝去的好父親好兒子,每當家裡遭遇困境,爸爸的意象總是適時地出現在他們身旁,他在警察局里安撫憤懣又失落的奶奶,他在家裡安慰堅強又壓抑的妻子,在飯桌前注視著一夜長大將為人父的兒子,一家人便以這樣的方式,想念并維繫著這世間最樸素的情感。
就像是那一盤普普通通的梅乾扣肉,每一樣素材,每一份調料,就像家裡的每一個人,缺一不可,才有濃濃的家的味道。
其實,又有誰家的奶奶,不曾有一樣拿手的家常菜呢。
想起自己的奶奶,普普通通卻又是我世上唯一的奶奶。
她也是那麼一個平凡的人,年輕時在困難時期一手養大了五個子女,年紀大了又替子女照顧自己的孫兒,年復一年。
她喜歡鄉下,卻迫於無奈囿於城市之中。
她不識字,平日除了照看孫兒便只能看電視解悶;她能燒得一手好菜,孫兒長大后都記掛她燒的飯菜;她很熱心,能夠很快地和小區里的市場里的大爺大媽熟絡。
在城裡住的那段日子,每逢我放假在家閒來無事,她總會走進我房間,跟我聊聊近況,問我什麼時候畢業,什麼時候考研,又告誡我說不要那麼早談戀愛,又或者乾脆和我一起看電視,有段時間我在看台劇《飯糰之家》,奶奶和我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現在,孫兒都已長大,她也已經回到家鄉生活。
逢年過節兒女們拖家帶口地回老家,便是她最開心的一件事情,每逢年廿八便急著詢問爸爸什麼時候回去,然後便開始迫不及待地準備過節的口糧,打掃屋子,整理床鋪,迎接年三十晚上的兒孫滿堂。
就像影片的最後,儘管奶奶已經仙遊,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年夜飯,因為懷念,所以奶奶還在,爸爸還在,大家都在。
這就是瞿導筆下的《親愛的奶奶》,就像是一鍋老火慢燉的高湯,散發著家裡的味道。
它會讓你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想你心愛的人,思你過往的事,悟你人生的情。
沒有像韓片《娘家母親》那中大喜大悲的煽情,也沒有爛大街婆媳劇的誇張和矯飾,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就算是沒有對白,一抬眉,一抿嘴,豐富的情感瞬間躍然紙上。
喜歡《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朋友一定會愛上這部影片,同樣細膩的鏡頭,同樣純粹的情感,同樣富有哲思的對白,同樣動人的配曲,還有劇中演員的友情客串帶來驚喜。
相信這部電影,能夠像其他賦有情懷的台灣電影一樣,能夠填滿心中那小小的私密的角落。
總有那麼一些逝去的人,永遠住在心房的角落里,等待我们去追忆的。
今天是母親節,除了祝媽媽外,也要祝天下的婆婆奶奶們母親節快樂!
Ps.喜歡的電影台詞1、親愛的奶奶,要說你的故事其實很難。
因為總是那麼平凡無奇,我的記憶也片片段段的。
你知道嗎,我們之間很多看來好像不重要的事,其實,卻不小心改變了我。
2、或許就因為,你已習慣什麽都不說,默默承受,所以我甚至看不到你的難過。
3、奶奶,你記得,我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叫你外星人的嗎?
4、我不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更不懂得承擔責任。
因為我總是被你保護著,要我不去好奇大人的世界。
5、孫媳婦:奶奶是去當神仙,雲遊四海了。
曾孫:那什麽是當神仙?
孫子:就是很想阿祖(曾祖母)的時候就抬頭看天空,如果你有看到云,就表示阿祖躲在云後面看著我們。
每次看台湾亲情片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
看本片片名就知道又会是一次温情无限的纯净疗养,却意外的看到了痛失父爱的单亲家庭所承受的悲苦。
被骗钱财的奶奶,含辛茹苦的儿媳,感恩戴德的孙儿。
就是这样的一家祖孙三代,默默承受着生命之重。
看着他们三人以微弱的力量在做着各自不同程度对艰难人生的承受,似乎也能让我们想起家里那些个默默不辞劳苦的亲人,特别是那几位最老的人。
影片由台湾新锐导演瞿友宁执导,胖女林美秀饰演妈妈,一改在《白天的星星》中温柔呵护的阿免姨形象,有点严厉彪悍气概,但依然隐忍能干。
奶奶由台湾著名的豫剧演员张岫云以85岁高龄参演,孙子由在《翻滚吧!
阿信》中与彭于晏演对手戏的菜脯柯宇纶饰演。
影片不仅在台湾票房榜上崭露头角,还一举杀入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双项提名。
同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还有《爸妈不在家》、《天注定》、《毒战》、《中国合伙人》,不知在强手如林中是否会杀出一条血路,还亦未可知!
本片还把过世的父亲复活,时不时出现在儿子的心中,激励着鼓舞着掺合着一家人的生活继续前行。
为奶奶洗背的桥段无与伦比温馨到极致,骑着摩托带着奶奶,一起讨论外星人的对话更是让人羡慕无比。
在奶奶过世后,没有刻意的表达悲伤,只是更多对奶奶的肯定和思念,让人感觉那么自然而然温馨美好。
无论如何,台湾亲情电影一直都在不紧不慢的坚持着人类最纯净的情怀。
这对国人来讲,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奶奶的故事倒是很平淡分散,捋不出什么线索,只看到被两个女人带大的孩子,一直困惑同情这两个也一样困惑痛苦忍耐的女人,想象爸爸的样子,而且爸爸年夜饭时听到妈妈说珍珠丸子,你阿公最爱吃的之后愣神的样子是全片最大催泪点了,前面无聊的小故事配各种煽情音乐还觉得台湾电影就这么文艺,但年夜饭却
有戳中泪点的地方,但是叙事有点拖 喜欢这个奶奶
倒叙倒叙再倒叙。
第一眼看这奶奶还以为是邵音音。
很长,但是很让人看得下去。很喜欢感情像细水长流一样的生活,这一点,奶奶和妈妈的扮演者做到了。有很多小感动,引人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这点导演也做到了。不太可取的是导演感情有点太外露了。奶奶的扮演者张岫云女士,原来是那么有故事的老太太,豫剧唱腔太美了,她都八十多了……
看完了,就会想家的电影
这几天看的电影中唯一的5星。真的不错。而且奶奶很加分啊!!原来真的是90岁高龄啊!还是新人~啊啊啊啊!果然是有戏的人,太到位了。我能说20分钟一次戳中泪点么?我很想看剧本……不知道文字的描述跟影片相较有什么区别。往往电影很平淡的东西能视觉化拍的很出色,文字是怎么表达呀
文艺过头
叙事顺序太乱了,不太喜欢倒叙闪回用太多,立意很好,但是太拖沓又没有高潮
第四星给奶奶
减掉半小时就比《爸妈不在家》好吧。
略失望
套用三年前的影评标题:有感情不一定是好电影
反复倒叙,节奏太拖沓,文艺小清新
那天我还在厨屋做饭炒菜,奶奶一旁佝偻的站着指点,放多少油啊,少放点盐啊,花椒炸到出味捞出来啊。又一天午后,我给奶奶梳头,七十的高龄还是满头黑发,只是油腻了些,我一边梳着一边用过了力,奶奶叫了一声:“疼死我了!”几回没忍住泪崩。
我不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更不懂得承擔責任。因為我總是被你保護著,要我不去好奇大人的世界。我想念你们亲爱的外公外婆
关于奶奶的记忆都是片段的,是没有时间顺序的,却是难忘的,在心中和梦中的,时时刻刻的。
自说自话 只能说精神可嘉
这大概就是最真实最温暖的生活吧。河南话和台腔的结合,出其不意啊。。。
我的台湾电影周第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