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隔壁的房间(台),邻人之爱

主演:朱丽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特托罗,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胡安·迭戈·博托,劳尔·阿雷瓦洛,薇姬·卢恩戈,艾历克斯·休·安德森,伊斯特-罗丝·麦克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隔壁房间》剧照

隔壁房间 剧照 NO.1隔壁房间 剧照 NO.2隔壁房间 剧照 NO.3隔壁房间 剧照 NO.4隔壁房间 剧照 NO.5隔壁房间 剧照 NO.6隔壁房间 剧照 NO.13隔壁房间 剧照 NO.14隔壁房间 剧照 NO.15隔壁房间 剧照 NO.16隔壁房间 剧照 NO.17隔壁房间 剧照 NO.18隔壁房间 剧照 NO.19隔壁房间 剧照 NO.20

《隔壁房间》剧情介绍

《隔壁房间》长篇影评

 1 ) 文艺老年

阿尔莫多瓦的第25部电影,竟然是第一部英语长片。

七十多岁还能保持这种精美的制作水准,不容易,是否贬义可以体会。

威尼斯在权衡之下选择这部给出金狮是不过不失。

阿尔莫多瓦不愧为文艺老年,审美上非常执拗,保持着对现代艺术的不懈追求。

整片里夹带了不少私货和个人审美品味,还有他对当今世界变化的一些小看法。

暗搓搓骂了新自由主义和极右翼,批判了战争创伤和全球变暖,电影里还出现了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乔伊斯的《死者》、休斯顿的《死者》和烦透了的文艺icon伍尔夫,感觉这个容量可以稍微删减一点。

阿尔莫多瓦开始持续关注死亡,或许这是每一个走到这个年龄的创作者免不了要思考的事,文本扎实。

整个影片的进程冷静推进,虽然没有高潮,但依然会被吸引全神贯注看下去。

高饱和度大色块运用在室内装潢和人物的服装妆造,这种精美经常让人产生不真实感,人物的心情、情境的变化都用这些鲜艳的色块和棱角分明的几何构图来衬托,让人在跟随剧情的同时,被动地接受阿尔莫多瓦式审美。

对于他的这种审美,没有贬义也没有褒义。

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癌症晚期患者的心声讲得非常真切,仿佛不和癌症斗争到底就是失败者,然后斗争失败了却还是一个失败者,病人被这种周遭声音逼迫着仿佛不能放弃,也无法考虑其他更有尊严的选择,安乐死这种方法是哪一天医疗系统崩溃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开始的选择。

但这个影片说了归其只是中产阶级面对死亡时的选择问题,只代表一小部分有文化的金钱自由之人。

我试想着蒂尔达·斯文顿作为纽约时报记者和战地记者的收入以及她在纽约漂亮公寓的租金、临死前租的度假公寓的价格、暗网上购买一支安乐死药剂的价格,这显然不是一般人能选择的死亡成本。

死的尊严,其实说白了是归属于某种经济水平上的阶级人群的,对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性参考价值。

这也是多年来总觉得阿尔莫多瓦和大众之前存在的一种消之不去的隔阂距离之所在。

演员方面,蒂尔达·斯文顿和朱利安·摩尔都是64岁了,虽然我一直get不到后者的演技,觉得她在很多影片里都是铺垫和衬托的绿叶作用,这部里也仍没改变我的看法,对比之下,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更加流畅自然,像水一样没有痕迹。

外形上瘦得形销骨立,非常符合人物生命终结处的身体条件。

没有了她,这部电影效果估计会折扣不少。

 2 ) 清淡的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的电影里戏剧性最少,味道最为恬淡的一部。

玛莎离世后,玛莎的女儿出场,令我颇为意外的是,最后的十几分钟拍出了一种禅境。

阿莫多瓦的影片一向给我浓墨重彩的印象,《隔壁房间》这悠长的,悠扬的感觉,显得特别。

一个女人决定去死,我感受到的不是惊惧,不是犹疑,比之哀而不伤,要覆上一层欣然,释然,安然,我想起李叔同的八个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乔伊斯短篇集《都柏林人》里收录的一篇《死者》,其结尾的语句,在影片中被两个女性角色多次念起,为故事奠定了基调:“几声轻轻拍打玻璃的声音使他转过身面向窗户。

又开始下雪了。

他睡意蒙眬地望着雪花,银白和灰暗的雪花在灯光的衬托下斜斜地飘落。

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

是的,报纸是对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

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再往西,轻轻地落进山农河面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

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葬在那里。

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

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3 ) 坦然但悲观的

全片用高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美术风格,尝试构建出爱德华霍普式的审美体验,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通过增加光照,在还原现实的基础上,为场景注入了难以言明的孤独和悲伤,Martha选择的屋子非常具有Rooms by the sea的感觉,而把当修长的斯文顿放置在这个场景中,立刻有了Morning Sun的感觉。

这是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语长片,七旬老汉突破舒适圈,勇气可嘉。

但在文本层面我会有一点不适感,根源可能在于创作者在使用非母语写作。

一是在进入准备自杀的别墅前情节基本仅靠长对话推动(想象一下锡兰写一个纯英语的剧本可能也会是这样);二是影片中对沃尔夫、乔伊斯、约翰休斯顿、基顿的致敬,有一些非母语者掉书袋的意味(非贬义)。

然而,对乔伊斯《死者》结尾的三段化用十分精妙,尤其是结尾处对主体的变更极其自然,点到即止。

这是一部充满暮气的电影,Martha和Ingrid会不会只是一个75岁老人脑海中的两种想法呢?

“我”可以坦然面对注定到来的肉体死亡;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及每个人)在面对注定的悲剧(个体的死亡、无止境的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时究竟该如何自处。

我觉得阿莫多瓦的态度是尝试乐观但悲观的。

险些忘记赞美两位演员的表演了,尽管并没有被赋予足够丰富的空间,两位伟大的演员依旧贡献了极其出色的表演。

赞美给到让斯文顿穿上那些拼接颜色毛衣的任何人,她像把蒙德里安穿在了身上又走进了霍普的画中。

 4 ) 浓情蜜意的她俩,阿莫多瓦的“女性友谊”

文/整理/封面图:深秋小屋配图+预告视频:豆瓣、影片官方社交账号注:点击文中“超链”跳转到另一篇关联小屋推文。

深秋小屋公众号:ladyscnTilda Swinton(蒂尔达·斯文顿)和Julianne Moore(朱丽安·摩尔)的新片《隔壁房间》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18分钟的超长起立鼓掌,还因为这两位女主角充满了强烈的CP感。

《隔壁房间》海报Tilda &摩姨对于姬圈来说, 当中性风的蒂尔达·斯文顿和姬片专业户的摩姨在红毯上手牵手亮相时,简直是姬情四射!

©VICTOR BOYKO/GETTY IMAGES

@zoerosebryant/X.com在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摩姨仰头亲吻蒂尔达的脸颊,还贴心地擦了擦蒂尔达的脸,怕留下自己的唇印。

视频截图,原视频@seohyungsmoore/X.com 两人还公开表达对彼此一起工作的感激之情,蒂尔达几乎一直在紧搂摩姨的腰,手部小动作还特别多。

视频截图,原视频@DEADLINE/X.com之后,两人登上了西班牙版的《Vogue》9月刊封面。

国外网友评论道:“哇!

我真的很喜欢,蒂尔达·斯文顿和朱丽安·摩尔看起来就像一对超级火辣的情侣!

”早在1992年,蒂尔达·斯文顿便主演著名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同名小说改编的奇幻片《奥兰多》(Orlando),影片中,她扮演的奥兰多一会儿女人,一会儿男人,银幕前散发的中性魅力迷倒一波观众。

2013年,蒂尔达·斯文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她站在红场上举着彩虹旗的照片,支持LGBT群体。

该举动被世界各地媒体争相报道。

2021年,蒂尔达·斯文顿接受《时尚》杂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一名酷儿(Queer)。

她与剧作家John Byrne育有一双龙凤胎儿女,与现任伴侣艺术家Sandro Kopp交往已达20年。

Tilda Swinton & John Byrne@Getty

Tilda Swinton & Sandro Kopp姬片专业户的摩姨,尽管是已婚已育,大儿子在上个月(2004年8月7日)还宣布和多年女友订婚。

摩姨和老公、大儿子Caleb Moore Freundlich、女友Kibriyaá Morgan参加小女儿Liv Freundlich的毕业礼,©juliannemoore/Instagram但她曾经直言自己是双性恋,并且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公开支持LGBTQ+。

摩姨给宠物狗狗系上彩虹围脖出镜庆祝今年的Pride Month就在今年三月,她主演的最新迷你剧《玛丽与乔治》中,她又演绎了一段老辣的姬情戏。

《隔壁房间》《隔壁房间》(The Room Next Door)改编自Sigrid Nunez的小说《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是Pedro Almodóvar(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语故事片。

幕后:阿莫多瓦在和两位女主角研究电影剧本这位西班牙大导演最近似乎沉迷拍摄英语影片,《The Human Voice》和《Strange Way of Life》也是他最新的英语短片作品。

幕后:摩姨、Tilda、阿莫多瓦、啪姐在阿莫多瓦“华丽”的新片剧情中,蒂尔达·斯文顿扮演Martha,一位顽强的前战地记者、陷入困境的母亲,同时被诊断出患有宫颈癌。

在她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她向一位曾经亲密的朋友——摩尔饰演的Ingrid寻求帮助,Ingrid是一位广受好评的作家。

Martha希望自己要安乐死时,Ingrid能去隔壁房间陪着她。

影片大部分拍摄都是在一个美丽的寓所里,两位女士相互陪伴,探讨关于生存、死亡、痛苦的问题。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一幕——一个晚上,Ingrid和Martha一起躺在床上,她们的半张脸靠在相邻的枕头上,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毕加索式的整体,展现了两人的亲密与差异。

《隔壁房间》以“非常阿莫多瓦式”的风格对死亡进行一种时而狂喜时而沉重的演绎。

该片已经获得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并将角逐明年的奥斯卡奖。

《隔壁房间》并非姬片,但深情且超越友谊的关爱,以及跨越生死的议题,令两位女主角在镜头前充满了魅力。

摩姨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评价——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我们很少看到女性之间伟大的友谊,尤其是中年女性的友谊……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位电影制作人会这样做。

显然,我们有恋爱关系,我们有亲密关系,这些关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事实上,他选择描绘这段关系,提升它,向我们展示这个爱的故事,我认为这真的很特别,这对我们,对我和蒂尔达来说也很特别。

影片定于2024年10月18日在西班牙上映,12月20日在北美上映。

-END-

 5 ) 自由尊严与死亡

其实这是一部挺好看的电影,除了那些对文艺过敏的人来说。

玛莎是一个精英阶层人士,与她为伍的是作家,音乐家,自然环境学家。

她在青少年时期生下一个孩子,从来没有结过婚,她曾经纵情享乐,也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英格丽后来又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用英格丽的话说,她爱上了战争和这种刺激的感觉最重要的事,她年轻的时候生下的孩子的生父,因为参与战争终身活在阴影之下严重的ptsd让他性情大变,他试图找回宁静的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在一场意外目睹的火灾中,出现了幻觉。

总感觉自己听见它人在哀嚎和求救,最终主动的冲进火场,并且死在了里面。

那个瞬间发生的时候,他无比笃定,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许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忘记战争带给他的灾难和痛苦,这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

玛莎曾经握着他的手对他说战争结束了。

可是他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反驳到,战争对于我来说永远不会结束。

也许真正的结束就是在火场里的那一刻,他在幻觉中拯救了什么人,最终在沉重的愧疚之中安详的选择了赴死,痛苦才终于得以平息。

时隔多年,玛莎谈起他,谈起自己的女儿,一脸的平淡,又娓娓道来,这份平淡之下又涌动着深刻的无可奈何,和锥心刺骨。

也许越是这样,越是沉重,就越适合用面无表情来陈述。

后来她成为了战地记者,经历了离死亡很近的几次经历,最终输给疾病。

癌症。

多么可怕的字眼,光是听下就觉得瑟瑟发抖。

英格丽开始拒绝陪同她进行安乐死。

事到如今安乐死在众多的文化中仍然饱受争议,也许玛莎需要的就是一点理解和支持。

也许是在争取点最后还能自己支配的所剩不多的时间,看看风景晒晒太阳,和好友交谈。

喝杯新鲜的果汁,看一场好电影。

再哭一次,再笑一次。

再和朋友拥抱一次。

或许,在某些人眼睛里的,再矫情一次。

即使是要死了,再证明一次,我是一个有灵魂的人,我来过这个世界,然后我选择什么时候离开,以什么方式离开,穿着什么衣服离开,擦着什么牌子的口红离开。

不再揣揣不安的在恐惧中被死亡摆布,而是选择风和日丽的一天主动赴死,表情安静又祥和。

她知道不久后,她的朋友会回来为她料理一切。

她也知道,朋友会读她的信,包容的她的矫情和任性,理解她的每一个举动和语言里的细枝末节,最后宠溺的说上一句,我会给你无论如何你想的东西,和你喜欢的方式。

然后就这么静悄悄的死去。

这个是一部讨论死亡的电影,也是一部让我觉得死亡没有那么可怕的电影,她的一生没有被任何人绑架,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好母亲,但是她很自由,死的时候她穿着自己格调的外套,画了一个精致的妆,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死在如度假山庄一般的精致房间里。

其实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人活着,就应该尽情去体验。

英格丽从非常惧怕死亡,到非常坦然的目睹好友离开并且帮助玛莎和她的女儿重新找到情感链接。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理解可以融化一切,可以消除怨恨的不甘心。

走出恐惧和各种妄念,这就是理解的魔力。

在电影的最后一刻,女儿躺在玛莎安乐死的躺椅上,静静地看着天空飘下的雪,一切都消失了,过去的那些恨和针锋相对,如玛莎开始跟英格丽所说的,我寻找的是身体和内心的平静,死亡当下,英格丽仍然能够守住这种平静,并且最终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

也许对于一个灵魂真正自由的人来说,死亡也无法将她囚禁,恐惧更不能折磨她太久。

她永远是自由的,轻轻的来了,又在某一天轻轻的走了。

跟世界说句再见,然后所有人都释怀了。

玛莎死去的时候没有任何遗憾,而是用为数不多的时间再次热烈的拥抱生命。

女儿第一次跳出女儿和母亲的视角,用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玛莎,最终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而英格丽帮助了自己的好友平静的走向死亡,自在的和宗教主义的警察说着谎。

说明她已经接受了玛莎的选择。

也接受了其他人不理解她的这份理解。

坦然的活下去,或者死去,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好好去死的人和好好活着的人一样值得被尊重,因为你知道,她们是那么热烈和充满热爱的活过一次。

灵魂在爱与被爱的瞬间,在宇宙中形成了一颗微小的尘埃。

渺小却不朽。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尼采.2025.03,31记

 6 ) 欲望无限的阿莫多瓦——第81届威尼斯金狮奖导演

1、小镇、高压、穷文青阿莫多瓦的新片《隔壁房间》拿下了2024年威尼斯金狮奖。

这位出生于1949年的西班牙导演,一生都在颠覆传统。

阿莫多瓦出生于小镇,恰逢西班牙内战后十年,经济复苏无力,独裁政治高压,民众胆怯顺从。

阿莫多瓦被母亲带大,当男人们外出工作之时,女人扛下了所有。

母亲经常给不识字的邻里乡亲读信,在读信的时候,即兴发挥一些善意的谎言,人们听后很高兴,这种谎言令阿莫多瓦意识到,虚构故事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父母自然希望阿莫多瓦在教会寄宿学校好好念书,成为一名牧师。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宗教作为强化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渗透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电影教给我的,远远超过任何一位牧师。

”阿莫多瓦如是说。

小镇夜幕降临,电影将建筑的墙壁打亮,而在其余时刻,男孩们却在墙角撒尿。

阿莫多瓦搬着凳子,观看了大量的意大利西部片与欧洲艺术电影。

那年他十七岁,狂热于电影,怎么办?

去马德里!

那里有一所国家电影学校!

可是天不遂人愿,独裁者弗朗哥,就在1967年,恰巧关闭了电影学校。

弗朗哥害怕电影。

无处可去的阿莫多瓦,做过很多工作,在底层挣扎,同时他也真正看清了世界。

再多的现实困难,挡不住对电影的爱。

业余时间创作小说漫画,组织剧团表演,自学电影理论和拍摄方法。

“现实需要虚构,才变得能够承受。

”白天工作,晚上写本,平日攒钱,周末拍片!

终于,他的短片和长片,得到了私立电影班和影展、艺术展的关注。

1975年,弗朗哥去世,西班牙也与西方世界的反抗文化接了轨。

阿莫多瓦开启了自己的新浪潮。

《烈女传》1979年,《激情的迷宫》1982年,《黑暗的习惯》1983年,《我为什么命该如此?

》1984年,《斗牛士》1986年,《欲望法则》1987年,《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年。

仿佛对西班牙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回应,阿莫多瓦的作品极尽夸张地展现着赤裸裸的欲望和奇情。

2、情欲、女性、边缘异类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阿莫多瓦的电影,那就是:欲望。

阿莫多瓦与兄弟一起成立的电影公司,名为:欲望无限。

阿莫多瓦作为性少数群体,更加关注女性内心。

让电影成为作者的!

坚持一直将个人自传融入创作,电影就是自来水笔。

一方面主角大部分与阿莫多瓦自己息息相关,是导演、作家、抑或同性恋者,另一方面,童年时神父的侵犯、身体的病痛,作为性少数者的情感经历与内心创伤,亲人关系与父子感情,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阿莫多瓦的电影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母亲、情人、女儿、修女、女律师、女科学家、家庭主妇、女芭蕾舞者、女剑士、被强奸的女性、色情女明星,妓女等女性角色。

他的电影,一方面寻求女性形象的突破和解放,及时享乐,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性别二元,关注更多的边缘人,通过女性的坚强和勇气,诠释女性的成长。

例如在《欲望的法则》《斗牛士》等作品中,男性形象也被放在“被看”的位置,女性也可以成为窥视者,女人也可以凝视男人。

例如在《情迷高跟鞋》《回归》《胡丽叶塔》《平行母亲》中,女人成为秩序的建构者。

通过女性情欲的释放,弑父的行动,男权的反抗,展现了女性的觉醒 。

阿莫多瓦的故事中还不乏宗教、暴力、变性人、杀人犯、瘾君子等边缘人角色。

正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与《吾栖之肤》中展现的,混乱的身份和情感关系与传统道德割裂背离,爱欲的压抑与爆发、暧昧与混沌,身体疾病所带来的精神焦虑与抑郁,激情无处宣泄后沉溺于嗜酒成瘾的病态生活,这些内容贯穿于阿莫多瓦的创作表达。

很多评论者觉得阿莫多瓦创作的故事过于狗血、离奇、通俗!

如同桃色恐怖小报上的古今传奇,或是粗制滥造的奇情故事会。

3、色彩、波普、后现代阿莫多瓦的色彩总是绚烂、高饱和、亮眼、浓烈、跳跃、刺眼。

色彩!

也是一种反抗现实的武器!

红!

就红得彻底!

鲜红的衣服、鲜红的墙壁、红色的公交车、红色的鲜血、红色的辣椒、红色的火焰、红色的烈唇。

白!

就白得无暇!

白色的被单、白色的肥皂鱼、白色的洞穴墙壁,白色的石灰画像。

蓝也是,蓝得高饱和!

不安、迷茫、疏离、冰冷…蓝色毛衣、蓝色信封、蓝色海洋、蓝色墙纸。

不管如何,阿莫多瓦的颜色是刺眼的。

这种刺眼和决绝,我们在他人的电影中很少见到。

色彩的纯粹,并非技术上的浓与淡,而是创作者的性情。

浓烈的色彩,配上波普艺术风格,讲述离奇通俗的故事,这些元素混搭在一起,往往会让普通观众初次尝鲜,就难以下咽。

阿莫多瓦创作成熟时期,西班牙正赶上了后现代主义,主流被破坏,经典被拼贴,中心被解构。

亚文化,拿过来,边缘,拿过来,虚无,无意义,碎裂,不信任,可疑,模糊,通通拿过来。

那时的后现代文化有一股劲儿——破坏,离散,拒绝。

阿莫多瓦正是在这样一个潮流中,将电影摄影机面向青少年亚文化,面向性少数群体,女性话语,通俗读物,波普艺术。

4、舞台、戏剧、元电影阿莫多瓦的亲身经历,悉数融入其电影作品之中。

在别人那里,电影是一种娱乐商品,在阿莫多瓦这里,电影是他精神的裸体。

坦白、打开、释放、剖析、沉思、困扰......电影其实可以无关票房,无关评分,无关誉毁,而仅仅是一段简简单单的心路历程。

——可这样的创作观,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去坚持不懈的执行一生呢?

阿莫多瓦从不隐瞒自己的爱欲和激情,他直接将自己点燃,他的作品,注定成为他燃尽生命的证明。

因为阿莫多瓦坚信电影是书写生命体验的自来水笔,所以他故事中的角色会多为演员、导演、编剧、作家、艺术家、色情明星……例如《对她说》《不良教育》《破碎的拥抱》《痛苦与荣耀》……他不介意在电影中聚焦舞台、排练话剧、拍摄戏中戏、创作元电影。

无论评论家如何言说,阿莫多瓦坚持走在自己的艺术道理上。

他说:“我一直对自己的使命坚信不疑,如果没能做电影,肯定会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人。

”“如今,除了拍电影之外,在生活中,我形单影只,踽踽独行,只有我的猫、灵魂、电影与我为伴。

——吾之所求,仅此而已。

”只因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阿莫多瓦的电影,也在通向无限的路上。

 7 ) 什么是最好的告别?

这对曾经的室友,活出了女性楷模的人生,不是陷于家庭,而是典型的非“母性家庭原型”角色的设定。

加之绝妙的美术配色,仿佛在暗示观众,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故事,别浑浑噩噩了,一辈子很快,如果犯迷糊,那么这只是个对我们意义不大、得过且过的故事而已。

这对朋友中的女二,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富有同情心,善感,善于组织语言。

女一则是一个战地记者,罹患癌症,计划在恶化到无法自理前,了结自己的生命。

他们在女一的家中叙旧,而女一的计划也初见雏形,她计划在度假住宅中完成自己的计划。

她告诉女二这个计划需要她的帮助,并极力争取女二的同意。

女二是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的人,她也非常同情女一,她心中暗许了女一的想法,并已经决定帮助她实施这个计划。

同时,女二对于这个计划本能的感到不安,她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平静的面对朋友的死亡。

她与男朋友,也是女一的前男友,一起商量对策。

她需要一个人信任的人知道此事,并在精神和道德层面站在她一侧。

女二并没有对女一说出全部真相,比如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那部分。

她既坦诚又有所保留,表现出了人性中的矛盾。

来到度假小屋之后,女一发现自己忘记带来安乐死的药剂,于是两人返回女一家里寻找。

女二找到了,交给女一。

可以看出女二在有可能深陷“协助自杀”的案子中,也要尊重女一的选择上,她其实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被社会规训的“普通人”,她把情谊和人道看得比规训重要。

甚至不难推测她内心,坚信人的善意不可能被指控,她有这个信心。

在度假小屋数天的相处中,女一表现出来了坚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空间和边界的意识,同时也非常果断的袒露自己时日不长,加上化学治疗导致的身体衰退,使得她无法正常读书、写作。

而这些生活内容的缺失,又让她更加坚定了尽快了结生命的计划。

她们找到了不费力也能开心的方法,就是一起看喜欢的电影。

她们度过了愉快的夜晚。

最终女一留下给女儿的遗言信件,并留下了给警察的证言,确保自己的意志和责任,不至于牵连女二。

生命消逝以后,女一就像平时一样躺在户外的躺椅上,仿佛在等待女二这个朋友。

她画了体面的妆,穿上蓬勃生命力的时装,仿佛在说,“就算生命消逝,对于美的意识依然存在。

”她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很强烈的贯彻自己的意志。

女一的女儿蜜雪儿联系了女二,希望来度假小屋暂住。

女二看到蜜雪儿那张与女一如出一辙的脸庞,忍不住露出了感慨的笑容,她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命的延续,也能感受到女一依然在自己的意识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是拼命抢救下毫无生活质量的人生终点,还是安静平静的在朋友家人的相伴下离去?

为什么人到了最后不希望孤独的面对死亡?

什么才是人在面对生命终点时起作用的东西?

这正是影片留下给众人思索的课题。

 8 ) 在隔壁房间陪我

现代人没有死亡权:安乐非法,止痛剂受控,化疗低效,教宗唾弃自亡者,医疗忽视疾病预防,科学冷落衰老研究,国家机器严惩协助行为——求死如负罪。

但现代人在加速死亡:战争无止境,气候急剧恶化,社会原子化导致亲情疏离,价值观念日趋保守——苟活多煎熬。

躯干破损衰倦,思绪飞向虚无,我不停地回忆、不停地说话,我只想获得身心的平静——请在隔壁房间陪我,陪着雪花轻轻飘落到我的安眠地,飘落在静默的生者和狂欢的死者身上。

离去

新生

平行生死

 9 ) 老莫的英文不调

阿莫多瓦的电影从来没有在欧洲三大影展上获过奖,2019年,威尼斯“提前”颁给70岁的导演终身成就奖,像是为了自证,2024年以金狮奖又“追认”他的这部新片。

说回正片。

除了保持着对色彩和构图的穷奢极欲,算为电影盖上了这位地表最极端恋物癖的封印,但却是最不阿莫多瓦的一部电影,放弃了他的活力、复杂性和性感,最重要的,放弃了他绵密紧实的高密度,这部摆着严肃臭脸思考死亡的电影实则空洞。

这是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长片,却暴露了他的英文不调,特别像翻译坏了,英语对白单调说教,敷衍得让人错以为当今世上最杰出的两位女演员在客串一段英语情景对话教学片段。

而作为两位女主角共享的情人这么重要的角色,只是令人汗颜地开了段关于气候变化的黄腔,像阿莫多瓦随手从TED里抽来的一篇演讲,效果无异于国内某些流量明星念123123的对口型表演。

与《痛苦与荣耀》中半自传的濒死体验不同,在这部电影里,死亡被自我隔绝了,就像他并不愿意面对死亡,朱丽安·摩尔和蒂尔达·斯文顿也许是这位75岁老者向死的脑海中浮现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她们租来的房子里,死亡被升华成一系列舒适的摆姿式,即使她们蜷缩在一起看乔伊斯的《死者》,阿莫多瓦用温暖的言情和甜腻的美学覆盖了自己。

片中的健身教练告诉摩尔,虽然他很想给她一个拥抱,可健身房有规定,不得与顾客发生接触。

摩尔巧笑倩兮:我已经被你的暖话抱住了。

 10 ) 生命之轻,生活之重

那个拍了《莽荒故事》的导演,拍了一部如此宁静的电影。

尽管电影的主线涉及生死抉择,然而比起癌症、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悲伤,《隔壁房间》更让观众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色彩斑斓的生命环境中,以及人物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很喜欢电影用颠覆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尽管并不算新——去描述个体与病痛的关系。

在现代医疗似乎可以永无止境的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到底是获得了更多对生命的控制权,还是在一种控制的假象中逐渐失控、迷茫?

怎样才算抗癌道路的好结局?

选择安宁一定要和屈服的耻辱感挂钩吗?

这些都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其次,电影刻意淡化死亡阴影的影响、突出日常的表达,则很好地平衡了玛莎看似冷酷和自私的决定。

玛莎与英格丽的这段再续友情,如果考虑玛莎的决定的确会显得强人所难,但如果我们从发展深度关系就是邀请人们见证自己的人生,就是邀请人们守护未知的死亡的本质来看,其实死亡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与他人构建关系。

毋宁说,正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以及见证人本质的存在,关系的选择和攀绕着关系的生活的继续,是比死亡更深刻和宏大的议题。

《隔壁房间》短评

比美队4好看

8分钟前
  • RC
  • 还行

太好笑了

12分钟前
  • 神恋幻想乡
  • 很差

今日最佳,太开心了,5毛特效堪比恶搞片

15分钟前
  • 大象是粉色的!
  • 较差

几十年前片子

18分钟前
  • 境遇
  • 很差

情景雷剧

21分钟前
  • 林小花
  • 很差

为啥子五星?因为虽然只拖着看了五分钟,却是在过年这几天让我笑的最开心的一次。

25分钟前
  • 半亩竹
  • 力荐

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密室深处,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出现了:一只外星鲨鱼的木乃伊遗骸。守护火吧影院这种生物的是一个复仇的神秘主义者,他复活了这种野兽,将它释放给一群毫无防备的研究人员。

27分钟前
  • 火吧吧
  • 还行

美国研究小组在吉萨金字塔里发现了一具神秘石棺,里面躺着冬眠状态鲨鱼之神卡利斯的木乃伊,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原来金字塔是穿越次元门降临的宇宙智慧鲨鱼建造的,人类不过是它们的奴隶!如果能够解密这件木乃伊鲨鱼,人类也许能获得永生,围绕这件欧帕兹,美国和埃及开战!阻止美国人抢走石棺追杀而来的鲨鱼学派德鲁伊教团,他们的目的是创建第二个鲨鱼王朝,当鲨鱼之神卡利斯甦醒,其必定要在血雨中再次统治!这次博洛尼亚导演的大片里加了不少阴阳美国的讽刺,甚至有最大场面的空战,量子力学胡扯科学大放送,邪教德鲁伊元素更是意料之外毕竟博洛尼亚导演以前作品更多科幻系而非奇幻系,剧情一贯地高质量,结局居然是异形展开,演员也都是老熟人,同时还有海量刻板印象劲爆DJ音乐。其实设定全在恶搞木乃伊之手(1940)

30分钟前
  • 盐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