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天,赤贫的我们聚在小屋里,笑过、流泪过、吵过、闹过;那个夏天,我们还在高谈阔论着何谓自由。
我们还梦想着成为油画家、小说家、音乐家、漫画家;这个夏天,只有你还坚持着自己小小的漫画家之梦,在泛黄的台灯下构建着自己所相信的漫画世界。
而我们却成了卖自动门的销售员、俱乐部经理、以及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
一样的夏天啊,不一样的我们。
本以为那是个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夏天,那是个追求自由的夏天。
可到最后才意识到,那个夏天是放弃自由和自己喜欢事情的开始。
多讽刺啊,因为我们始终只是意志薄弱、普通平凡的人啊。
年轻的我们,爱面子、心怀一颗追逐梦想和自由,可偏偏忘记了脚踏实地面对生活才是真实。
等到填不饱肚子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梦想只是空想,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诗和远方应该被追求,可踏踏实实的生活才是前提。
年轻时候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不就是年轻人的特质么?
或许等到老了,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觉得很好玩呢?
这人生之路,虽有让人狼狈不堪、徒劳又哀伤的青春,但当额头上浮现出第一道皱纹,我领悟到的是对人生心怀信赖与认同。
伙伴,我知晓你的一切,因此我才绽放微笑。
如今,我才明白,并非是天意弄人,天意从未弄人,是命运使然罢了。
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罢了。
《黄泪》五人由杰尼斯人气组合“岚”的五只分别饰演。
二宫和也,为什么总想要看到他呢?
虽然他不高也不有型,那么小只,但就是无法忘记他无辜、清澈的眼神,呆呆的,你却无法把眼睛从他身上挪走。
平时上贴吧从来想不到要去他的吧,花痴他的照片或怎样,可知道有他的电影或电视剧就想找来看。
《Stand up》(又名《日本派》)我不萌剧情,太压抑了,总是快解决第一次问题的时候又错失,不解饥渴啊,而我最不满的就是主演是二宫,当时要看这个剧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人……因为想看山下智久才去看的,结果刚刚在想另外三个配角的时候,就记起了小栗旬和成宫宽贵,死活没想起来山P,演的角色太没有存在感,直接被过滤了(汗)《Stand up》只是让我知道了这个人,之后因为他参与好莱坞大制作——《硫磺岛的来信》演技受到褒奖,《看电影》上对他进行了介绍,让我了解到他的演艺经历,原来他在日本是个实力派,大受日本女性喜爱的很有特色的一只。
(《贫穷贵公子》是二宫07年夏的剧,一般,毕竟这个角色对相貌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又有仔仔,仅在外形这一项勉强算是“珠玉在前”吧)实力派——这三个字让我很想看他的表演,想看演什么像什么的角。
《黄泪》让我开始真正地喜欢他的表演。
喜欢看到他被“蹂躏”,剧情由他要把重病的母亲骗到东京就医而雇佣了三个和他一样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开始,由此五人相识了。
1963年,64年即将在举行奥运会的东京,二宫饰演一个喜欢画儿童漫画,却不得赏识的漫画家;樱井翔是成天空想,写不出一个字的小说家;湘叶雅弘是来东京闯荡不济,回了乡下,却又觉得乡下太闷又回来了的音乐家;大智野是卖不出作品,极不自信的油画家;松本润是喜欢听湘叶的歌,崇拜他的米店小伙计。
二宫虽然不情愿,为了生计,为了母亲的病,也会接受不愿意画的题材,樱井、湘叶和大野却说为了艺术,怎可以去工作,向生活低头,艺术家就是要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在63年的夏天的一个雨夜,投奔了二宫。
看着最初分手的四人突然一个又一个聚集在一起,二宫大概有点晕眩的感觉吧,吃饭问题总得解决吧,不断地赊账和典当总归不是办法,二宫去当老师的助手,连续十七天不眠不休地作画挣到了一笔钱,决心要给他们这群未来的“艺术家”一个夏天的“自由”,按大野的说法,“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了物质基础,可以开始创作了。
樱井天天去咖啡馆写作,喜欢上店里的女招待,孟兰节的时候要去她家,却听说她要回去相亲;湘叶的恋人一直默默支持他,他却因为贫寒觉得和她在一起只是浪费时间,浪费她的金钱,和她分手,香椎由宇扮演的恋人后来去了银座的酒吧,最后竟和松本润结婚,生了孩子——这是个妙笔——前面可能有润关注她的一个或两个镜头没有人在意到,但还是有一个小插曲巧妙地做了铺垫:润送米到香椎做侍应的饭店,跟可能是老板,更可能是香椎父亲说,请见到她后帮忙把电影杂志还给她,都借好长时间了。
老板不说话,润往店里墙上望了望,镜头换,墙上挂着香椎的侍应服。
当时,她已经去了酒吧,影片结束时知道了他们的结局反而让人遐想前面的留白:是润去那里找回了可怜的香椎,把她带了回来吧——为了湘叶,曾愿意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切实温暖的女人,没能谱写一曲被不得志的艺术家恋人抛弃的悲歌,和崇拜其艺术家恋人,踏踏实实讨生活,淳朴善良的底层男人结合,是湘叶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呢,还是润早已喜欢上了这个不多言语、懂得爱的女孩呢?
总之,觉得他们是结局最好的一对。
——是啊,故事总有结局,人物总有归宿。
湘叶有句话:“做爱很无聊呢,完事之后一点意思都没有”,在分手后,在香椎去银座之前,一个雨夜(导演很喜欢下着雨,进来一个人,摄像机从脚开始往上拍来者的狼狈样呢),香椎来找了湘叶,他们之间发生了……总觉得,湘叶说得很彪悍呢。
还有,前面铺垫了画外音,广播里在进行唱歌比赛,就在想,湘叶去参加嘛,拿个头奖从此辉煌多好。
一直到最后,他们离开了二宫家,二宫听到了广播,湘叶果然去参加咯,虽然很快就被叮掉了。
——是啊,我们以为会像电影般、梦幻般成功的事,总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大野,他的经历也很惨痛。
以为被伯乐买走的作品,只是被学长拿去了当铺(当铺能给这么多钱,去当也不错啊,可能他们觉得还是可悲吧);看到梦中女孩,画下了她,放在了他看见她的地方,却被疯女人以为画的是她,他和她一番交谈后,约定好要结婚——当发现一切都是骗局时,终于承认了自己没有才华。
二宫,樱井、湘叶和大野从来没有自己煮过饭,连去米店买米都不会而不敢,拿到了润救济的陈米,竟然拿板凳当锅盖;锅底煮漏了,咖喱撒了一地,樱井用手巾拿起露底的锅,从那空洞看过去的表情,有丝无奈,有丝可笑;二宫坐下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裤子的屁股上竟然真有个洞;有了钱就先喝个小酒,泡个澡痛快一下,没有了就当,当电扇,当钢笔,当吉他,当画具,看着这几只背着家当,在日本的小街上,在黄色热烈的阳光下晃晃蹒跚时,不觉得辛酸,却有青春真好的喜悦感。
在过了“自由”的一夏后,不愿找工作,要艺术创作的樱井、湘叶和大野终于愿意面对生活现实,离开了二宫的小居。
一年后,再聚首时,已成为推销员,建筑工和酒店经理,他们从事了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一起挥霍青春的那个夏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之所以喜欢《黄泪》,跟是偶像团体出演有很大关系,如果换了演员,我还会这么喜欢么,一直投入地看完么。
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假如的,撇开演员不说,我喜欢导演把发生在五个人身上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有头有尾,不仅各个人如此,整个影片也首尾呼应——以二宫母亲的病贯穿始终。
喜欢他所做的小铺垫和留白——润和香椎的感情,广播里的唱歌比赛,樱井对女侍应的偷瞄,湘叶去问学长哪位伯乐买了大野的画,二宫对前恋人的两次“施暴”,一次是强吻,一次是怒斥。
甚至喜欢大摇大摆突然走进他们家,抛出印有圣德太子头像的万元大钞的学长(后来二宫拿出钱来的时候,已经见过“圣德太子”的大野说“还没见过圣德太子列队呢”非常好笑,也显现了他们确实没见过世面的单纯的“可爱”,他们还不已贫穷为耻,还天真得很呢),甚至喜欢那个读过法兰西大学,被恋人抛弃后神经分裂,成天和车站旁看上去寒酸的青年搭讪,许下婚约的疯女人。
当然最最喜欢的还是,几个梦想着将来成功的“大艺术家”还是小子的时候,蜗居在一起,不顾眼下的赤贫(真的是赤贫),简单的生活,还在欢笑着,坚持着,憧憬着未来,在那个已经开始渐渐躁动的东京夏天。
《黄泪》改编自永岛慎二的漫画作品,导演犬童一心也在片首题词:仅以此片献给永远的永岛慎二。
犬童一心的《狗狗心事》我看了开头就没有看下去了,这部让我对他有所改观。
——是啊,谁的作品都会有好有坏滴。
以漫画家为题材的漫画,就像以死跑龙套的为主角的喜剧之王一样,充溢在日常琐碎之中的,全是笑与泪。
在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中,从乡下跑到东京的年轻漫画家荣介,与梦想成为歌手、画家、小说家的三个年轻人一起,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里,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看看我们能创造出什么东西。
”四个年轻人初聚在荣介家的那晚,几个人东拼西凑地吃了顿饱饭,喝着小酒。
龙三说,若干年后,等我们都成名了,回想起今晚来,一定会觉得这真是个历史性的夜晚。
只可惜那一晚一晃就过了好多年,功成名就后的“历史性”却始终没有到来。
第一晚的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不得不面对的,是令人沮丧的现实。
ship 咖啡馆的咖啡和爵士乐填不饱饥肠辘辘的肚子,自喻为艺术的作品也换不来印在万元大钞上的圣德太子。
在囊中羞涩的生活中,难以点破的爱情更是奢侈而不合时宜。
当夏日即将结束时,所有的梦都不得不醒来。
在赶回老家的火车上,荣介读着友人们的告别信。
龙三说,并非天意弄人。
话是没错。
只是这样的感概,总要到挫折之后才会明白。
当荣介再次回到大家曾经共同度过那个夏天的地方,薰问他,你还想不想成为漫画家。
此时,收音机里传来的,是章一在这里创作出来的歌曲。
荣介闭上眼睛,狠狠地听着那破锣般的歌声,回忆着那些吊儿郎当的朋友们。
伊谢尔伦的风说,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似乎总发生在夏天。
那当然。
还有什么样的季节,比夏天更适合那团炙热的火呢。
PS:今晚在豆瓣FM中听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看了下电影简介,然后就找了个在线播放的链接一口气看完了。
这样的速度对我而言还真是难得一见。
PS 2:把以前习惯的长句切短了写出来,感觉好轻快!
PS 3:要不是那个各自从良的结局,真想给5星好评。
犬童一心根据32年前心动的漫改日剧改编的剧情片。
冲着二宫和也和松本润去的,却原来加上另外三个DD的这5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岚”组合。
难怪这么些年另外三个总也记不住长相,确实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没咋记住,存在感实在低,又闷又没啥亮点。
电影色调温暖,1963年的霓虹版致青春,没有乱七八糟的情情爱爱叛逆和堕胎,纯粹的平淡日子青春岁月里的5个乖乖仔,没事还一起洗洗澡,强灌几口人生鸡汤。
看的很舒服,却也实在寡淡,我二宫的戏份还那么少。
结尾所有曾经怀揣过梦想的年轻人都向现实妥了协,只有漫画少年依旧执着前行,这就是那位漫画家自己吧,有点触动到,很可惜群演不给力不是我的菜。
冬日的下午,窝在家里,盘着腿,跟时光一样慢的看完整部电影。
比想象中的好很多,毕竟一部顶着爱豆组合全员出演的“光环”电影很容易打下“偶像电影”的标签,好险它不是。
整部画风都非常昭和式,从布景到故事内核,四个艺术青年怀揣对各自的梦想聚到一起,漫画少年荣介,吉他少年章一,作家少年龙三,油画少年圭。
画面是昭和年代的色调,火车,街边小店,当铺,少年是昭和年代的少年,都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四个少年相聚在夏天,都怀着对艺术的极大向往,挤在荣介小小的屋内,时刻被钱所困扰着。
很讨巧的是整部以nino饰演的荣介展开的,nino对这种小人物的把握应该是全团最有经验的,无论<敬启父亲大人>还是<温柔时刻>都能清晰的表达出小人物的张力与性格。
最惊喜的应该是aiba,夏日晚风坐在窗边弹吉他,脚下是微醺到手撑不住头的朋友。
这就是青春啊,这就是夏天啊,虽然跨了大半个世纪,仍然让我感受到青春的共鸣。
一星一定是留给配乐的,两首主题歌太契合电影了。
多年以后,想当歌手的吉他男成为了建筑工地商,想当画家的内向男成为了酒吧服务员,想拿芥川奖的作家男成为了旋转门推销员,当跑杂小工的小孩回家种田娶妻生子,当初被认为出卖了自由换来四万六千元的漫画家还在画着自己的小漫画。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关于夏天的记忆,我们选择了梦想,我们坚持了梦想,然后我们走进了另一个现实。
我们从没有抛弃过理想,只不过理想给了我们另一条选择的道路。
就想在那个小房间嗡嗡了一个酷暑的电风扇,即便它曾经被拿去换成食物,最终还是被当了回来。
于是当我唏嘘着这个夏天快过完了却还是离我的理想遥遥无边,那是因为我从未给我自己一个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夏天。
-比《蓝色大门》还忧伤得让我蛋疼的后记
我们也曾经拥有梦想,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幻想,梦想总要被现实打残为幻想。
喜欢里面关于青春的歌,向往那种感觉。
我们现在什么也没有,也不怕失去什么,或许必须经历过痛苦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
这就是日本电影的画风啊,它可能没有大起大落,但是,生活本身也并非惊涛骇浪,它所讲的是人生,是真正的生活,是时间流逝,而我们无能为力,却也拼命地想要抓住点什么。
这样的努力或许得不到回报,或许并不光辉灿烂,还有些狼狈和窘迫,但是渺渺一生,只要认真地去对待,就足矣。
那个俯在桌上画着漫画的少年,那个轻弹着吉他的少年,那个写着不知何时能成稿的书的少年,画着没人欣赏的画的少年,头上叠着毛巾傻笑的少年。
是最平凡而普通的青春,也是最美好的青春。
夏天是什么呢?
夏天是无尽的闷热与刺眼阳光,是不休的蝉鸣与偶尔的树响。
夏天就是如此单调、乏味的东西,但是它仿佛一直在,一直不会结束。
这就是青春,无趣地等待着成为大人的那一刻,似乎永远不会完结,但是终于有一天,孩子会发现,夏天已经过去,自己不可复返地长大了。
你真的想做漫画家么?
喜欢二宫和也的奈一定也会关注这部电影吧。
什么是自由,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比如容介画漫画,龙三写小说,小章写歌,我画油画,现在夏天快要结束,我放弃了画画,龙三也说不再写小说了,随心所欲的季节,居然成了放弃梦想的转折点,真讽刺啊。
仅仅靠画画或是写作,是无法生存的。
关于青春与梦想,还有重病的母亲终于来到大城市接受治疗这些桥段几乎就是《柠檬时期》和《东京塔》的综合,看的时候又有共鸣了,一群人为每顿饭发愁,终于想到自己开始做饭然后把咖喱饭锅煮穿了,这里都笑死我了。
火车不可避免的再次出现在电影中,这已经是两天里连续三次在日本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了,又是月台的别离,这次换成了四个朋友之间的分开,一样的伤感。
PS:澡堂墙上居然还有《入浴者心得》。
“你想要什么?
”“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部影片,在老式平淡带有一丝忧愁的镜头中,描述了4个“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青年的奋斗,和他们的归宿。
在我看这部片前,完全是冲着其中有个“漫画家”的角色而看,也担心岚这个偶像团体演出不知道是不是什么偶像类型的片儿(虽然我很喜欢二宫和也的演技)但是看完之后,我震惊了!
我看不出很多看过此片的人所认为的青春无奈,又或是是现实和梦想的冲突。
在那些表层的文艺腔调之下,这是如此励志+理智,又带有行为学色彩的片啊!
结尾的交代是至关重要的,3个人没有实现梦想做了“普通人”,唯独那个漫画家实现了梦想,从后来的漫画中,可以看出他画的是他梦想的儿童漫画。
影片描述4个抱有“梦想”的青年在一个夏天的片段。
(确切的说是5个,还有一个米店的青年作为这几个人的陪衬)一个想成为儿童漫画家(姑且在这里就称为“漫画家”)一个想成为小说家(姑且在这里称为“小说家”)一个像成为传统油画家(姑且在这里称为“油画家”)一个想成为歌手艺人(姑且在这里称为“歌手”)一个没有伟大梦想,踏实活在当下在米店干活的小伙(姑且这里称他“米店小伙”)4个人,说着“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3个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最后都没有做成XX家,唯一一个,在片中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漫画家,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4个人,都不想向现实妥协,就像片中小说家一直述说和贯彻的,艺术家的正道就是以艺术为生,如果去打工来养活梦想就不是正道而是侮辱了。
不过这其中,3个人很讽刺的,为了吃饭典当了作为“梦想”象征物的钢笔、吉他、和画(比较戏剧化的是,这个画不是自愿典当的)。
唯一那个用打工来养活梦想的“不正道”,“不王道”的漫画家,也是唯一没有典当自己梦想的人(他典当的是代表了享受的身外之物“电风扇”)。
这部影片拍的隐晦和具有相当多的象征意味,描述了不同的人格到梦想的距离有多远。
1, 漫画家,他为了养活这几个梦想人吃饭,也为了母亲的病,一直画着不感兴趣的色情商业漫画。
被编辑看中画技,要求他和名剧本作家合作,他毫不犹豫的清高的拒绝了,但是随后他做出了妥协(尽管机会流失了)。
他面临的是最实际的困境,母亲癌症需要治疗,几个人住在他这里需要吃饭。
他一边对生活做出了妥协,一边一直努力的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被编辑用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方式侮辱,他动摇过痛苦过,但依然没有放弃。
在夏天,在最穷的时候,他典当了电风扇。
2, 油画家,他有一点点努力,有一点点才华。
比起一直耍嘴巴皮子的小说家和动不动就去柏青哥赌钱的歌手,他一直在努力创作,在绘画。
在他最动摇的时候,很高兴找到一个想结婚的有钱富家女,在生活上有了依靠,在他觉得自己不用再为生活所苦可以大展抱负的时候,发现结婚是场骗局,这件事和发现他的画并没有被画商认同加一块儿,把他往放弃的方向重重推了一把。
在最穷的时候,别人典当了他的画,并且典当值4万之多。
他是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当了自己的梦想,这种戏剧化和滑稽的地方诚如他这个人——他为别人的赞美而努力,又因为别人的冷遇而放弃,连梦想都是别人当的。
最后他成了建筑工人。
3, 小说家,他很聪明,看的书比周围几个人都多,嘴巴里很多理论,就连最后点题的那封信中引用的法国小说家的话也是出自他口。
他的脑海里也有很多好的故事和小说构想,从他与咖啡店老板交流故事情节而引发别人浓厚兴趣可以看出来。
但当别人查看他稿纸的时候,却是一片空白。
他不像油画家至少还是去画了,他至始至终都未写一个字。
镜头调到他头上的时候,只有他在看小说,在小说上涂涂画画或是构思。
在穷的时候,他2次典当掉了象征自己最宝贝的梦想的钢笔。
尽管他口中高歌梦想,他却是最胆小的那个。
如同他认为打工养活梦想解决吃饭之道对他的梦想是一种侮辱,他太完美主义,结果反而害怕失败而一字未写。
梦想的夏天结束了,最后他成了推销员。
4,歌手,他充其量也就是为了抒发当时的躁闷的青春情怀而写歌唱歌,一直写着消极的呻吟的歌词,悲伤的曲子。
片中有个镜头是朋友问他能不能写点欢乐的歌。
比起写歌,倒是到柏青哥赌博更加熟练和有技术,尽管他嘴里说唱歌是他的生命,可是当他的创作稍微有一丝不顺畅,马上就去玩柏青哥打发时间。
在最穷的时候,他是第一个典当了自己吉他的人。
最后他成了夜总会招待。
5,米店小伙,片中有这第五个人作为其他4个梦想家的陪衬。
这个米店工作的小伙,一直对他们几个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援助。
他对这4个“有梦想的人”带有相当的仰慕之情,喜欢跟在他们后头听他们谈论梦想。
但他自己的生活是朴实的,没有高远的理想而只是活在当下。
女一号最后也嫁给踏实的他,他是他们中最早结婚生子的,到最后米店小伙还给他们寄了自己种的蔬菜。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被用烂的话是如此经典,想不用它还不行。
这片在现实和梦想冲突的包装之下,演绎的实际上是人格和人格的冲突。
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但是不同的人格离梦想的距离是完全不同的。
要实现梦想,需要的人格是:坚忍,勤劳,能吃苦,能向社会规则做一部分妥协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妥协,遇到负面评价也一样努力不懈,脚踏实地。
而实现不了梦想的人,也通常有一些共性:夸夸其谈,懒惰,吃不了苦,轻易被环境左右思想,疏于练习,太追求完美,缺乏承担后果的勇气。
要么就像米店小伙一样,活在当下,朴实的着眼于眼前的生活,倒也是十分幸福的。
这几个人最后的归宿也很有象征性。
夸夸其谈的小说家成了推销员(他可以彻底发挥他的特长),容易被别人影响和摆布的油画家成了建筑工人(这下可以彻底听命行事),歌手成了夜总会招待(和他的女朋友做了一样的工作)。
唯独那个具备实现梦想人格的“漫画家”最后当上了真正的漫画家。
这是一部励志片。
小大的那封信说出最难忘的话——人生从来不会骗人。(通过这部片认全了ARASHI所有人,笑=)
挺有趣的,剧本和拍摄都还行,但三个臭皮匠演技实在太烂了,换个人应该效果会好很多。
不会在有这样的时间大家悠闲的聚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TAT
“因为我们是意志薄弱、平凡的人。我们就是如此普通的人。这样的夏天,我们是再也不会遇到了吧。这个夏天流过的眼泪,也不会再流了吧。再也不会有。”
拍的过于散了,演员演技也很一般
儿童漫画家,小说家,油画家,三流业余歌手,以及偶尔出场的小帮工,同一屋檐下的夏天!坚持理想,饿肚子没饭吃,放弃理想,又可以一起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真实面目!某种角度也可以把本片视为励志题材!
很温暖的片,也很哀伤~nino的演技真没的说,吻初恋情人那一段的时候被打动了~sho少以那样一种颓废的形象示人,居然也很好~某两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天然和BAGA
不得志的漫画家和3个大闲人。然后aiba的kiss是最大亮点
温柔派、治愈系。最终四个做梦的少年里,惟有荣介将梦想坚持下去,三个男孩,终结了自己的梦想。但最终是否坚持梦想,影片都没有褒贬或者评价的意思,电影自始至终,都只是非常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样一段有关青春、梦想、爱情的故事。
梦想呢,你还能记起吗?
有时候这种平淡到毫无高潮的片子反而自然又真实得让人落泪,青春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东西罢。终有那么一个随心所欲的夏天,会成为放弃梦想的转折点。
只顾氛围,拍得太散了,即便那个夏天真的只有虚妄,也该对每个人为之痴狂的东西多贯注一点情感吧,哪怕多展示两页二宫的漫画。松本润成了早熟之岚,其他四人还在狼狈青春,他居然已经抱得美人归,就挺好笑的哈哈
我义无返顾,远远的把哥们甩在脑后
http://www.mtime.com/my/xiting/blog/637145/
只不过有些人的梦想,选择坚持了下来。
一整个无聊的夏天,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友情,节奏细碎又平淡,日本偶像的颜值属实不太符合我的审美
我能看完是我的实力。。。超级日本片子。。。
主題爲什麽是黃色的還是沒有看懂。AIBA和香椎由宇的感情是看點。五人泡熱湯時我實在是雞血一把,瞪大了眼睛看,白花花的少爺的屁股還有小大的= =。AIBA的身材真是好,腿很漂亮;少爺總是勇於毀滅形象;LEADER越看越好看了,眉目真柔美= =。NINO的感情戲接受不能,冷靜!!
有钱才能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 PSSSSS 明显二宫和翔少演技更好
08年加“想看”的片子今年终于看了。原来不是犬童导演和二宫合作,而是和岚合作的(当时还不认识)不知道对日本人来说是否会有格外真实又怀旧的感觉,反正对青春的认识是很有共鸣的。无力的青年们,妄图追求理想却怎么也走不扎实,脚底踩泥磕磕绊绊总是滑倒,只有坚定的人才能行。犬童导演实在擅长处理这种“有些笨拙”的角色,他自己说“有些人能轻易把握时代,走得一帆风顺,但总有一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会笨手笨脚,会不知道怎么去适应这个时代,我觉得他们的身上有种非常吸引我的魅力,所以我拍的很多的电影关注的都是这样比较笨拙的人。”这一点在这部漫画改编的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岚的“邻家青年”感真是很强,演得很适合角色。对这样的青年我从来不会有心疼的感觉,反而会有:哈哈摔打一下吧,未来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老年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