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完之后有点郁闷的片子现在渐渐的有点理解为什么现在现在那么多人只要性不要爱了,激情可以很快就忘记,而感情却不能。
女人一旦进入母亲的角色扮演起妻子和妈妈的双重角色起就很难再有自我了,所以男人很容易就不爱这个时候的女人了,激情也没有了,男人的感情也磨光了。
我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母亲可以为家庭为孩子牺牲那么多,直到看到小baby出来的过程母亲是如何承受这种痛苦,九个月的含辛茹苦几个小时剧痛的煎熬,,怎么能不宝贝呢?
让男人生孩子吧,换他们挺9个月的大肚子换他们在产房吼啊叫啊把孩子憋出来换他们在孩子半夜哭叫的时候陪在旁边不休不眠换他们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不过话说回来,女人不能太无私就是了
从女主抱着妹妹说,我想出去和朋友聚聚开始看。
我一个人坐在电视机面前,封闭培训七天,出门的时候妹妹在花园玩,看见她,不敢过去说再见。
——抱抱。
妹妹会这么说。
从女主回家见妈妈,哭到剧终。
老太太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去,我带她。
晚上跟我睡。
出门前,哥哥跑过去再见回去玩玩具,老太太一直站在门口等我们走掉。
去台湾的时候,哥哥也只一岁多,吃晚饭的时候视频,假装我很想他。
《江湖》里说,女人越生娃荷尔蒙改变越多,越适应当一个妈妈,越溺爱最小那个孩子。
荷尔蒙的部分我不懂,但是哥哥一直在老太太的搭把手中交过去重心。
妹妹是我一手带大。
13个月。
只要我想,时刻可以闻到她毛毛大头的味道。
包括现在。
周先生想要逃离家庭,我当然知道。
他说,送你不辛苦啊,只是开车。
开三小时车,放空三小时。
我也想。
晚上,一个电话都没有打回去。
我在这里,没有认识的人。
也觉得孤独。
可怕的,没有未来的感觉。
女主和男主和好了,但是教职呢,还是丢掉了。
在来的路上聊天,我的结论是,现在的单位,所有单位,都只想要小男人。
生妹妹,我丢掉两个机会。
那个时候不觉得,现在反而更在意。
两个小孩子,更需要时间,也发现,或者说,更发现,也需要钱。
周先生说,我不想只做一个节点。
我也不想。
一件幸福的事——一个关于节点与个人的资源争夺故事。
幸福吗?
故事的最后,讲,生命。
真没有说服力。
周先生说,我不想只做一个节点。
讲生命,是一场溃败。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之战。
其实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标题党点进去,但当我花了两个小时看完它之后,我发现我恨不得分享给所有成年的女性朋友,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很现实,它在用很直观的手法变现现在女性婚后的常态,毕竟每当小时候幻想的永远都是结婚后公主和王子一直的在一起,而现实中的常态确是另一番面孔,就像孩子即使很可爱却也无法去改变他震耳欲聋的哭闹声让你感到厌烦,还有想着想为自己事业奋苦一博转过身却发现家庭到处杂乱,让你无法放下眼前的忧虑,当你苦苦要求另一半给你自由,却发现其实他一直在作乐,就会觉得自己努力变得可笑无趣没有了意义。
而这些东西,是女性将来会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而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是让女性提前认知生活,才能更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让现在不会后悔,这是我觉得的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在优酷看到的这个片子,实在无聊就点进去看了。
这是很不顺畅的一次观影。
客户端看不了换网页,网页也阵亡了,最后还是在客户端结束的。
用了两天看完。
在进入故事30分钟后,遭遇无法播放,说它有多吸引我,也没有。
于是在挣扎几次仍旧无果之后,我选择了放弃。
今天才重拾起来。
开头的情节很浪漫。
女主角在男主角上班的影像店借碟片,两人以此传达情感,陷入热恋。
他们疯狂的爱着,尼克深情的向芭芭拉表达他想要她为他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于是……我以为既然他们如此相爱,既然尼克那么渴望一个爱的结晶,生养一个孩子应该会像片名一样幸福。
结果不然。
整个过程芭芭拉很痛苦,孤独,甚至有些抑郁。
而尼克,无法理解她。
芭芭拉多么可怜啊!
这是一部喜剧片,却没有多么搞笑的情节。
芭芭拉逃产课出去打游戏的时候,我想这是一个多么可爱俏皮的女生!
她那不想像一只母狗一样的想法,我不能再赞同,于是会心一笑。
哈哈哈哈,对嘛,why should I do like this,我也是人,我也像男人一样。
凭什么?
怀孕的过程多么辛苦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想见。
芭芭拉是伟大的,生育孩子的人都是伟大的。
尼克提出换份工作以求给予母子俩更好的生活时,还是很感动。
这个男人还是爱她。
怀孕还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在后面。
照顾孩子,哺乳,学业,……芭芭拉承受太多,渐渐迷失自我,痛苦不堪。
还要面对阴部因为自然生育而松弛的问题,当医生夸她的阴道很有弹性时,她哭了。
尼克还是约见朋友,过着和往常差不多的生活。
当芭芭拉在他面前情绪失控,抱怨时,他不理解,他认为自己辛苦工作也付出了很多。
那哪里有芭芭拉辛苦。
心寒。
突然联想到之前看的电影《我的国王》也是法国电影,也是女主生孩子之后陷入癫狂,比这个更偏激。
芭芭拉妈妈说“当你认识到男人并没有什么用时,你就不会如此难受了。
”也许是吧。
我想既然有了矛盾,伤了心,分开是最好的结局。
影片没有这么处理。
芭芭拉回到母亲身边,与母亲和好,与父亲和好,与自己和好。
还好,尼克好好的照顾着她们的女儿,然后芭芭拉回去了,发现他们还是相爱。
影片更像是芭芭拉一个人的蜕变,尼克在其中“并没有什么用。
不知道有多少影迷能感受到芭芭拉的幸福。
更多的还是对怀孕和婚姻的担忧吧。
”不少女性对生育都怀着一定的恐惧心理,要是男生能够在女性生产过程中,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关心女性的心理,也许生育会变成一件更幸福的事。
刚怀孕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反正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看了,也没太注意。
电影多短啊,怀孕可真的是有40周,40周啊!
在生理上,没有孕吐反应还好,有孕吐才真是要了命。
更要命的是,对周边环境情绪特别敏感,身边人说了做了什么事都能带来不安与自怨自艾的情绪。
老公稍稍有一点不耐烦不待见,心里的火就关不住,因为思维模式已经调成既然是两个人的,我一个人受苦你为何嘴巴还不够甜蜜,是什么原因?
是不爱了还是不爱了,不行,要离婚!
生完孩子的阶段我暂时还没经历,估计也会惨不忍睹。
我最难过的,因为辞职,是我找不到自我了,生活感觉就是等一天错一天。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母性很伟大。
两个人在一起,爱情很美妙,然后组建一个家庭。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以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她的出现会改变两人世界的平衡,夺走妻子很多的关爱,精力,身材等等。
这时候男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这个男人是否足够成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在这个时候他要怎做。
我记得Citizen的广告词,前一秒钟父亲的孩子,后一秒种孩子的父亲。
随着这一刻的出现,在女性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空前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男性需要给予最贴心的支持和后援。
这时候的理解,关心以及呵护不仅仅处于爱情。
关于爱情,婚姻,孩子,我们都是从初学者开始,除了享受其中的幸福之外,我们还有付出很多的责任,更要尽其所能的维系。
激情过于炙热,最温暖的就是温情了。
希望我媳妇生孩的前期后期,我能做好一个称职的幕后人员。
夜半时分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先写了一句简而言之的感觉:明早爬起来写影评。
我愿以为有些情绪会随着一夜的推移而渐渐消散,但事实的事实是,这种情绪依然萦绕心中挥之不去,而随着落在文字里而越发变本加厉,额....或许是因为此部电影太契合目前的状态和身份,那些场景的熟悉的历历在目,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两个人同看的电影(虽然我是自己先行看之),虽然导演是男性,但影片中的桥段及对白是那么切中女性细腻而脆弱的心,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懂得女人的男人,在丝丝入理家庭生活的平铺直叙中,不露声色的着实一击,生生让人觉得心疼。
对了,这是一部法国片,法国,我一直钟爱的国家,电影的节奏也延续了欧洲文艺片一贯缓慢唯美的风格,影片有点Yellow,有点血腥,有点无厘头,有点喜剧,有点悲伤,有点无可奈何,有点….怎么说呢,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看见不同的东西,内地译为《一件幸福的事情》有些太过普通,而港版译为《快乐孕记》虽涵盖了信息量但却有些直译。
不管如何,我还是觉得影片适合某一类特定人群,比如准爸准妈或初为人父母的亲们。
(如果孩子再大些,可能会回想起曾走过的路,只淡淡感叹一声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吧)影片的前半部是我所经历过的,后半部是我或许即将经历的,写下此篇文字之时,我开始了预产期以个位数倒计时的日子,经历了孕期的种种不适而即将瓜熟蒂落,心情百感交集,一言难尽,不加赘述,只讲电影,不讲自身。
影片从两个人的“花样年华”到迎接小生命的呱呱落地,从呕,吐的肝胆俱下到看到宝宝B超影像而喜笑颜开,从一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沦落到家庭生活的琐碎,处理各种关系,婆媳、与父母、与先生,甚或与Baby。
她的每一句独白都呐喊的那么有力量,而转过身才能看见她脸上流下的一滴泪,惺惺相惜,我看的落泪,女主人公的每一步都是女人要经历的,也只有女人才能经历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只有细腻的人才懂细腻的人。
而问题的问题在于:谁他妈的说这一切天生就该是女人所承受呢?
生孩子的过程就已经是把自己撕裂,再缝上,再撕裂,再缝上的过程,当女人由于身体和心理而疼痛辗转难眠的时候,望着身边睡的正香的那个家伙,是不是就像《她来听我演唱会》中“小孩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那个男人早已入睡”。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某时某刻,也会感到身为女性的一种悲哀,当然,生与不生,是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与世俗压力相妥协的结果,既然选择,就要承受与之相衡的结果,就像张悬所唱“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却的却是人生”,付出与收获其实很难获得真正的平衡,在一个伟大的母亲与一个独立的女性之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影片的结尾画面唯美的像一张明信片,两个人相视而坐,比起一开始的青涩稚嫩,眼里被生活沉淀了更多的东西,或许是暂时表面的圆满,谁都知道,未来要两个人共同面对的柴米油盐的事情还有太多,在这点上,我宁愿相信,片名《一件幸福的事》更像是导演和观众们开的一个黑色玩笑,当然,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浑浑噩噩不去思索随波逐流老婆孩子热炕头(老公孩子热炕头)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不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现实面前,无需想太多,否则显得矫情,只要勿忘初心,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作为写手,总有一天会化成文字而凝结出来。
junru推荐并且和我一起看的电影 我从没想到看完之后我会感到如此震撼 关于是否要拥有一个孩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我确定的不能再确定 但是当经历了男女主的生活之后 我真正的开始思考 我为什么想要拥有一个孩子 片里面的女主生孩子的片段历历在目 我作为一个男性依然隐约能感觉到那种歇斯底里的疼痛 和自己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关照女儿的那种无奈感觉 其实我们认为很多时候社会是讲道理的 当你表达出不开心了 会有人安慰你 当你表达出自己累了 会有人因为歉意去理解照料你 但是在孩子面前却不可以 孩子只会让人付出却感觉无力 无力表达自己的艰辛 无力吐槽自己的疲惫 想起了我妈经常跟我说的 等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 通过这部电影 我确实感受到了凤毛麟角 仿佛被扼住了喉咙 像在人前大声哭诉 却只能换来孩子更大声的哭泣 纵然知道这是junru想用来说服我不生孩子的例证 也不得不感叹确实打动到我了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吧 很多事情当我还没接触的时候我会天真的去想 也就那样 但是当我真的去经历 去目睹 去思考的时候 我会发觉之前的自己有多么的愚昧和自负 在略微知道了一点皮毛之后我第一反应不是沾沾自喜而是会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回头懊恼曾经的自己何来的自信?
生孩子的事还得从长计议啊…果然是一件“幸福”而又幸福的事呢
(有些剧透)编剧的意旨应当是立的比较高的,但评分不高,大概因为这种题材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太愿意把两个主人公划归为文艺青年,他们只是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触,读过一些书,将生活过得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相信影片开头应当是许多女孩子对恋爱憧憬的模样,毕竟和爱的人一起旅游租房子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然后影片便进入生养孩子的阶段。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的讲述与拍摄,不再视身体为机械的身体,而是感触柔软容易变形的一件易耗品。
孕妇不是突然就能生产的,而是痛苦地经受着身体的变化、可能会有无穷无尽的抑郁情绪、需要做好万足的心理准备。
当身体的论文遇上学术论文,康德笛卡尔莱布尼茨们已经“落后”了,即使他们将世界讲述为形而上的完美整体,但对女主来说远不如那份对女儿蕾娅磕磕绊绊痛苦的爱。
结尾讲女主选择写小说代替论文,可能也是对“其他人问题”的重新审视——她不愿意再做理性的逻辑的假借某位哲学家的分析,而选择用自己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许女主最开始就选错了读书方向hhh女主与男主的相处模式也很让人羡慕,有问题就会说问题,也足够容忍不会突然某方撂担子不干——也不仅是夫妻相处间的问题,还有比如女主对自己身体的直视(我们的教育也真是缺乏),与父母关系的重审与处理,与学业或工作的处理。
所以说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不仅有可能推翻单身生活时的所有人际关系工作成果,还要强迫不断地输出爱——影片末尾好几次提到了脱胎换骨。
所以生育这件事不能只出于热情、疯狂与爱嘛哈哈?
这一件幸福的事也许会带来更多幸福的事,但过程着实有些沉重。
带领观众看到母亲们怀孕—生产—哺乳阶段的经历,这个题材应该还是不多见的;典型滴法国美女;拍摄也很不错;值得
女性是伟大的,有孩子以后一切会变复杂,不是一个人而是要考虑更多想得更多。
养娃不易,养娃后双方关系的变化也因为养娃而变,这在以前美好或完美剧情中很难预见到。
坠入爱河很容易但这以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尤其照顾孩子产生的矛盾等等都让工作中的双方疲于应对。
这对于女性有家庭的女性是不公平的。
没有家庭的男性省去了照顾家庭的时间,论文写的好学习好有更自由的时间并不代表能有好的责任感
推荐所有人去看的一部电影,如果有繁衍后代的欲望。看了以后忽然理解为什么说母亲特别伟大,理解了为什么和有娃的闺蜜在一起玩到最开心的时候她们会忽然掉眼泪,理解母亲为什么总忘不掉我们是婴儿时和父亲的争执。所有的女性,不要指望自己做一个完美的女性或者完美的妈妈,首先做自己。
这种十月怀胎的电影对女人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恐怖片,或许会对准爸爸们有启发。终于明白哲学家为什么都是男人(或者是未生育过的女人),因为他们从来不要也不能接触真实的生活。P.S.导演很帅
authentic n awful
除了女主的颜值其他一无是处!她妈竟然说她不漂亮,是不是对难看有什么误解啊?生娃的时候助产师竟然还能坑产妇一把?生了娃竟然能做到一年不出门~?回娘家住还得饱受批评~?扣四星~!
我特别不高兴 最讨厌这类的电影了 草泥马!
生孩子对爱情的影响。女主身材很好,读书读得太多油盐不进,男主萌萌的,情商很高。
开头特别喜欢,多给一星
男主角长得就是oscar isaac + 卖口心
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的,都是慢慢适应自己的角色不是嘛
爱情是惊喜不断,婚姻是烦恼连连。哲学无法将你从枯燥沉闷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会让你在抽象的概念中不可自拔。人生的难题,多一些勇气,多一些回顾,多一些反思,渐渐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2017年重看】很温馨很闹心的片子 相爱的两个人能做的最美的事就是制造属于两人的爱情结晶了 生活淘尽繁花 最后剩下的还是生活本身 不再爱的悲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不得不爱——一件幸福的事
这剧情也太没戏剧性了。。。生娃不就是这些鸡毛蒜皮吗?
我能和他做的最爱的事
对于怀孕期的妈妈可以看一看~
感觉现实也不是这样的。。。
怀孕和生产在电影里这么温柔浪漫,但它们都很短暂,孩子诞生以后的生活才是极其漫长又煎熬的过程。而全部的这些温柔和残酷都是大部分女性必将经历的生活阶段。男人应该要知道拥有她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爱情和生命都得来不易,享受且珍惜吧。
非常难得的现实生活和女性角度。编剧导演是男性更是意外。女性必看。
拍得像流水账,一般般,总是停留在表面的争吵上,缺乏深层次的刻画。男主好看。
就是怕了
Un heureux évén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