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部警匪片来看,你会大失去所望,因为这不是一部警匪片,也不是一部硬汉片,这部电影的内核,在于“冲突”。
要抓住这部片子的内核,你需要观察两个细节:1.男主身边的都是老旧的东西。
2.所有现代的环境,都跟老旧的有极大的冲突。
电影一开始,我先注意到了个细节,公交车极度老旧。
从电影角度看,08年法国还不该有这么老的公共汽车。
影片里的是一辆塞特拉s140客车,60年代投产。
这个公司估计也不存在了,我在网上也找不到这个公司的信息。
接着男主出现,后拔出一把半自动手枪,这是一个现代要素,结果很明显,它被没收了。
后面的我也不仔细考究了,例如警局的不寻常破旧,看起来就像个旧工厂,关押杀人犯的古老监狱,男主的老爷车和他老婆住的破旧医院,变态杀人犯工作的旧城堡,到最后那把M73,甚至!
男主分别因为找猫和打架而两次进入的警车,都是21世纪前的东西。
那就是说,男主没有坐过和开过现代的车。
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明显,他就是要营造一个新老冲突。
男主上司开的跑车,第一个受害者的现代化别墅,女主生孩子的现代化医院,有冲突的,都是现代化21世纪的代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导演绝对不是要拍一部警匪动作片,也不是要拍悬疑片,这是一部有着深度内核的影片。
那这部影片最大的深意在哪里,我觉得从男主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导演要引诱的,就是冲突。
“你信上帝吗?
”-“我要杀了他。
”影片从一开始就积累冲突,尾声达到最高峰,想放狗追犯人,结果自己被咬死,犯人明明有罪却变无罪,男主的垃圾同事做苟且之事时却被男主杀掉,靠撒谎信教假释出来的杀人犯却在教堂里被杀,男主自杀的时候,女主的婴儿出世了,女主给他起个男主的名字。
对,这就是导演的基本线索,无需在意什么女主怀胎这么快就生了,什么杀人犯轻易打倒警察,你要在意这些,那跟在游戏里找真实感没什么区别。
这部片子最后致敬的是父母,也许父母,就是那个一直在旧时代,用尽自己一切方法,冲破冲突,做孩子们最后的防线,最后一刻,也就是那把在20世纪保护无数法国人的M73手枪。
当然,这部片子不是我一两句可以概括的,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思路,能有多一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警匪片吗?
有警察,也有变态虐杀犯,好像应该是。
但我觉得不是。
这是一部讲述绝望的电影。
Daniel Auteuil所扮演的警察路易在片头一出场就说:“上帝是狗屁,我迟早要把他干掉。
”于是我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绝望到底的电影。
作为警匪片,这部电影很水。
屡次犯下施虐奸杀罪行的马蒂亚斯很轻松地就被路易逮了出来;即将被释放的老变态苏伯拉的狡猾和残忍经过大半部电影的铺垫,出狱后还没来得及展示他的凶残,就被路易一枪爆头……如果这是一部警匪片,实在是很失败。
我几乎没有在电影里看到任何悬念:苏伯拉一出场我就知道他绝没有悔改;玛丽一出场我就知道他和路易之间有暧昧的纠葛;乔治一擦他那把MR73我就知道接下来路易会拿着这把左轮枪完成使命;茱斯蒂娜一生下那个孩子我就知道她会为他起名“路易”……不是我聪明,而是导演似乎根本就没有想要设置悬念。
他把力气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在生产绝望。
路易的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植物人妻子躺在医院里,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更深的愧疚——在车祸前他和同事玛丽就有了婚外恋情。
路易不是那种施瓦辛格式的硬派好汉,也不是肖恩•康纳利式的优雅绅士,他是一个满怀歉疚,失去希望的中年人,头发凌乱,双眼无神,酗酒,他甚至一开场就醉醺醺地打劫了一辆公交车,第二天在拘留所醒来满身酒味尿味却记不得自己昨晚做了什么。
他被解除武装,调去投诉台上夜班。
由于他刻意的疏离,情人玛丽成了另一个同事科瓦尔斯基的玩物。
除了副手乔治,他没有朋友,被人排挤。
他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只有一个房间,挂满了血腥的杀人现场的照片。
他没有权力继续调查连续奸杀案,只好在业余时间独自追查,搞个人英雄主义。
二十五年前他抓的凶手苏伯拉眼看着将获假释;二十五年后的凶杀案他找出了凶手马蒂亚斯,却在抓捕过程中狼狈不堪,最终搭上副手和凶手两条性命。
马蒂亚斯是警方高层人物的儿子,案子被密封,证据被销毁,死掉的副手背上黑锅,他呢?
领退休金,走人。
他还想垂死挣扎,让玛丽帮忙一起去停尸房在罪犯尸体身上提取DNA作证,却被当场抓获。
这是一个再成功不过的失败男人。
在被沉重的负担压垮之前,他还有所剩不多的一点点力气想要抗争。
但是一个平凡人绝对不可能抗衡整个官僚体制,严阵以待的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定了他(对我们来说,理解这种冰冷体制的绝对力量实在太容易了)。
当苏伯拉在杀了一个狱友之后仍然获得了假释,将目光瞄向了二十五年前自己虐杀的那对夫妇的女儿时,路易终于放弃了向体制寻求正义的坚持,开始了他自己的杀戮之旅。
他用副手收藏的那把“太他妈的漂亮了”的MR73左轮枪的枪柄砸碎了科瓦尔斯基的脑袋;他在修道院面对那个虽然毫无疑问将要开始他的犯罪之旅但是毕竟还没有开始的苏伯拉,击穿了他的额头;他到医院杀死了自己的植物人妻子,然后饮弹自尽。
路易不是英雄,虽然很多看了这部电影的人说他是。
他只是一个绝望的中年人,在绝望到了顶点之后,他爆发了,仅此而已。
路易带上副手去抓马蒂亚斯的时候,并没有通知自己的同事,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这个案子的负责人,他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什么光明正大的借口——“不能便宜了科瓦尔斯基”。
他最后杀了科瓦尔斯基,这个鸟警察确实是一个烂人,他上遍了城里所有的妓女,抢走了路易的情人和案子,还猪脑一般地放过了对苏伯拉的审查,但说一千道一万,他只是一个烂人,一个不合格的警察,这不是路易可以杀他的理由。
跟我们一贯自以为是的优雅、浪漫的法国人相依相随的,是从大革命时代就渗透在法国人血液里的暴戾,尽管他们也有无数崇高伟大的信仰和理念,但实施到最后,却总是驾轻就熟地使上断头台和绞刑架。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是彻底消灭它……路易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一个好人,也许曾经是,更不是一个英雄。
他只是一个终于被绝望的生命压垮了的男人,他想解脱,离开前要把一切能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做了,把能杀的人都杀光,无论是仇恨的还是深爱的。
一个站在绝望顶点的普通人。
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会有和他一样的某一天。
路易是绝望世界里站得最高的一个人。
《MR73》里充斥着这样的绝望,并不只是一个人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内务官问玛丽:“像你这样的女人,怎么会沦落到这个破地方来?
”她说:“我为什么会沦落到这里那是我的事。
”她不仅沦落到了这里,她在这里变得更加沦落。
她和路易之间有了莫可名状的关系,后来又成了科瓦尔斯基的禁脔,她虽然是上司,却似乎只是男下属们比拼的一件道具。
路易问:“为什么要跟那个垃圾在一起?
”她说:“因为像你一样,路易,我绝望了。
”乔治是路易唯一的一个朋友。
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副官。
路易说他“妻子瞧不起,孩子不喜欢,破房子连他自己的屁股都塞不下”,他回答:“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这样。
”这个头发已经花白的副手也许曾经年轻气盛,豪情万丈,但早就已经绝望了。
在他被路易说动想再去努力一把成为一个英雄的时候,他死了,被狗咬死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品尝过绝望的味道的。
他们为什么绝望?
因为不再年轻?
因为他们尝试过了所有可能,最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就像电影里浓浓的暗色,冰冷的阳光、暧昧的薄雾、似乎永远也不会停息的暴雨、潦草的眼神……我们的生活,也许就像玛丽形容路易的:“一个心力交瘁的男人被逼得走投无路。
”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和不死英雄,连开心果和幸运星都没有几个,那只是用来消遣的。
不是每一个错误都会有人来纠正,不是每一次灾难都会有人来解救,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世界算不上漆黑一片,却也绝没有灿烂阳光,我们生活在灰暗中,浓浓的雾色。
幸好还有一个茱斯蒂娜,和她的孩子。
她也许是唯一的一个,似乎战胜了绝望的女人。
茱斯蒂娜不是没有绝望过,但她仍然还有勇气。
也许是因为她还年轻。
年轻就不容易走到绝望的顶点,还能在其中寻出一些继续的力量。
像那个刚从女人子宫里被挖出来的肉红色、湿漉漉还连着脐带的小东西。
几分钟后他被擦拭干净,渐渐在母亲的乳房间沉睡。
他被母亲起名叫“路易”。
路易?
又一个叫路易的人。
他的面前还有未知的岁月要去经历……但愿顶点不再是绝望。
纠结再三,还是决心按住自己,一定要在今晚把MR73的影评写出来。
像是半逼着自己似的,是因为很久没写过影评了吧?
找借口说许是因为很久没看过让我有冲动想要嗒嗒嗒打机关枪一样喷涌出一篇影评的过瘾片子了,那种一气呵成不吐不快的感觉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
【但你怎么不说你最近看的片子少得可怜呢...?!
...好吧,不管怎么说,在看完影片的感觉还没完全消失前至少写点感受,致敬路易我大抵也只能做到如此了,毕竟我的MR73还不在手。
今晚,我看MR73的这晚,是一个雨夜。
剩我一人在家,独自蜷缩在沙发的角落里,外面的光线逐渐着由昏暗到漆黑,直至万家灯火亮起,窗上早已布满细细密密的雨线,而我对此却毫无察觉。
契合着片中慢热的气氛,无奈而绝望,真是再合适不过。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静谧配合的氛围,虽然我是之前看了一部分,今天准备从中断处续弦再接着看的,但却丝毫不影响我很快进入剧情,进入到那样黑暗颓废和压抑的生活中,并且充分享受到结尾紧凑的属于MR73的正义,在控制不住地眼泪中迎来了片尾的字幕,更以至于看完的好一段时间都沉浸在那样的氛围中沉浸在路易和他的故事里缓不过神来。
我很珍惜每次这种能看进去的感觉,伴随着对周围一切短暂的陌生感,回味无穷。
片子承袭了法国电影的一贯慢热,看完公车打劫的那一段时我几乎都要失望了,以为会就此不咸不淡地进行下去直到结束,即便如此但我也会坚持着看完,就酱。
但事实证明绝非如此,此时又要提到片子的另一处硬伤,那就是案情逻辑技术的的处理上,这可能也与我刚刚看完《杀人回忆》有关,我接着便以为这是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的解决篇,于是那些不专业的现场调查,粗粗略过甚至不提的法医检验案情分析比对和判断让我既困惑又失望,没头没尾,尤其是追捕马迪亚斯的那一段以致乔治殉职简直让我失望透了,无组织无纪律!
这就是白白送死!
活该牺牲了你的好搭档!
乔治死得窝囊委屈遗憾,但关于案件展开的交代让我觉得更致命。
不过好在交杂的人物之间的情感戏很好地弥补了这样的硬伤,好到让我觉得完全可以忽略硬伤之所在。
就像温和的胶着剂一般让其充实光润,甚至与其形成对比而凸显出其好。
丹尼尔•奥图的演技引领全篇自不必多夸,就像这部片子和法国男人一样,他的好是在细水长流间体现出来的,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直到全剧终时你才会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这个一头乱发一脸胡茬的颓废男人。
橙色的眼镜是一个亮点,掩藏在那之后的眼神丝毫不影响演技的发挥,反而衬托出迷人的侧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去下眼镜之后孩童般纯真的眼神,萌得不可方物!
说回情感正题,他和嘉斯婷,他和玛丽这两段感情戏都很棒,唯一不足的是和嘉斯婷略显急进而缺少铺垫,和玛丽更多的则是遗憾,我愿以为在快要结束还未爆出科瓦斯基的后台背景时,路易可以选择让一切昭雪和玛丽重拾旧爱,而对于被假释的老杀人犯可以采取的一个机智的诱捕方法重新把他送回监狱,而事实证明这太天真了。
整部影片就是一步步绝望到深渊的坚定节奏,想想他的妻子和女儿,那些他过手的案子,那些扭曲的罪恶灵魂和无辜的受害者,他们的无助恐惧悲伤和绝望,还有最腐朽黑暗的体系,都是一块块压在他心头搬不走的砖石,他已经没希望了,走不出注定要被压垮......虽然要一下子接受结尾的MR73四重奏我还是不免要揪心流泪,但现在想来这也许是他唯一的出路了吧,解脱。
无穷劫。
最终一切的一切,在不知不觉的加速下来到了结尾的剧情急转直击高潮。
精彩纯粹,干净利落。
快意恩仇的了结扣人心弦,却也让人不忍直视。
在紧凑的节奏下裹挟着震撼惊叹,屏息扼腕,以及终于长出一口气的酣畅淋漓。
看完全片再回味这般的五味杂陈难以言表,之前的一切墨迹也都值得了。
原本还不解片名为何会叫MR73,看完之后一切释然。
Do the things you should do and have your MR73 with you.PS:特别值得单独拎出来说的是最后嘉斯婷生产的那一段,脱离于全片对我影响很大,真实而震撼。
自从《seven》以后,张学友那首《分手总要在雨天》就不如杀人总要在雨天响亮了。
阴沉的雨天,暴力的命案,酗酒革职的警察,车祸造成的破碎的家庭,被自己累死的同事,睡了自己的上司死对头,……有路走吗?
导演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因为04年那部《36 Quai des Orfèvres》(36警局/警界双雄 / 犯罪河岸/二捕曲)声名大振,那里面就是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和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双龙会互飙演技,真是过瘾,这回时隔四年的新作依旧让人赞叹,黑色,压抑,绝望中,在影片的最后惨烈结尾里,很主旋律的,把希望和美好的世界留给观众: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一切都将过去。
另,看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演戏很过瘾。
看之前需要确认下理解力。
片子不属于太常规,在理解上需要更用心;某些部分过于拖拽。
用插叙的方式同步进行,很多时候切的并不完美,连续上稍差。
很多常理细节没有把握好是片子很大的败笔,如来拿枪的两个警察让罪犯打了还跑了、怀孕好多个月季节没变化、枪里没子弹等等。
片子里面尽力塑造一种接近社会的真实性,在情节把握上还是做到了,但是最后的分娩镜头切的还是显得太脱离,不论是皮肤、状态还是其他都不能结合在一起。
色调过于灰暗,画面过分血腥暴力,不适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观看。。
但就其内容来说,谁又能保证这就不是活生生的现实呢?
眼中的世界就像月球一样,我们有幸看到了(或者是选择看到了)它明亮的一面,但并不表示另外更为黑暗的一面就不存在。
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致讲的就是在社会极度不公正的大背景下,个人不得不走向法律的对立面,“代替上帝和法律”去伸张正义。
虽然这部电影很恶心很暴力,但正如它毫不掩饰世间之恶一样,它把所有我们选择忽略的事实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十恶不赦的罪犯最终被傻逼警察释放、伸张正义的警察被杀人狂放狗咬死、杀人狂最终被发现是某领导的儿子所以不能公之于众。。
上帝或许可以在人们死后给出一个公证的宣判,但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子里,凭什么那些恶人可以盖着布道士的幌子逍遥法外?
而理应在有生之年给所有人一个公正交代的暴力机关以及其后的“法律制度”在影片中连想象中的上帝都不如。
于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出现了,他的家庭支离破碎、经常酗酒、不按规矩办事。
正如对“恶”的揭示一样,影片对于这位“英雄”人物的刻画很写实,他的思想、他独处时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了画面中。
但当上帝和警察都无法提供正义的时候,最终让混蛋们毙命的只能是他——一个除了正义感之外一无所有的人。
很高兴看到这么一部硬汉派的警探电影,导演去拍马修应该会很不错。
当他停下手中的动作时,他看见一旁女人那惊恐的眼神,他也好像一下子呆住,圆睁眼睛望着女人,仿佛他在这一刻也由警察摇身变成那个正在作案的杀人狂,我原以为他会因为这一刻的震撼,出去自首。
但是,这个硬汉想得很清楚,他冷静地驱车前往修道院,用手中那只MR73解决了一个对新生命的威胁,然后。。。
这是他必须做的事,这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是一个硬汉的方式,在前路被堵塞的时候,只能用手中的枪开路。
这个男人本来就是那只左轮枪,简单利索,野蛮暴力,小,但却是威力巨大,是单对单的利器。
歪在椅子上看这个阴霾的法国片子,今天早上醒来,回忆一下,印象里都是女人被殴打捆绑致死后血污的裸体和没完没了的暴雨。
片头说这片子是根据真事改编的,说实话这片子很破坏和谐的好心情,让人心生绝望,原来在民主的法国也有这样类似非常6+1的故事。
整个片子都是阴冷的,色调让人郁闷。
幸福家庭破裂的警察酗酒闹事,原来的情人美女上司也被败类警察玩弄于股掌之间。
连环虐杀案的凶犯是个衙内,虽然在抓捕中被击毙,却不能定罪。
殉职的同事却被栽赃,死不瞑目。
几十年前的变态杀人犯却被保释出狱,又盯上了受害者的女儿。
一切都如片中主角说的:“上帝是个混蛋,我迟早要杀了他”,上帝不给人说法,那就杀了他。
杨+最终也没有得到说法,得到的是一针安乐死的针剂。
路易也没有得到说法,用那把精致的MR73左轮杀了所有爱的和恨的人。
片尾,真实的展现了一个婴儿从女人体内的诞生,血与痛苦中诞生的新生命,会给这个无助的世界带来希望么?
还是上帝又创造了一个受害者或施虐着?
影片节奏紧凑,那些倒叙、插叙都恰到好处,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又进行着叙事,基本没有无谓重复的情节。
所有复杂关系的转换都有非常自然的铺垫,一部非常不错的类型片,感官上的刺激、人性脆弱的感动都显得真实可信,可能也和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不无关系。
虽然与前一部走的风格相近,但是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的控制力更纯熟了,影片将两个同样拥有痛苦记忆的人通过不同年代的两场连环谋杀案联系起来,在不断深入人物内心的同时,也揭示出令人发指的罪行和不可告人的隐情。
好久没看到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塑造一个好角色了,这两三年除了一部不算成功的翻拍《第二次呼吸》外,其他基本就是各类轻松的喜剧角色。
但好演员就是好演员,角色本身的塑造难度反而是次要的,那种存在感对于影片给观众的承认度是更重要的,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印象不错,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8-12-15
又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连环杀手案,虽然不同于美国的十二宫那样扑朔迷离峰回路转,法国人用一贯冷静的视角同样把剧情铺设得扣人心弦,堪称犯罪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彻头彻尾的邪恶,而且它从不改变,然而邪恶降临到人们身上的时候该怎么办,正当观众都在思考时,主角已经毫不犹豫地亮出了他的左轮枪。
这个剪辑我好醉,bgm出现的好突然,像是被阉割了,正义得不到伸张只能诉诸暴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法国电影要是拍的不好那可真是垃圾到极品
法国片的习惯是先抑后扬,而且抑要抑基本整部片子,扬就扬几分钟……
装逼范
什么法国味,什么感人,一点都没这种感觉,吗的,一个个怎么这么喜欢装。不好看就是不好看···真想把你们都给突突了···
上帝是个混蛋,总有一天我要杀了它!
法国佬离开吕克贝松都没法看,节奏太差。男主角又老又丑又窝囊。
路易最后的爆发,没想到犯罪题材也会弄成这样!
第一个纪念日。。我和徐先生就看这片子过了。。。。
美国片的硬汉爆发是毁灭一切黑暗势力,法国片的硬汉爆发是毁灭一切,包括上帝,尤其自己。
能把阳光明媚的马赛拍得这么冰冷也算是一项成就,马夏尔一贯的冷酷剧本风格和雨夜超亮的打光。确实不如前作36 Quai. P.S.可以打tag猫猫狗狗和宠物城堡。
我想有把左轮枪
也许你们应该想想怎么把一个好故事说的人乐意听
很天朝...比较黑暗,没什么动作。挺不电影的一片,两条线交集不大,只能说真实不像电影吧...
压抑得厉害。想改变的人又能怎样呢?
感情是魔兽。
09.2对连环杀手的处理虽然无奈,但是将老杀手毙命算是一种对良心的补偿,两个线牵的有些勉强,但是悲剧能勾起人们更多的反思。
如果正义只能以这样的姿态出现,我们还能去奢求什么公平?
当上帝走神时 也会有人顶上
画面风格很赞,最后的接生再一次让我看到法国人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