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剧组所有的工作人员献上百分百的敬意。
我知道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做一部严肃历史题材的戏有多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坚守心中艺术、文化作品的格调不将就,不妥协,怎能不令人动容?
一集集地品味,北宋的生活、民俗、政治画卷缓缓铺陈,尽管它有诸多不足,如在戏剧性表达上有诸多欠缺。
很多戏没有展开或者没更好的用戏剧的方式表达,但仍不能掩盖它的用心雕琢以及主创人员在作品品质上的孜孜追求。
剧中台词虽多用文言文,但并不生涩难懂,多处庭争、论法、悟道的对答机辩让人心旌荡漾,如饮甘泉。
当看到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王珪满庭兰芝玉树共聚一堂谈论家国天下,庙堂上虽言语相激,私下却仍不失君子之交,一个时代的风华就这样被他们雕刻出来。
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和平与动荡,因循与变革的背景,纵横捭阖的名士砥砺,君臣相知,我们中华民族最儒雅、忧郁、伟大的王朝,这些万世镌刻在民族血液里的名字将永令我在长夜中沸腾。
那个名臣璀璨的年代啊,君子、国士、风骨,千载风流,寰古相存!
感觉陆毅演的可以的,有演技,有颜值,。。。。
但我更希望胡歌那个流传的苏东坡能早日上映。。。。。。。。。。。。。。。。。。。。。。。。。。。。。。。。。。。。。。。。。。。。。。。。。。。。。。。。。。。。。。。。。。。。。。。。。。。。。。。。。。。。。。。。。。。。。。。。。。?。。。。。。。。。。?。。????。。。
苏东坡留下的诗句,写下一生的思想。
也告诉我们人生总会曲曲折折,不能向命运低头,随时保持乐观精神向前行。
佛字的释义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说佛字代表每个人的一生,单人旁代表每个人,弓字是说每个人一生都会曲曲折折,一撇抛去世俗的观念,一竖代表坚持正直的一生。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曲曲折折中坚韧不拔,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力所能及比教书育人,为后世留下的诗歌远远留传
刚开始知道陆毅和林心如要拍《苏东坡》的时候,就开始期待了,想想那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没想到竟然搁置到今年才上映,其中缘故不明所以,但是能等到,已经深感欣慰。
说到苏东坡,其人、其事、其文, 莫不光彩照人,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从他的诗文品味其人、其情、其心,也算是一件快事。
40多集,怕是要看一段时间了,找个地方存一下剧中出现的诗文轶事。
第一集1、作对第一集中子瞻、子由同日娶亲,两位新娘子王弗、史云都是才女。
洞房花烛夜,王弗三难新郎,要对出诗文才让进洞房。
王弗出对:月圆花好红灯照;东坡做对:风扁竹长紫气飘。
王弗出对: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东坡做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2、《幽梦影》苏轼掀开新娘子盖头说了一段话:人云: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没想到红烛下看新娘又是另一番情境。
这段话本来语出清朝张潮的《幽梦影》,身在宋朝的苏轼说“人家说......”,这似乎不合适吧?
3. 《刑赏忠厚之至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为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应礼部试的试卷。
主考官欧阳修认为它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
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原文如下: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
”尧曰:“不可!
鲧方命圯族。
”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呜呼!
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
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4. 酒馆与太学生论战太学生:数点梅花和靖笑,苏 辙:三分明月李郎归太学生:三更灯火五更鸡,催我十年寒窗成滋味;苏 辙:二月杏花八月桂,动人千载伟业树功名太学生: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天地之间人最大;苏 辙:先后左右,四面八方,古今内外礼当先太学生:杨玉环失意,赵飞燕得宠,避重就轻皆美女;苏 辙:太子丹图穷,燕荆轲藏剑,趋利赴义乃英雄太学生:求荐孟尝门,寄食田家,非田家也;苏 轼:飞投南国树,暂宿杜鹃,岂杜鹃乎?
太学生:十岁为神童,二十为才子,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苏 轼:春朝成云苗,夏月成秀干,秋日成栋梁,冬时成云骨,岂非嘉树哉?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几年前这电视剧开播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很期待,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剧。
陆毅虽然太正不过挺帅,因为童年回忆印象还不错,林心如演王弗也挺符合人物。
然而自从杨小莲出来,很好,这个剧废了!
编剧怎么想的?
苏轼两个老婆一个红颜知己不够你编,非得再整一个做作又莫名其妙的杨小莲出来?
还王弗自愧不如闰之嫉妒??
王弗非得要苏东坡娶她??
三年足不出户??
不做妾但我就赖人家里不走连饭都让你送上门??
苏轼续娶依然旧情难忘??
然后赖在东坡家不走还好意思说不想影响人家??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的狗血情节可以想象给我造成多大阴影了。。
这演员是走后门塞的吧?
用所有人物情节捧她,女主用林心如的名气,实际上没多少戏份,早逝没办法,然而一个莫名其妙的杨小莲没完没了??
王弗临死托付给她增添光环,王闰之出来她还没下线,还丑化闰之衬托她。
于是我弃剧了,并且记住了这个毁苏东坡和王闰之的电视剧。
查苏东坡传又看到这个电视剧,一看剧情简介竟然苏轼著名梦亡妻的悼亡词都能跟她拉上关系?
她死了于是才梦见王弗?
要不是东坡词里明确写了梦见亡妻,编剧怕不是能把这词YY成完全为她写的。
幸亏没看,不然真的恶心。
编剧到底和杨小莲什么关系,还是他自己叫杨小莲啊,非得用一切情节人物捧这么个根本不存在的角色?
用王弗陪衬,丑化闰之,把苏轼写成有妻有妾对她念念不忘,还有脸管自己叫历史剧。
你但凡不叫历史剧呢。
(虚假的)苏东坡历史传记,(真实的)女默男泪杨某某传。
本来这电视剧应该不差的,非要为了一个虚拟的角色败坏观感。
再想看到好看的历史人物剧也难。
其实记载和传说这么多的历史人物,真没必要再编一个角色还编得这么烂。
你这剧主角是苏东坡,又不是虚构人物。
就算编,底线是不能把别的角色(人家王闰之还是真实存在的)拿来矮化衬托她/他吧。
都是抱怨真想匿名,但找不到匿名的地方QAQ
我也许是一个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官.王安石变法之时,我本可适时求进,使徐行徐立之策得以实行,却自命清高,有意疏远王安石,使小人窃取高位。
元祐更化时,我更能化解党争,领袖朝政,却多次请求外放,以示孤芳自赏。
我所到之处,往往政绩斐然,但只救一州一府之民,却置一国之民于何处?
如今,我仿佛受到万民敬仰,难道就无欺世盗誉之嫌吗?
——26年后,北宋亡。
纵观苏轼的仕途,不可谓不坎坷,可能自身的文学才能过于闪耀,加上这方面的科普不多,让人对苏轼为官的政绩知之不多,其实苏东坡和明朝的海瑞颇多相似之处,两个人在地方都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
刚毅正直、 嫉恶如仇、清廉、忧国忧民、备受排挤不被上司待见,终身也没得皇帝重用,苏轼的乌台诗案和 海瑞上书,都险些让自己丢了性命,特别是海瑞, 指责嘉靖皇帝“视天下为私产,以家奴治天下。
”“所谓嘉靖者,曰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他这种行为是向整个皇权社会发起的挑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苏轼的政绩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州(今湖北黄冈)救女婴,成立东坡雪堂救儿会的那次,这是世界第一所孤儿院。
古代穷困,贫民杀女婴恶俗成风,要不是常年战争对男性的消耗,真是不知道会有多少光棍,到了现代,也是寓意很大。
贫困地区重男轻女、人为控制性别出生仍然比较严重,看看人口性别数据就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禁止鉴定胎儿性别的原因。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苏轼、海瑞等大贤,若是活在唐太宗的时代,必能和魏征一样,留下更多的政绩惠于国家和人民。
(最后要说的是总体拍的还可以,大家可以百度网盘去看。
)
总有些人爱拿一些历史资料来诋毁一部好的电视剧,以凸显自己的博学多识。
难道一部电视剧就一定是好剧非要严格按照历史一板一眼的拍出来?
非也,非也。
一部好的电视剧,在于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理想,如何对待现实,在于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而让人学习之。
《苏东坡》这部电视剧名为写古,实为写今,是在告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告诉知识分子追求理想无论深陷如何逆境是不能放弃的;是在告诉当代年轻人要敢于挑战恶势力的。
此片为何被禁?
看了电视剧的人都会知道其原因。
何况这部电视剧已经尽力遵循史实,一些剧情添加也是为了让人物更加丰满。
追求史实是没有错的,但过于计较只会阻碍你的眼睛。
与大多数以帝王将相为主角,以战争权谋宫斗为主线,描绘大时代大变革的历史剧不同,苏东坡这剧我更愿意把她归为文人题材剧,不仅仅是因为主角是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更因为剧本台词时时刻刻透着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清高和偏执,处处彰显着文人对执政者、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期待。
大苏先生完美了点儿,不过我不反感,文人们以这样完美的大苏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总是件好事,最值得称赞的是本剧的台词,已是多年未见的典雅和端正。
经过八年筹拍,四年雪冻,长篇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名士剧的新风。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从电视在中国普及以来,古装人物电视剧的表现重心几乎一致地都把帝王戏放在首位,以战争权谋宫斗为首选。
《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先后都热遍荧屏,而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文人名士却极少有表现。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固有的贤君明主得天下的传统观念,以此表达某种盛世的理念;二是因为编创人员本身素质不够,无法准确理解和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情操与人格。
因此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大家几乎都无人敢拍,或者拍得非常糟糕。
而《苏东坡》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文人名士的电视剧。
给中国观众奉献渴望已久的文化营养。
这部电视剧邀请苏轼专家冷成金教授作为主创编剧,首先使这部戏在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上有了基本的保证。
该剧以“东坡文化”为背景,以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为叙事主线,刻画出一个集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形象。
冷成金将这个极其复杂的人物的一生经历总结为功业线、情感线和文化线三条线索,相互穿插,使得整部剧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剧本充实,布衣主线,有血有肉有深度。
将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几乎囊括其中。
剧本通观全局,缓缓图之,慢慢用真情渗透于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另外,苏轼的诗词是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冷成金将苏轼最重的诗词作为本剧的灵魂,在经过苏轼的生活细节反复铺垫后,在最重要的关口引出这些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词产生的背景,也是苏轼这个人物卓尔不群形象油然而生。
比如纪念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称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以及“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的“明月几时有”。
这些诗词伴随着苏轼跌宕人生,将一代文豪的形象托入云端。
剧本台词时时刻刻透着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清高和偏执,严谨而不死板,诵道却不晦涩。
处处彰显着文人对执政者、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期待。
该剧历史背景厚重,尊重事实题材,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平淡无华却也跌宕起伏,不娇柔做作,将苏轼超人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关键是三个要素:一个好的编剧,一个好的导演和一群好的演员。
有了好编剧就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还要导演把故事转化为银幕形象,电视剧《苏东坡》的导演王文杰是倾尽所能,为塑造苏东坡的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部44集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少量的话外音和字幕提示外,基本都是靠情节的转换和人物的对话与表演完成了作品的叙事。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苏轼的一生所到之处甚多,接触的人物也是万千,要想叙而不乱,就必须用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使观众始终知道剧情的走向和人物在这一时段的作用,这部剧基本做到这一点。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平淡之处起波澜的风格。
作品不追求奢华和强眼,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的设置力求真实和平淡,而重点放在苏轼与各种人物的交锋,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
每每在故事和细节中引发出苏轼人格的伟大和文采飞扬。
刻画了一个才思敏捷、风趣幽默、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光明磊落、潇洒自在、爱憎分明、忧国忧民,这样一个痴情、性情、重情集于一身的真性情的苏东坡。
陆毅扮演的苏东坡是这部电视剧的又一个亮点。
苏东坡是一个文武农商兼备,诗文书画全通,儒释道皆懂;在政坛跌宕起伏,在文坛光芒四射的极其复杂的人物,要把握这个人物的神韵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陆毅对苏轼的演绎可谓是恰到好处:豪俊中不减儒雅,文宗里常有悲悯,喜乐之间能自在方达,忧愤之时自显坚毅,可谓尽善。
陆毅扮演苏轼从20岁进京赶考一直演到他66岁因病亡故,年龄跨度达40多年。
演技横跨青、中、老年三阶段,全面展现了苏东坡跌宕一生与诗心傲骨,将自身儒雅俊逸的气质融入表演,与角色浑然一体,处处动人心弦基本把握住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和韵味,将一个才华超群,文思四射,性格豪放,心地善良,心胸宽阔,忠君爱民的超天才的一生都表现出来了。
可以用不温不火,形似神随来评价陆毅的表演。
看到最后仿佛陆毅真就成了那个仙风道骨、穿越百年依然屹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不可磨灭的东坡先生了。
另外剧中其他演员和非常到位。
包括林心如扮演的王弗和那些扮演欧阳修,司马光,范镇的老戏骨一个个都很有味道,长袖白须,仙风道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今打开电视,穿越剧、帝王剧、戏说剧比比皆是,插浑打科,生编滥造的电视充实银屏。
而真正用心去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精心塑造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动形象的作品少之又少。
电视剧《苏东坡》让观众眼前为之一震。
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皆很用心,一些细节处足见功力。
真正的文人与东坡先生一样,自有他们的骄傲与坚守,是愚是痴、是狂是拗,历史会记住。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就会有极品出现,《苏东坡》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这部戏的可观性和历史性都不是很高。
但作为中国大陆仅有的几部反映北宋末年政局的电视剧,还是要给一点情怀分的。
但以我的猜测,就这部戏而言,懂历史的多半看不下去,不懂历史的多半看不懂。
我目前只看了前20集。
涉及到文学的部分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包括欧阳修在嘉佑二年知贡举的时候贬抑太学体,苏轼礼部试时写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还有任职凤翔期间做《喜雨亭记》,这些桥段基本都是根据史实进行的较为真实的戏剧创作。
这部作品中甚至还有王安石在新法期间作《元日》的小情节,算是个小惊喜。
但是本剧一开始就让苏轼苏辙章惇和一帮太学生对对联,这个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我差点就因为这个情节把这部戏弃掉了。。。。。。
虽然这部剧的历史硬伤很多(比如剧中王安石外任之地居然是鄞州,陈希亮直接变成了武将等等),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与史书不同,过于强求贴合历史反而是苛求。
故而我决定以看“戏说”的态度继续往下看,但是看到20集又有些看不下去了。。。。。。
在王安石变法这一部分中,本戏为了突出苏轼,对配角的刻画多有不到位之处,这就显得剧中人物的行为都有些解释不通。
比如皇帝为什么要变法,为什么要用王安石,新法的内容是什么,王安石为什么固执坚持变法,朝中大臣为什么反对变法,苏轼当时在朝中的立场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真正说清楚。
但是这些对于解释苏轼在朝局的起落和对新法的言行都是很重要的。
不明白这些事情,看戏的人是难以真正明白苏轼当时的所作所为和处境的。
所以我说,这部戏到王安石熙宁变法为止,不懂历史的人很难真正看明白,懂历史的人往往因为其中硬伤太多又看不下去,比如本人。
不过看到现在也有些许亮点。
仁宗皇帝,欧阳修刻画的都很不错。
王珪,吕惠卿,范镇算是比较特色鲜明的。
至于王安石,锐气有之,但诠释的微微不够坦荡,让人有些遗憾。
从剧中亦可以看出编剧对王安石的偏爱,编剧不仅借韩维、范镇、司马光多次为王安石正名,甚至还在剧中穿插讲了他的几个小故事;虽然如此,这个人物还是没有完全立起来。
司马牛到目前为止只有立场,少有性格,更没有立起来。。。。。。
言多则限于篇幅,言少则不足观苏轼全貌;言深恐曲高和寡,言浅则不足道其命,更无法解其文章。
可以说本剧就是在这种矛盾的纠缠下完成的。
熙宁变法之难拍,难在褒贬之意。
无论如何,还是当赞本剧开拓之勇气。
陆毅实在是演不出苏东坡的半分神韵。
里面槽点还是不少的,与史实也略有差微,但还是挺不错的,用心之作,陆毅演的中老年苏轼很不错,年轻时候差了一点点。苏轼是伟大的,在我心目中甚至是最伟大的文人,也是伟大的政客,以民为重!朝云同样也是让人神往的嘿~
请不要侮辱我的偶像苏轼
東坡先生已是我十來年的精神導師,近來煩悶,手邊不得詩書,便找劇來看。因看過陸毅的三國,有時會跳戲,把東坡看成孔明。罷了,都是我敬仰的大學士。回家要把林語堂的《東坡傳》再讀一遍。仕途坎坷,宦海浮沈,打動我的,不僅是東坡的人品、才學與詩情,更有他與子由的手足之情,與巢谷、佛印、參廖、陳季常、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的患難至交啊。這個片子並不太佳,比如實在應該也著眼一些子瞻和子由的書信和詩歌啊,比如《水調歌頭》,如此經典,卻輕怠了。
剧情一般
还不错 看完人义回去瞄了一眼陆毅其他剧 忽然发现这一部~制作还算不错,虽然不算正剧但比古偶高了不少 继续看
记得看三国志的时候,陆毅演的孔明就让我觉得,他有一种文人气质,再看他演的苏东坡,虽然少了些苏轼原本的活泼与灵气,但是气质还是有的。人生的格局不同真的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还有,王弗演的很好,但是编剧你真的把王闰之这个人读透了吗,简直在乱扯。只给三颗星,人物品行不细透,有点糟蹋大家闺秀和潇洒才子。
他真不是那么好一个人。
看过
大学时看的,话说现在只有网盘资源了。陆毅这版不错,七分史实。三分艺术化,如巢古、小莲的形象。王安石、司马光以及党争表现基本公允。
看得出来主创是有野心的,但是出来的效果比较一般,主演过于完美!
2012-11-05一刷,三星;十年后2023年1月8日二刷,四星。
看了剪辑还不错啊
拍摄的技术还停留在过去十年前,
最意难平的说凭空多的杨小莲,以及王闰之的形象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传记类电视剧。它生动地讲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一看再看!但不知为什么这部电视剧被禁了,在正规网站上很难看到完整版。
以主角为主的重要历史人物刻画都有些片面,并且不够客观公正,以颂扬为主,并且我对于多加的关于小莲的苦情戏也不是很理解……
虽然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但选材制作都是挺正的剧啊,为什么这么不被发现
精彩精彩。兼顾了史实与传奇,能演出苏东坡的形神二分已是不易。一边看剧一边对照李一冰先生所著《苏东坡新传》,过瘾过瘾。这么好的剧居然鲜为人知,可惜可惜。
西斯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