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 (2017)8.32017 / 美国 / 剧情 传记 灾难 / 约瑟夫·科辛斯基 / 乔什·布洛林 迈尔斯·特勒
这个消防队真的是太让人遗憾了,他们真的是美国的英雄,消防队他们面对困难无惧,面对挫折战胜,这才是应该有的消防队的样子,不管怎么样,最后我也想不到,他们居然真的是全部都牺牲了,我以为只是牺牲一部分,这确实让人看到很感动!是2013年发生在亚历桑那的真实山火事件,希望以后真的我们能够警惕山火!
排片少 上座率也不乐观 但不影响这是部非常棒的片子一个人去看的 影院里只有我和另外两个人 全程很安静 导致我几欲泪目又硬生生咽下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很能理解队长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他是怕一旦有了羁绊 而这份感情并不是他靠理智能够去平衡的 所以不如选择没有 倒也不用去顾虑些什么 他责怪Brendan 又何尝不是在坚定自己的信念 Amanda说得没错 这是种瘾 比嗑药还来得猛烈而持久 这样的责任一旦肩负起来就无法放下了他说自己就像那头浑身浴火却又不断奔跑的熊 其实说的时候我也没有画面感 直到最后在火势无法控制的时候 镜头忽地切到了那头熊 我愣在当场了 就好像被击中了一样 说不清是恐惧 震撼还是敬佩都说消防员的身影是最美的逆行 而要做到像这样奋不顾身 需要的又怎么会只有勇气 和时间与大自然的赛跑 不是之于人类所能控制的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 因为他们日常所做的 都是容错率几乎为零的生死搏斗啊 他们的死去 不仅仅是壮烈 辉煌能够形容和承载的R.I.P
消防日推荐这本电影,20个人的团队用生命捍卫家园,用一种很硬核又很轻松的方式展示team的力量。
硬核的是,经验老到的leader判断火情的方式以及团队临危受命、日常训练等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能学到不少森林消防知识。
尤其是在申请精英队的过程中,作为首支以地市级消防队申请洲立级别的精英消防队,整个申请流程简单粗暴,但主角保护家园、提高收入以及一点点清高,促成一种纯粹坦率的动机,实在看得令人舒服。
火势无法控制时,竟然能用阻燃材料覆盖全身抵御高温、趴下不动等待火势离开,在外人眼里(他们自己内心也懂)无疑是用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
片中还很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反派——空军救援对,坐享其成但一事无成,业余地要命。
轻松的是在家庭、团员之间的关系处理。
在特殊工种的工作和家庭关系都讲烂的当下,主角和妻子的关系一点都不苦情,两人心照不宣且时不时自嘲一下当下处境,即使是争吵,导火索也是和情节推动有关(也可能是Miles Teller那会儿邻家又乖张,不自觉地唤醒姐姐们的母性),睡一觉就过去了,这种苦中作乐又不断寻找新方向的态度实在令人会心一笑。
还有一些类似大男人和小baby相处的爆笑情节,编剧对观众的喜好真的很懂。
20个人像出生入死的兄弟一样,一边互相伤害一边共同进退,这种情谊在割裂的世界中更加弥足珍贵。
我们对这些年轻生命被吞噬而感到惋惜,很大一部分是怀念他们肝胆相照、亲密无间的关系也随着火势消散如烟。
主角梦境中火熊的寓意大概是,他本属于森林,本该与森林共患难,即便如此,他和火之间依然有一种剪不断的联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每当主角站在高处判断风向时,镜头给到他孤独的背影,脚下只有树冠构成的天际线映衬着蓝绿交织的空旷画卷,给人一种曲高和寡之感。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只有他能坚持到这个年纪,而没有像布兰登一样到了适时年纪全身而退,遗憾的是这场悲剧过后布兰登没有延续leader的遗志,这不禁让人唏嘘,大家和小家,或许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
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一般这种题材我不大喜欢,总觉得一个救火能拍出什么来,无外乎坚强的意志与勇敢,加之大场面的震撼,但是我确实忽略了来自于真实发生;从开场就觉得影片是非常精致的,从画面感和音乐上都很干净精致且丰富,能感觉摄影非常老练,一块精工细作的「积家手表」的感觉;一帮来自普通家庭里的男人,必定这是挺男人的事儿,或这是一帮问题男人在救火导师马什的带领下释放大情怀的一次心灵救赎,一支非正规军,永不磨灭的番号之救火军队的逆袭,虽说没有枪炮武器,但绝对是一支救火队员的「兄弟连」,一支标准的特种部队,他们就是一支「家庭男人」组成的战斗分队;瘾君子布兰丹在女儿出生后来到救火队应聘已然是在救赎,这或许应该是男人该做的,刻画的很舒服,能预见到他将在火场的大作为;一只奔跑的「火熊」很漂亮;几段航拍的视角很是壮阔美丽,一种「国家地理」的范儿,设计精美的航拍在一些大场面影片里的贡献非常之大,人类是喜欢俯视大地的;第一次任务前的车里狂舞就预示着不好的事情,注定喜极而泣的铺垫;永远是矛盾的冲撞行成电影结构,正派与反派、男人与女人、勇敢与懦弱、事业与家庭……全片基本在探讨男人与家庭的关系,救火是瘾吗,当然不是,但那是男人雄性的释放方式,很多形式的事业以及追求都是,或者说像是警察与军人,但不包括那些无端的怒火与在家里无为的脾气,只会在家里行使一个男人权利的男人有意思吗,然后出了家门就是怂人;标准的美国式正能量励志影片,美国式的大情怀,仍不忘家庭的重要性,但好像确实这部片子里没有明显的反派;虽然是救火队员,但也是国家卫士;阻燃大火,保护家人与家国,绝对值得崇敬;一个过来人马什与一个新人布兰丹的经历分享或者心灵对话,布兰丹确实就是年轻的马什,对于布兰丹的请辞而言,谁没有家庭呢,全军的沦陷势必是对于布兰丹的告诫,谁可以当懦夫呢,生命没有你能预计的稳定;毕竟「花岗山」在之前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险情,这次的突变来得太过突然,灾难确实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这个灾难的结尾太过震撼了,来的也太突然了,全军覆没,太多的家庭随之湮灭,最后一个俯视航拍献给了无数具尸体;我真是受不了还留下家人的哭泣,尤其老人的哭泣……所有人看到唯一幸存的布兰丹是失望,因为那唯一的幸存者不是自己的家人;其实除了这个灾难性的大结局,全剧比较平和,没有反派,没有大场面,没有让你窒息的大危险,但是最后的灾难就来的那么的平常,平常到就好像在身边;手法很像最近些年的美国正能量影片,像「最后一搏」、「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已经不是刻意的渲染事件宏大的本身了,而是之前过程与事后人们的心理,这才是人们需要思考和延续的精神,这或是现在的美国精神,或许更是人类精神;这片子最大的力量来自这是一个True Story,最后字幕里的原型们一个个展现的时候,都是年仅二三十岁的孩子们,没有出息的我,真的哭了;
重庆山火,却出现了云南消防队,用的是以火灭火的技术。
这几个信息,是在铺天盖地的抖音视频中零星闪出的。
本来对讴歌全民万众一心,川渝摩托少年这种煽情的视频有点抵触,但自媒体对热度的执着是任谁也抵抗不了的。
毕竟,同事之间聊天的话题也绕不开当下的热点。
不过主旋律,除了在抖音里,其实并不会出现在谈话中的,我们的讨论主题就聚焦在以火灭火这个方式上。
以火攻火的原理是提前把可燃物进行燃烧,燃烧后火势蔓延过来没有可燃烧物,两火相碰或者相遇自然自动熄灭。
再说回云南消防,2018年,根据中央改革部署,公安消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2018年12月28日,云南省消防总队举行授旗授衔和换装仪式。
中国森林防火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分为国家森林消防队伍与地方专业扑火队伍两类,作为9个国家森林消防总队之一,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着眼全灾种、大应急职能,是全国森林消防队伍年均扑救火灾次数最多、机动跨区增援距离最长、连续作战天数最久的拳头力量之一,他们驰援重庆,一部分因为重庆没有这样的国家队,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打火经验。
森林消防局下辖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四川、云南、西藏、甘肃、新疆9个总队森林消防队伍最早诞生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1993年的时候原林业部直属的一支机降支队从大兴安岭整体调防云南,组建成全国第四个总队。
如果说想要了解森林消防人的工作与生活,那一定要去看这部同事推荐了的《勇往直前》这是一部2017年的电影。
是美国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十几个小镇青年,各种有着不那么光鲜的历史,进入一个二流消防队伍,在领队Eric带领下训练,日常工作又脏又累又臭。
但是一次次的灭火,一次次团队合作,每个人每个家庭渐渐的融为一体,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中相互照料。
好像每次执行灭火任务都能平安返回,又好像每次都不是那么太平,崩溃的不是慷慨赴险的消防员,而是他们的家人。
在收到20人出去只有1人生还的消息后,亲属们聚在一起等待最后的通知,看到唯一活着的Brendan的时候,所有人的幻灭和崩溃,也击溃了Brendan,让他觉得自己不该活着。
它不是中国式的主旋律视角,但表现的是真正的主旋律:平凡而伟大,感情浓厚而克制。
剧中有一句: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 你为什么活着,又因为没了谁会死?
Eric面对自己执着的灭火事业和挚爱的家人,哪个才是最最不能舍弃的?
Eric不怕赴死,但他舍不得爱人。
最终,他死得其所,却让爱人悲痛欲绝。
说说片名的翻译英文Only the Brave、Granite Mountain Hotshots香港翻译:烈焰雄心台湾翻译:无路可退大陆翻译:勇往直前对比台湾和大陆的翻译是不是很有意思?
悲观者无路可退,乐观者勇往直前,或者可以说,勇往直前里无路可退的无奈现实?
同样一个事件的两面性,在国人眼里的解读可见一斑。
《勇往直前》(无力吐槽的译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连选角演员都跟现实中的消防员长的很像),注定是很主旋律的英雄电影,但跟X狼肆意热血完全相反,克制的讲述感和手足亲情将观众紧紧地按在座位上,直到对讲机里传来“19,死亡。
确认……”。
英雄都是普通人,跟你我有一样的苦楚,偏执,甚至是恶性。
但那一刻的抉择,成就了“最美逆向而行”。
当片尾曲“Hold The Light”响起,伴着“We Never Say Goodbye”的歌词,消防员的照片一一闪现,简直就是重磅催泪瓦斯。
(PS.最后一张配图是那年的天津爆炸,我想说的意思,你们懂……)
其实是偶然看到片子,上周排片多一些,可是一直没赶上,这周再看的时候已经只剩倒数三天。
匆匆赶了火车到周边还有排片的影院去看。
两个多小时,引起的思考太多太多。
此类题材拍到这种程度值得鼓励。
太难过了,真的太难过了,是那种难以自持的抽泣。
想到国内的事件,有多惨烈,家人有多撕心裂肺。
他们都还是那么年轻,生命才都刚刚开始有了一点点光亮,就陨灭了。
拍电影讲故事和事实其实都是这样的,一直都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可是不知道哪一刻不牢防突然就会发生些什么。
高危的行业对于个人本身对于其家人相关的种种牺牲,都是难以平衡的。
无解。
可能真的就是那句What can I live with, what can I die without吧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也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英雄就能得以慰藉。
R.I.P. 愿所有离开人世的你们在另一个世界有快乐。
大火烧过来的时候,感觉像有一百辆火车从身上压过,那道银白色的屏障在山火面前就同其他“可燃物”一样脆弱。
与我们期待的相反,大火燃尽后的那片焦土中,没有人能站起来。
2013年6月,美国西部遭遇极端高温,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因雷击引发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
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
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不算冷门的消防题材遇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关痛痒的森林火灾,《勇往直前》与一般概念上的灾难故事片不同,它讲述的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主题贴近生活又显得十分边缘化。
没有再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它选择了歌颂集体主义,纪念那场真实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是消防员精神。
一部主旋律商业片在感染力上能做到如此成功除了因其改编自真实事件,还在于它将叙事重点分为两部分。
这种救火任务中穿插着休闲生活图景的段落式叙述,给予了影片一种踏实的节奏,在显得专业、可信的同时聚焦消防员真实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他们一同成长、互相理解的快乐让人有多温暖,逝去的痛苦就有多深刻。
从牺牲时间到牺牲生命,消防员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无路可退,逆向而行。
燃烧的熊运用了复调蒙太奇作为梦境般的意象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它让埃里克感到恐惧,也看到了极致的美丽。
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 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搞清楚什么是你赖以生存的,以及你可以抛下什么赴死)如同埃里克对山火“宣言”时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欲,它象征着一种不惧挑战、向死而生的精神。
可惜当埃里克选择了为阿曼达改变,走出封闭自己的盒子后,却没能走出那场火灾。
最近复听牛姐的《My All》,感觉十分符合阿曼达失去埃里克后的心境,她的坚强真是令人心疼。
I give my all to have我愿付出我的一切Just one more night with you 换得再与你共聚一晚I risk my life to feel我愿献出我的生命去感受Your body next to mine你拥我入怀的那一刻Cause I can go on 因为我无法继续Living in the memory of our song活在我们如歌的回忆里I give my all for you love tonight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换得你今晚的爱ps: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死神找上门,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也不畏惧死亡。
最近看了两个行业电影,一个是日本的搞笑《哪啊哪啊神去村》,一个是美国的传记《勇往直前》,再加上我们的故事,风光《那人,那山,那狗》。
刚好是一个自然与人主题的行业三部曲。
每个电影都特别好,讲成长、家庭、人和自然、传承这些程式化的内容。
但每位导演的表达侧重又有些不一样,从这里能看出这三个地方一些观念的不同。
《勇往直前》我想写下点什么,但是发现无从下笔。
每一次他们接到任务出去救火,我都在想,那这一次是谁要挂掉呢?
从来都没有。
每一次出去都是很顺利的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的专业和团结让他们保证了工作的安全。
但是队长梦里面那只着火的熊,在奔跑,迎面向他们冲来的那一瞬间,又告诉我们,肯定有更可怕的事情在等着这个队伍。
这两个镜头的转接特别好,先是一直着火的熊,然后再是慢慢前进的救火队伍。
在这样的传记片里面加入了火熊这个元素,其实火熊就像是自然界中面对山火这个自然之怒时束手无策的自己。
你可以抗争,你可以奋斗,你可以挖防火带,你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
但你终究会被大祸所吞没。
而你所有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
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是,有一把刀在这些人的头上,然后你从上帝视角看的时候,你知道我们迟早要砍下去,但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砍下去,会砍向谁。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你庆幸,这把刀不会砍下去了,我们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最后那一把刀,砍向他们所有人的时候。
导演,杀爆所有人的泪腺,长久以来,主角和队友积压的情绪和电影院你的不耐烦,这时候都在你下巴的泪痕上得到救赎。
严格说,不是导演杀爆我们,应该是自然母亲。
为什么看到后来我会忍不住哭,忍不住难过呢?
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后面的哪一幕很感人我是因为整件事儿,整个这个关于“死亡”的事儿特别的难过、不忍、以及遗憾
人们对于死亡都是恐惧以及敬畏的如果一个人可以不顾生死的去做一件事儿,那么他不是莽夫就是勇士我想正常人都是不愿意平白无故的去死的我很敬畏一些职业一些工作人员,比如这部电影里的消防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导致他们会处在前线,会遭遇危险但是与之相对的,会带给更多人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们是自豪的,这份自豪可以让他们更坚定更无畏意外总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我看着他们成长,看着他们欢闹,看着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但是突然有一天,这平静被打破,水火无情,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你们说,是活着容易还是死了容易呢?
我心疼“零分”这就好像,我陪你长大,给你吃穿,供你玩乐,让你体会人生温暖不过有一天,突然我把这些都收回了,我不给你了你难过么我觉得可怕的不是一无所有,可怕的是曾经拥有我心疼他,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一夕之间分崩离析我心疼他,还要内疚只有自己活着这件事儿活着本该是美好的不过,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总是会找到新的寄托,带着对往故人的思念我只希望对于英雄不要来的太惨烈这殊荣的背后可能是很多人说不出口的痛如果英雄和死亡挂钩我宁愿这世上没有这样的英雄
挺惨的。
最后队长老婆还要安慰幸存者队员真看无语了,想过老婆心理阴影吗?ok这些不重要,重点是讴歌坚守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男人,老婆的作用是装饰品,还有可能是绊脚石?
灾难版美国梦也是美国梦。
为啥人家的主旋律拍得这么好,不服不行
今年唯一一次在电影院落泪。当然我一年也没去几次电影院。
太磨叽了
主旋律童话,满满的俗套。
死亡只是一瞬间,真正重要的是逝去的灵魂是那么的真实,就像身边的朋友,生活与工作中的嬉皮笑脸与不在人世的的反差,让你无法释怀他们真正的离开。勇敢与伟大不需要任何的惨烈的镜头去诠释和体现,一句“19,confirmed”足以泪崩!
为什么这么高评分,中国片的几部消防片我觉得比这好多了啊。这部废话也太多了,中规中矩的讲这是部失败的烂片4分比较合适,现在都打到多高了,中国都这么强大了还跪舔外国,真tmd崇洋媚外
题材很好,人物刻画不够
影片从容不迫的塑造、铺垫,让观众从银幕上「认识并熟悉」这群人,感受着他们聚会、彼此开玩笑时的喜悦,明了着他们工作的伟大,最后…为他们流泪。
其实前半部分节奏太慢了
五星电影,和老公在看的时候,他还在吐槽琐碎的部分太多了,看得无聊,但我们两个却都在片尾十分钟后震撼到整个身体都在颤抖,这才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应该有的模样,真实到这些平民英雄就好似你身边的普通人一般。
3.5;生活—灭火—生活—灭火—生活—灭火,故事动人,中间链接的生活部分剧情有的不是很吸引人
豆瓣观影团#好莱坞就是有这种实力,把一个职业拍得荡气回肠,能达到这水准的估计只有以细腻著称的日本了。开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特别令人动容,后面又拍出了整个救火队的勇敢、担当以及委屈,事业与家庭难以兼顾的矛盾。特别男人的一部电影。
美国主旋律
无感
在电影院哭成瓜皮人
“我让你走进我的心,我改变了我自己,我戒掉了我的瘾…你却走出了我的人生”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落脚幸存者的内疚视角,不落于俗套和主旋律,“部署”后的灰烬最为震撼。
开篇主打人物,布洛林和特勒的对手戏可谓精彩。第三幕稍弱,但是可以理解,毕竟幸存者的故事并不完整。严肃建议大家去股沟真实事件,否则真心难受。//虽然打上了灾难片的标签,但真的不是全球风暴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