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时代和胶片感的叙事节奏,一个满足于深山野林寥寥度日,无谓炎热工厂灼灼汗粒,纯情又踏实的男孩,一个向往繁华闹市人生可能,不惧爬上床沿的张舌蜥蜴,执着而不甘的女人,一起忍耐过偷渡车里的幽暗与封闭,感受过工厂里透凉的冰水,淋过街头的泼天大雨,也在追逐身份的荒郊路上,吹过带着一丝希望的风,怎奈道向不同,安分守己的初心,与人往高走的追求,是注定走不到一起,既然心爱的姑娘她不爱你,大可相忘于瓦城,各花开各田,各人走各道,为何要带着她和整个肮脏破败的世界一别两宽,何不干干脆脆的放过她,放过彼此
关于阿花:阿花是莲青的朋友,可在这个场面中,阿花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她自己去端面,接受为什么不带钥匙的询问,自顾自地翻杂志,对莲青说的话也只是自己的情绪发泄,然后在独自走开。
阿花更像是早一批的借宿者,因为工作证的问题情绪暴躁,再成为到后面别人口中的神经病。
当莲青给阿花介绍从老家带来的食物时,罐子外面用报纸包着,她撕开报纸的时候手法简单又有点粗暴的,扔在自己的侧面,在起身去换衣服的时候还粘上了一个,随后又掉了下来。
工作回来之后发现阿国在屋里,莲青很惊讶,阿国的大姐和阿花是朋友,他知道莲青在这里就过来了,给她带了两样食物。
本来坐在床上的阿国,像莲青一样,坐到地上,告诉她自己买了手机,要她的联系方式,在知道他没有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上留给来了莲青。
这是第二次见面,又留了联系方式,还带了一点食物。
而阿花躺在沙发上嗑瓜子,看电视,却一言不发,她总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和装饰性人物。
莲青和她不同,她一直在找机会给自己办证,甚至去卖自己的初夜,或许我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子做,不过那就是她自己选择的人生。
关于佛像海报:天花板上贴着一个佛像的海报,绿色的风扇在头顶悠慢地打转,这是莲青刚来到这个国家,对未来开始有了憧憬,她看到的佛像。
结尾的时候,佛像被溅上了血,莲青的生命和在城市工作的生活,都被阿国剥夺了,这不是爱,太畸形了,这个结局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我甚至觉得它是有些僵硬的,可是因为人的感情是难以琢磨和把控的,所以我无法预测阿国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太让人震惊了。
或许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并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反而觉得遭到了背叛时,是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变得失去理性,这不是莲青想要的爱,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再改变了。
意料之外的死亡,第一次看割脖子血涌出来的场景,有些无措。
不知道结尾的那个佛像上的血迹从何而来,还是单纯地想表达什么呢?
关于天蓝色套装:莲青被阿彩带去介绍给原来的公司时,穿的是天蓝色的工作套装,在同乡和以前的老板对话时,被问到工作证的事,镜头一直是给着莲青的,莲青的笑是礼貌并带着期待的,她在努力给人带来好的印象,笑,然后不笑,如此反复,最后喝水的时候,我以为她要说话了,结果就结束了,是的,即使说话,又能说什么呢?
那套天蓝色的套装对莲青来说是另一种生活的存在吧,她所向往的那种生活,她之前接触不到的生活,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过着过去那种生活,才选择来到异国他乡吧。
第二次来面试的时候,她穿着那件工作服,得知是无用证件后,莲青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可在回去的路上还是忍不住哭了,她趴在阿国的肩膀上,又在拐弯处立起了身体,这个女孩太想在城里工作了。
在她的面前,她没有想过结婚,也不想回到原来的小村子里去,她有自己的野心。
结尾的时候,这个套装整齐的挂在衣架上,不过以后都穿不上了。
关于风:当只剩下阿花和莲青两个人的时候,我才注意到电风扇风的存在,吹着杂志翻页,吹动蓝色的窗帘,吹着那串纸做的挂饰。
在换衣服的地方也有风,风吹动淡蓝色的窗帘,吹起了挂在旁边的灰色连衣裙,还有屋子里的绿色隔帘。
第一次打工后回来的时候是坐公交的,窗户吹来了风,又是风,风又不能吹散迷惘。
在餐馆午休的时候,她们在问怎么办证件的时候,又有风吹着帘子。
(可能只是因为是夏天吧)结尾的时候,如果阿国翻进来的那扇窗户有一阵风吹起窗帘就好了。
(应该还有很多,可能太自然了,我忘了)关于抽烟:乘船过来后,到了等她的那个地方,司机在抽烟。
下车后,来接他们的人,在抽烟。
在餐馆门口,阿国和那个男工都在抽烟莲青她们被捕后,老板拿着烟进来了警察办公室,我总觉得那根烟和他不配,像是特意让他拿着似的,给警察递烟。
来到工厂后,办公室里贴着No smoking ,负责人在抽烟。
第一次办证的时候早起的阿国在抽烟,问莲青想没想过结婚,他说自己想开一件衣服店,从中国进货,(记得莲青在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说过她之前卖过衣服,卖得挺好的,想去台湾,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第一次办证时工作人员在抽烟。
回厂里的路上同车的一个抽烟的手入镜了。
在福安脚断后协商和解的时候烟雾缭绕二次办证担保人在抽烟。
结尾阿国在楼下看着高楼里的窗口,他在抽烟,他把狗吓走,他骑着摩托车来回绕了几个圈,他在犹豫。
他蹲在睡着了的莲青的上方抽噎,在用帮莲青切棉线的那把小刀杀死她后,再自杀。
关于细节:在衬衫口袋里装本子和笔。
售票员的零钱盒子她们喝东西的那个个杯子有把柄还是用吸管喝的。
用手提袋装喝的水和吃的面,水喝一口就被挂在了墙上,原始的感觉。
关于配乐:离开警察局,在三轮taxi上的莲青的表情在说她不愿意。
第一次去办证的时候,坐在车里在迷雾里穿行,迷离。
片尾曲。
(这三首配乐我都很喜欢)以下是我只看了开头时写的开头划船过来的时候缓慢安静,突然吃晕车药,帮她,为什么呢?
下车后阿国询问她要不要去他表哥那里工作,还给了联系方式,女孩给了一瓶罐头给男孩。
这样的交流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和这个女孩一样是沉默的,但我觉得我不会遇到这样的男孩子,即使作为老乡之间的帮助。
我在想,我每天面对的和他们模样相似的那个年轻群体,我们年龄相仿,生活却完全不同。
对于这样的同龄人,无疑,我是好奇的,我不懂他们的相处方式,因为我总是避开与人接触和交流,同样的,我也不能明白这个男孩为什么突然对这个女孩那样的照顾,是因为喜欢,还是出于对看上去更柔弱的对方而热心肠的帮助。
当他们在第一次遇见分别的时候,男孩给女孩留了一张联系方式,女孩给男孩了一罐食物。
我总觉得这暗示着什么,一张联系方式的纸条是微小的,装在口袋里不知不觉地就可能失踪,可一旦拨通那个电话便能够代表着另一个方向的生活,它是细小而厚重的存在;而那个像是榨菜一般的食物罐头则不同,它更像是平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接收之后很难忽视,反而成为了分别后日子里总能够让男孩想起其来源的那么一件物品,可能常驻在餐桌上,是微弱却持久的存在。
这样的一次交换,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属于我的生活感,属于那些奔波于小城里的即将工作的另一个青年世界。
其实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我的表哥表姐们,他们在初中辍学后,大都涌向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中,他们年轻的生命将开启了另一段旅程,在这个前往异地打工的路途中,很可能存在过与这个电影画面相似的场景,这是一直被我忽视的。
大家总会用谁谁谁去哪里打工了,然后以赚到了多少钱收尾,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在意其中的过程出现了什么,又有什么在消失。
所以表姐表哥们在亲朋好友们的谈论中是一个脸谱化的概念,以至于我常常把他们当做一个种类的存在,至于其他,漠不关心。
但其实,他们真的离我很近,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常年生活在内心营造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回忆中的所有,也看不到其他人的真实存在,而只是无数个人像的掠影,一闪而过。
其他人怎么样,我好像真的漠不关心,我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一切只是为自己所感而服务,并且长期沉浸于此。
所以与人交流逐渐变得陌生,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总觉得像例行公事一样空洞,我想表达爱与关心,可是这种做法和过程让我觉得尴尬,觉得不适应,我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合适,长期积累形成的旁观者状态,在亲情的面前让我手足无措,使我很难真切地融入到这些我亲近的人所表达出来的喜悦和悲伤中去。
当我觉得这并不好笑,或者我明白在某个时刻我应该去做什么的客观认知下,随之去驱使自己做出相应的行动之时,我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虚伪的,是不真诚的,不是我主动的想做,而是文化习俗要求你去这样做,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其实我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说,只想安静地待在角落里,这是自己对他人的冷漠吗?
我应该是真的不懂得如何去爱,也不懂得如何被爱,这听上去很可悲,但是这很真实,有点苦恼。
但很多时候,我是想去爱人的,去帮助别人,可能是太久没有和人接触过,所以已经忘记如何交际了。
在各种关于女生被性侵犯,强奸,杀害这样的新闻包裹着,我的内心对于陌生人和这个世界是怀着深深的恐惧和提防的,本来来就不太会爱人的我更加不敢对他人给予信任了。
我也明白世界上有很多比新闻里更加变态、恐怖、惨绝人寰的事情在发生着,有很多人努力地爱着生活、爱着周边的人,也不乏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有平凡的勇敢的正义的普通人,有自私猥琐下流的鬼脸,我也知道人不应该如此分类,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可是内心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对这个社会害怕,我知道,这样的我很可笑,很懦弱,不过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
可是我还是会想勇敢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我的生活,同时警惕着。
所以当我看到它们之间的自然情感时,我是疑惑的,如果在现实生活里,我总会往坏处想,这个人有什么企图。
可是,在他们之间,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奇怪,就像是生病了的思想,脆弱不安。
我觉得自己只能够对自己真诚,所以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时,我是憧憬又惶恐的。
但电影里的这个画面仿佛在告诉我,这是很自然普通的事,就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常态一样,我可能觉得这种美好让我迷惑又感动吧,所以才突然想起自己身边的表哥表姐们,他们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吗?其实已经越扯越远了…..边看电影边写,等到最后看完结局后,omg,还是算了吧,我表哥表姐应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 :) 一开始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真的,可后面的恨也是真的,也许掺杂更多的情感,不过莲青估计并不想承受这样的“爱”吧。
唉,说的乱七八糟的。
“這個完全違背觀眾常理的畫外道具,徹底破壞了長鏡頭本身原有的「現在」進行中的寫實美學,反而朝向虛幻的舞台风格靠攏。
”这要给《》都看不下去的文老师看到,更要唾弃了。
确实,打着纪录片风格的名头,除了长镜头在没啥了,况且长镜头只是拖拉节奏,表现影片基调,没啥大用处,反而暴露了动作的不真实。
莲青刚来几个女的家,每个人的表演都好紧张好生硬,难道是在刻意用这种生疏稚嫩感表现尴尬吗?
阿国来家找莲青,二人说话全程沙发上的女的一动不动看电视,莲青没挡住她?
还有刚说完别吃泡面就开始举家吃泡面,是真的挺搞笑的。
用表面的视觉上的突兀紧张来触人g点,加强心理上的紧张,很低级,如莲青突然就卖淫了大蜥蜴,阿国杀人自杀大喷血。
还有阿国狂干活那段也没懂,前景铁钩阿国搬东西的时候吓尿了,而且有恐怖bgm,以为要出意外,结果啥事儿没有!
这不是故意欺骗观众吗。
倒是有好几次都想拉进度条看看后面怎么了,但为了戏剧体验,忍住了。
节奏超级奇怪,看到就剩半小时吸毒卖淫自残都还没出现,结果居然后面就都出来了……别说什么省略留白,整体架构都这么稚嫩,只觉得导演很菜。
看了导演说的阿国的心机:突然就来了莲青住处;一吵架完莲青就被抓了,出来后就如阿国所愿去了工厂(保释金也是阿国出的);不告诉莲青五姨来电,导致二人办证被骗钱,莲青知道来电后立马就办到证了(说明阿国阻碍确实有用,也说明了被骗是阿国导致的也在他预料之内);那要这么说,那个断脚回家的,女人说赚了钱就赶紧回别在这儿(正如阿国的未来设想)难道也是阿国背后操纵的?
太阴谋论了……好可怕呀,因为是柯震东所以从来没想过这个角色的阴暗面……关于结尾是爱情的纯洁而非占有,倒是很能理解。
但实在突兀。
总之整片就是个奇怪,从故事本身,到表演,节奏,叙事,镜头语言……说说好的吧,大蜥蜴的象征(有争议,但毕竟有想法,让人记住了),大环境里的人和情况都挺真实的,让人开了眼界……工厂里湿热,流汗,脏乱,仄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仿佛要溢出屏幕。
柯震东表演真挺好的,基本忘了他是个青春片小生时装片偶像来的。
看豆瓣简介本以为是在一次次遭遇中被逼卖淫堕落,结果令人失望……叙事不完整逻辑不清晰,此等大事没好好铺垫。
有点失望,自己看的第一部赵德胤。
可还是觉得他的电影蛮有风格的。
男女主“灰头土脸”偷渡到泰国,混沌涌动的情欲、灰蒙蒙的城市、如阿巴斯电影般的边境景色…柯景腾提名金ma影帝之作,吴可熙比起在《血观音》里,可太难看了…
故事结构比较散,几个重大转折界限分明,柯和吴的云南话听起来真难受啊。
影片里,眼前脏乱的一切让人心中不安,汗味、泪水、尘土…交织成惨烈的移工生活,现实让爱愈堕落。
男女主人公的肉身已被困,精神在幻灭中找寻出口,可都找错了;据说是许多真实移工出镜,这是导演对现实的深刻描绘,也是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吧;
阿国在黑暗中对莲青将牵未牵的手、带项链的肌肤相亲,直到后来的强吻和鲨人,男人眼神由拉丝的爱意到吸du后瞳孔放大的癫狂…客死他乡,真的好命苦。
在最后悲剧发生的那个黎明(?
还是午后),阿国悄悄潜入莲青的新家,他徘徊在窗外,窗帘遮住他的身投下一片影子,我想到了电影《燃烧》里的钟秀。
他不知疲倦地察看村里那一个个被废弃的大棚,像守护珍贵之物一般悬着心,而这部电影里的阿国,他也待莲青如宝,却选择了《燃烧》里Ben的方式,摧毁掉一切,包括他自己。
莲青原本填满了阿国空虚的内心,他想同她结婚,可她却不然,他再度孤独了。
于是他选择了堕落乃至自毁。
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新式概念,蛮可怖和cult的:熊熊燃烧的锅炉、爬上人身的蜥蜴,以及结尾血溅佛像…人因梦想来到这片土地,最后却被现实火光吞噬殆尽。
如果画面不那么脏,我应该会多喜欢这片儿点。
p.s:这部戏里柯的演技是>合格的哦
《再见瓦城》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它直面社会冷落残酷的一面,并随着剧情的推动一步一步叫人绝望,用一种极其真实的写照描写一代人生活的缩影,毫不遮拦的展现小人物的大悲欢。
女主莲青是一个很青涩的农村女孩,她面色蜡黄,穿着洗的发白的牛仔裤,总低着头两手紧握一起,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故不远千里偷渡到曼谷求生存,因为没有工作证可谓处处碰壁,而这,也成了全片里莲青唯一为之奋斗的东西,电影里当莲青听到公司经理的声声“不行”后,镜头还单独拍了她由憧憬到失落的面部表情。
也许,成为公司里的上班族就差一个工作证。
如果莲青是这么想的,那么接下来的洗碗、进工厂到卖身,都是为了一个身份的证明,一张想逃离解脱的绿卡,对于一个黑户来说,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
只是这过程却要付出残忍的代价,甚至不惜要付出自己的处女之身,电影里用一个比喻的手法将客户当做一只巨大的蜥蜴,极其生动地描绘出莲青的内心惶恐。
而这也引来了男主阿国的不满,作为男朋友,阿国对莲青有着一种控制欲望,将莲青从餐馆拉到工厂、隐瞒莲青的电话都是控制欲的表现,当两人讨论将来计划时,阿国是想回国开店,而莲青则是一味的想离开,两人的思想不同也注定是无缘的。
只是电影用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来收尾,当阿国得知莲青有了新身份后,来到宿舍楼下抽烟思考,电影并没有拍阿国是否知道莲青用卖身的钱换来的证,但或许他自己也能猜到八九不离十,又偏偏听到两狗交配的喘息声,不禁也联想到莲青的卖身画面,对于一个控制欲强的人,怒火中烧完全刻画在了脸上。
于是一场血案发生,这段病态的感情终究以暴力终结,阿国是病态的,他不该绑架式的剥夺莲青的生命,莲青也是病态的,她没认清这段感情的不成熟,而他们的表现恰巧是大多底层人们的写照,孤立、内向、拘束在莲青这个人物身上随处可见。
电影描写的社会人情或许残酷,但却也现实,它总让我想起《天注定》里的小辉,不同的是小辉有证能到处跑,但因自身无特长、做事潦草一有问题就逃避,即使有证也逃不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如果说《再见瓦城》做到了残酷,那我更希望它能有所呼吁,社会可以不公,但自己不可沉沦,勇于改变一定会有希望。
想说就是在泼水节那段 有个女群演看镜头了 导演看不见????
还有十秒钟的泡面我也想买一包;影片讲述的这对青年男女边缘人在泰国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确实是不错题材 ,所以我初看的时候觉得耳目一新 ,可惜导演的剧本光有一身躯壳少了灵魂啊 ,情节太扁平了 ,对于男主的刻画也显得未免太少了,缺乏层层深入的感染力 ,致使我在最后看到男主刺杀了女主感觉到懵逼,很显然导演这是在模仿我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结尾男主捅死了女主,我甚至结局根本不出人意料,反而在情理之中,整部片子结构完整、情节合理紧凑、人物刻画的相当形象,结局震撼强劲有力,杨导仿佛再现了当年这个真实案例的产生、经过、和结果。
但影片有一个我十分欣赏的地方,便是女主为了筹代办理身份证的钱,在一间旅馆里卖淫。
导演用恶心的、令人发麻的一只蜥蜴代替了男人的出演,女主也会感到恐惧,恐惧眼前的这只正趴在她身体上吐着舌头的蜥蜴,恐惧她出卖身体的行为,恐惧占有她身体的男人,可是她为了拼命在这个社会里得到身份认同,不得不克服这种恐惧。
王朔写,她翻开的刀口像小孩的嘴唇。
我想象不到,上部电影也没有这个特写。
只是阿國倒在地上,鲜血从划开的皮肉里喷出来,力量集中在一起从体内奔涌散开的暗红震的两层皮微微颤抖,收缩触碰的两瓣像结巴吐不出的哑言,卡顿在最剧烈的情景,急切的被沉默掩埋,望尽看不够的深切空洞,红的发黑,就像希望本来未调和的颜色。
我可能不会痛惜,反而在绽开的一刹那感受绝望的爆裂。
因为他们总会习以为常,低微的生活磨平了独自喘息的机会,咽一咽不纠结明天会不会到来,各自安定的世界不抱有对其他的觊觎,就忘记需要表达的情绪。
当这一天被搅乱,不断跳窜逃离的同伴打破常规的无力,像鱼儿渴望水,有了另一池塘的比较。
害怕恐惧攀爬在身体四处,莲青就是在危险边缘试探想要游到另一彼岸,弱肉强食,早就没有人味。
只是阿国用一把刀捅开了虚无的表面,鲜血四溅,莲青,这里从没有众生。
(这是他们情绪挤压爆发的时刻,不甘的挣扎,祈求不得带来的懊恼,无奈。
扭曲的身子气息一点点抽离出去,有挽留但是随着模糊的天花板越来越远。
这是不是一种解脱,让爱情更像爱情,他们真正有感觉在人类体系的建构中同行。
) 向下看永远比向上看容易。
他们自身可能并没有观影中伴随的苦涩悲哀,可怜身体言语中透出的苍凉和心酸,如同在黄土地里翻涌般的挣扎前行。
这只是一个世界和一个世界的偶遇,每一番天地都有个活法,没有人会在生存面前对自己的欲望保持怀疑,坚定的带着全部狂热在他们的世界行走或奔跑。
总有一种阳光照的进去,不必我们都一样。
生于缅甸,求学台湾,汉族身份......放眼世界都很难找到身份标签具有如此巨大张力的导演。
赵德胤,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讲述类似出身的缅甸华人的身份焦虑、理想现实。
经历《冰毒》的稍显稚嫩、《翡翠之城》的家庭情结,到《再见瓦城》可见赵德胤导演意识、文本写作、社会观察的逐渐成熟,也可见他试图写就缅甸华人的生活面貌、总结缅甸华人当下生存困境的野心。
1.被抛下的与被孤立的跟随导演贯穿全片的固定长镜头,我们看到莲青一路辗转来到泰国。
进入到朋友毛妹、阿花等人的家中,她热情地拿出塞满一整个背包的家乡腌菜酱菜。
与其说是给阿花带去的礼物,不如说是给自己的安全感。
这一闲笔带出的是这些偷渡异国的缅甸华人的一大焦虑——民族认同。
缅甸国籍但说得是我格外熟悉的西南官话(个人判断是滇西口音的方言),但在异国却又不熟悉当地语言,这是当今全球移民问题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全片一共出现了三种语言,除主人公所说的西南官话,本质上是华语以外,还有缅甸语、泰语。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语言的出现是贴合人物的具体处境的,或者说,导演是将不同的语言当作了电影中的符号进行使用的。
就拿莲青在泰国两次领取薪水的戏为例吧,为什么莲青在最开始阿国劝说她去待遇更好的工厂时拒绝了,希望留在餐厅工作?
除却二人在情感维度上的矛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餐厅老板说的是她熟悉的乡音,在言语和行动上比较关怀乍到泰国的莲青。
在餐厅领取薪水时,老板亲手将薪水递到每个人手中,不忘嘱咐两句。
而从画面来看,人物站位非常随意,呈现出轻松的样貌,色调也偏日光式的黄色柔光。
但当莲青跟随阿国来到工厂时,同样是领薪水,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首先,工头大声叫到每个人的工号而不是名字,说的也是缅甸语而不是西南官话;其次,工人们以老板所在的桌子为圆心,整齐围坐;然后,画面中唯一光源是老板面前的小台灯,映射出怡然自得把玩手机的老板与站在两侧发薪的工头。
声画皆表现出在工厂发薪时,雇主与工人间机械冰冷的距离感与雇主形象强烈的俯视感、压迫感,很难说收到工钱的那一刻,莲青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当然,片中还有非常多的细节以展现主人公与整个群体的民族认同焦虑,比如多次出现的女主角乘坐公车、十分信赖同乡同源的工友、为办理身份证被骗以及最后在警局假装补办身份证“扮演”泰国人......可以说,他们是被抛下、被孤立的一群人,国籍上渴望摆脱缅甸,融入泰国,甚至有去台湾的机会;文化上,会说本国语言与族群方言,但缅甸人并不认可、泰国人难以接纳他们。
这样的民族认同焦虑,不会因阶级跃升而改变,将会长久地伴随这些亚细亚的孤儿。
2.被规训的与被物化的回到上面所提及莲青拿出塞满一整个背包的家乡腌菜酱菜的情节,阿花——也许是莲青旧日最好的玩伴,漠然地说:“这些城里都买的到。
”结合这一场戏中所出现的除莲青外其他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出她们的衣着、言语、态度都在整齐划一地与莲青划清界限——在城市中生活,即使不算真正意义上城市居民,也不自觉地有了优越感。
这是这些偷渡的缅甸华人又一大焦虑——城市化困境,他们大都生于乡野,长于乡野,自出生伊始贫困便如影随形地跟在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渴望成功地城市化、远离贫困潦倒的原生地的意愿是如此之强烈,但往往他们又不具备被城市所接纳的特质与技能。
电影中,莲青不断询问毛妹能不能介绍她来做毛妹“轻松又愉快,钱赚的又快”的工作,也不断尝试办理合法身份证和工作证以获得在城市中光鲜企业的工作机会。
而实际莲青所能获得的工作只是在小餐厅与纺织厂,她并非没有任何在城市中大企业工作的能力,她会英语也会销售,只是没有那张小小的身份证。
注意莲青穿上那套浅蓝色西装的时刻:第一次是同乡带她去找之前工作过的服装公司面试销售,经理以莲青没有工作证为由拒绝;第二次是付出巨大财力、精力在乡野拿到的身份证明,结果被经理证实为假冒证件再次被拒绝;第三次,可能也是本片最为华彩的段落,莲青下决心走上毛妹的老路——卖身,一只蜥蜴猥琐地对她的身体上下其手。
三次着西装,呈现出的是莲青试图城市化被拒绝——为能城市化努力行动但仍然被拒绝——最后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的清晰脉络。
讽刺的是,当她决定卖身时,没有任何的外力因素干扰她,也许这就是像莲青一样的女性实现城市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自我麻痹,物化自己。
最终我们看到,换来一张象征“大城市”的泰国身份证,莲青付出的代价是贞洁和与缅甸家乡的彻底决裂。
说到这,不得不谈谈电影中那个著名的超现实片段:莲青尚处于生命中的迷茫时刻,对自己即将卖身的事实难以下咽。
突然发现床上有一只蜥蜴,跳下床迅速地朝莲青爬过去,并且体型诡异地变大,爪子与舌头肆意游走在莲青的身体上。
这一幕好就好在导演没有笨拙地去拍卖身戏,而是用蜥蜴的运动造型比拟嫖客的猥琐,同时也将女主角内心的紧张恐惧外化了出来。
但蜥蜴不仅仅只是嫖客的隐喻那么简单,之后还会谈及这只可怖的怪兽。
如果说莲青所面对的最大困境是难以合法路径实现城市化,那么阿国以及其他工友所面对的则是工厂的规训与物化。
像阿国一样的偷渡华人,只是希望攒够钱就回缅甸,因此对于身份证并不奢求。
但他们却潜移默化地被工厂繁重的工作与冰冷的工厂制度所齿轮化,无论是代替姓名的工号,还是为加班提神的“麻药”、工伤所换来的微薄补偿……对于阿国来说,日复一日要靠“麻药”提神的加班只是为了换取回缅甸开服装店,还有娶莲青为妻的本钱。
接近电影尾声有一场戏:阿国近乎疯魔地发泄心中的戾气与不甘,将木材扔进火炉中。
不仅是与莲青关系破裂的应激反应,更是长期过载劳动的精疲力竭。
阿国并没有像莲青一般出卖自己的贞洁,但本质上,他们都将肉体交予他者,被其驯化与物化。
3.被控制的与被困住的《再见瓦城》虽然涉及缅甸华人当今的种种困境与生存状况,但主线却是较为商业化的处理——阿国与莲青的爱情走向。
可以看到,二者并不是一类人,矛盾与决裂对于观众来说是可以预判的。
但仔细回看阿国在片中对莲青的种种关心,不难看出实际上还是精神控制。
为何阿国希望莲青离开餐厅到工厂打工?
因为工厂有阿国的亲戚。
同样偷渡打黑工,阿国相比莲青是要有一定的优越感的,在泰国他还有可以让莲青借宿的大姐。
他的单纯体现在他以为莲青接受了自己给予的帮助就会跟他回乡结婚,于是乎他可以瞒着莲青那通家乡打来、可以改变命运的电话。
不可置否阿国对莲青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令人伤感的是,生存的压力、贫穷的影响,让这个男人不懂得如何去爱,或者说也没有时间去懂怎么爱人。
电影结尾,阿国顺着楼梯爬进莲青的房间,“向上爬”这个动作也出现在莲青失去贞洁的蜥蜴片段中。
可以说,那只蜥蜴也是阿国的隐喻。
无论是嫖客还是阿国,莲青都成为了他们欲望的投射,他们也都在向莲青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
刺向莲青的那一刀,写满了阿国对于生活的愤懑与绝望,沾染了阿国莲青这一代缅甸华人血泪。
很多评论都对阿国的行凶殉情困惑不解,在我看来,行动是唯一能够理解底层失语症结的所在。
他用自己的鲜血,向房顶的佛陀发出了最后一声嘶吼与尖锐的质询:你的慈悲呢?
《再见瓦城》,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情节都未曾发生过关系。
但又似乎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坐进偷渡货车的那一刻,他们已经与家乡愈来愈远了。
难将异乡当故乡,故乡却又成为遥不可及的存在,只能在这世界的角落,苟且过活,变成曼德勒的游魂,变成亚细亚的孤儿......
这部片讲舔狗舔不到女神,把女神杀了“彼此相爱但梦想和价值观却分歧,渐渐走向令人心碎的凄美爱情”女神为了一张身份证出卖身体舔狗只是个偷渡打工仔打工仔只想在工厂,女神向往都市生活
舔狗爬上了女神家阳台
捂住了女神的嘴
一片红
他要干嘛?
尼玛鲜血喷涌而出,好可怕柯震东颜值还在线,冲着他来的,这部片真的体现了不一样的他。
相识
青涩的打工仔
(第一次写影评,很装逼的把所知道的都写了上去哈哈哈哈。
高能剧透,介意者慎入。
) ♥ 《我的少女时代》的陈玉珊导演在15年上《康熙来了》的时候,她曾表示,很多戏都要拍两次,第一次是观众从林真心的立场看到徐太宇对她的感觉,要拍第二次就是要从徐太宇的角度,拍徐太宇对她(林真心)的感觉。
观众进影院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说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可是你回头看第二次的时候,从不同角度,你会觉得很多表演跟你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很多的不一样。
基于这种想法,第一遍知道结局后我回头又看了一遍《再见瓦城》。
我记得看第一遍的时候,105分钟下来印象最深刻只有女主被蜥蜴扑身和最后男女主的悲剧结局这两处。
因为看到那两处情节时,我的反应都是一脸懵逼,女主卖淫为什么是蜥蜴扑身?毫无征兆男主就这样杀了女主然后自杀? ★ 第二遍的感受和第一遍确实不一样,先来谈谈我懵逼的第一处。
蜥蜴扑食的时候异常凶猛,用蜥蜴扑身来暗喻女主的失贞,导演的这一超现实的手法在懂了之后会发觉是一大亮点。
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有一种能很成功的体现情感的手法是“节制大于放纵”,赵德胤导演是导演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编剧,他很清楚,如果正面直接拍摄女主失贞的激情戏,这种戏码又低俗又烂大街,但是如果用蜥蜴扑身这一侧面刻画,将电影画面的重点放在女主隐忍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则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节制大于放纵”情感刻画手法的精妙之所在。
蜥蜴扑食后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画面是女主平静的靠着椅座熟睡在公交车上的画面,再结合前一个画面,很容易就会使人产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念头,这是导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小心机,并且很显然它起了作用。
★ 再来说说第一遍的时候我懵逼的第二处,“突如其来”的血腥结局。
给突如其来四个字打引号是因为仔细研究了之后发现,这结局似乎也算不上说真的就是毫无征兆的发生的。
导演十分擅长细节处理,在全片埋下了非常多的伏笔。
第一处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最开始女主莲青被好友阿花诬陷偷钱赶了出来的那件事,这件事影片中没有镜头画面来记录,只是通过男主阿国在吃饭的时候在他大姐面前三言两语带出来的(当时女主也在场),他的目的很明显,希望大姐因为同情,让莲青住在她那里。
因为只是阿国简单的叙述所以阿花诬陷莲青偷钱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没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无法考证。
不过我觉得阿花心情再不好也不会到凭空捏造事实将好友赶出去的这个地步(从开篇女主莲青给阿花带的一书包家乡美食就可以看出来她俩的关系很好),看到后来我甚至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和阿国有关,阿国去过莲青的住处,也认识阿花,他为了让莲青能住在他大姐家,住在他能够经常见到她的地方,使手段让莲青被赶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当天晚上,阿国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了莲青的手。
第二处的细节伏笔更加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
莲青被餐厅也解雇了。
因为警察晚上突袭餐厅宿舍查人,老板保释了她们之后就解雇了没有登记证的她们。
警察为什么早不查晚不查偏偏就在莲青搬进去了餐厅宿舍不久就突袭检查?阿国的大姐家离莲青工作的餐厅很远,所以阿国想让莲青住在大姐家的想法被莲青拒绝了。
送莲青去餐厅住的那天,阿国看到了在门口盯着莲青看的一脸猥琐样的阿金(也是餐厅员工),抽了根闷烟之后二话不说进去拿了莲青的行李,试图劝服莲青跟他去工厂,他的这一想法又遭到了莲青的拒绝。
警察是晚上突袭检查的,当天白天阿国来餐厅找过莲青,被告知莲青和阿金一起出去学泰文了,阿国当即脸色变了。
住大姐家和去工厂免费住在工厂都曾遭到莲青的拒绝,如今还和他很不喜欢的阿金一起出去……如果说这些细节都不能表明是阿国找来的警察,那么导演又抛出了另一个细节,在警局外,老板对莲青说,保释你的钱,阿国出了8000。
随后,阿国带着被解雇后一脸茫然无措的莲青收拾行李去了工厂。
这种突发事件为什么阿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并提供了保释金?前后细节一呼应,事情的真相就在不知不觉间浮现了出来。
阿国终于如愿的把莲青带来了工厂,带到了自己的身边,阿国本以为他们可以一起努力工作攒钱,然后回缅甸结婚(这些后面都有提到),结果他很快的发现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泼水节是整个影片中阿国和莲青以及其他的工人们唯一一次绽放的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容的一幕,并且在这一幕中,阿国送了莲青昂贵的项链,他们的感情更近了一步。
泼水节的短暂快乐是一个转折点,此后就是莲青为了办证的各种遭遇(被骗钱、失贞),(这期间阿国向她隐瞒办证的五娘打电话给她的事,这是阿国第三次的耍“手段”),并且同时她和阿国的感情已经在走向通往破裂的下坡路。
第三处为阿国扭曲的性格埋下的伏笔就是他的熬夜,阿国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在他和莲青还没有分手之前就是这样。
影片51分钟的时候,在福利社(也就是便利店),阿国买东西的时候一个同事塞给他大麻,说熬夜需要,另一个同事经过他的时候拍了拍他的肩膀劝他不要再熬夜,影片到这个时候并没有正面记录阿国熬夜的镜头画面,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侧面将这一事实体现了出来。
他这时候熬夜的原因估计只是一心想早日攒到钱(后面会提到)。
在他和莲青关系破裂后,影片第87分钟开始,第一次正面拍摄了阿国熬夜的镜头,长镜头里,阿国疯了一样往烧火的炉子里摔柴,这是影片里一向呆呆的阿国第一次暴躁情绪的发泄。
然后接下来导演又用了一个长镜头,黑暗里阿国坐在床上吸着大麻,然后将盒子里攒的钱慎重的的拿出来数,一遍,又一遍,黑暗里你能感觉到溢出屏幕的压抑,似乎会让你觉得,下一刻他就会把所有的钱往地上重重一摔。
如今就算攒够了钱,没有了心爱的人似乎也好像没有了什么意义。
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出阿国内心扭曲的占有欲和强烈的不安全感与隐藏的暴躁压抑情绪,如果说这些是导致他最终血腥抉择的直接原因,那么是否有一个导致了这个猝不及防的血腥结局的间接原因呢?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贯穿全影片特别吸引我的细节伏笔了。
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阿国和莲青同框坐在车后面的场景,每次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注意到他们两人的不同神情,尤其是眼神,阿国的眼睛里没有很复杂的情绪,经常是一脸呆滞的望着身边的一切,同框对比之下,莲青的眼睛里所带的情绪就要复杂的多,有时她很难过,有时她又害怕紧张且拘谨。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除了同框时候的眼神细微对比,再就是在言谈中很显著的体现出来的差别。
阿国不止一次的想要说服莲青不用办证,莲青也不止一次的反驳他。
阿国所追求的不过是攒够一百万铢回缅甸开一个服装店,然后从中国市场批发衣服来卖,并且希望能和喜欢的人结婚。
而莲青所追求的是先办个证(为此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离开工厂换个好工作,然后存多点钱再弄泰国护照,再然后去其他想去的地方,换句话说,她想看更大的世界。
这份爱情注定会以悲剧结尾。
(其实女主最后是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第一步的,从影片最后挂在女主房间里的套装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可惜,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爱开玩笑。
) 如果说还要为这“突兀的”结局找一个其他的原因的话,那么,出于某些原因,男主柯震东的戏份被大量删减不知道算不算?(包括意淫打飞机的戏、影片后来的尾随与跟踪女主的戏等) 纵观全影片,不得不感慨集导演与编剧于一身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之大以及男女主眼角眉梢之间对于情感的把握得当,这部影片中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能力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的开头,第5分20秒的时候,男主阿国第一次遇到女主莲青,并接过了她手中的晕车药吃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的最后,在楼下踌躇了很久的男主最终爬山了楼,选择了毁灭,故事结束。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想起跑广的我妈那一辈和我弟这一辈。👍以及感谢赵导。结尾有点过了。
有几场特别好的戏,但是人物都太平。突然觉得这种长镜头式,主打写实的电影,如果剪不好的话,延长片长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否则人物形象太苍白。
阿国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从见到莲青的第一面便希望通过示好来支配她,这种“爱”我不觉得是“爱”,只能叫“欲望”。莲青宁愿去做小姐也不想认命在工厂上班,她愿意为选择牺牲那股劲儿也不能叫“梦想”,只能叫“不服”。不是所有人都有真实的爱恨,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真切的梦想,在夹缝里生存的个体生命,活着本身已是苦不堪言的事情了。导演没有完成故事的使命,结尾的仓促使得立意也变得有点简单粗暴。
全片我最服气的是林强 各位 不要再说什么侯导式美学泰国牯岭街了好吗 我们Midi只是个青年导演经不住捧杀 不吹不黑 理性评论谢谢 【说心里话我还是想嫁的
#tiff 柯震东口音不对的时候略跳戏,但是他演的感觉还是蛮好的。蜥蜴真的特别赞,导演QA说是因为一个是觉得太残酷了,另外也希望是做成一个梦的感觉(下面一个场景是女孩在公车上疲惫的醒来)。全片配的声效也是很赞。虽然故事节奏相对较慢,但还是绝对值得看的片。
心酸的浪漫,这个时代正在远去。
赵德胤其实不见得有太大突破,吴可熙是一如既往的稳,最大受益者是柯震东,简直脱胎换骨!也不对,他本来就是有演技的…
趙德胤式自然主義電影裡面算失手的一部,不知道是大製作腳步調整不過來或什麼原因。吳可熙在片中有一半時間都讓人覺得尷尬、柯震東演得算好,但站在真正的移工群裡還是突兀;最慘的還是臨演,在這片中都只像是趙導的道具而已,扁平、功能性地出場後機械式地離去,再也不是之前影片中那種活生生的個體。
泰缅打工情杀记。风格最动人,导演沉得住气,又有所求,进而带动故事,最后主题也更丰富多元。后段出现动物,蜥蜴比较醒目,还有比较含蓄的两只狗,很赞。相比之下贾樟柯曾拍过的一段就很浮夸做作了。
在异乡为客,除了言语不通,还有身份尴尬。想要获得一个认同,得付出代价。虽然来自一个地方,依然可以志向不同。最坏坏不过,一个努力想要抓紧,一个努力想要挣脱的,异梦。
個人覺得這種以題材取勝實際劇本、對白、鏡頭都很有問題的文藝片提名金馬,實在讓從業者氣餒啊..
就蜥蜴和结尾的两场戏比较灵,其他的没有任何感情的闷蛋镜头让人看出厌世感。
2.5,啥啥啥这都是个啥,别以为沾点滇缅边境的社会议题你就有深度了。
出身緬甸的台灣新住民身份,令趙德胤具備拓寬台灣乃至華語電影範疇的條件和可能性,但就本片而言,其講述的都市夢故事顯然過於普泛和老套,且過度聚焦於“辦證”一事而不斷申說,也令影片的敘事缺乏必要的縱深感。以巨蜥纏身代表女主角售出初夜等小譬喻初看精妙,但由於缺乏前後統一的隱喻系統作為支撐,更近乎於靈光一現的小聰明,較之其導師侯孝賢和摹擬對象之一楊德昌尚顯功力缺欠。在金馬獎獲“年度台灣電影工作者”致辭時,已經入籍的趙德胤聲稱台灣是唯一能讓他這樣的緬甸華人窮小孩的夢想變為現實的地方,他似乎有意忽略了其祖父輩作為“國軍”的“孤軍”,被棄置在緬甸的歷史過程及個中創傷。2022年8月26日夜於“禮崗影院”。
毒王?女主真丑
你问我,山的那边有什么?你悠然神往,我有些落寞。我怎么忍心告诉你,山的那边只有骗子。
4.5
描写了缅甸偷渡青年在泰国的打工生涯,非常写实,也很让人震撼。
整体比较无力,不痛不痒。对白口音实在太奇怪了,而且感觉导演用长镜头的唯一目的就是拖时间。。。。。
由真实事件改编 边界版的钴岭街 柯震东复出后第一个作品?棠宁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