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飞机降落,我都会爱上一位机长。
对于我这样有轻微飞行恐惧的人来说,每次的飞行都是一种煎熬,而每一次飞机轮子触地的一瞬间,就会从内心向外散发出对于机长的崇拜。
毕竟是靠一己之力操纵这么大的飞机,保障了众多乘客的安全呀。
这或许是我在假期开始就挑选了《中国机长》这部片子的原因。
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看的过程中,手心捏着一把汗,想到在驾驶舱玻璃碎裂、座舱释压、无法联系的情况下,当时飞机上的机组人员真的做到了成功备降,更是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配得上“英雄”二字,电影完整地还原了这次航空备降的全过程,再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让整个过程更加一波三折,导演把控节奏的能力很好,观影过程中,既有笑点泪点的穿插,也让人一颗心放下了又悬起来,观影过程将近两个小时,愣是没有一刻走神,当机长在大家的努力下,将飞机安全降落,内心充满了感动、快乐、成就感,仿佛和机组人员共同努力过。
结尾时毛阿敏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声音如从云上飘来,声音中自带一种辽阔与欢乐,又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感觉圆满了。
所有演员的表现也很亮眼,张涵予的喜怒不形于色,欧豪可软萌可硬气,杜江的角色让三位机长的关系衔接恰到好处,以袁泉为首的空姐团同样亮眼。
喜欢了袁泉这么多年,惊喜地发现,岁月沉淀,赋予她眼睛中内敛温润的光,看了让人移不开眼睛。
她成功地诠释出了这个角色的复杂层次,凌晨的落寞眼神,见到同事温暖的笑容,专业的态度,坚定的执行能力,对徒弟的包容,遇到不讲理乘客的小声嘟囔,危机时刻下意识摸索婚戒的小动作,都让这个角色一点点丰满起来,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敬,又令人怜惜的角色,而袁泉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想看完这部片子,首先会纠正很多人(包括我)的认知误区,开大灰机还真不是机长一个人的事,是千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气象部门、通信部门、飞行场地、导航、监视、安全检查、消防救援多方面的分工协同的结果,我们每次走上飞机,再安全地走下飞机,从来没有想过背后是多少人在为此而努力协调、保障安全,而这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人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包括空姐空乘。
电影中一个细节是,一位土豪鄙视乘务长毕男,认为她“不就是一个端茶倒水的”,这样的说法既武断,又无知,而这部电影就为观众展现了所有航空人员的专业特质,包括检查飞机安全的步骤,机长上机前的检查,各种紧急情况下的规章制度,乘务长以及空姐的沉着与专业,都令人印象深刻。
最终整个航班128个人都平安落地,这一刻令人动容,这是中国民航人共同协力创造的奇迹。
看完最有感触的是机长和空乘人员的另一面,他们在空中与我们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但是我们往往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背后也是一个个家庭,他们也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坐在大厅里抱怨飞机晚点的时候,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在努力工作,保障平安与顺畅;当我们脾气不好的时候,却忘记了她们也是背负着很多情绪的人,她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隐藏,将专业的笑容留给乘客;当我们在飞机上轻松飞往目的地时,却看不到他们背负的压力,那可能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承受的责任,他们对于生命的珍视与敬畏,他们为之所付出的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部片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尽量摒除英雄主义,而着重群像的塑造,无论是飞机上的乘客,为航班航线服务的所有人员,还是与他们相关的亲人,甚至是一些飞行爱好者,都寥寥数笔刻画出来,虽然有些人参与度并不高,但是这些群像的刻画予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群体英雄主义的感觉,这次备降就是所有民航人乃至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其中感受到的是群体的力量,感受到的是个人处于这样一种群体内的支持与力量。
?
硬要说的话好像《萨利机长》和《中国机长》都是灾难片吼?
但是真的都看过的应该都懂,《萨利机长》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读,而《中国机长》更多的是对事件本身的还原。
甚至你说《中国机长》是川航宣传片我都能忍,但是和《萨利机长》进行对比?
怕是不是脑壳有包?
如果说《萨利机长》是一篇议论文,那《中国机长》就是一篇记叙文,文体都不同你比较个捶捶?
不说多好吧,《中机》至少让一半以上(至少)的人知道了,哦,原来空姐机长上飞机前有这些操作,哦,原来飞高高原线需要双机长,哦,原来飞机起飞要牵扯到这么多因素, 怪不得动不动就要延误,哦,原来飞机起飞前还要签这么多的字。
知道吗,假如每个人在上飞机前都看了这部电影,那么我甚至认为假如飞机发生事故,生存几率能提高不少,因为正常人在面临突然状况的时候,会很自然的陷入慌张,特别是空难这种小概率但极其严重的事件。
但是假如事先有过心理模拟那么情况真的会好很多,而且这部的共情力,我认为还是可以的。
也有些缺点,比如我其实很讨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却将事件的严重性扩大化,我认为没一点必要,这种大型事件,能写的点真的非常多,为什么非得把事件扩大来推进剧情发展呢???
(另外杨颖真的很出戏,非常出戏)。
总体来说《中国机长》完成度比较高,而且硬要说故事性的话《中国机长》甚至能超过《我和我的祖国》,但是《我和我的祖国》毕竟7个导演嘛,对于我来说吸引力还是更大点的。
两颗星给袁泉,比较像乘务长,感觉对了。
爱国题材很好。
电影大篇幅的废话,拍了很多与空难无关的事情,可以更精简一些。
当下的中国乘客,已经不再是电影里表现的那样,而是感谢机长的尽职尽责,然后追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接下来的问题,否则克服再多的事故都没有意义。
当下,乘客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感恩戴德。
相比《紧急迫降》,本片太失败了,《紧》层次分明,从学术角度探讨了飞机故障的解决方案,而且徐帆、黄奕、池华琼都比本片的空姐有辨识度,本片空姐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有袁泉有辨识度。
当乘飞机已经变成打飞时,希望我们的每次飞行都是安全的,高质量的,而不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后,继续膜拜英雄!
还有一个问题,机务人员在哪里?
再加一个问题,所有乘客离开飞机后,乘务长、机场应该巡视飞机,确保没有遗留人员吧?
相比《萨利机长》,本片有点逃避现实。
不说了。
祖国万岁!
祖国在进步!
这次刘伟强导演的大作算是让我长见识了,以前只知道有填鸭式教育,想不到电影也能填鸭。
影片的故事原型比较简单,就是一个飞机起飞不久,前窗玻璃破裂,机长驾驶飞机返航穿过雷云紧急迫降的事件。
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细节丰富一点,一个半小时讲完也足够了。
但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飞机成功落地后,各个机组人物后续拍得事无巨细,就连机长回去参加女儿生日聚会都恨不得拍成一个英雄凯旋的大庆祝,甚至还把机上乘客后续再到拉萨都拍出来了,这是有关部门下达了宣传拉萨风光的硬性要求吗?
更可怕的是,宣传完风光,还把一年后机组人员聚会庆祝劫后余生也拍了,这是导演想转行拍电视剧,所以先展示一下自己可以把时间拖很久?
其实如果做好取舍,在飞机落地后就把故事原型的影像资料加进来作为结束,给故事留有回想空间,这部片子八分也就到手了,可惜导演硬要把一只好鸭子填成大肥鸭!
因为这一年来频繁坐飞机,对于影片呈现的乘机片段深感熟悉,尤其成都和重庆的两个机场正是近前才去,更感身临其境。
回想自己乘机时遇过几段比较强烈的气流颠簸,当时心惊胆战默念祈祷,虽然与川航3U8633遭遇的事故不可同日而语,但看到影片中飞行出现危险状况时,几乎完全置身其中,与全体人员同呼吸共心跳,神经紧绷,下意识地抓紧座椅,坐得僵直,到最后一刻双手还在微微颤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像是一场大病初愈,不住地庆幸、感激,惊魂未定的同时又感动不已。
中学时期看阿瑟·黑利的《航空港》,对航班的运作初有涉及,关于地面指挥,空中管控,特权服务…这一次又“近距离”观看了飞机行前检查一项项沟通确认、仔细核对的工作,才真切体会到,一架飞机看似很平常的一次飞行,原来需要这么多方配合完成,不由对民航工程肃然起敬。
很多行业又何尝不是这样,看上去“岁月静好”的背后,多的是“负重前行”。
正如乘务长所言,每一位工作人员,也和我们一样,是父亲,母亲,儿女,理解到这一点,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希望我们都能更稳重些,对坚守岗位的员工们也能再多一份理解与宽容。
点赞中国机长,点赞英雄机组,点赞奋斗在各行各业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劳动者!
2018年5月14日,机长刘传健和往常一样驾驶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前往拉萨。
行驶在万米高空,飞机突然遭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失压的极端罕见险情。
生死关头,因为机长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28条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今天上映的影片《中国机长》的故事背景。
真人真事的改编,自然以真实为核心,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影片从头到尾,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全景,力图最大限度还原这段伟大的奇迹。
从机组人员切入,展现民航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整个过程,都十分完整。
机组人员的预备、登机后的全面检查,起飞后的安全预防,降落后的收尾工作,几乎面面俱到。
如此一系列的情节,做到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说实话,这也是国产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此类题材的深入刻画,颇有开创之功。
为了高度还原,剧组不惜斥资3000万按照1:1的比例重现客机场景,空客A319模拟机舱几乎和真的一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的时候,还有极强的代入感。
饰演机组成员的所有人员,全都亲赴川航培训基地,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魔鬼式训练。
情节方面,最为惊心动魄的细节,莫过于飞机突发的时刻。
那一刻突如其来,因为挡风玻璃猛然脱落,驾驶舱的机组人员遭到极大冲击。
副驾直接被气流带到窗外,如果不是当时急着安全带,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当时可是近万米的高空,大气稀薄,也是缺氧的状态。
机长不仅要控制方向,还得腾出一只手拽着副驾,救他于生死极限之间。
此处情节绝非影片虚构,几乎也没有艺术加工,事发当时的情景即是如此。
追忆这段情景的时候,就连当时的机长都感到后怕不已。
因为此类突发事件,在民航史上十分罕见。
在整个航空史上,类似事件只发生过一次——英联航的5390号航班。
1990年6月10日,这班由伯明翰飞往马洛卡的定期航班,在攀升至5300米的高度时,驾驶室挡风玻璃突然脱落,飞机失去了控制,急剧下降,客舱内一片恐慌。
通过画面清晰可见,这与影片之中的危机时刻几乎是一模一样,其惊险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之所以说它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原因就在于这里。
除此之外,影片在人性的真实方面,通过群像式的展现,也有不俗的刻画。
9名机组人员自然是灵魂主角,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次安全降落。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对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饰演的四位空姐印象深刻,她们美丽大方的气质,堪称是空姐的形象代言人。
没错,四位空姐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她们在飞机遭遇波动时的表现,却是相当专业,从紧张到镇定,再到履行职责,真实得恰到好处。
而作为乘务组的核心,也就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镇定自若的样子很帅。
从她的身上,几乎看不到表演的痕迹,而是真正融入了场景和角色。
事发当时,其指挥乘务组四位空姐,对乘客进行专业的安全指导,“请系好安全带,落下氧气面罩保持吸氧”,类似的表达反复提醒。
她不紧张吗?
不害怕吗?
有个细节是,她坐在座位上,伴随着剧烈的震动,情不自禁地抚摸着手上的戒指,那一刻你才突然意识到,她也有家庭,也有牵挂的人,她也和机上的每一个人一样,害怕不能回去见他们。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主角,便是由硬汉张涵予饰演的机长。
台词不多,话也很少,一旦开口,直中要害,这个角色非常稳。
从出事到落地,大约有40分钟的时间,张涵予的机长需要驾驶客机穿越危险的云层,包括机组成员在内,128条人命搁在他身上,他责任重大。
这40分钟里,影片几乎完全按照备降经过进行,堪称是争分夺秒。
因为这段戏没有台词,但张涵予的眼神坚定如铁,意志坚定的他,不断进行自我提醒,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带回地位,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仅是张涵予的想法,更是当时机长刘长健的真实想法。
除了机组人员,就连当时的乘客,影片都没有忽视。
恐惧、愤怒、抱怨、镇定、信任以及得救之后的惊喜,步步惊心之中的情感喷发,展现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吓尿了,我的表现并不会比他们强多少。
在群像的真实方面,这部影片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对机场后勤的全方位展现,此间的演员客串,也算是群星荟萃。
李现、黄志忠、焦俊艳、吴樾、阚清子、冯文娟、朱亚文先后登场,他们作为空管人员的饰演者,对角色也是深有体会。
李现说,面对险情,空管局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机组人员。
冯文娟则说,大众对民航人日常工作了解有限,可能只是对机组比较熟悉,但其实每一次起降背后都有无数人在支持。
冯文娟说的没错,这场降落不只是机组的努力,也是幕后所有人的协力。
他们,是英雄背后的英雄,不该被我们忽视。
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哪怕是严肃的空管部分的戏,观众也能透过大荧幕,感觉到他们加速的心跳,当那句“成都在叫你,听到请回答”不断响起时,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
果然,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要按照真实去演,演技不会差,说实话,就连影片之中小朋友的勇敢,都觉得是那么真实,这便是本色表演的效果。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戏里戏外,大家都有着对于生命的至高敬畏。
敬畏职业,敬畏规章,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因为民航工作是神圣的,机组人员要对乘客的生命负责。
即便安全着陆了,机长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是对乘客第一时间进行道歉,他认为自己没能把大家安全准时地带到拉萨。
如此可见,他对于生命是高度敬畏的,被众人竖起拇指点赞,也是理所应当。
这就是影片最为终极的真实,即情感的真实。
劫后余生的人,会更懂得活着的意义,也就会倍加珍惜身边的人。
影片《中国机长》的意义,不仅在于真实还原了一个事件,也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我们从未深入耕耘的类型片,而是进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好好活着,是因为有很多类似机长的人们,默默在幕后,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这样的国产好片,我希望越多越好,这个世界,相信也会越来越好。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至拉萨飞行途中,起飞半小时后,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爆裂脱落。
机长刘传建当机立断,在与地面控制中心获得联系后,迫降成都双流机场。
从事故发生到备降成功,一共只花了34分钟,包括机长在内的128人全部生还。
刘伟强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
张涵予站在浴室里冲水,用手机计时,他的表情坚毅而凝重。
我想,这是一个铺垫,可能在逼自己接受什么残酷的过去吧。。。
对不起,我想多了。
在飞机起飞前,给了很多路人甲各种乱七八糟的镜头。
我想,肯定会有一两个是要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来加剧情节的紧张程度的。。。
对不起,我想多了。
头等舱的胖子临近起飞时还在打电话,面对那么漂亮迷人的空姐还那么嚣张无理,我想,肯定这家伙中途要出来搞事情的。。。
对不起,我想多了。
没事干的第二机长杜江,休息时跑到头等舱去尬聊撩妹。
一个小时前他还在和老婆 AngelaBaby Kiss Goodbye 啊!
这是什么伏笔吧。。。
对不起,我想多了。
挡风玻璃破裂,耍帅的副驾驶欧豪半个身子被吸到机舱外,足足得有十几分钟吧?
低温,缺氧,外伤。
最后被拉进来,肯定已经生命垂危要抢救啊。。。
对不起,我想多了。
坐回座椅,绑上安全带吸点氧,血槽回满。
5 个空姐有一个晕倒在过道上。
所有人已经寸步难行了。
知道自己下属出事的袁泉,她肯定会不顾自己的安危,想办法救起下属的。。。
对不起,我想多了。
倒地那个,被人叫醒自己坐到椅子上去了。
航空爱好者关晓彤出现了,一溜很专业的设备,加上和几个疑似备胎一顿没头没脑的讨论,肯定她要整个什么营救计划吧。。。
对不起,我想多了。
她除了睁大眼睛表示紧张惊恐之外,就是跑到小山坡去等着看热闹。
飞机冲入了积雨云。
冰雹「嗖嗖嗖」子弹一样的打在机身上砸出小坑。
前面一半的挡风玻璃已经没有了啊,人肯定得被砸个半死啊。。。
对不起,我想多了。
那些冰雹破不了主角的金钟罩光环。
飞机超重迫降,预计会冲出跑道。
怎么减轻重量保证顺利降落呢?
打开舱门扔掉一些行李?
或者再绕个几圈烧掉一些油?
总之机长肯定能想出方法的。。。
对不起,我想多了。
所有人都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在部电影里出现的,跑道够长。
飞机迫降成功,管理局的人上来,黑着脸看了一下驾驶舱,用手机拍了照片,一句话没说。
我按下暂停键,还有 30 分钟片长,肯定要反转了。。。
对不起,我想多了。
管理局的人和机长握了个手,留下一句「太牛逼了」,就消失了。
我有点不能忍了。
快进。
看到还有一个「一年以后」,是不是叙叙旧的时候哪个人良心不安,爆出驾驶舱玻璃破裂的真正原因啊。。。
对不起,我想多了。
就是大家干个杯。
以下是我采访刘伟强导演的实录:我:刘导,你好!
你怎么看《中国机长》获得 24 亿票房的成绩?
刘伟强:幸好踩了个国庆档。
我:。。。
里面有个情节,有妇之夫的机长杜江跑去头等舱搭讪女乘客,你是想表达,事业成功的多金男人,即使有貌美如花的老婆,都也是男人,这社会上没有「不偷腥的猫」吗?
刘伟强:哦,不。
电影剧本需要他在发生事故时在驾驶舱外面。
我们也考虑过他去搭讪男乘客,但感觉怪异你知道吗?
杜江还是很 man 的。
我:。。。
影片开头和结尾有很多对电影情节实际没有任何作用的镜头,还有关晓彤那段。
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是有什么大众看不出来的伏笔吗?
刘伟强:一般电影都是 90 分钟到 120 分钟。
这个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实际上飞机从事故发生到备降成功,机长一共只花了34分钟。
如果我只拍 34 分钟的电影,你不觉得太短了吗?
我:。。。
同样是空难片的《萨利机长》,原型事件里飞机从被大雁撞击到成功迫降只有不到4分钟,却被拍成一部 96分钟的电影,只比《中国机长》短了 15 分钟。
刘伟强:是的。
所以这部片子没有一点抄袭的嫌疑。
我:。。。
里面明明有引擎起火爆炸,为什么飞机没有影响?
还有降落滑行时推动器失灵的镜头,但是最后三个人手握在一起又能拉动推进器呢?
刘伟强:是吗?
拍着拍着就忘了呢!
我:。。。
刘导,这部片子你打几分?
刘伟强:5 分吧!
我:。。。
满分 10 分,你意思承认它是不及格的?
刘伟强:哦我以为是满分 100 呢!
(以上对话,纯属虚构)所以,《中国机长》能在豆瓣上获得 6.9 的高分,是因为很多人都不好意思给这个真实的英雄故事打上一个低分。
我想,能拍出《无间道》的刘导演,应该不会弱智到看不出自己这部片的烂。
烂的原因可能很多,准备时间仓促,投资人的压力,航空专业知识的匮乏等等。
但这不应该成为理由。
因为,这种片子拍烂了,对不起的不是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是真实故事里的英雄主人公 —— 刘传健。
此影评可能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我来评论一下优点1.特效没有让人失望2.乘务员戏份还行,演员演技不错。
缺点1-剧情烂,刚看还觉得剧情推进挺快,风挡碎了开始,不知道剧情重点在哪,完全是在尬演拖延剧情,完全没体现机长副机长的专业水平在哪里,最后四十分钟完全就是在煽情浪费时间,中国影迷的情商还在80年代?
只能说主次不分。
可惜了好题材。
2.人物搭配差,直说吧!
不知道关晓彤和黄志忠的剧情有什么用,不如删除。
虽然关晓彤的现实角色存在,但是导演并没有提前该角色的价值。
黄志忠在剧中扮演指挥中心主任,但全剧他的作用就是“8633,成都叫你”最后叫不到了就哭鼻子。。。
看得我尴尬症犯了。
想塑造角色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不如删除。
类似无用角色还有,不一一例举。
综合分析:该片是一个好的题材,但是却放弃了纪实手法,加入了一些狗血煽情无用剧情,浪费了好题材。
演员演技没毛病,特效问题不大。
乘务员与乘客的戏份体现了乘务员的专业水准,但最可惜的是我最想看到的机长与副机长、二号机长抢救飞机,处理特情,沟通与交流等等,都没有体现出来,机长全剧僵尸表情,给人造成错觉让你觉得此次事故机长功劳不大,全靠飞机撑住了恶劣天气才成功降落。
最恶心的就是煽情部分了,这种烂煽情请不要再来赚眼泪了,求求你专心做编剧好嘛,实在不行纪实行不!!
别乱加东西啊。
总结,题材好,演员OK,特效OK,编剧辣鸡。
中国机长之空中尬飞。。。
两分给这个题材了,希望以后此类电影能吸取经验更上一层楼。
此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
这部电影符不符合事实这事相信当时关注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画蛇添足的加了一段穿越危险云层的桥段,我想可能导演想增加戏剧性,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事件本身在世界民航史上也堪称奇迹了,非要在这基础上神化,只会降低可信度,很多人说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改编一些情节没问题,但是注意改编要合理,机长在采访里是怎么说的,那天没有云,天气很好帮了很大的忙,不然就很难成功迫降了。
一定要把这种当事人特别说明不可能的情况改编进电影吗?
而且,这电影如果按照事实拍的话,原本完全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航安全,这是免费的航空业宣传,更是我们的国家形象,可是经过这么一夸大,之前不了解真实事件的观众看完电影回家上网一了解,反倒觉得真实的情况没什么大不了,小菜一碟,不值一提。
另一方面,想拿此片证明我们的航空安全也立不住脚。
毕竟不是事实。
其实真实的事件不用夸大已经足够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了,出现问题开始,机长如何处理,如何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利弊纠结,可表现的太多了,可是最终拍出来的效果真的太浮于表面。
举个例子,比如说,空管中心的指挥说,他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到达了人体极限,我个人认为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最低级的,九千米高空前挡风玻璃破碎,人体在这样的极端环境里应该是怎样的反应,如何的痛苦,完全应该直观的表现出来啊,这难道不该是这部电影的高潮么,可是极端寒冷,缺氧,失压全部没有认真刻画,最终只是借由配角的一句台词轻轻带过。
我记得之前采访机长的时候,好像主持人问机长你在出事的时候想到家人了么?
机长说完全没有时间分神想这些,必须全神贯注。
可是电影里是怎么表现的呢?
机长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出现了女儿的幻觉,然后和打了强心针一样,开足马力,冲出危险云层......这是什么男频小说吗,这简直是对刘机长的业务能力的抹黑。
还有片尾朱亚文看了驾驶机舱后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牛,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把观众当弱智,生怕观众看不明白,强行解读。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本该演出来最后都是靠内心独白强行表达,这种偷懒的做法让片子整体看起来非常low,没质感。
然后来说说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整部片子完全没有节奏感,七零八碎。
电影高潮部分毋庸置疑是发生状况到完美解决的过程,可是整个过程被导演切割的支离破碎,电影名字叫中国机长,那么高潮部分肯定是要表现机长的杀伐决断,展示操作技能的牛x,以此来一气呵成的营造紧迫感,可事实是,在关键时刻,一会儿穿插机长的老婆孩子,一会儿是副驾老婆,一会儿航空管制中心,一会儿地面救援准备,一会儿又是地面群众质疑,这都不说了,还要强行加入一帮什么航空爱好者之类的(对不起,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格格饰演的究竟是什么身份)就这一堆支线穿插其中,电影还有可能好好的刻画机长如何力挽狂澜吗?
想描画也没工夫啊!
所以这电影是不是该换个名字,比如《我的航班遇险了》??
飞机落地之后无法刹住,其实如果平时关注空难的话应该了解,绝大多数飞机事故都出现在落地之后,因为无法刹住很可能起火或者翻倒发生爆炸,看这段的时候,我的心都揪紧了,我刚想仔细看看是不是轮子擦出火花了,啪,镜头切到了格格的脸,我想看看是不是轮子瘪了,啪,镜头又切到了格格的脸,我想看看是不是马上就要滑行到跑道尽头了,啪,镜头又切到了格格的脸,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大概在七八次左右,气的我当场骂街,这么千钧一发之际,就不能让我好好的沉浸在紧张的氛围里吗?
我他妈看着格格,一脸的黑人问号脸,这人谁啊,为什么强迫老子一直看她啊!!!!
对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格格名气大就只点名她,其它的刷脸咖也应该被记住,比如机场航站楼那女的还有杜江强行撩的那女的都有非常密集的特写镜头,以至于我一直以为她们接下来会有什么重要戏份,后来证明我想多了。
另外还有什么空乘专业度,不仅没有体现,感觉一直在抹黑,比如空乘坐在乘客的腿上抱着孩子,受伤空姐醒来后活动自如身轻如燕,下飞机的时候卻躺在担架上被包裹的像个粽子。
副机长还可以随意出驾驶舱撩妹,我看完只觉得机组真的非常不专业......这电影真不是在黑四川航空吗?
可能我的要求有点高了,或者导演根本没想拍个什么精品出来,只想在国庆档抢个票房,只是对于事件本身对于机长以及对于航空事业,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非常不合格。
题材非常好,但是毁在改编,导演似乎想给电影里每个角色都拉一条感情线来塑造,问题每个都云里雾里的,搞得观众莫名其妙!
有几个典型说下:1、二机长,各种撩妹,问题被撩的完全没有任何人物塑造,被问干啥,就一句:随便逛,莫名奇妙的对白,杨颖饰演的对象或老婆,还一副无所谓,给人感觉就一个字:渣!
2、乘务长的感情线,开头导演明显想描写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乘务长,看到即将新婚的同事,一脸惆怅,然后哪?
然后哪?
后半段就啥都没有了,你要描写感情线,就好好给它编完啊?
3、某航空爱好者,关晓彤是赞助商硬塞的吧?
加的莫名其妙,一个航空爱好者,再资深,能获得实时的航空数据?
什么软件,你告诉我,我立刻去买!
4、猪肉摊老板,他那个亲人在飞机上?
导演你是喝酒给忘了讲了吗?
既然要描写亲人牵挂,你就好好吧人物是谁讲清楚啊?
5、微信女,一路被母亲发微信,为啥事?
落地后好歹给母亲打个电话报平安啊!
这才是正常的人物线啊!
导演您是想采取新式拍摄手法吗?
还有好多,我就不扯了,反正从电影的角度,比当年国产的《紧急迫降》差了不少,优势是技术的进步,特效比当年的好,仅此而已!
确实是好编剧好演员太少了。电影没有表现出机长到底厉害在哪,反而给我感觉他只是在赌运气喊口号。中间男主想象给女儿过生日的情节,感觉有点水时长。原型人物确实很厉害,只是那个情节可能不足以拍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再加上中国的好编剧又不多……
每一个奇迹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中国机长货真价实,《中国机长》两面三刀。
【B-】不得不说,刘伟强的水准比李仁港高到不知哪去了。毕竟有《无间道》的底子在,对于这类商业电影的节奏元素把控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对于航空业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展现的相当到位。但仍然存在着大部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通病——不够克制,似乎永远没法停止刻意煽情的脚步。再加上于东希望本片注水到120分钟的要求,使得本片后半段节奏明显拖沓。可惜了,要是保持在95-100分钟左右,绝对会更好看的
额,啥玩意意思
该说这飞机质量好,还是质量差呢……
关晓彤在里面干嘛。。。
很多戏都是废戏
很一般的电影……明明是很惊险的事 但太多民航其他的部门的人事出镜了 导致机上发生的事一直被分割 毫无刺激可言 而且黄志忠(李现领导)哭的那一刻真的是太好笑了……
台词像屎,人物设定像纸牌。很多香港导演真的很不懂普通话,所以才不懂剧本中的对白有多垃圾。至于人物设定,香港导演总在原地踏步没有进步
看到最后“刘伟强导演作品”几个字,我哭了
拍的太急了,风挡裂的事故报告还没出。拍的太没追求了,纯靠煽情,没有技术细节。
刘伟强来还是适合这样的片子,从起飞筹备事无巨细的展现,相当有职业氛围,事件发生后空中与地面的紧张营造,摄影出身的气氛营造和节奏调度一气呵成,“敞篷飞机”紧张感十足。偏于写实风格,除了穿越云层等点到为止的艺术加工外,整体追求真实感,故事平铺、角色深度欠奉,关晓彤多余。电影把侧重点放在群像特写上,从机长、空乘、地面塔台、社会各界等多个角度,让观众全方位体会了这场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PS,张涵予、袁泉真好,AB只是纯客串,李现不是酱油,戏份很重哦!
瑕疵也不少,但能让人看的不太记得时间流逝,至少说明足够有吸引力了。
既然已经照着正能量宣传片拍了,为什么还要把机组人员拍得这么风尘呢?飞机为啥出事?机长具体做了啥?出了这么大事怎么和乘客交待的?看完了一概不知。演员气质的low和影片内核的low真是交相辉映。妥妥的灾难片。
看完有点惊喜,过程挺有带入感的。袁泉里面的表演有点惊艳啊,机长的表演含蓄不张扬很稳。
刘伟强在大陆终于要雄起了,非常好,完全没有不适和反感。第一次看到一群空姐留着汗披着头发,太美了,简直是宅男福利。
可惜了机长的事迹,非常单薄的核心剧情加上脸谱化的众生百态,辅以可有可无的明星脸,高奏起一曲稳扎稳打的主旋律
中国骄傲三部曲最佳!和《烈火英雄》一个框架,甚至不少运镜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全方位完胜烈火。在事件与人物刻画间取得完美平衡,平民视角穿插也算是点睛之笔。氛围营造值得表扬,飞机落地前全程紧张手心冒汗,特效也算上乘。虽说戏剧张力还是有些许欠缺但仍不失为国产类型片又一次成功的尝试。这片败笔在于不少没意义的角色。杨天宝一如既往煞风景,关晓彤线毫无意义瞪眼技术比天宝还吓人。还有杜江搭讪的那个女乘客,虽说颜是真的好看但这个角色真的毫无作用,镜头还贼多都快赶上乘务员了。PS:被袁泉圈粉and好久没在电影院听见掌声了。4.5/5.0。
【C】如果说作为一部安全教育科普片,它很好。但作为电影,不行。首先空难情节没写好,比如飞机速度太快降落有危险, 气氛那叫一个紧张……结果因为运气好降落成功了!空姐倒在地上晕过去了,群众那叫一个揪心……结果她自己醒了起来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上一秒紧迫的要命,下一秒危机随时间自然而然解决,机组该有的智慧和勇敢,因为编剧的偷懒完全体现不到位(除了张涵予俯冲飞机那一招还不错),只好用一遍遍的喊口号来弥补。而且台词写的实在是太不生活化了,好多对话和镜头,我怀疑自己在看央视的公益广告。真实感不是靠说一堆高大上的航空名词就有的,真实事例伟大不伟大和电影好不好,也不是一回事儿。《中国机长》就像机场通道张贴的一幅大型宣传海报,看着宏大却全无共鸣。最后我想吐槽一下,张涵予您作为机长,这眉毛画的是真浓。
咱也不知道关晓彤是干啥来的 咱也不敢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