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久久不能平静。
觉得被片名骗了,这绝不是件纯粹幸福的事,如果相比你要付出的和失去的东西计算的话。
看之前,奔着爱情轻喜剧而来。
男主长得真像NBA湖人队的家嫂,女主性感中带着点知性玩味,通过租借电影带暧昧告白的开场,轻松有爱。
而后是年轻人的激情四溢,幸福填满了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甚至每块走过的地板上。
终于,终于他说:我想跟你生一个孩子。
她几乎毫不犹豫:为什么不呢?
然后,然后就进入了怀孕期。
孕妇的各种情绪就不说了,这里的女主还是可爱愉悦的,虽然在生产前叛逆了点,谁让她是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呢。
当,那个血肉模糊的小婴儿被抱出来的时候,我跟男主尼科一起激动地泪流满面。
是啊,生命就是有这种威慑力,即使在她没出来之前女主用小怪物形容(话说有时候我也曾这么想过),但像一个绒球一样瞪着小眼睛的时候,谁能抵抗呢?
我以为,我以为片子之后的剧情,会像着宝贝计划那么搞笑地进行,可是,编剧甩了观众好多耳光。
对啊,医生、机械、岳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就应该接受这一切,但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难道这一切不是遭遇了羞辱和践踏?
“我觉得自己的XX像个导管”,被医生参观,被缝合。
好像忽然被放在了另一个星球,丈夫抱怨疲累,丈夫抱怨说不能让女儿破坏二人世界,丈夫抱怨说“你根本不再是你了”。
可是,女主呢?
一个简单纯粹的博士生,忽然进到了家庭的漩涡。
她在片头时候的光芒万丈,完全被忽然而至的女儿彻底摧毁。
她夜不能眠,时刻准备醒过来哄她睡觉,一直交不了的论文被母亲脆弱的思绪分散摧毁,她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大学助教工作。
她跟丈夫之间越来越陌生,彼此抱怨,即使是一场旅行之后,丈夫在沙滩盯着的已经是更有活力的辣妹了。
她好想喘口气。
她想有点自己的时间。
她觉得落入海底。
这也许不能用简单的产妇忧郁症来说,因为她面对的事实就是,丈夫的冷淡,周围环境的隔离,自己的窒息。
“她把我推进战壕,缴械投降,让我越过所有的底线,让我直面绝对:直面爱、牺牲、温柔和信任。
她将我瓦解,让我脱胎换骨。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大家都避而不谈?
” 影片最后,女主的独白那么具有力量!
是啊,什么是真正的准备好?
面临一个新生命,不是自己足够爱她就够了,还要做好可能失去一切的准备。
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自己忽然做新闻调查节目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准备,这些直面的现实就会把她青春期里湿嗒嗒的情绪抽走。
如果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何尝不是同样的结果?
你被迫超越自己的极限,你被迫像个万能的女金刚。
如果没有家人的庇佑,你甚至需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
但同时,你收获的就是——脱胎换骨!
片尾,男女主在一个下雪的咖啡馆(不得不说场景超级唯美),女主的独白“我多想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确定你爱我”,可是影片里的两个人,虽然足够友好,或者说达成了体谅,但爱再也不是从前的爱了。
“只剩下生活,只有,生活!
”我只是,有一点难过……
一个女人从少女,一步步进化,经历了喜怒哀乐,影片最深刻的是对女主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的描写。
爱情的开始都是美好,有冲动、有激情、有奋不顾身,世界都变的美丽可爱,可以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乐观,有情饮水饱。
于是头脑热了一下就诞生了一个新生命,男主在餐厅猜出女主一直望向包的原因是怀孕了,说明他还是懂她的,只是女人做母亲是天然的使命,而男人做父亲却是与陌生生命的熟悉过程。
女儿的到来激发了她的母性,她的全身和头脑里面全部都是她的小北鼻,甚至一直带小北鼻到双人床上睡觉,这里面可能有她的累和心酸,以至于两人矛盾迸发。
女主产后的那种空虚、压抑、无法正常作息、无法打扮自己、脱离朋友社会、博士论文写作不顺,那种生产过后的身体变化,也会消灭一个人的自信,身体被缝补,甚至变得不敏感,并没有得到男主的体贴和关怀,甚至在朋友面前不说好话,令女主绝望,男主难道不想想,将近一年不出门是什么滋味,谁的心里没有诗和远方呢。
并不是说男主不是一个好伴侣,只是这种产前产后的经历,只有女人才能懂吧。
他还是爱她的,但是避免不了被女主忽略,将女儿放在比他更重要的位置,原本十分的爱,后来给他也只有两分了吧。
其实到影片最后,男主照顾北鼻也照顾的很好,也说明了第一他完全可以帮女主带孩子,第二女主没有必要如此紧张孩子,应该让对方参与进来,解放自己,毕竟夫妻关系才是家庭中的最重要的支柱。
其实,我真的很好奇,如果女主没有离开男主那一段时间,最后他俩还会重归于好吗?
最后相互对望微笑的镜头令人深思…
这是我在孕期7个月的时候,先生下载给我看的片子,原来看到的名字是快乐孕期,以为是像一夜大肚那类的喜剧片,所以安心坐下来收看,没想到有关怀孕生娃的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后期竟然延伸的很多生活,家庭,亲情的话题,让我几度落泪。
可能同为女人,同为孕妇更能够感同身受,导演用喜剧的表现方式,将10月怀胎这件事一带而过,实际上远不止电影中的那些辛苦,男主角扮演的角色已经算是不错的,愿意为老婆付出的男性,生活中的渣男远做不到这些,建议一胎,孕前,孕期的夫妇应该一起看这部电影,很有必要 。
如果没有想好未来的生活,不要过早的过有孩子的生活,特别是心智都不成熟的小夫妻,中国的大家庭模式是,孩子生下来年轻人不管,老年人自作主张带,结果带出来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建议父母自己多费心,老年人做辅助,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夫妻也会不断的成长~
近年来结婚率却屡创新低,特别在大城市,恐婚恐育成了社会主流。
活在当下,不管未来,是新一代的生活方式,但擦枪走火,意外怀孕也就成了不能逃避的话题。
今天这部电影就此发挥,讲述两个年轻人突然“升级”的故事,手忙脚乱,笑料百出的同时,他们的感情也遇到了新的危机——《一件幸福的事》
故事概要打工仔 尼科 在影像店邂逅了年轻貌美的博士生 芭芭拉,尼科对其一见钟情,并展开疯狂追求。
追女神到手,带女神回家,度过甜蜜的二人世界…
不过这一切都是芭芭拉的回忆录,她的人生在得知自己怀孕那天,彻底改变了轨道。
曾经的夜夜欢歌,逍遥自在,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孩子搞得一去不复返。
与烟酒告别,不能熬夜,不能久坐,各项事物都在提醒着她:你是个妈妈。
腰酸腿疼,半夜无故从梦中醒来,情绪莫名的起伏,所有的变化都让她手足无措。
就连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也都开始因为觉得芭芭拉跟自己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意地躲着她。
尼科面对芭芭拉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当然也没有撒手不管。
包容理解妻子,无条件地充当着妻子的撒气包。
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地坚持下去,特别是芭芭拉生下女儿后。
《一件幸福的事》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两人的感情细节,甜蜜可爱,沉默妥协。
摧毁感情的向来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日常点滴,它把小细节描绘到极致,既有法国的浪漫,也有现实的无奈。
女儿降生后,啼哭就是号角。
没日没夜的哭闹,让芭芭拉整天都生活在困倦中。
尼科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帮忙照顾女儿。
小两口熬到深夜,好不容易等来的二人世界,然而刚开始就被女儿的啼哭打断。
三口之家取缔二人世界,两人忙的焦头烂额,不得已向长辈求救。
这部电影除了男女主人公两个人物,还加入了双方母亲,她们代表着两种育儿观念,新手芭芭拉需要从中选择。
芭芭拉妈妈是个女权主义者,孩子不是母亲的全部,女人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而芭芭拉婆婆则坚持传统育儿理念,坚持一切都为了孩子。
芭芭拉对于她而言,就是孙女的产奶机,丝毫不考虑芭芭拉的感受。
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问题困扰着小两口,母乳还是奶粉,要不要分开睡,是否请保姆…
有主见的芭芭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为此她赶走了妈妈和婆婆。
坚持和孩子睡,把尼科赶去沙发,坚持母乳,不喝奶粉。
妻子的强势,孩子的占据也让一直容忍妥协的尼科,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一件幸福的事”,此刻看来一点也不幸福,这也是影片的思考。
男女主各自回顾着他们一路走到现在的点滴。
从影像店的表白,再到生产分娩时候的糗事…情节轻松搞笑,让人不断捧腹的同时,那些原本害羞的镜头也变得美好动人。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可为何结晶的到来,会让两人的感情急速消散?
我想爱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暂时忘记了。
无论中间经历了什么,只要两人能解决好那些小事,那便都是幸福的事。
毕竟孩子的出生不是用来检验爱情,是把两个人连接得更加密不可分。
而爱,不仅仅只是激情,更是生活啊。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其实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标题党点进去,但当我花了两个小时看完它之后,我发现我恨不得分享给所有成年的女性朋友,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很现实,它在用很直观的手法变现现在女性婚后的常态,毕竟每当小时候幻想的永远都是结婚后公主和王子一直的在一起,而现实中的常态确是另一番面孔,就像孩子即使很可爱却也无法去改变他震耳欲聋的哭闹声让你感到厌烦,还有想着想为自己事业奋苦一博转过身却发现家庭到处杂乱,让你无法放下眼前的忧虑,当你苦苦要求另一半给你自由,却发现其实他一直在作乐,就会觉得自己努力变得可笑无趣没有了意义。
而这些东西,是女性将来会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而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是让女性提前认知生活,才能更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让现在不会后悔,这是我觉得的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买了2012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电影展的票,来看《一件幸福的事》和《月球旅行记》全彩版。
后者经由《雨果》的“软广告”式宣传而广为人知(详细影评见另一篇:http://i.mtime.com/zz007/blog/7350670/ ),而前者则拥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同风格的两部佳作。
内地翻叫《一件幸福的事》,而在香港被翻译为《快乐孕记》,这两个片名一个直白而不够吸引人,一个简洁而信息量大,各自反应两地不同的文化和翻译技巧,但是却都不约而同的将全片的情绪仅仅传达了一半。
在人们一般理解中,在一段两人的浪漫史里,两个人身体和心灵的结合当然幸福,身怀六甲即将为人父母也自然快乐,一切固然如想象中美好,然而这部看似小清新的法国新片却大胆的挑战了这一切。
影片在开头虚焦的城市灯光里,渐渐带出两人身体结合的曼妙,两人从在碟片店里相识时用各种电影片名表达感觉时影迷会心一笑,而感情渐入佳境后精彩的剪辑又有《飞屋环游记》片头般的美感,但此后电影进入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简单地来说,悲和喜是《一件幸福的事》主要的情绪,然而如果说在片头喜占到100%,那么随着孩子渐渐将要出世,乃至落地人间之后,喜渐渐变成个别段落人物的自我安慰,悲以每分钟5%的速度不断开始占据屏幕。
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富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毫不掩饰的裸露、情爱场面和毫不遮掩的各色对话和器具让人恍惚广电随时都会伸出剪刀手来,目的倒不在于让宅男宅女们去效仿,而是尽力去更真实的表现这一代人,在激情时的毫无保留,和激情过后开始不断需要去面对的各种问题,并且他们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比上一代还要复杂很多。
如果说,在一段感情里,男人需要去给予女人更多的理解、爱护和体贴的话,女人则似乎需要付出更多的肉体代价和其后遗症。
当然,这只是似乎。
因为作为一个男人,我无法说我能够真正感受到女人付出的代价,但电影很努力的去展现给男人看。
这也是我走进影院来支持本片的初衷。
片中女主角在生好孩子后一段凄凉的独白里这样说道(是大意非原话,各位见谅):生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撕裂,再缝上,再撕裂,再缝上的过程,而且是在各科大夫、亲人和老公面前。
如果说身体的疼痛是暂时的,心理上的变化却是永远也不会回归原状了。
当幸福的付出被梦魇般的痛苦不断折磨,再坚强的女性也会有崩溃的一刻。
从身怀六甲到享受亲子之乐,男人和女人都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肉体欲望变化了,互相感觉变化了,父母的支持也变化了,当然,身上的责任也变化了。
不变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男人还是渴望多和朋友出去玩,多和有感觉的女性上床;女人还是会渴望男人更多的关怀,多和自己哪怕呆坐着夸奖一下自己(女主角一段中提到,自己产后被夸是一年多来的第一次)。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女性主义者,但我必须赞同影片整体的观点。
其实不仅是谈恋爱,不仅是养孩子,更不仅是鱼水之欢,人生里与任何人在一起,担纲责任感对男人而言始终是不变的,再有感觉的肉体也有厌倦的一天,再海枯石烂的誓言也会遗忘,更成熟的看待两人的关系并处理它是两人出现问题时最佳的解决方案。
好电影,虽然格调到结尾渐渐越来越悲,但我还是心怀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为更幸福的生活加油!
一个念书时被母亲说长得不好看然后抓紧她学习的漂亮女主,念着高深的哲学试图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但是生活当中的亲情,爱情,却遇到严重拷问。
生育的过程让她变了一个人:不安,空虚,敏感。
是爱的深,所以也伤的深。
但是爱情的结晶(孩子)是生活的见证,比起高深的哲学,生活,身为人母,爱着付出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母性很伟大。
两个人在一起,爱情很美妙,然后组建一个家庭。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以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她的出现会改变两人世界的平衡,夺走妻子很多的关爱,精力,身材等等。
这时候男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这个男人是否足够成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在这个时候他要怎做。
我记得Citizen的广告词,前一秒钟父亲的孩子,后一秒种孩子的父亲。
随着这一刻的出现,在女性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空前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男性需要给予最贴心的支持和后援。
这时候的理解,关心以及呵护不仅仅处于爱情。
关于爱情,婚姻,孩子,我们都是从初学者开始,除了享受其中的幸福之外,我们还有付出很多的责任,更要尽其所能的维系。
激情过于炙热,最温暖的就是温情了。
希望我媳妇生孩的前期后期,我能做好一个称职的幕后人员。
本来影片标题,以为是一个喜剧片,然而并非如此。
轻松的开头,看着帅哥美女的组合,自然而然的相爱,结缘于电影。
符合文艺女青年们的口味。
接着,他说:给我生个宝宝吧?
她想了想,做了一个在她有限生命力最为疯狂的决定:好的!
然后,怀孕,生子。
本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但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学业,未来,很多的迷茫。
孩子出生了,她似乎没有做好准备。
然而,又能如何呢?
总要走出产房,回家。
总要照顾孩子。
我同样在迷茫。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准博士,长相也还可以,至少还算拿得出手。
但是眼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嫁做人妻,甚至有了自己的宝宝,我十分羡慕她们。
我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家。
我害怕,如果生了孩子我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学业,没办法如愿以偿的出国留学,没办法成为我梦寐以求的设计与绘画生活,没办法再那么潇洒的背包远行。
当然,我最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一个靠谱的男友,愿意和我结婚,愿意和我组建家庭,而父母又能够接受我们。
这一刻,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苦恼了。
我想要的太多了。
我既想得到一个家庭,又不想因为家庭放弃自由。
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可能会很快了吧。
我有很多的想法,想法太多了。
我想要这个,要那个,结果到头来一个也没有。
就像小时候听到的故事,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掉一个,就是这样。
我伸出两只手,想要这个,想要那个,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想要的,拿起来,原来攥在手里的就没有了。
老妈总在说,你要有一个目标,短期的,长期的,中期的,三年的,五年的,十年的……太多了。
她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想我不仅仅有很多的近忧,而且觉得未来更多的问题。
影片最后的话,很打动我。
是的,这就是生活。
她说,我从一个眼神就知道他爱着我,我也爱着他。
但是爱情终会沉淀下来,而剩下的只是生活。
对,我想过生活,而不是让生活玩弄了我。
女主是从小就不再与父亲一起生活,男主却是一个活在母亲溺爱中的孩子。
故事的开始就如同法国文化一样的浪漫,一个哲学系的研究生,一个cd店的老板,在一个一个你来我往的爱情电影中,诉说着彼此的浪漫,顺利成章的在了一起。
干柴烈火过后,在一个冲动的早晨,尼克说出了那句,我想要个孩子,芭芭拉看着尼克的眼神充满信任的答应了。
她似乎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只是知道,尼克想要了,那就一定是可以的。
故事就这样进入了第二阶段,芭芭拉怀孕了,因为内分泌的变化,让她开始吃不下饭,悲喜无常,可是尼克并没有细心的发现这些,没有关心到芭芭拉变化,不仅如此,她在原生家庭面前的自尊也被尼克击打的粉碎,年迈的医生也以她的经验告诉着芭芭拉,不要听其他人的,同时也无视着芭芭拉不想知道性别的请求。
有一天,尼克提出了想要换工作换房子,芭芭拉也很欣慰,这也是尼克第一次开始尝试担起责任。
芭芭拉后来在跟好友一起说着自己怀孕的笑话时,其他人也是无法理解,于是一起出去抽烟,她独做在座位上,思考着自己因为怀孕带来的变化。
她不要被定义,于是开始叛逆,不去上早教科,去打弹珠,去翘课看电影吃爆米花。
她在一个怪圈中开始迷失,如同坠入水中一样,孤独,无助,还有叛逆带来的空虚。
转眼进了产房,尼克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找了自己的叔叔接生,一个亲戚看着自己撕裂流血的阴道,芭芭拉并不想这样。
孩子出世后,她把手指伸到孩子面前,她自己吮吸起来,于是芭芭拉抱起了孩子,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喂奶,她也是第一次尝试着从女人转变为一个母亲的角色。
后来孩子被带走后,变得焦虑无法入睡,深夜只有她一盏灯在亮。
在临近出院的时候,芭芭拉开始害怕做为一个母亲,初为人母的她不知道怎么才能担起这个责任。
他们回到家,故事也来到了第三阶段。
尼克虽然换了工作,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可依旧像个孩子,以以我为中心,并没有太关心到孩子和芭芭拉。
芭芭拉也因为孩子带来的烦恼,和尼克的不理解开始变得烦躁。
婆婆和母亲都在说母乳喂养对女性的伤害,而她却叛逆的参加了母乳喂养俱乐部,为此芭芭拉和两位母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坏。
最终尼克的妈妈离开了,芭芭拉也和母亲闹僵了,她也做回了自己,也让孩子跟着自己睡了,尼克也从床上掉了下去,开始预示着尼克与她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最终芭芭拉在一次大醉之后,尼克开始承担起带孩子的任务,他还叫来了芭芭拉的母亲,但是芭芭拉却没有从上次的矛盾中走出来,为此也在和尼克埋怨找来了自己母亲这件事。
两个人开始有意识的认识到了关系的距离,于是就给了双方一个假期,用来找回失落的关系。
故事开始进入第四阶段,芭芭拉交出了自己的论文,却被自己的导师批的一无是处,然后当时承诺的助教的位置也给了其他人。
然后开始对女儿抱怨,是因为没有父亲照顾才会一直想哭,她也开始怀念自己的父亲。
圣诞节的聚会,尼克却最后一个到,让芭芭拉开始不高兴,一夜后醒来,芭芭拉在收拾杯盘狼藉,尼克没有和芭芭拉商量好就约来了自己的好友,在托尼开了几句蕾雅的玩笑后,他们的私下抱怨被芭芭拉听到。
矛盾最终爆发,芭芭拉陷入无助的深渊,回到了母亲身边。
他们彻夜长谈。
芭芭拉又给父亲发了邮件,看到了那个她幼时和父亲亲的合照,怀念许久未见的爸爸。
出去和姐妹潇洒后,妈妈在家等着自己,怀念孩子,想念尼克之后,她写了一件幸福的事,这个小说。
最后尼克和芭芭拉相视一眼后,在一个飘雪的日子,在蕾雅出生的日子,重归于好。
本片很特殊从孕育的角度出发,细致的描写了母亲每个阶段的变化,从她第一次哺乳开始,她选择了去做一个母亲,在她最后抱起来蕾雅的时候,她成为了一个母亲。
很多人都会经历类似最后的决裂,因为他们都在彼此的对立面,并不能看清楚矛盾并且解决矛盾。
芭芭拉父亲与母亲是分开的,但是剧中从没缺少他们互相爱着对方的表现。
可能真是因为这样,才让芭芭拉冷静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深爱的是尼克。
这也是很多人成为母亲后重心转移后容易忽视的点,孩子很重要,家人其实更重要。
在那一刻,她才知道生活是什么样的。
她没有变成晒娃狂魔,保留自己的生活乐趣,真是难得,也正如影片所展示的,有小孩之后带来的生活压力烦恼远比欢乐多
男主角长得就是oscar isaac + 卖口心
应景儿看看,说的都是成年人该明白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导演还是多关注一下剪辑之类的呈现方式吧~
拍得像流水账,一般般,总是停留在表面的争吵上,缺乏深层次的刻画。男主好看。
男主很渣,即使感知了女友产后的情绪变化,居然丝毫不为所动,不安慰不开导,反倒是吵架的时候当作利器拿来质问女友“你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的妈呀,如果我遇到这种男人肯定分。
以女性视角,详细展示了怀孕、生娃、带娃如同炼狱般的体验过程,相当扎心地表达了女性的诉求。当然,片中会自带法兰西式的浪漫与幽默,不至于让影片过于压抑苦闷。。。
看了60%让我放下的电影真的很少,主角演技实在让人着急
關於生育、母職、家庭的完美電影。母職與學術的衝突(女主的thesis正是關於“他者”)、被機械化/醫學化的生產過程、母乳餵養帶來的喜悅(如同性高潮)、放棄晦澀哲學回歸經驗/陰性書寫……女主角的70年代女權媽媽太有愛了!PS.看著看著我忽然覺得,女主=十年後的自己,女主媽媽=三十年后的自己?OMG!
"我能和他做的最美的事情就是拥有我们的爱情结晶” 要推荐给周围的将来的孩子他妈们看看 (LouiseBourgoin真是素颜女神!)
爱的奉献,我听过最完美的母子关系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她们趴在云朵上,认认真真的挑选妈妈,感觉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孩子,然后丢掉了天上无数的珍宝,跨越星辰大海,光着身子像个小乞丐一样来到你的身边,只为全心全意的爱你……就像影片说的那样:她让我得到解放,她使我脱胎换骨……伟大的母爱,细节之处见真章
生活的琐碎压在头上,你有余力退一步,去化解压力,还是把锅往对方头上甩,抱怨对方,这就是自我成长的考题面对压力,冷静,化解or甩锅,逃跑芭芭拉选择逃跑尼古拉斯做了尝试努力,为了生活换了工作,一个人带娃他们和好了,毕竟两人都升了一次级在在一起升级,打怪,会比以前进步很多
这片子和喜剧没一点关系的吧?剧情剧,看着挺累人的。就特真实演了一段很平常的生活。女主角很漂亮。
女生在做了妈妈以后,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男人此时应该多体谅,而不是嫌弃家庭压抑的感觉。。。最终到底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是否重新赢得女主人公的爱情了吗?生活是最磨砺爱情的了。
某人做的字幕,虽然不给4分她会杀了我,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降成3分
生完孩子以后残酷的现实,对经济、婚姻、事业都会有所阻碍,除了成长的快乐,没太感受到幸福。
这剧情也太没戏剧性了。。。生娃不就是这些鸡毛蒜皮吗?
关于怀孕生娃带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男人和女人孕育结晶之前都该看看
塞拉V~~~~~~~~~
3星半!相当好莱坞化的法国爱情喜剧片。尤其推荐给丁克和想生育下一代的家庭观看。影片以生产为分界点,之前节奏明快,色调鲜艳,之后调子随着年轻母亲的情绪转变变得略有些沉重。摄影,用光和配乐很棒。结局我这个悲观主义者更愿意相信孩子是女主角和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