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快就要过年了,作为职业与家庭一肩扛的女性,此时应该有很多事情要做。
事实也是如此,但我刚刚杨过,还在猛烈地咳嗽,便放纵自己一晌贪欢。
影片改编自梅根·吐赫、乔迪·坎托尔的纪实作品《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
故事围绕《纽约时报》两位女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的调查行动展开。
跟着两位女记者,我看到的是社会制度对男权的保护,对女性的不公,每个人都知道强奸难以取证,往往对受害的女性产生第二次伤害,但是总有勇敢的女性,她们会为了其他女性不再受到她们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勇敢地发声。
正因为有了这些先驱者,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
我们女性今天享受到的每一点权益都是前人用生命与尊严换来的,但还远远不够,就像影片中的记者们发问的:为什么总是发生性骚扰事件?
为什么总是不能解决性骚扰事件?
我们每个女性都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更公平的未来。
《她说》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重点都放在了两位女记者如果努力向世人展露真相的过程上,有些细节被迫丢失,其实整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哈维·温斯坦哈维·温斯坦到底是谁?
影片没有给出过多的介绍,隐约知道他是一个有名、有权的制片人。
可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
他都拍过哪些电影?
这些观众都无从知晓。
哈维·温斯坦生于1952年3月19日,一开始和他的兄弟一起创造了Miramax,也就是影片中出现的企业。
这公司很厉害,在上世纪末创作了很多独立电影。
比方说《低俗小说》、《与灾难调情》、《天上的生物》等。
其中,1998年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其他各类奖项,暨此名声大噪。
后续Miramax被迪士尼收购,几年后,两兄弟就出来单干了,又开了一个公司,叫温斯坦公司,也是一个电影制片厂。
但人不能总是成功,在18年该公司宣布破产。
回到哈维·温斯坦,虽说早年风光一时,可影片中的报道发出来后就风波不断,先是被温斯坦公司开除,之后面临各项指控。
之前风光时拿到的各类名头也被先后收回,比方说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等,落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
还记得影片结尾的文字么?
上面说哈维温斯坦被判了23年。
确实,这一点毋庸置疑,编号是20B0584。
并且在服刑期间🐑了,在20年初的时候。
后续其实有点小波折,22年6月,纽约市法院允许他进行上诉,果不其然,他在同年8月份开始上诉,但同时也面临着洛杉矶的引渡和审判,现在只能以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为理由拖着,后续结果暂时无法知晓。
女演员们影片中提到的几位女演员在原报道上可以看见真实的影像
图上这位就是艾什莉·贾德,还有罗斯·麦高恩,也出现在影片《尖叫》中:
这几位影片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多赘述。
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
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哈维为什么那么害怕?
后续一查才发现原来格温妮丝·帕特洛就是98年在《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女主!
但是不是依旧很陌生?
其实她演的角色我们都看过,而且家喻户晓。
对,就是小辣椒!
哈维的害怕一方面来自格温妮丝拿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另一方面是她在2008 年到 2019 年间都在漫威宇宙中饰演小辣椒,如此有名声的女演员如果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词将是一场绝杀!
不过即使没有小辣椒也没关系,正义的制裁终将会来到——在报道发出后,七八十位女性先后声称遭到韦恩斯坦性骚扰或侵犯: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Metoo运动报道发出后,许多公众人物开始对哈维口诛笔伐,其中一位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在小蓝鸟上开启了MeToo话题,跟微博的#xxx一样。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旷日持久的反性侵犯与性骚扰的运动开始了。
仅10月15日“#MeToo”就在推特上出现了超过20万次,到次日更是超过了50万次。
而脸书上,最初的24小时内就有470万人在1200万条状态中提到了该标签。
据脸书统计,45%的美国用户至少有一个朋友发布了带该标签的状态。
无数女性回复了艾莉莎的推特,同时还有部分男性也表示他们也有被性骚扰的经历。
而另外一些男性则通过“#HowIWillChange”(我会如何改变)来承认他们对女性的无理行为,暨此引发了各种针对该类事件的讨论。
不仅在美国,该话题在全球至少85个国家中流传甚广,根据不同语言翻译出了不同的内容。
且针对该问题,各国都出现了对应的运动,许多不为人知的案件被公之于众,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
许多相关话题也跟随着“#MeToo”话题衍生开来,比方说“#HimToo”话题,从字面就能看出来,该话题用于性骚扰和性虐待中的男性受害者,但后续貌似被用在了不太好的地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其他温斯坦效应是的,你没看错。
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还衍生出了这个专属名词。
该词指公开指控名人的性行为不端,而且引发公司及组织的反应。
起因也是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影响范围太广,自他被爆出来后,引发了在许多不同产业,一连串的性行为不端指控。
因为其影响范围太广,所以“”温斯坦效应”应运而生。
女权电话还记得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女权电话么?
一开始打了一次,女主给挂了
后续又一次女主问了问大家
其实这是哈维的计谋。
他雇用了以色列私人情报公司Black Cube,试图让二位女主停止对他的报道,这就是这个莫名电话的由来。
据报道,Black Cube 的私家侦探使用虚假身份追踪并会见了记者和女演员,尤其是指控温斯坦强奸的罗斯·麦高恩。
韦恩斯坦还让Black Cube和其他机构“瞄准或收集数十个人的信息,并编撰侧重于她们的个人或性历史的心理档案。
”,换句话说就是抹黑证人,证人如果不清白公信力自然大幅下降。
看电影时总觉得这个情节的出现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原来是剧外的真实故事,哈维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这句话果然还是没错。
影片的重心放在了二位记者为寻求正义而不断努力的过程上(少不了同事和上司的帮助),但影片之外的故事,往往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1. Wikipedia——#MeToo2. Wikipedia——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3. Wikipedia——温斯坦效应4. Wikipedia——Harvey Weinstein5. Wikipedia——The Weinstein Company6. IMDb——Harvey Weinstein7. Harvey Weinstein Paid Off Sexual Harassment Accusers for Decades8. How 'MeToo' is exposing the scale of sexual abuse9. Harvey Weinstein, Hollywood’s Oldest Horror Story
今天聊聊电影《她说》。
片名She Said (2022),别名她有话要说(台)。
《她说》是一部从不煽情的新闻剧。
本片改编自《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特(Jodi Kantor)和梅根·托希(Megan Twohey)著于 2019 年的同名书籍《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详细介绍了调查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演员的调查,小心谨慎且克制。
《她说》的开场是一段跳跃性很强的蒙太奇。
1992年一位爱尔兰年轻女子偶然发现了一处电影拍摄外景地,很快便被剧组的工作激情所吸引,进而进入剧组工作。
可下一个镜头就是女子抓着衣服、衣着凌乱、泪流满面地奔跑在城市街道上。
属于她的电影梦想破灭了。
这位女演员劳拉·马登(Laura Madden)只是哈维·韦恩斯坦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在#MeToo丑闻爆发后的几周内,前《纽约时报》记者莎朗·瓦克斯曼(Sharon Waxman)就表示,《纽约时报》自2004年以来就知道哈维·韦恩斯坦对女演员们犯下的性侵罪行,但该报在哈维·韦恩斯坦亲自访问《纽约时报》大楼后不再报道这些事件。
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新闻调查跨越了几十年,但《纽约时报》高管以哈维·韦恩斯坦不是公众人物和担心被起诉诽谤而取消了调查。
多年来,哈维·韦恩斯坦的罪行一直是公开的秘密,也是许多记者多年来一直试图打破的故事。
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是最终设法记录下足够多的人。
被侵犯的女演员们更愿意和NBC记者罗南·法罗(Ronan Farrow)交流,而不是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
因为罗南·法罗顶住了NBC高管和其他有权势的媒体人的压力,一直坚持不懈地调查针对哈维·韦恩斯坦的指控,而《纽约时报》早在2004年就压制了这些调查,所以这让女演员们看到了一丝揭发真相的希望。
最终在2017年时,《纽约客》杂志同意公布罗南·法罗的调查结果。
罗南·法罗在他的书《捕捉和杀戮:谎言、间谍和保护捕食者的阴谋》(Catch and Kill: Lies, Spies, and a Conspiracy to Protect Predators)中写道,最保护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高管是NBC环球集团CEO史蒂夫·伯克(Steve Burke)、NBC新闻总裁诺亚·奥本海姆(Noah Oppenheim)、MSNBC总裁菲尔·格里芬(Phil Griffin)和MSNBC董事长安德鲁·拉克(Andrew Lack)。
直到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这些保护他的高管也没有受到任何谴责或处罚。
在得知《纽约客》即将曝光哈维·韦恩斯坦丑闻后,并非一家报道,大大降低了自己会被指控“诽谤”的风险,《纽约时报》也不管自己之前的压制态度,急急忙忙发表了“独家新闻”。
并且《纽约时报》负责人矢口否认知道早年的调查,绝口不提自己的为虎作伥。
就这样《纽约时报》的文章比《纽约客》早了五天发表。
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纽约时报》的乔迪·坎特、梅根·托希和《纽约客》的罗南·法罗,凭借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在内的好莱坞性侵报道,共同获得公共服务奖。
除了受害者,电影还对两位记者进行了形象描写。
凯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饰演的梅根·托希,她在工作中尽显坚韧,但在生活中却很脆弱,她刚生完第一个孩子,还在和产后抑郁症作斗争。
佐伊·卡赞(Zoe Kazan)饰演的乔迪·坎特,她在家里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她家里的情况也有足够多的镜头表现。
这些内容为故事演绎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人性质感。
此类新闻调查电影可以选择常见套路,用充满正义感的演讲填满电影,然后搭配老式三幕设置。
《她说》则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将重点放在女性们的对话中,所有细节都在对话中被一一展现,让观众沉浸其中,不寒而栗。
《她说》用一种冷静坚定的态度娓娓道来,用细细述说的耐心赢得观众同理心,影片敬畏的并不是哈维·韦恩斯坦的丑陋言行,而是被他伤害的女性们的勇气。
此外,值得敬重的还有那些孜孜不倦、立场坚定的调查记者。
他们能够顶住权贵的压力,坚持不懈地调查取证,这才让真相得以大白,让受害者们看到希望。
不让说实话的新闻报道只能叫做宣传,敢于揭露真相的才叫新闻。
不敢说真话的记者只不过是宣传员。
对比某些地方的圈子,丑闻只能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才由狗仔队曝光或者利益相关方自曝,长此以往风气怎么可能好。
《她说》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
他的罪行曝光后,法庭案件、重罪指控、#MeToo运动诞生,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了,影片在此不再赘述,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这一切之前的努力上。
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流血流泪,做出了各种牺牲,面对各种阻力,甚至死亡威胁。
与其说这部电影关于原始正义,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老式调查新闻的胜利。
因为《她说》清楚地知道,打倒一个哈维·韦恩斯坦、拍摄一部电影,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纠正这些丑恶。
任何圈子里都有权力利益和腐败,在看不到的地方还会有不公。
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
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
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
不畏强权的无冕之王,命运多舛的调查报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看完这个电影真是热泪盈眶。
以下涉及轻微剧透。
首先是开头讲的特朗普,那样的丑闻下仍然当选了。
人们不以为然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大家觉得就算特朗普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足为奇。
或者说大部分男都如此,只是金钱让他们更加的放肆,不怕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
即使罪行揭发了,很多人也只会说,哎也就是私德有损,“但他是怎样怎样的人”。
反过来想,女性但凡有一点点的道德瑕疵,人们就会抓住而进行厌女狂欢。
大众对男性之于女性的伤害感到常态化,什么“男人有钱就变坏”是对于不道德行为的修饰语,甚至于犯罪行为的遮羞布。
社会告诉女性,你被伤害了是你的错,你的伤口是羞耻的。
所以女性首先会去反省自己,然后就默默的承受这一切。
她们羞于说出自己的经历,因为人们的关注点永远不是她们受到了多大的伤害,肇事者行为多么的恶劣。
人们关注的在于她们是否是完美受害者,甚至于整件事情中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行道德审判。
很好笑,受到审判的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
除此之处,还有那些在难以提供证据的伤害下,叫嚣着“等一个反转”的小丑们。
比如最后那位说“你确定不是她们自己想勾引电影界大咖?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我女我也”的女性。
例如电影里自称女性主义帮哈维做保密协议的女律师。
她们的灵魂好像腐烂了,被雄性主义吞噬了。
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这种“丧尸传染”的现实。
在男性主义占领的地球,成文的规定和不成文的条条框框都规训著人们,它们漂浮在空气里,只要你呼吸就会被占染。
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苏醒,大脑里会生产出抗体来抵抗环绕着我们的毒气。
再来看电影本身。
在叙事手法上,我觉得是流畅的。
很多人认为的缺点是念白式的推进方式。
看电影的时候也有疑惑这一点。
两个人站在那里讨论的时候有点点出戏,因为念白太像是后期配音,以及效果让人感觉两个人在演舞台剧。
其实这只是一个交谈,目的是讲述她们的后期工作方向和策略。
但总体而言,这样平铺直叙是容易让人理解的。
许是我见识的少了,又或是我的共情能力太强了,我己经觉得很痛了。
很多人觉得话题不够深入,不够惊悚。
想起上次看的 《Soho 区惊魂夜》那确实把我吓得不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想逃出那个房间,墙壁里地板里床上,全都有鬼魂按住她,逃不掉的噩梦生活。
Soho区惊魂夜 (2021)6.82021 / 英国 / 悬疑 恐怖 / 埃德加·赖特 / 托马辛·麦肯齐 安雅·泰勒-乔伊那是惊悚片所以那样表达不足为奇。
但在这样一部以都市新闻编辑为入手点的电影里,该怎么样可以更让人震撼呢?
我能想象现实一定比电影更加的残酷于压抑,但是想象力确实有限。
电影中有一个表达手法,描述女孩们年轻的时候。
那时候开心的在海边奔跑拥抱,在大都市的公寓里憧憬又志忑,年轻的生命对未来有各种期许。
可谁能想到等待她们是那样的未来?
几小时的伤害需要—生去与自己和解,又或许导致只有小半生能存活。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华裔。
不知道是不是更能感同身受亚洲人的生长环境,我好像更能共情她的那份痛苦。
她说她是移民家庭,所以从小被教育要低调。
她己经那么小心的去生活了,但生活的恶魔放过她了吗?
你的小心和善在别人看来只是更好欺负罢了。
哈维还说他不喜欢亚裔和犹太裔女性。
笑话,不喜欢也不影响他伸出魔爪嘛。
哈维以欺凌其他女性为乐,他就是爱看女性恐慌又无能为力的样子。
以妻子孩子发誓不会动手动脚,对于他,妻子孩子怎么会重要呢?
凌辱弱小而满足的变态心理,在本就小心翼翼的亚裔面前膨胀的更厉害了。
Zelda 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她听到 Chiu 的遭遇敢于第一时间与哈维对峙,并且拿出了罪恶的保密协议即使这会给她带来很大的麻烦。
这么多年了,始终如一的正义。
那个放下文件,说你要好好用它,然后背着包离开咖啡馆的身影。
坚定的身影经过偌大的玻璃离开。
她的保密协议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希望公司高管有所改变,哈维能去接受治疗,这样她们的沉默才是有意义的。
但事与愿违,十几年都没有改变什么,甚至约见心理咨询师都要哈维方同意。
好在因为她的坚持,最后重要文件能把恶人绳之以法。
说回Chiu,她找不到工作。
因为大家都认为那可是哈维,你为什么离开,她却没法解释。
从小到大的压抑,以及疏离感让她走进了孤独的死胡同。
有口难言让她几次都想结束生命。
她本可以不经历这些的。
就像记者说的,好莱坞演员尚且如此,那些公司职员呢?
那些千千万万个哈维温斯坦呢?
23 年监禁真的不算什么。
他是一个恶魔,但是这个社会体系更是一个恶魔。
法律不能保护人,反而能有不平等保密协议来害人。
各家公司的性骚扰投诉数量居然不是公开的,公平委员会的政策是把保护人的数据作为不能讲述的秘密。
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监守自盗?
一个人能够肆无忌惮的作恶多年,势必是社会的默许。
综上而言,可能电影的不够深入就是更多的在讲述哈维的惡,而不是社会的惡。
我们的世界不是科幻电影,只有一个大反派需要对抗。
或许说恶的是个巨形蚁群,看着是一个高大的恶魔,但实际是密密麻麻的个体。
恶的不仅是大魔王,更是那些默许着一切的帮凶们。
那种社会环境的压抑感没有拍出来。
显然每个受害者的“finally someone come ” 让人看的很难过,但是可能是以记者的视角出发,我们需要自行想象受害人有多么无助。
可能像是在火灾里被压住无法跑走,费劲力气呼喊却只能感到烈火烧尽每一块皮肤;又或许是被丢弃在了外太空,没有氧气没有重力,抽离感让人感受不到尚在生存。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可受害者却像身处孤岛。
其次,那种 Me too 的力量感表现的太少了。
是,有工作到凌晨的女主编,有勇敢而智慧的两位记者。
Ashely、Laura 最后勇敢的站出来让我哭得稀里哔啦的。
但最后上百位女性站出来 me too 只用半分钟交字表达完了。
我明白这部分不是电影主攻,且电影是根据书本来改编,但我总觉得这部分会让人更加感动。
或许是怕喧宾夺主,主次关系的问题。
其实电影也处理得算没有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这是一部剧情推进的不错的电影。
但girls help girls 的感动也更能体现两位记者与第一个站出来的人的伟大。
在想是不是可以加上百位受害者的游行示威纪录片在片尾会更好一切,不用太多,大概三分钟就足够了。
最后,感谢勇敢的人们,让人在不知道视觉为何物的世界里看到了黑暗与光。
我不一个勇敢的人,我佩服她们。
但我也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希望这样的电影再多些,去让人思考,去叫醒沉睡的人们。
或许我们力量甚微,不一定能做成什么。
但是不做必定是停滞和倒退,历史的发展都是波折上升的,沿看这条路,不放弃的走下去吧。
《她说》是因为题材吸引来看这部电影,看到最后确实亮眼。
METOO活动进行至今,其影响力已经遍布全球,其中当然不乏一些乘着热度来讨要流量的投机者,但更多的是它揭露了行业中存在的潜规则,让性侵是不合法行为这一概念传遍世界,也让更多的人不再沉默,选择站出来,让10年、20年前因年代局限性而沉默已久的真相公之于众。
《她说》和《十三条命》有相似之处,它们同是真实故事改编,但在拍摄手法上十分克制,选择拍摄大量的纪实的镜头。
《她说》是一部关于新闻工作者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对话与“对峙”,它很客观地表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这样克制且详实的拍摄手法也是对新闻行业人员的尊重。
这部电影的开头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两位《纽约时报》的记者Megan Twohey和Jodi Kantor两人正在筹划报道特朗普有可能性骚扰几名女性的事件。
电影中Megan在采访其中一位女性受害者时就明确表示:如果你要公开宣布特朗普的性骚扰行为,《纽约时报》作为一家新闻机构,没有办法给到受访人法律及人身安全保障。
结果在公开报道后,那位女士就收到了一封充满粪便的信封用以威胁。
受害者站出来反而更容易受到攻击,这也暗示了后面报道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的艰苦探索,毕竟哈维在业界权力太大,米拉麦克斯也曾推出大量瞩目世界的电影,斩获大量奥斯卡奖项,不少演员因它才走向受欢迎的明星道路。
要想让此等人物收到法律的制裁,可谓难上加难。
接着大约40分钟的时间,两位记者深入采访了哈维·韦恩斯坦周围受害者或知情者,才发现这里面藏着的深水:性侵不仅时常发生,受害者有罪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这是一条极为成熟的体系。
韦恩斯坦手握影视界的权力,能左右演员从业人员的发展前景。
他能用金钱吸引律师与原告场外和解,原告律师可以得到大批酬劳,并且签署一份保密协议,协议让韦恩斯坦的性侵行为无论如何肮脏,原告再想控诉都是违背合约的行为。
甚至,各种协会的立场有意无意都在庇护这样的行为。
就像片中Ashley Judd对记者Kantor所说:她愿意将实情告知,但她也想要工作、想要生活,不想因为真相把自己的生活毁灭。
这个世界是黑白混杂的,掌握权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人。
如果说Megan和Jodi两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什么工作,那就是穿针引线,将事件涉及的势力各方都找出来进行搜集信息,就像警察局的侦探一样抽丝剥茧。
对待受害者,要详实、客观地采集她们的信息,并且需要照顾她们的情绪,所有内容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后才能公开;对待知情者,要细微观察他们的立场,合理地去采集信息,若对方不肯透露,需保持尊重。
最后,为了发表文章,还得详细考虑这篇文章会带来的社会舆论,是否能够帮助事件往积极的方面推进?
最终,能不能促成社会的进步?
因为媒体的终极作用,就是助人解惑,给予受教,明辨是非,还原真相,促进人类意识的进步。
我想,这是媒体人最高的理想之一。
但即使做到了这些,也是不够的。
正如Jodi所说,只有这些女性一同站出来面对韦恩斯坦,这样的新闻和后来的诉讼才能真正帮助到受韦恩斯坦魔爪下的人。
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愿意这么做,因为她们或是早在10-20年前就已经说出真相,却沦为了娱乐小报,导致她们已经丧失信心,人身甚至受到攻击;或者是选择庭外和解,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封口费”。
但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个世界的环境不是在帮助女性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战胜性骚扰的业界大亨,而是将这些女性都贬低为要上位“不择手段”。
在社会环境都不给予此的观念支持的条件下,这些受害的女性更没有理由去把自己的伤口一次次地揭示给别人看。
正如一位当事人所说:“What makes me angry is slience”。
因此这种观念,最终让Megan和Jodi在漫长的访谈中频频碰壁,即使她们已经整理好了所有的资料,但如果她们不能实名控诉韦恩斯坦,这个事件又会沦为一次小报消息,没有办法在舆论或社会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所以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刻,应该就是受害者决定站出来。
这个世界很令人失望,但在那一刻,电影告诉我们总有人可以冲出栅栏。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选择在荧光灯下站立,是她们的勇气。
而她们的勇气背后,有一个专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团队为她们服务,让她们的诉求用最职业、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完成她们的诉求,让她们十几年来的盼望不至于落空。
以前总觉得电影总是让人振奋,犹如像打兴奋剂一样,觉得世界上的道义总是理所应当。
但在这个2022年,我看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感叹,这个世界令人太失望、也太荒谬,这样的案例只是极少极少的一例,但总有些人能划到那道光。
如果是大学的时候,我可能会喜欢大谈导演的风格,哪些美学、哪些特征。
那这样来讲《她说》可能没有《聚焦》那么精彩,也没有《华盛顿日报》那么激动人心,像优等生的作业。
但看电影是需要个人经历的,我们都经历了很不好的2022年。
其中有一个痛心的事实是:现在我们可能连一个记者都没有了。
我们身处在一个虽然信息传播非常快速,却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的地方。
没有知情权、没有教育职能、更没有深度报道。
而在片中,两位女记者可以带着背包去公司上班,下班和丈夫抱着孩子去公园溜达。
对她们来讲,做新闻工作就和做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正常、且日常。
朝九晚五,有时要加个班,有时要出差,即使手上背负着艰巨的任务,但这也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其实很清楚,这样的日常,对我们来讲却是遥不可及。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
所以能看到一部高歌新闻工作者的电影是合宜的。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理想似乎有点太过于遥远,但是即使渺茫,我们也要去歌颂。
沉默是迷茫,是胆怯,是纵容,是自保。
受害者的沉默,是因为曾经没有人愿意听她们说,加害者的沉默是胁迫,用金钱和权力堵住悠悠众口。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这部《She Said》,虽然整部电影没有过多出彩的镜头语言,拍摄手法十分的纪实,每个出场的角色表演场景都是用面对面交谈来进行,但是写实直白的台词真的狠狠地点燃了我的愤怒。
影片以马路上各种年纪肤色职业的女性众生像的镜头作为开场,在给了一个红灯标记为红色手掌的特写镜头后,两位主演登场,Mulligan和Zoe 扮演的两位女记者,生活里,她们是平凡的母亲和妻子(编剧把两位女记者的孩子也都设定为了女孩,也不是没有用意的),但是职场上她们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她们不惧威胁,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哈维·韦恩斯坦涉嫌x侵与x骚扰的罪行!
,给了所有受害者的话语权,让世人听她们说!
此片是根据《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改编,影片中提到哈维·韦恩斯坦曾经为了庭外和解,给出过大约812次封口费,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但当报导发布后,却有82位受害者跳出来作证,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是一位受迫害的女演员提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哈维·韦恩斯坦和一群电影人侃侃而谈着电影,而她的两位助理却在一旁痛哭流涕。
不过道貌岸然的恶棍已经被判刑23年,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后来著名的me too的运动,我记得当时这股风潮也把韩国忠武路的几个黄金配角老演员揭发了,不过最近也仍旧复出了[二哈][二哈],至于哈维·韦恩斯坦是何许人也,我去查了一下,就说两部著名电影《低俗小说》《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就是他公司制作的,当然这位好莱坞大亨不止如此,拿过N多小金人,虽然我对他的最近一次的认知就是河正宇亚洲电影奖影帝是他给颁发的🙃
这仿佛不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我没有办法仅将其视作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愤怒和迷茫,以至于在看完后我没有办法抽离出来去评价它所谓的结构,或视听语言,或叙事节奏。
片尾关于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的后续都不能让我释然,而只不过是让人进一步看清这团笼罩多年的乌云的全貌。
片如其名,《She said》,整部影片绝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两位女记者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采访现场,与一位又一位女性艰难地交谈。
我只能跟随她们的视角,沉默又坐立不安地聆听里面大段大段破碎的回忆和陈述,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回避,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羞愧,但更多人痛苦,很多很多的痛苦,是跨越数十年都依然能让人在刹那疼得弓起身子的痛苦。
哪怕她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远离了那个酒店房间,远离了那个职场,远离了那个对她们说这只是工作的恶魔,但伤口依然存在,伤口还在代替她们被扼住的喉咙无声地呐喊。
记得里面一位受访者说,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家的沉默。
所有人的沉默,和那些精明到恶毒的保密协议,筑起了一道高墙,施害者被完美地保护在高墙内,而受害者在那一刹那也丢失了自己呼救的声音。
如同片里女记者说的,外面还有多少个韦恩斯坦,每天又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事呢。
我很悲观地想,在性别、权力、阶级仍存在的一天,这种悲剧便永远不会消失,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们也许仍只能靠说个笑话,或者穿两条紧身裤,来尝试保护自己和摆脱困境。
但仍希望,未来她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或者让她们的声音响亮到旁观的人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作者:Joe Utichi / Deadline(2022年10月17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上周,《她说》在纽约举行了全球首映礼,我们借此机会与两位主演佐伊·卡赞和凯瑞·穆里根进行了访谈。
该片聚焦于乔迪·坎托尔和梅根·吐赫2017年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调查报道背后的故事,该报道首次揭露了哈维·韦恩斯坦的大量虐待行为。
这是一项不朽的新闻成就,她们的报道以及几天后罗南·法罗在《纽约客》刊载的报道所产生的影响,使业界对虐待行为的态度发生了地震式的转变,并打开了一扇门,让深受韦恩斯坦以及后来被曝光的许多其他虐待者欺凌的幸存女性得以大声说出自己的遭遇。
坎托尔、吐赫和法罗因其报道而共同获颁普利策奖。
《她说》改编自坎托尔和吐赫合写的同名书籍,由玛丽亚·施拉德执导,丽贝卡·伦科维茨操刀剧本。
影片沿袭了《总统班底》和《聚焦》的风格,详细介绍了故事背后的调查报告,从最初对韦恩斯坦行为的窃窃私语到整个事件的爆炸性公开,这对记者揭开了韦恩斯坦多年来在好莱坞挥舞他的巨大权力时被掩盖的真相。
卡赞和穆里根早在14年前就一起在百老汇演过《海鸥》,不过直到《她说》,两人才再次携手。
在越来多的相关新闻被报道之后,甚至形成了影响全球的「Me Too」运动。
对于卡赞和穆里根来说,参与《她说》的拍摄,就像是在记录重要的历史时刻。
问:这个项目是怎么联系到你们俩的?
穆里根:我记得是我先主动找到B计划娱乐公司(Plan B)的总裁德德·加德纳聊的,就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前,所以大概是在2021年春天。
我很快就加入了。
最有趣的是,我第一次收到剧本时,它夹杂在那些简直快占满我的手机的讯息链接之中。
我很快读了它,马库斯(马库斯·蒙福,穆里根的丈夫)也读了。
他说,「这个剧本太棒了,佐伊应该扮演朱迪。
」我的反应差不多是,「当然,佐伊是扮演乔迪的最佳人选,不过虽然我已经加入了这个项目,但我对于选角的事情似乎没有什么发言权。
」不过碰巧的是,大概两周后,佐伊就跟玛丽亚和德德见面了,所以只能说,我们俩料事于先了。
问:你没有试试跟她们吹点耳边风吗?
穆里根:没有,她们没有问我的意见,所以我也就恪守本分。
我一直认为信守制作程序是必要的。
当然,你总是会想跟自己的朋友合作,不过就这个项目而言,我个人的意见并不是最重要的。
她们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非常明确。
我也很信任德德和玛丽亚的品味。
问:佐伊,你是否事先就知道凯瑞加入了这个项目?
卡赞:是的。
凯瑞和我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我有一次和他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
那是在我们都刚接种疫苗的时候,所以我总是在独自散步时,和朋友们煲电话粥。
当他告诉我凯瑞将要参演这部电影时,我为她感到非常高兴,而没有真正考虑谁来扮演另一个角色。
我当时纯粹是为她感到兴奋。
然后,大约两周后,我的经纪人打来电话说,「你必须快点读一下这本书,因为你马上有个会面。
」不过关于凯瑞没有跟她们推荐我这件事,我有点耿耿于怀。
穆里根:是我错了(笑)。
我当时的状态就好像在表示,「我跟这个项目一点关系都没有。
」佐伊是我最爱的女演员之一,只不过这次的情况并不是任由我来推举人选。
听到她进行了会面之后,我们聊了一次,不过我表现得似乎不希望另一个主角是她。
我不想说,「好吧,既然我们是好朋友,我们就必须一起把它好好演。
」我试图装得很酷,同时鼓励她加入这个项目。
问:你们是什么时候成为朋友的?
穆里根:我们俩是14年前在伦敦的一个排练厅认识的,当时我在《海鸥》中扮演妮娜。
后来我们辗转到百老汇演出时,一半的卡司被换掉了,佐伊受邀扮演玛莎。
后来我们共用一个小化妆间,友谊从此开始。
问:是「一见钟情」吗?
穆里根:没错!
不好意思,我回答得太快了(笑)。
卡赞:我记得一开始我们对彼此都客客气气的。
我们在伦敦排练了两个星期,我记得你说,「我等会儿要去见一些朋友,」我回答,「真棒。
」在最初的两个星期里,我们差不多一直都这样。
然后,不知何故,在一起跨越大西洋之后,发生了一些神奇的转变,当我们一起搬进化妆间时,我们的状态就像,「我们是姐妹!
」穆里根:有意思的是,我们俩是剧组里最年轻的演员,比其他人足足小了十岁左右。
而且我们一起待在极其狭小的化妆间,也许一个人还可以躺在地板上,但两个就不行了,就是这么小,而且位置在剧院顶层的旁边,所以给人一种有点抓狂的感觉。
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都像是对方的盔甲。
我们经常一起热身,在那段时间里一起做所有事情。
卡赞:我认为,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好的角色太少了——一直处于互相竞争。
就好像一部作品里只容得下一个女孩,我不记得我是否有过与另一个年轻女演员一起被选中的经历。
离开试镜室时,我总是试图把竞争的情绪留在那里,因为我不喜欢一直和别人对着干的感觉。
因此,和同龄人待在一起是如此的快乐,她和我分享着一样而又不尽相同的经历。
在那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试镜。
我们试镜了很多相同的角色,而且互相帮助,谈论试镜的情况。
我突然觉得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我和别人处于同一个团队中,并为她们加油助威。
这感觉很兴奋、很新鲜,我更像是身处在学校里,而不是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一直在试镜室进进出出,试图拿下某个角色。
后来,我写的第一个剧本即将被制作出来,然后我跟凯瑞打电话聊选角的问题。
我记得她说,「你听起来真像个大领导。
」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对我说过。
穆里根:我也记得。
你当时表现得特别成熟,让我惊叹不已。
问:这并不是女演员第一次表达她们在剧组中经常感到孤独。
这种情况似乎正在慢慢改善——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例子,也许这也是这种不公正现象被曝光的影响之一——但它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穆里根:没错。
我的职业生涯很幸运,好几部电影都是与女性合作的,例如《妇女参政论者》。
但相对而言,这种机会还是太少了。
话说回来,佐伊和我在这14年间一直试图找到一起合作的项目。
我们非常想一起回到舞台上,或者拍一部电影。
当然,佐伊担任联合编剧的《狂野生活》也算是一次合作。
但是真正联袂出现在银幕上——今年有不少以女性群戏为主的作品,但从整个历史来看,在一个画面中出现多名女性的情况确实很稀少。
问:影片详细介绍了乔迪·坎托尔和梅根·吐赫是如何相知相熟的。
她们是同事,但在开始撰写这篇报道之前并不了解对方。
佐伊,你刚才说凯瑞曾是你的「盔甲」。
你们是否觉得乔迪和梅根在彼此身上也找到了类似的感受?
穆里根:毫无疑问。
梅根和乔迪一起经历的事情,我认为她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完全消化。
有人在纽约问了她们一个问题,关于她们如何看待她们的报道所带来的影响。
但你无法量化——即使作为一个局外人——自那篇文章发表以来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她们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性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她们的友谊是在战火中形成的,这很了不起。
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担忧是,我们如何在影片中表现她们还不是好友的那些部分?
她们一开始真的只是素未谋面的同事,并不了解彼此。
卡赞:没错。
在我们开拍之前,保罗(保罗·达诺,卡赞的丈夫)跟我说,「你对于要和凯瑞一起演戏紧张吗?
也许恰恰因为你们太了解对方,这会成为你们融入这些情境和角色的障碍?
」但我认为这就像给了我一个救生圈。
如果我在拍摄过程中的状态不对,我会告诉她:「我想重拍一条。
」因为我知道她会给我最真实的回馈。
她也是我精神上的伙伴,就像乔迪和梅根会互相交换意见一样。
从我们最早的谈话开始,我就觉得凯里在这方面的直觉非常准确,而且经常在对某件事情的理解上走在我前面。
有一次她说:「我们不应该模仿这些人。
我们需要寻找一些更自然的东西。
」这是她的第一直觉,我附和了她,但我不确定要从何开始。
不过我们拍得越久,我就越意识到,它不能看起来像有人在银幕上刻意演戏,因为那会让人分心。
重看《总统班底》和《聚焦》的时候,我意识到,当你面对的是真实发生的调查性报道这类细致入微的题材时,你想看到的是真实的人。
演得越多,就越让人分心,你希望有一种正在窥探真实的新闻编辑部的感觉。
因此,我需要以她的大脑来思考,让她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反之亦然,我也要将自己交付给她。
一开始,剧组给我们俩准备了两个化妆间,但我们马上搬到了同一间。
就好像在搞一个两人小团体。
穆里根:他们还把我们安排在一辆分隔开的双向休息车里,我们说:「我们不能改成共用一个单向的休息车吗?
」反正我们一直待在对方的休息车里。
能够和这样的人一起合作,真是太奇妙了。
我很欣赏佐伊的大脑。
她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也是最博学、最体贴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个如此了解时事的朋友,我们可以顺畅地交流艺术、谈论一个剧本。
这感觉就像拥有了一个最完美的伙伴。
当佐伊说她觉得自己要重拍一场感觉不够真实的戏时……我从未见过佐伊拍摄的戏不真实。
剧本中我最紧张的场景就是艾什莉·贾德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处于一种反应状态,因为她实际上并不在电话的另一端,我担心自己无法让这些时刻鲜活起来。
而当佐伊在影片中接到电话时——同样电话的另一端没有人——大概有八九次,每一次的表演都是成片中所呈现的那样。
从来没有一条是不合适的。
佐伊不会对此感到紧张,因为她非常能够自我审视。
所以,我也不觉得自己必须要去演戏,因为佐伊给我树立了某种真实参考。
她不会复制事物;每次都是真实的。
这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格外轻松。
每当我们一起拍戏时,我都觉得很安心。
问:乔迪和梅根有跟你们聊过吗?
毕竟整个故事都来源于她们的真实经历。
卡赞:首先,我必须说,丽贝卡·伦科维茨的剧本很棒。
她已经做了很多我想做的工作,调查了故事背后的故事。
电影里有很多东西是她们的书里没有的,而书里也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完全呈现在电影里的。
我建议任何对她们的新闻报道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的人,都去读一读《她说》这本书。
不过,当我和我的父母结束了纽约首映礼一起乘车回家时,我爸爸说:「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在于,它提醒了女性有时候必须做很多工作之外的努力。
」我认为我的父亲作为一个70多岁的人,在看这部电影时能有这样的洞察力,真是太暖心了。
她们两个人都是母亲,而詹妮弗·艾莉扮演的角色劳拉·麦登在出面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还在与乳腺癌抗争。
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生活问题要处理。
我认为,这些细节都来自于丽贝卡与乔迪和梅根的交谈,而且它们在我阅读剧本时深深打动了我。
凯瑞和我确实在制作前与乔迪和梅根进行了私下谈话,而且我们还问了一些八卦。
穆里根:是的,当时我还待在英国的家里,不过乔迪和佐伊都在同一个城市,所以她们很早就当面见过。
不过我们四个人通过Zoom一起聊过好多次。
然后我和梅根也一对一聊过。
卡赞:我差点忘了我们四个人在Zoom同框的事情,就像是在相亲。
穆里根:这对我们来说感觉有点奇怪,不过对她们来说,突然面对两个要讲述她们的故事的人,可能更奇怪。
问:你们会不会觉得有一种消除彼此之间紧张感的责任?
毕竟相较于原型人物遇到扮演自己的演员,你们在各种项目中会见原型人物的经验更丰富。
穆里根:我应该早点考虑到这一点的。
不过我当时实在吓坏了(笑)。
卡赞:我也很紧张。
穆里根:非常紧张,因为她们是有威严的、不可思议的人,是严肃的、认真的记者。
我心里面肯定有那么一刻是这么想的:「你对于我满意吗?
我们呢?
你心里有没有其他人选?
」谁会在关于你人生的电影中扮演你就像是晚宴上的一个终极问题,换句话说,我想问的是,「我是否让你失望了?
」卡赞: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笑)。
我可能会说,「我想要大卫·休里斯来扮演我。
」穆里根:我花了一段时间来克服这种心理,最后我对自己说,「去他的,反正我要演了。
」这种想法固然会在脑海里闪过,最终你只能希望她们能对你的表现感到满意。
直到我抵达纽约,与梅根相见并且深入地交谈,最珍贵的部分是逐个场景地去问她——「当你和兰尼·戴维斯坐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聆听这一切的来龙去脉。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逐字逐句地从书中摘取的,而书中的事件又是一字不差地照搬现实生活。
你只不过在重现这些时刻。
也许在电影中的布景陈设略有不同,而且也很难复刻当时的感受,我们只是动用了大量的资源来呈现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卡赞:我觉得可能我的有些问题让乔迪感到讶异。
诸如,「你会带什么去采访?
你会带录音机吗?
你会带笔记本吗?
你如何使用这些东西?
它们是真的会被使用还是作为某种道具?
当你和罗恩都在赶稿时,谁来准备晚餐吗?
谁来照顾小孩?
」所有这些小事,我觉得都会充实我的理解,这样当我演戏时,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十足的骗子。
问:就我个人而言——尽管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其他人可能也是如此——这个报道的出现使我对自己提出了很多问题。
很明显,人们多年来一直为揭露整个事件做出努力。
我不得不问自己,「我当时在哪里?
我知道什么?
有什么是我忽略的吗?
」我记得没错的话,你们俩都没有和韦恩斯坦合作过电影。
卡赞:没有,不过他是《海鸥》的制作人之一。
我们从未见过他。
他从未在剧场露面,所以我们也从未和他有过任何接触。
但我一直想说的是——我提出来并不是为了谴责我们自己——我认为他的势力遍布每个角落。
电影行业里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或年纪更大的人,几乎不可能没有参加过他在场的聚会,或以某种方式与他共处一室。
我们中的许多人的职业生涯都受到他的影响,或收到过他的电子邮件。
我也认识很多曾与他共事的同龄人。
他实在太有权势了,我想这也是许多有能力的记者在乔迪和梅根之前曾试图将这个事件公之于众但无法成功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我们都觉得自己与此事有牵连,或对此感到羞耻,原因在于我们感到无力扳倒他。
当这个报道刚发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是否会改变什么。
它是否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为我并不清楚这是否真的能带来改变。
从我有记忆以来,他一直是好莱坞最位高权重的人之一。
穆里根:我觉得你说的对。
很难找到一个多年来与他没有过任何交集的人。
长久以来,他都握着权柄。
很多人都曾试图揭露这个事件。
我认为,观看新闻报道的产生过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那艰辛、枯燥的特质。
她们撰写的并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这份报道令人难以置信的详细和准确,她们敲打的每个字都是自己完全相信的,这就足够了。
但她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发表出来,因为她们无法核实每一件事。
展示她们所做的新闻工作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每一个事实都有信源和证据,对这个时代而言非常重要。
让人们知道这样一篇报道是如何运作的也很重要。
卡赞:当我们与乔迪和梅根谈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她们都说,当你撰写一篇调查性报道时,几乎就像起草一份法律文件。
这与我们接触到的其他类型的写作不同。
她们不是在构建一个故事,而是在拼凑一个事件。
她们两个人一直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而且《纽约时报》也以这个标准要求她们,这才使得这篇报道能够产生影响、带来变化,因为它是一篇绝对无懈可击的新闻报道,不容置疑。
这种影响非常直接。
我那消极的即时反应立刻就被抛到了脑后。
在那个周末,他就被自己的公司解雇了。
问:你认为是什么特质使得乔迪和梅根——以及《纽约客》的罗南·法罗——成为了这个事件的吹哨人?
穆里根:我对于扮演梅根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我无法进入她的头脑。
你要如何在大白天打电话给某人,说:「我知道在你身上发生了极其糟糕的事情,请你向我倾诉,」然后还要使那个人感到足够安全,让你可以把它写进报道。
首先,能去做这件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更不用说成功地完成这份工作。
我不可能去敲别人的门做这样的事。
一想到这一点,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当然,就我与梅根相处的经历而言,很明显,这份工作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它是一种天职。
这是她生来就该做的事。
她们表现出的同理心和与受访者之间建立的信任,以及她们在这些关系中投入的真正的关心、关注和体贴,都是非同寻常的。
这让我仍不住想问:"「你们到底是谁?
」我永远也做不到她们所做的事。
我觉得她们太棒了。
卡赞:另一件事是,她们真正想摧毁的是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男人。
她们的目标不小。
我的意思是,她们不可能预料到自己的报道发表后会发生什么,但这篇报道不是关于韦恩斯坦的,我们的电影也不是关于他的。
而是关于她们着眼的整个图景——因为当一个系统支撑着一个怪物时,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我认为正是这种愿景,使得她们能够与这些女性坐下来,并说,「如果你信任我,我们可以带来改变,我自始至终都是你值得信任的人。
只要我们携手,就可以带来改变。
」这些女性选择站出来——包括那些公开身份的和匿名的——是非常了不起的。
为了让这篇报道抵达终点线,需要付出很多,需要很多人成为最勇敢的自己。
问:韦恩斯坦事件的许多幸存者都出席了这部电影的纽约首映礼。
她们有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吗?
穆里根:她们参与得非常多。
卡赞:我们不可能把她们排除在外。
穆里根:在我们拿到剧本之前,德德·加德纳就做了很多工作。
丽贝卡还花了很多时间与影片中刻画的所有幸存者接触,她们都分享了自己关于那段时期的故事,并成为整个电影制作过程的一部分。
问:艾什莉·贾德本人还出镜了。
穆里根:没错。
在我们进组时,很多合作都已经完成了,她们的贡献已经成为了所依赖的剧本的一部分。
卡赞:影片中还有其他几位幸存者。
她们的参与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我们俩都很清楚自己所参与讲述的整个故事的分量。
然后,在一天的拍摄之中,我们要尽全力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拍好每一场戏。
不过,我也确实发现,必须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厘清,或者说卸下一些心理的重量。
否则,每天拍戏的感觉就太沉重了。
这些都关乎于个人的情感。
而我们所刻画的人几乎每天都忙于工作,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充分的情感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也要为情感释放的时刻留出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不可否认,这个故事对我们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连锁效应远远超出了韦恩斯坦事件的范畴,而且毫无疑问,情况变得更好了。
同时,我也担心,如果我们不小心,那种让韦恩斯坦这样的施暴者得逞的阴险文化可能会以某种其他形式重新出现。
我很想知道你们对事情的现状有何看法。
穆里根:有趣的是,当涉及到以任何方式触及这一主题的电影时,我认为我们作为演员常常会被要求成为这些问题的女权主义发言人,而我上大学时并没有研读这个专业。
事实上,我是一个专业的伪装者。
话虽如此,身为一个女性,是的,我认为我们的行业当然迎来了一些变化。
有一些具体的变化,很难再倒退回去。
例如,雇用亲密关系协调员已成为行业标准,在我们的片场,我们有一个可以随时交谈的治疗师。
这件事曝光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部戏剧。
那是一部独角戏,在排练的第一天,我们都必须阅读一份行为准则,并签署和同意遵守。
以前这从来不是制作过程的一部分,但某一天从一开始就明确告诉你,「这些事不可接受的。
」像这样的变化,我认为是不可能逆转的。
归根结底,作为艺术家,我们很幸运能够参与这样一个讲述了重要历史事件的项目。
它延续了对话。
它产生了帮助。
它不是答案,但它确实把这些问题带进了人们的客厅,让人们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能够真正提供的价值,而且我真的认为这很重要。
而感到自己能够成为做到这一点的一份子完全是一种光荣,而且它确实感觉很沉重。
我们在制作和发布它时都感觉很沉重,因为它比我们个人要宏大得多,而且影片中有许多人值得尊敬。
这两位记者讲述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
而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同样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两位女性以最高水准为自己的工作努力,而她们所做的工作有助于改变世界。
这是每个人的英雄主义——所有的证人、幸存者、在《纽约时报》工作的每个人,以及乔迪和梅根。
而这部电影见证了她们的英雄主义。
卡赞:凯瑞说得很棒,我也深表同意。
我唯一想补充的是,乔迪和梅根反复强调的一点——记住这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她们能完成这个报道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哈维·韦恩斯坦的名字现在意味着什么,与这个报道以及围绕这个事件的其他报道出来之前的含义完全不同。
我们可能会忘记,他曾是一个巨大的怪物——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所有关于他的恶行的低语都并非无关紧要。
梅根和乔迪所接触并请求她们站出来的人,是那些在生活中没有多少权力的人,而她们所遭遇的事情使她们感到更加无力和孤独。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以及乔迪和梅根的工作令人鼓舞的部分原因是,她们真的看见了那些没有多少权力的人,说:「整个《纽约时报》都站在你身后。
我将在你周围建立一些防护措施,在你发声时保护你。
我们会让它变得重要。
」她们相信权力结构可以被改变,我想,这就是推动她们不懈调查的信念。
我们还没有抵达那一步。
我不知道「那一步」是什么。
我不知道一个不一样的、充满希望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但我认为有一条通往不同世界的道路,而这部电影展示了朝向那个不同世界的一小步。
一个可以凿动那块巨石的小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deadline.com/2022/10/zoe-kazan-carey-mulligan-interview-she-said-jodi-kantor-megan-twohey-harvey-weinstein-abuse-1235146842/
是2024年2月6日豆瓣日历的头版电影,就在书桌的左边角,一眼可见。
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是一部题材并不新颖、但亟需扩散到all walks of life的电影。
讲述大亨对女性的各种虐待,精神和肉体,电影很直接,很勇敢,用了真名,用了真实故事,讲了真话。
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MeToo”对太多人来讲都太难了,因为社会形态和个人内在的各种束缚和桎梏。
希望这世间少一些恶劣的行径,每个人管好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希望正义常常能占上风。
若是要评价这部电影的话,其实两个小时算是挺长的了,但是想要有头有尾地描述这个宏大的“犯罪故事”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很可惜,我会给电影立意10分,给平淡叙事和不够清晰的逻辑5分,给整个剧本6分好了。
看到了眼熟的演员,仔细一查,还真是熟悉的演员。
当然还是会动容,girls help girls。
两个女记者,背后有家庭,有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们一起努力,去帮助那些同样有家庭,有孩子,但曾经被深深伤害,且一生都恐怕难以忘怀的女人。
恶不可说,恶不可书吗, 还是hush hush 相安无事…社会揭露是否应该秉笔直书,媒体是否应该保持独立自由,受害者是否应该勇敢站出来给予揭露,但事实或现实世界表明的是春秋笔法或相安无事:不是所有的恶都需要被揭露被记载。
这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至上的、功利主义的真实观。
为了善和美,可以隐藏真实,牺牲真实。
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找到了避难所。
影片的故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个例,但其是冰山一角,像影片中说的,一个“系统”为掩盖恶在运作。
看完之后去读了一遍纽约时报的那篇报道,克制的描述后面原来是这样曲折的故事。看到那个拿出保密合同的女士把文件放在桌上然后毅然走掉,以及最后两位女性同意在报道中实名……我在影院里哇哇大哭。“为了其他年轻女性做正确的事”或者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遭受相同的待遇”,看起来是很理所应当的理由,其实这样站出来公开指责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顶着被荡妇羞辱被当作花边新闻的风险和权力的迫害,是需要怎样非凡的勇气的呀。好故事,好故事,每一个有勇气的女人都不应该被忘掉,虽然拍得太平庸了还是愿意为了故事给五星。
即使是NYT,也仍然需要从上到下,团结奋斗,才可以扳倒如此大的一棵巨树。#20230511
报告文学......
一篇影响世界的檄文是如何写出的。
NYFF 2022 premiere不仅主演来了 记者也来了 me too的victims也来了 又相信了一次journalism
相当平庸,只能说为女性发声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全片平铺直叙以推进,音乐烘托来挽留住情绪,但这温吞克制的步调完全没有给累积下的情绪一个宣泄的机会就戛然落幕,完全是流水账的大杂烩,和味同嚼蜡的还原,塞满繁复的对话和跳脱的情节来佯装掷地有声,恐怕无论作为纪录片亦或是剧情片都是羸弱而单薄的。
全世界女性联合起来!
【3.0】
无聊得让人坐立难安。
不愧有书作底子,把一个多年来所有人都知道在发生的事情如何一步步形成证据链缕得很清楚,对受害者的表现也非常克制(甚至过于克制)。有时似乎为了高效交代背景,对话显得scripted。即使回避了大量知情者(。),真相本身依然显得如此有力
She Said很工整,片尾结束后第一个出现的是汉字的“她说”,像《聚焦》活用dolly in,dig deeper,keep talking, get together 。
拍得很无聊啊
所有闪回场景都毫无必要,其余部分相当谨慎克制(和其他同类「调查记者惊悚片」比起来)。比较好的部分是并未将记者们的 motherhood 至于她们的专业主义之外,而是强调了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动机。
很好的题材,韦恩斯坦事件,拍的太乱太散,可惜了
题材很好,同类电影太多这部没任何惊艳之处,
6
能扳倒好莱坞大鳄韦恩斯坦着实不易,性侵后能勇于站出来更为不易
。。
真的是挺糟糕一电影。如果完全照着实事拍,何不直接做成纪录片呢?没有在史料基础上做任何故事的加成就是在浪费题材,两位记者/记者与受访者关系的搭建更是相当薄弱。同时两位演员的表演也不敢恭维,佐伊卡赞演得太紧绷,而凯瑞穆尼根又太扮酷,在几位中年女演员面前都是露怯。但抛开所有这些,与spotlight相比真正缺的是那一颗对新闻/真相真诚直给的心。坞这几年没有交出一部可称精彩的女权题材电影,背后制作的这群白男到底是真心尊重女性还只是为了迎合METOO浪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勇敢的媒体人,挺正确的啊。可是剧情我也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