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我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夏天住在姥爷家,姥爷讲过一个睡前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老头,儿孙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住在住了一辈子的旧家里。
他还每天都要干活,虽然干的都已经是不挣钱的,自娱自乐的活。
但是他每天干完活,还要在院子里挖个坑埋点东西,邻居们看见了,都很好奇他在干什么,但谁也没看见过他在埋什么。
原来是因为,有天干活时,老头感到自己身体不行了,想让邻居把儿孙们叫来说说分家产的事。
但是当天夜里,却有陌生人向他托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并让他不必把儿孙们喊来了。
于是第二天,老头告诉邻居不必把儿孙们喊来,并按照梦中人的主意开始行动。
行动其实很简单,老头在自家院子的树下挖了一个洞,每天都要挖出一些土来,过几天又会填上。
这样过了一些日子,所有的邻居都在讨论,老头经常在院子里埋什么东西。
这样又过了一些日子,老头的儿孙们先后回来看老头。
大儿子要接老头去养老院,二儿子要给老头请保姆,小儿子要给老头买电视机解闷。
但老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三个儿子全都搬回来,每天和老头一起做饭,大儿子一起做早饭,二儿子一起做午饭,小儿子一起做晚饭。
三个儿子全都回来了,真的每天陪老头一起做三顿饭。
这样又过了一些日子,老头死掉了。
三个儿子争执一番后一起去院里挖,最后挖出了一个高压锅。
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和阿凡提传奇或者西游记差不多时代的故事,但其实在姥爷的世界观里,它可能就发生在八九十年代,那是讲故事时的当下。
过了小半年,我让姥爷讲故事,他又跟我讲了这个故事几乎同样的版本,只不过院子里挖坑变成了老头他从房顶上拆下两块瓦当,在自己衣柜里腾出一口箱子,每天夜里睡觉前,都要打开箱子在里面折腾一番,这样过了一些日子,所有的邻居都在议论老头衣柜里藏了什么东西。
之后姥爷大概讲过三四个差不多的故事,也许更多不记得了,每次老头藏东西的方法都会有点不同。
姥爷的类型片之夏很快过去,另一个夏天我又去姥爷家住时,他又要讲老头藏宝系列故事,我就坚决不愿意再听了,因为从中根本不能听出什么寓意来。
“从前有个老头,他在院中劳作”。
二十年后我来到南方上学,这个故事偶或会被我自己梦到,于是场景又回到二十年前姥爷家的凉席上:每当夜幕降临,姥爷又开始讲述。
在度过了某种可堪忍受的无聊后,我就开始期待那个劳作不休的老头,这次要怎么藏他的奇怪的宝贝。
我一度以为姥爷潜意识中是在担心自己晚景的孤寂,但日常行事中的种种征兆显示,他显然已经超越了我这种浅鄙的思维。
那时的我根本不觉得姥爷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是在糊弄幼稚的我,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姥爷真是太神秘了。
看这种片只有一种感觉,就是以前的自己太土鳖了,以后还将继续土鳖下去。
如果没有经历过对上帝的信仰教育和怀疑,并不是就没有对归宿的思考和幻想,只是姥爷这种类似民科似的狡黠可爱,造就了一个对郭德纲古今传奇和奥利维拉cinematic情怀同时保持关注的我,种种混搭的土鳖审美,这才是我自己的安吉里卡奇遇。
它是完全的一个古典主义式的拍法,用的是胶片,跟《勒阿弗尔》一样,都是建立了一个虫洞的概念。
你仔细看远景其实是现当代,但是具体到微观的景物和人物状态的时候,感觉它又是上个世纪的人。
源头是他给一个去世的女孩,就是安吉里卡照相,照相之后他发现这人居然在照片里动,特别“哈利·波特”。
他又通过照相机去拍其他的事物,比如说拍农民的耕作,最后逐渐发现很多的东西都像安吉里卡一样逝去。
他讨论了一个影像对于现实关系的永久的命题,可以说照相是有摄魂术的,他前面去拍老农民在耕作,当他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变成了拖拉机,农民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消失了。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你又可以再说,其实真正的精华是需要通过影像进行升华和提炼的,它回到了一个最根本的关于影像和现实的讨论关系上,这个讨论是非常非常严肃且必要的。
尤其是关于导演的身份和现在电影所处的进程。
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奥利维拉是谁,拍这个片子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他其实是唯一一个拍过默片的,延伸到了10时代的导演,这是他102岁时候拍的电影,奥利维拉不需要致敬,因为他自己拍电影时候就处在默片时代,这是一种延伸。
在这十年,过去的三位入选戛纳的大师,阿巴斯、奥利维拉,还有阿伦·雷奈,他们三部入围戛纳的作品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梳理影像的边界在哪儿。
唯一遗憾就是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不能进主竞赛呢?
这是我的第七名。
所谓一见钟情大概就是电影中描述的那样。
大雨的深夜,Isaac被请去为刚刚过世的安格里卡拍摄遗像。
安格里卡安详的斜靠在椅背上,仿佛只是熟睡而已。
Isaac透过镜头,对焦的刹那间,安格里卡苏醒过来,朝他抛个媚眼,于是,Isaac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幽灵。
葡萄牙著名的导演奥利维拉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百岁高龄。
不得不说,他的镜头语言,显然已经过时了。
当Isaac第一次在梦中与安格里卡相遇,她们相拥畅游的时候,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百年前的默片时代,镜语一看就是那个时代方式。
虽然,画面匠心可见,声音也试图营造浪漫诗意的氛围,但是,技术的简单,甚至粗糙,还是很容易让观众出戏。
Isaac对安格里卡的思念和欲望,都是通过Isaac诗一般的独白表现出来的。
导演曾经拍摄纪录片,所以,电影中还是有大量的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对农业耕作的赞扬。
可敬的导演,但是,电影真的很一般。
比较,这种爱恋亡魂的电影,好莱坞有很多,拍摄的手法和情感塑造要精彩和感人很多。
咱们中国也有聊斋。
拍摄手法很像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长时间沉默的留白,静景镜头,有着太多不可言说的意味。
配乐是钢琴演奏及纯人声民谣,整体在一种宁静与略感压抑的氛围下进行。
宁静,是男主人公的艺术素养所呈现的心境;压抑,则是他本人对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心理。
他眼中的世界上的美正在流逝、消亡。
美丽的年轻女子嘴角挂着微笑死去,为葡萄藤翻土的工人被机器取代,而房东太太的宠物鸟死去,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美不再存在,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于是,欣然随女孩的鬼魂离开了自己沉重的身体,去往他心中美的王国。
最后容我戏谑地说一句,给死人拍照的事最好不要做。
ta会把你带走。
“在那里,天堂中的铃兰,有你的开始,有你的结束,只因没有其他结局,我们的爱。
”——安特罗德(来自译者的翻译)
片头电影中的男主人公Isaac是一个刚来到小镇并在一个胖太太家中寓居的摄影师。
一个雨夜,他为镇上的一个大户人家不幸过世的女儿拍摄最后一张照片。
神奇的是,Angelica居然睁开了双眼。
“她太美了!
她笑得仿佛一个新娘!
”教堂里,Angelica的棺椁旁围绕着的女人们说道。
黑白:整部电影最流动的片段自此,Isaac经常在梦里与猝死的少女Angelina一起遨游天际。
Isaac拍摄劳作中的农夫农夫用最原始的方式掀开土地的皮肉。
Isaac拍摄他们的劳作和劳动工具。
锄头和劳动的号子天然合适,这样一幅幅农夫挥锄和少女沉睡的照片摆放在了一起。
烟圈一圈一圈氤氲了整个视野。
诡异又和谐。
Isaac通过现代人创造发明的“通灵”眼睛,透过了墓碑、泥土和棺材木头,望见了一个被人们层层流语包裹起来的少女。
Angelica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噪声,从我的耳机这头传到那头。
小镇里飞驰而过的罐装卡车、叮当作响的锄地声和劳动号子、固定照片用的铁丝绳“嗡嗡”作响、晨间科学家们“理性”会谈、鸟鸣声、雷雨声、女仆的轻蔑嘲讽和房东太太的关心的声音……Isaac迷恋传统的旧生产方式,有一天一台翻土机轰隆作响地驶上了山坡;笼中的金丝雀还在与笼外的家猫调情,第二天就失去了歌唱;少女Angelica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还绽放在家庭的回忆中,下一秒她最后的微笑就定格在了方寸相纸之中。
世间一切不为人知的美好都被那锄头似的掘墓般地粉碎在泥土里。
最后,Isaac灵肉分离。
他脱掉了世间的沉重躯体,和Angelina绞在一起,轻松地飞远、飞远……整部电影好像一首悚然的冥歌,一场没有结局的热恋。
恋物的极限[安赫利卡奇事]O Estranho Caso de Angelica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主演:利卡多·特雷帕/碧拉尔·洛佩兹·德·阿亚拉/利昂·希尔维亚/菲利佩 瓦尔加斯出品:法国Epicentre Films片长:97分钟媒体评论:奥利维拉可爱又悠闲地歌颂了浪漫,并在CGI的时代,制造了一出仿古的艺术品。
《华盛顿邮报》这是一出不可能的寓言。
《村声》既是爱情,又是恐怖,奥利维拉的电影不仅仅是有趣,幽默和极富野心的,它还有着更多的阐释空间。
《旧金山纪事报》奥利维拉的电影在给予我们视觉美感的同时,还捎带有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有力反思。
《看电影》 [安赫利卡奇事]是一幅古旧的油画,他不属于我们当下的时代,反倒更像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
他甚至比半个世纪的时间更久,因为他的内核,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艺术诞生之初。
这么说,虽然有些玄乎,但世界上最老的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其长过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本就应该有着超脱凡人的不俗体验。
而观看本片的同时,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快感,一种是对于单纯视觉美的欣赏,一种是和智者哲人通过作品的对话和思考。
在这个越来越爆米花化的今天,奥利维拉用这样的一部电影,回溯的其实是早已被时代抛弃的古典修养。
本片中,奥利维拉提出了一个极其值得思辨的命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追随美丽,以及一个关于得不到爱情的宿命悲剧,短短90分钟的观影,向观众传达的,则是百岁老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年轻爱情的眷恋。
其实,[安赫利卡奇事]已然超过了简单的恋爱,其将对美的崇拜,异化为恋物的讨论。
也许这份不计回报的爱,正是奥利维拉所追求的内心真实。
一幅油画的自我指涉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本片的视觉风格,那我一定会选择“如画一般”作为最终结论。
奥利维拉曾公开表示,如果不拍电影,他更愿意成为一名画家,事实上,在[安赫利卡奇事]中,他不仅仅做好了导演的本职,更展现了他极富经验的绘画构图。
闪耀的光线,毫无现代痕迹侵袭的乡间街道,以及基本处于静态,并没有太多走位的人物关系,都可以明显的看出奥利维拉电影和经典文艺复兴油画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本片正如同大多数奥利维拉电影一样,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时代标志,看上去像是遥远的旧时代,但一些新款汽车的偶然入画或者人们讨论的实事话题,则又会让我们穿越到当下的生活。
确实,在[安赫利卡奇事]中,奥利维拉有意将时间背景抽离,营造了一种类型梦境的暧昧氛围,为影迷提供了一个可以躲避当下焦躁社会的途径。
不过,正如同[午夜巴黎]中所说的一样,每个人心中的黄金时代,都是别的时候。
而片中的男主角以撒,虽然生活在奥利维拉所梦想的旧日时光,却有着逃离现实的真切愿望。
而他所向往的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死后天地。
他渐渐的疏远了身边为柴米油盐烦心的普通人,被其照片中所拍摄的美丽少女安赫利卡的尸体所吸引,并且由于某些超自然原因,他看到画中的安赫利卡向他眨眼。
照片中她美貌脱俗,让以撒逐渐沉溺,并幻想其从照片中走出,带着他遨游太虚。
这样一个类似于《聊斋志异》的故事,放在不同的导演手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呈现。
[午夜凶铃]中的女鬼走出电视,是对这类题材的保守拍法。
而前不久让影迷大呼坑爹的[画壁],则从猎奇的角度,展现了不同世界的一瞥。
但对于[安赫利卡奇事]来说,奥利维拉显然不需要这般的哗众取宠,他更想展现的,是一出有关美的寓言。
由奥利维拉本人的孙子利卡多·特雷帕饰演的以撒,有着与《圣经》中差点被父亲牺牲的无辜儿子一样的名字,他所代表的也正是奥利维拉被世俗牺牲的年轻纯洁的自己。
这位摄影师,热爱拍摄劳动者的照片,向往安赫利卡的圣洁之美,显然是一位理想中艺术家的形象。
但他经常拍摄的葡萄园劳动者,则让人联想其奥利维拉本人所拍摄的第一部默片[多罗河上的辛劳]。
在这部1931年的小短片中,奥利维拉初持摄影机,如片中的以撒一样,对于一切简单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层移情,明了异常。
同时,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以撒的生活也是平乏的,导演巧妙的借用了几个侧面人物,展现了这层枯燥的无知。
在以撒所住公寓的大堂,奥利维拉巧妙的设计了一个下午茶聚会,在这里,人们讨论八卦,讨论股票,并且讨论以撒是个多么古怪的年轻人。
他们还试图将以撒拉入自己的下午茶阵营,但最终却被只在自己世界活着的以撒所忽略。
他只在意安赫利卡的笑容,如同奥利维拉只在乎电影一般。
最终,油画,少女和电影三者因为共同的美被导演巧妙的划上了等号,这也正是本片内在,最迷人之处。
一张照片的有力辩证 戈达尔曾经由词源学的角度有趣的辩证了照片,图画和电影间的内在联系,说白了其实很简单,毕竟在英语中,它们都叫“Picture”。
而在本片中,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理解片中复活的照片,则就会发现更美妙的影迷意境。
其实,整个电影的创意,在半个世纪以前的1952年,便已经有了雏形,那时候奥利维拉便构思了一个有关于照片复活的故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加工,和断断续续的剧本创作,终于在如今开花结果。
一个男人迷恋画(照片)中已死的女人,并且渴望咋现实中追寻其而去的故事,其实在影史上早已有范本存在,而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希区柯克最富盛名的杰作[迷魂记]。
片中的金·诺瓦克在一开始所看的画像,正是詹姆斯·斯图尔特死亡迷恋的最初意象。
他幻想着画中数世纪以前的贵妇,爱上了眼前这位所谓贵妇的后代。
并在诺瓦克假死后,要求爱的女人,装扮成死者的样子。
这样由恋物发展而来的爱,其实便就是我们爱电影的真正原因。
虽然奥利维拉本人并没有明说,但[安赫利卡奇事]却替他说出了心中所想,我们爱电影,犹如以撒爱上照片一样,迷恋的其实是逝去的时光和永留在胶片中女人的影子。
正如齐泽克所说,“残疾的女人才是美丽的女人”。
而奥利维拉正是巧妙抓住了观众的恋物癖,将安赫利卡这一角色演绎成了美之绝唱。
想象一下,以个真正的女人会是如何的絮絮叨叨,可能她会像片中的房东太太一样,八卦不止,毫无美感,或者她会像安赫利卡家的管家一样冷言冷语,难以亲近。
事实上,除了死去的安赫利卡以外,全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丝毫让人爱怜之处。
似乎,只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商业照片(电影)才真正赋予了女人独特的一层蛊惑美丽。
观众爱的永远不是女人的真实,他们只在乎女人美丽的形象。
也许,这便就是在狗仔发达的今天,再没有嘉宝那般银幕女神的真正原因了吧。
毕竟,细节越被无限曝光的女人,越失去其神秘的美感。
我们越追求美好,便越会在现实中受挫,这也正是[安赫利卡奇事]片尾,以撒逃离人世,任魂魄飘走的内在解释。
现实中无法承受的丑与银幕上触手可及的美之间,以撒和奥利维拉,都选择了最理想主义的纯粹。
事实上,如果联系起奥利维拉之前的创作,便可看出其对纯粹美丽的追求,其上一部作品[金发奇女]中,男主角为了追求梦想中的美丽女子,开始跋山涉水,完善自己,甚至得不到理解与亲人决裂。
但当他满心欢喜,迎娶新娘的前夜,却发现未婚妻其实有着偷窃的毛病,追求完美主义的他,无法接受,只得取消婚约。
确实,要么追求绝伦的人世间至美,要么孤身一人,独善其身。
这正是奥利维拉电影中的男主角所奉行的人生信条。
而这近乎强迫症的怪癖,在[安赫利卡奇事]中则变成了毅然迎接死亡的决绝。
这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已104岁的奥利维拉,其旺盛的创作力,可能还离人之将死的状态尚远。
他的作品虽以死亡作结,但依然有着偏执的生命力贯彻其中。
所谓向死而生,正是对其心态的最佳定义。
这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正有让人释然的力量。
如今,奥利维拉的新片也在紧张制作中,让人有了怀疑,也许忘我的工作,也是奥利维拉极致恋物的又一种表达。
★★★★文/西帕克(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栏目)
奥利维拉在百岁之时拍出了如此浪漫,诡异,而又复古的作品。
油画般的画面,静默的表演,对逝去之物的爱恋在葡萄园里的工人和照片里安吉里卡的微笑中得以显现。
艾萨克在为安吉里卡的遗体拍摄照片时,美丽的安吉里卡在相机镜头里向他报以完美的微笑。
这是一个诡异的恐怖故事,但又如此妙不可言。
拍照是他的工作,相片是他的作品,如同电影之于导演一样。
安吉里卡就是艾萨克作品里的缪斯,如同安娜.卡里娜之于戈达尔,里诺尔.森威娜之于奥利维拉一样。
艾萨克爱上了这个完美的作品,同时,安吉里卡让他的作品变得完美。
艾萨克迷恋上了拍摄葡萄园里工作的工人,他忘我的拍摄这些原始的,挥洒汗水的一个个劳动者,随后将洗出的照片挂在房间里,一个个挥着锄头的男人与安睡的安吉里卡并排在一起。
艾萨克在睡梦中与安吉里卡拥抱着在空中遨游,飞遍天涯海角,他们如白色的幽灵般划过长空。
至此,艾萨克彻底的陷入了对安吉里卡的爱恋中无法自拔。
面对女房东在大厅里和朋友们以及其他房客关于各种八卦,现代科技,物理学理论的讨论,他漠不关心,他只一心念想着安吉里卡。
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个十足的怪人,异类,格格不入者。
他告诉女房东自己对现代科技和机械的反感,对人工劳作的痴迷。
他怀旧且质疑现代工具理性,他对逝去的年代和事物颇为痴迷,这似乎也是奥利维拉的心声。
每当他在梦里,在幻想中与安吉里卡相见时,总会被楼下的垃圾车发出的噪声打断,将他拉回现实。
这个时常出现的垃圾车声如此刺耳,这是现代科技特有的声音,是粉碎美梦的刽子手。
他看见女房东饲养的笼中之鸟死去后,疯狂的奔跑,大声高呼安吉里卡。
他似乎无法再忍受这个冰冷机械的世界,他要真正的和安吉里卡在一起,所以他死了,为幸福和那逝去的一切而死......他白色的灵魂跟随着安吉里卡再次从阳台上飞向天空。
他的遗体躺在昏暗的房间里的床上,房东为他盖上白色被单,放上十字架,关上唯一能看见阳光的阳台门,如同关上鸟笼一般......
很少遇见这么美丽的电影。
在我,用美丽来修饰电影是第一次。
简直像一场梦,不过电影的本身也只是讲一场梦而已。
特别喜欢以撒和安吉里卡在空中飞翔的那一段,好像以前读书时在美术教材上看到法国现代主义的一幅作品,名字叫做“吻”,还是叫做“恋人”什么的,画的是厨房里一对恋人悬浮在空气中,那男的像蛇一样扭过头来,吻在女人的唇上。
事实上,两人的姿体也都像蛇一样,也有点像飘在空中的丝带,双手贴在身上,整个呈现出波浪的形状。
那时候就觉得真是古怪而诗意的浪漫,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种甜蜜。
电影中的两个人倒没有这般怪诞,多了一份冷清、幽深,只不过寂寞的意味还是一样的浓。
当安吉里卡在照片里突然向以撒眨眼,这个古怪的、年轻的女子那种可人的狡黠真是让人舒服而心悸;而当他们两人像一团白雾一样拥抱着,从阳台缓缓地向天外飞去,越过黑夜,轻快地漂浮在河流上空,微笑着,凝视着对方,或者打量着周遭的世界,这景致何其让人向往!
至于以撒从河水里捞起一朵花送给安吉里卡,则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诗歌。
戴的诗有这样的哀愁,但在这里还要浅一点,像浮在两人头上灰白的月光一样。
当然美丽的,不止这一个场景,例如城镇古老的风景,农民在葡萄地里劳作的场景,都很美丽。
不过这些是无关重要的。
假如按风景和人物论的话,我看过太多更美丽的电影,但是我不会说它们美丽。
因为这部电影真正有一种哲学蕴藉的美,它的怀旧色彩也像水底流过的一张黑白照片,若隐若现而一闪而过。
有些电影不但有美丽的风景和人物,也有内蕴的美丽,但不会这样纯粹而透明。
就好像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走在秋天的路上,内心有点小得意地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他不会告诉你具体的事例,他会以一件不那么曲折不那么像故事的故事来告诉你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也像一片黄色的树叶,你不知道它经历什么了,但你可以闻到它的清香。
有人说它精致小巧但内容浅薄,我觉得只是看起来浅薄,好像阳光照在水面,使人觉得水的清浅。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是为了除了导演之外的任何人而拍,他是为了导演本身的愉悦而拍。
对我来说,它抓住了某种人生的本质,好像夏天午睡醒来的一阵恍惚,所有的人生都可以在这恍惚里窥测。
已经有一大批的学者在研究世界将来会怎么样并产生忧虑针对某些社会形态 某些特殊国家就像Rui Cardoso Martins所说的 关于七蚊子的启示他说 无论如何 风险并不是很大因为 如你所知 我们不应该在宇宙这个整体中将混乱的事物分开他提到了这个假说 没错他指出 在大气的最高层中 每个瞬间都有几百万次宇宙射线的互相撞击比LHC牛逼多了 但始终什么都没有发生那说明根据他的理论 在云上的自然反应堆里没有反物质产生我们接着聊 他说我们的世界永远也不会产生反物质反物质的本质与物质相似我们知道反粒子极不稳定所以宇宙中极为罕见当一个粒子与其配对的反粒子相互作用他们就会起反应然后释放出他们最纯粹的本质 能量物质自有其存在的本质所以说 最强大的不是启示录中吹响世界毁灭号角的七大天使而是七只飞翔的蚊子单个质子的能量固然很小相当于七只飞翔的蚊子但是一旦遇上反质子 爱因斯坦说 在反物质的湮灭面前 核爆炸不过是浮云不过这不会带来任何像好莱坞电影里面的那张壮观景象我们看到的那些明亮的星辰有的甚至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熄灭以可见光拍摄的最深的宇宙照片 哈勃超深空大约是大爆炸过后五亿年的景象没错
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白天写代码晚上看奥利维拉的电影。
只做这两件事情中的一件是不健全的。
只做第一件事是小不健全,只做第二件事就是个神经病。
就像片中的摄影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影像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上一个拍照片的不小心瞥见了一个秘密最后枉费了性命。
奥利维拉说他的主人公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却踏上了世界起源之旅。
百岁奥利维拉在这时选择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接纳死亡的理由。
虽然他还一如既往的淡定。
看到一半的时候越来越觉得那个男主角就是奥利维拉本人,片中他对耕田农夫的纪录式拍摄,像极了拍摄多罗河船工时的奥利维拉,而片中男猪脚作为一个“拍照片的”机缘巧合下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从此便开了天眼。
仿佛是奥在讲述自己和伴随自己一生的电影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和房东的对话“你为什么不拍摄现代的农业”男主角说“我更着迷于这种古老的方式”。
奥拉的电影无疑属于这种古老的方式。
男猪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进入到了那个他为之疯狂却不甚理解的世界,也是奥拉最渴望的归宿。
写到这里我好桑心呐...真希望他能再活一百年。
他死了就没人能带我们去窥探那个神秘世界的景色了。
这才是真正的古典范,百岁大师的沉稳构图不是盖的
吓死
6.5/10 没有感觉到强度。传说在相片里能够看到逝者。/当你观看得太多,你就离开了世界。
说实话这个电影和看红色沙漠一个感觉。慢悠悠慢悠悠。
艺术家为创作所困//2019.12,第一部奥利维拉,两年看了二十部后再回过头来,《安吉里卡奇遇》似乎一点不奥利维拉,它充满动作,缺少言语,像尤金·格林吗?像是一种陌生的,介于古典与当代之间的新生物。
了悟生死,心往自由之境。
怀疑导演是不是读了什么明清小说没读太懂但是魔怔了 于是有了此片
他四处没完没了的拍照, 像个怪逼
致敬导演,不过纯文艺片现在真hold不住
实在不懂这个电影怎么就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在太过于普通
琴声如水流,人在画中游。佳人一开眸,才子把命丢。
不管女主只是静止的照片上的美人,还是幻化的鬼魂,電影在百岁老人手里游刃有余鬼斧神工,影片构图人物,雨夜传奇都把電影梦创作到极致,让我们既是看电影又似乎沉浸在電影給我们制造的梦幻里,光影传奇,電影就是一场奇遇。
讲的是男主,一个摄影师,喜欢农耕的方式,喜欢一个姑娘哪怕她已经死去。镜头掠过他爱的瞬间,照片里一锤头下去的力道和农夫拼命的脸,姑娘睡去的美丽容颜。爱的都已死去,他也该去见上帝了。导演近百岁了有自己的满足和值得,仍坚持古典的情怀和表达,坚持画面的美感和余味犹长的观感,上帝也会敬您。
真•绘画电影。以古典形式告别古典。笼中鸟,窗边人。决定性瞬间催生认同。幻觉塑造客体助力精神飞跃。
钢琴曲一响小资情调立马泛滥,以一个如此镜花水月的故事探讨生死与文明,对于百岁有余的奥利维拉来讲是否有些小家子气呢。
我没办法认真看
我看的第一部奥里维拉作品。这得是对人类多绝望的大哥才能相信和尸体之间有真爱啊。。
第一部奥利维拉看这个是不是不太合适?方法论存疑,僵硬的人物难以激发出纯真的东西,摄影不是摄魂术是招魂术,和幽灵打交道的人最终也会献出自己的灵魂
看不懂…好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
2017.10.30Note 2 page 118关于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