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个人,你很在意。
你在意ta的味道,ta的声音,在意ta的电话,在意ta的时间,在意ta的朋友,在意ta的感觉,在意ta的笑,在意ta的哭,在意ta的口头禅,在意ta的冷笑话,在意ta侧光的笑容,在意ta逆光的背影。
乃至在意ta的每一个习惯。
但是,如果这一切都无从体会。
我们怎样去爱?
这是末日来临时的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失去了探索与感知的依据,接下来,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怎么表达自己的体验,怎么告诉别人“我是如此丰盛而完美的自己”。
不必。
一切不过如来,如是。
这部电影不错,可以作为剪辑的范例了。
电影的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是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却难以用语言形容。
画面,音乐,整部电影就像是用一组组镜头来表现感情、感受的范例。
虽然也有语言的直白提示,但是画面的组合,还有音乐的搭配,确实一次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导演所要传达的感情,也让我感同身受。
由此我也想到,其实我们的学习,经历,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当你的生命经历的越多,你掌握的语言越发丰富,你就有更多的途径来表现自己。
影像语言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有另一种途径传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现自己想要去表现的生活。
生命不是为了证明,与苍茫的宇宙相比,我们聊胜于无。
但是对自己而言,每一次体验,每一次表现,都是让自己更加丰富与完善的旅程。
所以,去受伤,去遗憾,去悔恨,去哭泣,去悲哀,去恐惧,去发怒吧,去爱,去享受,去拥有,去付出,去微笑,去在拥抱中体会彼此的温暖和重要吧。
只要活着,就好。
太过文艺的科幻片,为了文艺放弃了节奏,基本上就靠着两位主演的名气和演技在支撑着,不敢想象,如果换两位名气稍小的,影片还能有这样的吸引力和评价吗?
虽然有内涵,可一味文艺的手法表现还是有些偏执了点。。。
2012一直是盛傳以久的末日年,末日電影自然有一定的市場價值與追捧的觀眾,這部《感官失樂園》對於喜歡視覺刺激官能的觀眾來說,恐怕是失望的,但對於愛好文藝片的朋友,或者從中會找到了生存的楔機。
《感官失樂園》(Perfect Sense)是百老匯電影中心與收費電視NOW TV合作的一個電影台MOVIE MOVIE 的開台巨獻,並首創電視與電影院的同步播放。
坐在家裡,留意好時間就可以欣賞到這部電影,真是暢快。
聽聞這個新成立的電影台每個月都會與電影中心同步播放首輪電影,對於一直以來少外語片與有特色電影播映的香港電影院來說,電影台的出現或者可以給愛好不同種類電影,又沒機會看到放映的觀眾來說是一件好事。
百老匯電影中心基本上是筆者看電影的不二之處,一來是電影中心定時要辦些有別於坊間的小型電影節,例如是法國五月、同志電影節、難民電影節,與舞蹈團合辦舞蹈錄像電影節等等。
給予觀眾更多在主流、商業電影以外的選擇。
在如此的機會下不用進場便能安座於家看首輪電影,固然是喜訊,在今日電影出現在不同的界面的情況下,如侯孝賢導演所說:「觀影的習慣已經改變。
」話雖如此,某部份的電影還應當進場感受電影的質感,菲林電影在拷具過程時的粗糙,那才是電影之味。
或者《感官失樂園》會是一部讓我們有所思考,有所得著的電影。
近年相當多的電影關於末日和傳染病,先是有《2012》、《盲流感》、《世紀戰疫》,在以上的電影裡各有好壞,與《感官失樂園》相類似的是後面兩者,《盲流感》是筆者十分喜歡的一套,當中的人性與隱喻,那種肉體上的盲比喻內心世界是適切的,《盲》裡面的人即使是失明但仍然擁有聽覺,嗅覺與說話的能力,故事中的女主角用她的身體紀錄了接下發生的事,她看盡了人性的醜陋、不信任、自私、但她帶領著一群人看到的是希望。
而《世紀戰疫》只是一邊在把疫症的過程紀錄,對於人性的表現卻有點失色。
《感官失樂園》的電影元素基本上是《盲流感》與《世紀戰疫》的綜合版,但《感》當中加插了愛情文藝的元素,以愛情關係引伸到疫症的發展。
《感官失樂園》在電影的表達手法上是創新的,在同類的電影上算是突出,可是在愛情文藝的部份上卻是草草了事,愛情部份火候不足,欠缺激情,也欠溫情。
故事也故意安排女主角的角色為傳染病學專家,一夜情結識男主角廚師,豈料相識不久,不明疫症開始在社區傳播,繼而全球各地出現感染。
影片由女主角的旁白打開了電影的序幕,從我們的社區有餐廳,有家庭漸漸到人類開始失去了五官的官能,講述人類怎能在一片的恐慌下繼續的生活,繼續的面對,直到我們找到自己的「心」,學懂去「愛」。
愛,一個很深而難讀懂的課題,我們窮一生在追尋愛的意義,在眾多不平凡的事中學習去愛、付出與接受。
故事的主人翁蘇珊與米高的愛情建基於一夜情,或者那未必是愛,是性慾,但透過故事裡的情節二人相見始萌生了愛意。
他也許是個混蛋,有著感情上的缺失與內疚,即使想彌補也回不了過去。
愛人已逝,而他一直在逃避。
她,因為身體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拋棄,她無能力為所愛的人生育。
然而,他們卻愛在瘟疫蔓延時。
起初只是沒有了嗅覺,食客還是有味覺去感受食物,然後是失去味覺,上飯堂只是為了請客與炫耀,卻仍可看到與感受到食物的質感。
電影裡的人開始為著所失去的感覺找尋新的方式,他們未必只吃油脂和麵粉,卻是吃著有質感的食物。
每一次失去一種感覺時,人們都會有異常的舉動,瘋狂的為他們即將失去的東西留住了最後的感覺,就只有那一剎的瘋狂,然後消失得無影無息息相。
每一次,人們都會有所遺憾,傷心,為著未知的疫情,也為著個人身體上的缺失。
人們總是要失去後才懂得回味,才懂得抓緊。
故事中的男人與女人面對疫症時各有不同時候的態度,腦內的認知被一下子而來的沮喪充分頭腦。
愛情故事還是要有一個結尾,那些排除萬難是必須的,因此結尾是個開放性的結局。
接下來,他們有沒有失去視覺就得要觀眾的判斷。
愛,既然是難讀懂的語言,故事為我們引證的是任何肉體上的缺失都比不上心靈上的無能愛。
筆者想《感官失樂園》未必是觀眾最喜歡的作品,但卻是有它自身的隱喻,那種由有到無,再得到新的方式或者是每個人生活中必遇上的課題。
談到未必是愛情,可以是身邊的家人、朋友,以致是一件物件。
我們都在體會生命裡遇上那些不希望看見的事情,疾病、死亡、離開。
每件事都會有始有終,縱然再多的不捨也多是徒然的,無論如何生活還得要繼續,愛的魔力是無限的大。
人間有情,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所體會。
這樣的小品之作,無論是不是寓言,每個人都會有所明白,我們都逃離不了由出生到成長,成長到衰老的階段。
生命的意義那怕就是要我們默默地捱苦,感受別人對你的不滿與歡樂。
然後愛一些人,被一些人愛。
然後無聲地消失。
論電影的表現手法,有一點筆者是喜歡的,就是旁白貫穿了每一個的章節,影片也剪輯得有一定的素材性,旁白所用到的素材也切合電影呈現的方式。
末日電影不一定是血腥,暴力,逃亡,更多的是多花點創意,認真的構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更能做到探討人性的方向。
文/Dorothy
如果不是先看了《传染病》,可能会给四颗星。
可是传染病夺走了我所有对瘟疫以及世界末日题材的兴趣,尤其是当这个题材背负了超能量的巨星光环,便显得更加不堪一击,薄弱得可悲,如同众星捧粪。
在看完美感觉之前,粗略地看了一下简介,如果不是因为Eva Green和Ewan McGregor在我心中地位都很高,而且看起来他们的感情是重头戏,这片子我也不会看。
事实证明看对了,7分。
Eva很冶艳,带着毒辣、干练和深不见底的脆弱。
Ewan很阳光,透着淡定、柔软和延绵不绝的深情。
导演十分有眼光,把这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凑到了一块,几乎天衣无缝的互补,让他俩的戏份格外亮眼,恨不得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
至于传染病什么的,固然有其震撼在,但没有任何理论基础,描写过于粗略,当它是噱头也丝毫不为过。
或许导演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有一点担心疾病的剧情过于薄弱,希望演员的出色感情戏能为最后的评价加一点分?
我最喜欢两人在浴缸里吃肥皂那场戏。
失去了味觉和嗅觉还可以如此幸福。
还是那句大俗话,爱情可以抵抗一切痛苦。
最后一场戏也很美。
到了世界尽头,我还能触碰你,所以世界依然活着。
在我看来这结局再美不过了。
最后,Eva的身材真是女人看了都嫉妒得要死啊!
Ewan演Arsehole怎么都少了一点神韵,在我心中他永远是那个天真地眨着闪亮而略显无知的眼睛的少年。
嗅觉功能消失殆尽,气味不再触动记忆,成千上万过往的片段逐渐消失。
烟雾的妖娆可以让我回想起你指尖的烟草味;香水瓶的分类会提醒我你喷洒了不同香水;咖啡的苦涩会代替它的独特香醇让我看到洋溢在你脸庞的表情。
失去味觉,终于可以让烈酒和白开水喝起来一种味道,我或许能灌入更多液体,更快自己变成在你面前酒醉的白痴;无法区分熟肉和生鱼片的口感会不会有理由跑遍全城的餐馆。
即便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还是能根据你的表情猜测你要吐露的文字;虽然无法再听到你的歌声却会把那些曲调保存在记忆的最深处;听不到雨点敲击玻璃的声音你一定会睡得更安心;当世上所有电影都成了默片,你会不会不再惊吓。
当黑暗来临我或许也不会惧怕,你总是在我的记忆里和梦里才会出现,我已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想念;手心的温度会告诉我你在身边;站在你前面时拂面的轻风会见证这一刻。
所有感官都可以失去,可回忆丢不掉甩不开,它们让你在我的海马回里分外深刻。
这场疾病来得毫无征兆,而我会记得与你相关的所有。
也是先验性产物,人类为自己设想了无数个末日版本。
来自外太空星体冲撞、暗物质、反物质、黑洞、镜像世界、星系毁灭、地球停转、平行宇宙相互绞杀、灭霸等外星生物的毁灭力、各种异形侵入、病毒、AI反噬、人机大战、克隆人危机、核战、核污染、丧尸、神经控制、各种人祸或自然灾害、失去生殖力、神的审判、邪教或撒旦亲自披挂上阵带来黑暗力量、来自外星造物主普罗米修斯(半神)的毁灭,穿越导致时空错乱、蝴蝶效应、时间尽头时间漩涡时间裂缝,甚至可以空穴来风,架空诱因,将末日抽象化……而这个版本看似有所不同——失去官能,但也没什么不同,诱因依然要借助于病毒来实现。
末日题材可以说是太TM审美疲劳了,所以再精彩也不可能超四星。
第一世界已然把末日幻想玩坏了,然后把套路一一甩给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屁颠屁颠,正热火朝天地开启着各种“元年”。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That’s how the darkness descends upon the world. But first the shining moments, a shared flinching of the brain’s temporal lobe,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But most of all, a shared urge to reach out to one another to offer warmth,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forgiveness, love.从没有一部灾难片,如此文艺而让人感动。
你会哭泣,会觉得无助,会究诘。
总之,它让你有诸多情绪。
这是完美感觉的魔力。
这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开始分崩离析的世界中发生的爱情故事。
一种新的疾病在全世界各地蔓延,患者情绪失控,嗅觉、听觉功能慢慢消失。
流行病理学家苏珊与餐厅主厨麦克在这个即将崩溃的世界相遇,他们无可就要地爱上对方,但炙热的爱情渐渐被疾病吞噬,当感官功能退化后,他们能否保留原来的爱…苏珊(伊娃格林饰)是一个科学家,她致力于为一些重大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但是对事业投入太多也就意味着她要放弃更多,其中也包括她的爱情。
直到某天,她遇见了迈克(伊万麦克格雷格饰),一个非常有魅力有天分的大厨,她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正当苏珊和迈克的恋爱进展得如火如荼时,一场全球性的流行病在整个世界开始蔓延,它夺走人们的感觉、影响人们的感情。
而此时的苏珊和迈克也正在经历一场感官考验,他们头晕目眩、纠结难忍。
这是因为他们深陷爱情抑或是因为整个世界正在分崩离析?一句话评论紧张、扣人心弦,也很感人。
——Screen Daily人类注定的命运,看着让人心碎。
——Total Film虽然有点奇怪,但还是很打动人。
——帝国杂志幕后制作大卫·马肯兹:通过小人物讲述大故事作为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科幻片,导演马肯兹执导的这部《完美感觉》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电影深入挖掘了人类处于非常状态下的真实情感。
他说有三部电影给了他灵感,一部是英国80年代的公路片Radio on,另一部是Jean-Luc Godard的Alphaville,还有一部是Chris Marker的LaJetee。
这三部都是黑白电影,都是小成本制作的ttmkv影视简单、低调的科幻片。
他认为这些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也希望能够通过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方式,通过小人物讲述大故事。
对于影片以世界末日为主题,导演认为最难处理的部分是关于失去的主题,还有抽象的末日的概念。
他说,“每天我都在问自己,该怎么样表现这些,因为有些主题大到我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
因此我又会回到最早的那个想法,从一个小角度,讲述一个大故事。
”至于片中的科幻元素,导演大卫氠肯兹表示,科幻元素其实无关紧要,他认为那只是对于目前来说是科幻的,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是有可能发生的。
影片中提到的流行病会令人丧失各种感觉,但是没有提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导演大卫表示这个并不会妨碍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他说“首先,这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人们不会较真。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应对类似这样的事情,需要时间收集所有信息,跟进反馈。
例如猪流感,我们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才对它有一定了解的。
”导演说自己与大部分制作班底成员都曾经合作过,例如Sigma制作公司、摄影、服装设计师、伊万·麦克格雷格、艾文·布莱纳等。
他说,电影的主题中有些相对宽泛和宏大,熟悉的面孔和他信任的这群人会让他感觉更加踏实。
伊娃·格林:不落俗套的爱情片从来没有接触过流行病这方面的伊娃坦言,自己在学校时的生物成绩并不好,因此,她去了一家生物研究所、实验室进行调研,与研究人员谈论病毒、细菌等等,但是由于这些过于复杂,她仍然是一知半解。
但是她却意外的发现,“这些研究人员都非常幽默,这让我很吃惊。
他们谈论死亡和疾病时都非常轻松,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冷幽默,算是我的有趣发现。
”尽管影片的类型是爱情科幻片,但片中没有出现飞船那些经典的科幻元素,也不像其他典型的世界末日片一样,她认为,“电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聚焦灾难时刻的人性光辉,而不是像其他大片,重点放在ttmkv影视特效处理上。
”另外,作为爱情片,电影也没有落入俗套,她说,“影片建立在一个全球恐慌的科幻大背景下,它的主体内容跟爱情有关,我在剧中饰演的人物是个很保守的人,她非常小心谨慎,对男人也抱有怀疑态度。
”在正式拍摄前,她和伊万麦克格雷格有一周的排练时间。
她说,“一方面,导演大卫帮助我们寻找电影的基调,因为这个基调是相当诡异的。
片中有许多黑色幽默,虽然编剧是丹麦人,但是有些台词听起来又很英式化,有点类似那种冷笑话。
另外,我和伊万还要培养下感情,毕竟我对他一点也不了解,这点非常重要,让我们相互了解,这样在拍摄时两人都不会尴尬。
伊万是个非常开朗、大方简单的人。
我觉得我们俩还是挺来电的。
”伊万·麦克格雷格:从我看到剧本的那一刻就爱上了这部电影伊万此前曾于本片导演大卫在电影《少年亚当》中有过合作,他对于大卫的评价是,“非常有趣,才华横溢又非常独特。
大卫不靠电影混饭吃,他有着细致的洞察力,并在电影中投注大量的情感。
”伊万表示自己读完剧本后,就爱上了剧中的那个角色,尽管这个爱情故事非常残酷,但他说自己一直偏爱爱情电影,他说,“我喜欢浪漫,也喜欢浪漫的故事,我经常为其打动而沉迷其中不知倦怠。
爱是一种非常强烈ttmkv影视的情感,爱上一个人非常美妙,却会让人身心俱疲,耗尽精力。
我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厌烦爱情故事。
”他认为,长时间以来,爱情故事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通常爱情故事都以喜剧的方式出现,因此我们拍了很多爱情喜剧电影,而我个人却喜欢简单纯粹、没有任何遮掩的爱情片。
我认为《完美感觉》这部电影非常有诗意,就像是对坠入情网的一种隐喻。
表面上电影中的世界正在分崩离析,失去感觉,而同样的,人们恋爱时也会失去感觉,魂不守舍,食不下咽,夜不能眠,爱情统治了我们。
”对于与伊娃·格林首次合作演对手戏,伊万表示感觉很好,他说伊娃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我喜欢她的为人,她既保守又风趣,还很喜欢恶搞。
打从排练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格拉斯哥,能够回到苏格兰我是非常兴奋的,而她很可能是第一次去苏格兰,因此我告诉了她一些关于苏格兰和格拉斯哥的事情。
排练的那周我们过得很愉快,讨论了影片的场景,也逐渐熟络起来。
她的角色很有挑战性,一方面她对男人很不信任,另一方面她又爱上了我饰演的角色,这其中的勉强、挣扎也很有看头。
相比之下,我的角色是十分乐观的,属于天生傻乐型的人物。
”花絮·麦克格雷格的舅舅Dennis也在片中客串了一把,而这让伊万欣喜过望,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想和他一起合演一部电影。
伊万曾经执导过舅舅写的舞台剧还拍过一部舅舅制作的短片。
本片算是叔侄二人合作出演的第一部电影。
·电影最早名为“The Last Word”。
说是完美感觉,实际上电影是说现代人根本没有感觉,被消费主义毒害,被精神上的麻木与迟钝污染,这种麻木与(对物质的)疯狂就是电影中传染病背后的真实含义。
味觉、听觉,最后是最重要的视觉,这些感觉的逐渐丧失,人也不人,能吃能睡,能挣能花,如此而已。
这些感觉既然是逐渐失去,就是要看人人在这过程中的举动。
意义在过程中。
这个过程当然是百家争鸣,有说政府的,有说企业的,从经济角度说的,从宗教角度说的,还有说外星人的。
但是,导演真正希望的估计还是大桥下音乐家的方法,这是最直击根本问题的,大家的感觉出问题了,那还得直面自己的感觉问题。
如果不能品尝,那么听吧。
或许只有失去,人才会在其他感官上更灵敏。
在听中,在音乐中,其实也有味道,这是我们以前不愿体味。
感觉的丧失,有人采取麻木的态度,life goes on。
有人加大剂量,就像电影中的餐厅,调料按斤放!
但是麻木就是麻木,将就之后,下猛料之后,结果只能是没有味觉的美食家在大厨都没有味觉的高档餐厅写出了全五星的美食评论!
荒诞。
下面,上帝果断决定需要撤掉人类的另一感觉。
听觉也没了。
一样的步骤,一样的症状,人类应对的很好。
首先是比较困难的将就着,只能待在家里吃配给的意大利面。
然后,成功将就了,人们在餐厅中继续用手语谈笑风生。
失去的已经够多了,再麻木的现代人现在都需要心灵的安慰。
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有电影的男女主人公。
他们在最后的感觉丧失之前,找到了爱。
怎样拥有完美感觉?
通过爱。
为什么要有完美感觉?
为了真正地活着。
想起之前花了30分钟看完的2小时电影,the grey。
其中的小诗真是感人:Once again into the frey,into the best battle i will ever knowlive and die this daylive and die this day最后,dear friends, live, and really live.最后的然后:我也恨中英夹杂,如果还夹杂那是我很无奈。
电影拖着看得,胡乱解读不负责任。
完美感觉想象天灾人祸,想象世界末日,想象悲伤地死去,却从未想象如此残忍地活着。
当所有感官失灵,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我们该如何活下去。
我的嘴里还有巧克力发腻的甜味,我的耳朵里还有从劣质音响中发出的旋律,而我转一下头,还能看见窗外灰蒙蒙的天。
不得不说,目前为止,我们的感官是完美的。
我们尝遍美食,也没少呕吐;我们喷洒香水,也没少闻臭屁;我们享受甜言蜜语,也没少恶语伤人;我们想看遍世界,却也视而不见。
片中,当人们疯狂吞咽食物时才开始变得精彩,味蕾在死亡前粗暴地扩张,但凡能吃的,花,生鱼,油,口红,都用来填充味蕾。
等一切归于平静,人们发现他们再也不需要上大众点评了,只要面粉和脂肪就够了。
几周后,人们渐渐忘记了美食曾经带给他们的贪恋,他们可以继续生活,最多挑剔面条的嚼劲。
事情永远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人们开始变得暴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言语上,攻击、伤害自己最爱的人。
当听觉消失,人们无法听见自己的声音,却依旧渴望对方能够听见。
如果你足够幸运,你能听见那最后一声我爱你。
世界突然就变得安静了。
但生活依然可以继续。
士兵站岗,厨师精心地将食物装盘,人们依旧朗读、演奏乐器。
人们开始使用手语,识别唇形,努力让对方明白,也让自己明白对方。
直到这个世界即将一片黑暗,在光亮中,人们寻找彼此,紧紧相拥。
原来,爱是人类最后一种感官。
终于,爱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感官。
这样的末日寓言题材总是拍着拍着成了自恋的呻吟。
又一种末日~
科幻文艺 末日情愫 孤且冷
很差,非常差,简直就是a master piece of shit,什么玩意,就连我喜欢的伊娃格林也拯救不了这部电影!真是一颗星都不想给。
有创意的想法,奇怪的拍摄,我甚至看到了金正日。两位爱裸的人碰到一起后果可想而知。
爛斃
很是发人深省的片子,如此之深情的末日哀伤,最终成了阳光明媚般的漆黑!文艺的让人窒息啊
浪费题材
好文艺,旁白和伴随着每次失去感觉而时不时暂停的画面。基调氛围很像别让我走,英国电影的色彩总是灰蒙蒙的,倒是和本片的绝望感很契合。
看到失去味觉就了解整部影片的套路了,拍的好文艺20121114
剧情一般般,能用朴树的一句歌词总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爱情的向往。此外,伊娃格雷天生就是个文艺片胚子。
极端有感觉的画面,中庸的叙事结构,以及极端牵强的逻辑。当观光片看好了
最爱还是Ewan,可惜故事有些太玄。
拍得沉闷不说,内核也幼稚。用炮友关系来表达末世故事其实特别不合适,因为真在那种氛围里,人的生物本能会拒绝繁衍。配乐太烦了。
恶性嗅觉综合症,先是饕餮,失去味觉嗅觉,再是狂怒,恶性听力丧失综合症…不再去细数七宗罪,在美好的故事结局中,那是视觉丧失的漆黑一片。一个由触摸感知的混沌世界,世界仍然暗潮汹涌地持续,在故事结束以后,就如The 13th Floor的结局。北欧编剧,英伦导演,《别让我走》式Sentimental Fantasy。
文藝版《傳染病》,災難版《初學者》。ewan越來越文藝了。。
我毫无疑问的被影片欲言般的故事吸引了,很赞赏Eva Green和Ewan McGregor的表演,以及编剧!!!
越来越纯粹的爱情
高于期待(大概是因为我本来期待只有看人。。。)前半段每次感官丧失都有递增的恐惧和压抑,可是到最后反而又趋于平淡了,于是还是四星吧
感到悲伤而痛哭、厌世,丧失嗅觉;感到恐惧、极度饥饿,丧失味觉;愤怒、狂躁、仇恨,失去听觉;想拥抱某人的强烈欲望、给予温暖、理解、宽恕、爱,失去视觉;世界一片黑暗,但他们感受到对方的呼吸,就已经了然一切,他们亲吻,感受对方脸颊上的泪水,紧紧相拥双眼紧闭,遗忘整个世界,只剩完美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