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一直喜欢看大耳朵图图,剧情有趣又有点真实。
大电影看着也不错,很有意思。
讽刺各种社会现象,发人深省,虽然画风低幼嗯,但,是一部不错的儿童电影。
适合全家人一起看,虽然动画画面不是多么精致,甚至十分贫穷。
但是在贫穷的外表下却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本来只想给四星的,可是评分里无脑黑的太多了,给个五分平衡一下吧。
---分条阐明《大耳朵图图》电影失误1.人物特色消失。
首先是小怪不会说话了,这对一个看过《大耳朵图图》动画的人而言打击有点大,本应是全剧的一个亮点,还没开始就被咔嚓了,令人惋惜,最大的减分项;其次是刷子这个可以称为“好基友”的人物丧失了“恶作剧”的特色,正经过头,而且声优真的没办法说,个人感觉换个男孩子也比纯小女孩的声音复合人物原型;还有其他很多人物的特色都消失了,街坊邻居以及幼儿园朋友曾经的总总特色都没有完美呈现,甚至像双胞胎这样的特色存在都显得一致乏味,没有对比度。
总结,为了烘托几个主角的特色把其他配角的特色淡化,很不负责任,过度追求一致的声音,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以前电视动画中的效果,宁可裁员,不能浪费原有特色。
2.三大主角不完整。
其实仔细看完整部片,你会发现没胡图图什么戏份,更多的是父母帮孩子做这做那,全片虽然围绕着胡图图展开,却只是粗劣的介绍了胡图图的四个个特色(动耳神功,鼻子冒泡,勇敢坚强)甚至让人感觉这孩子很zuo,并不怎么糊涂,因为一切都有父母的指导,连升华全片奇思妙想的作用也做不到,凤头鸡身令人不舒服,即使在大人的角度上星爸星妈父母对峙保护孩子这些戏份还足够看,但对于小孩来说不易懂,忽略了本片观影的年龄结构,给胡图图自我展现的空间太少太少,给胡图图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空间也因为剧情很少,不能令人满意。
3.强抠字眼。
全片围绕吃,但真正吃的却只有炸小肉丸,“白玉汤”只能是昙花一现,从家里的挂牌“晚饭:炸小肉丸”到“百变肉丸”其实没什么心意,和某个日本同类b类美食作战电影对比,无论是食物创意还是食物特点都没有突出(特别是众人吃完丸子后没什么夸张反应,只是说好吃并互尝丸子,太泛滥了),然后就是各种瞩目的炸小肉丸,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某撒尿牛肉丸做广告的;什么样的强调都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会令人反感,我宁可多看些其他美食,完全忽略了电影的标题,不知编剧怎么想。
4.影音处理不到位。
四次吃吃吃的跳舞没有递进效果,感觉不到人物情感,四拍子节奏极强的歌却被过度单调的歌词拖垮了,不成神曲就成没有任何“营养”的歌曲;最后爬山那段放的歌,让我突然想起了《狮子王》,无比的迪士尼气息扑面而来,然而动画人物动作不流畅又使这份本应成为感人加分项的歌成了累赘,歌不应景,也没能达到迪士尼那种口唱的感觉,只能停留在浅藏辄止的地步,无法深入。
影音模仿不成熟还是用原先动画有的背景音乐更好,减了芝麻丢了西瓜。
5.结局的天降神兵不够儿童话。
是的,家长的行动力在全片中远超儿童,这是加入食品问题解决这块所产生的弊端,家长的神兵天降根本没有起到鼓励作用,而是给孩子种“什么事找家长就行”的致命观点,从亲情帮忙变成过分依赖,如果结局换成胡图图帮父母协同小伙伴一起解决了这件事或许会更好,也能从孩子的行动中收获更多有价值的正能量,不是只有刷子才是友情的象征,忽略了孩子是主体的电影不能算成功。
电影其余的各方面还是不错的,颜色细节(譬如包装黄变红代表警戒),符合现代化(手机GPS微博微信使用)等都是做得不错的;国产动画要从自己独有的特点起步,从动画原型入手更关注孩子的心理,才能带给孩子信心与笑容(看片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孩子,但看着会笑会哭的没有一个,可见给孩子的触动不够深刻,倒是几个家长皱了眉) @Economic暧耳
《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历经13年积淀,耗时5年制作。
片中爆笑有趣的剧情,亮眼新奇的场景,引人深思的育儿观,以及原班配音阵容的发声,诚意满满定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大耳朵图图》系列片侧重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上,意在引导儿童往正确的方向看齐和前进,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自播出以来,就深受广大小朋友、家长和业界人士的喜爱。
此次能够在红毯上看到”图图”的亮相,更是被勾起无数回忆,令人对这部动画电影充满期待。
《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中不仅有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有惊险刺激的冒险,有亲情,有友情,有欢笑,有泪水,还有引人深思的育儿观,让人回味无穷。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图图爸爸与图图妈妈依旧图图的厨神之路保驾护航,翻斗花园的邻居朋友们也纷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有这份亲情与友情的陪伴,才让图图的美食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推荐一家大小观看给一星那些太过分了 哪里抄蜡笔小新了?
毕竟 子供向 逻辑表达没那么严密。
你看 神偷奶爸 需要严密逻辑吗?
作者也反应一些 可恶的资本家 为了钱财 出卖良心,群众盲目,妈妈过于功利心、虚荣心、作怪。
爸爸软弱不为孩子争取点东西。
带孩子的家长看了这电影多少都有点感触,小孩子也看得高兴,虽然他们什么都不懂。
PS:刷子这么好的妹子 你却喜欢小美,胡图图就是糊涂涂 哈哈哈
2018-3-28个人自用 非影评番豆小区的胡英俊 小丽 胡图图土豆动耳神功爱做恶作剧 欧米叫的猫 一家三个傻子 图图就知道吃被邻居看不起 小丽看到美食比赛让图图参加 麦星星老板唯利是图的小人 本不想让图图一家获胜 图图做的手撕菜和小熊饼干两位评委吃了很喜欢比赛网络投票图图获胜被老板取消 让再次比赛 老板卖票赚钱 比赛图图一家做肉丸子获胜 另一家做的西餐图图一家成为名人 麦星星给小区建了影院 让图图一家做广告卖丸子 图图一家买车买名牌签名因为做的丸子都是过期的 城市里的人全部拉肚子造成大塞车 图图一家不敢出门 图图一家决定去找麦大星 麦大星跑路 因为图图爸手机落在他车上通过定位找到 半路车没油了爬山找到老板 邻居们本来对图图一家破鼓万人锤但是一小孩和幼儿园老师说的话让他们清醒通过小怪就是那只猫的嗅觉找到并来救了图图一家 警察抓了老板上树摇花不教好 音乐也是山寨香港一歌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的《大耳朵图图》,粉嘟嘟的肉耳朵,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妈妈的油炸小肉丸……还有好多好多,那是我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获得金鸡奖自有它的亮点,但更多的,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内容令人感到担忧。
它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情社会的一角:图图妈妈、小壮妈妈等等各种妈妈的互相攀比,小丽望子成凤的急切,林波儿家优雅背后的不和谐与功利,还有老板几近疯魔的金钱观,以及翻斗花园里的各种人情冷暖。
友谊不应该是很纯真的吗?
但在图图的幼儿园里,图图成为小小厨神后大家都戴上厨师帽给图图送水献殷勤;在图图一家的百变小肉丸被爆食物中毒后大家都开始疏远图图,变得不相信图图,一看见图图就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这还是孩子吗?
看电影时,最让我感到毛骨悚然的还是那只红眼睛的猫头鹰,似乎它才是终极大boss,星星老板很多的歪点子都出自它手。
动物在儿童世界里一直都是美好的象征啊!
就这样被黑化了?
最后它逃走了,在正义的旗帜下依旧是逃走了,它是否会再去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
就像邪恶在逍遥法外,这样的猫头鹰会给儿童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图图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就像一个智力超群胆量大的孩子,比赛时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通关,顺风顺水。
不管食材怎样时间有多紧,图图做的菜永远都是最棒最棒的。
这与我小时候看的那个憨憨可爱的大耳朵图图似乎有点不一样。
然后就是一些让人感觉旧了的东西。
用语言描述食物饱腹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里有过的。
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做一道菜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
吃来吃去的油炸小肉丸儿。
抛却这些不谈,这部电影还是有让人喜欢的亮点的。
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图图一家最后开着车在路上,绿绿的山野、弯弯的公路、密密的小树、摇曳的槐花、亮亮的星星、沉沉的黄昏,画风真的很美,很动人。
还有图图一家爬山的样子,虽然不足以感动到使人哭的地步,但还是透着一股直抵心房的温暖,能够把整个人都包围住。
家的力量,爱的港湾。
或许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这部片子会过于严苛,但毕竟是给孩子看的,孩子的世界应当是清澈无瑕、没有灰尘的吧。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样一部作品的评价太过成人化,我们对它的评价掺杂了太多反而忘却了它只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在我们看来作为金鸡奖最佳动画它比不过同样参赛的大鱼可是这样的一个奖项本来就是颁给儿童动画的,或许我们认为大鱼无论从剧情还是创作情怀都高于图图,可是在小孩子们眼中,可能图图要比大鱼更吸引他们。
而且图图作为一部动画,在我看来他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化的,不是平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性的小动作,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口头禅。
图图对于我来说是童年的一个回忆,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一样,我以为自己一路成长看的电影和书籍越来越多,已经不会痴迷于图图这种有些幼稚的动画片,我以为对于图图我会是一种淡然一笑的态度再也不会像小时候一样想要一直看着他,可是当图图真的带着他的动耳神功出现时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图图不止是我童年的一个回忆,他更是带我回到童年的一个隧道。
看着图图时,我会想一个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我却忘记了。
今天在东胜横店观看了《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2D片基本符合国内帧,人物形象鲜明,贴切生活,9分,场景颜色绚丽,色感搭配差点,8分,部分帧不连贯6分,故事大纲取材生活反映社会现象7分,相对2D片符合国内动画水准,画面整体效果及其配音45分,最后分数75,有孩儿的家庭可组团观影
国产动画始终是媒体包括观众热议的话题,而更多的是会带有部分的批评色彩。
但最近上映的《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包括《大护法》等等国产动画都似乎在暗示着对于动画产业的尝试在渐渐苏醒成形。
对于动画的话题,若要深论,避免不了的是与美国,日本二者的比较分析。
(这里就不再讨论动画和动漫二者的所属关系了)动画发源于美国,最早的一部动画在美国电影院放映。
此时的动画是典型的电影标准每秒24帧,即就要每秒钟的镜头所展示的是24幅画面。
(谁让老美有钱呢)而后,动画引进日本,24帧对于岛国而言太过沉重,于是制定了新的标准——每秒8格,也称“一拍三”。
这样成本相对于老美便降低了三分之一,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之后的动画产业发展领(心)先(机)于美国的原因。
而中国的动画真正开始发展或许也便不过近十几年来的时间,虽说近几年有几部口碑不错的网剧(如《画江湖之不良人》)和电影(《大鱼海棠》《大圣归来》),但相对于美、日来说从事这方面的稍微精良的工作团队单手可数。
并且没有可以被群众所叫的上来的品牌,这意味着国产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摸索。
于天朝不断在动画方面的尝试相反,日本近年来大多都是在啃老本,明显的压抑以及不和谐气氛充斥着整个银屏,宅基腐肉萌贯穿于整个剧情。
美国的情况虽好很多,像(《神偷奶爸》系列、《超能陆战队》等,)迪斯尼的特效顶级到无语伦比,但仍缺乏可陈,有些剧情过于简单而空洞。
(且最近华纳不断亏,其他的也开始转行的转行。
)
国产动画的缺陷也很多,技术不够成熟是其一,但这显然在不断提升。
还有一点是对于宫崎骏的悲天悯人的感伤情怀以及抽象情感的盲目崇拜,这是我觉得时下最应当祛除的。
既然要突破前提即应从头至尾打造自己。
这和国家的传统观念也有关系,像美国的偏童话式创作,日本的文化价值观。
我想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累,故事风格什么的还是没有真正的去打磨推敲,不然随手一摘就有了新创作。
还有就是画面的打造。
精致有质感,动作流畅,是3D动画的先天优势。
但3D与2D并没有会太难转型。
主要还是经费技术问题。
但深究其因还真不会是由于“没钱没能力”的尴尬处境。
对于画面的追求上往往被会忽视剧情的打磨,纵观迪斯尼今年的创作,画面的飙升反之是对于剧情的忽视,像对于被捧上天的《疯狂动物诚》《冰雪奇缘》……画面精美,但剧情的叙诉还未能达到与之正比的程度。
所以,一味的追求品质精良和模仿并不一定能够完成突破。
国产的优势在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体现,这一点其实我认为《大耳朵图图》系列的创作是难得的。
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十分鲜明,每一个小情节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孩子的知识普及,时不时的小趣味,时不时的对于现态的讽刺,符合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
(相信看过的人都有同感)反之也有处理不好的一些例子就不再一一论述……
总而言之,国产动画的道路可能和谁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前景还是十分光明的。
首先看完这部影片后表达和弘扬的精神品质是好的,而且很适合小朋友,正义最终打败邪恶,只想利用别人赚钱却不做良心产品的坏蛋被人揭发,但是过程情节有些生硬,有种这是部给大人看的动画片的感觉,都说现在的孩子懂得多(其中包括一些不好的),那影片中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到“人情社会”究竟合不合适有待商榷。
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年就作者看过的中国的动画来讲,觉得没有太让人想要回味的,之前的大鱼海棠算是一步良心作品(作者只针对看过的几部有限的动画电影说的),其他的制作上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尤其是系列动画电影),情节不耐推敲,毕竟是给祖国的未来看的,希望还是更严谨一点。
剧照,本人下载 就剧情本身而言,小怪不怪了(不会说话)这让原著党有些不适应,可能是电影毕竟时间短不能顾到,还是有些失落,也少了一些亮点。
妈妈太过想要出名,而图图的戏份变少了,一直都是爸爸妈妈说,喧宾夺主了吧?
毕竟叫大耳朵图图,还是那个问题,影片中对我妈妈这么势利眼,会不会教坏看影片的小朋友呢,这个问题值得考量,还是希望不要出现这种剧情。
总的来说,有些失望,希望国产动画电影有个新突破
电影讲的只是整场灾难的一个虚构片段,但尽管这样还是有不少不合理的场景。这可能只是主角的英雄主义,更在乎塑造人物,而非故事。
GOT MAD MEN WESTWORLD
这比美国人拍的好多了啊。除了女主有点矫情过头了,这么明显的我打算牺牲自己换儿子平安都看不出来还挂电话可还行
俄罗斯人冗长的前奏,压抑的后半程,总体觉得还行。有些英雄需要被铭记
改一个片名,以千人诺贝利为背景的爱情片,说不定会好那么一丢丢
男主在寡妇女主的激励下,抱着不错过一个任务,不放弃一个队友的前提下,开挂般暴露在核辐射下,终于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伟大祖国的荣光爆炸后的收尾工作。
看了头三十分钟消防员的琐碎生活,等孩子们去拍电厂爆炸已经完全无感了。这是切尔诺贝利还是消防员个人传记
挺不错的,但人物太脸谱化了
真实的电视,就是字幕看着累,英语没学好,但是买到中国了,怎么不配音。
其实我一开始是奔着奈飞的剧集去的,然后搜到了这部电影先看了。从俄罗斯的视角拍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只能合理吧,不太可能深挖错误,那么视角放在事故之下的诸多民众的反应以及为了国家的奉献和牺牲,就非常合理了。当然,尤其在日本核事故的对比下,苏联的消防员、士兵、矿工等等,都非常的伟大,值得为了这些人点个赞。
女主从都到尾都在发癫,恰如评论区的精苏黄俄,而最难蚌的是,毛子自己比谁都恨苏。
略无聊,到底是不是男主儿子?完全暴露在核爆炸第一现场的孩子去瑞士能治好?最后女主不防护就接触男主,不要命了?让渣男赎罪不是挺好吗,当初你走现在我弃,天经地义
切尔诺贝利,这个在常识里头,基本是个恐怖的存在。“核电站”也从此成了一个“谈之色变”的技术。死了很多人,更多后遗症……一连串的数字。关于这一点,老毛子自己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这或许是个不同的角度。这个在老毛子那里“讳莫如深”的痛点,如今也可以自己说一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不过,或许是因为如今,老毛子也没有太多关于“不可描述”的禁忌了。
一开始的重逢部分抻得很好,有杰作的影子,后面的剧情速度突然加快,然后突然结束,可惜。
有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个人理解的切尔诺贝利足以被载入史册,是在如此严重的灾难下,苏联政府官员毫不犹豫带头,民众克服恐惧尽一份力以及大国的担当,而不是大背景下小人物拯救国家,拯救世界😂
杜撰、渲染得过分了,HBO迷你巨制后东道国一次壮烈的飞蛾扑火。
俄版电影和英美剧集的对比应该是很多人的感受,两个半小时里,开了三十分钟拖拉机,正片开始回应片头的“纯属虚构”,主要场次也是剧集套路。这场人类制造的灾难在俄国人的视角就是无所谓怎么发生的,拯救灾难的俄国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是值得炫耀的。可悲的很呀!与剧集的高度怎么比。整片的煽情、煽情、再煽情!反思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用歌功颂德的悲壮来麻痹神经,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忘记在乌克兰还有大片无人区。大家也应该看看,没有对比就没有精分!
前半小时文戏拖沓又乏味,中间的高潮部分流于表面毫无特点,确实不好看啊
幽默电影
2019年看过西方拍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很吸引我,打过五颗星。这次事发国的人自己拍了一部同名的电影,当然要看,看是否能收获更多真实丰富的事实。确实很失望,格局小一些不是问题,既然以这个重大历史灾难为片名,就不应该用这么个GX的虚构爱情故事为主线,它完全无法撑起这一历史叙述的骨架。导演应该是位著名的演员,自己第一次做导演又兼主演,如此青涩,也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