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成殇,魂归故里。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更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性奴隶”。
二战结束时,日军为了掩盖其罪行,大量屠杀慰安妇,加之社会舆论对于慰安妇的压力,现今世界上能以发声的慰安妇已经寥寥无几。
幸存下来的慰安妇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留给她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故事开始于朝鲜土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一群天真的少女们在烂漫田野间自由自在的成长着,女孩与父亲的歌谣声在乡间久久回荡。
日本军人的到来,撕裂了这份宁静。
少女们与日本军人的第一次对视,瞳孔里充满着好奇。
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站着的并不是同类,而是来自地狱的使者。
每一位少女都被硬生生地从父母的怀里夺走,哭泣着,颤栗着,坐上了驶向地狱的列车。
每一站都有少女被拉下车,恐惧又绝望。
年仅14岁的少女正敏被选中献给日本军官,她被选中的原因真是她的年龄。
这些连初潮都还未到来的少女们,被残忍粗暴地夺去了贞洁。
每一位少女都被殴打得遍体鳞伤,经历了人生中最可怕的噩梦。
比经历噩梦更可怕的是,她们必须每天都经历一样的噩梦。
少女们从一开始惨烈的叫喊,到后来的鸦雀无声,日本军人在她们身上犯下的罪行好似被鲜血溅染的夜空。
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长期的性虐待,很多少女都感染上了疾病。
日本军官以就医为由,将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少女们骗离营地,逼迫她们跪在同伴的尸体上,残忍地实施了枪决。
当二战走向终结,战败的日本军官将泄愤的枪口指向了这群奄奄一息的少女们,企图消灭他们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在这场人类主导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少女寥寥无几,但历史是无法被抹去的,真相是无法被遮盖的。
尽管它是那么的丑恶,只要世上多一个人记得这段历史,就多一个人记得无数客死异乡的无辜少女们。
请记得,她们与我们无异,只是被人性的恶夺去了宝贵的尊严与生命。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DING(DING0612_),谢绝转载】
——评《鬼乡》文/蓦烟如雪这部《鬼乡》我从三月等到了四月,终是看完了,那种无法言语的心境就像当初我看《南京大屠杀》时,是相同的。
虽电影在拍摄上,确有粗糙之嫌,但不口否认的是这里留着真诚。
这部电影是今年二月的黑马,截止四月,它依旧是韩国票房的冠军,为何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为如此卖座?
因为这是一幅画延伸而来的电影,群山、绿树、躺堆的少女尸体,还有一辆满载少女的卡车,烈焰之下, 似乎也能遇见另一种诡异的死亡……姜日出老奶奶的画技虽生涩,但却生动地刻画出了二战期间那些慰安妇惨遭蹂躏的真实画面,而《鬼乡》就是按照姜日出老奶奶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中的正敏就是老奶奶的原型,《鬼乡》前十分钟就展现了一幅温情画面,正敏打赌赢来了小伙伴的辟邪佩饰,但是这个具有附身符的作用,母亲得知后,虽打了孩子,还是默默地在深夜缝制一个,并疼惜的看着女儿,前几分钟印象最深就是父亲的背上,女儿摇动的手臂,欢乐的画面。
而十分钟后,正敏追逐蝴蝶的美好嘎然而止,日军把年幼的正敏带走,父母的哀求和妥协,显示出百姓的懦弱和无奈……电影分了两条主线,一是二战时期的正敏,另一个是幸存老人英熙。
在正敏被抓后,电影突然跳到京恩为正敏招魂,正敏一步步离开故乡的样子。
衔接上略微有点生硬,但导演试图用通灵的方式,让故事从现在和过去有了串联,而通灵女京恩在遭遇出狱前科犯强暴后,越发沉默。
她母亲看到女儿如此并没有施以安慰,反而觉得羞耻,打了女儿,妥协的送走了她。
这一幕也映射了当下的慰安妇现状,不被正视依旧孤苦无依,很多幸存的慰安妇大多被旧疾困扰,很多一生未婚未孕,过着凄惨无补助的生活,现今很多人都习惯去消费慰安妇,采访了、怜悯了,却没有做到实质性的补偿,这些本该受到照顾的妇女,本该备受尊敬的长辈,就这样忍受着悲凉和冷眼,凄惨度日,看着这些渐渐消失的老人,消逝的历史,我不禁是感叹颇多,尤其看到这个女孩被强暴后的境遇。
在一次招魂中,老人发现京恩会通灵,交代了逝者的遗言,这段穿插虽略显拖沓,但是也为京恩给英熙老人通灵做了铺垫。
而后又转到了满载少女的火车,交代了正敏和花季少女英熙的相遇过程,两个少女互相问及年龄本是很美好的事情,可是这里却透着感伤,虽吐槽家人的严厉,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趟列车成了这美好对话里最不适宜的存在。
列车停了,停在1943年的中国吉林省牡丹江。
韩国人拍摄上,并没有选择逃避,在电影里,也有中国慰安妇的声音,而史料记载二战期间,大约有40万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里面最多的就是朝鲜人和中国人……汽车载着她们走了,画面又跳到了英熙老人绣佩饰,招魂老人带着通灵少女京恩来做衣服,京恩看着辟邪佩饰,看到了正敏,晕眩了过去。
这种平行式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虽然很常见,但是也让二者有了阴阳对话的可能。
画风转跳慰安所,日军强暴了14岁年幼的正敏,而那些满载的女孩也不得幸免,画面中有一幕一格格小房间,那些女孩变成了慰安妇被一步步蹂躏,也许这样拍在直观上很震慑,但个人觉得不用那么清晰切入,可以借鉴《慰安妇集中营》一样可以达到同期效果。
电影大篇幅是她们在慰安所的惨况,其中也有发指的行径比如女子来月经都不能幸免,逃跑后的鞭打,还有对她们说“你们不是人,是为皇军而活的母狗”……在慰安所里也会有女子得病抑或者疯癫,这些人并没有被怜悯,而是被残忍的日军枪毙焚烧,而在尾声阶段,正敏和少女期的英熙正要被枪决,救援军出现,双方在火拼中,她们撤离中原以为可以脱离苦海,可剧情还是需要渲染的,正敏替英熙挡了那一枪,死在本可以回来的路上。
英熙即便身体回到了故乡,心却依旧在那边,她的身心不能平复,这也是身为慰安妇的状况,我印象是腾讯做过一期慰安妇的专题,其中就有一个叫杨阿布的老人,她一生都握着一把刀,她一直不敢拿开,她夜夜都梦到日军要抓她,也许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但我想还有很多很多。
这部电影拍得很艰难,它停滞了多年,因为题材不够商业化,也过于敏感,无人投资。
它一再耽搁,最后还是7万多网民众筹才有了这部《鬼乡》,这部电影立意很好,它没有渲染太多,用直面的态度去讲述这么沉重的过去,结尾的画面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演员演技虽然很青涩,但是真诚度很足,对于这种历史性电影,不该用艺术的角度去评析,叙述方式虽不新颖,但它用写实的情节更为直观的控诉了日军的残暴。
也许每一次的再现,对那些受伤过的女人是二次伤害,但是我更希望观影者能明白电影背后的意义。
也许因为评分太高,我的期待值很大,但是看后,还是有些压抑,我给四星的好感度。
一部不会失望的电影。
影片结束后一直在回味的是敏贞和父亲一起唱的那首民歌。
阿里郎,阿里郎呦。
阿里郎,我的郎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啊,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这不是一个痛哭流涕的故事,这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敏贞被迫离家的前一刻,母亲抓着她的手臂,哭着叮嘱她,千万不要忘记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还有自己的家乡。
所以在最苦最痛的日子里,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亲眼目睹姐妹惨死,经历马上被枪决的生死边缘,她始终相信母亲的话,只要不慌神,就能回家。
然而在灾难中最后活下来的人,可能并不是勇敢的人。
活下来的人,只是幸运的人。
一开始不是十分喜欢有通灵人的设定,毕竟这些残酷的故事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不需要特殊的中介也能讲好。
但是后来发现,对亲身经历的受害者来说,这些都是逃避甚至强迫自己遗忘的伤疤。
一个人活下来的英淑一辈子没有给自己照过一张照片,有什么东西是不愿再想起的,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遗忘的。
最后亡者的魂魄被召回,穿越山川河流回到家乡,父母仍是当年的模样,严厉的母亲眼中含泪,却只轻轻嗔怪了一句,怎么现在才回来。
想起《美国田园下的罪恶》里良心发现的里克最后帮助西维利亚逃跑,她在马戏团终于和父母团聚。
然而残忍的是这些都是梦一场,是灵魂逝去之际的痴妄。
影片没有赤裸裸地渲染暴行,也没有宣泄愤怒,片尾的煽情也点到为止,却让人悲从中来。
招魂不是因为那些客死他乡的怨恨只能通过鬼神之力才能消散,而是因为历史活在过去,无法磨灭的伤害我们无能为力,唯愿逝者安息。
多亏了你的护身符,我才可以活下来。
我最亲爱的朋友,原谅我把你一个人留在鬼乡冰冷的土地上。
那些苦痛的日子我不愿再想起,但是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你。
我已经老了,而你还是少女的模样。
回家吧,我相依为命的姐妹。
山水一程,这里才是你的故乡。
首先,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中国的牡丹江,也就是伪满洲国时期,那时候,牡丹江就是吉林省的一部分,所以这恰恰是说明了剧组有做了考证。
其次,有人问为什么日本人穿绿色军服,这是因为你们被国产抗日脑残剧给洗脑了,以为皇军就是黄军,所以只有黄色的军服,实则不然,日本人也有很多其他颜色的军服,因地制宜,比如说这部电影中驻扎在牡丹江的关东军,实际上多是绿色军服,这也说明了剧组的考究。
再次,你们会问,为啥中国境内有那么多朝鲜人抗日?
其实东北抗日联军有大量的流亡朝鲜人抗日,这段历史有点被遗忘了,你们都知道杨靖宇,但是有几个知道李红光的?
1943年的时候,大量抗日联军从苏联训练归来,成为抗日的先锋,其中就有金日成,作为四个营中的营长
近日看了韩国电影《鬼乡》,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以韩国的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期间, 14岁少女正敏,英熙等一群女孩被日军带到中国牡丹江市沦为二战牺牲品慰安妇的故事。
其实,年前我就看了一部同题材的韩国电影《最后的慰安妇》,影片通过一个中国老婆婆的口述,讲述韩国、日本、中国三名年轻女子被沦为日军慰安妇的不幸遭遇。
本应该是鲜花儿一样年纪的少女们被摧残的过早凋零,让观影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恶行痛恨到极致。
《鬼乡》和《最后的慰安妇》都是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上那些令人发指的罪恶,从而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曾经的战争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带给人们的是永远的灾难和伤害,那段国家与民族的耻辱谁都不能忘记,也不可以忘记!
那些施暴的侵略者是当之无愧的罪魁祸首,永远都会让人唾弃和无法原谅!
观看这两部让人心痛的韩国电影不禁深思,天朝影视里的八年抗战难道就只会“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炫耀胜利?
抗日战争中受伤害最大的幸存者的故事为什么要通过韩国电影来让国人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其实有时候被伤害不算是失败更像一种无声的抗议。
除了那些电视上播出的抗日神剧,我们也有其他题材的优秀抗战电影,比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在每一个大场面的背后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痛历史。
这使我想起了前年夏天的南京,带着女儿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经历。
那天,灼热的骄阳照耀着古都,纪念馆内被剥夺了生命的灵魂像在怒吼,每隔12秒落下的水滴清脆而响亮;12秒很短,但在1937年的南京,却意味着每隔12秒就有一个人遇难;堆成山一样标着遇难人员名字的档案证明着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
历史需要铭记,罪恶永远都不能原谅!
在看完电影公众号的推之后看的电影,但是看完之后我又回去看了一下电影推,因为我看完了都不知道最后活下来的人叫什么,我也是在看到中间,看到现在的女孩频繁看见的画面才最终确定,到底是谁活了下来。
本来,这样一部靠众筹才能完成的电影,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看的过程让我觉得有点冗长,我从头到尾都在找谁是谁。
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好,我也只想说一个最让我震撼的片段。
贞敏被强行带走,母亲痛哭交代着女儿,这个时候,日本兵的一句催促突然闯了进来,看到这里的时候被吓了一跳,因为突然出现的日本兵的声音“干什么呢快点出来”,这句突然闯入的催促,像是来自地狱。
感觉本片在韩国大热更多的是因为民族情怀,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
我看电影时第一感觉是——和“思悼”好像啊。
当然故事题材完全不同,但拍摄手法非常像,都是通过各种闪回多线程在讲述故事,都多次出现葬礼(法会)上的音乐,结尾都有幻想若没有这场惨剧会是怎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个爆哭点,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是种高级的讲故事手法,避开了这类题材容易成为以女性肉体为噱头的陷阱,但也让故事变得散碎难懂,尤其像我这样的脸盲症患者,到最好才搞明白那个阴阳眼少女其实就是个“灵媒”,和四几年那段历史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
电影讲的是“慰安妇”,但不是历史大片风格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电影最擅长的清新催泪风,让人痛心的是那一个个鲜活又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鬼乡##귀향#讲述二战期间慰安妇的历史题材故事。
影片本身质量一般,过度煽情的诟病在控诉类题材影片常见的手法。
影片成功于第一次涉及到慰安妇为主题,基于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很易引起观众共鸣进而激发民族仇恨情结。
相信同题材影片如果是国内为蓝本的话也会掀起一股观影浪潮,这段历史韩国与中国同时发生,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也刻画了一两个中国慰安妇的形象。
慰安妇挺身队这样赤裸裸对于女性的伤害和蹂躏让人愤怒得浑身战栗,就像所有对于这八年甚至不止八年岁月中每一场战争每一次屠杀一样,只要将这样的故事,且不说添油加醋,甚至需要稀释十倍给我看才能让我不至于直面这样的惨剧而心理崩溃。
这篇影评,先不谈这些。
剧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还有一句,不算是剧中的话,是当最后日军要跑把姑娘们赶在一起要杀死的时候屏幕上的一句弹幕,“他们这是要消灭证据”如果真的所有的随军慰安妇都被杀掉了,是不是我们就不会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打着如此“伟岸”旗号的兽行存在?
侥幸活下来的慰安妇一方面要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残疾,一方面又要忍受在亚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对“非纯洁”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在对于日军的侵华行径揭发时,又需要她们站出来揭开自己的伤疤来露出鲜血淋漓的伤口来控诉。
我们要的太多了。
对于她们,我们要的太多了。
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乱的,但整个基调就是特别惨。
日本啊
<图片3><图片4><图片14>剧中除了气愤心疼外还有这么几个泪点当代寻求当年的慰安妇以铭记日本恶行,地方有个男的说:“没有业绩也正常,谁会将这种丢人的事情说出来,”年老的奶奶说<图片5><图片6>招魂后女主干干净净回家,妈妈说
爸爸说 快来吃饭
又和着刚开始那种和谐的画面和歌曲
<图片12>
泪奔到不行,不过勿忘恶行的同行,应该理性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
女声版阿里郎
14岁的少女,通灵那段回溯静敏死的时候泪目了,因为护身符在姐姐那里,所以庇佑姐姐活下来了,看前面一直以为活下来的那个老奶奶是静敏印象最深的就是俯拍多个格间内日军对女孩们所做的龌龊事,哀嚎尖叫此起彼伏,门外是排着队的日本军人,像上厕所一样平常,对女孩们来说却是噩梦,地狱格间囚禁了多少美好,泯灭了多少灵魂,幸存的慰安妇奶奶即使身躯好好的活着,可是灵魂留在那里再也没有回来过,破碎不堪,想到往事还是会觉得丢人,一生困在这些噩梦和魔鬼之中韩国慰安妇题材,讲述历史的同时还融入了超现实主义元素,通灵,跳大神,借由这种古老仪式来给生者传达逝者的话
其实并没有预期的水准,特别是最后陷入了伪科学的论调。
即使不是完美的电影,但是这个题材太触动人心了,7万多人捐助完成拍摄,觉得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不忘曾经的罪恶、痛苦与伤害,最后的蝴蝶飘飘忽忽,是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想要重逢的意志。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拍的好混乱,情节也很松散。跟想象中的差好远。
勉强两分。七万人众筹撑起的作品,说明这个项目还是成功消费了慰安妇主题,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话题性,比如无力逃脱的少女慰安妇们最终被集体屠戮的煽动画面,双线叙事里的通灵玄幻,盘索里和片尾曲等音乐的选择也不错。但整体处理的挺糟糕,现代线里的通灵叙事可能是想传达少女们的冤屈,但实际效果跟直接搬演老妇记忆中的画面并没什么区别,为了配合玄幻气息把慰安所的场景做成舞台式的布光更多是暴露制作上的粗率(实际本片在制作上力不从心的地方太多了,簇新的服装,生涩的演技,MV化的煽情段落之类)。最后收束在老妇回忆定调的姐妹情上,但之前这俩女孩的戏份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吗?女主可算本片最弱的一个环节,她存在感太弱撑不起戏,导致前一个半小时都是些零散的套路化堆砌,只有最后的杀戮做出了非理性的残酷感。有少女全裸背影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
像“二十二”一样的众筹电影,同样的慰安妇题材,导演取巧的选择了双时空平行剪辑进行叙事,两段故事在没有太多提示的情况下,试图用悬疑感来包装一个严肃主题的事件述说,但怪力乱神着墨过多,与本身立意产生了较大的疏离感,子不语一些更好。
哎!看不下去啊!不论是哪方面。
又一部被太过誉的作品。韩国电影确实有走到了瓶颈之感,整部片并没有亮点,不论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姐妹的感情,都没有说清楚,甚至不如过去中国的一些抗日电影。全世界的剧本荒,韩国自然不能幸免。大概敏感题材毕竟难拍,仅仅用噱头也就可以了。
除了题材本身,这是一部平庸至极的电影。
混乱。
和之前看过的《最后的慰安妇》一个题材,只不过多了巫女招魂这个支线。在手机上看的,卡卡卡,影响观看效果。题材沉重,不能忘记历史,绝对不能。
这题材的表达方式我也是够了。。。还有片尾那个字幕。。
鬼乡。
三星半,干净、清纯、感人、悲伤、惨烈。想来,关乎军妓题材电影,拍得最残酷的是《南京南京》,最浪漫欢愉的是《军中乐园》,最沉重深长的是《望乡》罢。
前面老妇的去举报控诉有现实意义,一个做过慰安妇的女人,历经一辈子去淡忘那段让人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的地狱时间,却还要一点点剖开伤疤给世人看,而年轻人嘴里却满不在乎地说业绩问题,后人遗忘是更残忍的行为。其余,这点鬼怪现实游离手法,还不如那首阿里郎的歌触动人心——战争和人性比鬼恐怖多了。
作为一个女儿的母亲看这种片太难受了,但我还比较克制,因为说实在的片子拍的有点拖,就艺术性本身而言有很多缺陷,但我老公在旁边哭的那叫一个惨,还主动给我递纸,我都不好意思不哭,我第一次看他这个“理性”直男看电影哭成这样。
虐心 拍得一般 题材惊人
2.5吧。前半小时想弃,最后半小时也想弃。中间女孩们在水边唱歌那段最喜欢。以及,独特的音乐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