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各位,我今年25岁,至今为止杀了309个法西斯侵略份子,你们是否觉得,躲在我身后够久了呢?
”柳德米拉自述。
“她杀了几百个德国人,四次负伤,患有脑震荡,她是个女人,天哪,经历了这么多,她难道不重要吗?
”波利斯医生请求少将让柳德米拉撤退放弃抵抗的城市。
我分了好几次看完这部俄罗斯战争片,一开始也是听了《布谷鸟》安利去看的,每次都是在吃饭的时候看二十分钟,今夜一下子把后面看完,倒是有些经受不住了,我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喜爱战争热血,梦想做一名军人,可我一定做不到柳德米拉这么勇敢,她是战士。
柳德米拉被授予“苏联英雄”勋章,堪称最高荣誉了,蓝色真的很好的代表了忧伤,她的那双澈蓝的眼睛,时刻保持明亮,也时刻绝望。
敖德萨少女时代,柳德米拉是敖德萨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霸,如果没有战争,她可能会变成带着黑框眼镜店女教授,一次射击比赛,她展示出了优秀的狙击天赋,被队长推荐去了训练营。
柳德米拉的父亲是个半辈子都在战场的军人,面冷心热,从不会夸奖她,认为她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理所应当的,她的母亲是位英语教师,所以她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英语,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军人的坚毅。
柳德米拉和父亲赌气上了战场,我想她一定不后悔这个选择,就像新年晚会上那个小女孩讲的一样:“记住这点,没有人会站出来,只有你亲自站出来,拯救这一切”,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捍卫生命存在的权利。
三个男人与一个苏联女英雄柳德米拉应该结结实实死了三次了,如果不算战场大大小小的死里逃生的话。
罗斯福夫人说,她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每个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战士,身上都流着战友的鲜血。
马卡洛夫是柳德米拉第一次上战场的军营队长,他教会了她如何在战场上生存。
柳德米拉患有严重的炮弹恐惧症和脑震荡,是那次被炮弹攻击在地下掩埋了五分钟留下的后遗症,马卡洛夫把她挖出来送到了医院。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
当柳德米拉险些丧命在炮弹之下,马卡洛夫接受了,随后他又回到了战场,柳德米拉在医院只等来玛莎带回来的一条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要报仇,因此她在击杀法西斯士兵的时候折磨他们,是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复仇阴影,告诉她即使是敌人,也不该被这样对待,这也是第二个与她有关的男人。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斩获了很多法西斯士兵的头颅,也在日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这时,柳德米拉的闺蜜玛莎,那个从大学就和她是挚友的天真可爱的军医护士,邀请他们参加自己和飞行员格里沙的婚礼,这是个勇敢的决定,在战争期间结婚是没有未来的,而格里沙没有给玛莎机会开始。
柳德米拉二人赶到的时候,才知道参加的是一场葬礼,玛莎笑着打开香槟道歉:“对不起,邀请你们参加婚礼现在变成葬礼了,为了纪念格里沙,喝酒吧!
”从这一刻起,这个最最浪漫天真的姑娘也在战争中长大了,玛莎戴着自己编的新娘花环说,她和格里沙也有过疑虑,现在在打仗,每个人都可能被杀害,但他们还是一起做了决定,结婚不可怕,两个人在一起会过的更好。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柳德米拉看着闺蜜的爱情悲剧,试探着和里昂尼德说她想生个孩子,里昂尼德没有说话,还没有等两人把气解开,里昂尼德就在轰炸中保护柳德米拉死去了。
柳德米拉再一次活了下来,成了苏联军人的象征,可她再也不敢上战场了,她向上级请求退役,这段对话简短,却包含了无尽的无奈。
委员:“你知道辛格会杀掉你多少战友吗?
”柳德米拉:“我不行”“你必须上战场,不是为了我”“我不行”“也不是为了你自己”“为了里昂尼德”“好吧”柳德米拉看着装载着尸体的卡车拉走的时候,心也跟着走了,她太累了,她想离开,可马卡洛夫和里昂尼德把生命都留在了这里,她该守护才对。
也有一个男人在默默守护着柳德米拉,医生波利斯。
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算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
还有玛莎和千万没资格撤离的士兵和平民,柳德米拉说他们都是英雄。
撤离的场景最惹人深思,谁都想活着,可两艘潜艇一架直升机,只能运送党的资料和上级军官。
大家都挤着想登上逃生船,柳德米拉几欲脑震荡发作,指挥官开枪都压不下来,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这个眼神看哭崩了我。
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苏联英雄柳德米拉被称为“死亡之女”,她用自己的经历在苏联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和罗斯福夫人成为朋友,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我一直想活过这个乱世,却在天下大定时开始有一点后悔,后悔为什么没能在乱世中死去。
”柳德米拉还是笑着活下来了,战争会结束,生活还是继续,经历过战争的人,更能带着痛苦珍重幸福。
我还是想成为一名军人,曾经我渴望战争,只有那样才能感受到炽热的赤血,是真自私,安定久了,未免丧志,若战乱,又受苦。
柳德米拉们少之又少,多的却是来不及撤离的马卡洛夫、里昂尼德、波利斯、玛莎、格里沙……
她坚毅的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伤痛。
她曾经三次恋爱,但是无情的战争却连续三次夺走了她的爱人。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阴影。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
他对她的单向的爱始终如一。
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
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从来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最后孤独活下来的却只有她自己。
战争中承诺是最让人痛苦的。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所以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
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活下来。
生者不仅要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还要长久背负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孤独。
如她,身心俱是遍体鳞伤的她成了英雄,却也负起了难以承受之重。
英雄注定孤独。
耐住了那份孤独,注定会是英雄。
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这部片子从政治角度可以谈,从爱情角度也能谈,方方面面的,涵盖的还挺多。
我觉着还是从战争的角度交单谈谈,简单说四个阶段,同时也对应着爱着她的四个男人。
第一阶段,战争被看成获得荣誉,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游戏,对应的男人就是那个飞行员。
从沙滩上望远镜李出现的那个人,其实女主是被吸引的。
那种散发着英雄主义气息的味道,是与苏联那种伟大共产主义的理想相吻合的。
其实她没有义务去战场,但是时代在激荡着她。
我想这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对于战争的最初幻想。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女主从来没有爱上过飞行员,我总能在其中感觉到每种政治讽刺。
第二阶段,战争成为复仇,对应的就是第一个上尉。
伴随着上尉的死,可以看到女主态度彻底改变了,她不再追求一弹三杀,不在绕道敌后玩什么英雄主义,而是追求最大程度杀伤敌人。
这种仇恨是进入到战争相持阶段后最易爆发的情感,对于生存在战场上的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结果也不重要,只是因为仇恨,所以杀戮。
这是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人性全无。
第三阶段,战争是为了守护自己所重视的东西,对应的就是第二个上尉了。
随着射杀那个布线兵,上尉看出了她内心所含的仇恨,“战争不单单包含死亡,它还包括活下去。
如果你不弄清它是什么,它会杀了你。
”生活在战争中的人,很少活到这个阶段,因为很多人没弄清战争到底是什么,就被战争杀死了。
也可以看到,整部电影,唯一能看到女主开心笑的样子就是在这部分,最欢快的节奏。
同时在那场婚礼上,男主并没有和女主在一起幸福的生活。
这里就有一个女人的感性和男人的理性的碰撞,在战争中承诺是最让人痛苦的。
第四阶段,战争走向虚无,对应的就是那个医生。
其实从医生出现的一开始,他就已经讲述了这个道理。
医生并不是懦夫,也不缺少勇气,更不是逃避战争。
作为一个纯粹知识分子,他知道战争意味这什么,需要经历什么,最终的走向是哪里。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战争是虚无的,是没有意义的。
他只想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
而女主看到那张船票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美国不断地被那个政委的绑架下,我们看到了女主最为无力地反抗。
战争可以带来荣誉与英雄,可是只有一个追求知识的社会才会让这个国家有未来。
我有时候感觉现在身边好多不怕事大的人,基本到第二个阶段就挂了。
我就把这个看成一部反战影片吧。
俄国女性入伍报效国家,早在一战时就有了。
卫国战争期间,共有80万苏联女性参战,大部分从事后勤支援工作,但战斗第一线的女性不在少数。
著名的「夜袭魔女」——苏联空军第588夜航轰炸机联队,便是绝佳的例子,全团由女兵组成,直至战争结束。
「夜袭魔女」的绰号是德国人送的,因为她们飞抵目的地时经常关闭引擎,悄悄地进村,让德军闻风丧胆。
因战功卓著——共执行近24000次飞行任务,该联队后来被加授「近卫军」的光荣称号。
柳德米拉只是几十万保家卫国的女兵之一,她最大的价值,在于枪法。
在前线作战不到两年,她击毙了309名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其中包括30多名对方的狙击手。
这是有史以来,任何战争中女性杀敌的纪录。
苏联红军吸取苏芬战争的教训——芬兰狙击手昔摩海赫以步枪和冲锋枪击毙超过500名苏军士兵,被誉为「白雪死神」,在每个连配备至少两名狙击手。
柳德米拉便和莱昂尼德中尉成为连里的狙击小组。
她在大学时接受射击训练时,获颁「伏罗希洛夫神射手」奖章和证书,辅以狙击手必备的冷静和耐心,成为战区最可怕的神枪手。
柳德米拉作为女神枪手,是宣传卫国战争伟大成就和巨大牺牲的绝佳人选。
上级领导特批用潜艇将她接出战区,派往美国、加拿大巡回演讲,争取美加对苏联的支援。
他以言简意赅的发言赢得媒体的尊重,以及北美民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先生们,本人25岁,已经击毙了309名法西斯侵略者,各位不觉得你们【美国人】躲在我背后太久了?
」这句话传诵至今,极有感染力。
此后,柳德米拉离开前线,专职担任射击教官,直到战争结束。
也因为这个缘故,她在陆军的最高军阶是中尉。
后来调到海军担任研究员,柳德米拉被擢升至海军少校。
柳德米拉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剧本。
拍成故事并不困难,但要拍好,就很不容易。
但影片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给人一种「战争片背景下,布尔乔亚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让人误以为她是因为爱人牺牲才奋勇杀敌的感觉,而不是怀着对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具备朴素的阶级感情和爱国情操。
影片中有不少片段描写内务部军官阻挠群众撤离的镜头,这个和《兵临城下》的调子一样,都是突出苏军对自己人的「残忍」,意在揭露当时的政权如何不得人心。
难道残忍的不是侵略者?
赴北美访问的代表团领导,面目可憎,是我们熟悉的脸谱式人物,这是对苏联各级党政干部的恶意诽谤。
最近几年,俄罗斯的电影【主要是战争题材】走进中国市场不少,但主旋律和苏联时代差距很大。
以西方视角,解读卫国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苏联军民,暗示苏联军民英勇奋战,是出于对体制压迫和恐吓的畏惧,纯属本末倒置。
你看了,会觉得残忍的倒不是法西斯,而是内务部。
这些导演将军民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从剧情中剥离,宣扬反战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仿佛他们是牺牲品和玩偶。
剧中那个小女孩歇斯底里地高喊口号,让人想起了环保女生格雷塔通贝利。
罗斯福夫人和柳德米拉独处的一段戏,是另一个用西方价值观来剖析苏联军人和女性的例子。
罗斯福夫人试图用装束来唤醒柳德米拉身上的「女人味」,和之前部队领导将女兵们的高跟鞋和睡衣等私人物品烧毁的一幕相呼应,经典的好莱坞手法。
这无非暗示:女兵们上战场是被迫的;是对人性的扭曲。
一口铁锅摔在地上,竟让久经战阵的柳德米拉花容失色,躲在案板下拿着一把厨刀瑟瑟发抖,这不是黑,就没有什么是黑的了。
柳德米拉的原型是个开朗活泼的女生,但片中变成了冷艳和残酷的杀手,这又是对苏联军人脸谱化,外加好莱坞所谓「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调味品,既不准确,也不公正。
她和德军同行对决的那一幕,看着令人发笑:狙击手最忌讳的是暴露自己的位置,更别说整个人跳出隐藏的地点,将上半身展现给对方,以此诱使对方现身。
你怀疑,这个桥段是不是抄袭了《兵临城下》,指导员牺牲自己诱使德国狙击手开枪暴露位置。
在这部片子里,竟然不需要诱饵了。
柳德米拉是红军传奇,该片用三个男人追求她的手法,来体现她的「女人味」,非常恶俗。
看真人,柳德米拉和演员有巨大的差别,性格更谈不上高冷。
前文已经说过,柳德米拉在16岁就结婚生过孩子,之后在部队里也和一位战友发生感情。
绝不是好莱坞式的多角恋。
这个玩法抄袭《日瓦戈医生》,女主先是和一位革命党人谈恋爱,又被一位富商诱惑,男主一见也不能自拔。
只要和女主有感情和肉体关系的必然倒霉。
豆瓣这么多拳师,竟然没有看清《女狙击手》这株毒草!
写这篇影评纯属玩票,以后还会玩。
因为写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白痴,打死不承认自己无知,坚持柳德米拉最高军衔是海军少将。
让这个白痴拿出证据,他竟找了一张海军将官的礼服放上来,人呢?
我找了三张图,都是柳德米拉挂少校军衔的图,他依然强词夺理,不承认那是少校。
这里给他上一课:二战结束很久,苏联海军都还没有女性晋升将官。
而且,苏联海军一定是现代拳师最痛恨的对象,因为没有女性上舰艇。
上舰艇,是挂将官军衔的必要条件。
昨夜看了这部由乌克兰和俄罗斯合拍的战争片《女狙击手》,不同于欧美战争片中,烂俗的拯救世界、强行把美国兵塑造成拯救世界的模式,俄罗斯的战争看的多些,渐渐体会到一些朴素的情感,保家卫国、对入侵者的痛恨、带着理想主义的献身崇高感、在绝望境地中滋生的野蛮的男女情感……这些作为同样曾经被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人,很容易共鸣。
这部片是一个女人从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功勋卓著的狙击手的成长史,也是被战争摧残身心和爱情的苦难史,第一个男人是她的狙击战术领路人,因预料战争无情不敢接受她的追求,在战争中死去,把自己的狙击枪遗留给了她;第二个男人是默契的狙击搭档,同生共死,最后在反狙击火炮覆盖攻击中,为救她而被炮弹炸死;第三个男人是不敢表白的军医,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留给了她,自己留着沦陷的城市被炸死。
一个女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失去三个挚爱男人,这种伤痛远超过战争在她身体留下的伤痕,战争的绞肉机里,人的生死情感,都被无情撕碎。
本片反战的反思是极其深刻的。
说到电影配乐,其实有两首非常动听的插曲,第一首是女声版的《布谷鸟》,第二首是男声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首《布谷鸟》,虽然听时完全不知其歌词的意思,单单是旋律和吟唱,直击心灵深处,几乎催出泪水。
而过了一天再来听,依旧像拳头一样,一下下的打在心上。
也许,以后该去关注俄语的歌曲了,早些年维塔斯的歌就非常喜欢,这些年竟然忘记了,已经厌倦了英语歌曲中庸俗、糜烂的情爱,俄语歌中简单而深刻的情感,流畅的旋律,似乎更能到达灵魂之处。
打仗和谈情说爱必需两全?
这是一部非常“浪费”的战争片,看到后面简直偏离主线,让人看不下去。
很少有的以女性军人为主体的电影,这是看它的主要原因。
本来期待它像《兵临城下》等战争片那样多刻画女主如何狙击杀敌,作为神枪手如何厉害,结果里面非给女主安排了至少三份战争情。
本来刚开始还看的热血沸腾的,女性朋友参军汇合那刻,我还期待刻画战友情什么的,结果什么都没有,就像你期待喝一碗浓汤,尝到的却是加了味精的白水。
女主总是和她上级暧昧,还有一个万年备胎,战争狙击啥的都成背景板了,剧情越到后面(本应该越来越深入的)战争越是背景板,节奏开始拖拉注水,感觉是不知还能写什么往上面堆的。
特别反感的是,一小时25分刻画一段新的暧昧时,还配上了一大段格格不入的浪漫bgm。
不知道的以为在看偶像剧MV。
这部片子主要问题出在剧本,根本没有设计好深层次的主线,反而把大量情节用注水般的恋爱填满,而不是深入的去研究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女性,她能被刻画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与同样上战场的女同胞们深厚的情谊,与敌人的较量,还有流露的同样对死亡的恐惧,对杀敌战争和违背人性的思考……这些东西却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去刻画。
以及,作为人物塑造来说,女主的女性朋友们作用是什么?
似乎花瓶一样可有可无,哪怕不出现她们也行,毫无亮点,就像工具人。
如果想表现女主情感细腻的那一面,仅仅通过不断插入的一段段爱情,实在也让人难以带入整个剧情。
采取的两个时间段穿插的情节也很注水,在美国白宫情节似乎只是为了这样双线并叙引入回忆而做的工具化程序,并没有多么动人或拉紧剧情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对战争那条线的引入感,还不如简化这种形式。
另外,导演在战场刻画上的镜头表现力十分鸡肋,让人缺乏紧张的带入感。
同样是讲狙击手的,《兵临城下》的镜头表现力就要丰富的多。
“血性”这个东西就是本不属于任何一个性别,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男性从小文化环境会鼓励他们对从军有种迷恋,光是影像有太多战争片了,只会看见男性身影的模板。
但是如果有女性军人的模板,一样会激发很多女子从军的欲望和热血,这种被环境文化所激发的东西,更加证明了它是无性别化的。
但这样的作品在哪里?
女将军的题材、军人题材,本身就少之又少,所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面世,是多么珍贵的——然而这部电影全盘打碎了这种期待——这部电影告诉人的,不是她面临多少人性纠缠,也不是塑造一个让人崇拜的天才如何展露她的天才,而是仿佛在说,女人哪怕在战场上不谈恋爱也活不下去……这电影应该叫《以战争名义谈恋爱》,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这部电影有不少硬伤,尤其是剪辑,在穿插美国白宫和苏联战场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蒙太奇过了。
还有人物交代的不完整,比如主角父亲,为什么那么古怪冷淡,比如随女主去美国的政委,为什么一副要吃人的样子,比如女配的爱情,女主的爱情,怎么都那么唐突,没有多少铺垫就爱上了。
有人说还不如就按柳德米拉原来真实人物生平拍,我想就是因为这些硬伤吧。
但是我还想再看一遍,因为我被女主打动了,那双美丽而忧愁的眼睛,那清冷又坚毅的眼神,都太符合对北国酷酷女兵的想象了。
那挺拔如白杨树的身姿,那真的不喜欢战争的态度和沉稳的极为出色完成使命的行动力形成的张力,在白宫女主人热情温暖饱含同情喜爱的安排照顾的映衬下(这关怀是有一点造作,但是映衬效果极好),显得就好像一面旗帜,剧情极好地把最后女主在美国的演讲推向高潮。
有人说,狙击手不可能会站起来和对方狙击手对瞄,我说,电影是艺术,艺术真实是给人感觉真实,如果完全按事实拍,请记住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个突然站起来的场景,真的特别燃。
如果女人都这样悍不畏死,这个民族怎么可能可以小觑。
我不能不感叹,二战对于苏联人(后来的俄罗斯人)和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就像二战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和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这种深沉复杂的悲壮的对于战争的情感,通过女主,表达得极为出色,震撼!
当柳德米拉毫无表情的说出她击杀过309名法西斯时,整个美国媒体群为之轰动,第一夫人也不例外。
为了更多的了解这个传奇英雄,第一夫人邀请她入住白宫,两个女人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在众人看来,柳德米拉不过是个芳龄25岁的美女,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是富兰克林夫人却从她坚毅的外表下,了解到她不为人知的伤痛。
她曾经三次恋爱,但是无情的战争却连续三次夺走了她的爱人。
在残酷的史诗里,那些撑到最后的英雄全都是孑然一身,打倒敌人的代价是亲人友人爱人的牺牲。
那些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是只属于和平时代的童话。
正因为此,和平时代无法诞生英雄,只能滋生贪欲和腐化堕落。
多少次,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柳德米拉在战场上被抬回时,她都在绝望中呢喃着爱人的名字。
而银幕前的我们也在默默的呢喃:不要让上尉死,不要让上尉死,不要让鲍里斯死。
可惜,最后孤独活下来的却只有柳德米拉自己。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活下来。
因为生者不仅要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还要长久背负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孤独。
一如柳德米拉,身心俱是遍体鳞伤的她成了英雄,却也负起了难以承受之重。
英雄注定孤独。
或者说,耐住了那份孤独,注定会是英雄。
《女狙击手》。
9分。
谢尔盖·马克利斯基导演,尤利娅·别列希尔德主演作品。
既是战争片,也是传记片,更是爱情片。
在时代的命运面前,尤其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个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即便你是军官,即便你是英雄,谁又看得到你光鲜背后不敢为人知的苦楚。
苏联英雄女狙击手柳德在她的墓志铭上写: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越过秋天的草原。
尤利娅饰演的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柳德应召入伍,凭着过硬的素质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狙击手。
但深爱他的赠与过她戒指的军医鲍里斯却十分为难,他太清楚战场的残酷,只希望柳德能够在和平的土地上等待胜利的到来。
但柳德要强的性格和当时的氛围让她迅速就加入了战场,先是遭遇了飞行员的爱慕;继而又和上尉搭档走到了一起。
刚上战场的柳德是懵懂的,追求狙击的数量和效率,满脸写着荣耀与自豪,但遗憾的是上尉战死。
战场的爱情等不到承诺,也等不到结果。
她的第二任搭档新上尉帮她走出了复仇的心结,似乎理解了战争正义的意义,他俩幸福的谈着恋爱,高效的完成了任务。
不幸的是,他俩走进了地雷埋伏圈,上尉为了保护她不幸伤亡。
虽然是令法西斯胆颤心惊的狙击手,但她毕竟只是个年轻的女人,战场的残酷和接连失去的爱人几乎从内心深处摧毁了她。
这时候,鲍里斯再次出现了,他用自己的军医通行证把柳德送回了家。
太令人动容,战争啊,胜利只是第一步,谁来安慰那些被击碎的家庭和内心?
当柳德更衣,罗斯福夫人站在她身后看到她满背的疮疤时,她抱着她哭了,那远远不止出于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怜爱。
战争,让学生投笔从戎,让女性走上战场,让胆小懦弱者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走出影院,不禁跳出这几句话。
电影取材于苏联女英雄、神枪手柳德米拉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她在二战爆发后中断学业,参军奔赴前线,书写了二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故事。
电影采用倒叙闪回手法表现了和平年代美好生活和战争的残酷。
几个画面或情节印象深刻:夏日的海边,帅男倩女青春洋溢,战争将他们生死两隔,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举行了只有新娘的婚礼,新郎牺牲了;当柳德米拉成功击毙德国狙击手,看到他遗物中的家人照片(年轻的妻子和年幼时孩子)而潸然泪下,表达了她此时此刻太多复杂的情感,也引发观众的共鸣;一直倾慕柳德米拉的年轻又书生意气的医生,战争也使他走上战场,最后,他把生的希望(撤离到潜艇的船票)留给了柳德米拉,自己却慨然赴死;柳德米拉随苏联代表团访美,有记者惊呼她杀了309人,柳德米拉镇定反驳:我没有杀人,我杀的是法西斯,而当美国第一夫人的锅子不小心掉落地上,柳德却惊得颤抖不已,镜头不断闪回战争场面,与她踏冰卧雪举枪瞄准时的镇定沉着甚至冷酷形成强烈对比,足以说明,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所形成的阴影在狙击手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看完电影,不免庆幸生逢和平年代,也油然而生对那些曾为了保卫国家而血洒疆场的战士(尤其是同龄人)的敬意!
电影表现战争的场面令人压抑,但对白能听到熟悉的俄语单词,令我十分亲切。
太聒噪太吵,剪辑也乱。
琐碎冗长。影片强调主角的女性身份,以及她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此体现战争的残酷和达到反战的目的。但影片同时也弱化了主角的英雄身份,并且多次利用其女性身份大作文章,完全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我看到了导演对女主的同情,但没看到对这位英雄的肯定和尊重。
异常主流刻板,没有特别走心的戏!从一腔爱国热情,到被发现成为战争机器的情感转变挖掘不够深入,这本应成为本片出位的地方结果却在情爱方面着力太猛,略显俗套。
什么乱七八糟的
767 这拍的啥
作为一部战争片,不够激烈。作为一个爱情片,没有幸福时刻。作为一部温情片,又断断续续。太杂了
柳德米拉揭棺而起
同样是讲著名狙击手的故事,但没有《兵临城下》的那种紧张感。。
击毙309人的传奇女狙击手
没看完(网速问题),大家都是讲狙击手,这部起码前面看了的部分更好看。
有些别扭的好看
今日头条
最近这段时间拍的战争片都在力求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改变。虽然也算是个大人物了。但是战争的大场面没有渲染的很好。好像是俄罗斯拍的,他们似乎对当时的这个政府更加仇恨一点,比美剧拍这个时段的更鄙视。
大段的感情戏让人觉得非现实。尤其是决赛圈打爆德国狙击手的戏,直接开挂,属于超现实主义审美了。
里面的人都好美啊,演技也都在线,战斗场面不错,几段煽情流行曲插入尴尬,那段床戏多余。。
黑了苏联黑了女主原型
远低于预期
Война -- не место для женщин. 电影院里坐满了,很多年轻人。今年俄罗斯上映了不少女性题材的战争电影,算是对70周年胜利的纪念方式之一。很精彩,很喜欢,泪流满面。三个男人,三段爱情,战场。当她拿到枪的时候,哭了;当他扑住她的时候,哭了。FM男主角,出来那一刻太惊喜!
战事与情事
混乱至极,表演也就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