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不好呢,还是找存在感?
从头到尾反应的都是两个人的关系。
所谓“盟约”。
结尾还特意黑屏字幕多国文字解释盟约。
明显指政府不讲信义。
主角按流程看要把人拖死,自掏腰包15万美金,冒生命危险去救翻译。
政府许的合同不管用,得靠个人去办。
结尾字幕明确写出300多翻译死,1000多藏洞。
还安排个空荡荡的大飞机给几人坐,明显给政府上眼药。
竟还有人说主旋律,这些人是不是看就知道个主旋律?
关于阿奸走狗啥的就歇了吧。
当时全球反恐。
塔利班支持我国境内恐怖分子。
干过啥事自己查查。
谁不符合教义直接就杀。
死老婆闺女的不反塔利班,还得欢迎他们?
到某些人那就成走狗了我结论是这帮人脑子不好,还处处想靠着大大旗获赞寻找点成就感。
就这脑子这小心思现实生活中…就不多说了
如果但看电影的话,个人觉得电影整体节奏还是不错的,但后段重返阿富汗故事推进有些过于迅速了。
祖国人突然出来拯救男主的原因仅仅就是知道男主真名?
知道他之前干的事情?
男主做什么了?
全片唯一体现他高尚人格的地方就是他没抛弃男二,不过整体来说电影还是不错的,给五星的原因是因为很喜欢男二这个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到盖·里奇,大家都会想到一系列经典作品,他是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
从《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开始,他的电影极富有娱乐性和幽默感。
如今,他的电影《盟约》上映之后,却遭遇到了口碑两极化。
因为立场和价值观的不同,有人认为是今年最好的战争片,有人专门注册账号狂打一星。
如此的分裂,撕扯,也让这部片子到了风口浪尖上。
01其实故事的内容还是很简单的。
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中士约翰·金利和当地的翻译艾哈迈德一起调查这个区域。
艾哈迈德为了得到签证,获得之后去美国生活的签证,用尽全力去帮助美国中士。
他们的部队却遭遇到了袭击,作为幸存者,艾哈迈德利用自己的聪明勇敢,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受伤的约翰。
回到了美国之后,约翰得知翻译艾哈迈德并没有像美国承诺那样,获得签证。
于是,在妻子的鼓励之下,他怀着一颗报恩的心,重返阿富汗战区,救出了翻译艾哈迈德。
抛开战争,讲述的就是一个相互救赎、感恩的故事。
然而,很多人的争议点并不在此。
很多网友觉得这是漂亮国的主旋律,是在给侵略行为洗白。
站在阿富汗的角度,主角是侵略者中的一员,到了阿富汗之后,“阿奸“还要帮助他对付自己人。
最终,两个人狼狈为奸,一个回国,一个没有签证躲到了山洞里,还被阿富汗通缉。
而侵略者为了救出阿奸,再次深入虎穴。
像这一位网友说的,“侵略别人拯救自己,机场丢下阿富汗几万人自己跑了“。
众所周知,在阿富汗战争中,有很多让人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在撤离行动中,很多人陷入到了混乱的喀布尔国际机场,他们冒死前往,虽然很多人没有签证,甚至连护照都没有。
美军C-17运输机在滑行,后来数百名阿富汗人在追赶。
有的人爬上了机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轮舱。
后来,两个黑影直接从起落架上坠落,他们是一对还未成年的兄弟。
战争场面是很残酷的。
然而,这些内容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明明是美军撕毁盟约,逃避责任,后半段却变成了“报恩“的故事,一个人为了感恩,费尽了时间和精力,离开了家庭和孩子,深入虎穴。
在对这一段呈现的时候,导演还利用了很多的拍摄技巧来展现男主角的焦急。
然而,仅仅如此吗?
男主角为了让翻译拿到签证,打了很多的电话,花了很多钱,托了很多人情。
而漂亮国的政府却一再推诿,他还数次发火辱骂。
从侧面衬托了领导的不作为。
印象深刻的是电影最后出现的那一段字幕。
大概意思就是——“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投入了98000名士兵,还招募了50000名翻译。
他们在接受工作之前,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给予了签证承诺。
但是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活下来拿到签证呢?
“赤裸裸的讽刺。
导演盖里奇擅长拍摄动作大场面,这位导演不管是生活作风还是电影风格,都透露着一个字,那就是”酷”。
他出生在伦敦,他桀骜不驯,叛逆潮流,他的这些风格也体现在作品中。
快速的剪辑,凌厉的黑色幽默,撩人心弦的故事和音乐,都让这位导演脱颖而出。
然而,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对于后期的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盖里奇的镜头之下,我们很少看到那些光鲜亮丽,典雅优美的场景和画面,大多数都是肮脏混乱,甚至粗俗的市井小人物。
哪怕是这些都成为了大人物,他们身上的市井气息也难以褪去。
也许,这些都和盖里奇的贫民背景有关。
在电影中,翻译在犄角旮旯躲来躲去,约翰回国之后的暴躁和粗话,都可以看到他的特点。
战场场面是紧张激烈的,枪战的紧张,绝境中的压抑和一线生机,双方的剑拔弩张,都有战争片爽片的精彩。
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抛开激烈的战争戏,娓娓道来的情感才是最为打动观众的。
02这部电影倡导的平等互助,自由拼搏等精神,都是很标准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管触及多么敏感的话题,制度的欠缺,揭露官员的丑恶等等,最终的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大结局。
在电影《盟约》中,约翰为了拯救恩人,不惜倾家荡产,不顾劝阻也要救他脱苦海。
而翻译为了救约翰,也是历经了艰辛,在所不辞。
这一对双男主被塑造成为了正义,勇敢的化身。
他们与邪恶势力生死决战的动机却是“个人“的,是很具有个性的普通人中的英雄。
很符合美式主旋律的特点。
美式主旋律并不是政治层面的,而是个人层面的,它更侧重于道德,伦理,情感等各方面基础之上。
跳出漂亮国,这些元素恰恰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普世价值观。
根据资料,这一部战争片投资5500万美元,只拿到628万美元开画票房。
按照现在的票房成绩,应该是回本无望。
20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美国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很难感染到美国之外的观众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部电影是真的“生不逢时”了。
有人说今年最佳,有人狂打一星!盖·里奇拍了一部争议很大的战争片
想不到盖里奇会拍这样一部片子。
在前面部分完全看不出盖里奇的风格,直到背景音乐响起,才有了一点盖里奇的样子,片尾字幕对美军撤离阿富汗的介绍,才看出盖里奇内心的热血和愤慨。
这是一部克制的、有血有肉的电影。
没有必要陷入正义邪恶的争论中,这世界有很多不合理。
试着分开观察和分析,可以冷静一些,就像哈迈德一样。
先从战争背景和战争撤场的影响来看,美国毋庸置疑是人人得而诛之。
纵然塔利班的原教旨主义令人发指,但宗教的矛盾自古从未停息,外界的介入需要持有正义的信念和智慧的运作。
然而,历史证明大多是徒劳。
何况美国并没有站在人类正义的角度去为阿富汗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只是在对911事件进行激烈的报复。
对于这种霸权主义带来的自作自受,美国陷入了更罪孽深重的纠缠中,这一点,对美国士兵和阿富汗人民的伤害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美国牺牲了很多士兵,都成为战争炮灰;阿富汗百姓鸡犬不宁,无辜群众说不准哪天祸从天降。
美国士兵在阿富汗死亡伤残的人有很多,《拆弹部队》以及同类型电影都有映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达国家,本可以过着轻松自由的生活,这些士兵本来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执行这些毫无意义的军事任务。
(不过,士兵的命运本就如此,为很多不必要的战争牺牲生命。
)越战和阿富汗战争的巨大牺牲在美国国内都有很严重的反战情绪。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政府首脑和政客们的决定才重要。
电影里阿富汗百姓互相问候的话语都是“祝你平安”,可见大家对平安无事的渴望。
如同我们前些年大家的问候大多是“吃了吗”。
生活背景带来的大众心里阴影可见一斑。
只要是战争,对两个国家的伤害都很大。
我们可以指责国家机器,但人们是无辜的。
那些无辜的人们,被动接受任务的人们,他们有鲜活的性情,他们有爱恨情仇,他们不同于那些政客们,没有贪婪无边的欲望,没有麻木不仁的冷血。
这就是导演展现给我们个体层面的感动和挣扎。
关于人性,关于正义,关于善良,个体的表现在大环境的背景下都有真性情的一面。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和温情。
对于一个阿富汗国内的翻译,从不同角度讲,塔利班眼里是叛徒,老百姓眼里是美国传媒所说的英雄。
在这种塔利班、美军、老百姓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为了让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过得好一点,为了钱,投入到一个陌生的阵营。
通过自己的智慧,数次挽救了美军的生命,经历各种艰难险阻所建立的情感,无关民族,无关立场。
反差对比,美国政府的失信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才是本片最大的主题。
美国政府承诺的特许签证,以及真实历史中美军撤离时的大量亲美人员爬飞机,是一幕幕无情的闹剧,留下的是那些人漫长的折磨,不敢想象。
放下国家恩怨,放下各种立场,多关注你身边的人,那些人组成了你的生活。
这不是影评,只是个人观后感美国也得走后门才能快办事。
片子很好,节奏很快。
这种过命的兄弟情谊,不知道是不是只能出现在影里了。
片子其实属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片子,总之各种好的词都可扔到这上面。
正义、责任、善良、友情等等等等。
但片子最后字幕说,当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塔利班重新掌权,之前和美军合作的翻译被杀害。
那么美军为什么没有做到答应他们的,只要当翻译,就给他们签证,带他们去美国呢???
美军撤了,把曾经帮助他们的翻译留在了阿富汗,留给了塔利班呢???
影片结尾也放出来很多当时和美军合作的翻译照片。
我想这部片子可能是为这些翻译鸣不平。
他们被美国政府骗了。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解决这个问题的不是美国政府(通过政府渠道,反而在踢皮球),而是男一号自己花钱、自己托关系、自己又玩命去解决的。
电影中男一也有句台词:你觉得我能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我会不用吗?
驻阿富汗美军队长金利带领团队执行寻找塔利班炸弹任务,团队人员常有牺牲,雇佣当地人做翻译,一次事故后,挑选新翻译阿迈德,他以前卖毒品和塔利班有合作,但儿子被塔利班杀害而反目,翻译拿钱还能得到全家移民美国的签证。
小队每天都被无用情报耗费精力,金利从好友那拿到未经审批但可靠的名单并抓捕,此人拿钱泄露两个地点。
小队去第一个地点行动,另一名翻译建议走另一条路,半路阿迈德觉得不对,暴力制服那个翻译承认引小队进圈套,同时卫星也发现埋伏,小队撤退,阿迈德得到金利信任。
小队去120km外第二个地点,塔利班支援及时,小队全军覆没,只有金利和阿迈德驾车逃跑,塔利班狂追,两人弃车逃入深山,通信中断。
金利伤心欲绝,阿迈德欲劝但又觉任何语言都是无力的,没有说话。
休息一夜,塔利班搜山,干掉几个后终于被发现发生枪战,逃到一处废弃房子又休整一夜。
翌日早晨被3人发现,金利受伤被俘,阿迈德击毙敌人救下金利。
阿迈德换成当地人装束,包扎金利并做木床,拖着金利按卫星向120km外的基地返回,早晚温差大,阿迈德照顾金利,喂金利吃东西,走山路,还要躲避沿途的塔利班。
阿迈德来到一个小镇买了一台车,中途险遇塔利班搭车。
又遇游牧人,阿迈德实话实说,用车换了木推车和食物,止疼药,游牧人痛恨塔利班帮忙。
阿迈德对抗烈日,严寒,自己的体能,终于来到基地附近。
在摊位买水遇塔利班,阿迈德用最后体能干掉他们,美军赶到。
1个月后金利苏醒已回到美国,出院后被授予勋章。
好友来看他告知阿迈德和他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塔利班重赏通缉,阿迈德带着怀孕的妻子隐藏起来,好友说联系了阿迈德的弟弟阿里,他知道哥哥的下落,但不说除非拿到哥哥的签证。
金利开始每天打电话问签证的进展,美国相关部门拖拉无进展,金利失眠,满脑子都是阿迈德救他的景象,相关部门说签证要9个月,金利愤怒,阿迈德可能躲不过那么久,一个月的电话沟通毫无结果,金利暴怒骂电话里的工作人员。
金利愧疚自己幸福生活,而阿迈德因为他东躲西藏,随时可能丧命,他为我们工作换取美国签证,而约定却无人问津。
好友说只有一个办法找私人安保承包商帕克,但价格不菲,同时要改名换姓,否则塔利班知道他回去肯定不惜代价要抓到他。
阿迈德和妻子还有孩子东躲西藏,处境十分危险。
金利和妻子坦白自己无法生活,妻子也不想第二次失去他,但还是艰难的默许,金利把房产和产业抵押15万美金要亲自去救阿迈德。
在阿富汗时的领导找他说有部门投诉他,金利说心里有个钩子,必须要去救人,让领导必须尽快把签证搞定,因为这是约定。
金利抵达阿富汗,帕克有联合国人员营救的业务暂时派不出人,要等三天后,金利不满拿合同条款和帕克谈判。
帕克说折中的办法,让他自己找到阿迈德人的位置然后发给他,他马上派人并安排撤离。
帕克安排好车,电话和武器,金利自行按导航找到阿迈德弟弟阿里,阿里排车和司机带金利去找哥哥的藏身地,他和塔利班做生意,车有通行证。
通过几个检查口后,在其中一个被发现,金利击毙几个塔利班,被另一个塔利班默默盯上并跟踪报告上面。
原老大搞定签证已经转给帕克。
金利找到正在修车的阿迈德通知帕克,接人后到旁边的大坝就有支援。
金利见到阿迈德,两人默默无语,简单几句。
帕克此时才知道金利的真实身份,马上亲自上阵支援。
阿迈德和家人上车前往大坝,塔利班也已经到位追杀。
几人分离逃到大坝,塔利班猛烈进攻发生枪战,最后两人殚尽对视,阿迈德点头表示你已尽力。
帕克空中支援到位,将他们送上直升机。
到基地坐上运输局前往美国,金利和阿迈德相视互相点头,阿迈德看着护照心情复杂。
这仅仅是众多阿富汗翻译之一,绝大多数都在美军撤军后惨遭塔利班杀害或隐藏度日,美国也不曾再管他们的死活。
首先说一下 我是Gay导的粉丝,我从早期<两杆大烟枪> <偷拐抢骗>开始就疯狂迷恋盖·里奇,每有新作都会特别期待。
这部有点政治讽刺意味的战争动作片我看之前以为会拍成一部特种部队类型的军迷爽片。
万万妹想到啊,搞成了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
Gay导的行活儿都在,摄影啊画面啊配乐之类的处理的非常好,但是他把之前的风格却都抛弃了。
你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部盖·里奇电影。
这部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围绕着美国价值观的中心思想拍出来的。
你们说说 一个靠拍多线交叉叙事黑帮题材起家的擅长黑色幽默和双男主搞基的英国导演,拍了一部工整对仗 平铺直叙,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旋律片,看的我 太几把别扭了。
那种感觉就像,让 娄烨 拍了一部
看完了,真的好看,作为一名普通观影人,好久没有这样感触了。
首先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个近代曾被列强侵略的一个国家的普通青年,我真想骂这电影。
去别人领土侵略二十多年,给侵略国当二狗子的人,最后结果皆大欢喜?
真美国,真TM恶心。
其次,作为一名普通观影人,放下成见,我又觉得拍的真心不错。
男主的担当,承诺,责任,男主老婆的理解,支持,男主上司的感恩,担当。
男二的坚持,爱家都拍的非常好。
我是不相信男二对男主有啥责任,承诺,使命啥的。
男二之所以帮助男主,很简单!
就是为了绿卡。
为了她老婆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
当男二拉着板车上山坡最艰难的那段,其实他想的更多是他的老婆,她老婆肚子里的孩子,她老婆问的绿卡办的怎么样的那句话。
作为一个被侵略二十年的国家,美军撤走伊拉克仅一个多月,基地组织就夺回政权,你说基地组织残忍狂暴?
你们自己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还不是你们这些侵略战争造成的。
愿世界永无战争!
好片!
盖·里奇的新作《盟约》是一部以美军在阿富汗作战为背景的反恐战争片,不见其一贯的多线叙事、密集台词、绚烂火爆的动作场面,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等带上个人印记的风格化技巧,类型和题材的严肃性大幅限制了盖·里奇自我发挥的空间。
于是,影片的整体观感平稳,符合现代战争片讲究写实的美学标准,形式上采取线性叙事、镜头冷静克制、台词密度锐减、人物刻画完全集中在两位主角——美军中士约翰·金利(杰克·杰伦哈尔)和阿富汗翻译员艾哈迈德(达·萨利姆)——身上,而部队里的军官和士兵、塔利班敌人、两位主角的家属等配角与人物关系,也因为要迁就和突出约翰与艾哈迈德跨越国籍的战地情谊而「退居二线」,成为推进剧情的背景板,描写只能流于表面。
但,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政治电影,或者说,含义明确的美式主旋律电影。
《盟约》的故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中士约翰征召熟悉民情的翻译艾哈迈德,以便协助他的小队寻找和围剿当地塔利班的武装据点。
艾哈迈德甘愿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叛徒」,帮助美军对付塔利班,目的则是为了替死去的儿子报仇,争取一家人移居美国的特殊签证。
这里需要简单补充一下相关背景,美国军方在阿富汗战争期间雇佣了5万名当地翻译,主要负责与当地人沟通联络、收集或提供敌人资讯、协助美军维持区域治安等工作,并许诺他们有权获得特殊移民签证移居美国。
后来在一次捣毁塔利班武器工厂的军事行动中,约翰中士的小队遭到敌人伏击,近乎全军覆没,只剩下约翰和艾哈迈德两个人。
信守誓约的艾哈迈德把中弹受伤昏迷不醒的约翰救回来,历经千辛万苦,躲过塔利班的日夜搜捕,最终将约翰安全带回美军基地。
第二部分讲述伤势严重的约翰返回美国休养,并于退役结束后在家乡经营起汽车维修生意;艾哈迈德的英勇举动备受当地人的称赞,却被塔利班视为眼中钉,高额悬赏通缉之下,过着四处逃窜藏匿的危险生活。
当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不但没有得到美国签证,更因为帮他脱困而身陷险境时,约翰义无反顾地抵押房产,透过雇佣兵重返战地,成功营救艾哈迈德。
由此可见,电影名称「盟约」(Covenant)第一层意义指的是约翰和艾哈迈德之间互不放弃、兑现承诺的深切羁绊,片尾的解释再清楚不过:一条纽带(A Bond)、一个誓言(A Pledge)、一种承诺(A Commitment)。
「家庭」让两位主角建立起超越血缘国籍的牢固纽带。
影片初段,约翰坚决要求告密者在完成任务后才会获得剩下的酬劳,但艾哈迈德二话不说便拿出自己的家当,让美军能够获得准确的情报。
约翰了解到艾哈迈德并不像刚加入时所说的贪钱,一切都是为了家人,对于同样作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的约翰来说,能够同情及理解艾哈迈德遭受的痛苦经历;之后艾哈迈德果断揪出潜伏在美军之中的「卧底」,逐渐加深了两人间的情谊。
两位主角的「优秀品格」则让基于不同纽带而立下的誓言/承诺付诸实行。
艾哈迈德冒险拖着约翰翻山越岭的几组镜头,充分表现出刚毅、忠诚、向往新生活的精神特质,而更重要的是他对誓约的无比重视——替家人弄到移居美国的签证、将约翰安全带回军营——化作人物在困难之中能够支撑下去的坚强信念。
回家过上平静生活的约翰,本来可以置身事外,却始终没办法做到。
因为在约翰内心,对冒着生命危险拯救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的艾哈迈德感到非常愧疚,这段记忆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心里有一个看不见的钩子」),欠下别人的恩情无论如何一定要还,可谓人物本身的性格与形象使然。
有恩必报,有债必还,恰恰是美国传统牛仔精神的鲜明体现。
盖·里奇在《盟约》第二部分对于约翰不顾他人反对,不惜倾家荡产也要重返险境拯救恩人,以及在缺少火力支援下,单枪匹马深入敌后等英勇举动的正面描绘,完全符合美式主旋律电影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艾哈迈德不畏艰险,以身作则践行美国价值观,所以他在最后亦如愿获得入籍美利坚大家庭的资格。
鉴于最近有不少观众在豆瓣就《盟约》到底是给美国洗白还是讽刺吵得不可开交,促使我认为有必要借这部影片对「美式主旋律」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一个大致梳理。
首先,《盟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因为影片反覆歌颂且输出标准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如崇尚个人主义、平等自由、守望相助、努力拼搏、冒险精神等主题思想;影片全程紧扣基于「善恶/正邪」(美国发动的一场正义之战)道德观的战争叙事。
其次,影片不乏盖·里奇对美国政府政策失败的批判与讽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白宫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导致塔利班重新掌权,当地民众继续身处水深火热的困境。
此外,有超过300多名与美军合作的翻译,由于没能获得美国政府应允的签证,和他们的家人被迫滞留当地而惨遭塔利班杀害,另外数千人还在躲藏。
约翰尝试通过正规途径替艾哈迈德一家人申请移民签证,然而美国移民局推诿拖延,行政效率极低,迟迟不发签证,最后约翰还是要动用到私人关系,问题才得以解决。
换个角度想,导演似乎藉此告诉我们,若非艾哈迈德的意志力足够坚强,帮助的对象是像约翰这样与军方高层关系密切的人物,他只会成为留在阿富汗的那几千名翻译中的一员。
这就构成了「盟约」的第二层意义:讽刺美国政府不守信用的虚伪作派,利用翻译的现实价值许下虚假承诺,一旦情况有变,又会马上撕毁盟约,任由塔利班疯狂报复无助的盟友。
如此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作风还体现在美国雇佣兵对待约翰的态度上面。
当约翰以假名请求雇佣兵首领埃迪·帕克派遣人马前去阿富汗营救艾哈迈德,尽管已经按合约付清酬劳,帕克却以保护联合国官员为由临时变卦,约翰无奈只能孤身潜入敌方阵地寻找艾哈迈德的踪迹;而在得知约翰和艾哈迈德的真实身份——依靠名人效应——帕克才肯尽出精锐,上演「最后一分钟营救」。
再者,盖·里奇在片中针对美国政府的冷嘲热讽,准确来说,矛头实际指向以拜登为首的民主党政府,因为是拜登政府下令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
在共和党人眼里,毁约弃信、阴险奸诈、不管不顾绝对是民主党的所作所为;而一诺千金、感恩图报则变成保守派人士的「淳朴民风」。
故此,我们也可以将《盟约》视为在野共和党(右派)利用一场已经输掉的战争,藉由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再加工,对当权民主党(左派)发动的一次意识形态攻势。
举例而言,亚当·麦凯执导的《不要抬头》表面上看是一部以毁灭全人类为最终目标的灾难喜剧片,实则是自由派把好莱坞电影当作对抗白宫(特朗普政府)、以极端方式宣扬「美国优先」(美国中心主义下的全球性灾难)的政治机器。
老保守派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美国狙击手》则从「战争」和「反战」这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主题出发,患上战后创伤的传奇军人重返伊拉克为死去战友复仇(有仇必报),传递出牛仔精神对于美国价值的重要性,而《盟约》只不过是将里面的核心内容进行大幅简化后又重述了一遍而已……经过以上分析,大抵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时今日所谓的「美式主旋律电影」不仅包含着向全世界宣传美国主流价值观,以及透过极力塑造个人英雄形象弘扬国家整体形象(《壮志凌云2》),同时亦能容纳一些面向政府或党派的批评声音,总括而言,是「好士兵/个人,坏政府/国家」。
美国电影人嘲讽、谩骂、攻击官方,彼此间的共识是决不能跳脱或损害美式民主「驴象之争」的制度根基,所以务必保证相关言论是安全的。
如果以此标准来看《盟约》,也就不存在洗不洗白美国官方的问题(作为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其本身就是白的,问题是有多白),真正的重点反而是电影对美国霸权主义、难民问题等政治性议题的关注是否深入而全面。
批判(政府、战争)反思的力度是否足够,而一旦尝试从这两方面去思考,《盟约》完全是一部平庸至极的战争片(《美国狙击手》起码能带出强烈的反战意义)。
因为,比起对移民局踢皮球现象寥寥数笔、隔靴搔痒的讥讽,又或者是几段简单的文字说明,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恐怕就只有美国大兵为报恩情千里走单骑的英勇事迹了。
本文首发于「虹膜」
老美的价值观就像阿富汗上的美国大兵一样苟延残喘。
如果不是盖里奇,这部电影毫无新意。
美国在阿富汗的20年。
本以为是拿捏了亚洲和中东的咽喉,就像掐住了蛇的7寸。
谁知道是布了老苏联的后尘。
当年的小布什。
可谓不可一世,但是这丝就像三国的袁绍,有勇无谋,外强中干。
他只不过是想报他爹在伊拉克被萨达姆。
做成瓷片贴在地板上的一箭之仇。
于是想把整个东东死死的踩在脚下,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
国运百年啊。
30年是一人运。
90年就是国运,老美的三大支柱。
在以人类肉眼可见的速度轰塌。
苟延残喘的价值观只能活在盖里奇的电影里。
在美国人的残梦里意淫。
不过这部电影也充满了。
遗憾与反讽。
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承诺。
美国人从骨子里对整个西亚北非和中东没有任何的承诺。
唾沫星子永远比不上石油,有价值。
就像揪住了一个落寞王朝的尾巴。
本以为是熊是一头,谁知道却是一只老鼠。
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
正是我喜欢的盖里奇。
时间过得真他母亲的快呀。
911已经过去了20多年。
那一天我还在上高中,刚喝了早晨的稀饭。
迷瞪的双眼,听说老美被炸了。。。
早10年“美军报恩阿奸”的主旋律故事估计妥妥的8分+的,经历过这个疫情和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窘况事件以后,这种自我感动的美式英雄主义故事多少有点好笑!
盖里奇拍了个爽片? 失望
美利坚天兵会梦见阿富汗飞人吗
补
盖里奇的行货,美式价值观的宣传片
好神奇,难得看到盖里奇这么严肃且这么有态度的创作了,都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了,想必这位全英最会耍嘴皮子的导演铁定是没安什么好心肠,看到最后果真不失望。这部充斥好莱坞创作套路、看似彰显白男英雄主义的电影,编剧却以魔法打败魔法,盘出一副疏而不漏的讽刺图画,三段式故事段段精彩,最后当这个略带一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原创(确实没等来based on a true story的说明)故事,被几张战地照片和题文拉回现实时,那些历史角落里触目惊心的数字与真相想必也会更加令人确信,白宫这场持续20年之久的畸形秀的谢幕演出,才是荒诞与滑稽的最高潮
现在战争大片就这点格局?盖里奇“诚不欺我”。这种披着战争片“外衣”的武侠片,把执行军事任务拍成了江湖情义,也正因如此,即便它是真实事件改编,一个美国大兵,战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开挂”逻辑就显得“顺其自然”了,能水两小时也挺不容易的。
美军撤军前拍出来会有更多人信。
我一直搞不懂底层粉红的逻辑,自己明明是被剥削得最厉害的群体,还天天活在宏大叙事里不可自拔寻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自豪感,真是天生最优质的奴隶
充分说明盖·里奇拍不来战争题材,军事部分你说写实吧,一个小队就敢跑120KM远去端IED窝点、支援最快也要半小时,跟儿戏一样;你说不写实吧,片尾一看还特么真人真事?还是咱祖国人有牌面会做生意,一个电话就能摇来AC130+武装直升机,人也救了钱也赚了合同也履行了KPI也达标了,算是始皇踩电线赢麻了哈哈哈。23/05/10
多给一星~现实的,普世的,理想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请您欣赏,《西贡小姐》的姊妹篇《喀布尔先生》。
这怕是盖里奇缺钱不用心拍的平庸之作《金爆行动》的第二部吧?哈哈。——前面的是知道这部电影时候的担心。现在真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中规中矩,根本就没有盖里奇的味儿。电影可看可不看,属于鸡肋。45406人在豆瓣评分。2024年2月27日。
其实过程挺无聊的,蒙太奇也很一般,全靠配乐把观感撑到3.5或4。打比方:男权最大的恶意是什么,是赤裸裸的厌恶女性吗?不是,是写个故事,这故事里巾帼不让须眉,但最后你会发现这个牛逼女性的全部努力只不过是努力做一个男性,这些努力被男性评价,最终得到男性认可,最最终是须眉在这个框架里回来拯救巾帼。彻底丧失主体性也就无过于此了吧。然后把这里的女性换成有色人种,男性换成白人男性,就是盖里奇《盟约》。难怪他刚拍过一部隐喻美国人打垮了抢班夺权的华人、收拾了犹太人等人群、最后顺利接了英国人的班的《绅士们》,全都联系到一起了。不过《绅》就没被大多数人看穿,《盟》的白人文明优越论更是这帮表面跟风白左、骨子里种族歧视的黄左的命根。中人当惯主体民族,代入白人视角无碍,包括白人凌驾第三世界的电影甚至瞧不起中人的电影。
3.5。略主旋律,但也有讽刺驴党性格的小九九
基本可以看作把过去好莱坞战争片最爱拍的两类戏“二战救犹”和“阿战创伤”揉到一部片里,前半段逃亡戏弦乐配出了一股锣鼓镲既视感,很满江红……“一报还一报”的设定还是太过对仗,结果就是两段救援戏都被压缩至有些失真,编剧给角色设置的路障还未到达就已迎刃而解。
2
就凭前一个小时没什么对白的动作戏
美国人还是很善于拍好主旋律。即使这个旋律本身就是污点。要不是看过新闻里面机场仓惶撤退,飞机上掉下扒飞机逃离的阿富汗人。我几乎都沉浸在激昂的英雄主义里面不能自拔了。评分只针对电影本身,拍的真不错。
还行吧,特别不盖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