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西蒙·科尔特斯奥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语言:年份:2016
简介:本片记录了几个人的故事。第一个是矿业公司孤独的门卫,他在原本的工作和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之间徘徊。第二个是一位叫做丽塔(Rita)的妇女,她住在矿坑的附近。由于矿坑不断扩张,丽塔最后不得不离开那个破败不堪的家园。Romulo是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决定将矿石运往另一个大洲。详细 >
冷冷的河流,暗暗的电影。孩子冰冷的颤抖的身体,握紧发狂妈妈的小手。可能女主在失控的境遇里想要抓紧personal truth吧,可我还是觉得孩子们很可怜啊
偏戏剧化的讲述方式 支离破碎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母亲支离破碎的精神状态或是这个家庭 看完之后有点懵
要麼是這個導演對電影有誤解,要麼是我對電影有誤解。
0/100。2020年第一部一星电影。其实柏林导演是给的没问题的,这部电影确实表明了安格拉·夏娜莱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但这部电影错就错在导演过于狂妄自大,搞得我都完全不知道这故事在做什么。家庭里面吵一吵,暧昧之中吵一吵,买自行车要吵,讨论演员要吵,更是直接让一群孩子们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姆雷特》(这个虽然很无聊但是是我认为这电影我唯一看的明白的地方了),简直就是对于观众的羞辱。另外更是加入几个动物的意象,让整个故事更显得莫名其妙。总之这就是部你看的时候昏昏欲睡,看完了再也不想想起来的所谓“高级”作品,令人作呕。 @2020-03-04 23:10:48 @2021-12-23 01:06:10
看过无聊的 没看过这么无聊的
3.5 铺开了梦境,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时间流转,碎片,观看,拼接,静态镜头,诗意,就是一些台词的表达太直接了。我永远也接受不了电影里直接呼喊自己孤独的这种直白。aka大部分德国电影的问题。
冷静,客观,疏离,留白,像一段平整的呼吸,或一次醒来头晕的午睡。
8/10
【4.5】错位的装置感,或许就像一次并置的实验,在声音和画面、言语和躯体、场所和人之间进行解离和排列,并在时间以及呼吸的涌入中维持低频的振动。
无论是摄影机的间离,还是台词中的理论,都散发着一种空洞的无效的堆砌。导演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拍什么,甚至拍的是什么。仿佛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在呐喊着:我看过谁谁的电影,我看过谁谁的戏剧。这种不经思考的“照搬”并没有让电影看上去更哲学,更有内涵,反而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影子。唯一的亮点还来自于德国人自己的冷幽默。
蛮好看的,冷漠疏离,就是其中还是有点说教的感觉。喉音,狂躁,哈姆雷特。Let's dance!
开场,房间的动物,某种意义上的“Establishing Shot”——非人的,戏剧化的观看。在《我离家了,但...》中,吊诡的是抽离静观不再是理智化的观看,更不是“超验”,而是对一种更敏感的共情能力的诉求,观看者需要找到一种潜在的情感,及其内在逻辑,然后认同它,隐微的私密性令很多观众败下阵来。“我”是谁?整部影片。
看不明白但是感觉挺对的,return to dust
cinema&theater&reality,三者之间的博弈呈现在一部叙事被架空的电影中。情感能否来自于没有故事的cinema呢,你来告诉我答案。
崩溃的女人
几乎是夏娜莱克的一贯操作,其实她的所有作品都适合放在论坛单元。如果说新柏林学派可以被视为一场未经协商的电影运动的话,那也一定是最站不住脚的美学等运动,连佩尔措格也不例外。
剪辑思维得按照叙事逻辑而来,这样才会觉得好看。
在最近几年重情绪氛围轻故事情节的艺术片里真的算数一数二的好了吧 太喜欢女主与其他男性对话时的关系处理了 女主的形象真的太生动了hhh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冷冷的河流,暗暗的电影。孩子冰冷的颤抖的身体,握紧发狂妈妈的小手。可能女主在失控的境遇里想要抓紧personal truth吧,可我还是觉得孩子们很可怜啊
偏戏剧化的讲述方式 支离破碎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母亲支离破碎的精神状态或是这个家庭 看完之后有点懵
要麼是這個導演對電影有誤解,要麼是我對電影有誤解。
0/100。2020年第一部一星电影。其实柏林导演是给的没问题的,这部电影确实表明了安格拉·夏娜莱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但这部电影错就错在导演过于狂妄自大,搞得我都完全不知道这故事在做什么。家庭里面吵一吵,暧昧之中吵一吵,买自行车要吵,讨论演员要吵,更是直接让一群孩子们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姆雷特》(这个虽然很无聊但是是我认为这电影我唯一看的明白的地方了),简直就是对于观众的羞辱。另外更是加入几个动物的意象,让整个故事更显得莫名其妙。总之这就是部你看的时候昏昏欲睡,看完了再也不想想起来的所谓“高级”作品,令人作呕。 @2020-03-04 23:10:48 @2021-12-23 01:06:10
看过无聊的 没看过这么无聊的
3.5 铺开了梦境,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时间流转,碎片,观看,拼接,静态镜头,诗意,就是一些台词的表达太直接了。我永远也接受不了电影里直接呼喊自己孤独的这种直白。aka大部分德国电影的问题。
冷静,客观,疏离,留白,像一段平整的呼吸,或一次醒来头晕的午睡。
8/10
【4.5】错位的装置感,或许就像一次并置的实验,在声音和画面、言语和躯体、场所和人之间进行解离和排列,并在时间以及呼吸的涌入中维持低频的振动。
无论是摄影机的间离,还是台词中的理论,都散发着一种空洞的无效的堆砌。导演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拍什么,甚至拍的是什么。仿佛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在呐喊着:我看过谁谁的电影,我看过谁谁的戏剧。这种不经思考的“照搬”并没有让电影看上去更哲学,更有内涵,反而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影子。唯一的亮点还来自于德国人自己的冷幽默。
蛮好看的,冷漠疏离,就是其中还是有点说教的感觉。喉音,狂躁,哈姆雷特。Let's dance!
开场,房间的动物,某种意义上的“Establishing Shot”——非人的,戏剧化的观看。在《我离家了,但...》中,吊诡的是抽离静观不再是理智化的观看,更不是“超验”,而是对一种更敏感的共情能力的诉求,观看者需要找到一种潜在的情感,及其内在逻辑,然后认同它,隐微的私密性令很多观众败下阵来。“我”是谁?整部影片。
看不明白但是感觉挺对的,return to dust
cinema&theater&reality,三者之间的博弈呈现在一部叙事被架空的电影中。情感能否来自于没有故事的cinema呢,你来告诉我答案。
崩溃的女人
几乎是夏娜莱克的一贯操作,其实她的所有作品都适合放在论坛单元。如果说新柏林学派可以被视为一场未经协商的电影运动的话,那也一定是最站不住脚的美学等运动,连佩尔措格也不例外。
剪辑思维得按照叙事逻辑而来,这样才会觉得好看。
在最近几年重情绪氛围轻故事情节的艺术片里真的算数一数二的好了吧 太喜欢女主与其他男性对话时的关系处理了 女主的形象真的太生动了hhh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