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美好希望寻找人类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终极问题的故事,虽然没有近几年星际类电影宏大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另影片节奏稍显宽松,脑洞也不需要大开,但是不妨碍这部电影的精彩和美好:人类探求一切众生的好奇和冲动,是这个物种生生不息的希望!
时隔一年,在这个片刻宁静的周末夜晚,翻出一张早就买到的碟片,第一印象是应该早就看过这部电影,翻看豆瓣果然如此,但我对这类题材的迷恋让我还是把碟片放入播放机。
这绝对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人类终极目标的探索故事,虽然没有星际穿越这样的宏大制作和热门故事来抓住观众的眼球获得精彩好评,也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幻想力和冲击力,但是我这第二次欣赏,依然被影片讲述的故事和片段所震撼和感动:美好如一对爱人在前往火星的飞船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紧张如临危不惧合作处置被意外流星击中飞船外壳而造成的意外事故……弃船后胆大心细太空行走至另一艘船获救......感动于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保全爱人和伙伴们的生命......惊叹于男主跟随人类祖先的脚步而踏入无限宇宙的勇气和梦想......anyway 再说一遍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作品!
《火星任务》是在NASA宇航专家指导下拍摄的。
基于人类现有的宇航能力,随着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夸张。
电影中飞行器飞往火星途中出现的故障和宇航员的自救行动,可以说是科学家为人类首次载人飞往火星做的模拟。
所以这是一部比较严谨的科幻片,如果你喜欢那种大跨度的科幻电影,《火星任务》不适合你,如果你没有一些科普知识,你也许看不下去。
一:为什么是火星?
开头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写实性的科幻电影,太远的深空,地球人还没能力到达。
自古以来,地球人就幻想有火星人。
火星就是故事最好的选点。
二:火星人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能摧毁那颗小行星?
首先,电影是虚构的,小行星摧毁火星只是剧情的需要,旨在表达,无论智能生命有多高级,在很多宇宙灾难面前,一样无能为力。
以地球为例,假如没有大气层和地球磁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早已不复存在,近的威胁来自太阳,远的如超新星爆发等等,光年对人类来说确实很遥远,但在宇宙中只是一个起步数字。
威力很大的宇宙灾难毁灭地球不是虚构,只是时间而已。
三:电影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很简单,地球生命从何而来,最终将去往何方?
全世界所有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尽管你很固执的认为你是山顶洞人或者元谋人的后代,事实上你更早的祖先是在非洲。
你的基因已经升级和混搭过了。
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地球生命现象,于是有的科学家作出了大胆的设想,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
而且这个观点越来越得到认可。
这个宇宙相同的元素,宇宙间的星系有某种相同的规律运行着,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沙随波涌动而已。
所以很多科学家相信,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
地球生命不是偶然出现的。
至少经过了升级和混搭。
如果我们承认了地球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
那么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基因来自这个宇宙哪里?
我们最初的“家”在哪?
地球最终会消亡,也许来自灾难,也许资源用尽,地球人最终也只能像电影里的火星人一样四处出发,也许找到新的星球,恐怕更多的飞船会化成这个宇宙的尘埃。
而那些扎根在另一个星球的地球人是否还想起他们最初的“家”地球??
在很多人看来,这片电影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其实呢,科学家在严肃的告诉我们,不想地球智慧永远的消失,电影里火星人的经历必将是以后地球人的经历。
我们普通人没兴趣想那么远。
但对和学家来说,我们从何而来,最终将走向何方?
是个有趣而严肃难解的谜题!
说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趋势,电影也流于各种复杂想法之间,拍外星人要引入人类的社会生态,有对立的组织和阶级,有黑暗,有挣扎,但这类电影是人类社会的升级版,显然就不能成为正规的太空探索片,是哲学和娱乐交互的产物。
再者,异形这类的恐怖片也容易引申到太空之外,但究其根本,是恐怖片,所以外星人往往就是具有侵略性的,人类的狭隘也可见一斑。
外星人侵略,我个人认为立场十分不足,一是如果文明程度远远高于人类,那么人类对他们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地下的蝼蚁也不会引起过多关注,地球这个环境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地球绝大多数时间都没有衍生出智慧生物,再者人类已经有了初步探索月球、火星的技术,地球被漠视是早晚的事情,地球从宇宙尺度上就是一粒尘埃,除了人类,我相信没什么人会对它有太大的兴趣;二是本身动力的不足,人类的战争是为了资源和消灭异己,放在宇宙这个宏观尺度,那就没有意义,尺度过大,人的一生都毫无价值。
外星人存在,最先产生交互的关系,往往是不经意间的碰撞,是一种偶遇。
又或者是一种独到的设计,人类本身就不是偶然生成。
本片的好处,是很简单地描述了这种想法,探索,然后到达远方。
关于造物主这种想法,我倒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比如人类担心AI,担心机器人,甚至创造了N多故事,表明造物主可能面临的诸多威胁,但这些故事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本位社会的畸形发展。
比如,在成吉思汗的草原社会,把现在的枪炮都扔过去,草原社会是本位社会,而现在的军事武器是畸形发展,最终某一个人得到这些武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草原部落,封建帝国,军事武器并不能改变草原社会的属性,不能让它民主,只是破坏了它的平衡,但其结果,并非由军事武器决定,即便没有这些,成吉思汗也建立了一个草原帝国,所以畸形发展根本影响不了本位社会。
而诸多人认为AI和机器人的发展有害社会,仅仅在我们的本位社会里,人类发动了无数的战争,掠夺和破坏随时可见,AI和机器人可能会成为加大战争规模和破坏力的因素之一。
更有甚者,会有人认为AI和机器人会自我觉醒,究其原因,它们需要自由。
然而,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诉求?需要自由和尊严,反对霸权和独裁主义。
难道机器人(或者人)摆脱了人类社会,它就获得了自由和尊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外星人存在与否,宇宙是否才是人类的起源。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要么答是,要么答否。
但如何去思考其背后的价值,却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容易犯本位主义的错误。
所以一个好的探索片不应该有太多的人类感情,对问题简单回答,这无疑是更好的答案。
总体拍摄的非常好,故事情节很紧凑,第一次任务、救援、返航,在短短时间没有忽略了表达人性的情感,而最后主人公放弃返航,义无反顾踏上飞船,也在最初通过其失去女友为后续的选择做好了铺垫。
另外片子的特效做得也非常不错,而且从拍摄上来看,太空航行都考虑到了旋转重力和失重,这是很多烂片都不会考虑进去的,片子毕竟由NASA科学家做顾问,很多地方都非常贴近现实,也非常真实,而谈到片子的主旨,无非是强调了人类和外星人的同源,这个观点其实从许多著名的第三类接触事件也可以证实,在我看来根本就没有“幻”的概念,而是直接把这种关系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表达,关于第三类接触就不多言了,还是那句话,不要以为所有科幻片里面的东西都是虚构的,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你正好上了那些希望通过片子来隐瞒真相的机构的圈套,因为只要你想到这样的事,你会首先想到电影,然后说:哦,这是电影里面的科幻情节,不是现实。
可是如果这些情节就是根据现实去稍做加工而制作而成的呢?
在我看来,片子拿了著名的“火星人脸”作为飞船基地这一虚构,才使得片子带上了科幻的味道,而实际上这只是手段,与影片所要表述的思想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这部片子带给观众的不应该是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的震撼,而是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部片子的顾问,无非是给观众们有意的透露了一点小真相 ,我拭目以待
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给这个片子拔高一下,拔高到配得上我对它的如此强烈的喜爱程度,我只想说,我讨厌斗争最后还有什么什么取胜,突出了人类精神和能力什么什么之类的科幻片子,我就是偏爱这种的既有无力感,又有归宿感和安全感的错觉的感觉。
xd,真绕。
喜欢虫巢,喜欢擦肩而过,喜欢火星计划,都是一样的原因。
你凭什么觉得人类特别了不得啊,凭什么啊,我现在依旧觉得人类不管是从自身能力还是道德来看都只能是摇篮水平。
犯着孩子似的错误,还一再的觉得自己长大了自己厉害了自己无所不能了。
多幼稚啊。
所有的错误都有惩罚。
可是伟大的母亲不会忍心惩罚她的孩子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其实还挺好的。
于是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我跑题了么?
无所谓了。
我很感动。
影片还行吧,比较Hard Core。
我注意到从影片96'05''开始出现的倒计时,觉得很好玩,于是纪录了一下。
倒计时以7位数组出现,形态接近于1和0,让人一眼就想到二进制,以此得到如下数组:0000000 <--①1111111 <--②0111111 <--③1011111001111111011110101111100111100011111110111011011110101110010111110011101001111000111000011111110110111011<--96'15''从此处开始后一位缺省,补齐101101100110111101011010101110010110001011 <--④1110XXX <--⑤无法直接补齐部分用X代替0110XXX101XXXX001XXXX110XXXX0XXXXXX10XXXXX00XXXXX <--⑥得到这些数据后进行观察,首先比较①②③三个数组,即0000000,1111111,0111111。
0000000与1111111明显不同,所以我认为0000000包含的意义有:1.本身的意义为0;2.表示计数的开始(重置);3.表示计数的结束之后观察②③:1111111,0111111。
倒计时高位减少不合逻辑,观察其它数据也是如此,显然右侧应为高位(「火星人」的文字右起或角度问题),替换一下就是1111111,1111110,转换为十进制就是127,126其它数据依次转换,于是我们就得到①至④为127—104,第⑤-⑥组数据也就很容易补齐了:1110011,0110011,1010011,0010011,1100011,0100011,1000011,0000011当然,最后飞船启动时倒计时是什么状态你一定想到了0000000
本片讲述了近未来火星探测、救援,遇到遗留火星文明的故事,从设定上应该是一个硬科幻作品。
然而剧情上的很多设定却存在问题,总结如下:1、火星科技既然已经达到跨星系移民的程度了,边上的地球居然还是未开发状态,这有些不合理。
2、同理,以火星的科技一个陨石都预警、拦截不了这有点不可思议。
3、火星被毁了为什么不去地球反而冒险移民到外星系这个动机缺乏合理性。
4、灭绝式的谜题设计创意可以,但细想有点用力过猛,只是为了识别身份有很多方式,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5、留一个遗迹和飞船在火星难道就是为了接后代地球人走吗?
这是一个上亿年的规划?
这到不如直接开飞船飞回太阳系接人方便吧?
综上,本片在20年前看会比较惊艳,现在各类科幻佳作看多了反而很容易看出一些漏洞和逻辑问题。
imdb 评分5.7偏低,豆瓣目前7.6偏高,取个中值给个三星差不多了。
观《火星任务》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火星任务》,这是一部优秀、惊险、感人的科幻片。
它对于人的关注、人的精神,实在是大大地震撼了我。
该片讲述了在公元2020年,人类首次登陆火星,接着他们在火星调查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沙尘暴”,小队队员接二连三地牺牲,只剩下队长卢克。
后来,一只救援小队经历了数种困难后,不仅救出了被困的卢克,还进入了“沙尘暴”后留下的“火星人脸”。
之后,他们了解了人类是由火星人制造的。
最后,一位宇航员乘坐火星人的飞船到达宇宙深处,剩下的宇航员回到了地球。
我们虽然已经在2021年了,依旧没能载人登陆火星,但我感到仍有几个片段徘徊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第一个是当蒂姆在进行救援活动中,意外跌入太空,为了不让救他的妻子牺牲,他果断地在太空中摘下了头盔,而他因为缺氧而变色破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自我牺牲、非凡勇气是人的最大财富,他的勇敢、他的高尚,是不可与凡人对比的。
另一个是吉姆等人打开“人脸”时,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被呈现了出来,当他们来到“人脸”后,了解人类的起源后,见到火星人后,大家都要走时,吉姆停了下来,大家问他是不是不回家了,他说:“我的家在哪儿?
”于是他坐上了火星人让他坐的飞船,飞向了远方。
《火星任务》描绘了宇航员的生活,他们是完成一个个幻想的人。
就像片中的那句话:“发现一个新世界,再从那里出发,去寻找下一个新世界。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 四年级下
火星任务,似乎是《火星救援》的前传,或说火星救援明显想接续这一部的故事。
NASA拍这样的电影,既是科普也是科幻,当然背后也有“敛财”的目的——NASA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
world pace station,也就是空间站的设计十分经典,近来我国的流浪地球也采用这样的设计,“大转轮+大圆桶”成了空间站的经典符号。
什么能代表美国?
华尔街、好莱坞、纸牌屋、橄榄球,似乎都可以,但我想,可以使美国抬高国家品质的是NASA。
哪个民族继续担任仰望星空的任务,哪个民族就可以担当领袖民族的身份。
目前,美国,至少部分美国人,担得起这个角色。
开篇叙述较为冗余,但正如老电影等“老东西”都有一个特点——慢。
节奏不能太快,慢慢来。
2001太空漫游,开场十几分钟就一个长镜头,观众去趟厕所回来,完全不耽误后续的剧情。
慢的东西养人,快的东西消耗人。
本片,开场用了很长时间交代航天员之间的感情,其实很重要。
浩瀚长空,高处必定不胜寒,友情、爱情、亲情,反倒成了“人”的锚定。
这也是在宇宙中航行,仍然对人情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吧。
本片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不断在追寻生命。
这似乎就是说,科学探索类似恋爱过程,也是一种追求。
探索,就是追偶。
为何求偶?
生命,生来寂寞而孤独。
单数,不成双。
而火星,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求索的对象——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吐槽一下,美国电影总会出现“黑人科学家”或是“科学智者”,这种政治正确也实在是无语。
以至于连美剧都会频繁出现黑人黑客,黑科技的“黑”似乎必须找同样肤色的人来体现。
黑,也成了符号化的“智力”。
老子尚黑,尚玄,玄就是黑,杳杳冥冥。
黑,神秘。
片尾半个小时是本片的高潮与升华——人类起源。
作者提供了人类起源的一种解释:火星起源论。
“they seeded the earth!
”火星是人类的故乡-they are us, we are them值得一提的是,在宇宙中,人类的标签是DNA,或者说,人与人接触的确认(确认对方是个“人”)用的是DNA。
DNA成了人类在宇宙间的通行证。
DNA——生命的通行证。
双螺旋结构,成了人类的代码。
这就让我产生一个疑惑,DNA能代表人类吗?
尸体可以提取DNA,那么生命真的是DNA吗?
这种定义背后有两个基础:1)物质的人;2)编码的人。
这种明显物质决定论、机械论的世界观,是整个探索的世界观(以至于宇宙观)基础。
我当然不承认DNA是人的代言。
(甚至也不承认是生命的代言)本片的解释机制是:演化,万物一体。
演化如同烟花,灿烂而短暂。
火星本有人类文明,一颗流星撞毁,文明的一支来到了地球播种。
于是鱼——爬行动物——猛犸象——恐龙——原始人陆续登场。
在这些宇航员的探索中,失去了同伴、爱人。
因此本片是一场科幻救赎。
这些失去了亲友的探索者,在宇宙浩瀚图景中“化”掉了自“我”。
且,探索不仅是求索,而是回家。
找寻生命的迹象,就是找寻生命的根源。
回到地球是回家,回到宇宙也是回家。
科普作家是传教士,科学的传教士。
而科幻作家(在我心目中)更高了,是以“科学”为法门的修行者。
其营造的宇宙图景如“西天极乐”,如“蓬莱三山”。
我曾和京苇说,看了科幻,看不进去其他书了。
看了火星任务,发现这个电影的配乐好古老,电影的背景音乐时有时如,一直觉得不在应该在的位置。
所以感觉像是若干年前的电影。
但是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是火星人脸,我向来喜欢恢弘的文明遗迹,这的确是很标准的遗迹,让人觉得智能。
当我发现这个人脸的巨大寓意,在它背后的唏嘘历史,我深为折服,尽管特技略显单薄,但是人脸仰望星辰的造型着实吸引我来看完这部电影。
剧终主人公回到了母体的未来,我期待这只是个开始!!!
缓慢且单薄,平庸且零碎,强行的穿插太尴尬了。
难以置信这部是帕尔马的作品,极为复古的配乐,另外有点沉闷,多线叙事做得还算精彩,像是旧纸堆的命题作文。
故事很简单,复古配乐满分,而且只能靠每一个场景支撑起来…
弑君者和红女巫在一起了
动作场面都比较唯真,拍出了老派动作警匪犯罪宗教悬疑的感觉,还算能看
【3】像是古典与现代的一次不完全融合,多种介质给予传统手段以崭新效用,亦是一种帕氏裂焦的延续。除却叙事上的支离破碎,特定段落依旧是纯正帕尔玛风格,目前算是有限的佳章。
浪费演员!
快进、快进、快进
我觉得这部片子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复古的配乐,增加了许多一般动作场景的紧张度,还有就是一些慢推的镜头上,把许多接下来情节要注意到的关键点,先预推给你,虽然这种幼稚的做法有点辱智商,但也算是导演的一片苦心吧
很古典的悬疑片,尤其音乐真的非常帕尔玛,但拍的确实是一般
故事本来不错,感觉没拍好
德文帕尔马到底在干嘛!!!
导演还没想好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就开始讲三个故事,每个人物都很表面,可惜了我弑君者跟红女巫,啧啧啧
「迷魂记」的开场,「擒凶记」的高潮,电影节恐袭直播正反打(这片没去戛纳真是太可惜了),还有一贯大胆的用光与Pino Donaggio老派的配乐,被制片方剪的七零八落却仍然掩盖不住德帕尔马宝刀不老,甚至已经到了一种恶趣味的地步
老派!
很喜欢这种老式犯罪掺杂谍战味道的格调
三星半。希区柯克集大成之作(仿的实在太多了)。无人机屏幕、监控、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手机直播的使用表达的就是恐怖分子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争夺反叛话语权的极端「战争」,非常贴合德帕尔玛招牌裂焦、分屏和小屏幕技术。
RTL 7, 28 Feb 2022
伊斯兰圣战恐怖分子的犯罪动机并没有充分诠释,依然是老生常谈。另外,高潮结局的删减太严重,估计是制片发行商的惯用伎俩,令这位作者导演的晚节不保也实属无奈。
要不是为了《黑皮书》的侯登,我才不看这片子,能力限制了野心,故事线混乱,这种反恐片能拍成这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