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事件和畅销书改编,讲述了两位纽约时报的女记者联手撰写了一篇揭露好莱坞行业性侵的稿件,引起了一次巨大的社会舆论和震动的故事。
电影几乎没有描述任何关于好莱坞的事,而是集中在“如何收集证据,合法的可信的揭露恶性和行业乱象上”,而这一切最难的就是如何让受害的女性开口并证实该口供的真实性。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叫做“她说”的原因。
两位记者就是女性,她们的孩子也都是女孩子,她们的工作是去帮助女性说吃她们所受到的伤害。
因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女性的困境:生育和产后抑郁,照顾家庭,平衡家庭和事业,社会对女性发声的歧视,对女性的侮辱,恶性揣测,女性对于社会眼光的恐惧…各种问题都在这个电影的各种细节中呈现。
除了性别矛盾,还有阶级矛盾:资本用金钱控制了受害者的基本权利,让他们被迫失去工作受到监视;因为雇佣关系和对自我的保护,行业内大量的人对侵犯事件视而不见;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无数人不敢也不想去发声;报道的媒体会被辱骂被威胁……
我想上述的一切都已经且正在发生。
我甚至可以想到就业市场对年龄,婚育等等的歧视态度和广泛存在在各行业的各种压迫和侵犯。
这是全球性的社会的问题,可能我们一时无法解决,但是否发声、讲述可以引起一些关注和对事件有所影响呢?
任何一次的反抗可能都很困难也会遇到很多次的失败,但总有勇士愿意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作为媒体人和创作者,我们看到第一个愿意发声的女性打电话来的时候,无法控制的哭了。
可能我们感同身受媒体和女性的困境,也为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感到感动。
特别是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的,这也更打动人吧。
哈维·韦恩斯坦的名号曾经威震好莱坞,但据说在圈内,他性骚扰女性的恶习与他制作的电影同样出名。
二十多年来他威逼利诱数十位女明星或女助理为其提供性服务,有受害者试图发声他就要么给封口费签保密协议(NDA),要么危机公关打击报复,居然每次都能成功脱身。
直到2017年10月《纽约时报》的两位女记者Jodi Kantor和Megan Twohey写出长篇报道(两人因此获得普利策奖),这位影视圈巨鳄才终于并钉上耻辱柱。
这么个娱乐圈大瓜,如此深远的影响,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
至于拍摄角度,可以像《爆炸新闻》一样以受害者为主角,可以像《聚焦》一样反映记者的深入调查,也可以像今年的《阿根廷1985》一样展示律师的法庭辩论。
本片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事实上也是根据两位女记者的同名图书改编。
老实说这个角度没有第一种方式真实强烈,也没有第三种方式针锋相对,再加上她们并未受到人身威胁(不像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所以容易显得平淡。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应当说已经做得很好了,尽可能突出了受害者在类似事件中的弱势和顾虑。
但片中几位女性从不敢发声到实名举报的转变仍感突兀,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
毕竟除了伸张正义,揭发性侵最常见的动力就是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包括两位女主都有女儿也是这个用意;但这个认知应该早就有了,并不能用来解释发声者突然而至的勇气。
至于男性,倒是各种反应都有,包括不可一世的韦恩斯坦和提良心发现的公司高管。
本片没有提到男明星,其实他们大多都对此事保持沉默,恐怕要么是怂要么是虚。
不过以记者的角度叙事有个优点,就是表现新闻自由的不易和力量。
韦恩斯坦不过是个大公司老板,就已经有能量压制报道威吓证人,何况是拥有更大权力的人和机构(本片以川普为引,算是巧妙还是碰瓷)?
但一旦新闻得以发表,其舆论和社会效应将不可估量,往往超越了个人和案件本身。
在韦恩斯坦事件曝光后的一个月内,曾经大而不倒的他迅速经历了公司解约、学院除名、妻子离婚、名人谴责的众叛亲离。
年近七旬的他目前被判23年徒刑,且仍在被起诉。
更重要的是,随后掀起的#MeToo运动产生了所谓的韦恩斯坦效应,大量名人的不检点行为被揭露,也大大改善了职场上与权色有关的不正之风。
“我等这一刻等了二十五年”“所以商场有秘密,新闻没有吗”简单的剧本和视听语言告诉观众,以粗暴的政治文艺二分而论,这部电影是一部政治电影。
它要的不是文艺作品里的诗性正义,而是一字不差的正义。
终于明白了自己走的来路,原来受metoo影响这么大。
高中时候metoo运动爆发,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受到一个female和femalism的启蒙。
metoo的结局是好的,“their accounts led to workplace reforms, changes in the law, public and private reckonings over sexual harassment and violence, and debates that to this day”,可时至今日,我们这里只有debate没有其他。
metoo的负面影响我们也已见到,越来越多的人把metoo和femalism当生意,以模糊的证词攻击嫌疑人以谋取现实利益。
在一个法制不甚健全也不打算健全的国度,守法的正义自然离地太远,也许人们为自己立法、在岔路口处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才是metoo带来的价值,才不负最初她们的勇敢。
恶不可说,恶不可书吗, 还是hush hush 相安无事…社会揭露是否应该秉笔直书,媒体是否应该保持独立自由,受害者是否应该勇敢站出来给予揭露,但事实或现实世界表明的是春秋笔法或相安无事:不是所有的恶都需要被揭露被记载。
这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至上的、功利主义的真实观。
为了善和美,可以隐藏真实,牺牲真实。
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找到了避难所。
影片的故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个例,但其是冰山一角,像影片中说的,一个“系统”为掩盖恶在运作。
@Broadway Cinématique// 工整 意料之中的走向、曲折和隐喻式的结局 但这其实只能算朦胧的感受 工整之外有好几处小枝旁逸斜出:1. 故事开始于1992年的乡间爱尔兰 镜头对准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年轻姑娘;下一秒 同一个女孩绝望地奔跑在都柏林大街上 衣衫凌乱;然后我们终于来到叙事的当下:2017年的纽约。
其实这样的叙事多少cliche 但是似乎只有这样影像中的时间跨度才能解释性权利迫害带来的恐惧和失语感可以笼罩多少人多长的一生。
2. 「她说」的「她」是每一个指控Harvey Weinstein的她 也是Megan Twohey 是Jodi Kantor 是在Weinstein一手遮天的权力前也让他落网的女记者;性权力在Weinstein手里 但也在所有被权力系统保护的白人男手里 所以电影里Megan在酒吧被意图不轨的男子骚扰时 她用最凶猛的姿态让他退了阵。
「她说」不仅仅是压抑着痛苦的叙说 或者长久的沉默后平静的指控 也是呐喊 怒吼 是my voice not taken by anyone else, so is my body, and my spirit.3. 这是一部关于「她」的电影 所以Weinstein如何在场成为一个问题。
在她们的指控中 Weinstein通过声音在场 sound track里Weinstein用近乎哀求的口吻逼迫模特Ambra Battilana Gutierrez进入他的房间 而镜头始终对准一条无人的、昏暗的、移动的走廊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震动了很久 声画好像分离 但在观众的想象又合成了一体 我们不必见到女性受害者被胁迫的窘态 但Weinstein在我们的想象中丑态毕露。
在最后记者和Weinstein的对峙里 Weinstein通过背影在场 那是一个景深镜头 Weinstein背靠前景 Megan在背景处深深地凝视他 镜头不断推进、推进:female gaze 我想 一种无关于欲望的凝视 审判 思索 鄙弃般的怜悯 尽在其中。
4. 我们不必见到女性受害者被胁迫的窘态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任何对受害场景的影像重现无异于对当事人甚至女性集体的二度伤害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电影&书被命名为「她说」 电影有的多是无穷尽的邮件、信息、通话、面谈 电影&书本身自设为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procedural而不是满足人窥探欲的情色类型作品。
5. 在搜证之余 两位女记者的生活速写也被镜头记录下来 这大概与于本片的宗旨有关: to pay tribute totwo women who stood up to a mogul and took him down.6. 影片的结尾处 纽约时报编辑按下「发布」的按钮 然后黑幕 电影结束在一场运动 (#Metoo) 比起点还要起点的起点处 所以这不是一部皆大欢喜的电影——历尽千辛万苦 坏人落网 好人胜利 长年累积的systematic sexism坍然倒下——这是一部关于运动从未结束的电影 或者说这部电影就构成运动本身的一部分 影像的社会意义突然显现在这一刻 我想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沉默是迷茫,是胆怯,是纵容,是自保。
受害者的沉默,是因为曾经没有人愿意听她们说,加害者的沉默是胁迫,用金钱和权力堵住悠悠众口。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这部《She Said》,虽然整部电影没有过多出彩的镜头语言,拍摄手法十分的纪实,每个出场的角色表演场景都是用面对面交谈来进行,但是写实直白的台词真的狠狠地点燃了我的愤怒。
影片以马路上各种年纪肤色职业的女性众生像的镜头作为开场,在给了一个红灯标记为红色手掌的特写镜头后,两位主演登场,Mulligan和Zoe 扮演的两位女记者,生活里,她们是平凡的母亲和妻子(编剧把两位女记者的孩子也都设定为了女孩,也不是没有用意的),但是职场上她们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她们不惧威胁,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哈维·韦恩斯坦涉嫌x侵与x骚扰的罪行!
,给了所有受害者的话语权,让世人听她们说!
此片是根据《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改编,影片中提到哈维·韦恩斯坦曾经为了庭外和解,给出过大约812次封口费,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但当报导发布后,却有82位受害者跳出来作证,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是一位受迫害的女演员提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哈维·韦恩斯坦和一群电影人侃侃而谈着电影,而她的两位助理却在一旁痛哭流涕。
不过道貌岸然的恶棍已经被判刑23年,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后来著名的me too的运动,我记得当时这股风潮也把韩国忠武路的几个黄金配角老演员揭发了,不过最近也仍旧复出了[二哈][二哈],至于哈维·韦恩斯坦是何许人也,我去查了一下,就说两部著名电影《低俗小说》《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就是他公司制作的,当然这位好莱坞大亨不止如此,拿过N多小金人,虽然我对他的最近一次的认知就是河正宇亚洲电影奖影帝是他给颁发的🙃
《她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纽约时报》乔迪与梅根两位女性记者,联手撰写这个时代关于女性最重要的一篇报道,进而引发全球的“MeToo”运动。
在我身边有些女性会长期抱怨自己的丈夫,在家庭关系中过于强势,缺乏平等的观念。
我发现这些女性中间,有一些是在婚姻关系建立时,自己内心就担负起某种不平等的状态进入婚姻,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关系的不平等,从而导致后期男性在家庭关系中的优越感。
在职场,《她说》电影体现的是一种男女在权力抗衡中的不平等,这种群体性的侵略,在整个“男权”社会中,成为普遍的现象,女性无法在力量抗衡时获取优势,再加上权势和金钱社会抗衡时的弱势,女性必将无法在受到侵犯时发声。
甚至有很多女性无法觉醒这种侵犯带来整体社会延续的效应,她们认为当下的获得才是自己利用性别优势改变其人生最重要的途径。
人们在面对权力时,我们无法用性别的区分来判断权力对其影响的大小,在周边的社会中,权力已经成为人们不断追逐的目标,因为权力带来的不仅仅是男女身体力量的区分,它已经跨越身体力量,进入到了你的各个领域,吞噬你的各个机能,让你变成权力使用的工具。
权力是人类发展后天构建的产物,这种机制下的实现形式,一旦与个体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群体与个体的不对等,权力的大小将增加这种不对等的砝码。
就像你明知道有人徇私,却无法证明其徇私,甚至你无法出声说出有人在徇私,这就是权力给与的隐形力量,这种力量死死的压抑着本属于这个世界的公平。
《她说》最终赢得了胜利的发声,在权力笼罩的世界,我们能够发出多少声音?
昨天在LFF看完 最后屏幕显示出各种语言的她说(中文还在最中间hhh 还有大家长达一分钟的鼓掌声让我鸡皮疙瘩起一身。
伦敦看电影真的很有感觉。
我印象最深的台词是 当女性刚开始想发出声音的时候却被夺走了声音。
现实比台词更血淋淋。
整体很克制舒缓 像是散文诗 尤其是原本可以做sexy处理的画面 统一用了空镜头蒙太奇 没有做博人眼球的处理 我还是蛮喜欢的出来后在天桥上看红毯 好像电影与现实链接 多数的男性占据聚光灯(无论娱乐圈还是传媒) 而最后压轴的大魔王 无法想象是否也遭遇过电影中的事情 但最后一步步靠女性的力量爬到顶峰 就像电影里的女记者们 但这部电影总会让我觉得看了四个小时 有的时候会觉得太慢冗长 情节过于重复堆叠 类纪录片展现记者如何揭露真相(记者主题确实很燃我的热血 片中的女性记者其实也展现了女性与家庭的困境问题)ps电影里直接出现特朗普啥的哈哈哈当时觉得好敢哦在雨后漫步到伦敦桥 看到🌈 女性的世界应该会越来越好吧 然后突然就走到了大英博物馆 看到声援🇮🇷女性游行 抛开政治 仅仅谈女性权利 我居然在woman freedom的大喇叭声里默默流下眼泪来。
感谢世界还有角落还有人在发声。
ME TOO
看完这个电影真是热泪盈眶。
以下涉及轻微剧透。
首先是开头讲的特朗普,那样的丑闻下仍然当选了。
人们不以为然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大家觉得就算特朗普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足为奇。
或者说大部分男都如此,只是金钱让他们更加的放肆,不怕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
即使罪行揭发了,很多人也只会说,哎也就是私德有损,“但他是怎样怎样的人”。
反过来想,女性但凡有一点点的道德瑕疵,人们就会抓住而进行厌女狂欢。
大众对男性之于女性的伤害感到常态化,什么“男人有钱就变坏”是对于不道德行为的修饰语,甚至于犯罪行为的遮羞布。
社会告诉女性,你被伤害了是你的错,你的伤口是羞耻的。
所以女性首先会去反省自己,然后就默默的承受这一切。
她们羞于说出自己的经历,因为人们的关注点永远不是她们受到了多大的伤害,肇事者行为多么的恶劣。
人们关注的在于她们是否是完美受害者,甚至于整件事情中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行道德审判。
很好笑,受到审判的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
除此之处,还有那些在难以提供证据的伤害下,叫嚣着“等一个反转”的小丑们。
比如最后那位说“你确定不是她们自己想勾引电影界大咖?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我女我也”的女性。
例如电影里自称女性主义帮哈维做保密协议的女律师。
她们的灵魂好像腐烂了,被雄性主义吞噬了。
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这种“丧尸传染”的现实。
在男性主义占领的地球,成文的规定和不成文的条条框框都规训著人们,它们漂浮在空气里,只要你呼吸就会被占染。
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苏醒,大脑里会生产出抗体来抵抗环绕着我们的毒气。
再来看电影本身。
在叙事手法上,我觉得是流畅的。
很多人认为的缺点是念白式的推进方式。
看电影的时候也有疑惑这一点。
两个人站在那里讨论的时候有点点出戏,因为念白太像是后期配音,以及效果让人感觉两个人在演舞台剧。
其实这只是一个交谈,目的是讲述她们的后期工作方向和策略。
但总体而言,这样平铺直叙是容易让人理解的。
许是我见识的少了,又或是我的共情能力太强了,我己经觉得很痛了。
很多人觉得话题不够深入,不够惊悚。
想起上次看的 《Soho 区惊魂夜》那确实把我吓得不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想逃出那个房间,墙壁里地板里床上,全都有鬼魂按住她,逃不掉的噩梦生活。
Soho区惊魂夜 (2021)6.82021 / 英国 / 悬疑 恐怖 / 埃德加·赖特 / 托马辛·麦肯齐 安雅·泰勒-乔伊那是惊悚片所以那样表达不足为奇。
但在这样一部以都市新闻编辑为入手点的电影里,该怎么样可以更让人震撼呢?
我能想象现实一定比电影更加的残酷于压抑,但是想象力确实有限。
电影中有一个表达手法,描述女孩们年轻的时候。
那时候开心的在海边奔跑拥抱,在大都市的公寓里憧憬又志忑,年轻的生命对未来有各种期许。
可谁能想到等待她们是那样的未来?
几小时的伤害需要—生去与自己和解,又或许导致只有小半生能存活。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华裔。
不知道是不是更能感同身受亚洲人的生长环境,我好像更能共情她的那份痛苦。
她说她是移民家庭,所以从小被教育要低调。
她己经那么小心的去生活了,但生活的恶魔放过她了吗?
你的小心和善在别人看来只是更好欺负罢了。
哈维还说他不喜欢亚裔和犹太裔女性。
笑话,不喜欢也不影响他伸出魔爪嘛。
哈维以欺凌其他女性为乐,他就是爱看女性恐慌又无能为力的样子。
以妻子孩子发誓不会动手动脚,对于他,妻子孩子怎么会重要呢?
凌辱弱小而满足的变态心理,在本就小心翼翼的亚裔面前膨胀的更厉害了。
Zelda 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她听到 Chiu 的遭遇敢于第一时间与哈维对峙,并且拿出了罪恶的保密协议即使这会给她带来很大的麻烦。
这么多年了,始终如一的正义。
那个放下文件,说你要好好用它,然后背着包离开咖啡馆的身影。
坚定的身影经过偌大的玻璃离开。
她的保密协议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希望公司高管有所改变,哈维能去接受治疗,这样她们的沉默才是有意义的。
但事与愿违,十几年都没有改变什么,甚至约见心理咨询师都要哈维方同意。
好在因为她的坚持,最后重要文件能把恶人绳之以法。
说回Chiu,她找不到工作。
因为大家都认为那可是哈维,你为什么离开,她却没法解释。
从小到大的压抑,以及疏离感让她走进了孤独的死胡同。
有口难言让她几次都想结束生命。
她本可以不经历这些的。
就像记者说的,好莱坞演员尚且如此,那些公司职员呢?
那些千千万万个哈维温斯坦呢?
23 年监禁真的不算什么。
他是一个恶魔,但是这个社会体系更是一个恶魔。
法律不能保护人,反而能有不平等保密协议来害人。
各家公司的性骚扰投诉数量居然不是公开的,公平委员会的政策是把保护人的数据作为不能讲述的秘密。
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监守自盗?
一个人能够肆无忌惮的作恶多年,势必是社会的默许。
综上而言,可能电影的不够深入就是更多的在讲述哈维的惡,而不是社会的惡。
我们的世界不是科幻电影,只有一个大反派需要对抗。
或许说恶的是个巨形蚁群,看着是一个高大的恶魔,但实际是密密麻麻的个体。
恶的不仅是大魔王,更是那些默许着一切的帮凶们。
那种社会环境的压抑感没有拍出来。
显然每个受害者的“finally someone come ” 让人看的很难过,但是可能是以记者的视角出发,我们需要自行想象受害人有多么无助。
可能像是在火灾里被压住无法跑走,费劲力气呼喊却只能感到烈火烧尽每一块皮肤;又或许是被丢弃在了外太空,没有氧气没有重力,抽离感让人感受不到尚在生存。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可受害者却像身处孤岛。
其次,那种 Me too 的力量感表现的太少了。
是,有工作到凌晨的女主编,有勇敢而智慧的两位记者。
Ashely、Laura 最后勇敢的站出来让我哭得稀里哔啦的。
但最后上百位女性站出来 me too 只用半分钟交字表达完了。
我明白这部分不是电影主攻,且电影是根据书本来改编,但我总觉得这部分会让人更加感动。
或许是怕喧宾夺主,主次关系的问题。
其实电影也处理得算没有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这是一部剧情推进的不错的电影。
但girls help girls 的感动也更能体现两位记者与第一个站出来的人的伟大。
在想是不是可以加上百位受害者的游行示威纪录片在片尾会更好一切,不用太多,大概三分钟就足够了。
最后,感谢勇敢的人们,让人在不知道视觉为何物的世界里看到了黑暗与光。
我不一个勇敢的人,我佩服她们。
但我也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希望这样的电影再多些,去让人思考,去叫醒沉睡的人们。
或许我们力量甚微,不一定能做成什么。
但是不做必定是停滞和倒退,历史的发展都是波折上升的,沿看这条路,不放弃的走下去吧。
这仿佛不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我没有办法仅将其视作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愤怒和迷茫,以至于在看完后我没有办法抽离出来去评价它所谓的结构,或视听语言,或叙事节奏。
片尾关于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的后续都不能让我释然,而只不过是让人进一步看清这团笼罩多年的乌云的全貌。
片如其名,《She said》,整部影片绝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两位女记者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采访现场,与一位又一位女性艰难地交谈。
我只能跟随她们的视角,沉默又坐立不安地聆听里面大段大段破碎的回忆和陈述,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回避,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羞愧,但更多人痛苦,很多很多的痛苦,是跨越数十年都依然能让人在刹那疼得弓起身子的痛苦。
哪怕她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远离了那个酒店房间,远离了那个职场,远离了那个对她们说这只是工作的恶魔,但伤口依然存在,伤口还在代替她们被扼住的喉咙无声地呐喊。
记得里面一位受访者说,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家的沉默。
所有人的沉默,和那些精明到恶毒的保密协议,筑起了一道高墙,施害者被完美地保护在高墙内,而受害者在那一刹那也丢失了自己呼救的声音。
如同片里女记者说的,外面还有多少个韦恩斯坦,每天又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事呢。
我很悲观地想,在性别、权力、阶级仍存在的一天,这种悲剧便永远不会消失,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们也许仍只能靠说个笑话,或者穿两条紧身裤,来尝试保护自己和摆脱困境。
但仍希望,未来她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或者让她们的声音响亮到旁观的人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中规中矩;好久不看佐伊卡赞演戏,成熟了很多。
女主选的很差劲👎。这么好的主题竟然一个知名女明星都没有加盟出演。全程都是对话,没有原景重现。这不是一部电影,就是一部采访纪录片。还等着看庭审呢也没有。比《华盛顿邮报》拍的差太多了。
如果说《聚焦》是写给调查记者的感谢信,《她说》就是记录调查本身的血泪史。比想象中精彩多了,微言大义,暗流涌动,几处角色和真人的交叉给看得不寒而栗,甚至能看到理想主义者和世界对抗的流程细节,凯瑞·穆里根真的有点东西
这部片确实是聚焦之后,拍对调查记者如何写热点报道过程算好的电影。演员是最大亮点,几位演员的表现足够增加戏剧性,尤其是詹妮弗艾利。但是,我觉得,一部如此严肃题材的电影,在细节上一定要花心思,这电影有一场说是在香港一家小餐馆的戏,墙上和其他出现的中文招牌全部都是乱写的,有些甚至都看不出是中国字了…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以及中餐厅遍地的时代,犯这种低级错误真是给整部片扣分,尤其可笑的是在结尾出现的大红色中文的“她說”…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故意的了。
奥斯卡季政治无比正确且拍摄工整的八股电影
无聊得让人坐立难安。
克制又温吞,太收着了,失望。maybe政治无比正确的纪实意义胜于一切了…
“She said YES!”“我们只需要一个女人站出来。”将一段尘封于心的秘密暴露在文字中,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媒体人为了真相而不断奔走、搜索,这段经历太能打动人了。
这个事件当然该被记录 但拍得就乏善可陈 不过也比前几年的爆炸新闻好了
CM现在真是充满力量
一篇影响世界的檄文是如何写出的。
和聚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然好过爆炸新闻
属于是那种“懂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行,没什么看的必要”的电影
想起小学时看《法制世界》之类的杂志有篇关于被性侵女性不愿意站出来指控加害者的文章,还学会了一个词叫“桎梏”。
竟然没有讨论区???记者破案系列。两位女性记者,站在女性受害者角度,借住媒体平台揭露施暴者川普、哈维韦恩斯坦的恶行。然而在那之后,川普当了总统,哈维韦恩斯坦名誉扫地锒铛入狱。川普的事,当时并不知晓。哈维的事,娱乐新闻多多少少都有报道。抛开这些事件背后的zz因素,每一个施暴者都罪有应得,都该被公开处刑。顶着生命威胁仍坚持发声的受害者和报道者,都值得被尊敬。凯瑞穆里根,太有魅力了!她的低音炮,太迷人了!但老的有点儿快,明明是85年的,还不到40岁。老了也依旧迷人!啥时候吴签案能拍成电影啊。两位主演咬字都很清晰,可以练英语听力。
girls help girls的力量与联结有点太流水线了,苦难与抗争都显得非常单薄。
跟《聚焦》类似,更像一部新闻职场片,展现两位女性调查记者如何深入臭名昭著的好莱坞性侵案背后,艰难地揭露事实真相,最终做出了这个时代最振聋发聩的深度报道。从记者追踪事件的行动力、沟通力、抗压力,到技术处理报道稿件的职业素养,及至《纽约时报》这种老牌杂志的运行系统、工作框架和规范流程,皆树立了教科书级别的典范。#Metoo运动发展至全球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要感谢艾什莉等第一批实名站出来说出自身遭遇的女性。这些或愤怒、或悲伤、或恐惧的诉说,值得被更多人听见,更理应形成撼动整个性别权力结构的火种力量。
所以说工作中有靠谱的同事和团队多么重要啊。想要成功有他们的支持必不可少。这部电影本身更像一部纪录片,甚至如果是纪录片更好,拍成电影的目的大约就是给大producer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好莱坞真的好虚伪。
7/10根据真实故事描述好莱坞女性从服从挣扎到抗争男性性侵漫长过程。
#LFF 13 就电影本身来讲很失败,依赖对白推动剧情的电影总是让我坐立难安,就好像听有声书时必须盯着念书人的嘴,你在同一时间接收到的两条信息中有一条是几乎没用的,属实是脱裤子放屁。她说不属于大屏幕,更适合直接放到电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