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语言

Adieu au langage,告别言语(港),告别语言(台),Goodbye to Language 3D

主演:埃洛伊塞·戈德特,卡迈勒·阿德里,理查德·舍瓦利尔,柔伊·布鲁诺,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杰西卡·埃里克森,Marie Ruchat,杰里米·赞帕蒂,丹尼尔·路德维格,吉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再见语言》剧照

再见语言 剧照 NO.1再见语言 剧照 NO.2再见语言 剧照 NO.3再见语言 剧照 NO.4再见语言 剧照 NO.5再见语言 剧照 NO.6再见语言 剧照 NO.13再见语言 剧照 NO.14再见语言 剧照 NO.15再见语言 剧照 NO.16再见语言 剧照 NO.17再见语言 剧照 NO.18再见语言 剧照 NO.19再见语言 剧照 NO.20

《再见语言》剧情介绍

再见语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 ——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流氓师表爱情可以分割吗杨五郎血战青盐镇地底怪物神探默多克第七季因性而别动物本色第一季姜饼杀人狂最后的审判米兰达第三季双甲路边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球定江山我女朋友的男朋友2许你一诺千金封神:妲己香烟和热巧克力塑胶情人邪恶第四季留级之王2坚强的心境界战机极钢的装鬼孩子在那我在这女优,摔吧!王者天下第二季恶狼别有用心的单身女伦巴曼谷杀手奥玛

《再见语言》长篇影评

 1 ) FIFF26丨DAY5《再见语言》:人类的世界是一片森林,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狗懂得这份奥义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再见语言》,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超出欣赏能力范围的电影。

绝对没有任何想给差评的想法,但也真的是共鸣不来。

空地戈達爾不僅書寫了「電影史」的過去,也「書寫」著未來。

George戈达尔千禧年后最佳?

Pincent第一次大银幕看戈达尔,第一次看左右眼看到不一样的3D画面呢一桶猫一部非常彻底的实验电影 探讨影像语言的更多可能性 充斥着各种奇怪的段子、随意的手持摄影、肆无忌惮的色调、分离的声画 确实很难看懂 但戈达尔的先锋性不可否认 需要把声和画拆开来理解 甚至现在的3D技术也无法完全消化这部电影Joeyside无法评价,我只能说戈达尔像个中世纪的神棍在装神弄鬼,身为一辈子土逼屁民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电影之神的代言人。

穿插的历史影像,一度让我以为耳机坏了的左右抽风声道,以及身为色弱都觉得饱和度爆炸的3D炫彩,切割的3D影像作为一种实验早已有之,但如果配上戈达尔的电影哲学,是否就加上了痛苦才能刺穿现实的意味?

还是看看近处会说话的狗吧,或许他只是想简单地说「CINEMA,MORE THAN A LANGUAGE」子夜无人我的意见并不重要,戈达尔自己玩得开心就好。

Run Erika Run这一个叉是给我自己,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为零。

约克纳帕塔法在寻找不到“能指—所指”关系的时刻,我痛恨脑子里一团浆糊的自己。

#FIFF26#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电影或哲学?

这是戈达尔的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电影和哲学/诗之间是有区别的。

电影的基础维度是不可触碰的、叙述性的空间;而戈达尔的尝试既不能用实验概括,更不能用电影的逻辑理解,可以说戈达尔在“反电影”,他试图用哲学的展现方式展开影像,“再见语言”也是在这一维度下的提示。

这样的尝试很可能是失败的,电影的肢解现场很难达到电影的效果,电影文本的剪辑更像是给观众开了一场哲学研讨会。

 3 ) 《再见语言》截图与台词

———————————————————————————————————————————

 4 ) 自由的灵魂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正如其所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当然,在这样一部的尖端前沿实验作品面前,你与其试图去寻找它的意义、定义和确凿的指向,还不如放空,单纯面对一种直接观感的体验。

毕竟一方面,此片完完全全的游离于既定的一切影像公式、视听经验之外;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艳丽、凌乱、茫然、刺目和流离失所,又在声画中尽情嘲讽和诗意的呈现。

用虚幻的意向去指代实在的事物,或者相反,虚实交错,另一个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再见语言,更像说是再见人类。

如一段画外音所说:“你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就回归了。

” 如此自由的灵魂当然超越了一切。

也应当保持永恒的敏感和尖锐。

电影语言,语言,规矩,人类常识,行为,于他而言已没有意义,就是这么任性。

正如并不用刻意去解读一种装置艺术,甚至无需评判,如果你无法强烈融入共鸣的观感,只不过说明你和创作者不是一个向度的思维模式,并无更多比较、预设和结论。

《再见语言》中,断裂画面,镜头时而鲜亮、时而乱,刺眼、无关联、极致的错位、无意义语言,一段诗性的漂流,一段镜头的颠倒乱晃,一段躁点和屏闪,颜色千变万化,或一段黑白,毫无规律,只剩节奏,情绪,和理性的幕后编码。

影片的旁白继承了戈达尔70年代的存在主义和左派政论风格,所谓“不是拍一部政治电影,而是带着政治性地去拍电影”。

即使已经触摸一种表象下的本质,说出理念同时,也并未能够彻底告别话语。

突如其来蹦出来的音轨,说极权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和平年代的剥削,说马基雅维利,索尔仁尼琴,俾斯麦和希特勒,说核能,转基因生物,纳米技术,广告宣传,恐怖主义,说我们的和平和发动战争并无区别。

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并说去美国,获得一些廉价的垃圾。

而手持iphone的人,说你查google去,说我们被这只怪物抓在手心。

影像层面,是各种片段的组接,如我们日常拿着iphone或其他移动设备随时可以来一段的视频拍摄,类似于朋友圈的实时短视频。

肆无忌惮地把电影语言的规则打个支离破碎。

又一一表现了科技、数码、网络、移动设备对肉体和精神的刺激体验。

而最醒目和宁和的片段总是关乎一只狗,其以最自在的姿态,不断的穿插在镜头内外——在雪地里打滚,草地里奔跑,顺着河水漂流而下,仿佛达到了另一个自由的彼岸。

比一般的作者电影更为彻头彻尾的作者化,也更为的自由纵横,无所顾忌。

这一切,依旧是戈大师的终生特质,而其对时代及媒体近况的反讽,更是延续了近几年《电影史》、《社会主义》老辣的表达。

其对电影语言无休止的创新、舍弃和摧枯拉朽的改造,同时,也是集成了他一贯对观众刺激、折磨和从不在乎的态度。

他甚至还常对观众说:“你们人来的太多了。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

你们在干什么?

”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经由大众传媒无休止的洗脑,重塑观影经验已经不可能了。

正如人类在习得语言和经验之后,已没有可能再获得真正自由的灵魂。

在不可遏制的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叙事语言一边倒情况下,再接受戈达尔这种另类表达的土壤也逐渐消弭,终将消失殆尽。

而片中却仿佛宣言一般的说着:“我们必须要走到最后,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活着”。

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实验精神不老,一个时代或许还并不算彻底结束。

 5 )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失声 卡带 重复 滤镜 模糊 清晰 摇晃 做梦 彩色 黑白 戈达尔称为实验电影的原因是在精神病院拍摄了一群冷静的天才的缘故吗?

哦不是,导演才是不小心从重症监护室跑出来的那个人。

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和这部戈达尔的再见语言都拓宽了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最初的想象边界。

这部戈达尔感觉更像自白派的卡拉克斯。

把诗用最直接的方式用摄影机呈现。

也就是“拍诗”。

没有任何诗意的诗,就是哲学。

本片就是如此,没有任何诗意,用cult的镜头充当哲学性的符号。

凝炼了无数命题和思想的结晶,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让我完全来不及接住而去吸收。

画面与台词的莫名无联,不断放大割裂感,加大伪和谐力度,更像是一种没有声带的呐喊。

内心却充斥满足。

缺乏想象的人们,于现实中避难,文学探索实验。

描绘非洲的概念,镜头转向的是充满滤镜的鲜花丛。

法律,如果否认自身暴力,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否认把自身变为国家机器的事物。

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视自己有理可依则是欺人更甚。

战争不过是社会与国家之争。

捡了一个破烂,它是哲学,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目光一旦被他人锁定,他便无法思考,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限和零,不,是性和死。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6 ) 想象自己还是个小男孩,我们看云的形状

重看。

好多年前看的,觉得一定有很多没看懂就翻出来了(主要最近工作不忙……超强的实验性和力量感……看戈达尔的片子,趣味之一就是能够自然沉浸于那种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因为有些看不懂…)的魔力中,你还要努力跟着他的思维节奏跳动,因为彻底摒弃掉了拍电影要去叙述一个完整情节的意愿,不要讲故事,不要你评论。

特吕弗说戈达尔,傲慢无人能及。

因此他也完全不在乎观众跟不跟得上他的思维了…对他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正是无所拘束地输出观点,立场,思辨性,令人着迷的法国存在主义的思想,就像他自己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后来我发现一边看的过程(即便有些地方看不懂)可以教会我如何保持专注。

一个神奇的吸引。

再见语言: "也许战争,只是对他们来说结束了。

哲学家被他人的存在烦扰 觉察符号的革命性力量。

在如梦的雾中,河流依然沉睡 它了解自己比我们了解得清楚” “并不是动物盲目。

人被良心遮蔽,无法看清世界。

里尔克写道,外界只能通过动物的目光感知。

达尔文引用巴夫,坚称狗是世界上唯一的爱你胜过爱自己的动物。

” “只有自由的生物才能与彼此陌生,他们有共同的自由。

但正是自由让他们分离。

”“想象自己还是个小男孩 我们看云的形状 还是女孩时 我们……”“你还年轻,处于你美丽和力量的高峰” “我们不再彼此相爱,从未彼此相爱” “神话详述英雄的诞生,浸于水中,这样表现诞生的手法,与梦中相似”“男人是什么?

城市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

”“这故事并不悲剧。

没有巨人的笑声,或是冷漠的细节,详述他们病态的爱情 ”

 7 ) 叙事文学的探索实验

埃涅阿斯离开特洛伊前往拉丁姆是得到了他的母亲维纳斯的指引(另外还有宙斯、阿波罗的支持),维 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中让埃涅阿斯从先知的预言中得知了他的后代凯撒和屋大维将建立罗马帝国 ,与此同时,凯撒身在危难或要实施计划时也总是像埃涅阿斯一样提起祖先维纳斯之名。

但是这不是祖 先之名作为旗帜。

与其说,这一招往往真能起到震慑作用,或者说这些英雄把出身记得很清楚,所到之 处出身总能作为一种显赫的证明让人得到尊重;莫若说,这种出身是通过走过一条桥梁而获得的,是被 “忆起”的,换句话说,在实际情况中,它是一种民族谵妄,是一种重构——正如尼采后来自称凯撒· 尼采——这是他在前者把箭射落的地方又捡起了这根箭,重新射了出去。

并不是有某个指引者为人指明 了道路,而是说这个人的道路与先前的道路之间打通了。

某个永恒之物“引领我上升”是后来的宗教用 语,是让某人成了化身之后的事情,是种单纯地僭越和挪用,强调血统、遗传、家族纹章和门第的时代 来了。

例如但丁就是用维吉尔武装自己,他之所以能够活着在地狱和天堂走一圈,是因为有死去的维吉 尔的陪同。

埃涅阿斯和凯撒那里的情况是,他们以一己之力创造了神话;但丁那里的情况是,他神话式 地制造了一己之名义。

前者是个全力以赴的过程,后者是个无能为力之时的手段。

前者虽然提到祖先之 名,但那是死亡在强有力的脚步中共鸣,所谓祖先其实并没有名字,也并不是什么存在,没有那样的作 为原因的主体;后者总是要先认一个导师,让自己的脚步合乎名义和真理之后,再懦夫般地寻求普遍认 同。

在前一种情况下,歌德敢于让浮士德与魔鬼共鸣,浮士德其实是跳着魔鬼或死亡的舞步前进的,并非什 么永恒女性的引领。

在后一种情况下,普希金在《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中虽然按照约定置身于与爱 友的结合之地了——这个过程并不是叙述的重点,再次结合这个重大而熠熠生辉的事件也不是重点,它 居然甘心退到幕后,退居其次,重点在于——诗人自己仍为死亡痛心不已。

前一种情况是叙事文学,后 一种情况是抒情诗。

尼采认为如果把歌德称为抒情诗人,那就大大贬低了他。

在前一种情况下(叙事文学中),事情马上成为万物对我说话,而我回应他们,万物和我总是能到达那 个打通道路后结合的地点;在后一种情况下(抒情诗中),唯一说话,唯一在运用语言来对万物施恩或 感到内疚的是“我”这个主体。

戈达尔的《再见语言》中有一句旁白是“这是狗讲述的故事”。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这是狗拍摄的电影 ;或者,我为狗而拍摄电影(我为狗写作);或者,狗命令我写下、拍下这些;或者,如果这不是一条 狗的轨迹,别的东西凭什么让我在这里那里看着、思索着,并且在沉默使使用语言呢?

;或者,你,人 ,凭什么认为我的这些旁白、台词,这个不是剧本的剧本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被一只狗传达和授权的 ?

电影开头通过索尔仁尼琴的读者提出了“文学探索实验”的概念。

叙事文学其实就是文学探索实验—— 人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出一个字来(既然我已经被打发到沉默中)。

德勒兹&瓜塔里:我们甚至为动物 本身思维和写作。

《再见语言》这样的电影就是文学探索电影,文学探索电影的叙事所讲述的是为了 动物正在说出一个、两个句子的故事。

在这个电影中,伤感是人类的调色盘上的色调,而存在于狗的讲述中的世界的色调则是明艳动人、充满 生机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狗知道的那些东西,总是面临深渊,人画不出画来,因为他之所见只是他所不 知,而叙述者知道这条狗总是知道点特定的真相。

叙事——这里指的只能是一种事物对我说话而我回应 事物的语言——因此正是那个结合点,那道被打通的桥梁,它像一只狗穿过深水、涉过河流、钻过长长 的地下洞穴,经过四季,从死地而来,从生地而来,用灵敏的嗅觉,翘着它的鼻子,找到了我;我也翘 着我的鼻子从死地、从生地、在四季交替中,涉过冥府的深水,俯身地下室,摸到了它的身边,我的鼻 子——它就是一场文学探索实验。

我们把这个文学探索实验的作品作为一个结出的果实挂在最高的树枝 上,置于最高地位,安放在五彩斑斓的森林中心,这里是没有伤感的地位的!

这里色彩焕发,万物呼吸 ,时间还有流逝的能力。

这是这条狗获得的回报,也是我们共同的收获。

这个事业的成绩就在面前。

这 是我们要抒发的感情:无价的感激!

无上的赞美!

在叙事文学中,我们需要抒发的只是这点:小狗,看 看你都做了些什么!

就凭一只小狗,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

——根本不是别的。

我们去打仗了,我们何时回来呢?

我们的狗不问这样的问题。

这种情不是我们抒的。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何时不是带着我们的狗打仗的?

“这种女人也许让某种动物拖走了。

从前希腊时代它叫金牛座。

不,今天它叫动物。

” 从前,是宙斯诱 拐了欧罗巴。

从前还有维吉尔引领了但丁。

今天,动物拖着我们走。

这就是叙事文学发生的 事——这是“思维”发生的事,冒险发生的事。

从歌德到尼采,到德勒兹,然后在戈达尔和我们身上发生的事。

 8 ) 戒电影的电影

在法国看电影十多年,第一次碰到有人电影还未过半就退场的。

再见语言,叫再见电影才对吧。

可以用来戒电影的电影。

肢解画面,破锣配乐,不如不要3D的3D(产生斗鸡眼效果的3D,只能单眼看,或是两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底片坏掉那样的色彩。

都解构完了,可毕竟不是60年代了,还以破坏为乐,有破而无立。

宁愿相信再高深的道理都能用平实的形式表达出来,何必炫技,更何况还谈不上炫技。

大师玩扮猪吃老虎,虽然还有人捧场,终究降格。

p.s. 纯个人感受,看完头疼欲裂。

忙了一天,特地去的提前首映场。

片子连片尾字幕都不好好出,搞得机器卡带似的,就黑幕了,大家习惯性要等片尾字幕都结束再走,等了5分钟,没有继续字幕,也不亮灯,观众只好手机照明,摸索出去。

 9 ) 告别语言

八十四岁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又出新作,且使用当下时髦的3D技术,题为《告别语言》(Adieu au Langage)。

在伯克利初看,因复杂声像对感官和智识持续冲击而略有点云山雾罩;在芝加哥再看,对其影像、政治、隐喻之丰富性体会更深。

有些电影,每多看一次,观影经验和思考都会更丰富,戈达尔电影尤其如此。

他总在实验新电影技术的表达可能性,从六十年代的宽银幕到八十年代的录像,从九十年代的数字到新世纪的3D,不断更新人们的媒介感知,且是在基于使用与好莱坞相似技术、创造出完全不同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

如《告别语言》中的3D,绝非好莱坞商业电影制造同等距离立体幻觉的工业模式,而是有时2D,有时3D,有时2.5D甚或3.1D,空间可扭曲,左眼与右眼看到的影像可能不同,可造成类似叠印效果。

声音也与影像呼应,有时2D(单声道),有时3D(多声道)。

色彩亦然,有时黑白,有时彩色,有时夸张浓烈录像色。

不断提醒观者:所有一切,都是通过摄影机机制被人为构造,不仅是机械复制,或再造银幕上封闭的虚幻现实。

《告别语言》有“去人类中心”视角。

主角之一为他的狗Roxy。

狗与自然、花朵、湖水、树林一起,听无声的语言。

戈达尔说,人类被意识蒙蔽,反倒不能如动物那样理解世界。

故,要“告别语言”,但显然无法。

旁白充满语言,还开俄罗斯的玩笑:“俄国的雪茄比美国的健康,因为里面几乎没什么烟草”。

革命与反战,是戈达尔电影中常见讯息。

片中他提到毛泽东和格瓦拉,影片开头和结尾用六十年代意大利工人抗议歌曲。

又一如既往顽皮搞怪,结尾鸣谢从弗洛伊德到乔治桑……等哲学家、作家、画家、音乐家…也列出拍摄中使用的不下六、七种不同形态的照相机与摄影机,令家庭作坊和工业模式的电影制作共存。

 10 ) ::

“先生,有没有可能得出一个描述非洲的概念?

” “哲学是一种存在,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时,此存在也假定除它以外的其他存在成立。

” “并不是动物盲目,人被良心遮蔽,无法看清世界。

里尔克写道:外界,只能通过动物的目光感知。

” “使用语言,就会有东西出现。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中,尴尬的那部分,会出现,它与纯粹自由相对。

我在说话,主语;我在听,宾语。

……” “自然中没有裸体,动物没有裸体,因为他们生来裸体。

”51’ “有些人从河中知晓了特定的真相。

在如梦的雾中,河流依然沉睡。

它了解自己,比我们了解得清楚。

已经来到了河边,可在这,什么都看不清,我们只能看见深渊。

迷雾让我们无法看得更清楚。

那时在画布上,不要画我们看见的事物,因为我们眼中空无一物。

也不要画我们无法无法看见的事物,因为我们只能画眼中所见,而要画我们没能看见的事物。

克劳德·莫奈”

《再见语言》短评

80岁的法国大爷,每一个镜头都在对观众说:“你们些个白痴。”打上五颗星,说明我真的没看懂。

4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属于看不懂里很难看的那种科属。字幕时间轴不对太痛苦,每时每刻都在考验我只能听懂零星单词的法语水平,也因为随时都在准备着调字幕,所以居然没有快进没有睡着……

8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再见,戈达尔

13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我无能

14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碎片化的哲学更像是卖弄,讲了很多疯话。一个引用还出现了明显错误。总之,艺术品来说,放展上,说得过去;做成电影,倚老卖老卖名气,实在不厚道。

17分钟前
  • Eire
  • 较差

怎么有7分的,= =,有人能真的看懂这部吗。。特别是重影3D那里,眼睛都要瞎了,陆续的有人退场,好吧是我太肤浅了。。先锋实验电影

21分钟前
  • 一粒傻白不含糖
  • 较差

戈達爾不僅書寫了「電影史」的過去,也「書寫」著未來。

26分钟前
  • 空地
  • 推荐

极不舒服的观影体验!疙瘩是把电影当作诗来表达了,但看起来太痛苦了!

29分钟前
  • 隐遁
  • 较差

如果导演不是戈达尔,拍出这种电影早被骂死了,影评人也不敢评价大师的电影,看了先鼓掌在说。

33分钟前
  • 烟花易冷
  • 还行

3.8 疙瘩~

3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混乱不堪

38分钟前
  • 樹の海
  • 很差

所谓“敌视观众”,告别语言也告别了电影语言,构图、画质、色调、剪辑包括声音都刻意颠覆规则,3d不是为了合成立体而是制造分裂,用尽各种打碎安全感的方式让观众不适。但没有叙事却是有结构的,人本主义和权力诗学。也的确只有大师才能这么玩。

41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一次列维纳斯式的“再见”,延续《电影史》的影像历史书写,大大小小的屏幕成为电影。再见寓意死亡,涅槃后重生。摄影机无目的的运动表达失去逻辑的电影语言,也展示着影像本身和历史的流动性。

42分钟前
  • 蓝精灵🍓
  • 推荐

我喜欢晃动的思绪,岸边摸不到的颜色混沌,还有交换前后左右顺序的交谈触摸。我们面对面看着彼此,我们不是我们两个人了。

47分钟前
  • 宇宙未曷
  • 推荐

文史哲彩蛋構成的影像論文,還有老人家拍的劇情片部分當甜品,片長短但很豐富。

48分钟前
  • 過客
  • 力荐

类似于杜尚的马桶的电影么?

50分钟前
  • leemajia
  • 很差

电影反对艺术还是艺术反对电影,而艺术是为了带来愉悦还是带来不顾及接受者的现实语言,如果你还没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这部反“电影”的电影适合去严肃思考一下

51分钟前
  • chaokunwang
  • 还行

电影院重看,戈达尔拿 3D 和人眼玩物理叠化,两处运镜都惊呆了。

53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力荐

这辈子是看不上3D的咯?

54分钟前
  • Claudia
  • 还行

裸体是一种苍白但奏效的反抗

57分钟前
  • 4hood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