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电影出品时间前后相隔十年,都是讲小人物为理想在现实里挣扎,普通父亲强撑一片天让孩子学琴的故事,前者做琴,后者学琴。
《钢的琴》里的父亲下岗后又妻子又跟有钱人跑了,为了让孩子能够继续钢琴梦并留在自己身边,买不起钢琴的父亲拉来一帮人马,倾尽全力打造了全钢的一架钢琴。
《和你在一起》里的父亲,当年在火车站捡到一个弃婴,弃婴身旁有一把小提琴。
父亲刘成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执意把孩子拉扯大并培养成一名琴童。
为了让孩子成功,带孩子到北京拜师学艺,孩子先后被大城市的炫目迷了眼,在最后时刻放弃参加比赛的机会冲到火车站为父亲演奏了一首柴可夫斯基D小提琴。
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就叙事手法而言《钢》更炫,从感染力来讲《和》更胜一筹。
1、立意相似《钢》中偷琴、做琴、终止、继续、完工,成为一条主线。
侧重讲怎样做钢琴,把做钢琴中“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演绎,给打造钢琴抹上了浓笔重彩的悲壮。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小圆父母亲之间对于小圆的争夺拉锯战。
钢琴则是法码。
小圆父母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小圆爸下岗后凭力气勉强户口,小圆妈改嫁给一个卖假药的。
虽然小圆爸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真的打造出了一架钢的琴,小圆坐在钢琴前却是一句怀疑的话“爸爸,这琴能弹么?
”小圆爸到底输给了小圆妈,没有打赢这场战争。
理想主义到底又一次在现实面前败北。
《和》侧重讲怎样学琴。
小春对音乐的热爱经过三个阶段:最初源于对母亲的思念,父亲说那是母亲留给他的遗物。
于是背琴和父亲来北京拜师。
第二阶段是江老师传导给他的理念,不能为了母亲而拉琴,而是有了音乐会觉得生活很美好。
小春在这个阶段真正爱上了音乐。
第三个阶段是余老师用小春的身世点拨他,要懂得感恩,音乐不是炫耀技巧,而是要融入感情。
随着小春在火车站为父亲拉响一曲老柴,剧情推至高潮,小春站在一个比音乐比赛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伴着感恩之心完成了演奏,真正爱上并且理解了音乐在自己心中的份量。
两位老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江老师是理想主义者,音乐理想被现实空间挤压到破旧小屋里。
现实主义者余老师善于攻心,在这个社会上如鱼得水。
林雨与小春最后也分别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一个耍心机,在比赛前大打心理战术让小春主动退出,一个放弃比赛选择去车站为父亲拉奏一曲报答父亲,做江老师一样的人。
2、三角形的人物层次结构有趣之处在于,两部影片的人物构成也很相似,都存在一个三角形结构:父亲——孩子——类似于母亲的女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安排也许都是出于同一种思路:母亲角色的缺位,让孩子对于音乐有了更为强烈的依恋与更为敏感的心灵,同时也在剧情中强化了戏剧性,凸显了父亲在孩子的音乐道路上的决定性作用。
《钢》中秦海璐所饰的角色简直是熠熠生辉,从形象塑造到表演两个层面,都非常生活化与立体丰满。
《和》中的莉莉这角色当年看的时候真是没搞懂她到底是干嘛的,现在懂了,不过这类角色如今也显得太过时。
同时有些单薄与脸谱画。
如今再想找到一个傍大款又心地单纯到有点弱智的小姑娘只怕就难多了。
于是在今天看来显得更为很脱离现实。
这两个角色也都有可爱的相似之处,都是不懂得计较细枝末节,因为爱情而神魂颠倒、迷迷糊糊的小女人。
《钢》中的小女人继续爱情,《和》中的小女人走出上当受骗的爱情重新开始一种本真的生活。
无论是继续还是走出爱情,她们的迷迷糊糊,都是面对现实生活所做出的一种消极抵抗——像《钢》中小圆的母亲那样嫁给一个卖假药的,像《和》中小春的亲生母亲把孩子扔在车站,都属于现实的选择,这种选择无可厚非,甚至在现实中实在是太多,多到我们已经懒得去再看一眼,然而为了爱情或者为了理想而迷迷糊糊的小女人反倒更为可敬可爱。
扯远了,但秦和莉莉真的让我联想起那个怡红院里人来疯又率性而为的芳官童鞋。
《钢》与《和》的父亲形象倒很相似。
都是不肯在现实面前低头,把理想拱手交付出去换的人。
这两个角色都塑造得很成功。
很爷们。
小春和小圆两个角色就天差地别了——这也是我认为《钢》的弱点之一。
小圆的戏自始至终没有充分展开,只是作为彻底的陪衬,简直就是道具一般。
她对父亲制琴的过程基本上没啥主动的交流,坐到钢的琴面前也没啥感动,于是钢的琴的制作过程中,她就像个局外人。
这种核心人物与剧情的疏离让我很惋惜。
本来在这个环节上是可以稍稍展开,并且可以很出彩的。
当然,《钢》也刻意在试图表现一种粗线条的生活方式。
所以弱化了这些细节。
小春的角色由唐韵饰演,这个小男孩的表演简直是精彩绝伦!
他现在师从一位钢琴名师继续学琴。
他的表演张弛有度,那份对美女姐姐纯真的懵懂像极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孩子脾气的任性、因爱音乐而滋生出的高傲率真又表现得相当真实。
最后一场在火车站的表演挥洒自如,真挚、投入、自然。
此外,《钢》的表现面比《和》更为宽广一些,是一组社会底层人物群像。
这群江湖好汉在一起喝酒称兄道弟甚至造钢琴,让我想起列宾一幅画《查波罗仕人写信给阿波罗王》。
这群好汉不是在造钢琴,而是在为小圆爸打抱不平。
他们不是在完成工程,而是在挑衅现世功利的价值观。
他们明知这件事情之荒诞,但也是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来刻意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厂子解散了,他们从此沦为社会底层,但手艺还在,自己仍是集体的一员,而没有被这个社会遗弃。
炼钢琴的地点也很有讽刺意味,破旧的工厂大门打开,一群曾经的主人气宇轩昂的走进去,完成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3、配乐《钢》的配乐一响起就把我逗乐了——俄罗斯的柳别乐队,我很喜欢。
沧桑沙哑的嗓音正好给一群江湖好汉鼓劲的。
此外很多桥段的配乐都极其富有喜感。
比如苏联歌曲(一片黑暗中小圆爸独自拉奏《山楂树》,工厂大门打开,秦海璐走来靠着小圆爸,后者回头说“我终于可以娶你了”)、老掉牙的情歌、打造钢琴中的配乐及镜头切换都很精彩。
这给影片披洒上了悲壮色彩。
属于小圆爸那群好汉,包括那位工程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工厂正如他们逝去的青春一样变得残破不堪,那象征国企辉煌的两顶大烟囱终于也被炸掉。
那个国营老厂子的辉煌时代就这样被埋葬,他们是唯一一群围着墓地唱挽歌的人。
葬礼结束,生活还得昂头继续。
《和》中的配乐我就更外行了,我说不出那些曲名,总之是觉得每首都很贴切的。
《钢》中的配乐更喜感,就感染力及与剧情的融合推动而言,《和》更胜一筹。
看到片尾又不掉泪的,I服了YOU。
按说我泪点不太低。
《钢》的结尾稍显苍白无力。
那个小女孩坐在钢琴面前之后的配乐太过平淡——导演是刻意要用平淡来表现这件事情的悲壮——理想主义到底被现实主义所打败,小圆爸倾尽全力也没能扳回败局,用尽所有努力最后换来的仍然是一个零。
不过这个作为电影结局是否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一点呢?
能否让这个零更具有份量些呢——哪怕它仍旧是一个零?!
4、叙述语言作为十年后的电影,《钢》的叙事语言更出彩,很多逗贫嘴片段具有喷饭级别喜剧效果。
《和》的对白稍显僵硬。
十年间电影语言随着生活层次的丰富而丰富起来。
显然小春当时所处的环境也不可与小圆相比。
这个只能说是十年间社会变迁造成的啦。
5、影片画面《钢》的影片拍摄角度、色彩更为饱满与丰富,特别是在破旧厂房的背景下更具有油画感。
《和》的背景是老北京四合院,像是水墨画。
写累了,就写这么多吧,反正外行,纯瞎看的。
理想主义的悲壮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弹、枪和情感、琴弦——再看《和你在一起》导演: 陈凯歌 主演: 陈红 王志文 程前 上映年度: 2002影名: 和你在一起语言: 中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imdb编号: tt0332639又名: Together昨晚又不好意思地温习了一遍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脉脉人间情感直入人心,陈导在这部片子中,几次将音乐与世俗生活的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一种相孕相生的谐和美。
音乐在这部片子中显出其本质上的高贵,它没有脱离生活,而且来自贫贱却不卑微的下层生活,它像主人公刘小春那样,成长并忧愁着,却最终以情致胜。
剧中有一段对白,十分有意思,陈凯歌饰演的俞教授对他的学生林雨说:“都对,就是不好。
音乐里没有感情,就像枪里没有子弹,没有子弹怎么击中别人、征服别人?
世界上唯一不能赠送的就是感情!
”恰恰这段话摘抄在我的小笔记本中,上一次浙江艺术学院的张铭教授在讲座上讲过这一段,我着字着句记了下来。
他还讲到过李传韵,如何凭着刻苦努力坐上美国交响团第一把小提琴的交椅。
他曾说过,检验一个小提琴手有无真功夫,让他演奏一曲巴齐尼的《妖精之舞》即可。
我听过此曲,帕尔曼也曾演奏,声情并茂,将琴弦与灵魂完美的结合,以飞快而精准的拉、拨、跳、滑等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李传韵客串了音乐家汤融,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出现在镜头上。
音乐家背后的辛酸与勤勉在俞教授的寥寥几语中尽现,事实上是,绝大多数有功成名就的音乐家背后隐藏的是一部几近扭曲的“变态”屈辱奋斗史。
有看过另一部澳大利亚影片《闪亮的风采》的朋友,一定不忘主人公十几岁登台演出,为了夺奖,在父亲的逼迫下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最后闹得精神分裂。
学琴的孩子苦吗?
大约也是苦中有乐,当他们背着琴箱在大街小巷穿进走出的时候,那是一种优越身份的象征。
在中国大地上,人们总是注重身份,而忽略实质。
而陈导在片中,就一针见血:音乐没有贵贱, 只关乎人的情感!
先不说刘小春从小镇跟着父亲到北京拜师学艺的艰苦过程,从他身边反映出来的这个社会来看,虽然每个人在地位上有所悬殊,但在他们身上反射出的光芒都是有关乎感情的。
比如陈红饰演的莉莉,她身份地位不高,甚至引得一些观众对其职业的厌嫌,但她对刘小春的感情是真挚的,就如同姐姐对弟弟的那种情谊,特别是她身上包裹的五光十色被这样一种纯情摧毁后所表露出来的脆弱,是其内心深处情感的外化。
她叫刘小春来拉琴起初只是充当一种个人生活的气氛点缀,而后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对自己那种母爱似的感情依托后,她对音乐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崇敬”,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小春教会了她心灵的净化和蜕变;再比如刘小春第一位老师——王志文饰演的江老师,表面上看来是一位邋遢不修边幅的穷酸知识分子,但其对大学时期一位女同学的恋情至今仍深埋心中,愧不当时向其求爱,他给刘小春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我可以教你学琴,但是不能保证你成功。
他对刘小春的爸爸刘成易师学琴的做法虽有不甘,但不得不自愧弗如,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割舍不下而耽误了他的前程。
说明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演员中,我很喜欢唐韵扮演的刘小春,据我了解他从小学琴,和主人公有着同样的经历,而今他师从陈美的老师林耀基,向着更广博的艺术领地大步挺进。
难怪在影片中他拉琴的神韵那样逼真,原来都是真的,陈凯歌虽对其演技上没有过多的要求,但仍然觉得他那种纯真的表演才更贴近现实。
刘佩琦是我在大陆演员中较喜欢的一位,他的表演融朴实与真挚为一体,常常将生活中那些平凡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
除开演员们的表演,单从故事情节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色,甚至有点老套,这种情节的铺设有点讨好观众的胃口。
中国观众最喜煽情,八十年代老是围绕“弃婴”、“知青”等题材来展开,现在煽情改变了方向,不单单是电视剧电影了,而改投“选秀”门下,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活生生的现实。
在影片的最后,那个“秘密”总算是被点破了,刘小春是个弃婴,在车站被刘成捡来,因为身边放置了一把小提琴,便从小让他学琴,不负丢弃之人的心愿。
陈导的表现形式可圈可点,他把这一段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拼接在一起,现实采用全彩,而回忆采用淡彩,两者有机的融合一起。
此时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的第三乐章轰然响起,音乐的急遽跳停产生的那种震憾美是无法比拟的。
本来第三乐章欢快、活泼,极具俄罗斯特雷巴克风格,展现了当地人民节日欢庆的场面,而在此处它恰好的反映了刘小春对刘成那种泉涌喷薄的感激之情。
刘成13年前在车站抱着襁褓中的刘小春四处呼喊的场景沉浸在低幽美妙的旋律中,而刘小春找到正要在车站匆匆离去的父亲为他演奏这一曲时,陈导将两个场景结合得十分完美,一个是比赛现场的宏大气势,一个是车站里沉浸在浓浓离别之情的独奏,像是烘托,更是对比,只有懂得感情的人,才能完全的占领观众的心。
陈导的聪明,恰恰是他将舞台与人生与现实结合在一块儿,令古典音乐显得不那么生硬刻板,而成了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
他把艺术透过镜头强烈的反映出来,尤如在观众心中挥舞着巨锤,当音乐结束,镜头一下子暗了,停顿了三秒钟又缓缓亮起来,这一处理使整段激昂的情绪得到了小小的停顿,仿佛整部影片也随之呼吸了一下,观众也暂时缓解了一下自己闸泄似的感情。
凡是真正懂得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的影片,下过一番苦功的影片,都是好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把琴,颤动着艺术的灵魂与性情,或者是一把枪,装满子弹,征服你,或者我。
8月11日
2009年看了这部电影,初一,拿着二手小提琴去拜师,被九岁男孩嘲笑没有琴箱,一头热血被冷水浇停,再不肯去上课。
现在想想,可笑。
时隔九年,已经把自卑当笑话,可惜。
这部电影看了又看,每个镜头都美到我心里,看完的激情可以盖一栋楼。
人总是要被什么东西牵着走才行可想活成王朔笔下的方枪枪,难。
非常喜欢王志文
一位没有血缘、不懂教育的乡下爸爸,却坚守简单信念“和孩子在一起的小提琴就是他父母的心愿”,遗弃哪怕是有苦衷的,他在收获孩子带来快乐的时候,选择倾囊奉献自己的生命能量;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却充满独立与个性,这两位人物的塑造始终震撼着我!
从火车站他给莉莉拉箱子意外获得报酬,到后来给莉莉拉琴惊讶她随手给出的50元,来自乡下并不富裕生活的他,从没有自卑或投机取巧动过歪心思,才有了后面机缘巧合一气之下卖琴给莉莉买了2万7的大衣,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在细致地呵护来自她人给予自己的善意;去江老师那上课,感受到了江老师那不上进、邋遢的生活作风,因为没有背景不被看好也闹过种种情绪,在床底下看到了老师臭袜子也故意给扔的远远的说没看见,把破洞的脏衣服扔到钢琴上,还把三只小猫一起关进笼子里。
上课时江老师让他喂猫,他也能干脆利落地撂挑子不干并说“我爸是花钱请你给我上课的”,你看,这个孩子也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对自己不善意的对待。
在教学相长的这个过程中,江老师也收起那拖累过自己的“骄傲”,用心关注起眼下的生活;小春传承了即使不用手练琴,光用耳朵用心感受音乐,手中擦谱子的这一系列动作,把它们慢慢内化成了一种心流,为演绎加强了情绪的倾诉。
13岁的他练琴10年,一直都在爸爸的简单信条中前进着音乐之路,在准备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之前,终于懂得何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做出了选择,拿着陪伴13年的小提琴一路狂奔到火车站,那个他曾被遗弃过的车站,跨越了13年的光景,站在爸爸面前,用心流和乐团连结,在属于他的舞台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向这位没有血缘的爸爸致以感恩的回馈。
以第三章的结尾作为影片的结束,快板的形式把情绪伴着泪水渲染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
这实在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一场与人生不相上下的倔强较量,他如爸爸所愿,(做人)成功了。
音乐何其美好,它能让一个人独立、细致地感知生活;它能让一个人拥有情绪的倾诉通道;它能让我们更丰富的体验“我自己”。
就像江老师说的“你开心才要练琴,不开心不要练,不要想你妈妈才练不想就不练”,不以功利为目的的演奏,就不会因为练不好而不开心、练好了又觉得无聊的死循环里。
让音乐和自己通过小提琴这个桥梁连结起来,用心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刻当下带来的美好。
感知这份音乐的艺术之美,更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
你我的生活里皆有。
凯歌导演很喜欢描写“学艺”的故事,《霸王别姬》里的小石头和小豆子的学艺,和刘小春的学艺,都有各种细致的表现。
但是《在一起》里的老师都是外行,演起来就会很外行,这种老师在现实生活里就是大忽悠,指导的没有一点专业性,全是虚头巴脑,拍电影也不例外。
江老师全是旧社会那套帮老师喂猫擦谱子,没有表现一点指导学生练琴的情节,包括那个胖小子拉琴,老师只是说再来,继续拉之类的,除了实操之外表现一点指导的更具体更专业一点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吧。
还有余教授指导林雨,说什么没有感情,给小春说什么天堂是黑的天使发光不拉不拉全都是大忽悠的套话,这方面陈导竟然没有生活到可怕!!
林雨和小春两个小演员都是会拉琴的,小春不仅会拉琴还会表演,林雨只会拉琴不会表演。
虽然原声是李传韵配的,但是小春的真实技术应该也相当可以的。
刘佩琪演得真好,说哭就哭,突如其来的就哭,让观众瞬间泪奔。
王志文的接地气的孤身艺术男也很好,陈红的有情有义的边缘女也不错,还有程前,个顶个的大腕。
我认为好的,吸引人的电影,有两种,一是场面浩大,制作费好高,那种电影像瀑布一样,一泻而下。
还有一种是像小溪一样,静静地淌着,一直在我们的心头萦绕。
《和你在一起〉,就是一部小溪似的电影。
而且一直在我心头流淌着。
我喜欢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电视它让我认识我的父亲。
这电影是一个父亲的故事。
看完电影后,我已泪流满面,我只想说:父亲,我爱你!
突然翻到以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来写个影评。
这部电影各种大奖拿到手软:金鸡奖,国际电影节奖,最佳导演,陈凯歌,王志文……但这个评分是什么玩意儿?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简直是太差劲了。
你们碍于时代因素,文化因素,对常见的艺术形式抱以排斥的态度,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价值观,在社会上遇到不公不检查自己的原因,反而怪这怪那。
以上。
片子大部分很好看,不过最后的半小时很糟糕。
这是一个始终温情脉脉,但却杂乱而零碎的故事,陈凯歌却试图要拉出张力,这让我不是很舒服,总有着怪怪的味道。
如果不那么刻意地去营造冲突,那种突兀感大概会好很多吧。
不仅是冲突是刻意的,导演还刻意保持着美好,不让它破碎。
比如陈红按照镜子上的电话借钱的时候,我这个伪温情主义者已经有点受不了了,可想象中的罪恶并没有出现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或许这和主题是音乐有点关系吧,虽然很有些莫名其妙。
小男孩我很喜欢,13岁的男孩的,那双眼。
刘佩琦和王志文两个人的表现都很不错;这是我第一次看陈红的片子,有点老,不过还成。
陈凯歌则很叫我生厌,透着一股假惺惺和装腔作势。
我看电影,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看得太晚太少,总是先听说了,甚至听说了许多,才去看的。
所以看的时候,脑子里就总会不自觉的跟听说过的去对照,这可真讨厌。
这一次倒还好,关于这片子,我模糊的印象几乎完全都是错误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天知道我从哪看来的……嗯,最后车站那一幕,我本来以为,男孩要在那个大厅的正当中拉琴呢,那可实在太帅了啊……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讲父爱的故事,但仔细推敲,才能发掘出隐藏在父爱掩盖下的感情纠结,那就是刘小春对性扭曲的认知到被真正的母爱唤醒。
在刘小春的心底,恋母情结极其严重。
本片中并未出现刘小春的亲生母亲,但可以说,刘小春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莉莉,一个是刘成。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矛盾的源头,还要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性别符码来解读。
刘成是一个男人,为什么却说是刘小春的母亲呢。
首先,刘成在整个影片中的所作所为,从正常的性角度分析,织毛衣,上厕所时偷听别人说话,做事的方式以及态度都像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行为。
其次,导演刻意在影片中安排了几次暗示,暗示刘成作为女性的符码。
一次是开头,刘成和小春刚到北京,摄影机从低角度仰视地拍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坚挺的男性生殖器。
接下来一个镜头,就听到刘成嚷道:“我要上厕所,憋死我了。
”然后是刘成捂着裤裆寻找厕所的画面。
这里很明显地把两种性别经行对照衬托,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地位,昂首挺胸。
而以刘成为代表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落魄和尴尬的地位。
还有一次是在洗澡堂里,几个裸着上半身的男人围成一个圆圈,把只露个脑袋的刘成围在内。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这是明显的性别暗示,暗示刘成代表了女性的地位和处境。
由以上几点可以清晰地知道,刘成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刘小春对待性的认知,一开始处于禁忌与窥视的状态。
因为母亲的缺失,小春只和有些传统保守的父亲住在一起,所以小春是极度渴望了解异性但又被压抑于中国伦理道德和父亲管教的束缚,他把那份猎奇深深地压在了心底。
小春在影片中13岁。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龄。
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来看,13岁是两性期的开端,此时期个体性器官开始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
从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
影片中也多次对小春性发育臻于成熟进行暗示。
比如进入少年宫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入圆拱形的门洞。
以及他在一个个还不是很高的石柱上跨越。
在13岁的他的眼中,了解女性,观看女性是一种禁忌,但强烈的好奇心和逐渐蓬勃的男性欲望又迫使他不得不去了解观看女性。
两种观念碰撞摩擦,以至于小春对女性的身体产生一种扭曲的窥视欲。
影片中多处细节对此进行描述。
女性身体的照片被他偷偷地藏在曲谱本里,因为父亲看不懂曲谱一般也不去看,所以,曲谱本成为他心底的隐蔽森林。
他拿黑色的笔在女人的脸上身体上任意描绘勾勒,以及抱着曲谱本撒尿,正是他对女性的一种扭曲认知的生动体现。
刘小春对待母亲形象的错误定位,导致错位且畸形的恋母情结。
莉莉是一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打扮得性感妩媚。
网袜,短裙,大波浪。
这一切的女性气息都让小春深深着迷。
影片中刘莉莉第一次登场就是以小春的主观视角出现,是莉莉性感的腿部特写。
在古今的电影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从头到脚来拍摄女人,那这个女人是个良家妇女;如果从腿部再往上拍摄,则代表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多半是妓女之流。
而在此处设计这个腿部主观视角的特写镜头,却含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小春对女性身体的渴求与窥视。
在与莉莉的邂逅与交往过程中,小春逐渐产生对莉莉的依赖,对莉莉现状的同情。
尤其是在那次和小春假扮母子的恶作剧似的玩笑后,莉莉身上掺杂母性与女性的特质,深深地植入小春的心底。
复杂的情绪在小春的心理层层晕染开来。
莉莉之于他,既有女性身上的性感柔美,同时又有母亲身上的善良体贴。
小春对于自身形象的定位也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既有大男人似的胸怀来保护弱势女性,又有小男生面对母亲似的乖巧顺从。
小提琴,这个在影片开头就一直出现的道具,实际上是母亲身份的代表。
小春得知刘成没商量地就换掉了江老师,他极其气愤且不解,以报复的方式,把小提琴卖掉,为莉莉买奢侈的大衣,反映了彼刻小春对莉莉母亲身份的认同,对刘成的误解。
那时的小春,还是一个在性的道路上迷途的孩子。
他徘徊于女性和母性,对莉莉和刘成母爱的疑虑之中。
在心底的关于性的秘密被揭穿撕碎之时,小春对于性的隐秘禁忌毫无保留地被刘成一片片摧毁。
在愤怒的同时,小春也突然开始觉悟到什么。
知道了身份的真相,小春切肤地体会到刘成的艰辛隐忍,他终于懂得,真正的母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不在乎血缘的亲疏视如己出,真正的母爱就在他的身边,可他却未曾察觉。
当小春放弃大赛不顾一切地抱着小提琴跑回刘成身边时,他已经给了观者最终的答案。
纵观整部影片,每一寸光影的设置,都饱含深情。
金色的光晕勾勒出一幅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喝着优美婉转的小提琴旋律,奏成了一曲曲青春的成长之歌。
泰戈尔曾经说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最需要艰苦的练习。
”刘成陪伴了小春迄今为止的全部时光,这个近在咫尺的人,萦绕不断的爱却往往令小春忽略搁浅。
直到他懂得小提琴曲不在于熟练,而在于感情的投入。
一回头,峰回路转,越过重重迷途,他终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母爱。
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其简单的程度可以和《老人与海》相比。
但是电影却在用百分之八十的与刘小春拜师学琴毫无关系的镜头语言,实际上在讲诉刘成为何拼了老命也要让儿子学琴。
比如:澡堂子过夜,菜场打架,江老师寂寞落魄的生活:为生存不得不为那个烂俗的胖女人的胖儿子教琴,为煤堆和女邻居吵架,床底下臭袜子和初恋女友照片的特写,满屋子的流浪猫。
莉莉那一身风尘打扮以及镜子上用口红写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有钱男人的联系电话......所有的镜头都在揭露出人间底层的真实生活的痛苦和龌蹉。
这里没有风花雪夜的爱情,没有清风明月的诗意,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一句话:这里没有舒心畅意的生活!
只有下水道里老鼠般龌蹉逼仄的生存。
这就是刘成的一辈子虽然说不出道道,但切是实实在在的切肤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身居象牙塔和艺术殿堂之中的余老师,才会在他的唯唯诺诺的学生面前,在他的那架代表身份地位的眼镜的后面,永远是一副居高临下,傲慢呵斥的救世主嘴脸。
刘成知道自己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做一只下水道里的老鼠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宝贝儿子刘小春继续重复自己的人生。
还是一句话:他要让儿子做人(也就是剧中的那个核心词--成功),而不要再当老鼠。
那时觉得唐韵好帅
6.8/7.4
感情很足,中国的人情风貌完完全全展现出来了,可惜的是剧情真的太乱太赶太碎了。几处蒙太奇还是挺惊艳的,看得出导演野心。但几部陈凯歌看下来发现他的毛病就是想表达的想讲的太多了,讲不好又讲不全。野心才气大,但能力执行力低的一个表现吧。
居然忘记给我真爱的馒头陈大湿打分了,虚假的现实主义,虚头巴脑的人文关怀,还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普通大众的视角,以及陈红实力证明自己是被馒头大湿上身最彻底的演员,口音腔调完全同化,此片表现可以PK掉王学圻老师成为陈凯歌模仿秀冠军了,期待将来他们的儿子能青出于蓝
演员都还不错,情节显得老套了一些
刘小春年幼时就拉小提琴,十三岁即身拥不少令人称羡的琴赛奖状。对于这位敏感又沉默的少年,这个乐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表达方式,是与他从未谋面的母亲之间一种最珍贵的联系,而母亲是他获取灵感的源头。 他的父亲刘成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深以小春为傲,对儿子寄予深切期望和天真的野心。赢取区域性的比赛当然不足以造就一个盛名职业演奏家,即使是个乡野人,刘成也知道非经过北京的洗炼不可;他儿子事业的成功失败全系于此。 小春和父亲于是离开家乡的北方小镇,前往北京少年宫参加全国性的小提琴比赛,并抱着一展国际事业前程的希望。 北京激昂的
成功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见证父子的和解?给你丫俩逼斗。你让父亲显得更可怜了。
很一般的片子,陈凯歌只有《霸王别姬》《边走边唱》《黄土地》和《孩子王》拿得出手,其他全是烂片~~~
最后的矛盾冲煽情突太刻意太不符合逻辑了。陈红这个角色也看不出来有多少存在的意义。而且这个角色遇到渣男也不稀奇。问题是这么漂亮的姑娘渣男应该是一边吊着一边找别人。甩得这么彻底不科学啊
真扯啊。。。陈红真好看!
这种故事真是太老套,戏剧冲突也太刻意
拆了几段 最后在cctv6给完整地合起来。。 凑合算看过一回了吧
还算不错。至少让我知道梦幻曲有这么好听。
人物塑造饱满,故事发展线索交代清晰,摄影灯光朴实自然的为影片服务,音乐画龙点睛,结尾点到即止,很难得没有过分煽情。
音乐是武器?感情是子弹?为了是征服别人。音乐是这样的?虽然我不太懂音乐,但我希望的音乐是没有侵略性的,最多是感染性的。最好是溪流,可以温润脚温润手温润心灵,要不是春阳,温暖人给人希望催树木发芽花开放。。。
真够感人的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个连续剧版的 真恶心
有点过了。。。演员演得也不自然 稍显做作
印象最深的是音乐老师王志文家里的一屋子猫咪和在煤炉上一直烧着的开水。。。典型的童年记忆!
基本可以算一部烂片 明显是陈凯歌心中的理想与现实对撞 但是 太假了 那个矫揉 说实话 虽然一向喜欢你讨厌老谋子 但老谋子早期可没拍过这么假的东西
最后的逻辑稍有些强硬,凯歌突然就成了反派。。。刘佩琦演的真好,小男孩的演员一直有些游离,直到最后爆发还算不错。陈红演这个角色太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