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极力想对这样的故事背过脸去:战乱中去国离乡的孤苦女子,以替人生育的代价被救助,然后隐忍地生存,长久地处于外籍人和第三者的双重尴尬之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在世间的所有尊严和名分,——离家太久,会淡忘亲情的气息;受苦太多,会磨蚀性灵的光亮。
然而还好,《小姨多鹤》带给我的是一种异样的撼动与思索。
原来生活是一座奇异的花园,不同种群之间既需要争斗求存亦可以同眠共枕,——横七竖八、纷繁芜杂的现实一片既是冲天戾气也是勃勃生机。
所以张俭这样的窝心男人虽然成不了小环和多鹤生命里的高山与大川,亦可以是一顿饭、一句话的温暖。
所以小环这样的刚烈女子虽然视多鹤为飞来横祸,亦对她怜爱有加,不忍离弃。
处心积虑的小彭也好,憨厚朴实的小石也罢,也许只是毒虫一只,呆树一棵,不会影响到整座花园的枝繁叶茂与香气四溢。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也许仅仅是,生生不已。
多鹤的微笑总是那么淡定、宽容,柔弱的身躯里埋藏着一个女人无限的能量,完美得让人肃然起敬。
小环的言辞总是那么豪爽、果断,用咄咄逼人的外表包裹着那颗善良、脆弱的心,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悯。
两个同样都被命运捉弄的女人,谁比谁更不幸,谁比谁更勇敢?
特别喜欢二人历尽劫难,举杯共饮的那一段戏。
当人生已沧海桑田了几生几世,当心已浴过了血水,煮过了碱水,一切的恩怨都可以在相视的那一笑间灰飞烟灭了。
丈夫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孩子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就这样在一起胼手胝足地,卑贱地,活过来了。
《小姨多鹤》不只是多鹤多劫的一生,而是两个女人穿越无常命运的史诗,更是每一个普通人面对浩荡生活的启示录。
《小姨多鹤》基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展现了1945年日本战败后的东北大地,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女性悲歌与自我救赎之路。
该剧通过多鹤和小环两位女性的命运交织,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又以一种近乎荒诞却又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传宗接代与生育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小姨多鹤因战乱失去所有亲人,历经磨难后被贩卖到张家,被迫“借腹生子”。
多鹤的形象,是旧时代女性在极端困境中坚韧生存的缩影。
她虽身处异乡,却以无私的母爱和牺牲精神,默默承受着命运的不公,用自己的方式在张家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而朱小环,作为男主人公的正妻,她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因战乱流产不育的她,面对丈夫的“借腹生子”行为,内心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的艰难过程。
小环的形象,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封建思想与生育压力下的无奈与妥协,但她的坚韧与宽容,让她在困境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她与多鹤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更凸显了女性在苦难中的相互扶持与共同成长。
总之,《小姨多鹤》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家庭情感纠葛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反映历史、思考人性的作品。
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与命运起伏,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
女性形象的塑造饱满而立体,她们的故事让人动容,也让人深思。
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的命运总是充满了坎坷与不易,但正是她们的坚韧与宽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与光辉。
《小姨多鹤》中,一众演员的演技都十分精湛,尤其是前半段两位萨日娜、杜源和孙俪、闫学晶和姜武之间的飙戏相当出彩。
周末闲些无聊,翻看电视频道,无意发现《小姨多鹤》;一向不喜欢苦情电视剧的我,竟然也被深深吸引;《小姨多鹤》是由严歌苓小说改编,很欣赏这位有才气的女作家;曾看过她的一部小说《无出路的咖啡馆》,另一个由赵薇主演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也是出自她手;这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很喜欢她的作品;竹内多鹤,一个可悲、可敬、可爱的日本女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会说:“我可以的”;一个瘦小的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撑起一个家;一个这样坚强、忍忍的女人,从她身上看不到苦难,只有坚强;另外一个女人,朱小环,很典型的东北女人一生在捍卫爱人、家庭;她也很善良,只能说有些事情女人真的无法大度;总之女人一生不易,女人又为何为难女人呢?
很喜欢孙俪,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她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清澈,我喜欢这样的演员;
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和妈妈一起看完了《小姨多鹤》,每一集都处在流泪和准备流泪的两种状态之中,为了剧中的母爱、坚韧和苦痛而从第一集哽咽到最后一集,着实不易。
通篇看完后有种沉甸甸的感觉。
说实话,我看过的中国大陆制作的电视剧很少,平时都打着学英语的幌子狂迷美剧,但是接连两部电视剧《潜伏》、《小姨多鹤》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有始有终的认真品味了每个细节,每句台词。
恰逢前几日《阿凡达》热映,在新浪围脖上看到一句评论:“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十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千年。
”当时看到这句评论有点断章取义了,颇有微词,但是当时又一时想不出印象中哪部中国电影格外闪耀人性的光辉,不知这句话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电视剧,如果是的话,我好想说,《小姨多鹤》这部电视剧,真的让我体味到了人性,深刻而普遍的人性。
看到豆瓣上好多人都呼吁一定要看《小姨多鹤》的原著,电视剧翻拍的有多篡改,其实有些庆幸先看的是电视剧,这样在看的时候才会完全的纯粹的投入剧情和表演之中,而不是分神鄙视编剧。
所以,下面的评论完全是基于电视剧本身的,对于严歌苓的原著,我心存敬仰,真的是很厉害的女作家,将女人的美和悲刻画的那样淋漓尽致,无论是一个人的还是俩个人的,“史诗”一词真的不为过。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一对老夫妻,五个人就像被命运捉弄一样深深的卷入一潭苦水,越挣扎就陷的越深。
每个人都有他可怜至极的地方,但是谁又比谁苦?
谁又应该让着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恐怕没有定论。
“到底你是孩子的妈还是我是孩子的妈?!
”——朱小环每次听到她对着多鹤吼出这句话我的心都很疼,明明孩子是竹内多鹤十月怀胎生下的,吃尽了苦头,为什么在朱小环的嘴里就可以这么轻易的、大义凛然的蹦出这样一句质问的话?
有时真的分不清这话是质问多鹤的还是质问她自己的,惟有一种原因可以解释,小环是极其单纯的女人,在孩子的事情上她是真的将自己烙印上妈妈的标签,所以才可以这样毫不犹豫的质问。
小环可怜,在“无后大过天”的家庭里她偏偏不能生育,这样不可解决的矛盾为整剧铺下了悲怆的基调;小环是因为日本兵的骚扰而跳崖不能生育的,偏偏丈夫二孩儿要和一个日本女人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了虽然管她叫妈,可是亲妈和亲爹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二十几年,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可以想象得到。
她在夹缝中生存,公婆逼她,道义逼她,使得她自己只能满心苦痛的蹒跚前进。
她绝不是完人,只是一个善良、刀子嘴豆腐心、除了丈夫的事其他都好说、心胸没办法宽广的普通女人。
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朱小环的影子。
“可以的。
”——竹内多鹤这是多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那场款日持久的战争不光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老百姓,还破坏了很多日本普通家庭的幸福。
多鹤和婆婆间的母女情感是最为感动我的,我就受不了和妈妈有关的情感,绝对的敏感,都不太敢去看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
始终认为母爱是最伟大的,最让人动容的。
多鹤这个角色实在是太隐忍了,一个人的一生怎么会充满这么多苦痛,东北话说就是“憋屈”,太憋屈了。
日本女孩被卷入这场战争,在16岁时就受尽了机关枪和炮弹的惊吓;被土匪装进麻袋一毛钱一斤的卖;遇到了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好心中国人家,还得与他们家的“傻儿子”生孩子;明明是付出自己的贞操,却要主动示好,洗澡水洗脚水一应打好,得来的还是二孩儿粗暴的拒绝;生下了孩子不能做妈妈,只能做小姨,每天受小环冷言冷语冷眼;砸石头、喂三个孩子、拉煤车,那些男人做起来都吃力的活偏偏要一个弱小的女人做;被坏人彭瑞祥时刻惦记着,遭尽各种冤枉受罪;本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偏偏丧失在二孩儿手里;女儿疯了,二儿子跟着坏人正邪不分,三儿子下乡知青……生活的乱麻缠的越来越紧,让人透不过气。
多鹤想到过放弃,但是小环一句“咱死不起”打断了她最后一条逃避的路,连死都不可以的人生,多么悲哀啊!
这部剧充分描写了这个叫做多鹤的女人性格上的隐忍和坚毅,哭,她会找个没人的地方,笑,她会让所有人看到。
不管身边的情况有多糟糕,即使新婚第一天死了丈夫,她还是会坚持着去扬沙灰,这真的让常人难以想象。
她偏执的追求家里干净、整洁,绝对是个极其能干的女人。
孙俪的演技在这部片子里有极棒的显现,前半部她基本没有台词,可是好喜欢她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温柔甜美,含起泪来让人心痛不已,她经常简短的说“可以的”、“嗨”,很好听。
前几天看李静对孙俪的专访,讲到怎样入戏时,她说自己会提前听音乐,用相似节奏的音乐将自己带入戏中。
怪不得演绎的如此逼真、动情,堪称她的一部佳作。
沉默——二孩儿张俭这个角色是变化着的,但是他始终是个好人。
最开始他给我很傻的感觉,看待事情单一又固执,但是绝对的忠诚也绝对的孝顺,脱离开父母后的二孩开始起了变化,在经济独立后慢慢的开始注意起多鹤,懂得了如何去疼爱一个人,成熟了许多,到最后被彭瑞祥迫害而入狱改造,他骨子里那种固执逐渐转变为了男人的坚强和骨气,这是看着很过瘾的一点。
看着剧中一男两女长达二十几年的纠缠,发现这其中很有现代感。
男人都是会变的,女人也一样。
年轻时小环可以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来获得二孩的疼爱,可是到了年老她还想使用这招就有点过时了,张俭没那么在乎了,也没那么当真了。
所以说女人上了年纪就要知道何时改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丈夫。
聪明的女人绝对知道随时转变观念,套用胡爷爷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张俭其实是这部剧里面很可怜的一个人,左右为难了一辈子。
都说养儿能防老——张家老两口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用尽了最后的气力让儿子能够传宗接代,最后老两口得到了什么呢?
中国的父母真的是太辛苦了,不但是儿子女儿幼年要管,管到成人了还要管,就业、婚姻双管齐下,就连儿子能不能再生儿子也要管!
可悲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的说来,这部剧没有华丽的服装设计,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几套破棉袄、花头巾;没有宏伟的故事铺陈,单单一个东北农村家庭里的爱恨情仇;没有绚丽的布景、标准的普通话……可是就是这么几个演员一台戏,就让人又哭又笑的,是部难得的好片。
这年头,把人逗笑不容易,像浙江中国蓝跨年晚会,想尽方法搞笑、逗乐,结果很不错,而想把人感动哭也没那么简单,不是演员掉眼泪观众就跟着哭的。
这部剧可以算是苦情剧了吧,真的看着好压抑啊,冲着孙俪去看的,没想到,哎,真的看难过了。
那个年代的人可能都身不由己吧,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由自己掌握,女人更是严重,可能就会沦为生育的工具,时代的牺牲品。
孙俪的演技没话说,真的特别好,把不同时期的形象诠释的非常好,眼神,动作都非常到位,我很喜欢这部剧。
小说早听说了,却没敢找来看。
对严歌苓女士一直有好感,生怕草率亵渎了严女士这部怀着极大赤诚写就的作品。
但事实证明,好东西,你不亵渎她自有人当仁不让,电视剧版《小姨多鹤》横空出世了。
在抗拒了半个月之后还是没抵住诱惑,在PPS上点开了第一集,从此便开始了一段哭笑不得的观影经历。
一句话评价这部戏:一流的故事,二流的演员,三流的编剧。
首先,给了这部可以称得上烂戏的戏三星在于这个戏的故事很新鲜。
流落中国民间的日本孤女,为了报恩与恩公恩婆家的儿子生下三个孩子,却做了三个孩子名不正言不顺的小姨。
家国之思,异乡之感,有爱难爱之苦,有亲难认之怨,将这一切加在一个胸怀大爱的坚强女子身上,势必激发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关于女人生存的史诗。
故事是个好故事,想法是个好想法,严女士可以无愧了,接下来是电视剧给这个故事创造出的杯具。
杯具的演员。
三位主角,除闫学晶的表演还有些可圈可点之处外,孙俪姜武全在自己曾经的风格上原地踏步。
开始多鹤不会说中国话时的表演还让我有些眼前一亮,这楚楚可怜的日本姑娘大眼睛一忽闪还真让我有那么点心动,可后来随着多鹤姑娘中国话说得越来越溜,我就越来越多地从多鹤身上看到孙俪姑娘的影子。
孙俪擅长演倔强坚强的女性,从安心开始,到叶青,到冯程程,再到多鹤姑娘,不是她演得不好,而是她的角色实在太孙俪了,她的台词,她的咬字,她的举手投足,无一不带着孙俪式的标签。
而且这个人物实在很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观众有点贱,对太过完美的男一女一反而消化不良,看着跟菩萨似的见着恨不能要你跪拜,这种角色既让人爱又让人看过之后立刻忘记。
姜武的情况差不多,表演中规中矩,感觉不太用心,前20集要好过后14集。
杯具的编剧。
如果说演员的杯具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那么编剧的杯具则让我不得不来吐个槽!
林和平大叔多少也算冠得上著名编剧四个字,可这次的本子却砸得个七零八落,幸而剧本的拼凑过重,让我多少还可以安慰自己,这个本子十有八九不是出自林编剧自己之手。
编剧犯了不可饶恕的五宗罪:1、习惯性虎头蛇尾。
编剧们似乎很乐意惹出很多事来,有的没的,殊不知骑虎容易下虎难,设计出个开头最后却不得善终比根本不写更加杯具。
许多事件就是在这种儿戏似的虎头蛇尾中气势磅礴地开头,无声无息地收场。
比如张俭的父母,对故事起到奠基作用的两个人物,毫无征兆地死掉了;比如彭瑞祥,这样一朵贱人中的奇葩,之前多少罪恶假它之名,以为会在后面起到什么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作用,结果最后一集,朱小环突然说,因为他假冒郭主任签字,被抓了;比如朱小环瘫痪,以为又会惹出多少生活中的难题,结果老中医按了几次五块钱的摩之后,痊愈了。
这样的虎头蛇尾简直让我不知道编剧设计这种情节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为人物设计困难然后千方百计地让人物陷入困境向着最后的结果不断推进情节,这才是戏剧张力之所在,如果困难这么艰难就被解决掉了,我们为嘛不自己做主角,看这劳什子电视剧作甚?
2、人物的无效设置。
没见过一个电视剧里这么多群众演员的,当然三国除外。
编剧设置人物跟买日用品其实是一个道理,总该让人物作用达到最大化,半年闲的东西有了比没有更糟心。
这部剧里经过过很多张脸,一句台词的,露半个脸的,这倒也无可厚非,可许多情节却恰是由这样的人物在推动,他们的戏剧作用远远大过了他们实际应被重视的程度,于是剧情常常会让人觉得很扯。
比如那个孙医生,大岛芳子阿姨,郭主任之类之类,如鬼魅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任何必要地铺陈,实在是让人费解。
3、角色转变的突兀。
编剧同志们是打定主意要让我们受惊了,一集之内人物个性180度大转变这样的大事儿可以做到一个招呼也不打。
比如说张俭。
在老家时候的他跟到千钢市之后的他判若两人,可前后唯一让我们能看出的变化只是他家由乡下搬到城里。
对多鹤,他原本是180个看不上,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年之久,到了千钢市,突然就跟多鹤对上眼了,之后就是长达半生的苦恋,这种苦恋就像座没有根基的树,越是枝繁叶茂,就越是摇摆无定,让人无所适从,莫名其妙。
4、拿观众当小朋友。
我们是三岁小孩儿吗?
显然不是。
但编剧以为我们是。
逻辑上太多的漏洞等着观众自己去堵,拆东补西,直到堵到最后对这个剧失望透顶。
比如说那张彭瑞祥被张俭逼着写下的认罪书,这是前面很重要的一个设置,在后面,这份认罪书理所应当要起一些作用,可多鹤就那么稀里糊涂地把张俭保存了十年的证据亲自送去给了彭瑞祥,就因为彭瑞祥说“你知道我要什么”。
多鹤不是傻子,观众也不是,这么多年张俭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候让张家在彭瑞祥面前有个要挟的资本,但拥有这个资本的多鹤甚至连试一试都没有,直接把认罪书一交,这条线索从此按下不表!
这是什么情况?
反正看到这个情节我是直接无语了。
5、对话的繁冗。
对话是说给观众听的,但在剧本中,对话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说给观众听”这个目的不能参杂到剧情当中,否则就会让人觉得刻意。
比如朱小环自述身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段经历至少在不同人的嘴里说过三遍以上。
当剧中人已经知道的事实被反复提起时,我只能认为这是编剧说给观众听的话,因为观众不知道。
这种写法实在不够高明。
这部戏说到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画面很好看(比如张俭和多鹤在芦苇荡),音乐很好听,有些情节的设置也不错(比如多鹤拉车时张俭,小石和张钢的援手),二十集之前多少有些可看性。
正因为这是部有着好剧潜质的烂戏,才让我吐槽了这么多。
我抱着极大希望看这部电视剧,结果被编剧们折磨得招架无能。
是我的完美主义倾向支撑我看到最后一集,虎头蛇尾的最后一集,当片尾曲响起,我自虐地想,终于看完了。
我用的是“终于”这个词。
PS:喜欢多鹤和张俭在一起那段,连同母爱,这是整部剧难得感动我的地方。
B站重温了一遍小姨多鹤,以前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就被感动的不得了,这次重头再看一遍又一次被娘娘的演技征服,电视剧的影响力不大,但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每一个演员都很棒都是老戏骨,孙俪的演技就不用说了,哭戏特别有感染力。
演二环的闫学晶也真是太厉害了,不知道有没有得过什么重要的奖项,但她真的是演的太好了。
电视剧的背景和人物都是那个时代下的小人物,但却都是有情有义的苦命人。
多鹤为了报恩给张家生了三个孩子,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张家,二环为了家庭和睦忍受着丈夫的种种行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可悲之处,是战争让每一个老百姓成了苦命的人,但是人性的善良本真还存在就还有希望,严歌苓这本小说写的很压抑,电视剧也很压抑,人性的光辉也许是最后的光亮吧,看完只想说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吧。
总觉得演员的感情是浮在表面上的,尤其是二孩,姜武故意装傻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射雕》中的李亚鹏,小环也木有书中写得泼辣风趣。。。。
远没有原著看着吸引,但聊胜于无吧
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朋友说,这个电视剧改编得不太好,很多地方都没有写到,原著好看多了。。。
当然,我相信原著肯定比电视剧要丰富多了。
更多的细节的体现,没办法都在有限集数的电视剧中体现。
但是。
当我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依然还是有被很多地方感动到,值得让人仔细回味。
最开始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萨日娜出演的张检的母亲。
不仅救了多鹤的命,而且对待她就如自己的亲生闺女一样。
当张检最后故意将多鹤扔在外面找不到人的时候,她的焦虑、痛心都表露无疑。
没有人能像她这样更爱护多鹤了。
从他们家跟媒婆打架的那次起,她就知道,多鹤把她当成世上唯一的亲人。
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亲人——母亲。
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的母亲,维护母亲的安全是她最强烈的信念。
张检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
看到多鹤把自己当妈妈,她都不忍心将托付生育的计划告诉多鹤。
不管发生了什么,她都不愿意看到多鹤离开那个家。
后来多鹤给张检生了3个孩子。
跟着张检夫妇二人一起搬到了城市炼钢工厂里住。
多鹤一边照料3个孩子给孩子哺乳,一边在工厂里打工,光敲石头一敲就是8年。
8年里,不管张检的老婆怎么不待见多鹤,她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将那个时候的破民房收拾的干干净净,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张检的老婆,不卑不亢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对待跟她耍横耍脾气的张检老婆一如既往的像自己亲姐姐一般。
并且还忍受着自己的孩子们叫别人妈。
每一集当中都有多鹤跪在地上擦地板的场景。
但是,那个时候的地板,并不是地板,而是一些平切在一起的红砖头。
平铺的砖头与砖头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缝隙,就被她这样每天跪在地上擦。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张检每次回到家里,多鹤都会第一时间冲过去给张检刷身上的灰尘,脱鞋、换鞋,还将鞋子摆放好。
这些细节统统都是日本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这些跟普通的中国家庭相比,真的差别很大。
放假在家里看看电视已经成为休息的一种方式,去年国庆看了一部花好月圆,今年春节看了一部小姨多鹤。
眼泪哗哗地流。
中心思想咱不说了,都是战争带来的伤痛。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有一点没表现好,那就是中国女人的伟大。
片子里面演得朱小环泼辣又不讲理,其实我感觉这片子应该不是这意思,那年代能存活下来,当家的女人得有多大的智慧和隐忍?
但是闫学晶和孙俪的对戏反而把观众的眼泪都赚到孙俪身上了。
其实闫学晶演得不错,那功底在那呢,是编剧把中国女人写坏了。
严歌苓的三观真是歪的可以......
尽管大结局我也哭了,但是这又是一部把血淋淋的原著改的过于温和的中国电视剧,即使是这样,据说上映时也没那么顺利呢。
孙俪和闫学晶真的算是很到位了,几个大场面的印象也很深刻,虽然没有小说那么深入,算是良心剧了。
去看书吧
严歌苓就是个变态,金陵十三钗是妓女为了救学生去当慰安妇,这里是为了抱孙子,农村老太太让认作女儿的多鹤给自己的儿子当二房生孩子,还没有名分
弃剧
电视剧改得好红色、好悲情、好主旋律啊...这还有严歌苓小说的影子吗...整个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都变得扭曲狰狞,国产电视剧非得这样拍么。姜武和孙俪的选角尚算成功。最无聊的是,我一边骂一边咳得肝肠寸断,还一边追着看...
忍、、
看了一集 人物塑造就失败了 没法看 看过原著就没法看了 毁原著系列
25集是分界点,后面改得还行,严重偏离原著,勉强给个三星。
为什么什么故事都要这么曲折呢……
四个小时拖完34集。虽然和原著比力度差很多,但中国电视剧做到这个份上也很难得了,哭得我稀里哗啦的……
要不是前十集还不错,孙俪演得这么好看动人,一颗星都没!!!负分!!!烂透!!!把唯一的武器认罪书拱手交给敌人撕碎 脑子瓦特啦???就是一个纯纯把女人吃干抹净的故事,恶心。
演员们很给力。。。。。我快被虐死了………………
什么样的苦难才能诠释多鹤的一生,什么样结局才能配得上多鹤的善良与坚韧。风雨飘摇、纲常颠倒的年代,多鹤和张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最质朴的亲情和温良,他们坚强善良的活着,他们是彼此的光,温暖着,扶持着。德养运,善养福,虽然原著太残忍,太残忍,可是我相信剧里的这句话,会有好日子的。另外,我很少会被剧中的角色牵动真实的感情,但是这里面的彭瑞祥真的让我恨得牙痒痒,孙俪姜武闫学晶萨日娜等戏骨的演技让人折服,片尾曲太好听了,词好曲好,我喜欢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请紧紧抱着我,你怀里好热”。他们每个人的品质,都好热好热......
剧情真的太狗血了……真的如果是一般的狗血我都要再加一星,狗血巧合的我都要看不下去,要不是几个主演的演技真的不知道我还能看啥,导演的每一个剧情我都能猜到如何发展,不知道原著是不是这么狗血……ps:闫学晶演技太棒了,整部剧中最棒的演技!
怎么能把我们小环那么大气宽容的人改成那么一个咋咋唬唬心肠硬乱来的女人呢!!哎呀,真是生气。多鹤与他们的隔阂,生自己的小小家人的心思都完全改没了……
五星给孙俪
难得看到如此幽默而又温情的年代戏。终于看完了,折磨死我了。
莫让这些个改编影响了我对原著里人物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