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季主要是在讲39岁的陈嘉玲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模样的「养成」,第二季的重点则放在了「俗女」上,或者分得再细一些,讲的是「俗」和「女」。
我们不可避免地俗不可耐地想要挽回爱人,在放弃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生育机会、放弃一条生命的时候变得优柔寡断,在两个人中犹豫不决,为了家庭牺牲一部分自我……很多评论觉得这样的结局不可接受,第一季中那么有力量、那么坚持自我的陈嘉玲,怎么能迎来奶粉尿布的全剧终,还是和一个情绪不稳定会砸玻璃的男人。
但我们确实就是这样的俗人啊,会舍不得,会害怕留下遗憾,会忍不住一次一次回过头看。
这样不能满足「偶像剧」或是「独立女性」想象的人生,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不完美的人生吗。
至于「女」,第二季也比第一季要着了更多笔墨。
李月英,吴秀琴,陈嘉玲,洪育萱,她们个性不同,喜好不同,但因为同为女性,在家族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相同阵线。
出轨,欺骗,家暴,把女性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片中的爸爸和爷爷都已经算得上是东亚家庭中难得的男性,但妈妈和奶奶依然会回答小嘉玲「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
所谓「天生的劣势」,所谓「社会性结构性的压迫」,大概就在爷爷听到奶奶说「结婚之后我哪还有第二个家」之后爆发的那阵笑声里。
那个场景其实很浪漫,终于找回了一些自我的奶奶和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坐在庭院旁聊着此刻和往昔,但那阵大笑又瞬间把我拉回真实的人生,拉回这个还有很多「招娣」「若男」存在的世界。
anyway很久没有这种看了一部剧仿佛多了一群遥远的朋友的感觉了,希望平行宇宙里的这一大家子人都能平安幸福,希望我们都能全凭自己的内心,去做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
看到最后三集有点失望,大概我心里还是期待陈嘉玲可以是一个更“敢”的女生,期待她做出一个有别于传统的选择,但导演和编剧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即如实呈现生活中绝大部分女性的妥协与局限,陈嘉玲也不过是“俗女”之一:争吵过后依然会因为舍不得曾经的甜蜜和另一半和好,听到孩子的心跳还是会选择生下计划之外的小孩,受传统观念影响以至于分娩的时候颇有豪情地说我不要打无痛...... 你当然可以说,精准地刻画社会现实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了,一部电视剧而已,不要期待它能给你什么不一样的答案,但我依旧不满足。
和第一季多为温馨治愈的家庭戏,以及展现陈嘉玲如何摧毁旧的生活、开启人生新阶段的“敢”与“爽”不同的是,这一季全面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和妥协,也让我对陈嘉玲的阿公、爸爸、丈夫彻底没了最初的好印象。
但转念一想,他们的表现恰恰是东亚男性在家庭中的普遍表现,更悲哀的是,他们还算是东亚男性在家庭中被美化过的版本——至少他们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自己的家人,也不过是犯了一点“所有男人都会有的小毛病”罢了。
而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你能明显看到男性对自己利益的那种毫不犹豫且理直气壮的捍卫,不惜伤害自己的妻子和家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嘉玲的阿嬷、母亲和她自己,总是在忍让,总是在妥协,实在戳到痛处后才为自己争取一次,但还是很快就心软,“当然还是选择原谅他啊”。
所以我说,我最后三集看得很憋屈,对于东亚女性的出路,我们的影视作品依旧没有提供一个更新的视角、一种更多的可能。
可能因为我对这部剧的期待很高,所以才不满足于它仅仅呈现现状、描述困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回答,或是至少作出尝试回答的努力,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大的不满足。
至于其余的部分,该夸还是得夸,台词细腻戳心,服化道真实又日常,配乐响起得恰到好处,过去和现在的穿插也比第一季成熟不少,演员的演技依旧真挚动人,还是值得一看。
前言:我翻了好多好多剧评为什么剧评都要配那么多的图片严重剧透真的,剧评能写写自己的评价吗?
搞得像图文解说一样正文:如果大家从第一季跟过来,会从熟悉,到不解,再到惊吓啊?
导演是不是想烂尾了,拍这些还是”俗女“吗?
嘉玲不是独行独断吗?
怎么会开始妥协了陈家一家不是很和谐吗?
怎么闹了个不愉快,甚至敏感题材都出来了如果这剧是流水剧,大家就可以恭维一下,坐下吃席了,吃完拍拍屁股回家吐槽一下今天的鱼蒸得不咋的,最大不了的,坐孩子那桌呗。
可这剧它不是,这剧绝对比大多数生活剧都要真实,真TMD真实(语气需要,不加点英文不够突出)明明嘉玲是个事业女,却忍受不了上司,忍受不了婆婆的包揽一切。
这像不像你的日子明明嘉玲是掌中明珠,但好像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气都不敢喘。
像不像你年龄够了被逼婚明明嘉玲是个独行独断的女性,但是越看越妥协,像不像你低头和亲戚交代工作的样子明明蔡永森真的很爱嘉玲,但是总感觉他们俩九唔搭八(不像一对),像不像你现在的爱情那样,啥都可以凑合却又啥都不对。
明明陈家一家人,啥都不缺了,却过得没什么盼头,女孩40不结婚,男孩活成了别人家的女孩。
想想是不是和你的生活一样,安稳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可爱的孩子,但是老公时不时给你来点绿,老婆买包包鞋子不看价格嘉玲是个事业女,但是想想,回到家乡,买个房子,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不够”事业“吗?
那还是鬼屋哦。
永森是很爱嘉玲,但是永森给不了女人安全感,女人要的是---你的世界只有我。
而男人要的---我的世界有你就好。
看似陈家很和谐,但是他们都没有为自己活过,陈爸一辈子都在家里,甚至连最爱的吉他都丢下了。
陈妈和大多数的妈妈一样,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有家庭这些东西矛盾吗?
矛盾如果陈嘉玲当初早早结婚,她是不是第二个”陈妈“?
如果蔡永森没离婚,他是不是第二个”陈爸“?
之所以这剧好看,就好看在它的”矛盾却合理“。
所有的所有,都来自于”不甘心“。
嘉玲是如此,永森也是,陈爸陈妈也是,甚至,嘉玲弟弟也是拍出了我们很想做,却一辈子也不能做,也不敢做的事。
最后,大家新年快乐!
虽然《俗女养成记2》在豆瓣用9.3分的成绩收官,但我们也能听到许多人对尾声的不满,似乎陈嘉玲也走上了庸俗道路,没有坚持走在自己开辟出的小径上。
来自豆瓣网友短评没错,网友们本就对陈嘉玲回到台南的碎片生活捏一把汗,似乎害怕她彻底被俗世的鸡毛蒜皮所淹没。
谁曾想,编剧干脆让她朝着结婚生子的道路狂奔。
她可是陈嘉玲哎,39岁敢辞掉多年的工作,敢和有能力买房的男友分手,敢从台北回到台南,结果现在竟然不能免俗,跑去结婚生孩子了?!
不满背后,隐藏着两种情绪:1、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怎么这么不堪一击2、自己那些寄托在陈嘉玲身上的自由羽翼怎么就灰飞烟灭这种质问,可以理解。
毕竟,我们许多人都囿于东亚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较为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里,什么时候升学,什么时候就业,什么时候婚育,都有一个对应的坐标。
一旦坐标有所出入,就会引起争议和焦虑。
这时候,陈嘉玲的横空出世和她的所作所为像是一个反骨标签。
可以说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因为她释放出了一个信号,让人觉得原来40岁也是可以推倒重来的,可以不用按部就班的生活呀。
照这样发展下去,她若是推翻了一切世俗的期待,回到台南,一心搞好导游事业,然后开公司、办民宿,职场遇事不慌、情场进阶满分,社交场惊艳出击,潇潇洒洒过自己的人生,坚决不和蔡永森有下一代,活成中年女子爽剧,这样就会让更多人满意了吧?
不仅不会,反而成了我们讨厌的另一种悬浮。
或许我们能带着较为宽容的心情,把爽剧《艾米丽在巴黎》当成一种消遣,毕竟20出头的年纪,走近繁华都市,我们要看热闹和绚丽,相信多巴胺和脐下三寸的欲望。
但是没人喜欢看一成不变,如果到了40岁,还是只一味追求爽,那漫长岁月里催人成长的部分如何觅得,复杂生活里的矛盾冲突全都被狗吃了?
而这正是《俗女养成记2》的可贵之处,从台北搬回台南老家,不代表事事圆满,真实的生活还要想办法去过。
所以你看,各种鸡飞狗跳的事情一样都不少。
因为和父母家隔得太近,嘉玲装修、买沙发都和妈妈的意见相左,两人时常争吵;和年轻的女孩通宵时,嘉玲也会感受到岁月的威力,偷偷去打玻尿酸,结果没恢复好,脸肿到自己爆哭;和男友蔡永森因为孩子的事情闹分手,又因为家事导致工作状态受影响被旅行社劝退……这样细碎的日常恰好才是生活的真相,哪怕40岁对自己仍然有困惑,也能在经历中,去看清自己的本心,然后尝试给出答案。
而我们所推崇的女性自我意识其实也是在生活的磨砺里逐渐显露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自从嫁给嘉玲的阿公后,阿嬷做了60多年的陈李月英。
但是在让嘉玲教自己写字时,她写回的是本名李月英,并交代死后骨灰要撒向大海,要做回自由的自己。
还有嘉玲的母亲,秀琴。
在得知自己怀了第三胎后,面对丈夫和婆婆的殷切希望,还是决定了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后来为了不在时代中落伍,又自学了游泳和英语,虽然为了照顾丈夫的面子而没有轻易表现,爱得隐忍又自强。
或许阿嬷和母亲因为彼时时代的限制,让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来得晚了一些,但是她们自己探索出来并去践行自我意志仍然是难得的。
到了陈嘉玲这里,她从离职分手回老家,到怀孕决定不要小孩,再到生下小孩想要结婚,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找到自己。
从来没有标准的人生剧本,还是那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庆幸的是,陈嘉玲作出的决定都是在摸爬滚打后自己心甘情愿做出的,而不是生活替她决定。
不需要身不由己,这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自由呢。
而我们作为看客,也作为女性发现自己进程中的参与者,也忍不住要说陈嘉玲还是陈嘉玲,陈嘉玲不愧是陈嘉玲。
作者: pASslosS 在近几年制作精良的高分台剧中,有那么响当当的几部,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当然,还有《俗女养成记》。
近日《俗女养成记2》的回归可算作真正的大事件,首集播出后豆瓣开分9.6,足可见两年之间,观众对这部台剧相思成疾。
说到底,大家无非是想看泼辣疯魔的「俗女」陈嘉玲,以及让人又哭又笑的台南往事。
这一家人给观众带来了生活的充实感,因为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有着类似的情感经历。
《俗女养成记》首先是一部关于女性年龄焦虑的影片,在第一季,陈嘉玲的故事从焦灼而缺乏重心的生活开始。
她有工作,但工作无法给予她价值感;她在台北有住处,却是租来的;她衣着光鲜,可一出场就为了找避孕棒而狂翻垃圾桶。
那时临近40岁的陈嘉玲和男友关系稳定,结婚事宜更是被提上日程,最终却因为对未来生活的失控预感而选择临阵脱逃,「幸福转折」突变为一场莫大的中年危机。
失业、失恋、前男友迅速再婚……在这一季,前男友甚至有了孩子。
而陈嘉玲从台北回到台南,开始了松弛且「堕落」的生活,对于未来,她不再有强目的性的规划。
事实上,此类题材在各种影视剧中并不新鲜,多是借着累积的挫败感催生一次治愈之旅。
日剧《凪的新生活》就是这么做的。
通过环境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变化,并由此打造一块滋养身心的自留地。
相较之下,《俗女养成记》的地基要更加夯实一些,因为除了「失败」,它还有关于家庭的回忆。
你可以说这部剧是对女性四十岁人生节点许多重大问题的复盘,也可以说它为推翻某些人生伪命题提供了空间,但或许,《俗女养成记》并不是陈嘉玲一个人的故事。
此外,决定此剧厚度和深度的关键一处,必定是两条时间线的穿插。
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陈嘉玲,她仍然是在泥坑中找鞋的人;另一个是在台南成长起来的陈嘉玲,她一路闯关打怪兽,逐渐变成得分不高也不低的「不死选手」。
当然,不同时期的陈嘉玲被不同的人环绕,也书写着不同的故事。
当你拿这部台剧和内地某些同样着重于女性年龄焦虑题材的烂剧相比,能看到两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俗女养成记》不会那么刻意地贩卖焦虑。
陈嘉玲也伤感也落寞,但这种情绪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它没有那么强烈的标签性。
再者是陈嘉玲这个角色的核心矛盾,她不会被「嫁不出去,找不到男人」这些结果影响关键决定,也不受情绪驱使。
这个人物所面临的真正困境是无法在诸多选择中找到立足点,终究要回扣到对自我的探索。
很多剧集更倾向于剖析人物多重身份之间的割裂,但《俗女养成记》却抓住了陈嘉玲两个身份之间的联系:台北还是台南?
辞职还是继续忍耐?
结婚还是单身?
这里没有二选一的正确答案,因为她永远不安于当下的选择。
事实上,个体人生的任何经历都在相互影响,没有哪一部分能谋杀或腐蚀另一部分。
而一个人能够长久处于泥泞之中,恰恰说明她更有「不甘心」的能力,且不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委屈自己。
在第一季的台南往事中,观众曾无数次在小小陈嘉玲身上看到了「反乖乖女」的特质,这种性格源于虽不完美却有爱的成长环境,也让发生在陈嘉玲身上的许多事得到了合理解释。
类似故事如若放在现实生活,人们会对已做出的选择进行渲染,以求得自我鼓励,但陈嘉玲的人物魅力在于诚实,她不会伪装,甚至会戏剧化地反抗,反抗也没有迎来转折,于是这么一环接着一环,陈嘉玲和自己扭打,又把自己扶了起来。
在第一季,当陈嘉玲过着台北生活时,台南就已经出现了,她的童年被多次安插在日常生活间隙,甚至是老板训话时的一次出神,就像是她的一部分「本真」溢出来,让糟乱的氛围瞬间新鲜。
目前第二季已经更新了第一集,这一集更多是关于陈嘉玲和她的母亲,以及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父母老去这一现实。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母女俩还是没能成熟相对,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剧情味道才对。
故事衔接陈嘉玲回到台南,爱情虽无大进展,好在安了新家。
她买下鬼屋,装修得热火朝天,同时因为再次曝光在父母视野之内,生出许多摩擦。
陈妈妈一如既往地想参与进女儿的新生活,但陈嘉玲非要用装修房子这件事保持自己身上的「台北属性」,也就是这些年她所积累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这条时间线对接了陈嘉玲的国中故事。
国中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告别童年的阶段,因为孩子们到了要严肃投入各种竞争的时候。
此时陈妈妈开始以「国中」为理由全面修整女儿的生活。
妈妈其实是想让女儿慢慢独立,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但这些要求意味着陈嘉玲要更努力地学习,要一个人坐公车。
她突然觉得妈妈不再爱她,不再顾虑她的感受。
但是随着陈嘉玲的成长,陈妈妈这双手从未真的放下,且还在以自己的标准为女儿打点一切,继续陷入互不理解的小竞争中……不过就像当年跟在女儿身后却不现身的陈妈妈,在母亲眼里,陈嘉玲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陈妈妈也还是那个注定要操心一辈子的母亲。
陈妈妈是典型的东方母亲形象,一个被各种家庭身份禁锢的女性,但她的确教会了女儿如何独立。
而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在这部剧中,永远没有真正离开的人。
比如陈嘉玲的爷爷奶奶去世之后,还会出现在另一条时间线的闪回之中,就像我们平时回忆过去般随意。
《俗女养成记》运用时间线的方式消解了「生活因果论」带给观众的紧张和恐吓,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将喜和悲以成熟的面貌释放出来。
成熟是温和的引领手势,它从不以攻击观众为目的,大悲大喜的剧情一旦被镀上了这层温和,便不油也不生硬了。
在这一季,陈嘉玲的弟弟陈嘉明也面临着一个类似于「台北/台南」的选择。
离开还是留下?
如果弟弟随男友去了英国,那么余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52天」。
这种计数方式令陈嘉玲感到吃惊,比弟弟大出十岁的她或许从不觉得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她比弟弟多出的十年似乎也因为在台北打拼而浪费掉了。
于是她在台北的失败也有了另一层暗示,比如把宝贵的时间投掷于自我满足的空虚。
不过这些过去的故事出现在剧本里,不是为了安抚陈嘉玲在40岁人生节点所遭遇的悲催闹剧,而是从全新的角度呈现已经被「熬过来」的时光,幸福的可能性藏在每一个平平无奇的角落之中,再日常的东西也会因为接连不断的失去而珍贵起来。
无论你之前是否观看过这部剧,都可以从头看起。
在《俗女养成记》里,聆听故事就像是拆盲盒,有时我们悲伤地哭出来,有时又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也正是依靠着这些碎片,观众可以专注于细节,并以此为参照,慢慢看着陈嘉玲的人生有所改变,当然,也可以选择不为此去做到什么。
但至少在陈嘉玲的「俗女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些光亮,那是对「爱」的价值的彻底肯定。
陈嘉玲,39岁,生活在台北但永远买不起台北房子的台南女儿。
她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白领工作,每天踩着恨天高说着流利的英语。
有一个谈了四年的帅气男朋友,如果能顺利结婚,婆婆也为他们准备好了大面积新房。
生活看起来忙碌平淡,但总之看起来过得不算差。
但其实也可以说,她在公司混了很多年,职位还是个秘书,她的工作只是给奇葩老板买饭、搭叠叠乐,在他的原配和小三之间盘旋。
男朋友还是个妈宝,婆婆也要跟着住在新房子里,她想管控儿子的一切,甚至是未来儿媳的婚纱款式。
她发觉和男友的关系更像是睡在一起的舍友,每天的呼噜声让她精神崩溃。
和他之间早已没了感情,男朋友四年都没向她求过婚。
所以说,任何人表现出来的生活都是双面的,纸牌的背后不知是黑或白。
当陈嘉玲回忆童年,回忆和阿公阿妈爸爸妈妈弟弟生活的点滴,美好的童年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治愈成年人。
小时候,有四剑客朋友,有因为早恋被家长当街暴打的邻居姐姐,有死板的钢琴老师,有点讨厌但又有点喜欢的楞头小子,英语语文样样优秀的骄傲表姐。
有离家出走的乌龙事件,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卫生巾。
理发阿姨每次都说只剪一点点,爸爸答应的承诺从来没兑现。
偷偷倒掉的中药谁也没有发现,压在枕头下的爱情小说却是怎么也找不到了。
上大学前全家拍的搞笑DVD是最能触动嘉玲的,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就回家吧。
少女时期最怕的那栋“鬼屋”,走进去才发现,原来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回家当然也会有感情戏,陈嘉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阿嬷的离世,弟弟的出柜,表姐被家暴。
自己导游事业的开启,把童年的“鬼屋”买下,装修成新房。
新生活刚刚开始有眉头,但是发现自己怀孕了。
自己在准备流产的过程中听到胎儿的心跳声,忽然泪流满面。
但是在一个台风天(第二季第6集非常棒),妈妈发现丈夫精神出轨,弟弟发现自己变心,童年视角的小嘉玲在公交车上遇到猥琐男,才发现妈妈教的防狼动作她早已吓到忘记。
男朋友蔡永森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陈嘉玲大喊着:"所以怎么样,就我不要小孩,我该死,我就是有罪,我就应该被钉在十字架上面?
原来生活的裂隙就是一场突如袭来的台风天。
有些人对陈嘉玲最后的结婚生育表示失望,因为大家期待的【大女主剧】貌似再一次落入俗套。
“陈嘉玲你可是酷了四十多年的人哎,你怎么能跑去生孩子呢。
""你的男友台风夜朝玻璃窗上扔东西有暴力倾向,怎么能和这样的人结婚呢“。
“结婚的话就别说自己是独立女性了”,其实,我认为,独立女性同样不能被定义。
独立为物质独立、精神独立,这和我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无关。
陈嘉玲的独立女性人设并没有崩塌,她只是自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已。
精神出轨的陈爸、砸玻璃的蔡永森的好男人人设也没有崩,这只是两位男性真实的另一面而已。
俗气的现实里谁还不是“忍一忍,不离婚“呢。
心里的钉子拔出来也会有痕迹,没关系,谁还不是千疮百孔呢。
吃到不好吃的菜也不想丢掉,打包带走的生活就是那么俗啊。
俗女养成记,从淑女到俗女,陈嘉玲穿搭越来越随意,笑得越来越大声,更加理智、更加清醒,理直气壮地说“闭嘴,管好你自己”。
更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能权衡生活中事事的利弊,尝试为人生的答案做出最优解。
这是人变世俗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让自己过得更舒坦的过程。
变俗就意味着丢掉那些让你变精致的瓶瓶罐罐,舍弃无用的关系,不用处心积虑地让人知道自己过得有多好,也不用墨镜遮住黑眼圈和昨夜的眼泪。
是“俗版”的四大皆空,你说的话,who care?
这世界爱咋咋咋咋滴,老娘我只关心今天吃没吃饱,睡没睡好。
兜兜转转后的几种人生结果无法平时空的对照比较,不如现在就做想做的事,挽回想挽回的关系,抛去伪装的外衣,看看自己的心。
看这部剧时,一会大笑一会大哭,成年视角和童年视角结合得很妙,每次看到都激动地拍大腿。
可能它过于真实,而真实的生活又如此复杂,想分析这部电视剧时只感到焦躁。
生活好像是由没有头绪的线条堆积成的画,曲曲折折,弯弯扭扭。
鸡毛蒜皮中藏着不经意的确幸,鸡飞狗跳后也会陷入平静,短暂失落后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完美的大人,没有绝妙的人生方案。
“30岁的女人一定要这样做”的tips就是色彩艳丽、脆弱劣质的塑料袋,根本就套不进生活这个巨大的垃圾桶。
看到最后也真正释怀了,我们之所以恐婚恐育是因为我们仅仅是在害怕,而没有在选择。
我们没有手握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去认真地选择我到底要那种生活方式。
陈嘉玲让我看到了选择的自由,是的,生活大概率还是会一地鸡毛,她那样抓狂的性格也会后悔1000次为什么要生这个孩子。
但是这不是令她辗转反侧的一项庄重的决定吗?
生或不生,自己选啊。
挣脱束缚的最好的办法,是学会解套,而不是从此不去碰绳子。
离开台北也好,离开妈宝男也好。
生孩子也好,做个工作狂一生不婚不育也好,这是充满主观色彩的个人选择,外人插不上话。
侏罗纪公园里有说: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个重负无人能分担,自己的路自己走完。
# 02阿嬷,妈妈,我和女儿《俗女养成记》豆瓣9.3分,被称为中国版《请回答1988》,两部在描写亲情上都非常的细腻。
但这部剧的重点更在一个女性的成长和一代女性的传承上,我在这部剧里看到了我姥姥的影子,看到了我妈妈,看到了童年的我和未来的我。
女性总会被束缚更多。
承担的家务法律并不认可,每天重复的是无远大意义的重复劳动,小到洗衣做饭,大到管家育儿,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女性都如此地熟悉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从小培养要当淑女,不允许有敞开腿的坐姿。
长大后更要遵守社会的规训,不结婚生孩子是自私是原罪,不能讲话太大声,要漂亮才更有价值。
多少女性把自己的梦想藏在围裙里,把时间的沙漏平分在每个家人身上。
为什么她们被困在了五平方米的厨房。
小嘉玲的疑惑是做女人真的没有一点好吗?
在《俗女》中看到了女性永恒的困境。
令我惊喜的是,我同时也看到了每个女性真切地寻找自我的过程。
毕竟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的剧真不多,女性在银幕上是可以颁发贤妻良母奖章的配角,或者是长满刺的妖精破鞋小三毒妇。
大女主剧永远逃不开天降的钞票和男人。
没有一部剧会在乎一个老太太的感受,会关心家庭主妇"黄脸婆"内心的波涛汹涌。
阿嬷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她看起来是个专制蛮横的老太太,但是她爱家人又那么深。
一生不会写字,只是个嘴毒市井老太。
但是她也可以许一个想独居的生日愿望,她疲于伺候家人,却总是在忽略自己的感受。
去世前一晚,她对嘉玲说:阿嬷做了六十年的陈李月英了,现在我也做累了,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妈都叫我阿月,我朋友叫我月英。
嫁给你阿公后,我的名字变成了陈李月英,外面的人叫我陈太太,要不然就是医生娘。
家里面她们叫我妈妈,你们叫我阿嬷,我也好久没听到自己的名字了,等哪天阿嬷懒得呼吸的时候,你要记得,把阿嬷的骨灰撒到大海里。
让阿嬷能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好吗。
妈妈一生也是家庭主妇,她面对叛逆的女儿和同志儿子很头疼,但是同样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选择。
“你是12月9号下午2点58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
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
”不会说abc,13岁就去当女工的妈妈,一辈子在隐忍、奉献,她们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女性相比来说更容易被定义,到了26要结婚,27要生娃。
要温柔要忍耐,知书达理,上厅房下厨房,还要给笨蛋老公留点面子。
但是她也可以在老年偷偷去学游泳、学开车,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女儿最坚实的臂膀。
陈嘉玲的女儿也许会更不一样,她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我彷佛看到了女性的进化史,女性无论何时都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你有自己的名字,你的世界里自己才是主角。
在女性传承中,我才发现母与女才是最能坦白真情的关系,女性强大的共情能力使得母女既复杂又纯粹。
看这部剧时数不清被感动过几次,我想去探寻作为女性的真正的价值意义,却发现女性的命运总是看起来如此相似,但却各有各有的缺口和圆满。
就做个俗女吧,细枝末节可以打个哈哈就忘记,生活可不能将就。
我想,把《俗女养成记》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可能会有点蠢。
看到剧终两字,听着旺福唱《莎呦娜拉》的时候甚至有一种和喜欢的人分手的痛感。
但今年夏天看到这么棒的台剧真的很幸运,一部用心的电视剧可以带给人的感动可以是永不消散的。
陈嘉玲在剧中的故事结束了,俗女生活中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附上导演给陈嘉玲的信(导演和两位女主都未婚未孕)親愛的陳嘉玲:首先要恭喜你當「母親」了,這是一個非常勇敢的選擇,祢要開始「養成」一個新的生命。
而關於女兒「養成」方面,容我給弥一些貼心提醒,要聽不聽祢自己決定。
1.如果称的女兒是「俗女」,請不要用「淑女」的教養方式去折磨她也折磨自己。
2.告訴她每天吃飽,睡好非常重要。
3.讓她養一售 狗或貓,或任何寵物都行,教她何謂無私的付出。
4.當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夠苗條的時候,甩她一巴掌,然後帶她去照鏡子,教她欣賞自己的獨特。
5.當她在放空發呆或是傻笑時,不要打擾她。
6.不要再跟月英阿祖「手爆釋迦」一樣,讓她對性這件事有陰影,教她如何保護自己比較重要。
7.告訴她理想伴侶的唯--標準:-個可以讓她做自己的人,不管那個人是男是女。
8.當她沮喪失落或是傷心哭泣時,陪在她身邊就好,不需要說太多「鼓勵」的話語。
9.鄭重告訴她:有錢,有愛,有健康,一輩子至少要擁有一項。
(這點請參閱江鵝原著 「俗女養成記」)10.最後,讓她明白,人生很短也很長,可以跌倒,可以犯錯,但是不可以耍賴或白爛。
說了兩季弥的人生故事,要跟弥告别了,我不確定是暫時的或是永遠的,總之,此刻,要先說一聲「莎約哪啦」。
感謝弥的故事,讓我認識了更寬廣的世界,認識更多有才華的人一起創作,也更明嘹自己的自信和脆弱。
我相信以弥跟嘉玲媽一路相愛相殺的經驗法則,祢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養育者。
再加上生母(原著)和一群乾媽(三位編劇們)的法力加持下,祢依.舊會是那個任性妄為,不將就,不委屈的「大人」。
陳嘉玲,接下來的人生就交還給称了,請祢務必過得開心,活得精彩。
愛弥的乾媽嚴藝文(劇照師:王志偉)
近日,《俗女养成记2》收官,引发了不小的收视热潮与讨论。
早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爆款综艺之前,凭借一部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分庭抗礼的《俗女养成记》,我们就认识了从小城走来、在台北打拼了整个青春,站在四十不惑门槛外徘徊的陈嘉玲。
不同于浪姐们的光鲜亮丽、大杀四方,平凡女子陈嘉玲的39岁,堪称鸡飞狗跳。
她没有花容月貌,董事长助理的工作也高不成低不就,眼看身边人纷纷成家立业,她却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喝到烂醉,被一同赴宴的同学评价“20岁女人喝醉是可爱,40岁女人喝醉是可怜”,竹篮打水一场空,然后呢?
《俗女养成记2》剧照。
睽违两年迎来《俗女养成记2》,迈过四十大关的陈嘉玲,终于跌跌撞撞地再度闯入我们的视线。
而《俗女养成记》中,非典型的设定不只是陈嘉玲容貌平平、事业平平的设定,还包括诸多并不“爽”的妥协与挣扎。
这些设定,有些看起来甚至并不符合女性主义的呼喊,比如陈嘉玲母亲努力生下二胎弟弟,为了家庭操劳的阿嬷......在这些传统的规训中,我们却也能看到女性的反抗与能量。
我们常感叹,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在理论的坚硬缝隙之间,我们在《俗女养成记》中看到的是一群“非典型女性主义者”的群芳谱。
而坦诚面对真实的妥协、平凡与撕裂,或许正是这部剧受到欢迎的原因。
撰文 | 一把青晚熟少女陈嘉玲迟来的背叛是突然间爆发的。
受够了帮老板照顾小三、又要为老板夫人盯梢老公,应付不暇的工作;也厌倦了和男友是情侣更是室友,早已失去激情的关系,在依照“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符咒,按部就班地成为万众期待的都市丽人与贤妻良母之前,“老娘受够了”,她分手、辞职,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告别过去,回到家乡休整。
童年时的老宅面前,陈嘉玲与童年时的自己相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由旁白娓娓道来,“亲爱的陈嘉玲,你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很长,长到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从几时忘记了这辈子很短,短得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讨厌自己。
”
《俗女养成记2》剧照。
而在《俗女养成记2》(以下简称《俗女》)中,陈嘉玲在古城台南重新找了英语导游的工作,与青梅竹马的棒球教练蔡永森恋爱,和父母仍然总为一点小事吵闹;弟弟陈嘉明终于在家人面前出柜;台大毕业却没有上过一天班的娇滴滴表姐洪育萱又翩然而至……除了不时疑神疑鬼更年期提早来临,当陈嘉玲的事业初有起色,新居刚刚完工,与蔡永森蜜运正浓时,却突然遭逢晴天霹雳:她怀孕了。
01月经与生育由儿童变成少女,分水岭是月经初潮,从此拥有成为母亲的资格。
镜头一转回归童年剧情,承袭前作,小嘉玲已升至初中。
她问月经要持续到何时,得到母亲及阿嬷“40年”的回答,以及绘声绘色威胁每逢生理期,“如果吃冰的,就会痛得无法动弹,冷汗直冒、脸色发青,就像要死掉一样”,她沮丧又费解,“那我岂不是流血到死”、“做女人真的没有一样好吗”、“下辈子再也不要当女生了。
”
《俗女养成记2》剧照。
两位女性长辈的反应,可能会让每个中国家庭成长的女生为之莞尔。
她们可能不善言语关心,但一个吩咐儿子给孙女炖四物汤,一个拿来黑布,让她避免“那个”搞到床上,至于陈父,竟没有尴尬地“非礼勿听”退避三舍,而是主动找女儿谈她的身体变化,重新约法三章,不愧为模范父亲。
仔细想来,除了这部出自女导演严艺文之手的《俗女》,我们几乎不曾在影视作品中见到动用一整集谈论月经的,反之,倘若女主角表现情绪化,男性角色互相挤挤眼睛,示意她“大姨妈期生人勿近”的场景,则似乎不胜枚举。
二者对照,让人想起美国女性主义运动重要人物葛罗莉亚·斯坦能(Gloria Steinem)1978年名作《假如男人有月经》中的想象,“如果男人会来月经,就会吹嘘他们的经期之长、血量之多,渴望用经血证明自己成年,电视节目也会加以讨论”,如果男人有月经,权力的正当性可能将永远持续下去。
然而,正如严艺文剖白,《俗女》既不是一个所谓勇敢追梦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大张旗鼓宣扬女性主义的作品,剧集点到即止,并没有用太多篇幅谈论“月经羞耻”以及其背后的父权压迫,或者说,《俗女》原著作者、“陈嘉玲”原型江鹅的自述更能反映这种诙谐微妙的创作心理:“小时候巴在妈妈脚边,看她就着梳妆台打排卵针的画面。
每次回想那个景象,都由衷庆幸还好后来有了弟弟,并不是乐意去默认这个父权结构,而是当绑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亲的时候,就觉得无论如何可以先下来真是太好了。
”从后续情节我们得知,陈母在生陈嘉玲时经历了生不如死的十几个小时阵痛,尽管如此还是再闯鬼门关,为陈家追生了儿子陈嘉明,其后,丈夫骗她已经结扎,导致再次怀孕,第三次,她鼓起勇气在婆婆“多子多福”的期许中说出那句“我不要再生了”,于上世纪70年代选择了堕胎手术,而为此怄气的阿嬷表面仍不松口,却还是赶最早的集市买最好的鸡,麻油炖汤给媳妇送去,祝福儿子“做手术也要做月子”,病床前两人一个眼神,更胜过千言万语。
《女人所生》,作者: [美]艾德丽安·里奇,译者: 毛喻原 / 毛路,版本: 重庆出版社 2008年1月虽然日常不乏磕磕绊绊,但串连起两代女性的,不是家庭角色的对立或统一,而是女性间彼此的感同身受。
身兼母亲、诗人、女权主义者的美国作家艾德丽安·里奇(Adrienne Rich),在《女人所生》(Of Women Born)一书中提出,母性是双刃剑,既可以是压迫、限制和剥夺,也可以是滋养、力量和充权(empowerment)。
母亲固然伟大,但也应拥有说出挫折和疲累的权利,以及任性选择的空间,而不是每当暴露软弱失败,就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由此可见,只有母亲才懂母亲。
当镜头不再对准《双面胶》《新结婚时代》式的二选一婆媳纷争、家庭矛盾,在《俗女》的语境下,嘴上承不承认都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女性经历过的苦难把她们塑造成命运的共同体,理解与体谅成为“婆”与“媳”的公约数,敏感洞悉对方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艰辛,温柔且慈悲。
《双面胶》(上)《新结婚时代》(下)剧照。
02出走与葬礼至于悬在阿嬷陈李月英头顶“母性双刃剑”的B面,她秘而不宣的苦楚,是她将小儿子的溺水早夭归咎于自己身为“照顾者”的不周。
要孙女教写名字,对着纸上“李月英”三个字,却说自己名字明明是四个字的是她;面对嘉玲补习老师简单一句花言巧语“这不是你的错”,便掏心掏肺将其奉若上宾,在揭穿补习老师是骗吃骗喝的混混假扮后,去向他最后通牒放话“我一个儿子已经没了,你要敢伤害我们家任何一个人,我不会放过你的”,也是她,有软肋更有铠甲。
哪怕在晚年,陈李月英也不是没有反抗过。
她甚至曾不顾小辈的苦劝与街坊的流言离家出走,虽然不过是帮返大陆探亲的朋友照看房子,但终于短暂地拥有自己的房间,享受小院宁静午后,按自己喜欢的口味做菜。
弗尼吉亚·伍尔夫曾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女性话语权与主体性建构的隐喻,但无可否认,就像阿嬷的短暂闲暇光阴一样,借幽闭空间逃避外界干扰并非长久之计,一旦重新踏入社会生活,男权社会的压制与操控又如潮水般涌来。
《俗女养成记2》剧照。
后来丈夫上门,与其说是哀求陈李月英回家,不如说是平等的拜访。
他们相对而坐,是两个自由而独立的个体,那一幕,可能就像脱口秀演员杨笠在描绘接受男医生妇科手术时所言,“我觉得我已经不只是一个女人,我就是一个人,我感觉自由”——而当他战战兢兢地问起老伴,会否跟他回家,“当然了,结婚后我哪还有家?
”阿嬷的回答带着些嗔怪神色,付出已成为习惯,终究是心甘命抵。
娜拉出走,走到哪里去?
除了回家,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回荡百年的大哉问,在《俗女》上一季阿嬷的葬礼亦可见一斑。
当步姑姑后尘与台北男友悔婚的陈嘉玲黯然归乡,陈李月英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趁着以为孙女熟睡的夜晚,望着她的背影絮絮交代身后事,希望死后骨灰洒入大海——她细说从头,童年喜欢到海边玩,人人都叫她“阿月”,嫁给药材店老板后有过许多称呼,医生娘、陈太太、老婆、妈妈、阿嬷,走到生命尽头,她想与大海为伴,做回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最初的阿月。
一个微小的心愿,仅此而已。
而回望阿嬷的一生,若论对自我意识的探索与对传统枷锁的反叛,她做出了什么摧枯拉朽的改变吗?
没有,她守旧、没有文化,一辈子为陈家而活,也不乏“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的陈旧说教。
但是落地的麦子不死,真是她以点滴身体力行,以及善良和爱,为成长在自己庇护下的陈嘉玲埋下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并赋予她逆流而上的勇气。
03背叛与妥协其实,不只是阿嬷,纵观《俗女》中的女性角色,几乎无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违背观众“政治正确”预期的另类选择。
陈嘉玲本可遵循“不婚不育保平安”继续岁月静好,她不仅选择生下孩子,更主动向蔡永森求婚,“我不相信婚姻,但我相信你”;育萱表姐当阔太饭来张口,却自揭被丈夫家暴,受嘉玲母女鼓舞后重投职场应聘无门,都以为娇滴滴的她要放弃时,她又从学用复印机开始,接受现实的残酷碾压;陈父晚年重逢初恋,一时脑热借她30万;陈母与嘉玲、育萱公路旅行,挥霍存款也要惬意人生,却在高级餐厅偶遇小三时,以兴师问罪姿态泼她一脸,只是因为担心她误饮被落了药粉的水……
《俗女养成记2》剧照。
有人质疑,从大龄剩女一步踏入妻子母亲,陈嘉玲剩女人设崩塌,会不会是台湾少子化风潮下,借剧集软宣传引导“催生”舆论的应景之作?
要留意,不同于生活所迫或另一半变心而堕胎的常见狗血戏码,陈嘉玲则是连怀孕都没有第一时间告知男友的。
不想要孩子,源于能否胜任母职的自我怀疑,去堕胎阴差阳错做B超听到了孩子心跳声的那刻,她决定留下他,甚至尚未与男友确认复合关系。
换言之,在快节奏的当下,要不要孩子,就像上一季是否离开台北一样,不是为了挽留爱情,也不是为了寻找寄托,决定权都在她自己。
这并非简单的一念之差。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指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特质是液态(liquid),当固态静止的空间不再,时间、资本、人际关系高速流动,人们被裹挟其中,唯有不断建构、质疑、分析、改造自我,才能跟上洪流,每时每刻都是新开始。
在这样的价值驱动下,从“不生”到“生”的飞跃,不是来自外界的种种引导或压力,而是陈嘉玲自主选择,种种深思熟虑后的量变引发质变, “再出发”的结果。
《俗女养成记2》剧照。
她改变了什么呢?
如果说第一季《俗女》之俗,着眼陈嘉玲10至39岁的成长史,演绎从心所欲断舍离,“任性又怎样”,第二季则推进一步,让她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学会爱他人与做自己并不矛盾, 背叛与妥协不是水火不容的天平两端,也可能是一体之两面,选择承担后果的勇气,来自相信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
话说从头,何为女性主义者?
剥离种种伟岸高深的理论,“女人掌握自主权”,可谓是最“俗”也最重要的阐释。
在成长的时间轴上,嘉玲、育萱、陈母、阿嬷,以不同坐标交相辉映,她们可能既不离经叛道,也不前卫先锋,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这些非典型女性主义者,以各自微小的挣扎与努力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灿烂的诗篇。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一把青;编辑:走走;校对:刘军。
封面题图为《俗女养成记》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时隔五年看第二部,更“俗”了,凡夫俗子的俗…这一家六口的日子,国中和现在的穿插叙事…就跟我们普通人的日子一样,有争吵,有感动。
陈家明被求婚,男朋友想带他去英国,但他算了一下跟父母家人相处的时间只剩下352天,不到一年。
三十几岁,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直到遇到咋咋呼呼的小杜,让他最终敢于说出和建佑分手。
陈嘉玲经历国中第一次来月经时姨妈巾掉了不敢捡的尴尬,到四十岁查出AMH下降有卵巢早衰到突然怀孕自然生产。
李月英阿嫲和妈妈都说,女人一辈子都是这么痛过来的,生孩子的痛是最痛的。
陈晋文做手术的时候对陈妈说,年轻时候没让你过什么好日子,如果他先走,再找一个。
也会头脑发热和学妹跳舞,还借三十万给她打给没见过面的男朋友,被警察制止。
在台风屋里抱住妈妈的陈嘉玲和国中妈妈不停教她防狼术不以为然真正遇到又吓得不行回家被妈妈抱住的画面重叠。
当导游第一天遇到的外国博士,说嘉玲让他想起女儿。
嘉玲替他掩饰尿裤子的尴尬,离别时,他终于说,不是讨厌而是想念。
最后还把自己女儿和孙子带到台南旅游,让两个聒噪的女人见面。
外公陈义生,祖祖辈辈接手药店,到退休的时候总是担心,朋友一句话点破,你是怕他不够好还是比你好。
虽然导游老板对陈嘉玲说,不婚不生,是你目前人生最大的优势。
但真的经历怀孕生产,蔡永森当父亲,自觉辞掉教练工作回去卖房子赚钱,还把陈嘉玲的房子买下来,在生孩子的时候求婚,把洪育萱从家暴有钱男中拯救过来,让她找工作,哭了出来,提醒她不再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一家人忙乎起来的样子,又让她觉得安心。
从《俗女养成记》1-2 已经完结,从最开始“我有一个梦想”:中年辞职追梦,毅然放弃如同鸡肋的感情,离开奋斗过的城市回到家乡,买下见证自己童年的“鬼屋”等等挣脱社会、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束缚,奔向心里向往的生活。
在找自己的过程中穿插了童年生活的种种,真的是让人笑中带泪。
故事到这里,陈嘉玲还笼罩在女主光环里的,接着有了第二部,导演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直接把女主拉下神坛,生活的一地鸡毛慢慢开始展现。
陈绕了一圈还是走上了妈妈、奶奶的老路,生活和家庭带给她的精神压力从来没有停止,从最开始妈妈指点她的装修,尽管陈多次表示“这是我的房子!
”。
再到意外怀孕,她绕了一圈好像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似乎还更差了。
“真实”是第二部得到高评分的原因之一,因为观众发现一个“标新立异”的女主最后还是逃不过生活的摧残,还是会面对喂奶和赚钱,面对夫妻之间歇斯底里的指责。
第一部里的好爸爸也不过是一个“夕阳恋”的老头,父母之间相濡以沫不过是生活所迫。
管你多么独立,多么有女主光环,还不是和现实中的普通人一样忍受这种糟心的生活。
一个没有任何新意的故事引来了一片叫好声,夸赞的原因竟然是“不是自我的大女主”。
这就突然让我想到前段时间那个自驾出游的阿姨,为丈夫和孩子操劳了半生最后鼓起勇气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从这一片泥沼中挣脱,引起了路人的关注和祝福。
这个时候没有人再去指责她自私、自我了,因为她已经风烛残年,被压榨完最后一点价值后被社会丢弃的人而已,曾经和大部分人一样在风尘中挣扎。
救风尘,诱良家。
只能说错付了第一部的眼泪吧。
前5集都很正能量,也很完美的续接。
到后面简直……只想说结局既侮辱女性也侮辱男性。
如果主题想突出女性的独立与刚柔并济,则完全不需要男性这么low的衬托。
请不要这么把男同志们的水准都拉这么低好吗?
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又暴力又出轨又懦弱,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需要在男人的衬托下才能显得强大坚定和
现在和过去穿插得太碎了,每次刚要入戏就被导演揪出来
呜呜呜真的很感动但感觉还是第一部更好看一些 爸爸的那段很不喜欢
不太是我的菜~
台剧还是这么娇柔做作,可惜了这演技。
阿嬷也爱吃蛋糕上的奶油 也想学写字 也想一个人住 妈妈也会偷偷学英语 考驾照 会游泳 女人无论怎样 都可以做自己
对于最后的妥协感到蛮失望的...... 所以,她最后还是妥协了,并且妥协得很彻底.
“你是十二月九号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第一集太好哭了呜呜呜😭
女主真的整一季全在发疯啊....第一季就不算喜欢成年时期嘉玲,少女时期演员很灵,这一季戏份很少,情节也不吸引人。总的来说编剧/导演给这一季搞的梗太多太多,电视剧下来一共才10集,单讲女主,稍微涉及一下周围人就够用,结果搞了这么多支线剧情,跟赶集似的,什么都想要,结果主线成了屎。他想做的梗都非常好,但是他没搞好。大龄未婚、家暴、少女性侵、同性婚姻、中年人的迷惑、老年人的独立空间。陈嘉玲其实一直都不是一个女强人的独立女性,只是经济独立没什么很大梦想的平常女人,只是经济独立一点已经很优秀了,这一季除了开头考了导游证,基本全都是在发疯,而且所有人讲话几乎都在吼,看得人头疼。最喜欢育萱表姐和小杜的角色。#永远不要做续集
男人为什么总是能如此轻易的被原谅呢?不管是陈晋文的精神出轨 逃避结扎让阿琴再次怀孕 还是蔡永森想要掌控陈嘉玲的生育权 并且在台风天和孕妇吵架打碎玻璃离开 最后都那么轻易的被女性原谅了 想到阿嬷离家出走 阿公问她还会回到我们的家吗?李月英说“结婚后 我还有别的家吗?” 阿公大笑不止 而电视前的我一点都笑不出来
能不能一直拍下去!
远不如第一季,太呱噪了🙉
所有的忍耐到最后看见一男人唱“快关掉电视去生小孩”这里消失殆尽,被欺骗和被愚弄的愤怒让我想竖中指。不打一星是为了剧中的阿嬷和母亲。至于女主,彻底厌恶,说什么要成为自己,回到欠发达的家乡你只能用所谓的情感去美化那些无能又自尊高得不行、自私得不行的一群人和事,你妈送你读书不是让你放弃机会画地为牢的。总有一些观众看不得离别断交和放下,做了决定又分分合合道歉纠缠无数次,是了,都是俗人,你乐意就好。
第一部记得很喜欢,第二部感觉情节落入俗套了
内心综合评价三星,给一星是不服超高评分。剧情走向在我意料之外,没想到最后还是走向了俗套,依然以“结婚生子”为女人故事的标准结局,那前面就别装什么自我意识强烈的独立女性好吗?又当(贤妻)又立(独立女性大旗)。抛开前后不能自洽的逻辑来看算是好剧(配乐剪辑演技都是上上乘),但好剧的基本要求不就是好剧本吗?8分我或许还能理解,9.3真的很好笑哦。
湾湾真的很爱打着一些很敢的标签最后产出究极传统的一坨
3.5;无论是主题呈现还是过去/现在的对接,都较第一季肉眼可见的逊色,剧本的刻意与匠气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现代戏的增多难免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则是非常明显迎合完满结局的倾向;这一季最感人的竟然是洪育萱,终于敢于从作茧自缚中走出来,并大声质问“说好的三个人重新开始呢”——问得好,前面如此辛苦地铺设“俗女”成长经历,为何最终仍要回归传统价值观,各男性形象一一幻灭倒也在情理/意料之中。不过,还是很羡慕在电视剧中能大大方方演绎同性之爱……
与1相比,转场穿插碎,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转场衔接的很巧妙,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抱小时候的嘉玲转嘉玲抱老了的妈妈。第二季比第一季有更多的泪点,有更多的回归现实。吐槽女主颜值的,什么时候才能跳出这个圈,很多给人真实感与共鸣的剧恰恰不需要多么漂亮的脸庞,能当演员,能做好演员的也不只是长得好看的人。
从第6集起全面崩塌,看完第8集气到翻白眼,全部内心活动只有:ummmmmmmm。这都能走女方求原谅求复合还爱你(?)生孩子强行洗白大团圆剧情?真的没有必要,无语子,弃了。
8月8日開播,10月10日完結。耐心等候2個月的我終於來看這部期待不已的《俗女養成記2》了。第一帖:看到熟悉的角色們有種久別重逢的親切感,而後更是看得有歡笑有感動(許建佑跟陳嘉明求婚學鴿子叫的那句“咕咕咕咕嚕”應該是模仿《春光乍洩》插曲《Waterfall》的“Cucurrucucu”);第二帖:有對應海報的情節;第三帖:聽到今天剛好有聽的插曲《男左女右》驚喜一下;第四帖:《王牌冤家》..「潔淨的心靈上有永恆的陽光」,我也喜歡這部電影;第五帖:模仿八點檔演戲的段落太搞笑了;第六帖:聽錯成“你是要帶著客人走,不是反過來被客人帶走”導致自戳笑點,末尾的“我爸爸是警察,戳眼睛,踢下面…”則戳中淚點;第七八九十帖:閩南語與普通話為主的台詞再次博得我的青睞,真是一部把我看得很開心很舒心、偶爾也傷心也痛心、但最後既暖心又稱心的劇集。
18小时生娃很正常啊。护士or助产士让产妇不要睡很正常啊。调整婴儿角度很正常啊。阿琴这么敏感的确应该把怨气全都算到男方头上。家长里短的吵架好烦哦。比第一部还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