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无非就是想塑造那种末日感,偌大的东京,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身边的人一个个消失,营造出这种荒凉寂寞的感觉来。
这片应该作为那种几个故事的合集里的一个,拍成一个短片,反正只要get到你想表达的某种感觉就行了。
而拍成2小时的片,拖沓倒罢了,关键是拍这么长,也根本不知道说了个啥。
一开始田口死,还算正常,反正他就是被蛊惑了自杀了,而从矢部开始,就直接开始看不懂了。
莫名其妙的家里多了张纸,"打造密室的方法",他看了一眼就扔了,然后家里出现田口的影子,镜头一切,跑到大街上,找到一扇贴了红胶带的门,撕开就进去了,送了人头。
姑且理解为田口的鬼魂蛊惑了他,去找到并打开了不该开的门吧。
接下来一切就跟红胶带门有了关系,30分钟这里看的我是一头雾水。
29分钟,美智和顺子是穿着这身衣服谈论。
下一个镜头就成了这样,好吧,应该是又过了一天,同事还没回来,于是她们准备打电话报警,刚打,同事回来了,不理不睬的进了房间。
又是紧接着镜头一切,立刻就到了这里
下个镜头同样是往镜头方向走,就又穿回了上一件衣服。
莫非这是前一天的事?
这镜头切的真是让我云里雾里,能好好拍的,非要人为的瞎打乱时间顺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看的费劲,何苦??
看她们都从镜头对面走来,我先还以为后面贴胶带的是顺子,以为她们是一起从这个门出来的,正好前一天穿的红裙子,再细看看,又并不是,贴胶带的女人裙子比较长。
到了43分钟,矢部把自己关进房间不搭理她,
下个镜头一切,她又来到了这门前。
这镜头交代的真是不清不楚,通过这个的方位,思考了下,估计这2个镜头时间上是同一天,这是在他们花店的楼下,她是从镜头左边栏杆这面出的门,她背对着左边,是下班了刚出门,红胶带的门是他们的邻居。
而30分钟时给的镜头,她已经从左边出门右拐了,朝着镜头走来,所以给人一种她是从正前方走出来的错觉。
那个方向只有红胶带门。
紧跟着上个镜头,又是镜头一切,衣服又换了,又是一天了,这片里镜头的切换真的是分不清时间。
红衣女邻居自杀。
然后川岛与吉崎谈论鬼的时候,借他的嘴讲这片里的鬼魂世界观,简单来说就是鬼界满了,入侵人间,同时,老板莫名其妙中邪。
到处贴胶带。
有红胶带,有网线接口中间还给这么个镜头,意思应该是说鬼就是通过网络传播的。
春江中邪时,才看到这份打印出来的纸,看上面的意思又让我弄不清了,本以为之前出现的红胶带是封印鬼的方法,只是网络的存在,使得封印不住了。
但从这里来看,似乎是鬼魅惑他们贴上红胶带,搞出一种自闭的环境,蛊惑他们自杀。
等于红胶带像是人们受鬼蛊惑像布置结界害死自己的手段。
至于说什么这些人活的孤独,选择了去死云云,我是完全觉得生搬硬套无病呻吟。
矢部想死么?
老板想死么?
顺子想死么??
春江想死么?
全世界这么多人都空虚寂寞选择被鬼拖走的??
不过都是被鬼蛊惑,迷失本心了而已。
剧情说白了,不过就是鬼入侵了人类社会,蛊惑人们把自己搞得像行尸走肉一样,然后变成黑影消失。
而不是本就是活的空虚寂寞的人们引来了鬼,这是本质区别。
而现在这片却被当成后者吹上天。
而这个寂寞,说回本片对于鬼出现和害人的设定,我看是完全矛盾了吧,鬼界满了入侵人间,你该是满大街鬼才对,你这却是鬼把人害死做鬼陪你们去,我看是鬼太寂寞了找人陪吧?
身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状态叫做“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熟人之间,已经不再有那种默契,也不会无话不谈,经常很多熟人坐在一起,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而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的人们大都聚集在同一个版块里,他们虽然彼此陌生,但是却看上去很熟悉。
未曾谋面的几个人很容易就能聊在一起。
这种现象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将这种怪异的现象也带了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现象,并且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而这种感觉在日本青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他们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接触,反而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内不能自拔。
将自己独处的环境营造成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让自己可以很轻易地陷入到里面,以此来逃避现实种种。
或者说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概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孤独的,但是一旦将生命终结了,是不是就会永远的留住自己的伙伴呢?
对此,我们来看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电影。
《回路》说的是一种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繁华的东京,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最终成了彼此的唯一。
一个男学生和一个女职员分别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神秘失踪。
为此,男学生请教了他的女同学,却也没有答案,但是女同学却给他看了一个曾经设计的游戏,当电脑屏幕上的两个点接触以后,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女职员在经历了同事无缘无故消失后,也发现了这个消失的秘密,身边的朋友总是会在平时不易察觉的地方化为阴影,最终消失不见。
两人在某一天相遇了,他们想要联手找出答案,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陷了进去。
活着时候是孤独的,但是死了以后或许才会在一起。
这是本片给出的概念,同时也时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恐怖主线,片中的所有鬼怪们都在这个主线之下存在着。
但是你想要给这个主线坐一个最佳的解释说明来说服大家,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恐怖片,那显然还差那么一点点。
概念上的设定很不错,而且片中的鬼怪呈现方式也很精彩,尤其是在片尾部分,当男学生想要与鬼怪拼命的时候,却发现鬼怪本身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实体,这一下子让男学生原本的无神论观点崩塌了。
而与此同时,鬼怪也就趁虚而入的将这个主角拿下了。
至于女职员,虽然没有被鬼怪拿下,但是她却最终相信了这个观点,自己在最后将唯一的一个朋友永远得留在了身边,这同样是一种屈服,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本片的主旨。
如果大家有细看的话,其实本片还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为什么片中的所有人会被设定为一种灰飞烟灭形式存在的个体。
这一点在开头部分的电视节目里可以得到蛛丝马迹。
女主正在洗碗的时候,电视里有一则报道,广岛的一个人十年前扔到海里的漂流瓶最终被马来西亚的一个人十年后捡到了。
这是一种轮回,或许可以解释片名之谜。
我们延伸一下,曾几何时的广岛原子弹将几十万人的性命夺了去,而数十年之后的东京,在这样的鬼怪的作用下,人们仿佛经历了广岛原子弹一样,整个城市一片死寂,人们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灰飞烟灭。
则会是否也是一种轮回。
数十年前的原子弹,与现在的互联网对于人类情感的摧残上是否一致?
对于本片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原子弹带来的死亡,看似将现实中的人们摧毁了,但是却让他们不再孤独;互联网看似帮助了现实中的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却催生出来了另一种折磨人的孤独感。
两者带来的毁灭的状态看似不同时代,但是作用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
当然,这仅仅是本片的一种猜测,作为一部恐怖片,本片的画风很有趣,粗粒的噪点能带给人们一种年代感,而那些鬼怪们委身的地方看似不经意,其实大都是日常中我们容易忽视的区域,细思极恐啊。
还有就是略带诡异的音乐以及比较有创意的鬼怪身形。
这些都是亮点,但是不足之处却也很明显,很多时候对于观点的铺成有点捉襟见肘,这样最终使得故事逻辑大打折扣了。
广岛原子弹带来死亡,却可以抵消孤独;互联网带来便利却会使孤独加倍,这样想或许也有道理。
简单说,本片可以理解为一个僵尸围城的故事模型。
妙在导演并没有一开始将世界观讲清楚,而是循序渐进。
本片中我没看错的话共有两处交代故事背景的情节:一是亮介到春江工作室正巧碰上春江男同事,而后两人在图书馆相遇,男同事的一席话;二是后半段春江由无人列车抛下亮介回到住处,玩死亡游戏时的游戏说明。
故事梗概:有人碰巧打开了通往异世界的通道,自此幽灵凭借通道自由进出现实世界,让现实中的人丧失生活热情,孤独自杀。
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一段由网络或磁盘传播的自杀游戏录像,接触此录像的人,大多因亲人朋友的自杀消沉而深受打击,在这种孤独的精神折磨下,他们观看录像,按照游戏说明进行某种招魂仪式,而后献祭般自杀。
一传十,十传百,如同瘟疫般扩散开来。
世界如同末日,只剩一船游民漂泊。
黑泽清的特色在于对恐怖情景的渲染和对日本青年自杀现象、孤独症候的融入。
其中,有心者不难发现黑泽清对大城市工业所代表的技术理性、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核爆末日的恐惧投射。
十多年后再次重温黑泽清这部颇有争议的经典,才发现这并非是《午夜凶铃》那类恐怖片,尽管两者都借鉴了同样的类型片手段,通过日常的电子媒介来传递惊悚气氛。
事隔多年后,我才渐渐发觉《回路》里的电脑绝对比贞子爬出来的电视机要毛骨悚然得多。
也许是科技发展的速度太快,现在看回片中拨号上网、操作台式电脑的场景有点不合时宜的幽默感,然而,片中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孤独的话题却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反而更贴近现时这个社会的趋势,看看每天地铁里玩手机的低头族就知道了。
黑泽清最为高明之处是借用恐怖类型的外壳,不断向内填充耐人寻味的哲学思维,令影片逐渐超出普通恐怖片的内涵,解读层次得以不断延伸。
“做人时感到孤独,死去之则是永恒的孤独”这个观点最让我深刻。
而影片的名字也让我想入非非,导演是否在暗示人与鬼其实都处于彼此联通的两个世界呢?
有了电脑这种媒介,则令这两个世界在某个时候接在一起形成“回路”?
片中主角曾提到,随着人类死去,鬼魂的世界越来越拥挤,它们选择回到人间也是很自然的。
尽管影片充斥着跳跃而费解的剪辑,令人物与情节变得晦涩,但是导演在色彩和声音处理方面却令人惊艳,例如鬼魂出场的形态和速度,惊悚度让我头皮发麻;干扰的电流声与电话中的求救声也令这种诡异气氛不断增强。
至于故事的空间与气氛处理更是经典手笔:从高塔上纵身跳下的女子,城市上空掠过失事的飞机,影片里的末日感营造得相当出色,十多年前看的这一段至今仍历历在目。
《回路》不是一部单纯的恐怖电影, 更像是预言一样看到了20年后技术的入侵造成的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孤独黑泽清将人类濒死的体验表现的冷静而直接电影中的「孤独」像绝症一样悄悄将人们围困“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导演声称这部电影的目标,是探索和展示鬼与人的边界当鬼魂脱离了恐怖电影的框架便不再是简单的慑人的存在,之所以入侵到人间也是源于灵界空间的澎胀时间流逝下「鬼」的质感 | 黑泽清《回路》|视频论文_哔哩哔哩_bilibili
红色的胶带是为了给鬼魂制造一个生存空间吗 ?
剧情中的人们是因为录影带的影响而贴上胶带的吗?
整个城市都没有人了倒是可以解释一下(可能是因为故事进行的同时其他人也在传播录像带导致的)稍微有点没看懂 也许只是映射出网络的出现导致大家普遍孤独?
影片的结局是不是说离开东京就可以逃离诅咒,还有结局男主变成鬼魂陪在女主身边?
墙上的黑影像核爆现场的汽化残影,似是此岸与彼岸的临界面,或是曾经存在过之证明的痕迹/余烬,指向一种空无、一种缺位但却又企图被记忆的不甘心。
让人想起当代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孤独死」。
想起了同样作为黑影介于虚实之间的,千与千寻里的无面人,它对小千说的台词:「寂しい,寂しい」。
无面人因与他人的羁绊而具形,回路里的人因为被无尽的孤独侵袭而消失。
亮介和美智子开车镜头后的浓雾,在写满「助けて」的房间里强烈到失真的背光,都让人想起热海搜查官最后校车穿越狭界时所被笼罩的强光,似是来自彼岸世界。
田口磁盘里通过摄像头和电脑屏幕投影构筑出无尽深度的迷宫,与红色胶带的结界,同是「密室制造方法」,「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人无法从无尽之中脱身,更可怕的是永无休止的孤独到死后的延续。
而人的孤独也并不因陪伴而消失,「他人即地狱」,释放AT力场的同时就要承担回到LCL之海中、自我消弭的风险,「两点接近就会死亡,距离太远又会接近」。
最喜欢的是在列车中亮介注视着春江说出的那句话:「有我在啊。
纵使没有其他人的存在,也没有关系。
」正因为相互抵达之不可能,人选择爱以直面不可能,才让人更为感动吧。
我在想两个问题1、幽灵是否存在2、人类害怕孤单吗【房间】四叠半是这个时代最后的净土,即使它会让宅人变成幽灵。
看监控录像的春江和在看电影的观众互相对位,她拥抱了一片虚空,却声称自己不再寂寞,好像看电影的你我。
一个人打印出密闭空间的A4纸,贴上红色胶带,这种仪式感象征起居室已经变成被异化的空间,里面是漆黑、密不透风的,永恒的死亡或者像鼠疫一样迅速吞噬了东京,谁能想到末世的开始是在房间/监控中?
【联系】每个人都想拯救另一个,就像亮介深夜带春江出逃,美智眼看着朋友变成灰烬,人与人永远在建立联系,但是在黑泽清的眼中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他能做的永远是错过和见证,见证他人的死亡,继而成为他人。
窗帘和窗户的遮挡暗示他们彼此处在不同的空间,“救命”的电话是死神的门铃,黑影类似悼亡的概念。
总的来说蛮喜欢的,毫无类型片元素,2001年的现代性在现在依然存在,而我在最开始提的两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电影里重复的篇章感觉太多了,但表达的「当活的人知道死亡并不真实存在」好可怕——死亡不存在,人的灵魂只是进入了另一个孤立的世界。
因此活着这个概念也变得模糊,因为一个人并不会彻底消失,即使身边的人都把他忘记,他自己也还是知道自己依然存在。
所以在一代代人里,循环好像就不存在了,而仅仅是累加,是凝固不流动的。
这注定一切都是向下的而非向上,会走向腐败而非新生这时候人们会渴望真正的死亡:死后不存在灵魂,不再有来生,活才像活着。
但电影里很残忍,死在这里不存在。
人在这个世界消失,会进入另一个孤立的世界。
活和死的意义消融,而人间的所有快乐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比如对活着抱有最强烈热情的人在知道真相后必定会变成最迷茫的人。
人的灵魂会永远漂浮在众多孤立的单元之间,只有孤独无动于衷地凌驾在一切之上。
看完全片,心情有些复杂,心中一直在思考,恐怖片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
导演的恐怖片技法继承了日本恐怖片制作的优良传统。
开场十二分钟,我已经把耳机声音开得非常大,以便听清每个效果音以及淡淡的配乐。
高级的、优秀的恐怖片应当让观众产生这种信任,不滥用音效制造的生理恐惧,让观众放心把耳朵交给导演。
除了声音之外,画面的设计也算不错。
固定镜头,在摇动时的不流畅感有效地传递出一种监视感,或是来源于鬼魂、或是现代电器。
内部调度与镜头运动配合是本片制造恐怖效果的主要方式——镜头是固定的,人物离开,但是镜头不跟着移动,短暂的空白之后,你便知道人物肯定会再回来,而有什么东西一定在等待他。
唯一吓到我的一幕打光和色彩使用与主题联系比较紧密,这是优点。
人类与科技共同生活的世界永远是灰暗的,唯一的亮色便是翠绿的植物,象征着世界其实是美好的,异化的是人。
但是打光以及构图存在相似的缺点,那就是表现性和设计感稍稍有点过头。
从大量的室内打光可以看出,导演喜欢用伪自然光源来塑造画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显得太过工整。
细看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固定的室内镜头都被光线整齐地分割成了几部分……构图也是如此,前后景、画面重心的分配过于工整,一度让我产生了再看MV的错觉。
这种画面安排想必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这和主题有关,同时与之相关的部分也是我在主题中不太喜欢的地方。
女主这一回头,像不像MV?
片子要探讨的东西还是比较浅显的,甚至很多地方是用台词直接交代,并且在这些点题的台词出现之前没有任何铺垫,仿佛只是接演员之口强行抒发一样。
这也就导致了整部电影充满了浓浓的寓言感。
说是寓言,不如说是暗黑的童话故事。
影片主旨讲的是现代科技对人的监视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
大量镜头中直接出现了显示器监视的画面,场景中也充斥着电脑以及显示器,简直就是白南准那些装置艺术的再现。
现代人的孤独除了与科技对人的隔离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情绪。
大家互不关心、彼此冷漠,工业体系对现代人的异化通过死亡的方式被展现淋漓。
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孤独,才会反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才会想要求救。
用加缪的话说,“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并且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荒诞。
白南准《电视森林》但是上面这两点主题,要么是明显地堆在镜头上,要么是台词直接表达,并且是脱离叙事的台词。
这就导致了深深的架空感与梳理感,让观众陷入云里雾里,迷失在纯表现性的镜头之中。
现在回到开头问的问题,恐怖片到底应怎样发展?
高级的恐怖片是通过利用高级的电影技法制造心理压抑、带来心理的恐惧。
通过恐惧情绪唤起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优雅的极限法。
但是普通的叙事手法越来越难带给现代观众足够的恐惧,那些不想流于低级生理恐惧的导演或许就只能走《回路》里的法子,深挖主题的社会性,通过表现性手法营造充满象征的氛围来唤起共性的负面情绪。
结果就很容易变得像本片一样,成为一个难以带入的编码世界——一个无趣的寓言。
我思考这个问题良久,觉得这并不是解决之道。
同时,我认为叙事上的恐惧潜能依然没有被完全挖掘,中国拥有庞大的民间恐惧信息宝藏还没有被完全挖掘,之前的《中邪》就是小小的一步。
其次,与心理学结合,对人类恐惧元的挖掘也还不够彻底,这一点我也从伊藤润二的漫画中得到了信心。
恐怖片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或许只能像电影结局的人类一样飘向远方。
最后说点有的没的。
开场看到福山雅治的时候心中一喜,结果发现只是客串的……还有,演春江的那个女演员也太好看了吧
美美美
复健016.不行,get不到,可能我没法理解孤独为什么这么重要吧。助けて的音效特别好。
1. 传说要成为“最后一部Jhorror”的电影。结果反而开启了一个新的Jhorror世界,与SF逐渐接近的灾难型恐怖。2. 作为电影依旧是让人惊喜的黑泽清。墙壁上的黑影黑灯闪烁后变成人,远比靠CG让活人消解为黑影的过程更加吓人。看上去活着的人,但又明确地让人知道是幽灵。3. 日常与死亡世界的境界线(墙壁,屏幕),幽灵与摄像机的联动,这应该是Jhorror脚本家的集体创意结晶啊!
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孤独死亡者的内心独白,一声声救命确实有现代性的荒芜感。如果说一般恐怖片是展现人的异化,黑泽清则是展现物的拟人化,他的影像风格把人的主体性抹掉,变成同废墟朽木黑渍差不多的存在,然后慢慢把物还原成99%的人,被抽离掉的1%就是人的生存感,无限接近于人的非人往往是最恐怖的。
后半段逐渐垮掉,可能是因为其实并未想清楚互联网在「孤独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只是随便放了这个元素进去。男女主到底有什么特别,完全没交代啊?不过和《X 圣治》相似,充分展现了黑泽清营造恐怖感的手段之复杂、技巧之娴熟,光是欣赏这种氛围就很有趣了。
日本恐怖片的独特气氛特别到位。。音乐也到位,,心情低落的时候观赏可以鼓励人们自杀,,不过故事太弱了。。没有高潮
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看《午夜凶铃》的煎熬,太无聊了
很好看,可以当成EVA的三次元映射版。以及正如现在EVA你再谈什么死海文书什么使徒SEELE就已经是土鳖行为,这个片子最好不要执著于询问那个鬼到底是啥个鬼。
意识流,无病呻吟,不恐怖,只感到空虚
无因的鬼魂和孤独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叙事剪辑和一团漆黑的摄影,个人不是很喜欢。不过创意真的不错,死亡就一定是解脱吗,抑或是生活的延续?
【5】真正恐怖的该是黑泽清的脑回路吧,用恐怖片外壳包裹一个诉说孤独与存在主义的母题,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类高概念题材承载。缓慢的摇移镜头刺破心理防线,迷蒙的雾与幕布、失焦的面庞、鬼魂般的低鸣,并跟随着主观镜头步入阴郁末世,挣扎逃离着,最终归于寂静。
黑泽清最好的几部片子,都留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胶片的质感刚刚适合他电影里的阴翳。
说实在的,真的不好看,闷得要死。大导演怎么了? 一样你能拍出来不好看的电影。
1.午夜凶铃的进阶版,只不过传播介质从录像带变成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人们渴望相互联系但又孤寂的困在孤单的生活里,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人和鬼魂又有什么区别?2.在世纪初黑泽清能够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给出这样有远见的看法,相当不错!但剧本在后半段开始陡然转入世界末日的场景,非常生硬不明所以,片子的内核还是探讨人际关系的文艺片。3.影片的声音设计和摄影很不错,把几位女性角色拍的很美!
效果还算不错。但是故事有些粗糙,关于这个回路的细节没交代清楚。情绪上来说也缺少铺垫让人很难产生移情感。末世场景有些不伦不类。
跟其他日本出名的恐怖片比較,本片多了一份始料不及的人文關懷。
和《钟声》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吧,轻逻辑重氛围,慢节奏长镜头,市区无人的街道,世界末日之感,跨度23年的两部作品除了画质清晰了……
创意不错,惊悚程度也足够,但是拍得实在太长节奏太慢显得整部电影很散碎
没看明白……
弃了,实在觉得毫无任何意义。
8.6分。在我心里几乎能和《遗传厄运》并驾齐驱的地步,若是《遗传厄运》还有点低级的Jump Scare之嫌,那《回路》则是多年以来为数不多一个人看会让我感到害怕的恐怖电影。电影没有鬼怪和血浆,仅凭一个个模糊的人影和一团污渍就能给我带来毛骨悚然之感。母题则是新千年互联网热潮兴起时,对于“死亡”与“孤独”的探讨,以恐怖片的形式呈现非常有实验性。那个研究的方程式非常有意思,人们之间过于遥远就会想要贴近,贴的太近则双方都会毁灭。人们看似通过网络相连,实际上是只是对着一间科技产品消磨时光,把自己锁进一间密室(即每个死者趋之若鹜的“密室的打造方法”),灵魂的残存部分则在不停地呐喊呼救。总之,感觉可以挖掘的角度非常多,最后整个城市的人都带着孤独和悲观消失,主角驾车穿梭于空城,简直就和克苏鲁游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