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
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
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
”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
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仔细看来,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
理解,宽松,坚强,在历史的大环境下,你我都是那么的渺小。
男孩解读了自己母亲:她有自己的梦想,婚姻无法给于足够的支撑,战争,物质匮乏,剥夺了人的很多尊严。
和平主义者的作者,导演,演员说出问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纷争的根源,狭隘和自私。
带着母亲给予的足够爱和希望,想必男孩会坦然而坚强的成长,并给予别人爱和希望。
把《爱与黑暗的故事》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非易事,即便是对历史题材大师来说也是如此。
曾经还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叛逆小女孩的娜塔莉·波特曼给自己设下了一个挑战,这大概和她自己的出身有关。
1981年,波特曼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犹太血统让她对《爱与黑暗的故事》有着更深的认同感,执导这部处女作,或许也是她找寻自我的过程。
从500页到97分钟《爱与黑暗的故事》原著小说长达500多页,用希伯来语写成,被译成近30种语言,堪称鸿篇巨制。
作者阿摩司·奥兹生于1939年,是以色列文学界当之无愧的巨匠。
耶路撒冷作为一个有着其独特宗教与政治意义的地点,有着我们无法忽视的过去与历史,自我身份与故乡意义的双重模糊状态也让奥兹始终着眼于创作犹太民族题材和以色列国家题材文学。
和本片导演娜塔莉·波特曼同样出身于耶路撒冷的奥兹在这本自传体式的小说里描写了太多的苦痛。
这种苦痛既是属于父亲出轨、母亲自杀的奥兹自己的,同时也是整个犹太民族和耶路撒冷的。
私人与历史,城市与民族都被文字描写出情绪,化成铅字印在这本500多页的小说里。
奥兹12岁时母亲自杀,此后他离开父亲,前往想要建立犹太民族乌托邦社会的以色列集体农场基布兹,与小说中类似,奥兹的家庭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影响,同为知识分子的父母都是原住于东欧的犹太人,在30年代来到耶路撒冷,渴求与同胞们一起重建“犹太国度”。
其父掌握十几门语言,在图书馆工作,闲暇之余创作希伯来语小说;母亲出身于犹太富裕磨坊主家庭,熟练七八门语言,即便在反犹主义兴盛时期,也依旧能在波兰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就读;奥兹的叔叔更是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学者、以色列总统候选人、《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作者约瑟夫·克劳斯纳。
土地具有着神奇的力量,即便身处耶路撒冷,奥兹以及奥兹的父母仍旧对欧洲抱有复杂的情感,这种徘徊在抵抗与怀想间的情绪放在民族主义中便变得更为暧昧,这使得奥兹的父母只教给奥兹希伯来语。
“也许他们害怕,即使我只懂一门欧洲语言,一旦长大成人,欧洲致命的吸引力就会诱惑我,使我如中花衣魔笛手的魔法前往欧洲,在那里遭欧洲人杀害”,奥兹如是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奥兹的小说中看到这种文化间的裂缝与摇摆,他的父母无疑是流亡的知识分子,流亡让他们失去根基,在拥有知识的奢华财富与现实的丑陋空虚之间站立不稳,长期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地下室中躲避空袭,在混合着多人体味和排泄物的污浊空气中入睡,但却也会在睡前为小儿子奥兹轻声打开文学世界的大门。
夹在历史与宗教之间的耶路撒冷并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家园,它甚至都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它是朝圣者心中的应许之地,但却不是奥兹母亲心中文化与爱情的安置点,因此她在一次雨中散步以后服药自尽,这段记忆也成为奥兹心中的巨大黑暗。
自己对母亲、母亲对自己的爱也让黑暗变得更为真实,直到小说写就以后,奥兹才觉得自己能再去面对这段回忆,而娜塔莉·波特曼则要把500多页的私人历史浓缩到97分钟的影像,这是勇气之举,但显然也会有不少问题。
从男性到女性的视角转换男性的自传体小说改为女性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很容易就会落入对女性主角的极致刻画中,从影片看来,波特曼显然在极力避免这一点,影片由采用了奥兹的视点,在他的回忆中展开叙事,兼有打破线性时间的插叙部分,这样的讨巧叙事技巧让故事具有了一种悬疑感,关于家庭和个人的秘密在画外音的舒缓中一点点被揭开,父亲与母亲的形象一点点被拼凑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记忆的碎片化特质的叙事化再现。
观众们和年幼的奥兹一样,并不真正明白父母婚姻失败、母亲自杀的真正缘由,只能在观看中,与奥兹的成长同步,一点点去拼凑、尝试还原回忆的历史。
与这种回忆补全与个人成长同步的,还有时代背景的成长。
影片背景中的以色列,就像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女,散发着迫切成熟的荷尔蒙气息。
当奥兹的父母在抗争时,以色列也在为自己的独立而抗争。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进行表决,以美国、苏联等33票赞成,阿拉伯等13票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
影片亦对决议通过的一刻进行了表现,俯拍镜头下众人殷切的眼神是对家国归处的渴望,投票通过后,众人欢呼,不再因为犹太身份而被区别对待似乎成为触手可得的现实,然而现实的讽刺来得如此迅捷,几个小时内,耶路撒冷被炮火点亮,家国之梦依旧遥远。
曾为《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基耶洛夫斯基的《蓝》担任摄影的著名摄影师斯拉沃米尔·埃迪扎克担纲了《爱与黑暗的故事》的摄影,在他那缓慢移动的镜头下,耶路撒冷以压抑的青蓝色调呈现,显得阴暗而潮湿,这恰好与影片私人而隐秘的叙事视角构成呼应,母亲法尼亚睡前为奥兹讲故事的场景在波特曼自己的声场下也真的具有了一种催眠力量,文学世界在声音中如子夜的酣梦一般被打开,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是法尼亚赐予了奥兹解开文学创作之锁的钥匙。
影片的后半段叙述更加集中于法尼亚身上,波特曼则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忧伤来引导角色和叙事,以色列独立并没与带来民族主义的新生,国度的建立从另一个反面佐证着信仰破裂,耶路撒冷也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它依旧是历史的样子,但法尼亚却不再有影片开始时候的魅力了,她开始变得孤僻沉默,疏于表达。
婚姻的失败、生活条件的恶劣、好友的离世都不足以成为法尼亚自杀的理由,杀死法尼亚的,是状态的庸俗。
就像奥兹写到的,“她或许能够咬紧牙关,忍受艰辛、失落、贫穷,或婚姻生活的残酷。
但我觉得,她无法忍受庸俗。
”影片前半段所规避的女性自怜心态在这里被打破,从演员的角度看来,波特曼的表演并无太大问题,她精准地演绎出了法尼亚身上褪去的生气与活力,甚至还包括那被她自己扼杀的母性,她也需要扼杀掉自己的母性,才能够抛下奥兹,真正在生理上完成“去死”的行动。
但这种过度沉迷于女性自我命运的自恋式表现如果是从导演的角度看来,无疑淡化了影片整体宏大的历史背景。
诚然,只把故事做成一个私人化的女性故事并不是不可以,但《爱与黑暗的故事》的问题在于在自怜的同时又不够私人,由于篇幅的限制,范妮亚的前史与过去的生活极少展现,偶有的段落几乎都在台词和画外音中补充,缺乏影像表现力的“过去”悬置在故事上,使得记忆中的“现在”缺乏说服力,法尼亚的转变、隐忍与痛苦都因为“过去”的缺乏而难以让人代入,这不仅让人物在行为上缺乏动机,也同沉浸内化的表演风格背道而驰。
从这一点上来说,波特曼身为导演对原著的取舍并不够成功。
个人与历史的失语我们可以谈论未来,但我们也应该谈论过去;我们可以回望过去,但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奴隶;我们可以回避历史,但历史不会回避我们;我们应该活在现在,但我们更应该去往未来。
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如此复杂,它不仅交织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交织着我们对父辈的认识,更携带着整个民族对自我从何处来的认识。
这种成长的困境游离在生理和世代之外,也是《爱与黑暗的故事》难以改编的原因,它直指整个犹太民族和欧洲间暧昧的血缘关系,也指向阿拉伯民族内部的种族冲突,犹太复国主义从来就没有想要给犹太人提供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家国,它更想要做的,是带领这个颠沛流离但又才华横溢的民族走出失语的困境,提供一种言语与平等对话的可能。
影片中,奥兹的父母之间是缺乏交流的,法尼亚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与母亲争吵后,只能在房中抽自己的耳光来发泄情绪,并咬紧双唇避免发出声音,这样的自虐行为显然是失语的一种表现。
同样的,法尼亚反复给奥兹讲述的睡前故事,以奇幻段落插叙的影像场景,也是失语状态在另一层面的表征。
作为知识分子女性内心的恐慌与渴望,作为母亲而想要传达给孩子的哲理,都只能通过虚构故事的场景实现,语言与交流在这里后退,成为服务于“讲故事”的工具。
《爱与黑暗的故事》的核心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它的困境同样也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这种困境也成为了娜塔莉·波特曼的困境,在历史与个人叙述的抉择间,她意识到必须抗拒着太过私人,却又无可抵制地太沉浸于私人,故事虽然从一个家庭讲起,却应该能做到管窥时代,但娜塔莉·波特曼并没能做到。
她对个人与历史的困惑,就像是犹太民族对欧洲的心态的困惑,耶路撒冷绝不只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它承担着比故事背景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勾连起了个人与历史,也勾连起了家庭与时代,它具有着形似《飘》里面的一抔红土般的力量与意义。
就像奥兹在小说中写的,“我们等了两千年才在耶路撒冷找到了立足之地,实在不愿立刻离开。
我们一抬脚,别人就会立刻把我们那一小块地方夺走。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5月刊
就剧情而言没有什么特色,画面和叙事基调才是看完整部片子的气息。
一种埋藏的比较深的人性。
母亲是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内心,蕴含着一种憧憬和热情。
但现实又是黑灰色格格不入。
娜塔莉是很有灵性的演员,媚羽间的波动,一个女人看似平静和负责的内心。
这种没有个性波动的角色并不容易表现和好演。
以色列的历史文化很深远也很丰富,或许了解多了再来看更容易感受。
和阿拉伯人用英语交流,父母间是混用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吗?有的对白好像德语。
刚吐槽娜塔莉波特曼只顾搞人设,多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看到自导自演的这部,还挺喜欢。
冲向天际的黑色大鸟,从写实到梦魇,镜头摇过去,皮球撞向墙,跟着反弹的皮球摇回来,孩子已倒在地,抑郁症发作下,失焦的母亲,主人公把自己带入母亲的故事,以及回到当年的故事拯救(故事的原型)母亲,雨夜咖啡馆窗内窗外,今日之我与昔日母亲的对望,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啊。
以为是语言学学者的父亲,竟是图书管理员。
以为是母亲旧爱的帅哥,竟是死神,不过觉得这还挺对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眼中,死亡就是黑色的温暖怀抱吧...。
还挺同情父亲的,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妻子陷入忧郁无能为力,(理解他的出轨,也算是求生本能吧,否则怕是要被拖下深渊),孩子坚持离家做体力劳动者(或许倒要感谢阳光和汗水蒸发掉了抑郁的基因),甚至姓都改了。
所以母亲到底是因对生活失望而抑郁,还是因梦想实现后的空虚而抑郁?怎么矛与盾都伤人?
表演方面,对父子都无感,只有一场戏的阿拉伯女孩蛮灵气。
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
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
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
”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
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爱与黑暗的故事整体来说,影片颜色的基调非常的down,偏绿偏黄,好像是为了配合故事悲伤的基调,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选择。
不过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就是颜色跟空间的建构关系很大,如果整体颜色的基调的走向太低沉,会让人在悲伤的故事中情绪更加消沉,至少我看的时候是这样,有窒息感没有出口,很难受。
但是这是创作者的初衷,那她达到了。
以故事来说,前半部focus在这个家庭在战乱中的经历和遭遇,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丈夫好像是个语言学家,女主非常喜欢给自己儿子讲故事,这仿佛是她认为非常好的一种教育和沟通的方式。
而且电影也尝尝会运用儿子的视角来讲妈妈的故事。
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就是儿子跟踪妈妈,但是其实我也不太懂妈妈当时的issue和困扰到底是什么。
而后面不知道怎么,故事慢慢shift到妈妈身上,妈妈每天心情都不好,身体也变的很不好,丈夫安慰没有用,儿子关心也没有用。
故事的焦点变成了,女主到底怎么了。
到最后那场雨中戏,揭开了谜底。
女主出生在很好的家庭,应该是高知吧,她无法忍受mundane life的平庸,她依然怀念自己年轻时的激情和梦想。
这时候我就立马想起了村上,他常在他的小说里面提到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最绝对的失去当然是死亡,当然还有衰老失去青春,不是每个人都能make it的梦想,然后变成所谓的普通人。
再插回来说说电影语言这块,其实好几个纯cinematic的片段,当然有加上音乐的渲染,尤其是一直有一个年轻男子贯穿其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女主心中对爱情的向往。
到最后终于在雨中能和那个男子热吻,有点像是把这个意向了结了,可见爱情对于女人的重要性。
还是说我只在那个年轻男子和热吻中看到了性,男性通常歧视女性就是觉得女生被性主导,当然我觉得性不一定指的是肮脏的,两性吸引,浪漫的爱情都是非常美好的事物,不过如果要做个比喻,浪漫爱情真正存在的时间就像流星,一闪一闪就消失了,如果要抱着这个期望,是不是就会像女主一样,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到无法接受现实,不过我觉得她这样死去也是值得的,她是忠诚的,她没有选择妥协。
我想她的真诚还是很打动人的。
故事比较片段化,以说故事来说,我觉得功力一般。
电影改编自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对作品和人物有选取和研究。
正如她自己所述,对人物深入研究之后,台词、语言和行动就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
影片吸引人之处仍然是细腻的质感和生活氛围,以及丝丝入扣的哀伤。
故事的线索也不复杂,一直以小男孩口中的母亲,其悲情的人生为行动线索而展开。
因此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哀悼女性命运,也抒发着以色列民族国家悲情的作品。
如果仅仅论故事情节及叙述语言,虽然因作家的深情描述,语言一直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但就故事的内核而言并没有太多亮点。
小男孩,也就是作家本人的细腻的感受,却附着在女性的躯体和生命中,以对女性的同情和哀伤,向银幕以外的人传递了一段个人历史中的灾难。
然而,这又不单纯是个人的悲剧,又是犹太复国运动以及巴以冲突的历史,也同样镌刻着一种阴柔的悲情。
因此,将一个女性的衰弱、哀伤和死亡,与一段失落的和平相联系,似乎也不乏其意义。
似乎女性弱势的地位,与其民族神话中对失落的历史和荣耀的描述,总是在读者、观者的脑海里应对起来。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惯性,尽管这未必是健康的。
电影初始就拍摄了讲故事的人,光影中的手势和眼神,似乎预示着女主角浪漫的天性,以及她自我暗示的习性。
人的行为和思想有其一惯性。
悲剧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已经种下。
这位年轻的母亲出身于波兰富庶的家庭,受过教育,头脑里对爱情和传奇故事不乏幻想。
出于对理想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她追随着爱人,离开欧洲的土地,来到耶路撒冷,以求在此地创造出新的以色列人。
宗教故事的感召力虽然能鼓动人心,但现实往往比想像中艰难。
何况这对受过教育的父母,对西方文明也自有其执着之情:地理上越是远离波兰的,就越是文明;但是西方文明也在玩弄以色列,特别是他们最欣羡的英国,总是玩弄着制造民族矛盾和双线策略的把戏。
影片的质感正表现在对犹太民族一次次寄望于外力,又一次次遭受背叛的情绪之上。
在1947年联合国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投票时,巴勒斯坦的民众都聚集在广播下,静听唱票的过程。
犹太人获许建国,年轻的女性在这一情境下悲声大哭,人群为之欢呼雀跃。
悲情的色彩和音乐又暗示未来的不安前景。
毕竟随后是随着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巴以冲突,以及以色列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关系。
这种民族情绪被具体地描画出来,却又暗中提醒了一点:在一起历史事件的标志下,真正经历着悲伤和喜悦的却是具体的人。
当政治问题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所属社区、立场和感受,又渐渐分化出来了。
女性和男性相比,又尤为不同。
在这部电影中, 女性的叙事是随着政治理想的失落和战争的爆发,而真正展开的。
当一个女人逐渐深入到生活中,她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包围,她所面对的人、事、物,也会越来越具体。
虽然可以通过训练,达到一种理性,但身为女人的敏感,有时未必是一种劣势。
当男人们还在为了理想和主义而战斗的时候,这位母亲在生活中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直至亲历亲人死于流弹的悲剧。
民族之间的仇恨被挑起之后,生活从贫瘠进而变为动荡不安,母亲也陷入了抑郁。
整个女性在抑郁症中不断下坠和分裂的过程,其实拍得并无任何新意。
而弱小民族的悲情剧情,又总是在历史上重演。
2020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爆发之后,又再次让人目睹了弱小国家对外求援的窘境。
而阿塞拜疆的民众也为其军事行动的捷报而全城欢庆。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以色列。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平铺直叙。
对喜欢文学叙事的人来说,这样一段年轻女人生命陨落的故事,更像是一小段哀歌。
它哀歌什么呢?
蒙太奇镜头揭示了女主角人生悲情的根源,她讲述的传奇故事里,都有自己生命的阴影,其中充斥着毁灭自我、放逐生命的冲动。
正是她内心的欲望,推着自己一步步走到了预先标识好的终点。
而作家在写作中,也终于想要回到故事中,去拯救自己的母亲。
叙事也是一种自我整合的方式,奥兹写作这部小说时,要言不烦地叙述那些阿拉伯富裕家庭的风俗,描述着犹太家庭之间的繁文缛节和文明教养,其中都是记忆中的生活细节,甚至细腻得少了点英雄气概。
作者似乎也继承了母亲的阴郁和柔情,在自我的叙事中,也将这一部分糅合进了文字的肌理,对他自身而言,倒也不啻一种哀悼和治疗。
而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将民族的悲情和个人的悲剧,调和与关联,这一笔触,有多少是经过深刻思考的,又或者是出于这一种直觉。
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虽然是一部阴郁的书籍,一部阴郁的电影,但在经历了这一小段悲情的旅途之后,似乎又示人以希望。
从看到具体的个人开始,对信仰和教条的偏执狂,似乎是可以慢慢松动的。
小说往往比电影更耐看,正是因为人物展开得更充分。
也许在充分哀悼之后,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发展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知识。
文学除了有各种载道的功能之外,本身也是整合记忆和自我理解的途径,而这一点,是不应为人所忽视的。
About Love and Darkness今天看了一个电影,题目叫做the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希伯来语的,不过有中文字幕,所以看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电影是从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和口吻慢慢道来的。
故事回忆了他的一段童年时光。
在那段孩童时光里,有些许欢愉,但是在令人揪心的时局动荡的大环境下,那点欢愉的比例太小;再加上他的家庭要面对生存的基本问题、每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处理,她妈妈敏感的人文情节与现实的冲撞,以及日渐承受的精神压制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那些欢愉几乎被压缩得快要看不到似的。
而天生敏感的小男孩,在已经懂事、逐渐形成世界认知的阶段,这些对他来说真的太沉重了。
尽管他的妈妈极力地控制自己、控制各种里里外外的环境。
但是,所有复杂的因素还是让这个男孩子在长大成人后有一段时间去选择了务农。
务农,这是一时的气话,他知道他的天分、他的优势。
这是一种逃避吗,是一种挣扎吗,是一种无奈吗,是一种叹息吗,是一种活下去吗?
我不知道。
压抑、误解、黑压压的一片飞鸟把屏幕瞬时压得令人窒息。
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后来去读了书,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写出来许多著名的作品。
最后,挂满了岁月脸上那对眼睛依旧清澈、执着。
其实,我们每个人这样或者那样也暴露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下,各种不同的情境也一定会在我们心里刻下或深或浅的一些印迹。
有时候,有的人敏感些,感触多写,或者说痛些。
有时候,虽然痛楚,可是有希望、有路、有缓解之道,故而,也许这种印迹并不怎么样泛起任何涟漪。
又或者,有的人毫无感觉,或者是更适应不同情境,或者心理学家用其他什么理论来解释。
总之,可能没有任何印迹。
于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就充斥在这个世界中,越成长越谬以千里,越难以沟通。
各种偏见,不理解,甚至负向作用力都可能时刻裹挟着这个世界。
生活本身充满荆棘,还喜欢跟人们开各种玩笑,人们需要普希金的鼓励,需要Andy的希望。
更需要在点点滴滴中的关爱、体恤、包容。
当然,现实并非如此。
电影进行的节奏慢慢的,但却不舒缓,往往只用几个镜头、几个片段就刻画出人物的鲜明特点,交代清楚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教养出身、所处的情境和向外施发的“云”,那种给别人darkness还是love;那种会波动别人的“雾”。
男孩的写作天分有赖于他妈妈爸爸的启蒙和引导。
男孩子的敏感和体贴、机敏和倔强都表现的那么清晰。
电影里总是狭窄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的小巷、肮脏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残垣断壁,灰暗的家,等待领救济的漠然的脸。
但是电影中永远不忘记鲜明的对比,那种给眼睛的近镜头,那种开阔的天,那种安静中的独唱或痛苦,那种高兴的泪,那种一边的温情一边的惨淡。
超级喜欢配音和清唱;干净的钢琴高音,纯粹而又波动心弦。
就写这么多吧。
整体评分满分。
觉得比较赞。
(1085字)希望能得到各种批评指正!
娜塔莉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来自奥兹著名的同名回忆录,以以色列建国为背景。
拍得极富文学性与文艺性,虽没看原著,仍能想象语言的流畅优美。
或许这种多描写心理状态的充满哲思的小说很难将状态与画面结合起来,电影整体显得沉闷。
母亲从爱到黑暗的原因与转变过程太轻描淡写。
从波特曼身上能看到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她是犹太人,出生在耶路撒冷,虽三岁就搬去美国,仍对以色列有着发自内心的爱与怜惜。
学霸如她,希伯来语说得非常溜,当出现这个能展现她家乡建国历史的机会,她不再迟疑。
为什么说导演这个职业幸运又伟大,因为能够在大屏幕上展现自己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所以。。妈妈为啥会变成这样 是因为战争?还是因为从小就有精神疾病?。。。。看的好困。。。
永远不要去实现一个已经实现的梦想,失望才是梦想的本质。
他妈最后怎么抑郁症了,没看懂
电影没有讲清楚各个片段要表达什么,还是去看书吧
闷与睡眠的故事。
比書好看。大概因為電影講希伯來語,就出現了中英文書看不出來的有趣的點。媽媽的經歷和說的故事太反映時代背景,還一直喜歡פועלים型的חלוצים… 不過我很喜歡詞根小能手爸爸,圍繞קדימה和חושך的兩段話真有意思,看翻譯的書完全get不到
作为一个书没看完,历史又极差的人,不造要如何评价。。。抛开这些来说,小男孩一直作为观察者和母亲的思想继承者来描述母亲,刻画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港版的翻译“耶路撒冷的女儿”啊喂!我差点错过了这部电影好不好!
隐隐约约没看懂😓
野心架不起历史的厚重。
原著看到几十页便坚持不下去却又不忍弃之,电影硬撑到一半却实在找不到逼迫自己的理由。导演处女作因其过大的野心而溃败得更加难看。
以少年视角展开,通过母亲描述的几段故事,展示了巴以冲突期间犹太人的处境,以及一位女性的衰败。小语种电影,特别是过于片段化的文艺片,看起来会略微艰难。娜塔莉首次执导电影,对于情节的处理有点碎片化和意识流。整体看着会很压抑和沉闷。PS。资料馆怕是观众会睡着,把音量调的惊人大!
虽然名字叫《爱与黑暗的故事》,爱在前,黑暗在后,可明显这部影片中黑暗的力量要强于爱的力量,整部影片都弥漫着压抑,战争背景带来的贫困与死亡、男主意外造成一个男童受伤、母亲的头痛与抑郁、校园欺凌、父亲的出轨、母亲的自杀、男主离家出走,连母亲讲的几个小故事都很悲伤······一个家庭的悲剧来表现整个犹太民族世世代代受到的困苦。因为题材的关系,所以沉闷感在所难免,而且因为要把好几百页的原著压缩到95分钟的电影里,电影里有些剧情就没处理好,有些突兀(比如女主与母亲的争吵),但我觉得整体表现力还是可以的,我没看过原著,我认为影片的评分有点偏低了。
《那个杀手不太冷》中用鬼魅、神秘、调皮、性感的少女眼神射杀无数少男的娜塔莉•波特曼,此番改编阿莫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并担纲主演一位有着忧郁浪漫气质的文艺母亲。影片以诗一般的节奏、语言、画面和风格,晕染出一幅哀痛、沉重、忧伤而精致的写意画。一个小家庭在国家命运的沉浮中的琐碎日常。一个徘徊在庸碌的现实和臆想的梦境中的患病母亲,一个早熟、感性、聪慧的小小少年,一个终日沉湎于创作的作家父亲。生活的背阴面永远是我们看不到的黑暗,而爱,却也会因种种内心的挣扎而显得无能为力。
有心无力,美术不错。
202112291948
当年下了电影却找不到字幕。直到现在才在B站看到。诗意,苦涩,冰冷,但是也松散。原著被稀释了。
@影院今日观赏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耶路撒冷和蓝灰色调总是这么匹配,娜塔丽波特曼在雨中的朦胧感很有味道。人在时代困境中释放出爱,予以对抗的那种样子,格外美。P.S.原来点餐可以点白米饭加黑咖啡?
娜塔莉的气质太符合了,静静凋谢的美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