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对天主教徒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基督说:“你们拜父,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朝圣呢?
《朝圣之路》作为一部励志片,朴实得略显琐碎。
很多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丧子的父亲身上,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
其实,我们何尝不曾像那个写作遇到瓶颈的爱尔兰作家,或者希望借朝圣减肥的荷兰胖子那样,貌似活泼开朗,实则烦恼焦虑、充满困惑?
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信德不需要大家刻意去寻找。
有时我们就像那个爱尔兰作家,游客一般漫不经心地走进圣殿,觉得既然不是教徒就没必要装模作样地敬拜。
听着不知所云的某国语言,看着神职人员在祭台前忙来忙去,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可能连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但周围的教友却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圣神的力量。
有时,我们会像那个荷兰胖子,对人生感到困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不到未来,甚至开始怀疑朝圣的目的,但是,就在踏入圣殿的一刹那,我们旁若无人地跪了下来,这时,我们才知道圣神的力量。
也许,我们并没有选择天主,而是天主从亿万人中拣选了我们,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影片的最后,汤姆将儿子的骨灰全数撒向大海。
他的孩子化为灰烬,被装进袋子里,又飘向了远方。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搭上这条朝圣之路,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吗?
是为了见证神迹而来的吗?
或许不是的,因为真正能让一个人下定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
至于那苦楚是孤独?
逃避?
宿命?
还是忏悔?
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
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
与其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若非不是有一颗活得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
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早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那么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
答案又是什么呢?
是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得到一张证明,郑重要求在上面写下儿子的名字。
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
他又继续走,直至天涯海角。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在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得错。
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朝圣之路》
一段朝圣之路,亦是疗伤之路、改变生命意义之路。
没什么特别新意,甚至某些情节设置有些做作,不过制作团队在40天完成还是令人惊叹,那种写实中带着某种粗糙感还是让人喜欢,特别满眼无垠的土地和自然的美景。
作为真正意义上“新鼠党”中硕果仅存的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 Emilio Estevez,指导能力也是渐入佳境,前作《博比》也很不错。
开头知道是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概剧情时,以为是一部催泪弹,或者是个父辈应尝试了解孩子心灵的说教片。
可当老父亲只身上路,从满腹心事自我封闭到卸下防备敞开心扉,从一言不发面色凝重到借着酒劲宣泄情绪再到真正融入行者的队伍进入角色,一路上的美景、笑声、有惊无险,让这本来有点哀伤的话题变得自然轻松。
情节虽然简单,但内心却被一个极其宏大的主题轻轻摩擦,跟随着满满的南欧风情的旅途成长与沉淀。
记得一部小说里的女主为了觅回亡夫的遗物信件,千辛万苦,甚至付出肉体与为难她的官员周折,而当拿回了信件后,她松了一口气,收进柜子,再没有看过一眼。
就像旅行,我们总是赋予它或文艺,或信仰等各种意义,而实际上,你就像片中的各类“朝圣者”一样,忘了或不愿承认你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玩、为了减肥、为了茶余饭后的夸夸谈资。
经常,我们就在为寻找自己执着之物的百折千回中迷失,最终忘记了自己寻找执着之物最初的本质。
而本质和意义是事物的不同层面,不能混为一淡,也不能相互替代。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娱乐生命,都是人类浪费时间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和游戏规则,说穿了就是用来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
但我们似乎习惯了从中寻找所谓深刻而独特的意义,好象这样就可以用某种崇高来掩盖浪费时间的生命本真。
你也没有在朝圣,你只是或缘分或意外的因为一个人而朝圣这个人,也许那个人是你英年早逝的儿子,是你分手后念念不忘的爱人,是你生死之交的战友,但更多时候,你朝圣的是你自己,不管愿望是大是小,每个人的心之所向即是神圣。
没有神迹,只有慰藉。
影片看得很无聊,大概的原因就是没有共鸣吧,我好像对这种背着大包的行走不是很有兴趣——这就对了,最怕自己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有兴趣。
甚至,我到现在都依然迈不出去越野的那一步。
无数朋友跟我约三峰,我都呵呵了,那是一个阴影,身心的阴影,我真心克服不了了。
朋友圈的小梓洋已经玩了半年了,一路南下西行,去了我所有想去的地方,竟然徒步虎跳——这是我和七七的约定啊,从18岁约好,到现在未能实现。
还有墨脱,梓洋标志性的自拍打卡简直让我想屏蔽他。
奇怪,为什么对背包客的朝圣不感兴趣,对越野始终迈不出脚,甚至那么多人对西藏的向往我都没有共鸣,对虎跳和墨脱就不能自拔呢?
那么多身不由己,我做不了自己的选择,但我还是很庆幸我还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当我轻描淡写的说我要去支教的学校讲课,竟然如同普通出差那样普通。
这也是我狂欢中的一步,正好写在影评里了。
我对梓洋说,下次一起去虎跳,他说,靠谱吗队友。
哈哈,说说而已……
“你是为自己走这条路,只为自己。
”这是汤姆即将踏上“朝圣之路”时,负责接待他的宪兵队长的临别赠言。
汤姆六十有余,是个小有成就的眼科医生,之所以仓促走上这条道路原因令人唏嘘:几天前,他的独子丹尼尔因遭遇恶劣天气身亡,就在行程刚刚开始的第一站——法国圣让。
汤姆清晰地记得半个月前他去机场给儿子送行的场景:丹尼尔邀请老爸和自己一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父亲不仅没有答应,反而为儿子放弃博士学位的攻读大光其火。
出于对儿子的愧疚,也因自己已然孤身一人,汤姆医生让助理退掉最近一段时间的预约,带上儿子的骨灰、背起丹尼尔留下的行囊,拿着他刚盖了一个戳记的“朝圣者护照”,开启了属于这爷儿俩的征程。
旅途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出门汤姆就走反了方向,然后又选错了岔道,好在都能及时觉察和得到指点。
后来一不小心,背包从桥上掉进溪流,汤姆不得不追赶打捞、夜宿荒郊。
还有一次,“误入”一家私人旅店,店主人精神状态肉眼可见的不正常。
除了这些,人是避无可避的存在。
汤姆依次邂逅了来自荷兰的胖子(为了减肥,好穿上旧西服参加哥哥的第三次婚礼);来自加拿大的女人(为了戒烟,准确地说应该是戒“草”——大麻);来自爱尔兰的作家(他为旅游杂志供稿,想借此行收集素材,激发灵感)。
四人分分合合,最后结伴同行。
女人二十八九?
三十出头?
或者四十左右?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她对汤姆的寡言少语、尤其是沿途抛洒“灰尘”十分好奇,总是猜这想那、问东问西。
要是你(我)以为会有什么“好事”发生,那就大错特错了。
海峡对岸有个不(再)方便提及名字的著名歌手曾经(chensheng)说过(大意):男人过了一定岁数,就不要指望会有艳遇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好的策略是多挣点钱,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买到。
经过(二个多月)美食美酒、不太艰难的跋涉,四人“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朝圣之旅的终点——西班牙圣地亚哥/圣雅各大教堂,他们每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圣灵的敬意。
汤姆把“证书”改成丹尼尔的名字,然后按照旅途中遇到的一位吉普赛人的建议,在三个“小”伙伴的陪同下,继续前行来到穆希亚海边圣堂,将剩余的骨灰撒向大海。
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的离去。
减肥失败了的胖子说,无论如何,我都得换件新西装了。
戒烟失败了的女人说,本来也不是为了戒烟。
作家没啥可说的,他这一路收获满满,自然要拿作品说话。
这时候,至少是在海边的这一刻,每个人都与自己达成和解,接纳了有缺憾的人生和不完美的自己。
老汤姆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的身影,出现在摩洛哥?
/耶路撒冷?
的街头……——不论你相不相信、乐不乐意,我们每个人,都独自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片段一:汤姆回忆起和儿子在车子里的争论:儿子:you don’t choose a life, Dad, you live one.你没有选择生活,你是在过生活。
顿时让我很有触动,大学期间,每次老爸来接我回家,路上我们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
我一直觉得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如果你现在不做,你以后可能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做了。
父母总期望你能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他们会对你想着毕业后去做那些你当下一直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找工作感到诧异和不可思议,之前老爸老妈的观点是:你应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定积累和经验,再去上路,做你想做的事情。
可是当我再问他们对于之前你想做的事情而没有做时,会不会有遗憾,答案是:是的。
我们不是圈养的小鸟,你来这个世界上难道不是来看这个世界的精彩,不是去过你想过的人生?
而是让别人给你指路?
告诉你:孩子,外面太危险了,出去你就会碰上坏人。
还是呆在爸妈身边安安稳稳过日子好。
亦或是身边的人告诉你:哇。
这个比较好,那个太没意思了。
你最好怎样怎样。。
人生就是生死之间的几十年,人往往会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遗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想过怎样的生活,选择权在于你自己。
常常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很迷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看见别人在争取什么,自己也赶着去争取。
就像逛大卖场,前面的人在疯抢减价打折的物品,你也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觉得大家都在蜂拥而上,你觉得如果自己不去抢一抢,就太吃亏了。
于是你也赶过去,奋力从人群中抢来一份,如果是你正好需要的还好,往往大多数都是没用的东西,既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错过你真正想要的。
这一两年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路上,看到了很多开始选择自己生活的人。
他们人生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不管是开始间隔年的人,还是去青旅打工的人,亦或是去偏远地区支教的人,再或是走在路上的人,我都想为他们欢呼喝彩,因为我看到好多精彩的人生。
并不是说过着平凡生活的人就不是在过精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处境,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姿多彩。
太多的人都过着:说说而已的人生。
你说你喜欢旅行,你说你喜欢文学,你说你喜欢音乐,却永远都是说说而已,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
总是给自己一大堆的理由。
微博上有个段子很有意思:18岁读大学,我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说是环游世界。
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
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以后再说。
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了婚再带老婆一起去。
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
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
最后你哪儿也没去。
希望我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说说而已的人生。
片断二:汤姆上路了,最开始是一个人。
后来加入了想减肥的荷兰小伙子,想戒烟的加拿大女人和找不到灵感的英格兰作家。
他们由一开始陌生,到彼此不了解而开始争吵到最后的相互依靠,倍感珍惜。
在酒店四个人在汤姆房间说笑的画面,后面一路上相伴的画面都让我相当的感动。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像是朝圣之路,生来一个人,死去也是一个人的事。
这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有缘分的,没有缘分的。
随着慢慢长大,开始懂得凡事都不要太强求,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每个人你都喜欢。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少有的几个人都陪你走很长的路,但始终没有人能陪你走完生命的全过程。
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没必要强求自己,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除了真诚和尊重,沟通也是必须的。
激烈的争吵也是难免的,如果因为争吵而分开,这样的人也不可能陪你走多长时间,迟早都会滚出你的人生。
不满就说,不爽就是要骂出来,何必委屈自己。
况且只要把你的所思所想传递给别人,别人才会知道如何调整,否则,两个人的关系也不会维系很长时间。
所以,我想说,你要喜欢孤独,那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可以很轻松的和自己相处。
然后,对待身边的人,尽力后随缘。
凡事要先尽力,如果你做了你能做的,那个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离开了,那也没多大的遗憾。
因为你努力过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最后,希望我们都珍惜身边的人,如果两个人之间有什么隔阂,请一定要及时沟通,那才是珍惜他们的行动。
片断三:最后站在海边,作家说:所有的作家都期盼着小说的结尾。
但是。。。。。
(是的,他找到了他的方向,虽然之前他说他毕业后,开始为杂志写文章,期盼赚钱后能写一本小说,但是20年后他还在为杂志写文章,多少有点遗憾的意思。
汤姆说,你写的东西都是你的亲身感受,你看到什么,你感受到什么,你就在写什么。
是啊,作家感觉到,为什么一定要写小说来期盼着文章的结尾,他可以一直写下去,因为他一直在感受着。。
)戒烟的女人不戒烟了,减肥的小伙准备重新去换一身行头,不减肥了。
因为抽烟和吃好吃的东西,都已经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找不到理由非要戒掉这个习惯。
最后的镜头是汤姆开始在世界各地游走,继续他的旅行。
在帮儿子完成梦想的同时,他也找到了他自己的方向,虽然已经60多岁,他终于开始选择生活,而不是过生活。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想要的过程。
人的成熟不是越来越包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那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
然后,做一个纯简的人。
期盼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人生,能在所有之中平衡快乐的生活。
实实在在的追求,不是过说说而已的人生。
虽然故事的发展有些预见性,但其中所传达的深情却触动人心。
回想起在热气球上俯瞰塞伦盖蒂草原的那一天,我和十几个南非人交谈,他们得知我没有训练就去攀登乞力马扎罗,有人泼冷水:“你不可能成功。
”有人坦承自己不敢尝试,更有人送上美好祝愿。
这些声音都没有改变我的内心,只要心怀年轻的激情与坚定的信念,就已经走在登顶之路上。
过几天,与同行者一同踏上乞力马扎罗之路,迎接清晨的一缕阳光,感受微风轻拂,欣赏奇树的风姿,遥望无边无际的雪原,夕阳洒落在层峦叠嶂,染出一片绚丽的光景。
在顶峰,我打开那瓶塞伦盖蒂的香槟,庆祝这份难得的时刻。
这些珍贵的片段如无数剪影般交织,汇成满满的回忆,铭刻于心。
年轻时我们被生活追赶,年长时才发现岁月在我们脚下留下羁绊。
我们都走在一段漫长的旅程,形形色色的人汇聚在朝圣的路上,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往,共同前行。
电影中的女人,最终决定不再戒烟,她接纳了自己的烟瘾,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胖子决定为自己买一套新西装,释怀了对自己身材的执念;老人选择不再改变儿子,学会了包容和理解。
在偷书包的吉普赛人家中那次短暂的做客,更为电影注入了一抹人情的升华。
“去圣地亚哥的路很长”,但这段路上的风景、人与事,是真正的朝圣体验。
男士们一起整整齐齐放水
太可爱了,一起为女士挡住
明明定了四个房间,最后还是聚在一个房间
每个人最终都和自己和解老爷爷一直设心防,因为儿子的离开而苦闷,直到一个一个遇见他们,为了减肥的大可爱胖胖,为了戒烟也不全是戒烟的高冷美女,还有一位失意的作家,几人为了不同的事情,看似可大可小的事情,走上同一条释放情绪,治愈自己的朝圣路,最后几人萍水相逢的友情,太美好了。
PS第一次知道写影评还限制字数,excuse me?
为什么还强制性啊?
My brethren, count it all joy when ye fall into divers temptations;Knowing this, that the trying of your faith worketh patience.But let patience have her perfect work, that ye may be perfect and entire, wanting nothing.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圣经·雅各书》只是在这里记下自己想说的话吧。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里想到很多话,想要记下来,就是这样。
其实刚看的时候对于父亲以完成故去儿子的梦想为目的开始这趟朝圣之旅并不那么赞同,甚至在最后他都决定在compostela上写儿子的名字。
《转山》里面令男主角毅然远行的也是哥哥生前未完成的梦想。
我在想,电影能不能不要这样,旅行可以是为了减压、为了释放、为了戒掉坏习惯、为了开始新生活,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只为了出走,但不要为了别人的梦想吧。
何况这里面的父亲一开始并不认同儿子的观念,并且在旅途开始之时显得顽固且难以亲近,至少在我心中这不是一个行者的姿态。
后来,我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既然连没有目的都可以认同,何况是为了亲人的梦想呢?
像电影最后呈现给我们的那样,旅途的最终,我们并不一定能达到我们出发时的目的,但这中间的变化与感悟却大大地超过了这个目的。
于是,如果你想要走出去,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你大可以不加思索地回答对方“回来了我就知道了。
”“但现在,我必须要走出去。
”之前和迪子聊到梦想的话题,她说到关于与人的交往和不变的信念。
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她的话。
旅行真的是一个认识更多人的好机会,只要你敞开心扉与别人交谈,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故事,而这种交谈,仿佛一种交换,你拿一个你的故事来换一个我的故事。
如果没有交换也不要紧,你要么是一个listener,要么就是一个speaker。
聆听与倾谈永远分不开,无论你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会有所收获。
每次看到他们四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一种感动与羡慕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不是“有生之年,欣喜相逢”又是什么呢?
但这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真诚。
可以不讲话,但不要说假话;可以发酒疯骂人,但不要背后放暗箭。
即使有人用不公正不诚实地态度对待我们,我们也不能丧失掉自己的真诚。
保有一种时常觉得“其实还不赖”的态度,去发现身边人事物的好。
我喜欢加增生命可能性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边多角的多面体,会与其他人发生磕磕碰碰,也会有强烈的摩擦,但不能因为惧怕这样的伤害而去对人丧失信心。
夏天旅游的时候,我在路上丢了touch,电话里我跟我妈讲那些有可能与它有接触的人我都觉得是完全不可能有偷窃行为的人。
可是妈妈却偏要让我去怀疑别人,帮我分析他们偷东西的可能性与原因。
其实她的意思我懂的。
但我还是选择相信。
对旅行来说,如果一路上没有了相信,一切就根本无从谈起,也无法继续了。
我想起了《蓝莓之夜》里面Norah Jones的一句对白,她写明信片给Jude Law说:“这几天我在学不信任别人,幸好没学会。
有时我们以他人做镜子认识自我。
每个反影都令我喜欢自己多一点。
”对那种在途中的感觉感同身受,一旦上路了,便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种种变化。
不会熬夜了,不会想减肥了,不会那么多牢骚抱怨,更注重身体的各项指标,想要更健康地饮食,反省自己为什么平时不锻炼多一点等等等等。
看电影里的四个人走在风景里,自己仿佛能闻到空气里与众不同的气味,被大风吹,双脚酸痛……于是,又产生了去旅行的冲动。
想去很多地方,看看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都怎样地生活着,具备怎样的生命力。
然后一边随手翻Lonely Planet一边只能心痒痒。
这是一部让人安心的电影。
因为你知道他们最终都会抵达,知道胖子不会变瘦,知道一个烟瘾如此强烈的人无法戒除,知道作家总会再写出点儿什么,知道父亲总会解开心结。
某一个场景或人物的出现,或是某一句对白被说出来,又或是某一段音乐响起,大概都能猜出后面的情节。
最后看到Sarah拿起烟抽,不由得笑了。
看着他们,想说什么灵魂的自由啦,追求的向往啊,重点不是你追求到了没有,而是追求。
Tom: You know most people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picking up and leaving it all behind,Daniel.Daniel: Well,I'm not most people.If I don't have your blessing,that's fine.But don't judge this.Don't judge me.Tom: My life here might not seem like much to you,but it's the life I choose.Daniel: You don't choose a life,dad.You live one.旅行,不应该成为梦想,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
2011/12/08 故事的发展好平淡,人物性格又过于刻意,有伪造高潮之嫌。不过南欧真是好美啊。
治愈~~
按照电影的拍法这样难度的路 怎么会第一天走死了。。。
这女的有啥毛病?
以行走疗伤。比较有意思的是,本片的导演,也就是里面儿子的扮演者,现实中也是马丁·辛的儿子,即查理·辛的哥哥。这个片正好可以和《转山》做个比对,差距一下就看出来了。这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让人有走出去的冲动。
“我不顾一切走在路上 就是为了来到你的身旁”
波澜不惊的公路片,缺少亲情的纽带,缺少亏欠的救赎,没有高潮,没有拐点,连风景都只是一般。
同样题材的转山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的作品,这部才是让心升华的精品。不去会死。它让人有走出去的冲动,因为我们大多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过活”。4.5
勉强及格。《早餐俱乐部》里的辛家老大已经变成胖中年人了。这种带点宗教氛围的治愈系公路电影要拍好也并不难,摄影是一直用蓝色滤镜,看上去有些像安哲洛普洛斯的片子,当然,这种把西班牙北部弄得看上去湿漉漉的效果倒是能缓解路上的干涩感。配乐也用了不少,凡是走路的段落都加了,酷玩什么的,像是些小mv。除了满足儿子意愿踏上朝圣路的老马丁,三个旅伴:戒烟的加拿大毒舌女、减肥但一路送大麻的荷兰胖子还有神经质的爱尔兰专栏写手设定的都算丰富,沿路也有西班牙北部的地域段子,或是吉普赛小孩偷包的插曲,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吉普赛聚会上的弗拉门戈,每个人物的状态也有起伏收放,这些设计总体是有趣的。整体上和《冈仁波齐》较类似
四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寻找~
完全不出彩
全程日军旗,滚犊子
终有一日 你我都将踏上各自的朝圣之路 lonely
看来我还没足够的年纪和阅历 去欣赏这类片子
也许是看的时间比较迟的缘故,除了几首好听的背景音乐,其他无感
没什么电影可看的2020年 居然还看了这么个垃圾电影。儿子徒步第一天就死了 爸爸重走儿子的路 一路上一帮人说说笑笑 三个配角长得又丑性格又怪 干嘛呢这是?徒步片不就是展示展示美景 说几句鸡汤就挺好?浪费时间!
太墨迹了 旭日旗什么意思 恶心人
题材原本很好,却描写地非常平庸。也唯有四个人的剪影能让我提一下神。
徒步、朝圣、旅葬…
相比较其他同类型影片,这里面人物交代不够清楚,动机不能被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