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N次感叹了:我们正经历一次最严重的好莱坞片荒。
前段时间,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先是中国影片《八佰》以全球票房4.42亿美元超过《绝地战警3》,成为年度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
就目前北美疫情来看,接下来两个月很难有影片在票房上有所作为,最终的全球年度票房榜冠军十有八九是中国影片,不管是《八佰》还是其他哪部电影。
没过多久,中国内地年度电影票房在10月15日达到129.5亿人民币(约合19.3亿美元),正式超越北美同期成绩。
中国内地历史上又首次成为全球票房第一的电影市场。
电影是多样性的艺术,好莱坞缺席这么长时间,我还怪想念的。
如今北美院线瘫痪,Netflix成了美国新片的主发行阵地,而每次有还过得去的电影,苏莫都是且看且珍惜的。
而今天要聊的《芝加哥七君子》真的算是放大招了,金牌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民权运动,演员表从头到尾看下来,几乎都是熟脸。
对于一部叙事复杂,人物众多的群像电影来说,这是必须的。
但可以预想,没有艾伦索金这样的金字招牌,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优秀演员加盟。
《芝加哥七君子》起因于美国民众的一次反越战游行,1968年,多个民权组织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期间举行了反战抗议活动。
原本和平的示威游行,因为人群中突然有人喊了句“冲啊!
”而引起了暴乱,警方开始暴力镇压示威者,多名民权运动领袖被抓。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目的显然是要讽刺共和党的懂王,可“七君子”抗议的却是民主党会议。
当年警察并没有锁定煽动暴乱的罪魁祸首,但是随着越战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美国的反战情绪愈加高昂。
换届后,尼克松政府的新任司法部决定再次调查1968年的反战暴乱,想找几个民权领袖杀鸡儆猴,防止更多类似事件发生。
共有八名民权代表被拘捕并起诉阴谋罪,开始了一场混乱而漫长的审判。
其中一名非裔被告因为种族矛盾,拒绝白人律师代表,可他的律师因手术无法出庭,导致被分开审判。
其他七名白人男性被告,即是片名中的“芝加哥七君子”。
这场审判的法官傲慢又偏见,过程中黑哨不断,致使控辩双方在庭上激烈冲突。
一场意在镇压舆论的审判,反而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尽管七人全部被判定有罪,但在1972年又上诉成功,全部被释放了。
这么复杂的一个故事,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够胜任,那么非艾伦索金莫属。
这个故事线头太多,难以取舍。
如果全都展现,看起来又会特别的散,观众抓不住重点。
艾伦选择的是以庭审作为主线,牵出众多人物,再通过各人的证词,拼出整个故事的全貌。
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美国观众,这是最高效的叙事手法,中国观众看起来就有点吃力了。
不过我们看《芝加哥七君子》其实是有拼图的乐趣的,反而增加了悬疑感。
这是一场耗时六个月的滑稽审判,电影只选取了其中几次庭审做切面,就把错综复杂的事件表述得清清楚楚,结构工整,冲突集中,人物个性鲜明。
其中涉及的种族矛盾、司法制度问题,到了50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我想这也是电影问世的初衷。
影片剧本早在2007年就写好了,原计划由斯皮尔伯格执导。
后来是因为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拍摄计划被搁置至今。
编剧艾伦索金2017年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芝加哥七君子》是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故事的重视,再结合美国今年发生的那些魔幻故事,电影变得十分应景。
派拉蒙瞄准了今秋大选前上映,也是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
后来因为影院瘫痪,由Netflix接手,影片才能按时与观众见面。
要说电影的缺点——其实也是电影的优点——就是艾伦还是太依赖台词了。
第83届奥斯卡上,艾伦索金凭《社交网络》获最佳编剧,片中犀利的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芝加哥七君子》的台词依旧保持了犀利和高密度,中间夹杂了幽默段子和激烈的争辩,再加上大量人物和快速剪辑,虽然艾伦有能力将台词写得不无聊,但对于观众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影片好片值83分,在今年电影里不说鹤立鸡群也是名列前茅,光冲着这个阵容也不容错过。
微信公众号:Anttitune在2020年这场世界瞩目的美国大选中,川普不负众望地败选了——但其实这么说不太合适,因为作为败选总统,川普的得票数仍高居史上参选人第二,甚至比第一次当选得票数还高;当我们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是“大多数人的胜利”时,其实对同样多的人口来说,川普的下台也是“民主的失败”。
如果说给拜登投票的人的心态有很多都是“谁都行,只要不是Trump”,那么使川普成为得票率第二的总统候选人的,却是实打实地想让他领导美国的人,这个事实更让人觉得surreal——而这种荒谬感,事实上近几年来一直弥漫在全球上空,正如《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那场荒诞的庭审:大家都想象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没有感情、也没有偏颇地立在天平的正中间,然而当它真的吱呀吱呀地开始运转了,我们才发现,原来陪审团成员可以“被自愿退出”,关键证人可以不被允许出现在陪审团面前,合理申诉可以不断被“动议-驳回”……
这和川普带给我们所有“正常人”的冲击感大同小异:原来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可以直接退出《巴黎协定》、一个总统候选人可以大剌剌地称呼另一个候选人“骗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可以公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未经事实检查的批判……只能说索金这回的选题真的是太精准了,将近几年来、尤其是川普上台以来更加割裂、矛盾激化的世界全都浓缩在一个历史故事里,让观众好像又重新快速活了一遍这十几年一样。
既是十几年政治日历的缩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就不得不“面面俱到”,但索金绝就绝在在“面面俱到”的同时,又能让众多议题都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一部129分钟的电影里,同时还相得益彰——开篇1分钟,几句关键台词剪辑、快速的镜头切换、历史和伪纪录片镜头交替,一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图鉴立即跃然荧幕,观众瞬间就进入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年代。
和今年一样,当时适逢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代表大会,于是这个大会就成了各种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一时间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等怀着不同诉求的活动家都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而这场十万人的集会最终也毫无悬念地演变成了抗议人群与警方的暴力冲突。
此一年后,新上台的保守政府对7个民权运动领导者(实际上是8个,但是黑人运动领袖Bobby Seale并没有被纳入白人话语体系中)的进行政治审判,审判的核心问题自然就是那个千古不变的衡量标准:先撩者贱。
但是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大型的群体聚会,有个人喊了一句“冲啊”,最后演变成群体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就好比两军对垒,正是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战士的枪不小心走火了,于是两军正式开始交火,难道我们能说是这个战士引发了战争吗?
将重点放在“who started it”的讨论上本身就很荒谬;可以说整个庭审,从庭审本身、到庭审过程,到庭审争论的焦点,其实也都是不成立的,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政治表演,从庭审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起,“芝加哥七君子”就已经被判定有罪了。
影片一开头索金也已经交代了:时任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新官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七君子”定罪,而且不是“擅闯公共场所”、也不是“扰乱治安”,他非常明确地对囧瑟夫扮演的公诉人理查德提出:让他们因“密谋颠覆国家罪”而坐上10年牢。
为了达到给“他们”——也就是要给想要革命的所有人定罪,“芝加哥七君子”的这7个人也是精心挑选的:首先影片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Abbie Hoffman和Jerry Rubin代表的Yippies,他们是全片搞笑担当,贡献了无数辛辣又风趣的讽刺金句,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经常拍掌大笑。
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嬉皮士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青年党”也并不是一个党派,这个称谓是Abbie Hoffman乱扯的。
Hoffman和Rubin原先都是SDS(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
Abbie Hoffman非常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
Yippies们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包括SDS的另一个领导者,也就是小雀斑饰演的Tom Hayden,都认为Yippie们的行为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他们只不过是在利用“所谓的cultural revolution”为自己博得关注。
当然影片看到最后,索金其实还是给yippies们正名了,这群看似不靠谱的“顽主”们,其实比所有人都更早看穿了这场庭审的荒谬和国家机器的虚伪,所以他们决定:如果我的国家蔑视我,那么我也要蔑视它。
但当有记者向Hoffman提出“你愿意以什么代价取消这次抗议活动”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他也会以同样严肃的姿态回答他:我的生命。
不得不说,Sacha Baron Cohen真的是个喜剧天才,把Abbie Hoffman这个角色身上的滑稽和严肃拿捏地非常准确,可以说搞笑和严肃的balance掌握的非常好,在讽刺法官时,Hoffman的语气和肢体动作都是三分搞笑七分讽刺;而当他面对Tom Hardy质问时,反击里又是一半愤怒、三分调侃、再加两分辛辣,让人大笑的同时又有些心酸——
可以说Sacha精准的表演无疑给这个本就十分精彩的角色增添了更多魅力,而这无疑归功于Sacha本人对这个角色非常用心和重视:当电影几经波折,斯皮尔伯格最后还是将电影交还给索金时,Sacha还专门打电话给索金确认自己还可以继续出演Hoffman这个角色。
被审判的另外两人,SDS的领袖Tom Hayden,Rennie Davis虽然没有Yippies们吸引眼球,但却是影片的核心。
庭审的一开始,低调的Rennie Davis就直指事件中心:他每天手抄越战死亡将士名单,Tom Hayden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为了不忘初心。
芝加哥七君子最开始反对的对象是战争、是暴力,在无数次集会和压制中很容易变成政府,而漫长的庭审也很容易让他们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法律和舆论上——Tom Hayden正是如此:为了不被定罪,他上庭前会做头发,只为了给陪审团留下一个好印象;责怪Hoffman和Rubin的跳脱行为会让他们形象更差,在法官作出了明显种族歧视的决定之后仍然起(gui)立(tian)——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罪罚,殊不知这一切早就是“欲加之罪”。
庭审的最后,法官将Tom Hayden视为唯一一个可被规训的对象,让他代表发言;然而在目睹了这个荒谬的庭审、尤其是前司法部长被拒绝在陪审团面前作证之后,Tom Hayden终于认清了这场政治审判的本质。
当法官满心以为他会向法庭求饶时,Tom Hayden拿起Rennie Davis手抄的阵亡将士名单,念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名字,全场沸腾,就连原告代理律师也站起来致意——这一刻,斗争回到原点,所有人都向人性致意。
当然,影片最后的字幕解说,Tom Hayden后来还是成了州议员,他对手段正义的revolution仍然存有幻想,事实上他也确实有从政天赋。
Tom Harden原本就是记者,擅长写作文,尤其非常擅长使用模糊的言辞煽动读者的情绪——而讽刺的是,芝加哥流血冲突也是因他的一句“如果鲜血要流,就让它流满芝加哥”的模糊表达而开始失控的。
这里我要再表扬一下Abbie Hoffman。
本来Tom Hayden是瞧不起yippies的,他们之间也有很多主张冲突、言语争执,但最后当Tom Hayden因为参与了暴力而无法出庭作证时,还是Hoffman替他澄清了口中“我们的鲜血”是指抗议者的鲜血,是一种“请自嗣同始”的自我牺牲,并不是在鼓动抗议者去打警察。
David Dellinger来自全国动员结束越南战争委员会(the Mobe),一个由反战积极分子组成的联盟,倾向于大规模示威游行,主张非暴力的抗议方式。
片中不断塑造、烘托他成熟而克制的父亲形象,但在庭审的后面阶段,面对不公的审判,他也终于暴起,当庭袭警。
冲动之后,就连Dellinger自己也很难相信,明明自己一贯提倡、也深信非暴力的方式,却最终还是投向了暴力,所以他喃喃自语:“我打人了,我居然打人了。
”然后跟警察道歉;镜头一转,他的儿子和老婆的表情非常复杂——我认为这里是加入了索金对于非暴力抗议的疑问的,七君子加八君子Seal在整体上大致的行动纲领,即“和平但有效地、沉静但震撼地、非暴力但有力度地去结束这样该死的战争”。
但很显然效果不好——本来平民对抗政府就是鸡蛋对石头,如果再采用平柔、温和的运动方式和政策主张,根本就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去年的BLM运动正是如此:当制度被证明不正义的时候,通过制度外、也就是非法的手段去夺取正义,这究竟是不是正义的?
我觉得这正是当下的美国liberals所困惑的:暴力是一切不公平的答案吗?
我不知道,但是忍耐和顺从一定不是。
以上5个,再加上被拉来的gigbag, John Froines和Lee Weiner,就是芝加哥七君子的阵容。
他们俩完全就是来陪跑的,就连他们自己都困惑:我们做了什么?
——事实正是如此,一切都并不关于他们究竟“做了什么”,Hoffman一语点破:“We are not arrested. We are chosen.”是的,芝加哥七君子的构成是被精心挑选的:打压2个声量最大的,惩罚2个最直击核心的,轻捏1个没毛病但是道德有瑕疵的(Dellinger曾经逃过兵役)——这5个人是要定罪的,再加2个可以让陪审团判无罪的“路人”,这庭审在外人看来完全没毛病!
七君子里是没有黑豹党代表Bobby Seale的,法庭外的抗议人群高喊的“free chicago 7”里没有Bobby Seale,他们举的牌子也有一个特写:白人的言论自由——这正是电影的另一议题:种族歧视,是的,就连政治审判都不带黑人玩——我不是要损害你的权利,我是根本看不到你的权利。
我觉得《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妙的恰恰是,索金并没有过于刻意的强调种族歧视这个议题,相反他把种族歧视融入了政治审判中,让观众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左派运动也好、黑人运动也好,甚至女权运动也好,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它们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分界线——因为这些运动的本质都是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民,奋起反抗,对抗加诸他们身上的制度压迫而已。
当然不刻意强调种族歧视,并不代表索金没有充分的展现,事实上索金还是给了很多篇幅的,Seale的律师手术期间开庭,多次阻止Seale的抗议、当警察虐杀了一直在向法制妥协的黑豹党骨干Fred之后,Seale当庭抗议,却被法官判藐视法庭,示意法警把Seale带下庭去殴打,还要说“让庭审记录证明我已经努力公平了、我不是种族歧视者。
”——虚伪!
最讽刺的是,新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示意囧瑟夫扮演的公诉律师起诉“八君子”时,罪名是违反《瑞普布朗法》,涉嫌跨越州界密谋煽动暴乱。
而这个历史悠久的《瑞普布朗法》是由当年国会中的南方白人阶级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黑入活动人士的言论自由——只要是欲加之罪,你是白人还是黑人,都没有区别。
影片看完之后,我看到一个豆瓣影评,他问:索金更左了吗?
确实,《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非常左,这部影片也确实因此而饱受诟病,认为政治倾向拉垮了索金的编剧才能。
但我觉得——是的,相比起《新闻编辑室》、或者《点球成金》、甚至《茉莉棋局》时的索金,他好像确实是更左了;但在世界不断割裂的现在,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左的东西。
或者说,不是我们越来越左了,而是世界越来越右了。
THE WHOLE WORLD'S WATCHING微信公众号:Anttitune公众号回复电影名,查看其他影评
(主要资料取自维基百科,如与事实有出入,概不负责)芝加哥七君子有八个人这些人分为这么几群:海登/小雀斑为代表的校园白左精英,他们其实和DA囧瑟夫是一路人:内心认同进步理念的体制内精英。
电影里小雀斑是唯一一个起立向法官表示敬意的人,法官也说了你将来在体制内前途无量啊。
后来果然海登6次当选加州众议员并娶了包括好莱坞明星简方达的三任妻子成为体制内精英。
阿比霍夫曼/波拉特为代表的嬉皮士,他们特里独行,公然嘲笑体制,以哗众取众来吸引眼球以推进进步理念。
他们在法庭上cosplay法官和芝加哥警察,嘲笑法官(因为法官跟霍夫曼同姓干脆直接叫爸爸),愤世嫉俗,视世俗成功为粪土。
最后霍夫曼死于服用过量苯巴比妥(警方以自杀结案),他的好基友杰瑞鲁宾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求仁得仁。
以秃头David Dellinger为代表的坚定反战的宗教人士,他们反对一切暴力战争,连二战都反,他们是理念上纯粹,行动上务实的一帮人。
因为Dellinger和Dillinger(芝加哥银行劫匪,电影《头号公敌》的主角)相似电影里还搞了谐音梗。
还有两个打酱油的阿卡林人士,被拉来纯粹是为了凑数,难道是因为七君子比五仁好吃?
最后还有黑豹党主席希尔,靠从中国城倒卖红宝书到伯克利拉起一直武装,追求种族平权的的黑人运动家。
神奇的是黑豹党虽然式微但是主席本人却全须全尾的活到了今日。
这帮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人,为了反越战的共同目标,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期间走到了一起,于是被控同谋暴动。
1968年,正如2甲子之前的1848年一样,全球风起云涌,法国有5月风暴,美国有反战运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有布拉格之春,所以:
1968年总统大选共和党这边,初选票数最多的其实是现在被当成圣人的里根,但是他出了加州影响有限所以最后还是尼克松赢得了提名。
参加初选的还有米蓉泥的爸爸。
民主党这边,乱成一团,先是LBJ因为太不受欢迎宣布不参加竞选。
然后麦卡锡和波比肯尼迪战成一团,因为肯尼迪家族跟芝加哥市长戴家关系不错,很多人认为乔定戴家之后波比会赢得初选,然而六月份波比被暗杀,最后弄了个汉弗莱出来,输掉了大选。
当年还有第三方势力,阿拉巴马州的华莱士(在塞尔玛挡马丁路德金的那个,不是谈笑风生那个)赢得了南方好几个州,所以最后战了个势均力敌。
共和党险胜加州和伊利诺伊州,民主党险胜德州,跟现在完全相反。
电影里说芝加哥市长和芝加哥警方蓄意挑起流血冲突,可是这么做对民主党大佬戴市长有啥好处?
审判过程电影里拍得比较乏味,据说辩方传召了大量文艺界人士上庭作证,有歌星献歌,金斯堡诗朗诵,热闹无比,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黑豹党主席被捂嘴持续数日而不是电影里拍的那样只有一天。
影片刻画最成功的是象征体制的霍夫曼法官,集僵硬,愚昧,傲慢,偏见与无知于一身。
判决除了两个拉来陪绑的阿卡林都被判入狱五年,但是上诉庭推翻原判后检方放弃。
辩护律师和被告被判藐视法庭入狱四年,但是经过上诉虽然被认定藐视法庭但无人被判入狱或罚款。
上诉过程在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尾声时隔28年之后,DNC再度在芝加哥召开,David Dellinger和霍夫曼的儿子再度去现场,再度被芝加哥警方逮捕,时任芝加哥市长是老戴的儿子小戴。
附录纽约时报上David Dellinger的讣告。
第一次观影的时候直接被密集的台词震懵了,查阅了相关的历史之后二刷,截止到动笔的时候有些片段已经不知道看了几遍了。
艾伦·索金的实力太强了,电影一开头用非常精炼的视听语言和交叉剪辑,交代了清楚了越战,大量美军伤亡,持续征兵,这一系列给民众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的街头抗议运动,引出了电影几位主要被告人物。
随后非常明确地交代了联邦政府打算公器私用来制裁这些带头的抗议者。
结合历史上实际的庭审发生在抗议运动后的一年。
这叙事效率火箭一般。
在2023年的当下,在拜登和川普交替的美国,在右派和左派的分歧越来越尖锐,在温和的中间派越来越消失,1968年的时间正中眉心。
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电影主要的对垒双方,分别是公诉人舒尔茨(囧瑟夫)为代表的美国司法部,🆚抗议者海登(小雀斑)等为代表的所谓芝加哥七君子。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长达20年!
付出了近6万人的死亡代价,且最终以失败告终。
故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道极为深刻丑陋且明显的伤疤,爱国主义的幻灭,所有的美国人都发现了这场战争的荒谬性,几乎造成全民PTSD。
所以改编的切入点就很重要,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还是跨派别、跨党派的点,去引起思考。
就英美的海洋法系来看,法律所有的结论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于公民和正义的期待,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常情常理!
所以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但是当这个所谓的灯塔有可能消失的时候,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的,是可以被“引导”的。
当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时候,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
片中的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最简单的推理就是,除了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等,遭到如此不公待遇。
3. 你请到技艺高超的律师,他就需要抵抗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或者不公平。
4. 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能出庭吗?
片中的前任总检察长,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
那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但是,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据查真实审判过程中,他们传唤了各路演绎明星,现场唱歌跳舞朗诵的,这很嬉皮!
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
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片中的法官很好的代表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
一个偏执的法官会如何影响别人的一生。
1.对于体制本身最大的批判,可能就是原本愿意相信体制可以维护自己的一员,所表现出对体制最大的失望吧。
2.前司法高官,他自带干粮上庭作证,依然毫无作用,被法官要求强制退席甚至连证词都不能记录在案让陪审团获悉。
3.最温和的中间派,教育儿子回应暴力的永远只有非暴力,在150天的折磨后,对着庭警挥舞出了拳头。
4.在七君子中唯一一个技术性起立的海登,反复和法官确认了信息后,开始念逝者的名字。
“日复一日的审判之后,我怕会忘记这一切是为了谁。
”片中政治理想派和嬉皮士爆发的争吵太棒了,索金的台词写的太好了,两方的优势、劣势甚至在别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以及意料之外,都通过这场争吵暴露和交代清楚了。
当一排警察拿下警徽的那个画面分别闪回和展现过,绝对的恐怖片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黄四郎转载请注明出处当今影坛,有一位大师,实力不可小觑。
他叫艾伦·索金,人称“好莱坞第一编剧”。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白宫风云》、《新闻编辑室》……他并不高产,但部部神作。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近年来,名誉等身的他,也开始亲自操刀,做起了导演。
最近,他第二部自编自导的作品在网飞上线了。
发行当天,豆瓣开分7.7。
没过几天,一路狂飙到了8.5。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通过旁听观众的反应不难看出,被告有着超高的人气。
每段发言过后,都是掌声雷动。
不光如此,法院门外,还有示威人群聚集,为被告们疯狂打call。
电视报纸实力刷屏,此案备受世界瞩目。
法院外示威的人群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审判?
追根溯源,还要从当年的历史背景说起:60年代末,正值越战期间。
美国军人被成批成批运到这里,为这场非正义战争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看清了越战的实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将在芝加哥举办。
届时,美国一半的重要政客,都会来到这里。
反战同盟敏锐的察觉到,这是谋求舆论曝光的好时机。
他们特地从天南海北来到芝加哥,举办示威游行。
虽然火药味十足,但游行的本质还是和平运动,动口不动手。
可是游行过程中,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冲鸭!
”示威群众脑门一热,肾上腺素飙升,迅速朝着警察奔了过去。
警民之间发生了硬杠,结局两败俱伤,多名反战代表被逮捕。
不过常言道:自由美利坚,冲突每一天。
这种事嘛,见怪不怪了。
没过几天,代表们纷纷获释,各回各家了。
各路游行代表可是,1968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
白宫那边改换门庭,新总统尼克松上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尼克松急于立威,就把这档子陈年旧事捞了出来。
借此机会,杀鸡儆猴,打击反战势力,岂不美哉?
总检察长任命法律代表状告各路代表于是乎,之前被逮捕的代表们都稀里糊涂被拎了回来,重新受审。
庭审中,控方极力控罪,法官特意刁难,硬生生审了快半年。
是抓是放尚未笃定,最终结果依旧扑朔迷离……
谈判焦灼进行当事人表情凝重《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简称《七君子》)由真实事件改编,取材自1969年,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芝加哥七君子事件”。
本片透过其中的几次重要庭审,加上部分演绎,重现了事件的全程。
相关涉案人员原型照片虽然以法庭戏为主,但在快节奏与大段台词的铺陈下,却一点也不觉枯燥。
更何况,《七君子》还有精彩纷呈的全明星群戏,令人大呼过瘾。
本片群星云集,说是今年最豪华的好莱坞大片,都毫不为过。
主创人员官宣加盟海报受审的七君子中,戏份最多的有两位。
一位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他在片中饰演大学生代表汤姆·海登。
埃迪·雷德梅恩 饰 汤姆·海登嬉皮士代表艾比·霍夫曼,则由萨莎·拜伦·科恩饰演。
他是英国著名谐星,之前曾凭借多部屎尿屁喜剧博出了名气。
拜伦·科恩代表作低俗喜剧《独裁者》剧照除此之外,片中还有许多金牌绿叶不容忽视——“蝙蝠侠”迈克尔·基顿、“头号玩家”马克·里朗斯等等,都为本片增色不少。
上图:迈克尔·基顿下图:马克·里朗斯当然,能得到这一众大腕的青睐,自然少不了导演超强的号召力。
导演在片场艾伦·索金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有极高的辨识度。
台词创作上,他擅长运用大量的演讲及对白。
字数多、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俗称“机关枪台词”。
但索金的台词可不是生编硬凑。
精妙的语言组织过程中,人物形象被勾勒得鲜明无比。
前作《社交网络》中,刚开场,就是男主扎克伯格与女友的桌前对话。
开场十分钟,台词密度就高达普通电影的三倍之多。
唇枪舌战间,一个毒舌刻薄高智商的书呆子怪才形象,就被深深印在了观众脑子里。
《社交网络》《七君子》中,同样如此。
庭审开始前,大法官特意声明,自己虽然跟受审的霍夫曼同姓,但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这个下意识的无心之举,也间接暗示了,法官的内心深处,早就对反战代表极为不满。
这也为片中,法官无处不在的刁难之举埋下了伏笔。
为此,台下的霍夫曼不慌不忙,插科打诨,卖萌耍贫,满满都是对法官的蔑视。
寥寥几句台词,一个放浪形骸、藐视权威的嬉皮士形象,也被立了起来。
索金的第二件法宝,则是玩弄叙事结构。
《史蒂夫·乔布斯》中,他并没有把这位互联网传奇大佬的一生讲成流水帐。
而是另辟蹊径,以乔布斯每一次重要的产品发布会前,与创业伙伴、家人、朋友的对话为主,透视这位天纵奇才与周遭人等相对的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剧照《七君子》中,索金同样做到了。
他并没有采用“从游行到庭审”的线性叙事。
而是截取了百日庭审中,最为重要的几段场面,又将游行过程掰碎了,填充进庭审间隙的夹缝之中。
故事的真相,则在最后一刻揭晓,让观众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不得不说,正是艾伦·索金的鬼斧神工,才让本片酣畅淋漓,余味悠长。
不过,本片的诞生过程,命途多舛。
早在2007年,索金就写完了本片的剧本。
最早敲定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这位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电影大佬,对本片剧本青睐有加。
可后来由于档期原因,斯皮尔伯格只得一拖再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转眼,就过去了十三年。
其间,索金名利双收,还通过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
斯皮尔伯格特意找到索金,鼓励其自编自导。
另外,还给出了理由:“片子的上映,不能再拖了。
”听罢,索金眉头紧皱。
他明白,斯皮尔伯格直冲要害,一语中的。
2020年,的确是本片上映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
1969年的美国,正处在不破不立的大变革时代少数群体的平权意识日渐觉醒,黑人、女性运动此起彼伏;而越战的爆发,更让自诩“世界灯塔”的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颓废与迷惘。
当时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对美国政府进行着声讨。
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就此爆发。
与之相对的,则是保守势力的负隅顽抗。
1968年,一声来自种族歧视者的枪响,夺走了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命。
他的死,也标志着进步与保守两派势力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马丁·路德·金可偏偏,当年美国政府高层中的保守派,不在少数。
1969年上台的新总统尼克松,就是这样一个不得民心的元首。
所谓“七君子审判”,也只是他秘密授意下的一场杀鸡儆猴。
既不是民事,也不是刑事。
审判的目的,唯有政治。
不得民心的尼克松后来因“水门事件”被迫下台其实,虽然此案名为“七君子”,但最早受审的,则是八个人。
第八人名叫鲍比·希尔,是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领袖。
当初,他并没有参与反战游行,只是碰巧去芝加哥做了四个小时的演讲,就被稀里糊涂抓去受审了。
片中也通过律师之口,道出了逮捕鲍比的实情:尼克松当局只是为了借助他的特殊身份,挫伤其他示威者的形象罢了。
不难看出,尼克松的党同伐异之心,昭然若揭。
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饰 鲍比·希尔同样可憎的,还有那些政客的嘴脸。
新上任的总检察长,特意将法律顾问叫到办公室,商议能扣在七君子身上的各种帽子。
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司法”已然成为了奴役人民的武器。
约翰·道曼 饰 总检察长约翰·米切尔主持庭审的老法官更是迂腐保守势力的代表。
为了恪守心中不可亵渎的传统规则,不惜在法庭上,对鲍比·希尔拳脚相加,威逼利诱。
而这些,都是当年民权运动遭遇重重阻力的具象化呈现。
被捆绑禁声的鲍比·希尔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艾伦·索金心中,一个个为了正义奋斗的义士。
前文提到,“七君子”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同一类人。
汤姆·海登代表着大学生民权。
而艾比·霍夫曼,则是嬉皮士民权的代表。
一派儒雅博学,一派狂放不羁。
各有所长,但也互相看不惯。
汤姆不满艾比放浪的私生活,而艾比又觉得汤姆迂腐沉闷,纸上谈兵。
在庭审一度陷入僵局时,两人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
汤姆认为民权的首要目的是赢得话语权,并愿意为之做出适当牺牲;而在艾比看来,民权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为此必须寸步不让。
哪怕以后来人的身份看,我们也难言两方孰对孰错。
他们之间,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七君子事件”当事人珍贵照片最终,他们也找回了初心,相互和解。
终审陈词时,汤姆站起身来,铿锵有力地宣读了4752位越战牺牲美军的全部名单。
当初,他们正是为了反战,才团结到一起的啊。
名字一个个念出来,在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静穆肃立。
既是为了向遇难者致敬,更是对保守派提出的抗议。
和平大潮,浩浩汤汤。
那些逆天而行的人,又何必做无畏的逞强?
可反观当今的美国,又像极了当年政局的翻版。
特朗普粉墨登场,堪称尼克松之后的又一位“懂王”。
警民冲突愈演愈烈,平权示威此起彼伏。
弗洛伊德事件导致了大量的暴力冲突这正是斯皮尔伯格,鼓励艾伦·索金赶在今年发行本片的原因所在——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回来了。
而艺术,往往是一个国家的镜子。
文/黄四郎
艾伦•索金这位“好莱坞金牌编剧”并不只是因为其编剧手法著称,他作为自由派的政治立场在过往不少作品里也都非常突出,于是有人说他是好莱坞左派知识分子的某种代言形象。
那么索金首执导筒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在今年大选前公映,当然绝不是一次碰巧的文艺怀旧而已。
电影取材于于1968年“芝加哥暴乱”后的那场臭名昭著的审判。
七位来自各种派别的反越战政治活跃分子被诉暴乱罪,他们在庭上庭下展开斗争,最终导致四年后法庭不得不宣布他们无罪,七君子于是赢得法律和道义上的胜利。
电影还原这次历史性审判的台前幕后,特别是揭露法庭(保守派建制的代表)对七君子的打压和不公待遇,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幕后的戏份里也刻画这七个人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
比如里面有搞暴力运动的黑豹党,有理想主义的学生哥,有长发披肩衣着花哨的嬉皮士,也有更成熟的左派干将 --- 这些人形色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反对越战,也都反对极端保守的建制力量。
所以两个多小时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在道德立场上是一场极其简单的游戏:来自民众的反战进步力量打败保守反动的建制。
作为观众你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热血沸腾就好。
当然看个电影热血一下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把这种简单的正邪立场直接运用到现实政治,未免就太天真无牙了。
比如2020美国大街上出现过很多群众运动,也不乏暴力倾向,你说他们都是“芝加哥七君子”这样的“进步力量”吗?
保守派甚至川普在喊“法律与秩序”,你说他们都是审判芝加哥七君子的那个法官所象征的邪恶建制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风起云涌的社会冲突和变革的年代,而走到2020,政治冲突和社会割裂进一步被川普和疫情激化。
冲突依旧,但作为动因的社会矛盾已经完全不同,道德和意识形态上的“站位”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如果索金希望用一件五十年前的旧案对现实政治产生影响,我想这种意图是简单、片面甚至是偏狭的,是一种对政治的过度简化。
因为世界已经非常复杂,而他的电影还是那么简单。
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有点复杂,想从影评里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发现观点展开偏多,事实陈列偏少。
维基百科里的介绍相对详实,但是大多没有中文页面。
补充一下这八位被告的成长和教育背景以及审判之后的人生概略,可以看到电影里的更多细节-Abbie Hoffman, 1936-1989 国际青年党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 的创立者之一 ("Yippies" 雅痞就是这么来的)。
也是 Flower Power 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出生于 Massachusetts 州 Worcester 市的一个犹太中产家庭。
1959年毕业于 Brandeis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在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修完心理学硕士学位的课程。
他的老师有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1989年死于过量服用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Jerry Rubin, 1938-1994国际青年党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 的创立者之一。
出生于 Ohio 州 Cincinnati 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卡车司机。
从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毕业,获得历史学位,1964年进入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之后因偏重社会活动中退。
Jerry 的父母在十个月间相继离世,他带着13岁的弟弟到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 公社工作生活和学习。
Jerry 还曾前往哈瓦那 Havana,从古巴革命中学习。
1970年代中期 Jerry 成为一名商人,1980年起在华尔街做股票经纪人。
1994年在回家过马路时死于车祸。
David Dellinger, 1915-2004国家结束越战动员委员会 National Mobilization Committee to End the War in Vietnam (MOBE) 的组织人。
曾协助创立激进和平组织,非暴力革命委员会 Committee for Nonviolent Revolution。
生于 Massachusetts 州 Wakefield 镇的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毕业于耶鲁大学,律师,共和党人。
母系祖母,or 外祖母,曾活跃在美国革命之女组织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Dellinger 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
193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当他在牛津学习时,到访过纳粹德国,还在西班牙内战时开过救护车 (他也许能遇见奥威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3年,因鼓动反战和拒服兵役 conscientious objector 入狱。
在联邦监狱时,他曾组织拒服兵役者抗议餐厅的种族隔离,最终监狱方因抗议取消隔离。
一生反战,2004年在 Vermont 的一家疗养院去世。
Tom Hayden, 1939-2016争取民主社会学生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 左翼学生组织,1960-1974) 的领导者。
生于 Michigan 州 Royal Oak 市,祖先是爱尔兰人。
他的父亲是克莱斯勒公司的一名会计,曾经服役海军,有酗酒暴力倾向。
十岁时父母离婚,他由母亲抚养。
1956年 Tom 入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是密歇根日报 (学生报纸创立于1890年) 的编辑,1960年代初期是密歇根大学新闻学系的助教。
一生从政,作为民主党人曾经担任加州众议院 (1982-1992) 和加州参议院 (1992-2000) 的议员。
也是动物权利的坚定支持者,曾促成海顿法案 Hayden Act 在1998年的通过,将流浪动物的安乐死处置时间推迟至滞留72小时之后。
与影星简方达 (Jane Fonda 1937-) 有过17年的婚姻。
2016年病逝。
Rennie Davis, 1941-争取民主社会学生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活跃者与活动组织人。
生于 Michigan 州府 Lansing 市,他的父亲供职华盛顿,是经济顾问委员会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CEA) 的幕僚长。
Rennie 毕业于 Oberlin College。
1970年代初,曾追随印裔灵修"大师" Maharaj Ji。
之后成为风险投资人,以及做自我觉醒和冥想的演讲。
John Froines, 1939-毕业于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70年代初在 Vermont 市 Goddard College 担任教职。
1990年曾担任 UCLA 的职业健康中心主任,后来担任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有毒物质部门主任,2011年从 UCLA 公共健康学校退休。
Lee Weiner, 1939-生长于 Illinois 州 Chicago 芝加哥市。
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曾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 (15位诺贝尔奖得主) 学习政治哲学,从 Loyola University 的社会工作学校获得硕士学位,1969年时,他是西北大学的博士生及教师助理,1975年完成学位论文 The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Notes o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reers in Revolution Making 获得博士学位。
曾经在 Rutgers University 社会学系执教,1972年 Bobby Seale 生日时因开玩笑"starting a new Communist party in New Jersey"被媒体爆出,失去教职续签合约。
之后一直致力于社会工作。
写了一本书 Conspiracy to Ri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the Chicago 7 于2020年出版。
Bobby Seale, 1936-黑豹党 Black Panther Party (BPP, 成立于1966年,1982年解散) 的创立者之一。
黑豹党的主要活动是监视警方行动反对其在黑人社区的暴力。
出生在 Texas 州 Liberty 市,父亲是木匠。
早年家庭贫穷,1955年加入美国空军。
退伍后在多个飞机工厂当钣金技师。
1962年入学 Merritt 社区学院学习工程学和政治学,期间兴趣由工程转向社会活动。
1970年曾被诉与黑豹党折磨并谋杀警方线人 Alex Rackley 有关,后因陪审团无法达成最终判决而撤诉。
1973年参加加州奥克兰市长竞选,在9名候选人中得票位居第二。
之后一直致力于保障黑人权利的社会活动,并写有自传。
片头1968年的重要事件:1968年8月26日至29日民主党国家大会在芝加哥召开,林登约翰逊 (Lyndon B. Johnson 1908-1973) 在此之前已经宣布不再寻求总统连任。
1968年4月4日,黑人活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 被暗杀。
1968年6月5日,民主党重要人物、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1925-1968)被暗杀。
1967年秋,民主党选定芝加哥作为其1968年全国大会的地点,反战联盟决定将同期举行示威游行,也就是影片中的"riot",这场骚乱中约有500+示威者、100+市民,以及152名警察受伤。
这部电影老戏骨小鲜肉云集,我就觉得高司令不会接演一个彻底的反派,无论怎样打着法律牌实施着密谋,还是有他的道德底线。
但是又有谁会是彻底的反派。
丹尼尔彭博顿 Daniel Pemberton 的配乐不错,尤其片尾曲。
希望能有 Take the Till 的热情,实现 Hear My/our Voice 的目的。
嗯,也许应该是 Hear Your/their Voice. Rennie Davis 在2005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If you were to do a survey of what causes misery on earth, it would tend to fall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One, we can call systems: the economy, AIDS, terrorism – things that are 'systems' in nature. The second would be a list of everybody to blame: Bush is the cause of my misery, my ex-wife, my boss. The third would be things that come utterly out of left field: a tornado through town, a tsunami, events that are not in our apparent control. What this huge list would have in common – something everybody would agree with – is that the cause of misery are things outside 'myself'. But the cause of our misery is absolutely, positively not at all what we believe it to be. This is not a new view. Certainly saints and philosophers in every generation have basically argued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you have to change yourself.如果你想针对是什么导致地球上的苦难做一个调查,最后会落入三大类。
一,我们称之为系统性的;二,我们可以列张名单归罪于其他任何人;三,自然灾害。
所有这些都在‘自己’之外。
但是导致悲惨世界的原因并非如此,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观点,圣贤和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已经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先改变你自己。
所以啊anyway,无论每一年的 New Year's resolution 新年决心能否全部兑现,还是要每年必做。
纵观影史,令人印象深刻的庭审戏可谓数不胜数。
《控方证人》里于法庭中浮出水面的真相,《熔炉》里聋哑儿童用手语对院长罪行的倾诉,以及《光荣之路》里法官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择手段的恶行......而《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中,庭审戏则是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内阁的黑暗,社会的丑恶与人民的反抗,皆在这短短两小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
电影开篇,几幕交织的场景一一呈现在银幕上。
“七君子”身份各异,有学生,有嬉皮士,亦有宗教人士。
而他们被捕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因反对越南战争而游行示威。
与其说他们是君子,不如说他们是千千万万君子的代表,只不过,在游行中有人丧命,有人重伤,而他们只是站到了最后一刻。
内阁的黑幕,也自电影开头便逐一呈现:对于控方律师威逼利诱,命令其不择一切手段拿下此案;面对辩方主力律师的缺席,非但未延迟开庭,更是屡次驳回被告的请求。
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对于陪审团中倾向于被告者,法院更是伪造黑手党的信件予以威胁,使其被迫退出庭审,进而加大控方的胜算。
正如被告人之一所说,“这是政治审判,而我们注定是会失败的。
”审判开始,法官判决的倾向性便原形毕露。
面对控方律师的言语,法官点头哈腰,丑态尽显。
而对于辩方任何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言论,法官逐一将其喝止,必要时刻还将发言者加以“不尊重法庭的罪名”。
发表演讲的黑人抗议者更是处处得到“照顾”,最后甚至被警员将嘴堵住,使人啼笑皆非。
每当控方处于劣势,法官便会以各种无中生有的方式结束庭审,辩方却只能敢怒不敢言。
休庭期间,银幕上呈现的是七君子被捕前的往事。
数以万计的游行队伍在街头游行,囊括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无不高举反对战争的牌子,队伍中更是有勇者高举美国国旗,声势浩浩荡荡,响彻芝加哥。
此情此景之下,他们迎来的并不是谈判亦或改正,而是催泪瓦斯与枪林弹雨。
大兵与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人便打,甚至对于救人的群众也拳脚相加。
正义的血液,于芝加哥街头飞溅,而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朝鲜与中国的军人也正在因美国政府错误的决定而流淌着血液。
而这七君子,有些是组织团队的一员,有些只是从混乱中杀出血路的反抗者。
这场审判的风波,很快在芝加哥扩散开来。
法官丑恶的嘴脸,被告人无尽的冤屈,引发了轩然大波。
越来越多的公民聚集于法庭之前,高喊出"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响彻云霄;先前的政府高官,也再看不下去这样的罪恶,顶着压力乃至威胁,赫然出现在证人席位上,与法官针尖对麦芒。
甚至控方的律师,也再无法无视正义,对于法官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这次“七君子审判”,无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流逝,庭审已足足进行了151天。
随着背后的黑幕逐一暴露,控方的压力也日渐增长,法官也被迫委曲求全,企图让七君子认罪,并许诺从宽处置。
当所有人都以为高潮已经退去时,七君子派出的代表汤姆海登却将整个事件推向了最高潮。
他手持朝鲜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名单,响亮地将他们一一读出,振聋发聩。
而评审团与双方律师,亦起立以示尊敬,全场一片哗然。
法官的整顿效果已捉襟见肘,此刻,所有人心中的正义都已被唤醒。
千千万万的名字,充斥整个芝加哥,为人们所铭记,哀悼:他们只是普通的美国公民,却要为政府错误的决定买单,令人悲恨交加。
THE WORLD IS WATCHING.世界在看的,是美国内阁的恶行,是法庭上的丑态,是七君子的正义。
这次审判,如果说最开始是臭名昭著的,结局则是引人深思的。
这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半个世纪后终以电影的形式为世界所有人所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如果从电影角度来说,前半部分还是显的太过冗长,而且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庭审的过程也没有太过精彩的发言,控方和辩方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针锋相对,而对于案情的回溯也拍的支离破碎,缺点还是蛮多的,但是剧情到了最后引申到思想核心上之后,整个节奏明显加快,控辩双方之间开始针尖麦芒的交锋,最后当汤姆海登在总结发言阶段逐个念出越战牺牲人员名单的时候,一切都升华了!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审判,一场一开始就注定被判有罪的审判,所有的一切尤其是法官的表现,让人嗤之以鼻!
庭审细节的拍摄还是蛮到位的,控方利用主导优势控制审判过程,包括被告,证人,陪审团,大法官甚至舆论导向都被牢牢控制,而辩方企图扭转局势的手段也被一一驳斥,再精彩的辩诉也会被打压下去,历史总是这样!
小雀斑雷德梅尼在这个电影的表现低于预期,可能是人物角色塑造的问题,汤姆海登人物太过复杂了,矛盾点太多表现起来有点脱离,其他角色中规中矩,整体的表现依然在水准之上。
我愿意给它五星,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应该被审判!!
2020年美国大选的前20天,上映了一部直指当下的影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影片讲述了1969年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场审判。
本片由知名好莱坞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刚刚拿下金球奖最大编剧,并成为奥斯卡夺冠的大热门。
1. 真实比电影更戏剧1968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
七名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一名黑人领袖被法庭以阴谋煽动暴乱而起诉。
艾伦·索金
历史上真实的七君子这场审判对美国的历史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当时的很多关键瞬间都成为当下美国不断被反复提及的流行符号。
片中的主角之一,波叔扮演的艾比·霍夫曼是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革命的先锋人物,以及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中的象征和代表。
影片之外,他传奇性的人生也令人不甚唏嘘。
左为电影中艾比·霍夫曼的扮演者萨莎·拜伦·科恩,右为艾比·霍夫曼本人艾比·霍夫曼虽然看上去玩世不恭,总是以戏谑玩笑的方式来进行社会革命,但事实上,他对待社会革命的态度相当认真和严谨。
在1968年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认为叫停革命值得付出多少,他思考片刻后回答:我的生命。
影片忠实还原了这个历史上的著名镜头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艾比·霍夫曼的一生,他的确用他一生的努力去推动和支持革命。
霍夫曼曾获得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激进主义政治。
此后他便一直活跃在美国民权活动中。
他组织创立了国际青年党,其追随者被称为Yippies异皮士。
青年国际党是一个反独裁和无政府主义的一个青年组织,常常用荒诞幽默的恶作剧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达到宣扬他们反战和反主流文化的目的。
比如1968年,他们挑选了一只猪去参加总统选举。
1967年8月,霍夫曼和十几名同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洒满美元,扰乱交易所的正常运行。
在1968年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异皮士游行他们的总统候选猪
霍夫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洒钱10月,他又号召五万多名越战抗议者对五角大楼进行“驱魔仪式”。
他声称越战是恶魔创造的,而恶魔就在五角大楼中。
抗议者们试图让五角大楼悬浮起来,驱逐住在里面的魔鬼。
著名的摄影图片《花朵的力量》就源自这一事件。
1967年10月21日,一名叫做乔治·哈里斯的反越战者将一枝康乃馨放入一名士兵手持的M14步枪的枪管中,表示以和平方式来反对战争。
这张照片成为60年代反越战运动的象征。
《花朵的力量》芝加哥七人案的代理律师威廉·孔斯特勒这样评价艾比·霍夫曼:“他是一个天才,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以提出他的政治观点。
”在1987年面对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中,他说:“你面对的是一个左翼分子,我相信世界的权利与财富需要再次分配。
我相信应该有为所有人服务的医疗制度。
我相信作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有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我相信我们不应该有CIA满世界追杀政治领袖,为世界上的寡头政治服务,来保护我们自己国家的寡头政治。
”
老年艾比·霍夫曼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美国的政治局势开始逐渐右转,洋溢着理想主义,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落下帷幕。
1989年,这位宣称要用一生推动自己理想的异皮士,服用超过150片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与激进的艾比·霍夫曼不同,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小雀斑扮演的汤姆·海登最后则走向了体制内,从一个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激进领袖到跻身政坛,成为了美国政坛“新左派”的支持者。
左为电影中汤姆·海登的扮演者埃迪·雷德梅尼,右为汤姆·海登本人除此之外,和好莱坞知名女星简·方达高调的婚姻,似乎让大众对于他私生活的关注超过了他在政治上的表达。
汤姆·海登与妻子简·方达海登是民主社会学生会SDS的创办者之一。
1962年,他起草了著名的《休伦港宣言》,设想建立一个由大学生组成的联盟,通过进行和平运动,来对抗专制政府和种族主义,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多种族、平等的社会。
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与了一系列新左派学生运动,被当局视为“眼中钉”。
1968年8月,汤姆·海登在芝加哥林肯公园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战争结束后,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也随之结束,理想主义消退,海登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于1982年当选加利福尼亚州议员并连任六次,希望通过进入体制做出渐进式改变。
虽然汤姆·海登最后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但他依然被看作是美国新左派的坚定支持者。
退休后,他还组织领导了一个反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和平与正义资源中心,继续自己的反战工作。
老年汤姆·海登1968年的审判,是海登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和其他左翼同僚分道扬镳的分水岭。
2016年,汤姆·海登去世。
他在人生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讲到:“如果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没有被暗杀,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能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团结起来,我们可能会结束一场战争,但现在我们却只能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
”未能与同僚团结抗争到最后,也许是海登至死都摆脱不掉的心结。
该片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黑豹党领袖鲍比· 西尔。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而鲍比· 西尔在电影中的第一次亮相就亲口交代了马丁·路德·金的死亡。
作为同时代的黑人领袖,与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抗争路线不同,西尔创立的黑豹党奉行“武装斗争”的策略。
他说他们全都用和平的方式努力过,“现在我们得尝试别的方式 ”。
左为电影中鲍比· 西尔的扮演者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右为鲍比· 西尔本人作为一名辩护律师并不在场,也没有与芝加哥抗议有任何关联的人,西尔却被当做共同被告遭到起诉,成为七君子之外的另一人。
电影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是他被法警五花大绑,封住嘴巴。
残酷的是,在这里电影并没有用夸张的手法。
真正的西尔,在庭审上遭到的对待可能更加残酷。
电影中鲍比·西尔被粗暴对待电影中所没有提到的是,真实历史上的鲍比·西尔深受当时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为了反抗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他学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并创立了黑豹党。
黑豹党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少数民族和工人阶级解放战斗的组织之一。
他们反对美国政府的全球霸权与帝国主义,同情并支持包括越南人民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认为改变世界必须透过对民众的长期组织和动员。
他们试着从大众组织和社区节目规划来造就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在黑人社区提供穷人小孩免费早餐、给予社区民众政治教育,希望一点一滴地改变人民的想法,并赋予他们力量。
黑豹党黑豹党多数领导人都十分崇拜毛泽东,加州的一些黑豹党党员,开着汽车从旧金山的中国书店里一捆捆地买《毛泽东思想》,再开过金门大桥,在伯克莱的加州大学校园里,流水一样地卖给进步学生。
纽约市哈林区黑豹党办事处里的毛主席画像1970年,黑豹党的另一名创始人修伊·牛顿曾到访中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他后来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毛主席说过“人固有一死,为反革命而死则轻于鸿毛,为革命而死则重于泰山”。
人们会用“社会主义”的标签来镇压我们,但后来我知道了,如果这是社会主义,那就是的正确道路。
休伊·牛顿与周恩来总理握手2. 冰山之下的时代洪流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样,七君子审判这一发生于1968年的著名庭审,作为一个历史的注脚,就像冰山上的一角,隐藏着巨大的时代洪流。
因此,要认识这场审判本身,就离不开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1968年,是美国越南战争的转折点。
年初,北越发动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
经历了十多年美军的狂轰滥炸,越南人民军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打越勇,与越共游击队一起进行全方位的反击作战。
越共游击队甚至夜袭了美国驻西贡大使馆。
受到袭击后的美国驻西贡大使馆这场对双方都造成惨烈伤亡的大战,在美国公众中造成震惊,国内反战浪潮日益高涨。
北越军事上的失败,却同时是精神上以及宣传上的大捷,美国政府高层内部因为春节攻势而失去战意。
这时,美国记者艾迪·亚当斯捕捉到的一个镜头引起人们极大的震撼。
时任南越国家警察总监阮玉鸾平静地走向站在西贡一条街道上的一名俘虏,对准他的头部开了一枪。
这张随后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让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推动了公共舆论的决定性转变。
西贡处决亚当斯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在这张照片中,有两个人死了,一位是被子弹打中的人,另一位是阮玉鸾将军”,“将军杀死了越共,我用相机杀死了将军”。
加剧民众对战争残酷性认识的,还有1968年发生的另一件重大惨案:美莱村大屠杀。
也就是这一年,一小队美军官兵在一个叫美莱村的地方,残忍杀害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近600人,引发国际社会哗然。
这张照片拍摄完之后,照片中的妇孺立刻死于枪口下战场上的焦灼,战争画面的残忍,让美国民众加大了对战争正义性的质疑。
推动整个1968年成为反战浪潮的最高峰。
发生于1968年的另一件大震荡,还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 金的死。
4月4日,马丁·路德·金前往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支持黑人罢工活动,因为当时孟菲斯黑人的工资明显低于白人。
黄昏时分,他正和助手们在一家汽车旅馆的二层阳台上谈话,被住在对面公寓的詹姆斯·厄尔·雷用步枪射杀。
马丁·路德·金遇刺前
马丁·路德·金遇刺现场法医在尸检时发现,39岁的他因为常年为民权运动奔波,心脏像是60岁。
在他遇刺后,美国各地出现暴动。
被刺杀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一场演讲中第一个告知了民众马丁·路德·金的死讯。
然而,八个星期后,罗伯特·肯尼迪同样遭遇刺杀,当时他刚刚赢得加利福亚州和南达科他州的初选, 而有望获得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
美国民权运动最具标志性的两位人物先后遭到刺杀,成为整个美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注脚。
罗伯特·肯尼迪被刺杀第三个重要的背景,则是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左翼思潮。
1968年5月,法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热烈的社会运动——“五月风暴”。
电视机刚刚流行起来,人们看着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对于东南亚一个落后的农耕国家的轰炸。
震撼残忍的画面,给新一代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人们产生了极大的道德刺激。
西方世界的年轻人们走上街头,表达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对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平等支持。
1967年,由两位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来自英国的罗素和来自法国的萨特,组织了一场审判,从道义和国家法层面上对美军的暴行进行审判,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法庭。
3. 历史与现实的平行线影片通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个冰山上的一角,向我们展示出了1968年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
再深一层的解剖,则是导演艾伦·索金通过历史这一面镜子,映射出了2020年的美国。
同样处于历史的转折点,2020年的美国,与1968年的美国有着惊人相似。
国内有持续一年的政党恶斗、族群冲突、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与解构。
而在对外战场上,美国大兵在1968年越南战场上输得狼狈,2020年更在一条看不见敌人的战线上惨败。
美国警察与抗议者发生冲突不知是导演有意还是无意,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与现在的美国社会相呼应。
从电影开场,芝加哥市长戴利电视讲话,下达警察“格杀勿论”令开始,整部影片对美国警察暴力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50多年后,电影中的一幕幕依然在现实不断上演。
特别是电影中的两个细节让人顿生今夕何夕的感慨。
一是在庭审中,黑豹党领袖鲍比·西尔被司法警察五花大绑封住嘴巴,辩护律师威廉·昆斯特勒担忧地问他“你能正常呼吸吗”。
2020年,另一位名叫乔治·弗洛伊德的黑人,在绝望高喊“我不能呼吸”的过程中,在警察的膝下被活活压死。
“你能呼吸吗?
”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遭跪压致死二是在片中,海登突然回忆起来,在冲突中,芝加哥警方及国民警卫队成员故意摘下警徽,冲入人群。
影片中警方摘下警徽而在2020年因“黑人的命也是命”引发的全美多地大规模骚乱中,多家美国媒体曾爆出被部署到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联邦特工多次故意假扮成平民混入示威人群,升级冲突。
纵观全片,表面上是如实地再现了当年充满戏剧性的庭审,深挖一层,实际上是反抗权威、追求进步的时代精神,与似乎已经扭曲、腐朽的体系进行对抗。
然而时过境迁,那一场场半世纪前的抗争,那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究竟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呢?
特朗普支持者攻占美国国会大厦电影中,七君子首次走入象征权威的芝加哥地区法庭,周围的民众高喊1968年流传至今的著名抗议口号“全世界都在看着”。
52年后,却是一群极右翼抗议者冲进美国国会,但这次,他们的口号变成了“美国第一”。
而影片的主题海报,与现今美国的状况遥相呼应,成为历史开的一个讽刺性玩笑。
整个影片的大背景,源于美军在遥远异国战场上的惨败,让美国社会内部多种问题集中爆发。
电影结尾,导演似乎有意安排了一场戏,代表民众的陪审团起立念遇难者的名字,代表权威的法官不断敲锤子让大家安静。
电影结尾汤姆·海登念战争遇难者名字这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象征。
既是念给50年前的死难者,也是念给今天的死难者。
【B站/视频号/知乎搜“脑飞Mindflix”,了解屏幕背后的精彩现实】深度解析《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美国左翼运动的挽歌【银幕究极考据vol.1】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欢迎大家来玩
我以为节奏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相比索金导演的前作成熟了很多。剧本苛责的话缺少一个让我惊喜的rosebud,希望芬奇能在《曼克》里做到。
“我从来没有因我的思想而接受过审判”
情绪是在的,也理应被调动,但并不是每次站起来都要配乐慷慨激昂一番的,Sorkin做导演就有点太陶醉自己了,以至于我反而想看个纪录片冷静冷静。
囧瑟夫推特支持香港暴乱游行……呵呵
这个导演拍的片子 没有一部觉得好看 半小时弃
自我感动真的没意思
结案陈词看哭了。
乏味的很,为什么英雄联盟和芝加哥七君子这两种水火不容的电影类型,都能在豆瓣找到共鸣?因为,它们来自灯塔。我从这部电影里只能看到美国民主的混乱不堪,貌似程序正义背后的弱肉强食,伪善
电影剧情和真实史料出入还是蛮大的。编剧极力淡化了八名被告在法庭上的各种激进行为和对法官的辱骂,把朱利斯霍夫曼塑造成了一个racist和顽固迂腐充满偏见的保守派,但实际上真实的霍夫曼甚至曾经撰文攻击过麦卡锡主义。网飞这个片子真的让人蛮失望的。
不出意外被禁台词真多
有走神
here are their names. 所有政权都怕名单
有七个人吗?有辩论吗?雀斑有表演吗?没有!做作地演讲。(有几个镜头剪辑不错)
一般到乏善可陈,好的主题,糟糕的节奏和台词。冗长沉闷的庭审,过多无重点的人名与混乱故意的情节冲突。
2020年,这样的美国电影除了令人作呕以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最喜歡的一處(精心)的閒筆:當大衛忍不住終於向法警揮出自己憤怒的拳頭,他馬上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回過頭來看坐在庭審觀眾席上自己的兒子,想起自己對兒子的承諾,面對警察被捕,也要彬彬有禮不能丟掉自己的風度。這樣溫柔的人,怎麼可能是定義上煽動暴動的暴徒。不過曖昧的編導,在公園混亂的那場戲,才真正表明了態度,差點被強姦的女示威者,預示了無論領導者的涵養和初衷如何,當運動開始以後,很多事情就無法如想像中控制,那些如流水般捲入,別有企圖的人們,正是印證烏合之眾的定義,以及運動的不純性。
forget cross-examination, settle in for a 2-hour long cross-lecturing
读名单那一刻引起的亢奋不如「波斯语课」,不过群情激昂要比后者的行注目礼自然。看起来是在批判,其实是在赞美。
全世界都在看
艾比霍夫曼写了一本畅销书 但发行量不明 因为书名叫做 偷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