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彩为笔,绘就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东方美学长卷。
陈晓卿团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次以纪录片为媒介,将镜头对准中国传统色谱,用六大主题色系(如“煌煌国色”“她的色号”“我见青山”)串联起历史、文化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影片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帝王之色如何融入民间烟火?
女性如何借色彩打破刻板叙事?
青花瓷的古典韵味如何在暖光中重生?
这些问题被细腻的镜头语言与创新的动画技术一一解答,让古籍中的“玄”“柘黄”等传统色名跃然眼前。
导演陈晓卿将团队定位为“故事的糖衣”,用沉浸式体验与戏剧化表达赋予色彩以温度与灵魂。
从茅台酒瓶的“鞠尘”色到校园建筑的传统色谱,影片更揭示了传统色在现代的焕新可能,让尘封的文化瑰宝“从博物馆走进生活”。
正如片中所言:“眼里有光,心中有色。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东方美学的解码器,更是一份对文化传承的深情致意,值得每个渴望触摸传统脉搏的观众细细品味。
《我见青山》通过青瓷、螺钿、水墨、川剧等色彩载体,展现了中国人将实用器物升华为文化隐喻的独特路径。
龙泉青瓷的烧制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哲学史诗:龙窑 72 小时的温度曲线,恰似人生的起伏;铁元素的氧化还原,暗合道家 “反者道之动” 的辩证思维。
当舅公将一千件瓷坯托付给不可控的窑火,这种 “赌局” 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受 —— 青瓷釉面的冰裂纹,既是缺陷也是完美,正如宋代文人在残缺中发现 “天工开物” 的美学。
川剧舞台上的粉色,则是性别与审美的历史解构。
唐宋时期男性簪花、敷粉的风尚,在川剧小生的双绉粉褶子中延续:粉色不再是女性专属,而是文人风雅的符号。
邓方园在后台涂抹脂粉的镜头,与他扮演的文生角色形成互文 —— 戏服上的晕针蜀绣牡丹,既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演员内心 “香草美人” 情结的外化。
当他以反派小生的鲜红戏服亮相,色彩的颠覆性使用打破了传统叙事,暗示着当代青年对身份标签的重新定义。
螺钿与水墨的对比,则呈现了东方美学的双重维度。
螺钿的炫彩是物质的狂欢,其 “五色令人目盲” 的特性被黑色大漆压制,形成 “繁华落尽见真淳” 的克制;而水墨的黑白两极,则是精神的终极表达 —— 从歙县烟房到泾县纸坊,墨工与纸匠共同构建的 “墨分五色” 体系,将自然万象浓缩为抽象符号,这种 “以简驭繁” 的思维,恰是中式审美超验性的核心。
当老吴将烟炱与胶混合制成墨锭,他完成的不仅是物质转化,更是将天地精华凝固为可触摸的精神图腾。
这些色彩符号的深层含义,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参照系:在消费主义泛滥的今天,龙泉青瓷的 “窑变” 提醒我们接纳不确定性;川剧粉色的性别解构鼓励突破刻板印象;螺钿的光影游戏启示我们在科技时代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水墨的黑白哲学则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心灵栖息地。
正如纪录片结尾的瞻淇鱼灯,色彩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天人的精神桥梁。
在黄土高原的苍茫底色里,红色剪纸如跳动的火焰,驱散生活的寂寥。
无论是婚礼上的喜花,还是节庆时的窗花,这抹浓烈的色彩都在诉说: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以炽热的姿态拥抱生活。
它是生活的强心剂,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忱与勇气。
贵州苗寨的靛蓝,是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蓝草染就的布料,带着山林的沉静与岁月的温柔。
苗族妇女在蜡染的专注中,将浮躁沉淀为平和;都市人凝视那片靛蓝,仿佛也能褪去焦虑,回归内心的宁静。
这种与自然对话的色彩,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重获从容与本真。
新疆哈萨克的五彩花毡,是治愈孤独的文化交响,高饱和度的色彩碰撞,编织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当游牧者用花毡铺满冬屋,他们不仅抵御了严寒,更用色彩构建出温暖的精神世界。
在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染料和谐共生,如同多元文明的共融,传递出包容与理解的力量。
潮汕灯笼的暖黄,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慰藉,桐油浸润的灯笼,烛光摇曳间晕染出琥珀色的光晕,唤醒对故乡、对家族的思念。
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这抹暖色是心灵的锚点,让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疏离中,重新找到情感的归属与精神的依托。
《花花乡野》中的每一种色彩,都是治愈现代心灵的良药。
它们或热烈、或沉静、或绚烂、或温暖,共同构筑起一片精神原乡,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安宁,于色彩中重拾生活的本真与内心的丰盈。
当陈晓卿团队将镜头从“风味”转向“色彩”时,我曾担心这会是一次悬浮的“美学猎奇”,但看完《寻色中国》第一集,这种疑虑被彻底击碎——原来色彩纪录片可以如此举重若轻,在文化符号与人间烟火之间,找到一条轻盈的联系绳索。
陈晓卿团队再次用镜头证明:真正的纪录片大师,都是通感艺术的炼金术师,他们在《寻色中国》里,用镜头拍出了色彩的心跳、温度和呼吸。
导演组的功力体现在对“观看逻辑”的精准把控。
当镜头掠过苏州缂丝女工指尖跳动的明黄丝线,或是在展现香港赤色招牌时,毛笔触纸的瞬间的细微颤动,这些肉眼难辨的色彩细节都被赋予了视觉重量。
而当镜头切换至福州漆器作坊,搅拌生漆的生动特写,黑色大漆的流动既像宇宙初开的混沌,又如咖啡拉花般的当代艺术——这种在厚重的历史感与轻盈的现代性之间的平衡,让《寻色中国》也不再是一次寻常的色彩科普,而是一场打通五感的美学享受。
这种实验性也体现在是摄影机对“过程美学”的追求之中——他们不满足于拍摄完美的成品,还着迷于记录色彩在诞生过程中的那种不确定性,如染缸里翻涌的混沌,烧窑时忐忑的等待……这些非常规的瞬间,拼贴出了传统色彩在匠人手里的本真面貌。
配乐团队则在其中扮演着隐秘的调色师角色,让传统色突破了物质载体的限制,让声音设计与画面运动的共振,展现出超越时空的诗性。
这种通感叙事让观众不仅看见颜色,更能“听见”颜色、“触到”颜色。
流畅的叙事节奏、电影级的摄影运镜与沉浸式的配乐相得益彰,让“传统”二字摆脱了陈旧标签,在每一帧画面里迸发出摄人心魄的当代能量。
陈晓卿团队所作的,也不仅仅是在记录色彩,而是在用影像为中国传统色编写一部可听、可触、可感知的“色彩词典”。
这或许就是当代纪录片该有的模样: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骨骼,又饱含艺术创作的浪漫血肉,最终在观众眼中绽放出超越时空的色彩焰火。
刚刚在线下影院看了《寻色中国》第一集,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新出品的中国首档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
在家翻出来之前买的郭浩《中国传统色》,这本书引领我进入中国色彩的大门。
第一集里面讲述了黄红青黑白青,颜色带着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一边看着纪录片,一边回顾自己过去的旅行。
从刚刚结束的湖北之行,体验了荆楚大地漆器绝美的技艺,在泉州参观和购买了的德化白瓷,在北方瓷都亲手做了的陶瓷,在大西北虔诚的拜访喇嘛庙,在苏州观摩缂丝作坊…不知道的是:我们经常敬的降真香,在海南彝族却用来染衣服。
让我们一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
插图 | 鉴片工场 ©《寻色中国》作者 | 张力卜陈晓卿的镜头总能在烟火气中掘出史诗感。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寻色中国》,他始终是位手持显微镜的考古学家——前者剖开食物的肌理寻味文明基因,后者则以色彩为手术刀,直抵文化记忆的骨髓。
当工业化的颜料桶倾倒出千城一面的“标准色”,这位导演用近乎偏执的镜头语言,在褪色的年画、斑驳的砖墙与窑变的釉色中,打捞起中国人骨血里流淌的色谱密码。
当镜头扫过陕北窑洞褪色的门神年画,朱砂红与松烟黑早已在时光里搅成一团混沌的灰。
这个充满诗意的开场,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晓卿导演在《寻色中国》中精心设计的色彩迷宫。
这部纪录片看似在记录中国传统色彩的消逝与重生,实则用镜头作解剖刀,剖开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焦虑——当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浪潮席卷而来,那些藏在色彩里的文化密码,该怎样安放?
色彩里的时间胶囊在河西走廊的丹霞地貌前,摄像机像地质学家的工作笔记,一帧帧记录着赭红色岩层的年轮。
这种近乎偏执的显微式记录,突然在甘南唐卡作坊里找到了答案——当画师研磨孔雀石时,飞扬的粉末在阳光里折射的光谱,竟与岩石里的矿物元素完美呼应。
原来人类最早学会的“调色”,不过是在模仿大地的颜色。
闽南沿海那些被海风啃噬的红砖厝,墙面褪成独特的胭脂色。
导演的镜头突然化身成分检测仪,把百年老墙拆解成糯米浆、牡蛎壳粉和红壤土的配方。
这种“土味调色法”在现代化工涂料面前显得笨拙又倔强——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的“中国红”色卡,永远调不出海风侵蚀造就的斑驳质感。
最动人的对比出现在皖南宣纸作坊。
青檀树皮经过三年日晒雨淋才漂出的月白色,在化工漂白剂面前像个羞涩的村姑。
老师傅捻动纸浆检验纤维时,布满皱纹的手指与纸浆纹理在镜头里交融,仿佛在说:有些颜色,只能用时间慢慢酿出来。
色彩战争:土味审美VS工业标准湘西苗寨绣娘口中的“鹭鸶白”、“鸡冠红”,在潘通色卡面前成了需要翻译的方言。
当设计师试图用数字色值还原苗绣配色时,那些祖传的“脏色”搭配突然失去了灵魂——就像把山歌转写成五线谱,调子对了,味道却跑了。
北京郊区的油画村上演着更魔幻的现实。
流水线画工批量生产的“梵高黄”被贴上“出口欧洲”的标签,这些颜料堆砌的《星月夜》漂洋过海,成了欧洲古镇咖啡馆的装饰背景墙。
但某个午休时分,工人们用丙烯颜料临摹《千里江山图》的场景,却意外戳破了文化输出的荒诞——荧光色的青绿山水,倒像是传统山水画穿越到赛博朋克世界。
景德镇的窑炉成了东西方较量的战场。
德国化学家架起光谱仪分析宋代天青釉,中国匠人却盯着窑火颜色调整烧制时间。
当监控屏上的光谱曲线与老师傅的“火候口诀”正面碰撞,开窑瞬间的窑变效果,像极了文化翻译中的“美丽误会”。
数字时代的色彩幽灵大航海时代的外销瓷章节,揭开了最早的“全球化审美”伤疤。
欧洲贵族定制的“墨彩描金”餐具上,山水纹样在钴蓝与金粉的冲撞中扭曲变形。
这种文化混血儿,如今却被供在博物馆里,成了“跨文化对话”的活标本。
历史的玩笑总是带着苦涩的余味。
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工程,则上演着科技与传统的哲学辩论。
当扫描仪将千年氧化的色彩还原成初始RGB数值时,那些因时间沉淀形成的独特色调反而成了“错误”。
技术团队最终妥协的“半真半假”修复方案,像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困境——用数字代码重建的记忆,还算不算真的记忆?
影片结尾的城市色谱热力图,把北京胡同的灰调与深圳的霓虹装进同一个坐标系。
当卫星遥感将城市色彩变成跳动的数据流,我突然想起开篇那些手染布料的老人——他们颤抖着手调出的颜色,此刻正在云端以另一种形式永生。
在实验室的镜头里,分光光度计扫描故宫琉璃瓦的光谱曲线,逐渐幻化成紫禁城的四季光影。
这个充满科幻感的转场,暗藏着导演的终极隐喻:当色彩被分解成数据、被包装成商品、被争论成政治,那些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色彩记忆,正在完成一场数字时代的基因突变。
《寻色中国》的镜头语言始终保持着克制的诗意,就像老匠人调制传统颜料时的神情——既清醒地知道有些颜色终将逝去,又固执地相信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当工业颜料染红整条河流时,总有人在某个角落,用最笨的方法守护着最初的色彩密码。
在中华文明的千年长卷中,每一抹传统色彩都是解码东方美学的密钥,蕴藏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智慧与审美哲思。
你有了解过中国的传统色系吗?
由腾讯视频出品、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的团队打造、稻来传媒制作、贵州茅台总冠名的中国首档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寻色中国》,将于4月11日起,每周五18:00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
该片是陈晓卿团队继美食纪录片后的又一次全新尝试,摄制组历时一年,跨越中国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运用先进影像技术记录下诸多传统色彩技艺。
影片以色彩为切入点,通过珍贵影像串联起传统文化、技艺与审美的深层对话,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发现之旅。
4月8日,该片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并邀请导演团队及专家学者一同展开“传统色彩的文化解码与文明对话”主题论坛,让观众提前领略这部匠心之作的魅力。
解读东方美学密码,探索色彩里的中国智慧《寻色中国》创新性地以六大主题色系构建叙事框架,每集深入解读一种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文化内涵。
“煌煌国色"展现帝王专属色彩如何演变为民间纽带;“神颜莫测”揭示中国人通过色彩与天地沟通的智慧;“她的色号”打破刻板印象,探索女性与色彩的深层联结;“我见青山”呈现自然色彩的人文转化;“花花乡野”捕捉民间生活的鲜活色彩;“奇色何寻”则探寻传统色谱中的另类存在。
《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独特视角,带领观众探索一个全新的中国,发现蕴藏在传统色谱中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哲学。
《寻色中国》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中国特有的色彩浪漫,展示每一抹传统色中承载的独特文化意象。
影片不仅探索色彩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深层联系——无论是街头手写招牌的朱砂红,还是缂丝服饰的明黄,都诉说着色彩与日常的交融;更深入体悟"天人合一"的东方哲思。
制作团队以唯美的视觉语言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指南,同时以现代科学视角重新诠释中国色,建立全新的色彩认知体系。
通过创新性的传播方式,影片将重新解读传统色彩,带领观众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正如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过去我们让大家‘口舌生津’,这次希望能让观众‘眼里有光’。
”从文化解码到生活焕新,让东方色谱"活"起来在纪录片《寻色中国》首映礼暨主题论坛上,来自文化、艺术、学术及产业界的多位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
论坛现场,腾讯视频副总编辑、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寻色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本片监制、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首席色彩顾问、中国传统色研究者郭浩,色彩顾问、传统建筑色彩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李路珂,香港书法家华戈(冯兆华),《寻色中国》制片人曲楠、执行总导演郭安等嘉宾展开深度对话,从不同视角解读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
陈晓卿导演将自己的团队定位为“故事讲述者”,旨在为色彩研究披上“故事的糖衣”,让观众感知色彩与生活的关联。
他强调,纪录片通过沉浸式观看系统、戏剧化表达及审美层面的严谨呈现,既吸引观众眼球,又传递真实的色彩文化内涵。
影片聚焦中国传统色在历史土层中的沉淀与当代焕新,希望激发更多人对这一文化瑰宝的关注与热爱。
作为曾成功打造多个美食类纪录片IP的创作者,陈晓卿将美食与色彩的文化属性类比,认为二者皆是连接人与世界的感官窗口。
“《寻色中国》希望用影像语言唤醒大众对传统美学的感知,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
王莉深入探讨了传统色彩与茅台品牌的深厚关联。
她表示,色彩不仅是茅台酒“色、香、味、格”品质表达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茅台通过“鞠尘”“酱色”“柘黄”等传统色名,将酿酒工艺与千年文化相联结,赋予产品独特的人文价值。
茅台正以“回望历史、面向未来”为宗旨,推动“四寻”计划——包括《寻色中国》纪录片支持、文物修复的“寻古中国”、古籍美酒文化挖掘的“寻醴中国”,以及未来筹划的“寻味中国”,旨在系统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茅台在产品设计中积极应用传统色,如蛇年生肖酒采用“绛纱色”、文化产品选用“紫矿”与“缃叶色”,以色彩提升品牌美学内涵,并推动传统色国际化传播。
此外,王莉呼吁更多企业与品牌加入传统色保护与应用行列,共同激活这一文化瑰宝的当代生命力。
朱乐贤透露,该片从立项之初即规划为三季IP,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拍摄语言及音乐设计,有望为色彩类纪录片建立全新规范。
“腾讯视频将持续拓展多元内容赛道,以《寻色中国》为契机,推动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郭浩从色彩研究的视角出发,称《寻色中国》突破"五色"框架,展现色彩多样性。
他指出传统色正在复兴,北京多所学校已采用传统色设计校园,该片有望像春晚《满庭芳国色》一样引领新一轮传统色热潮。
李路珂揭示了建筑色彩的时空维度,指出其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影响我们的精神态度。
通过永乐宫案例展示色彩的时间痕迹,并阐释紫矿色在传统建筑色彩中的重要地位。
她以文渊阁为例说明色彩认知的时空差异,强调现代科技让古建筑色谱重焕生机。
华戈(冯兆华)从拍摄亲历者视角谈到,纪录片让他更深刻认识到中华色彩的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关键在于"走正途、言端字正",他以教导刘德华、梁朝伟等明星书法的经验为例,指出真正的艺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面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现状,华戈呼吁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更要坚守中华文化根本,将优秀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郭安在论坛现场分享了创作心得。
他透露,团队从17个候选故事中精选出4个最具感染力的案例进行第一集“煌煌国色"的拍摄。
拍摄中特别注重将视觉思维融入创作,创新性地运用动画、版式设计等表现手法,将古籍中记载的"玄"等传统色名转化为生动的动态影像。
在拍摄过程中,团队尤其重视色彩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比如通过精心设计的暖光来衬托青花瓷的古典美感,从而赋予传统色彩更加丰富的叙事内涵。
正如论坛所揭示的,传统色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明。
《寻色中国》通过记录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时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让这些文化瑰宝真正"从博物馆走进生活"。
4月11日起,每周五18:00观众可通过腾讯视频跟随陈晓卿团队的镜头,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发现之旅,见证东方传统色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陕北高原的红,是镌刻在黄土地上最浓烈的生命宣言。
深秋的寂寥中,汪勇人用剪刀在红纸上勾勒出 “老鼠嫁女”“抓髻娃娃”,将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一幅幅炽热的剪纸。
红色不仅装点了乡村婚礼,更成为陕北人对抗贫瘠的精神旗帜 —— 在土地的沉默里,这抹红是不屈的呐喊,是用双手与命运较量的勇气见证。
贵州苗寨的靛蓝,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密码。
蓝草浸泡、石灰沉淀,苗族人将迁徙的历史、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染进每一块布料。
蜡染图案里,先祖的故事化作具象的图腾,靛蓝色的衣袂间,藏着没有文字的史书。
当寨老举起靛蓝旗幡,那不仅是色彩的集合,更是族群记忆的延续与精神力量的凝聚。
新疆阿勒泰的五彩花毡,是丝路文明碰撞出的鲜活画卷。
草红花的艳丽、地衣的质朴、靛蓝的深邃在此交融,哈萨克人用羊毛编织出夏日草原的繁盛。
阴阳对拼的纹样中,东西方染色技艺共生,骆驼掌、羊角的图案里,写满游牧民族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这些色彩不仅装扮了冬屋,更成为丝路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
潮汕灯笼的暖黄,是维系家族与故土的情感纽带。
银朱粉调配的朱红,桐油浸润的暖黄,让灯笼褪去单纯的装饰功能,成为流动的 “家族名片”。
正月十五,灯笼上的郡望标识亮起,照亮的不仅是街巷,更是潮汕人对根脉的追溯、对亲情的眷恋。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这抹暖色始终牵引着游子,成为文化认同的永恒坐标。
这些从土地生长出的色彩,超越视觉层面,化作不同地域的精神图腾,它们共同编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肌理,让我们在斑斓中触摸文明的温度,找到精神的原乡。
跟随《寻色中国》的镜头穿越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一抹抹独特的色彩中,窥见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创造力。
紫胶虫染色、琉璃的北魏蓝、青铜器的铜绿色,还有朱仙镇年画里的紫色,这些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共同拼凑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拼图。
紫胶虫染色,这一源自云南佤族的传统技艺,不仅展示了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更成为了他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胶虫这一小小生物,在佤族人的手中化作了绚烂的红色,承载着他们对太阳的崇拜与向往。
这种色彩背后的文化基因,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温暖与力量。
而琉璃的北魏蓝,则是魏晋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见证。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北魏蓝以其独特的色泽与质感,成为了时代创造力的缩影。
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呈现,更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结果。
这种色彩,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青铜器的铜绿色,则承载着人们对时间与器物关系的独特审美。
当这些古老的器物从地下重见天日时,它们身上的铜绿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这种色彩不仅仅是自然侵蚀的结果,更是人与器物相互摩挲、携手走进苍老的见证,让我们在欣赏青铜器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时间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而朱仙镇年画里的紫色,更是突破了传统五色的秩序,反映出民间审美对色彩运用的创新。
紫色,在戏台上属于身份华贵、性格沉稳的角色,但在年画中,它却以一种跳脱的姿态出现,成为了民间审美中的一抹亮色。
这种色彩的运用,将民间工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欣赏传统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奇色何寻》通过一抹抹独特的色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寻色中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奇色何寻》如同一幅流动的色彩长卷,在云南佤族村寨的暮鼓晨钟里掀开一角。
当肖伍太和赵叶那两位老人颤抖着舂捣棕红色的紫胶虫硬块时,魏晋时期的染色记忆正从历史尘埃中苏醒。
10万只小虫分泌的1千克虫胶里,藏着古人对红色的偏执——紫胶虫染出的红色,让唐代通过朝贡体系传入中原的桃红想象有了真实触感。
工业时代的艳丽红色与传统染色的对视,恰似文明的镜像,照见人类对色彩本质的永恒追问。
山东淄博的琉璃工坊里,1500℃的炉火正在重写历史。
当北魏蓝琉璃器从退温炉中醒来,那些刻意保留的气泡与杂质,像极了古玉的沁色——这是东方工匠对"璧流离"的当代转译。
西方玻璃工艺与中国玉石审美的碰撞,在银箔与色粉中,凝练成既深邃又通透的色彩奇迹,在熔炉旁生长出关于文明融合的诗意想象。
陕西宝鸡的冶炼工厂里,1200℃的铜液正在诠释"炉火纯青"的古义。
匠人们冶炼的不仅是废旧合金,更是商周文明的基因片段。
当新铸的青铜器褪去金光,开始与空气、土壤共谋一场绿色蜕变时,我们忽然读懂:古人对铜绿锈色的痴迷,原是文明对时间的致敬。
那些人工仿制的铜绿,不是对腐蚀的模仿,而是人类试图参与文明的温柔试探。
最富戏剧性的变奏出现在河南朱仙镇。
当张廷旭把"紫是骨头绿是筋"的口诀刻进梨木板时,他正在挑战五正色的正统秩序。
五正色的森严壁垒里,"间色"紫色凭借民间审美叛逆突围:紫面孔的门神、紫胡子的神仙,在年画上构建起超越五行的色彩飞地。
从齐桓公的"好服紫"到兵马俑的紫衣,紫色始终是突破边界的先锋——就像它在光谱上作为最短波长的存在,既是视觉极限,也是创造力的起跑线。
这些色彩传奇的真正动人之处,在于每个色块都凝结着双重探索:云南佤族在深山里守护的,不只是染色技艺,更是与自然对话的古老语法;淄博匠人反复烧制的北魏蓝,既是对历史色号的物理还原,也是对东方美学基因的当代测序;宝鸡青铜器的绿锈与朱仙镇年画的紫调,则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丈量着文明与时间、秩序与突破的距离。
当我们凝视色盘上那些或浓烈或幽微的色彩时,看见的不仅是光的折射,更是人类以智慧为笔,在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宇宙中写下的探索史诗——每一道色痕都是文明的星轨,照亮我们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漫漫长路。
打卡高开高走的纪录片!第一次见“贵色”这个形容,一看到就很有想要点进去的冲动,故事也叙述得很好,从缂丝的金黄,到青花的蓝,从漆器的黑到香港招牌的红,把这些色彩的载体不断变迁的过程体现得十分细节。
陈老师的配音还是有点出戏,镜头真太好了。
镜头下的色彩史诗,审美积累必看。
必须夸夸陈晓卿团队,叙事手法巧妙,把色彩和历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一点都不生硬,原来传统的色彩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而是以不同的面貌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配方和套路,好看,带点故事,不惊艳,但是细节之处打动人。
感觉透过屏幕闻到了降真香的香气,这部纪录片真的有疗愈人心的力量。
“祭祀仪式在白族社区一般由女性主导”,白族还是太超前了!
川剧小生穿粉衣那段笑死我又暖到我 —— 古代文人 “怜粉惜花” 比现在男生穿粉大胆多了,果然风雅到极致就是反套路,建议当代男装多向老祖宗借点审美胆子~
种草了一批买不起的好物🤣
被节目安利到了,想去香港的街头看一看朱红,或者去高原体验一次赭面妆,我们的生活本就该如此多彩~
镜头里的色彩会说话,随着色彩颜料的流淌,美得让我屏住呼吸,根本挪不开眼。
国酒冠名,国色开篇,酒色“才”气。寻色不逊色,出色。稻来,手到擒来。
朱仙镇年画的紫色运用巧妙而独特,它不仅替代了传统的黑色和蓝色,还赋予了年画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堪称是对色彩的创新运用和大胆尝试!
从中华传统色里看民俗遗存。不差,也没什么惊喜。
解说词写得太灵了,比如说黑色是“光的坟墓”又“诞生光泽”,文科生莫名被戳中。
墨里加入金箔,写出来的字都会闪闪发光吧,古人是懂奢华的
镜头语言绝了!拍缂丝女工的手部特写时,恍惚觉得织布机在跳手指舞,工匠精神瞬间具象化。
山东博山的琉璃制作技艺终于大放异彩了!古老配方与现代技艺结合,烧制出深邃迷离的北魏蓝,也算是和老祖宗的一场跨时空对话了
看龙泉青瓷那段狠狠破防了!古人把青山的灵气揉进瓷土,让窑火替自然说话,原来 “我见青山” 的浪漫,早在泥巴和火焰里藏了千年啊谁懂!
摄影真的太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