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岁月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讲诉二战时期,法国人利用那些殖民地招募来的士兵帮他们打仗,将他们放在最前线,最后将他们抛弃在历史之中。
虽然法国有许多导演运用这一题材,但是将这个题材用现代流行电影的手法拍出来的,光荣岁月却是第一部。
在影片的最初,当那些制作名单还在滚轴的时候,导演Bouchareb插进了一些从历史文档中找到的Algeria当时电视里播放的片段。
那些片段和图像是当初拿来制作殖民地明信片或者拿给法国人看的,这也造就了人们对Algeria的印象。
片段里面,有菜市场,妇女在跳舞等等,将殖民地的居民表现的即安逸,又带有异国风情,并且展现了他们与法国文化的出入。
他们更像是一群被法国居高临下的观赏着的人群。
而这一印象在后面的电影中被那些勇敢不顾一切的殖民地士兵所颠覆。
由此看来,这个片段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是展示法国人在历史中对殖民地士兵的记录的不公正,第二是替电影做铺垫,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将替你们揭开历史背后的帷幕,告诉你们真相!
Bouchareb曾在一个采访中表示过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关于那些士兵的历史记录,但是他发现,那有多么困难,历史中对他们的记录少得可怜。
法国人可以说是有意的想将他们抹杀。
其实这一点在电影的结尾也明确展示了,当最后殖民地士兵保卫了那个我忘了叫什么的小镇,牺牲了所有人,除了下士,法国士兵刚巧赶到然后领了这个功劳。
那些法国士兵与村民拍照,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在意过那些殖民地士兵。
只有在下士默默的走开的时候,几个村民们给了他一些零星的掌声。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想导演也想表明一定的客观性和针对性。
那些殖民地士兵不是完全不被认可,至少,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力量微薄罢了。
电影里面,当士兵们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有个小小的开场,一个远镜头,拍摄着一片大地,上面写着地名和时间。
随着云雾慢慢飘走,黑白变成彩色,将观众带进历史9的世界。
这一幕带动了观众的感知性,让观众更加有被带进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告诉观众有些历史,不只是历史,它仍然影响着现在仍然活着的那些殖民地士兵。
就像那些被停止了抚恤金的殖民地士兵们。
而当最后,下士一个人打开小公寓的门,里面简陋的只有一张床,没有亲人,没有陪伴,只是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等待着一个无望的明天。
这和他在片头所表现出来的野心和憧憬,在战场上的不畏生死成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的反差更加的体现出来法国政府的不公以及他们的梦想破灭时的令人平静到心碎的绝望。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法国总统Jacques Chirac和他妻子看过这部电影后,被深深的触动了,因此在2006年9月27日,在Chirac的建议下,将殖民地士兵应有的待遇归还给他们。
(也就是跟法国士兵一样的待遇和抚恤金)。
这也造就了光荣岁月在政治立场上的光环和成功。
但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部狡猾的电影。
其实按照历史,Algeria还有众多殖民地究竟是不是那么的伟大。
细节就不多说了,总之人家不能都那么傻,人性也不是按民族分的。
那些士兵究竟是为了什么去打仗?
而法国人对待他们的时候到底是不是这样?
其实它也不过就是拿出最触动人心的一段,与现实相连的一段,拿出来拍摄。
它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桥段,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没有一切旁骛。
但是他让你相信,光荣岁月讲的是真的,是客观的,甚至开片时的文档给人以纪录片的感觉。
不得不说,Bouchareb这部电影拍出来给人第一感觉非常客观,没有过于夸张的表演,更让人觉得他是拿事实来说话,而不是煽动观众。
但事实上,电影不存在 客观。
导演在暗暗的在这些政治问题上下足了功夫,最后,他得到了他期盼的殊荣。
总的而言,我不觉得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表现手法很大众,甚至被指过于通俗,肤浅,效仿好莱坞。
故事其实也并不多新颖。
不过最后它得到了这样的光环,和评价,不得不赞一下导演的智慧,将人们心理掌握的那么好,而故事里面运用的历史真实材料和导演在寻找这些细节中费的心思也是值得一看的。
你站在某一个地方,但永远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怎么变成现代的祥和 安宁,要是没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做这牺牲的无名英雄就永远不会有今天。
这些英雄渴求平等渴求自由,他们为别人愿意牺牲一切,但是别人连个西红柿都不愿分享。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不错,它告诉了我要人人平等,世界一定要和平。
Un bon film de guerre reflète toujours quelque chose de plus que la guerre. La guerre est derrière un problème social et politique plus profond.
"弟弟:当我小的时候,法国人杀了我全家,然后呢?
哥哥:法国人说和解"很简单的两个字,道出了殖民者的丑恶与虚伪。
但话说回来,任何当下又何曾不是这样呢。
妥协,屈服,斗争,回望。
这四者的轮回才呈现了丑恶与真实,并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与反思...不过这一直是个循环,循环,循环.......
片中的为自由法国而战的非洲阿拉伯人身穿两种不同的制服,其中身穿法国军服的应该属于阿尔及利亚人,因为在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行省,名义上身份属于法国人。
而另一部分身穿袍子的应该是摩洛哥人,因为当时的摩洛哥名义上算是个主权国家,而法国是摩洛哥的保护国,所以他们身穿的是摩洛哥军服。
题外话,二战期间控制法国海外属地阿尔及利亚的是投降纳粹的维希政权,后来盟军空降该地,解放了阿尔及利亚人,英法许诺帮助自由法国战胜纳粹后,让阿尔及利亚人民独立,所以才有了剧中当地人报名参军解放祖国的剧情。
但是英法战后食言,戴高乐政府开始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
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打起了独立战争,经过近十年的斗争,最终于1962年独立。
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待遇一样,一战期间英法也是号召中东的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许诺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让中东的阿拉伯人在大马士革定都重建自己国家,史称阿拉伯之春。
战后英法也是食言,又把大马士革给了法国,造反的阿拉伯人最终得到的是巴格达,成了今天的伊拉克国。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几乎以为我走错了影院。
片头看起来不象一部法国战争片,而是一部关于40年代北非的记录片,还有那悠远苍凉的阿拉伯语歌声,虽然不明歌词,却会让人怀念起遥远的家乡。
那些包着头巾、穿着长泡、皮肤黝黑的阿拉伯裔青年热血沸腾地喊着:我们要去解放法国,我们要去保护我们的祖国。
我们要将她从德国人的手里夺回。
他们说着法语,唱着法国的军歌,发誓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骄傲参加这场战斗。
我心里很伤感,也觉得寒意逼人。
这些青年人的父辈有多少是死在抵抗法国人的反殖民战争中的呢?
他们有多少得到了在北非的家乡中受教育、自由平等的权利呢?
他们当中有多少还记得自己的祖先原不是高卢来的雄鸡呢?
他们为了一腔热血,来到“遥远的祖国”。
他们就要为法兰西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在此之前从未见过法国的土地。
这里的神和他们的安拉不一样,这里的女孩和故乡的少女不一样,这里的土壤散发着不同的气味,这里没有人愿意说阿拉伯语,甚至这里的西红柿也不是为他们这些非洲的“法国人”准备的。
当法国本土的战士坐上卡车准备开赴已经获得和平的巴黎的时候,他们却被送往意大利,更残酷的前线。
最后的那一战,我们不停地听到那神秘的歌声随着每一张面孔的消失而响起。
我想我大概明白他在唱什么。
不需要翻译,我也能够明白。
应该是这样的歌词:遥远的故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返回你的怀抱。
那些青年啊,昨天还盛开的生命,现在已经凋零。
远方的妈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返回你的怀抱。
我们啊,看那灵魂返回家乡。
如果不被电影海报迷惑的话,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情节单调、情感单一(爱情渲染不足)、战争场面没有一贯的宏大,最要紧的是演员太寒惭:不帅气、不高大、不威猛、不符合大众的一贯审美情节,甚至不像士兵。
我不是一气呵成看完的,连看了三个晚上,我想还有人和我一样,或许有点失望,毕竟电影是用来娱乐的,但它却没有娱乐了你我的神经,等等让你我失望的有很多,但看完整片后,我还是被触动了。
这部影片极现实、极客观、极自然简朴的还原了那个真实的岁月、那些真实的士兵。
毫不修饰、做作,或许这已经区别开来了很多商业片的俗套路线,尤其是结尾处才知道这是一场回忆,看似影片从这儿就要结束了,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这部影片要告诉观众的:这也许只是故事里昨天的结束而已,光荣岁月仍在继续。
还有就是电影原声非常悦耳,是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基石也不为过。
1944-1945年法国招募了他们殖民地的一些山里来的小伙子参军,为解放法国与德国人打。
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小村子里的人编在一个小组一起战斗,随着电影的展开,被歧视,与法国军不平等待遇时有发生。
最后这些有责任心的人牺牲了只剩一个,而解放后,1959年法国政府再也不发阿尔及利亚军人的养老金。
真的,你战斗牺牲的地方并不尊重你的付出。
付出的岁月真的光荣吗?
我才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在电影院看的所以更加震撼,像是一种悲哀发泄不出来。
那里面有着很多的矛盾,特别突出的是关于种族的问题,上士不愿面对他有一个阿拉伯的母亲,不希望法国女子与北非人相爱而阻断他们的联系,所有的北非士兵得不到尊重对他们许下的诺言也只是空谈。
“我解放了我的祖国,虽然我从未见过她,但她仍是我的祖国。
”阿尔及利亚人的话,是否会让法国为他哭泣。
或许也只有美丽的法国土地会为了倒在她身上的战士哭泣,而不因为他们不是出生在他的怀抱中。
死去的人是悲哀的他们活着时从未知道自己所要守护东西的模样,活着的人更是悲哀的,因为死去的人定已尽了天国,而活着的人却亲身经历着与战争同等残酷的歧视。
有时候死亡或许也是一种恩赐。
活着才是无尽的煎熬。
这片电影或许并不只是在讲战争的残酷,更是人性的残忍。
看着曾经许诺他的上校毫不在意离去的车影,北非战士的悲伤从那一刻到了极致,他们心中的悲哀或许是那片无情的沙漠野抹不去的、盖不住的。
那这光荣的岁月是否值得被称为光荣?
一周前刚刚落下帷幕的欧洲杯,法国队阵容中拥有14名非洲裔球员,占比达到了56%,与2年前的卡塔尔世界杯持平,这固然反映了法国多元的足球人才储备,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法国人口中非洲裔比例快速上升的趋势。
最新的数据显示,法国本土人口约为6610万,由于法国法律禁止进行种族统计,确切的非洲裔人口比例难以知晓,据估算超过1300万,大约占总人口的20%,如果剔除北非的白种人,黑人的比例约在13%至15%之间,在巴黎、马赛等大城市,这一比例则更高。
非洲裔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明显高于白人,在可预见的未来,法国非洲裔人口比例将快速上升,高卢人的法兰西将逐渐被“黑化”,甚至有人惊呼这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反向殖民”。
但是种族的鸿沟,并不像某些政客嘴上说的那么容易跨越。
非洲(尤其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这三个北非国家)法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战期间法国本土军队的孱弱表现与戴高乐“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对非洲军团的倚重,战后60多年里法国政府不但刻意隐瞒非洲军团的战斗功绩,黑人老兵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就连养老金也不到正常法军士兵的一半,而且还经常拖欠。
凡此种种,让高卢雄鸡蒙羞 2005年的万圣节,以两名居住在巴黎郊区的北非移民少年的意外死亡为导火线,从巴黎蔓延至法国全境的骚乱,造成大约10000辆汽车被焚烧,233栋公共建筑和74栋私人住宅被毁。
这场骚乱反映出国家内部严重的认同危机,而其根源于法国社会长期以来对少数族裔的歧视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有效的治理。
骚乱平息半年后,2006年5月,由阿尔及利亚/法国/摩洛哥/比利时合拍的电影《光荣岁月 Indigènes》登陆戛纳电影节。
影片讲述了二战末期,一群来自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北非军团,为了解放“祖国”——法国,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境内对德国实施反击。
在1945年1月的一次战役中,在指挥官被炸死,上级也身负重伤的情况下,4位非洲士兵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希冀和追求,但在一个共同理想的驱使下,选择继续前进,去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理想,就是让法国人承认他们的价值,给予他们光荣。
影片中固然有战争的惨烈场面,然而导演真正要告诉观众的却是,在自由与尊严的神圣冠冕之下,却是无处不在的歧视与不公。
晋升有歧视,荣誉有歧视,宣传镜头有歧视,食物分派有歧视,装备发放有歧视,休假有歧视,通信有歧视……唯一没有歧视的,是战场上德国人的枪弹、是随时而来的死亡。
殖民地的士兵,为曾经奴役自己的宗主国而战,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牺牲,却注定被遗忘、被抛弃。
影片的最后,唯一的幸存者故地重游,在战友们长眠的墓地,摩娑着冷冰冰的石碑,回到家中,一个人孤独地上床,不知他的养老金是否有了着落?
戛纳,史无前例地将最佳男主角奖同时颁给了影片的五位男主角,与其说是给演员的奖杯,这更像是法国人迟到了60年的道歉。
最美也不过是经历,战争也是。
你站在某一个地方,但永远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怎么变成现代的祥和 安宁,要是没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做这牺牲的无名英雄就永远不会有今天。
弥漫着复杂感情的抵抗纳粹的电影,殖民地的新兵,被歧视的一群人,甚至有家人被法国屠杀,去为了法国的解放而斗争,献出自己的生命,让人深深地叹息。很独特的视角,很真实的感受。
2007年9月22日
用到你的时候你是棵葱,用完了之后你就连屁都不是了,这就是恶心的种族歧视
光荣属于为了“祖国”(法国)牺牲的非洲裔士兵
非常棒的一部电影。虽然影片里有对国家坚定的信念,有战胜的欢喜与自豪但这并不是一部鼓舞人心的电影。影片人物描写扎实,演员表演出色,大的战争场面与巷战兼而有之,绝不缺少娱乐性。此外,影片对于战争新颖的切入点为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看得人心酸。 梅拉尼罗兰打酱油出现让我惊喜!!
也就那样吧
从5个人同获戛纳最佳男猪脚就能看出来这片子讲述的是那么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获奖也有那么点感情成分。PS.国配真难听,
二等公民为母国而战。
太伤了!为了同一个法国冲锋陷阵,甚至牺牲生命,却还要被嫌弃种族和出身、被践踏尊严,这才是最可悲的。更生气的是,法国连战争抚恤金都不给了
d3
叫我难受
我在电影院看的居然是85分钟的,什么情况?
2007 6 13
很森刻。Jamel演的好。。。豆瓣介绍坑爹。
你为“国家”流尽鲜血,“国家”对你嗤之以鼻。本质还是殖民地编制的遗留问题,连士兵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为谁流血,两边都不被承认,报国之心被无情利用,看着自己所坚定的信念被践踏,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终于有了一起讲述这些故事的胸怀。
伟大的牺牲,法国人欠北非人民的
普通法国人的算术水平真心差到爆
看的第一部法国战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