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佩服导演敢于在春节拍这样一个“贺岁片”,几乎没有任何搞笑,每一个小事,每一句台词都能让你心里泛起一丝丝的惆怅,但回头看看自己身边的家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在人物编排上过于巧合,但孩子多了,性格,做事方式,考虑问题上各有不同,极其正常,为了家产打的不可开交,闹到法院的不是也比比皆是。
老妈妈的演技真是让人钦佩,我觉得绝对是可以拿奖的,她所做的那些事情, 其实跟我们的母亲又有什么不同呢,自己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多做一些,自己再无力也要给孩子少些麻烦,不去劳烦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天下母亲其实都是这样的,连同江珊那位母亲不也是如此,在丈夫出轨的背后不也还是为了孩子而隐忍吗?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导演是一位敢说真话的人,我敬你是条汉子!!!
《没有过不去的年》,过年过年,讲的是传统文化,有道德有辛辣有温暖。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我看的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家长里短琐琐碎碎的电视剧。
但它确实又很短,短到融了很多问题都没法展开来讲。
围绕一个以老人为中心的大家庭下四个孩子的不同家庭,不同阶级的现实生活。
老大,中年编剧,靠着卖文字赚的钱赡养老人,还把妻女送出国外,甚至还有qing人的生活费……老二,做一些不zheng当的事情,与家庭有矛盾,不和解。
两个妹妹,一个离异带一女,生活水平还算优越,就趾高气昂,看不起任何人;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为了养家糊口打各种工。
四组家庭因为各有各的生活,却在过年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陪自己的妈妈过年。
按照传统文化,过年应是一家人团团圆圆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但他们无形中让妈妈成了空巢老人,每个人都忙,都难,但是仔细想想大家都在忙什么?
照应社会现实大家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做头发没时间陪老人打电话聊聊天?
忙着和情人上床没时间陪老人在家吃饭?
影片勉强梳理出一条主线,就相当于是宋老师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但导演还加了很多支线,就是上面提了说短到没法具体呈现的内容,所以看起来就很杂乱,比如想吐槽医院看病的繁琐流程,比如想曝光农村喝水患癌的环境污染和tan污fu败,比如骗大学生捐luan luo贷,比如要送孩子去国外念书的教育理念问题等等,想展现更多的社会剖面让人去思考,想以小见大,想剖析众生相。
但说多了就容易失去焦点,导致让人分不清主次,更是导致很多镜头转景,人物角色,还有情感转变比较突兀。
据说原版故事线是比较完整且逻辑顺畅的,但可能为了过shen改动的篇幅较大。
最开始因为冲着吴刚和吴彦姝的两位资深演员来看的,演技是真的没的说,我们的“达康书记”也换了一种人设,邋遢胆小油腻,吴彦姝老师则一直温婉贤淑,想起《相爱相亲》她的角色,也会想起《桃姐》里的叶德娴,她们都那么让人吸引,让人感动。
说实话,当岛主说不要抱着期待看的时候我还真的没要求多高,所以即使是如此琐碎的唠家常一样的影片,还是让我感受到了辛辣与残酷。
当结尾曲想起的时候,假如还有来世,我会不会依然这样活?
我不知道,也许因为性格而注定还会如此活过,也可能因为环境而选择改变。
我不知道,你呢?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回家过年”的电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故事基本涵盖了家庭、爱情、小三、社会、悬疑、搞笑、法律、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热门话题。
当然了,故事最后还就是一部关于“回家过年”的电影罢了,其他的只是涉猎而已,不必当真。
因为故事“涵盖”的内容太丰富,所以还是先从老母亲入手开始讲。
故事里头的妈妈,是个“大众妈妈”,记挂着自己的几个孩子,记挂着自己的老家,记挂着邻里街坊。
出个门得给达康书记包好多饺子生怕孩子给饿着。
邻里给的一点东西,舍不得扔,哪怕身体根本不允许吃。
这个非常“大众”的妈妈,在故事的开始,到医院检查个身体,就搞了一场虚惊,从来没进过医院的达康,差点在“人潮汹涌”的医院把妈妈给弄丢了。
在这里,第一个伏笔来了。
身体检查结果怎么样?
达康书记不关心,他自己烦着呢。
为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达康最近有点烦。
不过,他的烦心事儿,还真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
首先,因为发了个朋友圈,达康惹上了大麻烦。
这个麻烦,一开始达康还有点沾沾自喜,没想到自己的“有感而发”,竟然得到了很多好友的转发,流量大V好像一夜之间就诞生了。
自己虽然“只是个”编剧,在很多剧照里头都是“被裁掉”的那个,但是,看看,自己还是很有市场的。
可惜的是,这个“沾沾自喜”没有欢喜起来,麻烦就来了。
达康始终搞不明白,自己也就说了一个事实,怎么就和“诽谤”联系上了呢?
按照书记当年的脾气,非得好好查办不可。
可是一旦书记不是书记,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因为达康这个朋友圈,惹的可不是一般人。
在这里,还是提醒各位,如果没有背景,朋友圈这玩意儿,哪怕是转发,也不是很保险。
于是乎,这个事儿,只能求助于律师了。
对于律师这个行业,想象中的“以法律为准绳”,其实执行得也不是很到位。
达康想象中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反而面对一大堆律师费犯了愁。
律师费还暂且不说,当事情“酝酿”到一定程度,达康发现,即便是自己愿意给律师费,也没律师“敢”接这个官司了。
达康这下可是慌了神,怎么,不当书记才两三天,自己就这么不好使了?
还别说,天无绝人之路,达康这个时候忽然就“遇到”了一个“正义”的律师,愿意免费为他打这场官司。
你看,搞不搞笑。
这位律师的结局呢,不妨剧透一下,后来就发生了一场“交通意外”,至于死没死,故事里头没交待。
哎呦,是不是又有点惊悚悬疑的味道呢。
这件达康最应该关心的烦心事儿,故事其实也没做主要的交待,至多是在达康在一间“空屋子”里,一掀塑料布,底下是一大堆钱的时候表现了一下,这事儿,可闹大了。
作为一个“正常男人”,达康也不能免俗。
这位小三可不让人省心了,被“包养”的时光太难打发,不知不觉就想搞点副业。
什么裸贷、捐卵的热门话题,又蹭了一波。
达康眼看着小三“楚楚动人”,英雄气短,只能钱包出血。
而且出大血了。
能用钱搞定的事儿,还不是达康最烦的。
正宫那边,还等着交作业呢。
达康力不从心,但还是得“继续努力”,正宫对他的评价是“你就是那个在月亮上背金子的人”。
听了这话,达康不知道心里是如何想的。
其实,干脆,达康也不用想那么多了。
人家正宫老早想得明明白白的,“千里之外”的异地,有个小三太正常不过了,但是江珊也明确表态,她绝对不会“让”出这个位置,因为在美国,还得达康掏钱养着呢。
不得不说,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好好的一个人,“调教”成只看钱的面子。
灰溜溜的达康,只能“回家过年”。
当然了,这次“回家过年”,达康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个时候故事开始老母亲的体检,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伏笔”,但是请各位放心,为了满足电影多元素的表现手法,这里只是一个“反转”的“伏笔”。
只不过,在“回家过年”之前,达康还是得解决一下“朋友圈”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和他的弟弟扯上关系的,还真得好好捋一捋。
家里头的弟弟妹妹一个个的不让达康省心,真的好累。
当书记也没这么累吧。
不知道达康是不是有这样的感慨。
故事的最后,反转还是来了。
越是善良的人,越是被欺负。
在这个故事里头,达康这一家子,除了老母亲本性善良以外,就剩下生活艰难的二妹还保持着本真。
“地位越高”的,越是在骨子里头透着薄凉。
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这些人,编剧一个也不敢“欺负”,最后“欺负”到无辜的“百姓”头上。
这个难道就是社会越来越“势利”的原因吗。
影片用声音讲述生活的故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烟火日子里的各种杂音在影片中形成了一首交响乐,听似没有规律,但自有其节奏——任王自亮敲击的键盘再重,母亲总有一万种方式掩盖过王自亮忙碌的声响,做菜声、唠叨声、叮嘱声,混杂着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怀。
这听似烦扰的声音,其实正是生活的声音。
就像片尾曲所唱:“假如还有来世我是否依然这样过,假如还有来世我是否依然这样活,冰冷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灼热,灼热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执着,执着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生活,假如还有来世,来世从头说。
”而影片中这一镜头更加耐人寻味:徽州寒冷的冬天里,母亲宋宝珍独自一人回到了故乡。
在除夕的最后一刻,母亲终于等来了三代人的大团圆,在母亲的一声“人,都来全了”的感叹里,又有多少期待多少忧伤。
影片不仅通过一个家庭写出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更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之惑,从而写出中国人重新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灵轨迹,尖锐而又温暖。
所谓尖锐,在于影片富有胆识地揭示了处在时代转折点的中国人的精神困境;所谓温暖,在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并且努力寻找走出困境的道路。
影片的结尾,子女们辗转三座城市,最终一家人却不约而同地回到了人生的起点,具有仪式感的镜头记录了一家人更是无数个中国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样一个时空的坐标系中,家的命运就是国的命运。
中国人,前所未有地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大踏步走向未来。
坚持看完吧前面半小时真的怪不了评分这么低,导演可能想用蒙太奇来表达中年人生活的混乱,但这片剪辑真的太差了,属于我大概懂了你的意思,但我还是觉得乱。
(不要杠什么你不欣赏是你太low,本人科班毕业且从事过五年以上广告剪辑)另外看影评里还有杠“一群屌丝评论精英生活”以及弹幕里的各种“说看不懂的先买房买车娶老婆吧”笑死看个电影而已上升到这种高度,说这话的人是觉得物质的填充所以精神上才能共情理解所谓的中产电影?
中规中矩来说,前面确实剪的太混乱,差点想弃剧,虽然后面都圆回来,但确实有点晚了。
属于节奏上没有处理好。
好处是这片的走位很喜欢,单单前面医院那一幕,能看出来是有精心设计过的。
立意虽然是比较老套的亲情,但中间夹杂着一堆无奈的破事,反而本片不落俗套。
另外达康书记裸体duck不必,真 。
没必要。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过年前后发生的故事,却没有展现出太多的阖家团圆时的温馨,而是着重体现了成年人生活的艰辛和困难。
老大王自亮看上去是个相当老实的人,实则出轨了他媳妇,脚踏两条船。
老二王自亮还进去坐过牢,过年时难得回家探亲,也想瞒着老母亲。
老母亲想着将老房子卖了,却得到了几个孩子同时的想分家产。
影片非常写实,没有太多浓厚的亲情,偏文艺气息,值得一品。
吴刚老师饰演的中年油腻编剧王自亮满身毛病,生活过得焦头烂额,忙于奔波,看着都累。
即便是这样内心还是有柔软的地方 ,起码相比弟弟妹妹们,作为大哥对妈妈还算孝顺。
相比于城市我更喜欢回安徽老家的戏份,即使家里有各种矛盾,外面过年的气氛是暖的让人觉得是有希望的。
王自亮当知道妈妈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时,毅然回老家陪妈妈过年,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尽管饭桌上还是各有矛盾各种挖苦但总算凑齐了,遂了妈妈的愿。
过年意味着团聚,不光小孩期待,父母其实也更期盼着儿女们回家团圆。
喜欢影片这种开放式结局,不框死,留白,让观众去想象去发散。
虽然王自亮有点渣吧,但让人看着中年男人太不容易了,太累了,何必呢,简单点吧!
希望王自亮在老家的这个年能放下繁琐歇一歇重新思考一下自己今后的生活。
看完电影特想赶快过年回家陪陪爸妈,时间久了,想念堆砌,就想回家看看,至少,有一份牵挂总是好的。
“人生就两桌,一桌出生,一桌去世”(那时候医护人员还是可以和病人好好说话的,不像现在遮遮掩掩、生怕投诉(来自一个医学生的无能狂怒)) 他有多少事:工作摊着官司,妈妈虽然身体好但也需要安排,美国妻女三人的花销不是小数目。
他都这么忙了,他还有时间养三儿?
再说,他怎么还见人家家长啊?
还嫌不够乱… 开头老太太不听话,像极了执拗的姥爷和妈妈争吵的样子。
医院里乱哄哄的场景和熟悉的语音播报, 也很应景。
我未到中年,也许是乱哄哄剪辑让我身临其境…一地鸡毛、一盘乱棋… “虽然这些年我不消费,但我有消费提示…更何况,我们现在生活还要依赖你,想要独立…还没…没…本事”隔着屏幕能感觉到她的绝望与无奈…可是她呀,不才是把一切都给了家庭嘛。
“人生就两桌,一桌出生,一桌去世”(那时候医护人员还是可以和病人好好说话的,不像现在遮遮掩掩、生怕投诉(来自一个医学生的无能狂怒)) 他有多少事:工作摊着官司,妈妈虽然身体好但也需要安排,美国妻女三人的花销不是小数目。
他都这么忙了,他还有时间养三儿?
再说,他怎么还见人家家长啊?
还嫌不够乱… 开头老太太不听话,像极了执拗的姥爷和妈妈争吵的样子。
医院里乱哄哄的场景和熟悉的语音播报, 也很应景。
我未到中年,也许是乱哄哄剪辑让我身临其境…一地鸡毛、一盘乱棋… “虽然这些年我不消费,但我有消费提示…更何况,我们现在生活还要依赖你,想要独立…还没…没…本事”隔着屏幕能感觉到她的绝望与无奈…可是她呀,不才是把一切都给了家庭嘛。
最后过年的场景太热闹了,背景是董卿主持春晚的声音,喜欢~
《没有过不去的年》以现实主义方式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
“年”作为影片的落脚点,不单是一个节庆或时间概念,还因其在传统文化中“年兽”“年关”的意味而具备了一种象征性,“没有过不去的年”成了“没有迈不过的坎”。
在辞别2020年之际,这部影片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一年的灾难、困难、不堪都将过去,正如影片中困惑的人们最后都回到了老家,相聚在母亲身边感受那久别的亲情与温暖。
1.现实家庭的爱与恨家庭是一种矛盾的、复杂的存在。
现实家庭中不仅有亲情、温暖与爱,还必定有纷争、埋怨与恨。
影片以一位母亲和四个儿女的故事呈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家庭,完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
又正是因这层社会现实意义,影片触动了生活在万千家庭的观众内心。
这个家庭中的四个子女虽谈不上深仇大恨,但他们都处于一种矛盾与焦虑,都困于自己的事业或生活。
老大王自亮每天要面对各种琐事,为了钱早已丢了理想;老二王自健的贪腐被大哥无意之举揭穿;老三王向黎的尖酸让她视所有人为敌;处于底层的老四王向薇为了生活吃苦卖力。
他们之间少有联络,更难找到关心问候,能看见的仅仅是他们在金钱社会与现代生活中的异化。
道德伦理在他们身上早已缺失或处于一种失序。
家庭的温情除最后一刻外,更多是通过母亲宋宝珍与炸油坊佟元能一家的相处呈现。
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佟元能一家有着淳朴、谦和与善良的性格,让宋母亲在这个没有儿女的老家感受到与亲人生活的温暖。
徽州这一空间成为不同于北京和洛杉矶的乡土地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性情中还有着传统美德。
这也正是导演所追求的,他想通过这里缓慢的生活节奏与淳朴的民风唤起人性中的善与爱,让繁忙的现代人回头去思考,去寻找自己的根基。
2.现代家庭的聚与散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人们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学习、生活成为常态。
出走与归来不仅是个人的选择,还是多大数家庭共有的经历。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相聚是维系情感的直接方式,春节正是这样一个回家团圆的日子。
而现实生活中亲人的相聚又伴随着矛盾与冲突,且相聚自身也意味着之后的离散。
这部影片主要将目光放置在两个相互关联的家庭来呈现不同的聚与散。
大儿子王自亮的小家庭经历了一个从聚到散的过程。
在北京工作的王自亮与在洛杉矶生活的妻女分隔两地,他计划着飞去美国陪老婆孩子过年。
这个有一定经济基础、生活舒适的小家庭在美国团聚,原本该是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矛盾却在父女冲突和夫妻淡漠的情感中激化。
王自亮没到过年就匆匆离开洛杉矶,他的出轨与谎言被揭穿,这个小家庭就如此回归了分散的常态。
以母亲宋宝珍为中心的大家庭则是一个从散到聚的过程。
生活在北京与徽州两地的儿女多年没有聚在一起,兄妹间的情感早已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消散。
这个年原本也是各自计划分开过年,但因母亲的意外而纷纷赶回老家,陪她过最后一个年。
人物在空间上的聚合并不意味着和解,兄妹四人都装着自己的私心,情感上更是分崩离析。
自亮与自建关于污水排放的冲突在此刻激化;向黎直接反对母亲卖房的决定,她的孤独无助是其性格刻薄的来源。
然而,在母亲追忆过往的叙述中,他们的情感被唤醒,家庭成员的内心融为一体,这个家庭也才完成了真正意义的团聚。
故事中的聚与散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自己与家人的聚与散,现实家庭中情感的裂隙与弥合。
也正是在亲情的维系下,家人总是能以谅解、宽容、温暖来安慰受伤的心灵,家总是那个让人最难以割舍的地方。
与其说这是电影不如说更像是一部戏剧,作品是按照戏剧模式展开剧情,类似于《雷雨》,全篇能很明显的感受到“郁热”氛围,到结尾时将所有的伏笔等等进行收束,将矛盾爆发出来。
电影是将一部电视剧需要演出的内容浓缩到一部电影里,但不妨碍这部电影比同期的电影都要好看。
加上这个题材和类型,都是第五代导演的老传统拍摄模式了,类似于张艺谋最近的《一秒钟》。
马马虎虎凑合能看吧,导演、编剧水平一般,演员阵容单薄,剧情很多地方胡编乱造。现在的这些水平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拜托,能不能别整美颜磨皮那一套了,看着恶心,剧里小年轻那脸上摸的那粉跟涂了面粉似的,小年轻摸也就罢了,六七十岁的老大爷你也整的粉粉嫩嫩,看着很假很恶心
说有多吊牙就有多老吊!
我还以为是啥纪录片,一打开一股子封建余孽味
还是那种坏人必死的结局,有点老套,但是里面的工匠精神还是值得推广的
廖掌柜是真·男菩萨下凡😂
中规中矩的一部剧,剧情略有狗血,侯勇和斓曦扛大梁
在家跟父母一起看的,侯勇演技好,万里江山图震撼
剧情略微有点扯
观众好像对这种传奇年代剧不买账了,剧情过于老套,因为结束的晚,其他台看完转来随意看看
演的像舞台剧
男人还画眉涂口红抹粉?什么玩意啊,你以为你是唱戏吗?娘炮
演技派侯勇,美丽的梅姐姐,这个阵容我很期待的,结果……这剧真鸡肋,一般这种剧,要么主角大开金手指,要么情节跌宕起伏有荡气回肠的传奇感,要么就是制作精良考究,连台词都经典耐品,一代匠师是三不沾啊,连管家的复仇都拍得很乏味,以至于管家最后复错仇的悲惨结局看的我内心毫无波澜。讲中国的木雕技术,剧里也没有很好的展示,所以家国情怀和对传统手艺的升华,很空洞。几个主要配角大部分都很惹人烦。侯勇演过大染坊这样的好剧,为啥接这剧?
粗粗地陪家人断断续续看完了,演的还可以,只是细节方面差了些。
总体感觉一般啊,侯勇太老了,演大少爷年龄有点大,配角演技太差了吧
我妈还蛮喜欢看的,她说家里有亲戚也是从事木雕工作的,现在干这行的人也越来越少。
跟着家里老人看过几集...演员其实都是好演员 但剧情过于老套脸谱化...另外 既然强调匠师 多少展现展现技艺 然而技艺全靠嘴输出...
剧情老套,全靠演员演技撑。如果不是几个老戏骨,就是烂剧。
能不能做点功课,说是兴化府,每个人一嘴儿化音,剧组研究过莆田风俗吗,做大岁是那样做的?不知道的以为在东北过大年呢,辣鸡一星都嫌多
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