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个弱智男孩的背影开始,结束于这个弱智男孩的背影。
所不同的,只是,这个男孩他多了一副眼镜。
又矮又胖的唐氏综合症男孩,一个人紧紧抱着金色头发的洋娃娃走在深夜的街头,街头很冷,四处的光凝成光晕,成为镜头中的闪烁的背景。
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迷失的男孩,他找不到家,找不到方向。
他走过无人的天桥,他走过无人的街道,他走过的无人的酒吧门口,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男孩,更不会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叫:马可。
马可,是一个无人收养的男孩,连他的亲生母亲都整日在吸毒中浑浑噩噩度过。
他金色头发的洋娃娃被脾气不好的母亲丢在走廊上,马可没有得到爱,可是他并没有任何错。
只有一个人,一个男人不小心闯入了马可的生活,他是鲁迪。
鲁迪是个可爱的男人,他有迷人的微笑,在一家同志夜总会用同声假唱做歌手,我挺喜欢他唱的那些性感的歌曲。
鲁迪在夜总会认识了保罗,一个外表运动且阳光的律师。
两人是一见钟情。
我一直很羡慕同志恋人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我私下里认为同志之间的依恋和相互珍惜远远超过异性恋人。
为什么呢?
因为异性恋人如果分手,总是很快就会有其他的选择。
但对于同性恋人来人,一旦分手,要想重新找个爱人真的很不容易。
社会的偏见与压力就足以让两个相爱的人窒息,还有,你喜欢的类型,你能保证下个他也是同志吗?
我很敬佩所有出柜的同性恋人,他们以自己的态度向身边的亲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性取向,敢于承认自己,就是给爱的人一个最好的回报。
我始终认为,真爱一个人,就要给对方一个家。
马可和保罗他们相互做到了,他们不仅深深的真诚的爱着对方,还给男孩马可一个家。
这是个很特殊的家庭,马可有两个可爱的爸爸,他们每天清晨为马可做早餐,马可喜欢吃巧克力甜甜圈,他们就为他准备很多很多。
马可喜欢晚上有人给他讲有幸福结尾的故事,鲁迪就在编魔法男孩的故事讲给马可听,直到马可甜甜的睡去。
马可是怎么认识鲁迪的呢?
马可是鲁迪的邻居,马可的洋娃娃被痛恨他活着的母亲扔出门外,而她自己却因为携带毒品而被关押。
好心的鲁迪回家不忍心看到洋娃娃丢弃在地上,敲门要还给失去洋娃娃的孩子。
可是开门后是怎样情景?
嘈杂的音乐声轰隆隆的响着,女人和男人烟雾缭绕的吸毒。
一个胖胖的男孩,无助地躲在墙角。
女人接过洋娃娃马上关了门,不幸的是第二天,这个女人就消失了。
当鲁迪怒气冲冲地想要问邻居一大早为什么大开着音响时,房间里却只剩下这个怯生生的马可。
不一会,州福利院的人连推带拉地想要将马可带走,原因是,马可的母亲被关押了。
好了,马可的陷入了困境中,他没有任何的错,却要被生活无情地推向另一边。
鲁迪,一个靠着在夜总会卖唱,每月几乎交不起房租的男人,他站出来拉着马可的手,说,跟我走。
鲁迪无奈,只有找到刚认识的情人保罗。
保罗刚开始不愿意帮助,后来他看到了鲁迪的真心,他善良并且真诚。
这比他迷人的笑容更能打动保罗的心。
保罗决定帮助鲁迪,两人一起收养马可。
可以说,马可的十五岁那年过得很幸福,他受到教育,即便智障,他也有权力受到好的教育。
他们去海边,一起看大海,他们一起过生日,他们一起玩,像真正的一家人那样生活,鲁迪是妈妈,保罗是爸爸。
可是,好景不长,保罗的上司告发了他们收养马可时的伪证,马可重新被送回福利院,过着艰难的日子。
马可等着鲁迪的电话,鲁迪在电话中承诺他,一定会来接他。
结果,官司打输了,马可的妈妈重新要回了儿子的抚养权。
这样,就出现了最开始的一幕,马可一个人流落街头,无人知晓。
三天后,马可死在了天桥下。
爱一个人,就是要给对方一个家,给对方一个安稳的心灵栖息地,爱一个人,就是为让他感觉骄傲,世界处处都动人。
爱即是成全,又是付出,是希望天天看到对方开心的笑,看到对方的优点,一个残缺的孩子,鲁迪和保罗都能看到他身上闪亮的地方,爱,又何处不在呢?
同样的,保罗与鲁迪的相爱,不是因为相貌,不是因为身世,不是因为背景,仅仅是爱,是爱情本身。
保罗为了成全鲁迪,鲁迪的好嗓子,他为鲁迪买了录音机,然后出钱让鲁迪灌制自己的唱片,然后找到更好的演出场所。
保罗为了成全鲁迪,将鲁迪和马可从昏暗狭小的公寓中接出来,接到自己的家中。
保罗为了成全鲁迪,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马可,带马可看医生,带马可出去玩。
最后,我愿用鲁迪的歌声结束。
“每一个置我于此情此景的男人,我看到我的光芒开始闪亮,从西方照到东方,任何一刻,若是此时,我将被释放。
他们说,他们说,每个男人都会沦陷,我发誓,我看到了我的投影,远远不止这些墙,没错,我看到我的光芒闪亮,从西方照到东方。
我的上帝,任何一刻,若是此时,我将被释放。
”
當我在看完預告的時候,就已經確信這是部非常棒的電影這是由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故事發生在70年代的美國,圍繞著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癥14歲的男孩Marco DeLeon展開。
故事的背景在同性戀者愛情的烘托下異常成功(注:70年代的美國對於同性戀相當歧視)。
因為這是一個炙手可熱、奪人眼眸的商業亮點,是曾加票房收入且吸人眾人的一個堅固題材,且能很好的達到讓觀眾產生共鳴并體會到他們在爭取撫養權時所受到不公平審判地痛苦、無奈。
但導演並沒有過度深入描寫同性戀的戀情,因這個亮點的背景是可被取代的,可以是從監獄出來的人,也可以是有複雜背景的人等等......電影在一開始就已Marco孤獨的背影展開,明確告訴觀眾這部電影的第一主角與主線就是Marco。
這個擁有燦爛笑容禮貌的男孩,天真可愛。
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靜小巧的生存在這複雜的社會,雖然在智力方面不如正常人,但是也如常人那般渴望能擁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有真正疼愛他為他睡前講故事的人。
導演所刻畫的第二主角Rudy Donatello是個鮮明討人喜愛的人物,在導演一步步把Ruby對於Marco的愛緩緩帶出後,讓觀眾更能投入到Ruby那份對Marco的真摯愛中。
Ruby在影片里親自演唱的3首歌曲"Come to Me" " Love Don't live Here Anymore" "I Shall Be Released" 貫穿整部電影。
導演在歌曲方面的安排不僅純粹只是電影插曲,而是以Ruby的方式更好的帶出他對Marco深厚的愛。
歌曲成為電影重要的一部份完全融入其中,很是難得。
檢察官Paul Fleiger,雖然導演並沒有過多深入述說他的背景,但依舊成功讓觀眾對Paul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敬佩之情。
我想大家都會記得這個畫面,Paul一臉認真的教導Marco做功課,從他眼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對Marco滿滿的真摯的愛。
當然還有他在法庭堅定不移的言語,字字入人心。
他是個絕對成功且不用過多刻畫的第三主角。
但整部影片最讓我感覺驚喜的是,導演用了一個如此平靜的方式來宣洩他對於這個社會不公義現象的哀歎。
影片最後,Paul在信裏告訴每一個反對他們爭取Marco撫養權的人,認真描述給他們聽Marco是一個怎樣惹人喜愛的善良孩子。
他並不是寫信指責他們做錯了什麽,而是嘗試讓他們瞭解Marco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機會認識Marco。
Paul所希望的是,當他們真的瞭解後可以明白Marco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雖已然沒有什麽能再為Marco做的了,但至少在以後,當再次出現類似的Case,能請寬容對待。
這就是導演的魅力之處,也是最最成功之處。
那些反面的角色不是叫人來憎恨的,而是叫人來反思的。
我很感激導演在這部電影上花的所有一切心血,雖然身為商業片但導演非常成功傳遞了他所想要帶給觀眾們明確的信息。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對「And Day Now」 這個名字的看法:"Any Day" 在我們平凡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會有無數向Marco這樣的人身處在我們彼此的身邊。
而"Now",此刻的你能為他們做的或許看似微小,但對於他們卻是最大的,最為珍貴的。
台詞精髓:At the court, Paul say:『This hearing is about Marco. who at this very moment is sitting in some foster home. and who will sit in some foster home forever. because no one want to adopt him. No one wants to adopt some short, fat, mentally handicapped kid. No one in this entire world wants him...except us. We want him. We love him. We'll take care of him and educate him, keep him safe and raise him to be a good man. Isn't that what he deserves? Isn't that what every child deserves?』http://blog.qooza.hk/chenfeng
Any Day Now,2012年美国出品,83分。
一开始简直象童话,变装王后歌手鲁迪在同性恋吧闪闪发光性感出场,正统好男人律师保罗对他一见钟情,而鲁迪好心收留了隔壁嗑药女的唐氏患儿马可,三个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就在这欢乐结局嘎然而止多好!
可生活远远不是童话,哪怕已经配备了鲁迪不羁之善良自尊,专业精良的律师爱人保罗,马可的纯真笑容,相对公平的美国司法系统。
一切敌不过同性恋歧视,人言可畏,围绕着马可的监护权的法庭辩论,就是一场狗屎,因为压根就是同性恋是否正常的辩论。
无视鲁迪和保罗多么有爱,无视他们监护一年之中给予马可的温暖和家,无视马可多么想要回到他们身边,无视证人给予这对家长客观积极的评价,最后让孩子回归被提前假释的瘾君子妈妈那里,在又一次毒瘾发作鬼混之际,孩子离家而走最终孤独死于街头。
很现实,世界上的正义不是总能得到支持,生而为人,生而平等,可写进宪法也没用,同性恋者在人类历史中经过了那么多屈辱的年代,并仍将屈辱很长时间,说到底,一个人的性取向关卿毛事啊?!
鲁迪显然非主流边缘人士,没钱没地位,可他第一次冲进地区检察署面对保罗的那种凛然自尊让人鼓掌,毅然决然做出收养马可的决定不是一时之举,人生际遇颠沛流离堪称放浪不羁,可又怎样?!
照样富有魅力歌声迷人照样值得爱会爱勇往向前。
看到他一出场我不禁张大了嘴,这演员不是傲骨贤妻里那个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智囊?
这个角色显然赋予Alan Cumming更多的表演空间。
演律师的那个好像现实生活里我熟悉的那位,正统至极低调谦虚。
15岁的小演员就是一个唐氏患儿,本色表演出色。
这是一个温情脉脉又不无伤痛的故事,爱若此时。
影片开头是一个抱着娃娃的肥胖的落寞的身影缓慢盲目的在街头行走,转而是声色犬马喧闹非凡的易装酒吧,一群妖娆妩媚的男人在台上放肆的表演,当中最出挑的就是我们的主角rudy,瞥见角落里目不转睛望向他的paul,爱情在这时萌生。
停车场里rudy给paul BJ后警察的盘问和奚落清楚的交代了那个时代社会对于gay鄙视排斥的态度,而临别时paul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的行为也预示着这不是一场冲动的419,这在rudy的意料之外。
而就在这夜他见到了瘾君子邻居的残障儿子marco,开始了一个关于人性、亲情、爱情的故事。
向大多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样,此片也一样几乎没有太多情节的起伏,但不得不提的是rudy几场独唱扣人心弦令人印象深刻,一场酒吧里即兴的向paul进行自我介绍,一场两人和marco一起生活拍的家庭video配唱,一场失去抚养权后的发泄,最后一场得知marco离世后悲痛的吟唱,我想这四个片段多年后我仍然会记得,如同费城故事中汤姆汉克斯的歌剧唱段一样,永远植根于我的记忆深处。
作为一个纯粹的同性恋者,rudy的激情、才华和反叛是自然的充满力量的,他像个艺术家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不被世俗左右,仗义执言率性而为,但为了争取marco的抚养权,他听取了生活在主流社会更有经验的paul的意见穿起西装打起领带,收敛了脾气,面对律师一次次充满羞辱性的质问默默忍受,但这些努力始终改变不了权威人士对于同性恋者的偏见,可怜的marco就这样湮灭在冰冷的街头。
电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都知道rudy和paul会继续维持着他们的relationship,继续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这是爱情故事的happy ending
我也不觉得这片子有多好或者有多没有重点..但我的视觉就像一直就是处于男猪脚的视觉 去审视这个熟悉但又极度令人绝望 充满不甘的世界 那时候的同性恋都是自卑的.弱小的 无助的 律师男一直的逃避很好的印证着..我们不妨再想一下石墙 想一下鲍比 米尔克 差不多都是这个时代的吧.(记不太清楚) 可就因为这样对未知的恐惧 对无法预测的不放心和对所谓“平常人”不同的行事 就急着保护自己,从最开始的警官掏枪威吓到后来的贱人D.A和反方律师 完全就是要把同性恋往死里整..但最后失去的却是那个周旋在他们“斗争”下的孩子..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 一个只是想回家和吃最爱的甜甜圈而别无所求的小孩 那帮正常人失去的是作为人所必需的良心. 在这场斗争中 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变得连狗都不如 狗尚且会抉择谁对他好..他们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被歧视所吞没 我最记忆尤深的是女法官的陈词 那里面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我不明白什么叫做同性恋行为会影响孩子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 那么一男一女在孩子面前吸毒做爱就应该是正常的 两个男人从心底里爱护着孩子 给他最好的 一直保护他照顾他 一起留下完美的记忆就是“不正常” 其实对于正常人来说那孩子也早就因为智障而被歧视 被归为“不正常”对待了吧..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世界真TM疯狂!!!
一对于美国的LGBT(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来说,本周是至关重要的一周。
加州第八号提案和DOMA(婚姻保护法案)被送交最高法庭。
平等的进程究竟会被推进还是推迟,取决于最后的裁定。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LGBT群体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人权运动组织发起了“更换你的Facebook头像”活动,鼓励网友将头像改成人权运动的标志,通常你看到的是蓝底黄条纹,然而,为了支持婚姻平等,人权运动组织特别设计了红底粉条纹的版本。
目前为止,活动响应很好,好到如果一个不知情者打开Facebook,八成以为电脑感染了最新的网络病毒。
二我支持LGBT,但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宣扬过立场。
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攻击,而是我实在脑力不足但又想得太多,关于LGBT的各种成因,关于大范围支持他们对社会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想着想着就能把我绕进去。
对于我不能完全确定的事情的看法,我习惯将它设定为private。
三今晚跟美国朋友Sandra出去,我说到昨晚看的同性题材影片Any Day Now,Sandra开始对同性恋发表看法。
原话大致是,不支持同性恋,据她所知大部分同性恋者年幼时都受到过成年同性的侵犯,所以长大以后对性别困惑,这些人虽然可怜,但还是得改。
虽然这些话我没一个字同意,但也懒得跟她吵。
后来去超市购物,出来时我拎着半打啤酒,Sandra又说,不支持人喝酒,据她所知大部分喝酒的人都有醉酒的情况,醉酒会引发犯罪,所以,虽然圣经(此人基督徒)都没有说喝酒是一种原罪,但还是应该杜绝酒精。
我感到愤怒,不仅因为她对于饮酒者的推论毫无逻辑价值可言,更因为她试图改变我。
我相信没有哪个心智成熟的人喜欢别人干涉自己,尤其是那种根本无所谓对错,也丝毫不干涉他人的习惯或生活方式。
最后我们不欢而散。
回到家我突然意识到,Sandra对同性恋者和饮酒者的态度如出一辙——不了解,以道听途说来的反面特例当作主流,然后表明反对立场,声称这个群体需要改变。
而一切的起因,说白了不过是他们跟自己非同类,又不愿站在更高的角度,客观去了解这个异己群体而已。
所以我该庆幸饮酒无论在任何国家都是流行文化,我不会被大众排斥,个别人的看法可以忽略不计。
而同性恋者仍是少数群体,仍在经受主流群体的误解和非难。
说到底,我们所有关于平等的诉求,追求的都是不同群体的相互包容。
包容多数情况下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但其实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对异己者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同性恋者,就是因为我尚且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依然有困惑),因为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眼界。
但我们至少该明白,这个不同于我们的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如果只是在用不同的(且并不危害社会的)方式在实现人类共通的价值或情感,那就该包容他们。
09年我看米尔克时写下的感想是:米尔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同性恋者争取权益,他的斗争是为了所有的少数族群。
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所有因为他人的无知与偏见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当一个社会能坦然地听取各种声音,这才是一个有胸怀的健康社会。
时隔几年,我更加认同自己当时的说法。
那时并没有想真的效仿米尔克。
而今天因自己饮酒被朋友质疑之事,我突然意识到公开支持LGBT的意义,不仅是明理人帮助蒙昧者明理,更是有包容心的人教胸怀狭隘者学会包容。
四再说回周四看的影片,Any Day Now。
其实是在网上打印了四张免费电影票,四个人浩浩荡荡准备去看新版Evil Dead。
到电影院被告知满场,不过可以换成任意其他场次。
于是就换到了时间最近的Any Day Now。
进场后只有我们四个人,萧条地完成了观影。
Rudy是同志酒吧的异装舞者,他性感,热烈,活得洒脱有趣。
Paul让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用一首歌唱出自己的经历,如何生活艰辛,梦想被现实击碎。
Rudy像极了风月俏佳人里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角,如果他是个女人,一定追求者无数。
Paul是行迹于上层社会的律师。
他结过婚,拥有过自己的公司,但不甘于麻木不仁的生活。
于是离了婚,学习法律,他的梦想是改变世界。
Rudy和Paul一见钟情,他们彼此被对方的特质吸引,彼此深爱。
因为Rudy爱憎分明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们还意外得到了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的男孩Marco。
Marco喜欢自己的芭比娃娃,喜欢吃垃圾食品,喜欢Rudy把自己当作主角编进故事里,虽然电影里Rudy的故事从来都只讲一个开头,但可以猜到,它一定有个好结局。
然而现实中的Marco却结局悲惨,Rudy和Paul的同志情侣关系被揭发后,Marco被生活淫乱的生母夺回抚养权,他最终走失,孤独死在一座桥下。
不是因为他出走后忘记了生母的住处,那条路他走过无数次;只是在他心里Rudy和Paul才是他的家,但因为世俗的干涉,那个家他再也回不去……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虽然情节涉及到儿童抚养权,但影片的重心并不在同性家庭是否有资格收养儿童这个比同性恋本身更复杂很多的问题。
Marco的作用还是拷问社会对同性情侣的不公正——因为和Rudy的关系被揭发,本来即将升迁的Paul丢掉了工作,同时他们失去了对Marco的抚养权,唯有Rudy唱歌的梦想侥幸没有被打破,他夜夜在酒吧,唱一首让人心碎的挽歌。
影片在很多时候显得情节失控,导致目的不明。
看完我仍然会困惑它到底想说的是同性恋受到不公正对待,还是同性情侣是否有资格收养小孩,再或者,是如何关爱特殊儿童。
作为探讨敏感问题的电影,本片显然力道不足,而导演耽于煽情,演员入戏过深长期飘在自high状态(尤其Rudy)更加重了煽情意味,也让电影更加绵软无力。
影片很多情节设计很像撑同片的典范费城,比如律师被发现是同志后丢掉工作,比如最后没有人愿意接同志的案子所以主角求助黑人律师。
但费城分分钟都是剑拔弩张的气势,汤姆•汉克斯为它掉的每一斤肉都是打在保守世俗脸上的响亮耳光。
而本片思想较费城并不失之毫厘,但力度却差之千里。
然而我相信,任何对于现存问题心怀诚意的探讨,都是有价值的。
至于有人提到的Rudy和Paul的情感发展缺乏铺垫,没有说服力,可以套用我一心思细腻的朋友对新版笑傲江湖的评价:剧情是狗血的,感情是真挚的。
嗯……
「馬可並不想要老媽是毒蟲並不想要異于常人他並不想要這一切我不懂為何他沒犯錯卻被懲罰」改編自真人實事。
七零年代的洛杉磯,一個歌喉迷人、熟辣世事、卻又無比可愛的扮裝皇后,和外表一本正經、尋找自我價值的檢察官,這樣一對一見鍾情的男同志伴侶,如何與沒有受到恰當照顧的唐氏症孩子馬可,一起為愛奮戰的故事。
飾演扮裝皇后的 Alan Cumming,很多拉子對他並不陌生,因為他在 Gray Matters 和 the L word 中,都有演出(相信男同志有更多精彩地如數家珍)。
至今他擁著 Heather Graham,在頂樓安慰她、泡一杯祕方熱飲給她的溫暖,還留存在記憶中。
演繹體貼入心的角色,或者說他本人時常散發著如許迷人的氣質,就像呼吸空氣般自然。
片中,他把扮裝皇后所經歷過的風塵與黠慧,透過一首首美麗憂傷的歌,讓人沈醉再三,是硬性的法律奮鬥之外,動人的註腳與停格。
也是這樣的角色——當歧視與生計的困難,每天如影隨形,無時無刻把人訓練成生活的鬥士——他與馬可的互動和相互映照,的確不需要太多言語,「愛」說明了一切,而上面那段引文也正是彼此生命的寫照。
只是自己沒有準備好面對結局。
映照到台灣此刻正在爭取同志婚姻合法化的此刻,讓人心酸也憤怒,因為法律身份牽扯到太多相愛之人的生活,甚至沒有這層身份保障往往就是悲劇的開始,只是它們隱沒在生活的瑣碎細節之中,散落在非異性戀族群的身上,多少血淚離合⋯⋯。
Any Day Now,每一個當下,就是讓愛展現活出的此刻。
不要再有遺憾。
早在2004年我就真正切切的和同性恋一起吃过饭,没有传说中的污秽,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纯净,如孩童般的纯净。
这几年看了几部同性电影,都觉得爱是美好的,《断背山》自不必说,李安把感情处理的很好,男人间爱的厚重和压抑,欲而不能的现实,让心像大山一样无言凝重,那感情多真啊,《养子15岁》是一部瑞典电影,宁静的乡村生活,平静的家长里短,同性的生活和其他的没什么不同,真正的是真爱无关性别,叛逆养子最后被爱感化。
《爱若此时》也是如此,影片很正面,两个男人为人正派,彼此相爱,平淡生活,一如寻常男女,可惜因为部分世俗的压力,他们的领养未能实现,可怜了Marco最终死在天桥下。
我讨厌部分人戴着道德伪君子的面罩,肆意的去践踏他人的情感,爱,不论同性、异性,无关乎年龄、学识、地位等各方面的差异,只要相爱,只要爱是真的,感情都该被尊重。
以下转载:Rudy是同志酒吧的异装舞者,他性感,热烈,活得洒脱有趣。
Paul让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用一首歌唱出自己的经历,如何生活艰辛,梦想被现实击碎。
Rudy像极了风月俏佳人里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角,如果他是个女人,一定追求者无数。
Paul是行迹于上层社会的律师。
他结过婚,拥有过自己的公司,但不甘于麻木不仁的生活。
于是离了婚,学习法律,他的梦想是改变世界。
Rudy和Paul一见钟情,他们彼此被对方的特质吸引,彼此深爱。
因为Rudy爱憎分明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们还意外得到了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的男孩Marco。
Marco喜欢自己的芭比娃娃,喜欢吃垃圾食品,喜欢Rudy把自己当作主角编进故事里,虽然电影里Rudy的故事从来都只讲一个开头,但可以猜到,它一定有个好结局。
然而现实中的Marco却结局悲惨,Rudy和Paul的同志情侣关系被揭发后,Marco被生活淫乱的生母夺回抚养权,他最终走失,孤独死在一座桥下。
不是因为他出走后忘记了生母的住处,那条路他走过无数次;只是在他心里Rudy和Paul才是他的家,但因为世俗的干涉,那个家他再也回不去……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虽然情节涉及到儿童抚养权,但影片的重心并不在同性家庭是否有资格收养儿童这个比同性恋本身更复杂很多的问题。
Marco的作用还是拷问社会对同性情侣的不公正——因为和Rudy的关系被揭发,本来即将升迁的Paul丢掉了工作,同时他们失去了对Marco的抚养权,唯有Rudy唱歌的梦想侥幸没有被打破,他夜夜在酒吧,唱一首让人心碎的挽歌。
影片在很多时候显得情节失控,导致目的不明。
看完我仍然会困惑它到底想说的是同性恋受到不公正对待,还是同性情侣是否有资格收养小孩,再或者,是如何关爱特殊儿童。
作为探讨敏感问题的电影,本片显然力道不足,而导演耽于煽情,演员入戏过深长期飘在自high状态(尤其Rudy)更加重了煽情意味,也让电影更加绵软无力。
影片很多情节设计很像撑同片的典范费城,比如律师被发现是同志后丢掉工作,比如最后没有人愿意接同志的案子所以主角求助黑人律师。
但费城分分钟都是剑拔弩张的气势,汤姆•汉克斯为它掉的每一斤肉都是打在保守世俗脸上的响亮耳光。
而本片思想较费城并不失之毫厘,但力度却差之千里。
然而我相信,任何对于现存问题心怀诚意的探讨,都是有价值的。
至于有人提到的Rudy和Paul的情感发展缺乏铺垫,没有说服力,可以套用我一心思细腻的朋友对新版笑傲江湖的评价:剧情是狗血的,感情是真挚的。
嗯……
我也不觉得这片子有多好或者有多没有重点..但我的视觉就像一直就是处于男猪脚的视觉 去审视这个熟悉但又极度令人绝望 充满不甘的世界 那时候的同性恋都是自卑的.弱小的 无助的 律师男一直的逃避很好的印证着..我们不妨再想一下石墙 想一下鲍比 米尔克 差不多都是这个时代的吧.(记不太清楚) 可就因为这样对未知的恐惧 对无法预测的不放心和对所谓“平常人”不同的行事 就急着保护自己,从最开始的警官掏枪威吓到后来的贱人D.A和反方律师 完全就是要把同性恋往死里整..但最后失去的却是那个周旋在他们“斗争”下的孩子..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 一个只是想回家和吃最爱的甜甜圈而别无所求的小孩 那帮正常人失去的是作为人所必需的良心. 在这场斗争中 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变得连狗都不如 狗尚且会抉择谁对他好..他们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被歧视所吞没 我最记忆尤深的是女法官的陈词 那里面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我不明白什么叫做同性恋行为会影响孩子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 那么一男一女在孩子面前吸毒做爱就应该是正常的 两个男人从心底里爱护着孩子 给他最好的 一直保护他照顾他 一起留下完美的记忆就是“不正常” 其实对于正常人来说那孩子也早就因为智障而被歧视 被归为“不正常”对待了吧..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世界真TM疯狂!!!
看到《爱若此时》的开头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另外一部LGBT主题也是美艳变装女王为第一主角的《迷恋荷尔蒙》,都是风情万种看似“她”的“他”出场,让原本平凡的另个他从此改变了生活的车道,中间遭遇社会的恶意终于悲剧。
不过《迷恋荷尔蒙》的李佩佩走的更是纯情浪漫路线,故事核心自始至终是爱情悲剧,佩佩本人也是分分钟美得一丝不苟。
《爱若此时》却更偏写实路线,又是爱情故事,又是家庭故事,又想讲与体制对抗,又想讲少数族群的自救。
艾伦康明的形象也是美得野性,有时又憔悴,有时又温柔。
表演一贯地没话说,这样的角色跟他自身的基友身份合辙万分,演起来也特别畅快,中间自唱的那几首歌特别美,又时时扣住情节。
与其配戏那位是《家有喜旺》里的搞笑老爹,其实两人之间还蛮登对,特别老夫老妻的感觉(顺便说下真是抬头低头看到一大堆美剧的熟人,Lie to me里福斯特博士的扮演者也演了特别学校的老师,特别喜欢她那种温润的知识女性气质)其中饰演被收养的蒙氏儿童的那个小演员真是特别灵(这种长相怀疑本人也确实是智障儿童)那种表现就更不容易。
他每次乖乖地说谢谢的时候,被人拖去收容所时候缺点是电影本身特别倚重法庭戏的戏份,拍得有不够凌厉让人时而觉得冗长。
还有唱歌的戏份,第一回觉得感动,第二回第三回就觉得稍微有点文艺得过火吧(不过艾伦的嗓音真是没得说)还是很值得看的一部电影。
有人间烟火气的一个故事。
不是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有happy ending,这世上本就不公平,但是并不违背我们朝着自己觉得公平的方向发展。歧视人的不是法律,而是无知的人心。
- Tell me all the ways I'm remarkable.- It's like nothing scares you."We shall be released."
当马可询问鲁迪和保罗「Is this my home?」得到肯定回答激动开心哭泣的时候,我突然也想跟他一起泪流,可惜缺“水”的状态犹在,所以尽管到了那个Sad Ending感受到导演的再次煽情也只是心伤没能流泪。……三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看得心情暖暖的很是享受。……观感时联想到《迷恋荷尔蒙》《费城故事》。
健康正常的同志爱情和生活方式,因偏见而起的法庭舌战,还有一些催泪的瞬间和令人难过的结局,戏剧的重点放在了大时代背景下对同性群体的歧视偏见以及整个司法体系,这本应只是话题性爆点,而真正的重心应该是放在人身上,可惜这里的角色轻飘飘,看来这不是骚情大叔唱几首伤感歌曲就能搞定的。★★★
2014—2—16
願某地方,不需將愛傷害。 傳遞的message其實有更好的呈現方式,前因著墨太多,而後果卻草草收場。
不说其他,看得时候还是有地方感动到我的。我表示我还是可以接受男男同志的
三星;同志权利话题,
拍成纪录片可能会更好。anyway,还不错,比预期好看。
真事改编故事本身就很不错。
为什么是悲剧…
alan歌唱得不错。。。但是那个唐氏孩子太木了。。。。。
很多熟脸
drug queen與同性伴侶收養唐氏綜合症男孩的故事,好題材卻被拍得流於表面。近一半篇幅用於無聊的庭審進程,還要留時間給Alan Cumming唱歌,同志戀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則著墨太少缺乏鋪墊,用家庭錄影帶來表現未免太敷衍。電影原聲倒是很出色,Alan唱演俱佳。
问题敏感目的不明,有感人
老生常谈的题材,还选了这么几个没啥看头的演员,拍得这么闷,无聊……
对不起..娘汉子真的于我来说..不讨喜..
当马克拖着肥胖的身躯,搂着金发的娃娃,带着大大的框架眼镜,从昏暗的过道消失在无尽的黑夜之中,谁的眼泪还能抑制的住,原来我们都是一个自闭的小孩,那么渴望真诚与被爱。从any day now到the new normal,你看的到社会的进步,但这一切决不是白给的,靠的正是Rudy,Paul甚至Milk们的勇气和努力。
点开一看:Eli女装这么美?!!
很特别的亲情故事,因为家长都是男性。原来是真人真事,但电影对Rudy和Paul如何对Marco产生亲情的描述太少,突兀,何况Marco还是个唐氏儿。结局并不好,但很现实。Cumming的女妆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