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在这里

#jesuislà,缘来客运站(港),缘来想见你(台),#iamhere

主演:阿兰·夏巴,裴斗娜,布朗什·加丁,伊连·贝加拉,朱勒斯·萨格特,卡米莉·拉瑟福德,德芬妮·格蕾斯,文森特·内梅斯,艾里克·拉缇戈,约翰·西希尔,Lazare Lartig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9

《#我在这里》剧照

#我在这里 剧照 NO.1#我在这里 剧照 NO.2#我在这里 剧照 NO.3#我在这里 剧照 NO.4#我在这里 剧照 NO.5#我在这里 剧照 NO.6#我在这里 剧照 NO.13#我在这里 剧照 NO.14#我在这里 剧照 NO.15#我在这里 剧照 NO.16#我在这里 剧照 NO.17#我在这里 剧照 NO.18#我在这里 剧照 NO.19#我在这里 剧照 NO.20

《#我在这里》剧情介绍

#我在这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史蒂芬(阿兰·夏巴 Alain Chabat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厨师,有着美满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俨然旁人眼中的楷模,可即便生活已经这样完美,史蒂芬的内心却依然感觉空落落的,似乎有一个无论丢进去什么都不会产生回声的黑洞存在。 这样的史蒂芬在网络上邂逅了名为秀(裴斗娜 饰)的男喊女艺术家,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无论是生活里的琐事还是艺术上的追求,他们都能够产生共鸣,宛如一对灵魂伴侣。终于,史蒂芬再也无法满足于只在网络上和秀相处了,他决定前往南韩,去找秀见面。可当史蒂芬抵达韩国后,却发现秀就此失去了讯息,而他也被困在机场无法离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白百合透明的摇篮爱情税嫁给不同世界的你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路西法德凯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③站起来啊德凯火炬木小组第四季腥心眼别叫我酒神凝视猎物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西游记之再世妖王爱与黑暗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10的秘密出租老外夜雨秋灯闻诡事纪念品商店女英雄们相遇拉蒙娜闪婚沉睡的人鱼之家现场清理人第六季闪婚之七天嫁给你鬼吹灯之湘西密藏宛如阿修罗眼镜蛇第四季逃离18岁

《#我在这里》长篇影评

 1 ) 我的少年时代没有那道轮廓光

因为无可救药的脸盲症以及堪比金鱼的记忆力,我无法给某个片子或者某个导演打上什么标签。

当然,我通常也不愿那么干。

此前,我全然不清楚《Boyhood》的导演是谁,也许我确实知道那个名字,但谁在乎那是谁呢?

可惜,整个片子还是唤醒了我脑海深处的某些不堪的观影体验。

《Before》s。

鉴于这片子有将近三个小时,而不是90几分钟。

我想我应该有时间去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些个电影会让我总有些不适感。

吐槽总是简单,找寻则难得多,我决心找出这些不适感的源头,为了对我的胃负责。

无论是三部《Before》还是《Boyhood》,都是极尽生活化的片子,整个片子被演绎得好像生活原本就是那样子。

据说这片子的拍摄长达12年之久,拍摄条件也极其宽松,只是利用了小梅森等人的暑假的几天而已。

于是有人被这样生活化的场面迷住了,开始憧憬起德州的田园生活,就好像从前也曾期待过维也纳车站的邂逅,向往过巴黎咖啡厅的偶遇,迷恋过伯罗奔尼撒的风景一样。

可是就是这些看似生活化的场面,让我想起一个单词,“造作”。

我明白他们是演员,可他们却想演一出生活给我看并且想要我相信《Boyhood》仿佛一部文艺的记录电影。

也许有人想要反驳说,生活或许本就是那样子的。

相信我,不会有三个机位来直播你爸爸大发雷霆的时刻,当然也不会有人用八片光圈去记录夜色下你女友的头发的光泽。

这种造作,就像主角分明拿着数码相机拍照却依然迷恋在暗房里“冲洗”照片,就像酒鬼教授在形容条件反射时用了“Sex”而不是“Alcohol”,就像莫名其妙的入学第一天的四人约会一样。

它源于导演执意想要演出生活,演出他自己的生活秀。

他一直在探讨,也一直在困扰。

这种困扰的情绪一直在从《Before》s里蔓延到《Boyhood》。

可导演对于生活的见解也似乎全然原地踏步(好消息是,这样才使得这部横跨12年的作品的世界观没有崩塌)。

只是,毫无进步不是那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也不清楚导演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让他如此的迷惘且无法自拔。

多想跟他讲讲在哪里摔倒就该在哪爬起来,而不是就地躺下并时不时销魂地哼哼几声。

多想跟他讲讲嘴炮打不出个未来,有时候就该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多想跟他讲讲再丰富细腻的剧本也远远及不上平凡生活的细节,但是关键之处在于在2个小时里的做出关键选择。

到头来,也仅仅是在豆瓣留个矫情的影评而已。

我想到郭敬明。

他的小说和作品也常被人评价成无所进步。

这里提到郭敬明可以让林克莱特的粉丝相当不服,毕竟郭的片子总是豆瓣低分的代表。

而常常出没于电影节的林克莱特显然还是不乏支持者的。

其实比市场,郭片的表现一点都不差,至少票房表现上,小时代系列远远甩开《Before》系列和《Boyhood》。

而郭的粉丝群体也相当固定,就是那个年纪的小鬼头,于是我想,林克莱特的粉丝群也应该很固定。

不过前者更善于在论坛无休无止的撕逼大战,而后者则会穷尽我一生都无法掌握的褒义词去写豆瓣影评。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真的不适合艺术界。

12年的拍摄并有感动评委,真心感谢学院,没有把任何奖项颁给这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在今年的奥斯卡《Birdman》与《Boyhood》在多个关键奖项争夺激烈。

说来有趣,这两部片子让观者都在演戏与生活之间游离。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Birdman》用近乎疯狂的长镜头把生活变成一场似乎只有不到2小时的百老汇秀。

林克莱特则无比平静地妄图把一场电影化作十二或者十八年的有期徒刑。

不知从哪飘来王菲的匆匆那年,其实挺感谢《Boyhood》,让我好慢慢怀缅我的少年。

有时候会期待未来也许有人能把我的少年时代拍成电影,当然绝不是让我自己在少年时代中演出生活。

对不起,我的少年时代没有那道轮廓光。

 2 ) 我们为什么那么不一样

留学党最喜欢讨论的话题里总是离不开融入美国社会。

因为大家憧憬的美国留学生活里最难的就是融入。

还没有出国的孩子们应该好好看看,看一遍,就好像跟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孩子成长了一遍。

这样在美国,你大概知道你要交往的对象是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你们在美国遇到的每个人都是Mason,但他们的身上有Mason,或他的姐姐,妈妈,女朋友,同学…… 融入难是因为我们两国人在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中,记忆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不同的细节堆积而成的。

在你空降到美国的那天起,每天的文化碰撞都与你们过去每天所经历的不同有关。

这不是一两周就能克服的。

我们的成长也不是用来因为要融入而抹去的。

我们是不一样的,Mason的妈妈是典型的未婚单亲妈妈,而身为中高产阶级家庭的我有一双相濡以沫的父母。

当小姐姐欺负Mason得意洋洋唱的歌是Britney Spears的Oops I did it again时,我没有一个可以欺负的弟弟也不知道小甜甜的歌。

当生父带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姐弟两学会了在草地上接橄榄球,而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去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打羽毛球。

Mason妈妈邀请学生和老师们来家里做客,提供的是葡萄酒和饼干芝士块。

我妈妈邀请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家里玩的是唱卡拉ok,喝茶,嗑瓜子。

生父和mason在山里露营时会讨论怎么征服女孩子的芳心时,我只敢偷偷摸摸地躲着爸妈给喜欢的男生发短信。

露营这项活动乃一种传说。

当Mason在餐厅打工和女孩子打情骂俏的时候,我在学校除了死磕单词,还是死磕单词。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但这部电影的伟大除了展现出一个美国孩子的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有多么不一样,也让我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

当Mason的继父把他的长头发剪了后妈妈说这样我能看到你的眼睛和脸颊了,我也曾被妈妈强制剪头发因为短头发好打理。

当姐弟两被生父带去看棒球赛,爸爸带着两似懂非懂的娃起哄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爸爸看世界杯,现在的我才那么关心世界杯,略懂足球。

当教授继父Bill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Mason耸的一句大气不敢吭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和他一样耸。

当Mason转学到新学校,坐在新课室里一点也不自在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转到第二个小学时被介绍给新同学的情景,我和他一样不安,别扭。

当Mason叛逆期时戴着古怪的耳环留着洗剪吹式的发型时,15岁的我喜欢艾薇儿式的黑眼圈和左右两边加起来有9个耳洞的我。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oo.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

一样的是这十几年来我们都和Mason一样似懂非懂着,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有多少次,我们都希望找到答案,解答那个问题,what's the point?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说中文还是英文,有些东西还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总是比电影故事(除了这部)要复杂、难以预测和归纳。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

时间在我们寻找自己或迷失自己中匆匆流去。

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

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有重要的影响但只有自己是人生的主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展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孩子的成长。

没有一个美国朋友会和我娓娓道来TA的全部过去,也没有任何其他导演会叙述一段如此平淡真实的人生,更没有一节课堂会解读一个青少年与其他人交换的眼神。

我们出国学习、工作、旅游,各种换个环境,看看世界,体验人生的愿望都是很美好,值得追求的。

但在开始前或刚开始我们都乐此不彼的“找茬”,对比着各个国家民族人群职业等等的差异。

一开始差异让人兴奋,渐渐的差异让人紧张、变得冷漠,彼此分离,甚至排斥。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的秘诀不是去速成学会这个环境的所有规则,而是去看到、尝试感受,了解这些陌生人的过去和活法。

我们不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两种人,而是千千万万独一无二的,但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相似的个体。

看到这些,接受与被接受就更自然了。

比起过去喜欢找文化差异,现在的我更喜欢找我们重合的地方。

 3 ) 《少年时代》:以歌颂的态度,向成长致敬

真实的成长,这是本片最大的标识。

讨论这部影片,我们无法不提这个话题。

有一种声音,说本片顶多也就是这种真实的成长记录能够拿来当噱头,剩下的都是索然与平庸。

然而这部影片,绝非如此,理查德·林克莱特也绝不会如你(想得)那般无聊。

花12年时间拍一个流水账,未免太小看林克莱特了。

况且,退一万步讲,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凝练出的这部影片更是经得起赞美。

《少年时代》展现的过程,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或者是对成长,或者是对时间,或者是对生命。

但纵然有165分钟的片长,在12年的成长面前,也会稍显得无力。

12年,该拍哪些,该留哪些,都是对制作者的挑战,而不同的结果,展现的是制作者对时间和成长的不同的态度。

在本片中,从场景和事件来看,确实都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

我欣赏这样的取舍,这不仅是制作者的态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风平浪静,只为承受住少数的波涛汹涌。

同时,影片在剪辑方面比较干练,从几岁的小梅森一路下来,没有间隔黑屏,没有时间提示,下一段紧靠上一段,对于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遗留的未触及到的空间,影片不会再做留恋与解释,在时间上的空档,留给观者,这样的留白是送给观者的礼物,也是面对成长与时间的无可奈何。

虽然不惊心动魄,我们仍能看出,影片展现出来的每个事件段落,都是有选择的,或者说都是经过一定地提炼,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可能发生在不同生命群体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这一个体身上,我们跟他一起经历这横跨12年的165分钟,多少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再婚,比如兄妹间的怄气,比如恋爱,比如性启蒙,比如搬家换学校,当然还有升学,等等。

成长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回头,发现别人经历的很多,你也经历了,而且也许你还会觉得,经历了那些,也没什么。

本片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并非以过来人的视角去回顾少年的成长,而是以少年的视角对成长做出呈现。

比如梅森回到家里,发现妈妈躺在车库的地上哭,还有紧接着那场餐桌上的戏。

这种视角,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曾有过类似往事的人来说,那种痛苦和惶恐会再次充满全身。

本片从故事上来看,还是比较平和,或者说是阳光的,其实少年时代可能经历的,也许会黯淡,或者阴暗很多。

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些可能,而是以一种近乎歌颂的态度,向一段成长致敬。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效果,当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时,影片已经开始轻松的进行下一段了,比如母亲带着姐弟二人仓皇的离开家后,紧接着就是梅森跟姐姐还有随后过来的爸爸插奥巴马竞选宣传牌的段落,这种处理会让你在上一段落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快得以释放。

当你意识到,此时的梅森已又长大了几岁时,会深刻赞同所有的困境在时间面前都是随风往事。

少年时代也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影片,它也是为人父母的酸楚记录,因为父母的爱恨情愁,让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牵连其中,虽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无可抗拒。

用十几年的时光抚养,用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忧伤,所以,在梅森要离开家去往大学时,母亲突然痛哭出来,是啊,人生就这样了吗,没有“更多”了吗?

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的母亲,同梅森一起,经历了12年的岁月,那种母亲的坚强、隐忍与伟大被帕特丽夏诠释的自然又真实。

还有伊桑·霍克,12年,他还是那个老样子,甚至可以说,还是“爱情三部曲”里的杰西的样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过在三部曲中他对的是赛琳,在《少年时代》里他对的是儿女。

还有饰演梅森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本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女儿),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员的表演都极其自然,生活化,不着表演的痕迹。

可以说,《少年时代》给出的,是时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本片所有结果的起始,但它带来的,是一群人对成长的铭刻。

我们根本抓不住时间,而是被时间裹挟着,赶着人生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与怀疑,觉得满心充盈。

但其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你拥有的,“一直是现在”。

故事难有结局,成长也不会有答案。

影片在最后,梅森踏入大学校门还没多久,就认识了妮可,两人在醉人的落日余晖下,闲言细语,此时两人的年龄与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龄已相差不多,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基本构成了一个闭环。

我们都在这样的闭环中,循环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起点上踏上少年之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4 ) 与“未知”的完美协作

用导演Richard Linklater自己的话说,这部片子的拍摄好像是制作一个Period Piece(时代追溯电影),但却是在每个时代的同期进行记录。

没有固定的本子,没有演员演技的100%保障,没有特别丰富的“故事”,但本片却饱含欢笑和泪水,配合上与之非常平衡的遭遇与纠结,并附赠了很多的惊喜。

乍看一下没有什么事发生,总体来看意义却很宽广。

《男孩期》讲述了主角从7岁到离家去大学这中间的经历——与众多其他成长类电影(其中不乏我喜爱的,如The Way Way Back)最大的不同很明显——它不局限于一个暑假,不局限于一个主题,也没有其他跨年度电影里同一角色要不同演员饰演的限制。

男主Ellar Coltrane被选中时6岁,开拍7岁,如今19岁,整整12 年的制作期,我们看得到他自我意识伴随着演技的成型。

但更多的,这部电影仍有其他方面不同于别的青春期电影——它不需要着重谈爱情,就不怎么刻画爱情,但却由此真正的体现了那个年纪爱情的样貌;它没有侧重刻画已经被拍烂了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异的苦恼,而是具体表现了单亲家庭孩子难免的苦恼之外其他的一切方方面面;它没有费精力去重讲老套的“青春期”,却可以轻松的、不占篇幅的让我们看到其他角色的身心发展,因为年龄、皱纹、身材是自然的,并不需要导演编剧额外花功夫去刻画。

在今年出的新电影里,看到刚刚拍完Training Day、还没有拍Before Sunset的Ethan Hawke,这对我来说就已经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本片延续了Linklater 片子对话的特点——真实性和自然性。

我很后悔没有带个笔记本把自己突然流泪或破涕为笑时的情节或对话内容记录下来,不过本来就不想剧透,所以这只会影响我影评的说服力。

笼统地讲:孩子的天真、大人的臭屁、以及孩子和大人的互动——这并不局限于个别大人,基本上满屏幕的大部分人——都包含至少让人微笑的言语;而有几个节骨眼,我突然被提醒到“孩子们这么大了”时,总会感动得有些狼狈。

电影让你看到真实自然的成长——小演员的发型都是自己的发型、耳洞都是自己的耳洞、脸上的青春痘也毫不遮掩。

他很聪明,又很特别,他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对未来的苦恼。

但他的所思所想里,没有任何一个主题是说教一样的、或者过分逼人的。

我想特别提一下演孩子们妈妈的Patricia Arquette,我觉得她的人物曲线比孩子的还要让人印象深刻。

妈妈一上来就是闹分手,做着一份没多少工资、但是手忙脚乱的工作、带着两个孩子,决定搬回娘家,重新上大学充电。

2002年开拍时的她身材还很好,金发过肩,但已经有了年纪轻轻就当了妈妈才会有的那种骨气和燥劲。

一直到电影最后,她身材早已走形,发型也剪短了,但也大学毕业换了职业换了追求换了生活圈,变了一个人。

再联想到这个期间带大两个孩子、保护他们,有多么的不易,这个人物让我喜爱的程度马上升高。

演员的表演非常棒,还是那个词——自然,在有泪的地方也够轰动够适当。

另外就是Ethan Hawke,他在片中分量不轻——之前我真的担心他是打酱油的,或者是演一个平面二元的配角,但是看了之后真心被打动——这个角色给了人很大的惊喜,我觉得再多说都没劲,若你在苦等蓝光期间,自己看看预告片猜吧,真正发掘的过程很美好。

发掘——这部电影需要你小心发掘,因为人都是会变的,你不知道某个角色会突然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周围的其他人会如何反应,所以有些时候当你喜欢上某个角色时,电影会叮你一下,让你不要太舒服了,到后半段,我都不敢太舒服,生怕哪段感情会变质,而这种心理准备既避免了我的一些失望,也让我禁不住会感慨。

说到看预告片,我就又暂停打字去看了一下,对我来说这个预告片现在就相当于是总结片,已经花了3个小时眼看着这些人渡过12年,再花一分半看下这12年一晃而过,感到的是比12年还要庞大、厚重很多的意义,这意义里有对青春的回忆和领悟、有对责任的认知和恐惧、有对存在的感恩和珍惜、有对依旧未知的未来的期许和烦躁,我不能代表你们,不能告诉你们每个人肯定能获得怎样的理解,但是你肯定会有想法,所以还是去看吧,看完了再看一下预告片,告诉我你怎么想的。

说到不足,后半段确实有些重复虚无,让人觉得不知道电影要往哪走,但是就像我说的,整部电影没什么“故事”,但总体上看却承载着很强大的精神和灵魂。

这样看来,那点不足或许是导演故意的。

很遗憾,就像看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时可以理解但缺乏对pop culture的共鸣一样,由于成长环境的大相径庭,我没办法对影片里孩子看的节目、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共鸣,这一定减少了我观影的乐趣。

不过除此之外,我觉得整部影片已经足够让人享受的了。

此文标题依旧借自导演之口,他在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上讲到了"th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known," 我在此加上个“完美”,因为在那么多的未知下,整部电影情节不乱、节奏顺畅、还能加入当时的实事、甚至对政治、风土有些评论,真的很难能可贵。

Linklater一直拒绝长居好莱坞,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坚持之下结的又一果实。

电影就应该有这个态度。

 5 ) 一个德州少年的日常

虽然片名是Boyhood,但是电影不仅限于讲述男主角Mason的成长故事,还涉及到了Mason的姐姐Sam,曾经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第一任继父的孩子Mindy和Randy,收留母子三人的Carol家的Lee和Abby,以及那些没有名字的小伙伴们的故事。

他们是打着电子游戏,听着布莱妮歌,读着《哈利·波特》成长起来的一代。

美国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是多彩的。

打电动,玩棒球,玩摄影,组乐队,看流行小说,画涂鸦,帮父亲宣传大选,野营,跟年龄大的孩子玩,偷偷喝啤酒,谈论女生和性,被家长勒令除杂草,跟女生亲热,搬家,转学,认识新朋友,开party,打猎枪,玩Facebook,打工挣钱。

Mason的“少年时代”似乎比其他人又要丰富很多,几乎所有美国青少年经历的事情他的身上都出现过。

Mason似乎是个不爱说话的小孩,跟姐姐Sam比起来,他要腼腆很多。

他说话总是含糊不清,不愿意过多表达自己。

小时候两个孩子周末最期待的应该就是跟父亲相处的机会。

父亲带他们去打保龄球,看棒球比赛,野营;跟他们聊时事谈政治、教育他们青春期如何保护自己、做音乐、如何追女孩。

即使不是每天在一起,父子之间也可以无话不谈,多少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依旧亲密的感情。

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总觉得会不知道如何去爱和表达爱。

母亲的多次婚姻让Mason变得有点叛逆和些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和以后要做什么。

从小到处搬家,没有长期住所,经历四个男人出现在他的生活里,见过母亲被继父家暴,同学欺负他因为他娘炮,因为头发理的太短不愿意上学,答应要送他的车被父亲卖掉,对未来的迷茫困惑。

他似乎被母亲影响得很深,幸好有父亲时刻在帮助和教导他,让他能够走在正轨上。

但是幸好Mason对艺术和摄影的执着让他继续在这条路上坚持,展示自己不同与其他人的一面。

片尾说:The moment seizes us. The moment is always right now.未来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预知。

我们常常被时间左右,影响未来的往往就是我们当下做出的某个决定。

所以过好每一天每一刻,就是把握住了人生。

 6 ) Bittersweet 成长岁月里最怀念的味道

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始自柏林电影节期间它的一鸣惊人,之后了解到是爱在系列的导演,加上电影本身特立独行又无法轻易模仿的拍摄方式,心中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与期待。

一周前上映,今天二刷,感觉还是未变,那是平淡,那是踏实,那是会心一笑时对自己成长过程里点滴的怀念。

无数遗憾,无数失落,无数渴望,无数雀跃,最终经过时间的沉淀,都不如那些平凡而实在的moment,那些片段时而回到你的梦里,当你醒后,你会回味,你会稍有感伤,因为它们和你像是永远隔着那层模糊的玻璃,它们会渐渐看不见,你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和它们告别。

影片虽然拍摄时间跨度12年,但在镜头前的故事却让我不易发觉时间的流逝。

片头黑幕时就响起的Coldplay的《Yellow》实在很妙,看那满天繁星,看那星光璀璨,待荧幕渐渐亮起,仿佛观众穿越了时光隧道一般,一个可爱的男孩躺在草地上,若有所思地看着蓝天,不过几秒,紧接着就传来年轻母亲的声音,于是嘈杂的、琐碎的、在小时候你觉得永远不会结束的日子一幕幕地开始呈现在眼前。

男孩所在的家庭,看似有点特别,单亲妈妈带着姐弟两个小孩,每日大小事务自是繁多,而年轻妈妈的爱情生活也很快因为家庭爱情总有冲突而作罢,正当你觉得电影大概要呈现单身母亲、单亲家庭的不幸,结果它却丝毫不满足你的期待。

年轻的妈妈是个积极向上,渴望改变,希望把日子越过越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生活的勇敢女性,她为了更好的日子,搬家、回到大学读书、打几份工养家丝毫不怕。

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地呈现,姐弟两人几乎按照一个轨迹成长,稍有不同的是,姐姐偏成熟世故,而弟弟则偏理想单纯。

按照片中暗示的(弟弟刚过15岁生日,姐姐在高二),可知姐弟二人年龄差大概两到三岁,而一般情况下,女孩各方面成熟早于男孩也非常常见,于是观众就看到了,姐弟在各自的叛逆阶段和迷茫阶段里,那种亦步亦趋的连环。

有一个小插曲,在第二任继父挖苦教训男孩涂的蓝色指甲油,并讽刺其娘娘腔时,已经渡过染发叛逆阶段的姐姐立马声援道,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很酷而已,学校许多男孩都这么干!

当这个片段发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那个开头狡猾地欺负弟弟,叛逆时期不想接弟弟放学的姐姐,一路成长也是水到渠成。

影片还有一个很细节而打动人的点是刻画了一些在姐弟成长日子里,在不同阶段十分重要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来到姐弟的生活里,又因为不断搬家而走出了姐弟的生活,那些说好的信件联系,电话联系,有时间拜访都成了不可实现的期望,最后,他们成为了12年岁月中那些匆匆的过客,短暂相遇后便是后会无期。

第一次搬家时,男孩回望,看着一旁奋力骑着自行车来送行的伙伴,相信许多观众都会想起自己以前某个住楼下或楼上的邻居发小吧。

而第一个组合家庭里的Mindy和Randy姐弟更是和主人公一起快乐又痛苦地成长,看着Samantha后来哭着问妈妈,Mindy和Randy留在那个家要怎么办,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时,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小孩子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容易建立,而一旦建立之后就是这么真挚和牢固,为什么这些东西在人们长大后渐渐消失了呢。

(PS: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Randy长得超级萌,超级帅,这孩子长大应该比男主好看许多啊,结果IMDB完全没资料,Google也没Google出来什么信息。。。

)然后还有全家最困难时期,借住在母亲的朋友家的那两个孩子,其中较小的女孩最后还在男主角的高中毕业party上出现,出落得亭亭玉立。

对于表现影片时间跨度的事件,除了他们家不断变换的房子,还有男孩妈妈忽胖忽瘦忽短忽长的发型,当然还有诸如伊拉克战争,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发行,奥巴马的总统竞选等等。

其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新书午夜首发真的很棒,得以窥见美帝幸福的小孩当年在新书首发时有多么丰富有趣的活动,而影片开头不久,妈妈给两个孩子念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故事算是一个呼应,从密室到混血王子,对于小孩那是从幻想自己某天也会收到魔法学校来信,到自己开始质疑魔法和精灵不过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假象这一大段慢慢脱离童真的日子。

相信分别在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接触第一本哈利波特到现在去电影院看此片的观众都会在这一刻,转动脑袋想,我是怎么知道哈利波特的呢,我买到混血王子是哪一年,第一部电影魔法石和谁去看的等等。

每个人的泪点或许不同,我自己观影两遍,重合的泪点就在母亲回到有暴力倾向的前夫家里准备带回孩子,那种自己害怕,但又舍不得别人碰一下自己孩子的动作神态,无条件的母爱就这样入木三分刻画了出来。

还有就是男孩离家要去大学的时侯,面临empty nest无法适从,瞬间大哭的母亲,大概是我经历过陪父母送自己哥哥上大学,自己也被父母送到大学,看到这情景,感触颇深。

不过,全片总体欢乐轻松,所以笑中带泪,不觉煽情,看完有种为什么流水账般的日子却能这么令人怀念?

非常羡慕片中的小男孩,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破碎的家庭,但看完后发现原来是个充满爱充满温暖的家庭。

而关于迷茫,关于寻找未来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这些问题困扰,慢慢发掘自己的爱好,尝试不同的兴趣,而我,在接受完义务教育12年的日子里,担心的却是怎样挤过一座又一座的独木桥,如何考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等等,我多么希望在那个时间看似永远停滞,父母不会衰老的年纪里,这样迷茫这样找寻过......

 7 ) 给生日的你

林克莱特的《boyhood》里伊桑·霍克写给梅森的歌。

看了一些访谈,也没找到英文原词(其实就是英语差啦),所以扒了汉化字幕,根据大意改了下。

标题《给生日的你》是我瞎起的。

如果有人录了英文,还找到了资源,又贴给我...那谢谢你啦。

---bangbangbang开始唱---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但却流连在飘渺的目的地我想要让你轻松随意但仍把我留在了这里我想让你那样接近我却又选择保持神秘反复思量这一切仍无所畏惧登上山顶凭崖远眺赤脚在刀刃上舞蹈伸手去碰星星抓住老虎的尾巴如果我不试,永远也不会败如果你回家,你将孤注一掷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爱的太多,就变成恨永远不离家,就当然不会晚归吃的太多,就会变胖如果买条狗,就会惹怒你的猫深呼吸留意过往因为有聚就有散

 8 ) 无法成为世界上的另一个他

如果不是那历时12年的拍摄,这部《少年时代》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备受赞誉。

但世界上不存在如果,这种类似楚门的世界的青春记录,太纯粹太真实,让我们不忍恶评,毕竟,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人生。

其实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厉害之处,不是真正花掉一整个少年的时间去拍摄少年,而是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没有试图加入更多的戏剧性元素。

在观影的时候,我的脑洞总是不停地在转,儿时的同伴会不会再相见,父母会不会再和好,青春的迷茫会不会有一句人生格言一语中的……但是这些最终都没发生,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它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起承转合,它仅仅是推进到一个阶段,然后马不停蹄地推进下去。

《少年时代》的故事都很琐碎,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能有多大的事呢,单亲、搬家、恋爱、失恋,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有时是很平庸的,我们不甘于这种平庸,却忘记了这才是生活。

Mason母亲后来在他上大学前崩溃大哭,历数自己过去经历的事,也不过只有那么几件,其余的岁月,那些家暴的痛、恋爱的怦然心动、再婚蜜月的快乐——当时觉得很愤怒很痛苦,时过境迁竟也不值一提。

正因为如此,电影推进到中段,总让人有些昏昏沉沉。

《少年时代》就好像天赋型的怀旧电影,它不以怀旧为目的,但那是在当年当时拍摄势必会在如今造成的效果,电影中出现的标志事件,总统选举、911事件、甚至是Mason的游戏机都有明显的年代味道。

让人不禁感叹,原来仅仅12年,我们的生活就可以跨越这么多。

但,这种感叹,是要建立在共同的生活背景之上的,不是每一种境遇都能让人感同身受,代入感势必是要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才能发酵。

那一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新书发布,Mason参加了麻瓜party第一时间拿到了书,远在地球这一头睡醒了去图书大厦买书的你我,真的能体会那种感觉吗?

我们也许会有泛泛的共情,但若说是真的领悟到他人的成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有着自己的回忆,在时间的进程中埋下结点,幸运的是Mason所面对的迷茫和困惑每个人都有,只可惜并非能够以他所存在的环境去进行。

在观影中必然出现的“分离”,即虽然时间不断推进,但“我”与“Mason”是不同的,我无法成为世界上的另一个他,所以只能怀抱着旁观者的角度去领悟,这对于一部有着“原生态”性质的电影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电影最后的一部分我很喜欢,就是Mason的爸爸对失恋的他说要发现一个特别的人,他却在收拾东西时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分类,母亲后来崩溃,却恰恰是Mason特别的表现——他的离开代表了母亲生活目标的终结,而这之后的她则面临着孩子离开的虚空。

我突然想到了中国式父母,那些所谓必须把孩子留在身边的家长,是否就为了对抗这样的虚空?

而也许对于每一个美国父母来说,脆弱痛哭然后默默接受才是他们所做的选择。

我理解了这种感情,同时也理解这种生活,这种共情,就是我们观看《少年时代》时所能收获的最好的东西。

所以观看《少年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就是看着世界上的另一个他成长,而你无法成为他。

真实使着一切都极富魅力,而这魅力之源在于,他会继续长大,你也是。

 9 ) 哈利-波特一代的哀与乐

很少人能够像理查德·林克莱特那么有诚意,沉得住气花上十二年的功夫去拍摄一部电影。

在这部名为《少年时代》的电影中,导演用摄像机追踪了一位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从童年时的懵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后的稳重,每个人几乎都在这位叫做梅森的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时间”是理查德·林克莱特钟爱的主题,“爱在三部曲”间隔的九年,给我们留下足够的间隙揣摩发酵爱情的深意。

这一次,《少年时代》超越前作,毫无顾忌地让光阴改变容颜,将人生的瞬间娓娓道来。

一纪的时间,少年长出胡茬,父母生出皱纹,哈利·波特一代的哀与乐,隐匿在音乐里,向我们点头致意。

理查德·克林莱特凭借这部160分钟却丝毫不给人冗长之感的佳作,在柏林电影节最后的收官阶段,掀起了观众热捧的狂潮。

是啊,有谁会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细微至深,却丝毫不狗血,导演有意地削减甚至禁止过度戏剧性的出现。

曾经在成长电影中看到太多的初吻和性,《少年时代》将它们统统撇开,转而用梅森的三次远足区隔和标志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

大多数人会在成长中遇到的“死亡”命题,也在导演的再三考虑下淡出电影的叙事。

饰演女儿沙曼萨的罗瑞莱·林克莱特是导演的亲闺女,她说自己曾有一年不想继续拍片,问父亲能不能让角色死去,被父亲一口否决。

基于现实的日常观察,让电影有一种非同寻常的亲合力,饰演父母的伊桑·霍克和帕翠西亚·阿奎特更是将这种平易近人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话痨的风格,几乎和“爱在三部曲”一脉相承,父母与子女絮絮叨叨的聊天、争吵包裹着两代人之间的细腻感情,与政治艺术无关。

这一刻,只有时间与爱在发声。

《少年时代》掺杂了导演对于自己德州的童年记忆,却也毫不吝啬自己对于当下青少年的观察。

电子游戏、哈利·波特、9·11事件、美国大选……或大或小的个人与社会事件在小家庭的生活中投下印迹,也让电影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验的重现,而成为一幅更具普世性的当代美国风情画。

《少年时代》不是如《人生七年》那样纯粹的纪录片,精巧的故事桥段皆出自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合作,虽然存在即兴表演的成分,但电影整体的框架早已经在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脑海中铺陈。

剧情在“日常的平庸”和“瞬间的趣味”之间,取得了某种完美的平衡。

无疑,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工作方式是值得令人尊敬的。

在快速消费的当下,电影工业亦追求瞬间的价值与效益。

像《少年时代》这样的小成本独立制作,本身就担着极大的风险。

好在,有这样一群忠诚的演员,愿意跟着导演疯狂地玩耍,一路顶着“未完待续”的压力,守护这个令人兴奋的秘密。

呈现在银幕上的成品,最终没有让我们失望,首映现场不绝于耳的呼声,已经说明了问题。

擒不擒熊,已不是重点,《少年时代》的口碑爆棚,已成不争的事实。

新浪娱乐柏林电影节专稿http://ent.sina.com.cn/r/i/2014-02-14/09244096256.shtml

 10 ) 记录少年的成长

用12年来记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想法够大胆。

放在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里,却是游刃有余:每年暑假,他召集主创们碰头,聊一聊过去一年的故事,弄出剧本,然后拍上几天。

如此年复一年,看光阴如何在每个人的身上流过。

他显然有着某种奇特的“恋时癖”,酷爱玩弄“时间”这个概念,在那个跨越18年完成的、著名的“Before”三部曲里面,他就玩过这个花招——不仅用日出、日落来对应爱情和婚姻的各个阶段,还巧妙把每个故事都压缩到24小时之内。

佛说“刹那即永恒”,参透了每一天的酸甜苦辣,想必也就洞察了人生的千滋百味。

用电影描绘成长并非易事。

人物传记这个类型本来就不容易讨好,如果主角是名人,尚有一些丰功伟绩可供挖掘,换成平凡人物的寻常生活,一堆琐碎和鸡毛蒜皮,实在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的生活?

回答就是《Boyhood》在Facebook宣传页面上写的那句话:“The story of us”。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和电影绝缘已经很久。

但是某天,我发现他们把DVD放进机器,端坐在电视机前看认认真真地看起了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24城记》。

中国的文艺片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节奏缓慢且缺乏戏剧性,但是,他们居然看完了。

他们看的是自己的过去,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看到在网上有网友评论:“把我的少年时代拍出来,不比这个差”。

是的,12年的光阴,一段平淡的流水账。

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时间与叙事的关系”,而影片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片波澜不惊的温暖。

离婚、失恋,然后还会有下一段婚姻和另一个女孩出现,在每一个迷惘的路口,总有一个老师或者餐厅经理会给出鼓励

《#我在这里》短评

三星半。跟12年相比,160多分钟实在算不了什么,却感觉拖沓冗长。与同样充满林克莱特式话唠的“爱在”三部曲放在一起的话,除了男孩不露痕迹而态度鲜明地成长是最大的看点以外并无突出之处,也许跟爱情的超越国籍引人入胜相比,一个德州普通少年的成长片段还是很难得到更广泛的共鸣。

6分钟前
  • 楚门的石头
  • 还行

这样事无巨细流水账的拍法,不是蒙太奇的精神。

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这样的人生,虽然难免有些忧伤,但是我还是想做我自己,虽然永远不能成为你的英雄,站在世界之巅,但是我还是想做我自己,这样一个安安静静的自己,也许懦弱,也许渺小,微不足道,但是这样也没关系。懦弱的人,是内心慈悲的人。我喜欢那个温柔的你。

12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在真人秀把所谓“真实”搬到舞台上尽情玩弄的年代,还有人把故事投射到广阔的时空中,甘愿以十倍的心力去完成一部电影。仅此就值得赞叹了。

13分钟前
  • 坚定躺平的锡兵
  • 力荐

berlinale2014.Day8.人人都爱Linklater,历史12年拍摄的超级诚意之作。不过在擒熊上,我还是更偏爱《十字车站》。

16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的确很不错,琐碎平常的日子被导演串得那么完整清新,但这是美国人的日子,永远不能感同身受,结果就导致觉得3个小时后半段略无聊。

17分钟前
  • 绒绒衣
  • 还行

不难看,但也不至于看这么久吧。在一堆嘈杂的生活中穿插些一针见血的谈话,然后让文艺青年们心甘情愿为此买单三小时。

20分钟前
  • 较差

男主真的不是斯嘉丽约翰逊和本卫肖的私生子嘛~~

22分钟前
  • 赫尔西
  • 推荐

今年到现在为止和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并列最爱 两个小时四十分钟一点都没觉得长 看完之后再看trailer还是想哭

25分钟前
  • 熊小熊小熊
  • 力荐

好困啊

29分钟前
  • 巴布魯斯
  • 较差

每一帧画面,仿佛都捕获到光阴流逝的暗影。

3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虽然12年的拍摄很厉害,还是镜头、叙事、人物塑造、表演都像shi一样

33分钟前
  • 羊毛毛
  • 很差

小时候没有现在的感受力,只有现在回头去看的时候才能感受那么多细微的美妙之处。多希望能带着现在的感受力去再经历一次初中高中和大学。但现在也是独一无二,不断变化的呢。

35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导演花费十二年只为浪费我仨小时。我要对普通男的琐碎成长经历有兴趣还不如听我大姨唠我表弟,还能嗑点瓜子。

39分钟前
  • 一直住在月亮上
  • 很差

本来三星全给十二年的拍摄时间。剧情流水账~花了一星期断断续续看不下去。为了平衡,给一星吧

43分钟前
  • 电影造梦鸡
  • 很差

美国人的生活你感慨个毛线!

45分钟前
  • 不如看影评
  • 较差

坚持看完,真没什么意思。七点,清醒,将要早餐,无事可做。

48分钟前
  • Parachute.cpp
  • 较差

总之开头的yellow 一下就抓住泪点了 BGM不错 这样

53分钟前
  • 三个屁
  • 还行

唯一的亮点是男主12年的成长史,可惜的是无情的长残了……

55分钟前
  • PiliQ
  • 还行

简单与波澜不惊,去感受时间流逝。只有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