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这类题材电影,但他们相处中有太多的类似经历,甚至会有些感同身受的桥段。
有一些片段看的时候已经忍不住泛泪,两个人从相遇到相知的一切源于爱。
有太多的磨合经历,有诱惑也有误解,有分歧也有幸福,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的情感关系才更表现爱情的轰轰烈烈不平凡。
虽然觉得结局有点悲,但过程是温馨的,愿大家的爱情更长久。
一切往好的方向走。
首发于qaf(那边我叫chinesejoe)1:41分钟时,电影突然变成了记录片模式。
让一直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突然跳脱出来直达拍摄现场。
谢耳朵饰演的Michael Ausiello却还沉浸在剧情中,他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被深深地共情了,我能体会到活下来的人遗留下的人生课题反而变得沉重和艰巨,谁可以顺利地走完下一程?
Michael说:“我以后的生活会无比艰难。
但我也许会OK。
感谢你给我的过去的13年。
谢谢你给我一个家,谢谢你爱我。
你可以离开了。
”通过感恩和告别,Michael给自己一个爱人绝症死去修复自己哀伤的机会。
很多人看电影时候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谁考虑过结束一段14年亲密关系的Michael下一步怎么办?
很多人在挑剔Michael和Kit的爱情故事不完美,因为最后两个人已经处于分裂的边缘了,而Kit已经有出轨的人;Michael则一直在坚持,妄图挽回他人生中这唯一一次的爱情。
所以,质问Kit的不忠的是自私的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这一对伴侣考虑,而只是想把苛求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
以往,为了让一篇文章有科学性或说服力,我会引用数据,没人约稿给稿费就不那么严谨地写了。
国内外各种婚姻和亲密关系调查的数据一直是和大众期待的相反,完美爱情在社会现实中实现的比例并不高。
尤其是在当物质和精神都丰富的社时代,个人更对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为主导来评价关系时更是如此。
此处不细表。
Michael和Kit的相遇是偶然的。
所以不得不单独说说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Michael父母去世的早,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密,所以他焦虑缠人古板。
Kit父母经常争吵,给Kit的爱不够,造成了Kit回避却活泼的性格。
你喜欢和一个讨人喜欢却有些花心,还是合一个孤僻一旦碰到就粘上身的刻板的人一起生活?
我们都希望取两者优点没缺点的人相处,但这样的人并不见得一定能得到。
而这两种人相遇后却很纠缠:这种解析并不难,我写过一篇《纠结的爱情为何一个追一个逃》的文章,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纠缠上了一个回避型的人,就是这个过程。
一个人在幼年形成自己的依恋风格,在恋爱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十分容易改变。
观众指责Kit是负心汉,并不能改造世界上的回避型人格的人,也没能给予Michael这样焦虑型的人的刻板以有效的指引。
我们都在刻意迎合自己的需求,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化解或处理其他人的弱点。
Michael没有回避Kit因出轨并伤害Michael的事实。
但Michael在Kit的葬礼上也说明了,Kit并没有在Michael担心的方式上进行:“Kit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打开了我。
”在开篇,我看到Michael强迫的作态,我真的很难喜欢他,甚至以为这是一个什么电影?
但逐渐地,我开始和Michael共鸣了,尤其是在医院他突然暴怒一定要求护士给Kit提供病床的时候,那一刻,我意识到Michael这样的似乎有些神经症的才人是爱情中的极品,虽然不善交际,却能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不嫌弃你,并给你最崇高的爱情。
我喜欢西方片中的和解和升华。
从两个人亮相给Kit父母,两个人去登记结婚,到寻找心理治疗师做伴侣治疗,到两个人彼此和气地争吵。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Michael一直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主角,这是Kit,及Kit的父母,生活和医院中,这是美国整体生活环境给予同志的:我们这边却没有。
他们可以大口争论彼此的纠结,我们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看片中吃了一路狗粮,真是羡慕,何时我们这边也可以这样地晒幸福撒狗粮。
一个故事的结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片末,Michael走出了哀伤,把两个人的故事写成书,后来又有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细节很多,如Michael房间里的蓝精灵在Kit死后变成白色;Kit房间的基线索等等,自己去找吧,要不白瞎了导演和布景师的心思了。
最后说一下,头一次看谢耳朵的演出,确实很赞。
感谢这些知名演员对同志的支持。
这是一部美国式的纯爱电影。
与东亚式纯爱电影相比,美国纯爱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性的坦率和对人性微妙复杂的诚实。
所以在这部“缅怀逝去恋人”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故事:邂逅、热恋、背叛、挽回、婚姻与告别。
电视行业工作者迈克在夜店认识了基特,迅速坠入爱河,他们约会、互送礼物、见父母、同居,十多年过去,两人的生活进入瓶颈期,互相有很多不满,基特甚至已经出轨,两人分居,但他们没有完全放弃这段关系。
此时基特突然确诊癌症晚期,迈克开始照料基特的饮食起居,协调医疗,和基特一家一起出游,并且两人正式办了婚礼,陪伴基特度过了最后一段温暖的时光。
在一部开头便剧透结局的爱情电影里,剧情注定不会有太多惊喜,前一半的故事整体平淡,由热恋到“七年之痒”的推进工整而迅速,确诊癌症之后的一半显然是电影的重点,也许这是原书作者创作的最初动机——好好告别,徐徐向前。
但是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前期简略的剧情还没来得及对角色建立更深的认同,结局来得有些匆忙。
“谢耳朵”吉姆·帕森斯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之后,在大银幕担当主角并不多,他在继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LGBT群体发声。
他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几处细节,第一次和基特去医院检查等待结果时的紧张焦虑、被医院告知床位紧缺怒吼要床位的愤怒坚决、确定基特还有大概六周生存时间的惊讶失落,都很准确得传递了角色的状态。
电影改编自美剧新闻网站TVLine.com主席兼编辑部主任Michael Ausiello的自传《剧透预警:英雄之死》(Spoiler Alert: the Hero Dies)。
很自然的,电影从迈克的角度回顾了这段往事,所以我们更能看到迈克的心路历程——这段恋情于他不只是爱人的逝去,也是爱与被爱的失去。
电影最特别的技巧是加入了一些闪回镜头,迈克以情景喜剧的方式回忆童年。
迈克父亲早逝,小时候很胖,让他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不自信甚至自卑成为他的性格底色。
迈克和基特约会前期一直拒绝去自己的公寓,因为他的房间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蓝精灵”周边,包括他喜欢躺在圣诞树下的小习惯,都是走不出、舍不得的童年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庭尤其是母亲的爱与支持,给了他勇气和安全感。
对于家庭和安全感的渴望,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迈克能和基特的父母相处地很好,电影中有很多迈克与基特母亲交谈的场景。
迈克的不自信在这段感情里其实也是贯穿始终的,他的危机感始终存在。
比如,迈克第一次去基特家里约会时,一段情景喜剧闪回,迈克想起了小时候母亲鼓励他“做自己”,然后才鼓起勇气面对基特。
比如,迈克对基特与同事的亲密关系的警觉。
比如,基特生病后承认了自己曾出轨,迈克也坦诚了自己一直不敢表达基特在自己眼中的出色,害怕基特“觉醒”后离他而去。
因此,某种角度说,基特生病是迈克的一次“机会”,迈克的全力照顾不仅在表达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计回报的爱,也是在确认这份爱的存在与彼此的唯一。
现实有一些伤感,基特似乎并不懂迈克的小心翼翼。
当基特看到满屋蓝精灵的时候,当迈克给基特讲他对圣诞树的热情的时候,基特的反应像是仅仅知道了但并不考虑深入理解,确诊后的共同生活才让他们真正深入彼此的内心。
临别时光,才是他们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刻。
最后的病床告别是催泪高潮,基特突然以演员的身份起身,身边穿梭各种工作人员,惊讶的迈克发现原来是身处拍摄现场,只有他自己是真实的。
迈克又回到以前做记者的时刻,采访基特,他问基特即将离开的感受,问基特自己怎么办。
基特说,你会知道的,你会很好的。
迈克点点头,感谢这十三年的陪伴,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家庭,感谢你爱着我。
现实直接变成电视节目拍摄现场。
真实成为“虚构”。
在最后时刻,迈克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使用了最极致的方式。
在最后时刻,迈克感谢的,是陪伴,是家庭,是爱。
迈克让基特安心地离开,其实是迈克可以安心地放手了,迈克在这段感情里用陪伴和付出完成了心灵成长。
爱,让一个不自信的男孩学会了勇敢,懂得了珍惜,收获了改变。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做到回归真实生活,一个好的结局可以让结束成为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纯爱故事的外壳,个人成长的内核,未完成的剧透。
《剧透预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巧妙地以“剧透”为线索,展现了主角Michael和Kit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
电影氛围营造得十分到位,让人仿佛置身于角色们的世界。
Michael和Kit的性格差异和命运的无情剧透让人深思。
影片也巧妙地让观众成为了“剧透”的接收者,从一开始就预示了这不是一个美满的结局。
整部电影让人在感动中思考,值得一看。
TVLINE的编辑部主编Michael从小学五年级就认识到自己是同🌈,精彩的是他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刻,目击证人是他麻麻。
尴尬呼之欲出,倒也省却了日后面对家人躲闪或解释的麻烦。
尽管如此,个性稍显内向的他在情场上一路磕磕绊绊,直到遇见了摄影师Kit。
和所有情人一样,分分合合是家常便饭,可当两人即将走出倦怠期,取得谅解,就这样相伴到老的时候,韩剧照入现实,Kit被诊断出了癌症……出演《剧透》之时,Jim Parsons已年近50,稍显疲态,但仍称得上是笑魇如花,对手戏Ben Aldridge仍发量充沛,妥妥的英伦摔锅一枚,正值当打之年,不禁感叹好一对璧人。
奈何Jim和Ben仿佛就是不来电,如此修长匀称紧实的两俱躯体交叠在一起,竟令人感受不到一丝咸湿的气味。
是因为片场缺少亲密指导?
是英国人无法卸下矜持?
又或者美国人的热情总流于表面?
我不理解。
Michael一生有两个挚爱,电视剧和Kit。
把人生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以自己最热爱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电视人的职业操守。
在Michael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情景喜剧的形式拆解,戏谑的呈现他当下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安慰观众:Don’t worry, I’m OK。
有被这样的关怀体贴到,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即观众被时不时的被拖出当下那个场景,情绪时常被打断,难以与人物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两人的情深似海似乎需要更多内容的支持。
通篇展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你早已熟知的流程:我们相遇,相约……顺理成章住到了一起……没过多久KIT受伤了……继而见了父母…然后就被接受了…可是又分居了…生病了…和好了…然而一切太晚了。
Baby, Love is magic, but not that magic。
所有的这些省略号都需要一些骨肉支持,或丰腴,或清癯,否则只会是某种意义上的流水账。
让人怀疑到底是拍给外人(观众)看的,还是基于当事人已经熟知这段发展经过,拍出来只是给自己留做纪念的。
自认为不是吉姆帕森斯的粉,但自从大爆炸完结之后,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看了。
没办法我就是相信Nerd拥有拯救世界的力量,不接受反驳。
你可以感受到他为了摆脱之前的荧幕形象,努力尝试各种角色,并利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尽可能为🌈群体的福祉尽一点绵薄之力。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可以超越谢耳朵,不是用力过猛,而是发出去的力都挥发在了半空中。
耳朵,你要好好读本子哦,不能是🌈就上,为了🌈而🌈。
必须承认最后的几十分钟确实催泪,但实在难以忽略前半段的观影感受,那些蓄意铺陈的桥段没有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
这样一部豆瓣8.0的作品本应呈现更高的水平。
对不起,我想哭但却哭不出来。
爱不是永恒的结晶,而是时间里闪光的碎片。
《剧透预警》影片一开始其实留过伏笔 —— Kit其实一开始发现自己爱上 Mike 时是害怕的,他说:“你吓到了我,我以前从没固定下来,总是浅尝辄止,时不时的换一个人。
” 他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前还因为和另一个人的性关系而向 Mike 道歉,因为他感觉很内疚。
也许是他内在的分离型依恋模式,也许是 Mike 长期养家导致他的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也许是他本身对性魅力的丧失的恐惧,也许是13年婚姻后激情消退的“中年危机”让他下意识的从另一个年轻、喜欢他的人身上找回爱情的激情和“我依然值得被爱”的肯定……人性是复杂的、犯错是容易的,出轨是破坏性的,保持几十年的稳定亲密关系是需要很多智慧和努力的,而13年岁月里的所有爱的记忆也是真实的。
Mike 自己也理解这些,同时还有他自己的性自卑的困扰,而且在死亡面前,所有那些缺点都没有意义了,他只想让 Kit 能够多一些最后的快乐,所以他能够比较快的原谅 Kit 和 Sebastian。
《剧透预警》 少见的细腻的讲述了真实的伴侣之间的漫长关系,我时不时的被他们流露出的脆弱感、幽默感、温暖而打动。
上一次看到 Jim 演绎,是《平常的心》,那部电影的主题太沉重,我花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 它留给我的 PTSD 让我一开始很担心 Kit 是不是因为 causal sex 换上了 AIDS。
Ben Aldrige 演绎的 Kit 几乎就是很多通讯录的梦中情人的样子吧 —— 高大帅气,运动员身材,温暖的微笑,幽默感,出柜并被开明的爸妈接受,Mike 第一次和他睡觉时非常自卑,他会耐心的躺在旁边陪他聊天讲笑话帮 Mike 缓解压力,而不是一怒之下一走了之去找另一个健身房肌肉男。
当然,他也有他自己的阴暗面、职业上的不顺(房贷都是靠 Mike 写娱乐评论来挣的)、出轨等等,他有过愧疚、有过坦诚、有过隐瞒 —— 他不完美,但足够真实,就像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他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
爱过,就好。
痛苦 对这部片子的第一感受。
虽然在第一个镜头就告诉我们结局了,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各种揪心之痛,直到最后想释怀都很难做到,虽然大部分情况是基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癌症。
影片最让我感触的是在二人去父母家的餐厅内,二人互相给彼此拍摄照片,无声的表演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睛,红润着的眼睛,相机放下那一刻,跟随着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悲伤情绪袭来,无意识的眼泪跟着角色落下,可能是各种困难杂糅在一起然而却只能直面吧,就那一刻的感受而言,是一种无力感,看着照片中的人,只有快门的声音,难以言状。
影片还是有些不适的地方,就是连续两次的出轨,我是有点不理解这个处理方式。
高光时刻应该是医院床位那段了,但是放现实来讲就是有点emm,到最后一大段反转,如果这一切都是演戏,我是多希望是真的啊,但很快这个如果便是不攻自破了。
影片其实从一开始给我的氛围就不是轻松的,两人的相识再到热恋,冷淡期都有种不和谐感,虽然这都源于两个人的身世,一个自卑一个又极其自信。
中间经常会插入一条小时候饰演的电视剧角色来暗示下一段会发生什么,这也让我更加清晰认识这个角色的塑造。
最最痛苦的,是这个直肠癌,我很容易代入自己去感受这个病痛,一开始的疼痛到慢慢发现的那个过程真的好揪心,看了两个医生都是说有希望,直到那个美丽的毒苹果说出真正的诊断,不是,那个时候我都还不敢相信,就很难相信,以至于后半段我一直认为其实有可能是假的,抗癌的片段更加痛苦,《我爱你》中的一段也是,看着以往充满活力的人变成如此这般憔悴,真的好痛苦。
最后说要开始一段新生活,目前看完还没那么快能走出来,还没那么快。
本片确实在主题立意,人生思考,异性恋单偶制模式和价值传递等方面都是非常大众意识形态主流和基本的,但并不妨碍它确实也是一部关注于角色塑造和演员表演演绎,易于共情的感人之作。
首先对于说谢耳朵演啥都是谢耳朵的盲人观众,听力也不好想必生活不易。
Parsons对Michael的演绎从语气语调上就是更克制的,反倒是谢耳朵更gay voice的偏离雄性与成熟的童音感。
他在很多场景中表现出的对身份和气质表达的掩饰和切换,到真情流露下意识的变柔,是我还有演员本身这种直男偏0只做p生活中最真实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持续对抗。
Michael同时是一个饱含压抑情欲的角色,他有专业领域热情和nerdy的一面,但决非对专业领域的执著掩盖欲望与情感的。
作为一个亚文化审美与性感形象等级制中的云云平民,他处在同志场景中的自我意识,欲望爆发一秒又被理智浇醒尴尬掩饰身体的姿态,逃避的眼神,也绝对是很多时候我性爱经历中的标准程序。
本片呈现了多段高度凝视极度亲密的情欲描写,如果是换作随便一部揉杂奇情与大买直人演员献身通稿的颁奖季年代剧,估计好歹能有个演员奖入围,而本片从宣发别说进focus今年颁奖季配额,就是网大宣发配额都没几个子儿。
这也是今年事实上非常丰富的好莱坞多元题材探索和商业尝试作品都面临的困境。
在所谓矫枉过正的平均下,却是少数族群角色为主依然要作为一个特殊类别竞争年度少有的几个平权多元配额,而只要异性恋角色为主体,就可以表达相似的也是广泛的情感和主题,并参与广泛的竞争。
Aldrige饰演的Kit在以单一讲述者为主的视角叙事中确实更接近传统浪漫喜剧中的eye candy。
他老天赏饭吃完全不用硬去,站那坏笑这部分就完美达标。
不过编导同样用了一种直面与特写的方式,给了这个角色表现脆弱恐惧与痛苦的空间,最后的传递很真切可感。
其他的配角,从导演被关注处女作就御用的Sally Field,听到儿子患病后大骂作弊竞争对手压抑移花的爆发,粉雄Antoni客串大秀肌肉bitch face斜眼的mean girl精华尽显,在表演和编导层面都是很精妙的安排。
我很欣赏本片的结构,本就国民剧飞黄又作为制片人的Parsons,制作一部电视人虚实结合的剧情传记,已是一种戏里戏外边界模糊的意趣。
本片及改编自的传记作品,标题开篇就揭开故事悲剧结局的一刻,之后男主以自己喜爱的上世纪情景喜剧形式反映的童年回忆,在两人情感生活的线索中每一次的人生节点处插入交融。
剧情节奏和剪辑风格上,场景片段内缓慢饱满,琐碎的闲谈,确是真实生活的鸡毛一地又沉重如山,段落间又是高速跳跃如追不回的时间的编年史。
没有明显导演先前作品典型的经典三幕式,日常式的场景还侧面反映出从一对普通伴侣生活下并非聚焦斗争的北美平权历程的变迁。
最后当情景喜剧与现实以幕前幕后交汇,真实的死亡与想象的童话结局虚实颠倒呈现,哪怕先直面惨痛,却也随着剧中人走过两小时观花的爱与扶持,真的很难轻易道别不落泪。
一年前想看了的电影终于看了,年度催泪弹啊,几次鼻子一酸差点掉眼泪,泪点高也不是好事,都不能痛痛快快地流眼泪,只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很真诚的呈现,各位卡司的表现都很好,代入感很强。
羡慕Kit能有这么开明的父母,可以共进晚餐可以一起出游,可以一起守候在病床边,一起出席葬礼。
不由得又想起了《再见,我的新郎》《单身男子》(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里面另一方的父母甚至不让孩子的男友参加葬礼,意难平。
虽然是be(从剧名就已经被剧透了),全片还是弥漫着温情的暖色调,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突然跌至谷底的关系讽刺地在一次次就医、病情一步步恶化的过程得到修补,两人最终步入婚姻殿堂(誓言那里“你愿意陪伴对方到生命的尽头吗”那里太好哭了😭😭😭),一切都是bittersweet。
你离开以后,回忆都蒙上了一层赛璐玢,折射着橘黄虚幻的光。
真的好希望能在影院和一众同好一起观看,一起欢笑,一起落泪,一起被简单,真实,美好,琐碎的爱情感动。
已经下好电子书原版准备再哭一把了。
Michael和Kit或许从来都不是一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工作的态度和生活状态,他们的社交,他们的家庭和背景,就像婚姻咨询说的一样,他们已经相看两厌却还是很爱对方。
而在真正的分别面前,好像爱才是唯一的正解,他们终于开始尝试一些对方的方式:不管是那几口烟还是关于出轨的坦白。
而我想他们最终决定结婚的时候才是他们都真正明白婚姻的含义,我们会捆绑我们的生命,去学习对方的样子爱对方。
头绝症是无法避免的分离,也永远不会像是电视机一样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Michael终于还是失去了Kit。
故事的最后他没有只说爱,而是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面对新的人生和没有地方的生活,准备好照顾对方的家庭和成为新的融入了前任的影响的自己。
这种题材故事太多了吧
主角50岁了。
好像豆瓣很喜欢这种,可是我感觉这对CP根本不配啊,而且很明显他也不爱谢尔顿,还是更喜欢谁先爱上他的而且感觉某人看起来太端庄了,很抱歉看不下去
睡前大哭。不该看的,真的不该看的。
So, here we are. Yes, we are here. For every moment after we met, I love you.已泪目。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平静,一个分别的故事,一个与爱相关的故事。但,演员太棒,镜头语言太棒,任情感流淌和蔓延,一首委婉柔软动人的小诗。
上一次看谢耳朵演《平常心》的时候就被打动了,要床位的演技真棒啊!
快进
比我预期中的要好看很多。然后如大家所说,最后躺在病床上的那段突然出戏,确实非常让人错愕...眼泪刚出来,就给我打回去了。
个人传记改编。除了工具配角朋友戏份太少之外,整体还可以。PS.冲着谢耳朵来的,结果被男2实力圈粉属实意外,多加一星。
假模假式 不管什么性别 能选择的不要选有病的 圣母惨的是自己 流水账故事 支持没病也处不长
已经...在戴Sheldon滤镜了…
挺好看的,但剧本真的好平………3.5。。。。
即便是关于死亡将爱人分别的这样一个故事,拍得依旧很好。故事不错,拍摄手法不错,细节安插得也颇为用心。谢耳朵(帕森斯)演技还是好,不是只会演《生活大爆炸》那种风格的东西。
谢耳朵这次可以提名了,比大爆炸里演技提升了不少。但是片子的基调我不喜欢,作者准备好了,我没有——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一次次经历与挚爱的生死离别。从这一点上,恕我无法给高分。还有,谁TM的说这是喜剧的,枪毙,必须枪毙!!!
史上最尬gay片
一般
搭配奇怪且毫无化学反应的主演,造作的剧本和表演。为我多日的期待和浪费的两小时、被错用的演员怒打一分。除了片尾真实录像,为什么我一点都感受不到所谓的煽情和幽默,what's wrong with me??
一边骂老套苦情片一边哭成狗
这部电影真的不错演员表演真的非常精彩
结构到演绎都挺好,从结局反推过往。一个敏感而细腻,一个阳光大男孩,只是同性题材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