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Vogter,Sons,惩囚逆子(港)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塞巴斯蒂安·布尔,达尔·萨利姆,玛琳娜·波拉斯,奥拉夫·海涅·约翰内森,雅各布·豪伯格·罗曼,希尔·提莉芙,拉米·扎亚特,马蒂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法国语言:丹麦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一名年轻重犯被送到监狱服刑,却在女惩教员内心投下巨型情绪炸弹。素来理想主义、对监犯仁慈的她,申请调到重犯监禁区,逐步亲近她的猎物,争取他的信任,致力安排他与母亲见面。是母性大发,要拯救这头狂野之狼,抑或被勾起了掩藏多年的暗黑过去,一发不可收拾?毕竟,监狱令人疯狂,不!疯狂与监狱,都只是规训张狂的病征,真相在扭曲力..详细 >
(3.2/5)镜头语言设计很棒,沉稳克制,情绪递进反转,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救赎,包括自己。
名字应该叫做《复仇的母亲》
几乎是只给出了女狱警的处事视角(母亲),所以对于之后发展的行径一直受限于一方的视野。导演刻意安排了一件事件,将这种单义的视野发生反转,原本处于低位的"儿子"突然间有了把柄,但依然那位十恶不赦的坏孩子。利用了并非全屏边框,而是有意将观众所看的变短,变狭窄,形式上既宽住了观赏者的视野,其实也是宽住了母子无法沟通,无法言语的复杂关系。
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电影,一贯的北欧冷峻的色调和风格那些杀人犯,重犯,是否有被教化的可能?出狱后是否还会危害社会和人们的安全?女主对罪犯儿子的仇恨,以及对杀死儿子的凶手的仇恨,借职务之便进行惩戒,又因职责所在,在最底线克制住了
#Berlinale主竞赛 《囚静》test人性,本片question人性,同时包裹了很多其它议题。小masterpiece。没看首映太遗憾了,应该给全体crew献上感谢的掌声。
很好的题材,电影氛围把缺失的情绪表达弥补了回来,影像的艺术也得到了发挥,只是情感部分的不足,让本可以更好的影片少了灵魂,气质在线,还是为不足的部分加分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拯救的
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被拯救,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被唤醒。北欧连监狱都比别处冷峻几分,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可惜没有呈现西蒙的场景,仅凭女主角的表演牵连叙事,单个视角下对于具体人性的认知总是有限的,并不会怜悯或是心疼渴望复仇的母亲。
故事讲得不吸引人,可能剧本的叙事节奏差了一些。23分钟弃。
#74th berlinale#Competition 4/5
节奏慢 剧情好猜 角色不讨喜
同样的儿子,同样的母亲,同样的“社会关系”,无法知晓是错误的出生,还是无法接受这个错误代价,感性和理性间的挣扎,有理由的复仇,是代表正义,还是为了驱散心中的黑暗。很可惜,偏重故事流畅度,却忽略了镜头语言的魅力,所以无法提供细节,让人做更多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转变太快
整部片子朴实而有力量,像一幅库尔贝的油画。
#74Berlinale Premiere这剧本也真是工整对仗到可怕……用尽一切试图重新当回一个好妈妈,换来的却是一句“有些人从来就不配被拯救”。太惊悚了,从根源上抹除了所谓的“母职天性”。整个剧本最妙,但也可以说是讨巧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无从得知是什么迫使两位母亲失去对儿子的控制(但其实也暗戳戳的指明了,两个家庭都没有男人的存在),这使得我们更关注于母亲与儿子们的关系,最后在表演也极富感染力的一个长弑子镜头中完成双线的同时收尾和情绪上的高潮与泄洪。不管柏林怎么给,这部片就是我今年的最佳剧本了。p.s.:所以这到底是4比3还是正方形画幅?不重要,我都看着难受(
#Berlinale#24st。
在《他人之子》《圣殇》等作品之后还能有这样的人物关系写法,也只有北欧人干得出来了吧。监狱作为关押机构,狱警作为权力的代言人,囚犯作为尚未产生负罪感的故障机器。在以人物为主导,以人物关系为驱动的叙事系统下,竟然能够把这对人物关系作为一组平行参照对应出女主和她儿子的相处模式(控制关系),而后又从一个单元时间开始让男孩倒置为高压角色。恪守主角的叙事视点,情感作为第一生产力,组合成序的视角关系镜头,边框构图与几何线条构筑出内心的牢笼,调度相比导演前作有了很大进步。女主的表演实在是太好了,技术层次如此细密,今年的最佳主角奖稳了。另外,最佳编剧奖的赢面也很大。btw: 要注意片名Sons是复数。@Berlinale74
好看
74Berlinale37 3.5 狱警和重刑犯权力的转换 拉满焦虑和不安 结尾的突然 觉得有点弱
【D+】不排除一定程度上的观赏性,但本质上仍然是强操纵式的“反转”,不论是从强弱关系上还是人物表演上,不存在变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