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叙事的结构构架起整体 只讲述了一天发生的事 各种闪回 插叙 倒叙 男主的表演加分 河南话很好听 国内的小众电影 也算心水之作 眼前一亮 几位主演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人性中的弱点与血性皆暴露无疑。
黑色幽默元素参杂其中 幽默中又有一丝戏谑意味 算是为影片又增添了一份亮点。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总体完成度较高 充满诚意。
FIRST青年电影展 才是真正在做电影的啊http://www.firstfilm.org.cn/render/index本片场景:天台-富豪家-员工家-出租车-隧道-西餐厅-烧烤摊-陕西面馆本片人物:老板-嫂子-保镖-员工-女朋友-出租车司机-拾荒者-乐队-快递三人组-面馆老板-导演-讨债人-未出场的男主妈妈场景简单,出场人物少,但是在简单的场景里,这些人物不断出现,共同构成了命运,简单的说是高级版的疯狂的石头,可是本片故事更简单,却讲的更高级有趣。
这就是一个要债的故事。
能把这么简单的故事拍的这么有意思,导演很厉害。
亮点很多,每个人物都很出彩,即使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拾荒者,也是重要的一环,能让人记住。
男主周小铁也很有吸引力,基本上打开几分钟后,就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想知道他的故事。
相同的人物,在这些简单的场景了不断转换,从每个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就会发现,十分无趣和简单的故事,当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就会变的十分有意思。
还有物品也是如此,贯穿全片的哑铃就是。
可是把这些放在一起就可以描述命运了吗?
看了才知道,当抱怨命运时,命运是给了我们选择的。
只是被别人推着走了太久,会以为现在就是命运,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另一方面,做出选择,改变现状,是会疼的。
画面镜头调色配乐也很专业,明显不是胡乱拍能拍出来的。
唯一快进的地方大概是女朋友哭诉命运的片段,我觉得换做别人也是这种哭诉,所以当知道这段是在说什么,就跳过了。
中国电影希望啊这是姜文推荐的电影,电影爱好者小崔力挺的first。
这片子不错,不造作。
小成本,基本一条线拍完,然后来回剪就行。
看完的感觉是:实在。
插叙倒叙玩得挺溜的。
理论上是3.5星,但豆瓣没有。
打3星肯定是埋汰了,只好打4星。
不过话得说,这个不能算精品,但很不错,水准之上。
唯一的不满就是如我标题所示——为什么TM会藏了3年才出来。
竟然还需要140个字,那就凑一凑。
自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大获成功之后,中国市场上便陆续出现了一些类似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影片,优秀的如《心迷宫》、《追凶者也》,而如《提着心吊着胆》成片质量也很不错。
可以看出这类影片皆属犯罪类型片,当然即使是国外影片如《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上帝之城》等也不例外。
于国产片,这当然是个好现象。
只是非线性叙事类型片并不好拍,既要讲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又要用眼花缭乱而又有条不紊的剪辑增加影片的观赏性。
《命运速递》即为此一类型,不幸的是,影片并没有做到前述两点,从而在市场上放了一记空响,不温不火。
影片的节奏较为拖沓,反而拖累了剪辑的效果。
同时故事又不够精彩,一个白开水般的故事也是剪辑难以拯救的。
更何况,影片的剧情上也存在诸多硬伤。
不管怎么说,这种影片还是值得鼓励,尤其是考虑到一个新导演来驾驭这样一个结构,也是勇气可嘉。
即使市场上已经存在成功的先例,导演的尝试也是虽败犹荣。
等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功力,想必会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努力!
中国电影不行吗?
这片子够用心,得到评分6.9,排片期短。
而我看的早场只有我买的两张票。
而其他国产片都以亿为单位计算票房。
谁要看浮华北京里这些苦苦挣扎的小人物呢?
穷挫丑。
没半点能崇拜和羡慕他们的元素。
感觉都要谢谢导演相信观众的智商,让台词节制留白。
用了倒叙和插叙来描写一天发生的事情。
前面给很长的铺垫和渐入,到后面能逐渐回想起之前处处伏笔。
喜欢这样的戏剧性和黑色幽默,让所有事情和巧合在一天发生。
最后明白片名”Fate Express“,听到剧终响起的歌曲和歌词。
原来导演通过不可改变的命运来讨论爱。
每一个小人物都在爱。
我觉得万玉城的爱最深切,虽然他台词最少。
先是要离开第一任妻子而不可为的痛;再是要离开第二任妻子而不可为,回归女儿和前妻的痛。
墙里,墙外。
一句台词没有的和尚,他口若悬河讲相声,落下话音时面前空荡荡的舞台和搭档的那一声”好!
”,是最大的反差和解释。
原声大碟的制作也是用心。
最后看到快递公司那三个人是黑狗(heygo), 而黑狗乐队也参与了音乐部分。
片尾写着:此片特别献给赵炳锐的妈妈。
顾长卫先生还客串了四哥一角。
致谢名单中看见:姜文,顾长卫,刘德华等。
机缘巧合看到这个片子,虽然是小制作,但真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让故事更加吸引人,情节连接上有很多偶然中的必然。
人物塑造的都很有特点,人物之间的冲突看似荒诞幽默又很自然,不少相互呼应的地方都会让你会心一笑。
我觉得导演最爱女主,所以女主塑造的最完整,就像她在小黄河说的,我怎么一直没变呢?
男主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遇到这么好的女朋友的吧。
感谢导演还保留了爱情这样美好的希望。
遗憾就是故事节奏整体有点平,感觉最后没有一个冲突爆发的点。
总体来说作为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听说导演本人也是处女座,那我提一个穿帮的地方。
一开始喝红酒的部分,在一个时空里,桌子上的红酒瓶有镜头是瓶塞打开了,有几个镜头瓶塞是完好的。
完全慕名FIRST而来,观影后却发现惊喜远远大于预期,看似沉重的讨债题材,其过程却欢脱到笑声不断。
影片一开场就极具黑色幽默的腔调非常抓人,男主周小铁的独特气质造型和非线性思维,让观众眼前一亮。
感觉本片并无主配角之分,每个出场人物不论戏份多少,都能据其特质,语言,眼神,肢体动作,被观众瞬间记住,角色辨识度非常高。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却因各色人等的命运纠缠而变得奇趣盎然,所谓命运即是缘分,有美好的,自然也有孽缘,一个路人甲都可能改变整个儿事件的发展轨迹。
完全没有感觉到这是一部导演处女座,在多人平行视角叙事的同时,能很好的把控全片节奏,丝毫不觉凌乱。
演员的演技也是意外中的惊喜,每个人的表现就三个字:稳!
准!
恨!
特别好!
特别喜欢!
正式上映以后肯定得去二刷
一般来说,非线性的结构,可以给叙事更大的空间。
制造悬念、累计情绪,在高潮处可以仅靠着平行剪辑就产生叙事奇观(不同于视听奇观)。
举例诺兰。
或者解构事情的严肃性,创造意外,观众靠着上帝视角,俯视着荒谬的因果链,产生幽默。
举例盖里奇。
两者本身非常讲究叙事的简洁和高效。
如果有冗余,第一类可以是氛围制造的冗余,在创造悬疑、紧张的时候。
第二类可以是幽默场景的冗余。
为什么不是人物本身的“英雄式“变化呢?
为什么不是抒情的冗余呢?
因为这样的模式,更适合的是线性的史诗式的人物发展,靠着三幕剧本身的动能推动。
这是本片的核心问题所在。
当然了,本片的价值观念和情绪本来也是庸俗的,这是另一回事了。
电影看完,赵炳锐饰演的要账混混一直在我脑海中。
演员在饰演一个角色时,一般都会给这个角色写一个人物小传,这个人出生在哪里?
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他是怎么形成现在的性格?
……这样,演员才能为自己的表演找到依据。
赵炳锐一定是做过这样的功课,他把这个混混饰演得活灵活现,他黑、长、瘦,穿着碎花短袖衫,黑长裤,手拿哑铃,歪着头外八字混不吝地走在大街小巷,帮人讨债。
如果我走在大街上碰到这样的人,我会避开,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避开,因为你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他看起来什么都不怕,谁拦砸谁,天上地下,任老子横行。
但如果走近去看,我能明白他的“怕”,他用凶蛮的外表遮掩自己胆怯的内心。
我熟悉这样的混混,因为在乡村,这样的人每一个村庄总有一些。
他们处处惹是生非,让人头痛,没有规矩,任性胡来。
等他们流窜到城市上后,像电影中这个混混,没读过多少书,身无长技,只好依靠蛮力来打出一小块生存的空间来。
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就是臭虫、蟑螂、老鼠,弱小却讨厌,唯恐避之不及。
这也许给了混混一个错觉,人们怕他是因为自己强大。
但其实他们的命运之路却只会越走越艰难,毕竟等到了那些人忍无可忍,一个拖鞋就能把臭虫和蟑螂拍死。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少有人关注。
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感情表达方式,比如说电影中这个混混,他把母亲的骨灰始终放在自己的身上(电影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超现实场景,当混混把铁钎戳往对方时,铁钎突然弯了,而对方戳向他,是母亲的骨灰袋帮他挡掉了,死去的母亲既为他避免了一场牢狱之灾,又为他捡回来一命。
这个细节我很喜欢,处理得很是诗意。
),母亲生前想去看海,他最后便把母亲的骨灰撒了大海。
如果说混混是讨债的,片中其它人难道不是吗?
那位不得志的女演员,不靠谱的导演想泡她,男朋友让她勾引老板,她要向这些人讨情感受创的债;还有女演员的男朋友,做生意被人坑,做小弟被人嫌弃,他要向这些人讨道义上的债;那个老板的妻子,老板对她毫无兴趣,她脱光了,老板也不看她一眼,她要想老板讨婚姻的债……人这个时候都是可怜的,他们陷入在自己的生活困境中,每个人都在寻求挣脱。
当导演把这些人编织在一起,故事的张力就出来了。
电影从混混被关在后车厢里开始,到最后坐在船头撒骨灰结束,期间各色人物纷纷登场,闹出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黑色荒诞喜剧。
这里不得不说,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们我基本上都不熟悉,但都在状态之中,且群戏很好看。
小黄河饭店,几个演员对戏,一个人的表演托着另一个人的表演,人物之间的情感波动都铺陈得非常到位。
我觉得好的演员,一定既对自己的角色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也能与其它演员合作,让戏的层次感展现出来。
电影最大的特点便在于他讲述的结构。
剧本很扎实,非线性叙事,闪回与倒叙来回穿插,剪辑是得当的,能够让叙事既能保证多角度又能流畅地往前推进。
导演李非是姜文的编剧,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作为处女作来说,这是一部成熟的电影。
他对为什么叫《命运速递》这个名字有一个解释,“命运速递,这个是拒绝不了的。
每个人拿到速递时,他不知道他即将打开的是好命还是坏命,然而他不得不打开。
”对这部电影,他的这个解释倒贴合他的叙事技法,每个人都遭遇到不曾料到的命运转折,完全不在自己的预料中。
电影中一个好看的故事展开了,而现实生活中这些人物的原型们却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命运之路,好好坏坏,起起落落。
这便是人生吧。
从架构层面来说,导演想要类似疯狂的石头、低俗小说类的多线条叙事,但是导演把整个故事分成了至少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再去采用这种多线条叙事风格。
区别在于石头、低俗小说都是看到最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部片子你会发现看到1/3有一种和之前承接起来的感觉,然后下一部分重新开始,在下一部分这样反复。
这种感觉并不是最后才给你的。
也就是说前两者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讲到底,没有分步走,本片子导演切块之后使得故事的分割太碎,再加上多线程叙事,看上去更像一个个的点,而非线,这样就感觉很乱。
故事和故事之间的连接也不顺滑。
故事没有灵魂,导演贯穿其中的思想是顺其自然、一切都会回到原点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太抽象,没有给一个具象的展示,使得故事没有神只有形。
比如昆汀在低俗小说中就把圣经拿出来,虽然是不合理的故事,但是这样的表达是非常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不由你解释。
当故事回归原点的时候,都会感叹,原来都是上帝的安排……这是不是就把主题思想借助圣经故事具像化了?!
但是看完本片你有什么感叹呢?
故事的严谨性也不足,这种严谨性的缺乏导致观众没有太强的认同感,并且没有太强的动力去追问。
演技方面男主和女主太僵硬,显得故事也很生硬。
导演为了荒诞而荒诞,可能故事因此更显生硬。
为了炫技而拍电影并不能拍出好片子,讲好一个故事之后,再用一种合适的手段去拍才会有好片子。
是内容决定了好坏,而不是它的载体,不能本末倒置。
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价值的主要体现。
中国版的魔幻现实主义吧!
片名和海报像外片,实际是又一个小成本/非线性/励志新导演(后来给FIRST评委姜文做编剧去了)故事,同理可见心迷宫和提着心吊着胆,可能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新导演只能靠剧作搏一把吧。前半段确实很酷,倒叙闪回一点点拼凑出故事全貌、形成戏剧风格的感觉很棒,后半段尤其近结尾故事稍显刻意。
说是黑色幽默商业片,其实节奏更接近文艺,男女主演技了得,导演很帅,希望下次成本能更高一些。
还不错吧,几个人的故事齐头并进,共同演绎这人间的悲喜。
小人物的小故事,男主挺有特点,可惜时间线过于凌乱,剪辑有毛病
哑铃大耳窿拉轰出场,然后变成了狗血爱情片,又亲子又撒骨灰的,剧情牵强得可以。但摄影和叙事上确实还有点想法吧……
200万的低成本电影,真的很棒了,我们需要这样不一样的电影,虽然瑕疵不少,但已经很不错了。更应该得到电影人的支持~农村小伙演的太棒了!方言是加分项~
多线索叙事反而变得更乱,这是剧本的大问题,而且场景和群演的表现都太业余了。我是真的接受不了彩蛋…
大家普遍的反应是,有意思但是没多大意义。只有真正从事过创作的人才知道,能够在处女作的阶段就能把这些元素和设计玩成这样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演技派
只能说:简单,略有趣。赵炳锐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周小铁,琴初九,出租司机,老板,方南,小黄河面馆老板,拾荒者,导演,老板娘花梨,红围脖司机,快递公司三小只(天天失恋的gay)
7.2分,这部电影似乎姜文都说好?导演也确实和姜文有过在《邪不压在》上的合作,电影有亮点,都好到让姜文都称赞这种宣传有点夸大其词了,估计只是商业上的互捧。结尾不算对同性恋的侮辱吧,某些影评人没必要太上纲上线。
也只剩下结构上的小心思,被导演处理的索然无味,下次还是老老实实拍一个线性叙事比较好。画面和人物服装上的土味,感觉这片是十年前拍的。用丑化同性恋达到喜剧效果的目的无法忍受。
非线性叙事,要么为了层层增加悬念,要么为了突出结尾的反转,本片感觉都没有做到,就是想让这个简单的故事看起来更复杂一些。不要说和诺兰比,就是和《心迷宫》比,也还有相当的差距。不过里面的演员演得都不错,算是加分项,三星半推荐。
First最佳男主名不虚传,把一个四处讨债的痞子青年演活了,同时一日讨债遇到各色人种,即是现实BJ。“审美疲劳”下,非线性叙事挺合适但无法为电影加分,故事平淡,剧本张力欠缺,本可以更好的,但作为导演处女作已经很惊艳了。
推荐
巧妙的构思 期待票房大卖
故事太渣,实在没有看下去的兴趣。只有玩剪辑手法和叙事方法,故弄玄虚,人物之间的故事比较生硬,演员表演也老绷着,想弄“黑色幽默”却幽默不起来,整个有点像“蚂蚁上树”这类菜,看上去好像有讲究,其实就是肉末粉丝而已。
多元素黑色幽默,叙事有特点但模仿痕迹太重。
#命运速递# 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