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的所有事,但你自己知道吗?
我们无法彻底的扮演自己,于是出走,成为一个无名者,按照顾客的要求,扮演妻子,女儿,妈妈……最终忘记自己,在另一个身份中倾注悲喜,感情满溢,眼泪就流了出来,感动了自己,但是,我是谁?
<图片6><图片7><图片9>我编造我的过去,伪装我的生活,那么我身边的你呢,是真是假?
一切都是编造的,这不是很好吗?
有人杀人,有人就要被杀,有花,就要有花瓶,有狮子,就要有兔子……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有人去扮演,所以,我们要不停的转换,去感受彼此,这就是生命的圆。
<图片10><图片11>好吧,你们都不想当兔子,那么我来。
想起《丹麦女孩》中的那句“我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的都是莉莉的梦”,我的姓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内心,我会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哪怕你要我演绎死亡。
<图片12>
但是,你,找到自己了吗?
舒适区观影。
只要有以女孩子为叙事中心/贯彻复古慢节奏质感/放入大量思辨类的对话或独白几者其一就已经落在好球区,再来点神秘主义大概率我就被套牢了。
莫名很喜欢这样分章节的结构,看似各自散落实则千丝万缕并最终汇流,像碎片化解谜又把作为故事侧面的每个角色打磨得发亮。
剧情里的呼应和暗示很多,几乎每一段情节都可以与角色的核心诉求或境遇相连,也可以说叙事做得相当圆整。
说是好一口神秘主义,但其实不喜欢日本人那种过度咀嚼和为之着迷的态度,好在片中的生活与荒诞把它冲散了不少。
一直在揣摩妹妹说“在我看来你们都是狮子”为何意,也许是她作为最敏锐的观察者,发觉表演者和布局者双方都为了个人的目标身不由己,看似献祭的举动也只是一样逃避痛苦,于是首先放下这无谓争执。
久美子生来便戴上他人的面具,演戏于她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也是终将切断的锁链,只是不一定用杀生的刀。
纪子花两年青春出走完成对原生家庭的叛逆,最后通过精神上的归乡补完这个裂隙,像是一场整合阴影的自性化旅行。
优香以透明的心接近和理解他人,在完成对过去的巡礼,看清一切本就面目全非后踏上了那片谁都未曾涂写过的空白未来。
个人最喜欢的结局。
彻三则是那个最无能的人,无力理解女儿,无力挽救妻子,在失败后的努力中挣扎,然后某种程度接受了失败,也获得了赦免。
也许这部电影的本质是一次很美的破茧与追寻,有彷徨与虔诚、痛苦与慰藉,东拼西凑却幸福无瑕的家庭,流浪猫般相隔着千里抱团取暖的网络社群,互不相识而自成默契的月台集体自杀,既奇诡又朴实,看似冰冷又以血肉刻成。
首先让我们来说园子温。
首先我们应该庆幸这个时代允许园子温在电影里发泄,否则他可能会是个连环变态杀人狂魔。
《冰冷热带鱼》是园子温的代表作品,但《爱的曝光》和《纪子的餐桌》也非常不错。
4个小时的《爱的曝光》2个半小时的《纪子的餐桌》体现了浓浓的cult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就算是4个小时也能一口气很轻松地看下来看cult片的人常常看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园子温的电影并不缺乏日式血腥、暴力、色情的镜头不过我认为情怀其实是大于视觉上的刺激的而园子温式的情怀充斥着邪教、信仰、暴力、荒诞、扭曲的爱情观与畸形的亲情。
当这些因素不断扩展到极致,那就是园子温。
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这很难以接受,没关系,长长的进度条会让你慢慢被园子温俘虏。
所以到最后你被信服,开始回味,并发觉出其中的奥妙。
曾经有朋友问我什么是好电影我说看完会让人想些什么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爱的曝光》让我回味了一年多。
我更愿意叫它纯爱片,本是因为满岛光和安藤樱这强大的卡司看的,结果却被西岛隆弘的演技折服。
4小时的时长渐渐会被园先生洗脑,仿佛置身在电影之中,随着情节发展感受主人公那扭曲的纯爱并附上眼泪与欢笑。
变态中带着“纯爱”让你又爱又恨。
为什么我愿意为看下很久的《爱的曝光》动笔。
还是因为《纪子的餐桌》再一次震撼到了我。
同样出自园子温,这次与亲情有关。
纪子与优香是彻三和妙子的女儿。
生活在日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丰田。
因为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又向往大城市。
纪子趁着家中的一次停电离家出走,去找在网络上认识的久美子,久美子是“出身在储物柜里的婴儿”在开一家家人出租公司,纪子便跟随久美子进入公司并化身光子。
光子是纪子最爱的昵称。
随着纪子的离开,新宿出现了54名上学的少女集体卧轨的离奇案件,没多久,纪子的妹妹优香便步了纪子的后尘,加入了家人出租公司。
但优香见到纪子时,纪子已经变成了光子,眼中再无光芒。
优香也变成了优子,优子是优香最爱的昵称。
两个女儿的相继离开使得彻三和妙子慌乱了起来,在努力寻找女儿下落的同时,妙子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自杀。
彻三没有放弃,坚持一人寻找,坚信女儿与新宿54人集体自杀的团队有关,并称之为“自杀俱乐部”。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的摸索,彻三终于见到自己女儿被洗脑工作的公司社长久美子。
为了不暴露自己又能见到纪子和优香,彻三拜托自己的朋友来向久美子的公司发出订单。
最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儿时。
纪子和优香却只称呼彻三叔叔。
悲痛的彻三没有压住心中的悲痛杀了久美子的公司保镖,没有完全被洗脑的优香提出延长订单多陪伴彻三一晚,这一晚过去之后优香又一次选择了出走,这次她不是优香也不是优子,而是无名氏。
而纪子放弃了光子的身份,回到了纪子。
久美子和彻三这晚之后的去向导演并没有交代,未来本来就是未知的,我们都被融进了电影里,谁对未来也没说法。
中出现了两次纪子的同学橘子,一次出现在纪子还在丰田时,看到同学橘子做妓女,仿佛橘子在正在主导着自己的人生做着真正的自己,于是去东京找真正的自己的纪子经历了这么多后在影片的的最后一章节出现幻觉时又看到了橘子,发觉其实一直以来纪子才是真正的自我,光子并不是。
人类都想做狮子,没有人想要做兔子,都想要做香槟,没有人想要做酒杯,都想要做花朵,没有人想要做花瓶。
所以生命的圆从来不完整,而久美子的家人出租公司正是出租可以当兔子的人,出租愿意忘记自己的回忆心甘情愿扮演他人的人,即使这其中需要死也没有怨言,久美子让纪子现场观看了54人卧轨自杀的场景,希望纪子能够担此重任。
牺牲者的血液喷到纪子与久美子的身上,但是纪子终究没能“摆脱”过去。
所以世界上没有“自杀俱乐部”,不管怎样,试想下,太阳女神出生在储物柜里,文明的倒塌从储物柜开始,所以,你是谁,你连上自己了吗?
于是我们开始在电影中找自己。
这就是园子温,阴暗又变态,温暖又纯情。
关注【瘾态电影】获取更多资讯
这部片子我是当做恐怖片来下的,可是看的过程中并没有觉得一丝的恐惧,反而是思索占据了大部分脑海。
总觉得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充斥着整部片子。
成长,青春,发展时期男人对家庭的忽略,亲情丧失后的渴望,我们是谁,......等等的这些全部都有迹可循。
纪子在网站上认识久美子。
网站上的纪子叫光子。
她加入久美子成立的公司,售卖着亲情和演技。
真实的家庭中总有着吵不完的架和种种难以释怀的不满,但是演绎的家庭却始终如自己所愿那样完满和和睦。
这样任谁都会沉溺其中的吧。
于是纪子变成光子,在一个个家庭之中笑得那样灿烂,以至于当真正的父亲出现时都不想去面对。
这样逃避着。
我叫光子,所以我不再是纪子。
纪子大衣上的那根线就是我的脐带。
我是从纪子身上挣脱出的真实而叛逆的灵魂。
我改了名字。
我敢说出纪子从来只敢藏在心里的真实感受。
这样自我催眠着。
于是纪子就真的可以变成一个新的人——没有家人,却可以跟所有人都是家人的光子。
纪子的父亲调查自杀俱乐部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回答:“不是每个人都会自杀,只有当角色和情节需要的时候她们才会死。
”那么她们究竟是活在谁的剧情里。
谁是导演。
谁是编剧。
谁又是演员。
最终的我们,到底是活在谁导演的情节中,我们的名字是否真的可以决定我们在这场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到底是谁。
《纪子的餐桌》让我想起安部公房。
安部的小说里反复出现“都市人的失踪”这一主题,人物们面临地理、身份、身体上的消失,城市的匿名性提供了无限的迷宫,人们会被轻易地剥夺坐标,消除身份,成为无法辨识的人。
在园子温这部电影里,他创造了名为“出租家人”的新工种,而成为他人,这不也正是消失术的一种吗?
但与安部作品中常见的被动失踪不同,《纪子》中的人物全部是主动消失,她们不断叛逃,扮演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电影的前几十分钟是一个常见的“上京”故事,少女纪子感到自己正受困于故乡的沿海小城,她的身份由学校与家庭构成,而学校与家庭,那是两栋长着深厚根系的建筑,将她楔进固定的坐标。
纪子为小城中麻木的日常郁郁不乐,但像小学同学蜜柑那样,能在麻木的日常中无知的快乐着的人也是值得羡慕的,于是她的郁郁不乐更深一层:为自己的郁郁不乐而郁郁不乐。
当她知道在东京有她的同类,她趁停电飞快的收拾行李,逃离了故乡。
没有任何日本都市能有东京一样的吸引力,它是一切的正中心,你可以在东京找到任何能想到的事物。
它是流动的盛宴,永恒的黄金时代。
随着学校与家庭的消失,纪子背弃了曾经的身份,她在夜晚的东京街头扯掉脐带,成为一个坐标不明的新人。
但就像久美子后来说的那样,她“是来寻找幸福的”,故乡与故乡的记忆--以及故土上结结实实生长出来的朴素欲望,仍旧留在她的身体里,并且永远不能被完全代谢掉。
但如果要实现对自己的想象,成为她理想中的“光子”,便必须把故土的牵绊从骨髓中剔除。
与纪子对照,久美子是个没有一丁点儿故乡的人,作为纪子的对照例,久美子是一个理想状态,她不需要经过叛逃的过程,可以消失的得心应手。
久美子原本是上野车站柜子里的弃婴,她生于都市这一匿名的迷宫,是一个没有身份、父母、名字的人。
与纪子受脐带捆绑不同,她是一个绝对自由的、脚下没有根系的人,她做着“出租家人”这门生意,轻易侵入“家庭”这原本应该紧密顽固的共同体,每次开始时扮演一个身份,结束时便抛弃它,而她自始至终是空的,就像她们说的,是“容器”,她像玻璃容器,把倒进去的东西泼掉之后,看上去透明得就像不存在。
可以说,久美子是没有自己的欲望的,没有欲望也就没有自我,就可以做任何事,这就是消失术。
久美子的同伴,还有那54个少女,她们都在演示着人可以多么轻松的消灭自己--没有长篇大论的内心挣扎,十足随意,心不在焉,甚至不能说是“自杀”,而是瞬间的消灭,湮灭,好像玻璃杯忽然松了一口气变得绝对透明那样,突然失去温度,是附带血肉飞溅的凭空消失。
对此纪子震惊不已。
她从根本上与她们不同,她目击死亡而满眼泪水,这是本能,不管多么想成为“光子”,她终究没能完成久美子所说的“超越”。
从第一次工作的移情与失控,到后来的麻木,园子温省略了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而她叛逃的最终失败暴露于亲生父亲租她当女儿这场戏。
在面对千辛万苦找到东京的父亲时,她大喊“叔叔,我是光子,我是光子!
”但在那次出演中,她原本应该饰演自己的本名“纪子”,她强调自己的新身份,却实现了与现实中的父亲的对话,她的反抗反过来印证了脐带的存在,她的叛逃不够彻底。
于是,在经过一系列园子温式的桥段之后,她有点过分顺利的回归了纪子的身份,她在清晨时躺在曾经的被窝里,与“光子”告别。
但这真的是“回归”吗?
纪子躺着的虽是父亲从故乡运来的被褥,却身处东京租来的一套公寓,尽管被父亲布置得和过去一模一样,但这不是故乡,它是一栋漂流在都市的海面上的小房子。
而久美子这一外来人的侵入,说明“出租家人”的戏仍旧在继续吗?
父亲饰演父亲,久美子饰演妈妈,纪子饰演纪子,妹妹饰演妹妹,他们全情投入于新的角色,新角色已经完全吞没了过去的身份。
这个在东京重新组成的新家庭,成了一个迷宫中没有坐标的地方,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根系,是虚构的。
在同一个清晨,妹妹由佳(在组织中叫“洋子”)像当年的纪子一样离“家”出走了,她自言自语着:“我与洋子绝交了,也不是由佳,我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现在开始上路”。
她故土的家与东京的家皆已消失,她的背影渐渐消失于下坡。
纪子回归于不存在的家,久美子成为他人,由佳作为一个没有历史、没有身份的人出走,她们分别实现了自己的消失。
这是比血肉横飞的死亡更彻底的消失术--她们连尸体也没有留下。
虽然最近看电影就像囫囵吞枣一样,看下来之后对整部片子没什么具体的感受,但是在片子里体会到的感觉会留下来。
喜欢园子温的片子里主人公大段大段的独白,听起来很有感觉,很难忘掉。
这些“演员”在有偿表演家庭时,每个人身上的那副样子都忘不了,这到底是什么呢?
在沾满鲜血的屋子里,对周围情况视而不见,继续认真表演的那种样子,总觉得在对观众诉说着什么。
青春期少女的实体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人们都会在青春期迷茫呢?
本对这片没什么期待,却没想到一口气就看完了。
内容很跳跃,好几个出其不意的转折,但是放在日本高度紧张的社会中,却不令人惊讶。
影片中父亲的饰演者表现得很出彩,他一向情愿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另人眼前一亮。
而其他角色几乎都为女性。
或许这是导演想表达社会中男女权力失衡的一面吧。
不论两个女儿还是妻子又或者54的反抗看似极端,但却又那么惨白无力。
她们也不过是自我表达最后变成自我虐待罢了。
不论多凄惨的事,最后都能被轻描淡写地说出,甚至忘却。
最后一家人又回到最原本的地方,即使不是乡下,也没有什么差。
一切照旧,不是吗?
即使妻子的角色已经变了,但是无所谓,也能过。
妹妹再最后出走,一如当年姐姐的离开,不过是个类似的循环。
感觉发生了很多事,也只是回到原点,谁也没变。
社会标上标签,像自动贩卖机,红茶还是绿茶,都能止渴。
一如村上说的高墙,即使爬过去,墙也还是在那,你只不过换了一个方向而已。
鸡蛋再硬,砸上去,液体干了后却加固了墙,就是这样徒劳。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最吸引人的是旁白,不平不伏让我有一种治愈系的感觉。
可以这么说,因为声音,我看完了影像。
片中各种元素太多,杂糅混杂,却也是一锅好菜。
只可惜从父女再见开始有些急,其实整片也都有些急,两个半小时有些不够用。
如果影片再慢一点,再慢一点,该会更炖出些味道。
无所谓这些种种,吸引眼球的内容也有些唐突。
所以,<纪子,出租中>是一部好的娱乐电影。
另,日本人真心不适合拍血腥暴力的,我怎么看片中的女演员搞这个都觉得像A片。
有一点拖沓,最后到结尾都有点坚持不下去。
"我介绍我的人生只需要三十秒" 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属于自己的特定角色,如果没搞清楚自己的角色那你就要犯错。
多数时候我觉得费解,那个才是我?
是在熟人面前活泼开朗的我,还是独自一人又丧又悲观的我,还是在陌生人面前害羞寡言的我?
感觉哪一个都不是我,什么都不扮演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突然想起来双重人格这部电影,原本的人格会未来适应社会而形成另一个人格。
怎么样才能时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犯错呢,这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猎奇看了【花之恋】,惊喜发现电影化的【庸人】,【冰冷热带鱼】的不俗表现,于是觉得园子温这个导演有点意思。
然后看了这部电影。
不得不提的是,虽尚未察觉他人口中园子温影像的血腥,但看过的每部电影都在两小时以上,但神奇的在于,我从来无法预料接下来的事情,电影的节奏很舒缓,却不令人觉得无聊难耐,不会看的人血沸腾或神经紧张,却不由自主的已经投入了剧情。
说回本片,影片夹杂了许多东西。
家庭出租的构想,虽非首创但却在片中有不错铺垫的登场、也很好的融合在影片的内涵之中。
而某种程度来看,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从角色的扮演中虽没有得到交易的金钱报酬,回报却以其他的形式存在着。
54人的地铁自杀依旧无法理解,好像仅仅是这个网站的噱头。
咖啡厅中奇怪发型男的一番话,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但又让人觉得似懂非懂、有些道理而自己还没有参透。
近来愈发觉得,电影对于我并不是艺术,而只是简单的消费,从中得到娱乐。
观影当天的心情影响着我给电影的评分,我更是以个人主观在理解每部电影。
但很赞同有句话,“如果我可以几句话说明心中的想法,何必要拍成一部电影”少女的迷茫从来都觉得很难理解,也有些瞧不起的认定“少年不知愁滋味”。
整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每个人对于一个愿意聆听相互支持的家庭的渴望与需求。
爸爸在女儿相继出走时,依旧若无其事的回到工作,他说喜欢这个小镇,所以喜欢想他人介绍小镇的一点一滴。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硬生生的行使着父亲的权威管教女儿,但并非人有所长,父母这项工作,从来都不容易也不轻松。
但当妻子去世时,他真正意识到家对于他的重要。
之前妻子打理好一切,当美好的生活变的理所当然,他也再也察觉不到其中的幸福。
刚看完电影,思路乱的很,还有些想说的却一时想不起来,本片还是很值得重温的。
重温之后再补完这篇日志吧。
短评放不下了遂:前身是自杀俱乐部,是个人风格趋于完善、要素齐全的园子温式电影了,处女女高,坏女孩女高,传统家庭里受困的妻子,对社会秩序的蔑视和纵情破坏,大段哲学式独白,章节叙事,等等。
只不过这部还真的相当地不暴力,几乎没有什么大尺度画面(仅有的一些都是直接从自杀俱乐部里截出来的),而只是安静地诉说着人们的空虚,迷茫,家庭里遭遇的忽视,没有倾听的心脏,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而已。
(不过这部在叙事上的人物视角、时间穿插、幻想非幻想的现实,构成上是蛮混乱的,有种随心所欲不在乎观众的美,不知道是不是园子温放纵惯了有意为之。
)很多时候园子温让人感动,这部还真使人伤心。
哪怕看过他那么多影片,这部中对于家庭的解构与诠释依然厉害得要命,家庭扮演为工作的圈子这个概念就很了不起,园子温还能叫父亲坐在柜子里观看女儿们扮演陌生男人的孩子,偷窥她们用粗糙的演技与他人构成完满的家庭,以此触摸自己的痛苦与幸福,以此去真正理解自我、女儿,自己的那个家庭。
令人感触的是本片最弱势的小女儿哭着提出建议,你们都是狮子,让我们做一回兔子。
为什么非要这样争斗不休呢,她还真的是在追求俗世家庭的幸福,对家人们的心的认识敏感且敏锐,可也偏偏是被给予了最少理解的孩子。
会不会这个弱势的孩子与她简单而核心的愿望是代表了园子温内心最脆弱一面并也真正承载了他心里理想家庭、社会的模样,是能带给人日常的幸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女儿伤心地大喊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地活下去,类似的父女对峙画面(并且父亲都持刀)出现在几年后的冰冷热带鱼里,后者的父亲举刀刺伤女儿,自刎并对同样的问题回应道——活着本身就是痛苦,活着就是痛苦。
导演本身也一直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并寻找自己的答案而已。
如果园子温茫然,他就在电影里呈现茫然,如果他有了理解,他就在电影里呈现他的理解。
真是随心所欲,从未停下的导演,因此常常会觉得一部电影是另一部电影的注解,彼此间经常能找到一些联系。
不过他后几年是不是有点厌倦这样兜兜转转绕圈圈找答案了,尤其中期经常是捧着角色的脑袋一通尖叫和输出,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疯狂...女儿不理解这个家,以前你去自杀俱乐部大家一起一通哭,成为自己不成为自己的,最终还是只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父亲哪怕举着刀也已经被引导杀死大家重生的念头了也没真的下手,后面电影里都直接撒光一家人毫无余地地让人好好认清现实...
17岁左右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都得有段不认父母叛逆寻死的想法 只是被hyperbol-ized
everybody needs love
在充满阳光的盛夏,打开路边渗着血迹的黑色塑料袋,伴随着苍蝇的嗡嗡声,捧出又腥又粘的肝脏,艰难地嚼碎送进胃里。这就是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
说句实话这个剧本真的挺一般的了,演的也不好,尤其是优香那一节可以全删了的
卧槽又让我开眼界了!人可以虚构过去,可以切断那不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关系史,彻底地去主体化,掏空自己,像野猫一样游牧,一旦如此,就会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符号性委托。这激进的影像正是“人已死”的后现代身体伦理学!
6.5/10。亲缘关系的重新建构,要经过家庭关系的破碎、情感链接中心的自省、家庭成员的认知完善并重新投入角色;纪子抛弃原有身份后进入了名为光子的躯壳,跟随躯壳的行动体验了新生,当属于纪子的情感被唤醒,她选择回归原有身份;优香则刚开始学着进入躯壳。
这是那种评论必然会两个极端的电影,对我来说有点儿闷,节奏太慢,有点儿伪哲学的装逼气质。“他所知道的是他什么都不知道……”(妹妹优香的扮演者吉高由里子很可人儿;电影为啥会贴恐怖标签哩?不解。
被恐怖片的标签骗去看,感觉就像找咖啡馆结果推门进去是SM俱乐部假如每个鼓吹女人用自残的方式表达反抗的男导演都去吔屎,园子温能包圆一粪车
虽然冗长,但还是看完了。。54少女手牵手跳下去和父亲发狂时候的背景音很好听……男人轻轻地咏叹
节奏好慢。。。。。
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
我擦 终于找到决坏死的时候那段BGM 就是Pk的バラが咲いた啊
神经
我觉得有点晦涩
没看完。。。
难道没有人认为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啰里啰嗦,有美女却不裸露,有暴力却不血腥,有温情却太多说教的裹脚布片子非常令人崩溃,非常难看吗?
虚无主义 所有的关系都是在扮演。鶫劲儿劲儿的眼神好美!
要靠旁白完成电影的导演完全就是文学饭也吃不成、影像饭也吃不成、又略有小资和装逼倾向的伪文艺青年。两个半小时的絮絮叨叨,过分理念化概念化实验化的叙事,还好全部都快进掉了。
真心看不进去,空洞,絮絮叨叨,园子温老湿您走错教研组了明显的
逐渐恢复原状的橘子皮,昨日大衣的线头,迷路的猫是城市的血液……生活安逸无聊到变态,扮演他人寻找自我逃避现实;城市套路深,小镇四口之家被逐渐玩坏。园子温的诗意和中二魂,外加一场52女高中生跳火车的噱头。镜头太随便,剪辑来发挥,这也是他始终比不过三池崇史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