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快餐店的年轻美女员工,本来有被晋升为收银员的机会,在一个忙碌的工作日,却被一个恶作剧的电话扰乱了整个平静人生。
电话那头自称是一名警察,以足够多的口头证据和权威性的说辞告知值班经理,这名年轻女员工刚刚偷了一个顾客的钱包。
在警察小队赶到之前,要求值班经理对其协助,对女员工进行失物查找,翻包搜身和脱衣体察。
就算女员工一再的拒绝否认,同事员工对其进行辩护,值班经理还是执意要服从“警察”的指使。
人性和人道主义在此时不堪一击被完全漠视,电话另一边的“警察”玩尽各种变态手法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值班经理还一直认为是在坚持正确做法,就算自己精神上也备受煎熬苦不堪言。
当骗局被揭穿后,在节目采访中,值班经理还是懵懂的在为自己愚昧的行为进行微弱的辩护。
影片根据美国30多个州的70多起类似的真实案件中的一起为故事蓝本,为观众们重现了恶作剧案件的始末。
由独立导演克雷格·卓贝执导,一众长相平庸的演员加盟,大部分剧情都在快餐店的一间简陋办公室中完成,可谓名副其实的小成本惊悚剧情片。
如果说《浪潮》是用一周时间来操控学生们沸腾的热血,那此片只以一通电话就遥控了一起人间悲剧,而且还是对成年人们的完全把控,足可见威力十足震撼甚深。
导演在片中并没有告诉观众们该怎么做,对于此般显而易见的事故甚至于不需要给出任何答案,但是,虐心事件就这样真实的发生了,如相信世界末日,抢盐风波一样平平淡淡的来了又去。
一直以来总以为逆来顺受是国人性格中的一面,看过此片后才发现,“逆来顺受”也有多面性和地域性。
当人们极端相信一件事物之后,就会产生“迷信”心理,从而被邪恶之人发现其中的缝隙,钻入其中玩弄迷信人群于股掌之上。
这无关社会环境和政治体系,只要你是一名不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无论你身在何处,是生活中还是社会中,都会受到任意的迷惑和驱使,从而完成一整套的被洗脑过程。
这也就是骗子们无所不在,骗术层出不穷,而受骗上当的人群每日都在累计中的原因,可见具有思辨能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或许,人生就是存于骗与被骗的一个往复斗志的过程而已。
这是一部低很不错的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借用一位豆友的话,格局虽小,意味悠长。
但同时从剧情看,又是一部非常非常郁闷沉重愤恨脑残的电影。
导演和编剧也绝没有低估群众智商玩弄影迷的意思。
信与不信,它都真实发生过。
因为片头已经说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片尾也点明了美国30个州每年发生类似事件70起左右。
虽然有些荒诞和夸大,导演和编剧还是有据可依的,不是胡编乱造。
在红蓝铅笔游戏,信用证诈骗,电话诈骗,传销泛滥,麻将斗地主扎金花风行,赵本山的卖拐火爆春晚的中国,这样的诈骗或者恶作剧题材的电影对国人也有很好的警醒作用(虽然很多时候国人更聪明,手段更多,更会骗),可见,骗乃是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简直是健康生活第五道菜。
此片叙事紧凑,结构安排,剧情节奏各方面没有过多挑剔的地方。
虽然没有大明星,各个人物表现也自然流畅,关键处音乐也到位(尤其是女猪脚Becky要除衫时,及Sandra老公要check身体找money时,细心的朋友可以回头再看看,那音乐透着无助和悲凉!
)。
情节也简单,大致就是一个冒充警察的罪犯要对店员进行审查,授权经理及其同事搜查取证,领导同事都不自觉推波助澜,最后导致女孩被性侵的故事。
主题很深刻!
主要揭示所谓善良老实的普通人在所谓的权力和执法部门面前盲从屈从,无法识别骗子的明显漏洞,不敢SAY NO,盲目遵从导致愚昧的悲剧发生。
看完后觉得很悲哀,但是透骨的深刻!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骗局,居然没人去怀疑呢,根据剧情,大致分析主要角色的心结在哪里,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1)Sandra。
快餐店经理 不自觉充当犯罪帮凶的原因。
1.以前失业,刚刚升任,处事谨小慎微(片尾律师的话可以推断出)。
2.冰柜门彻夜未关,1340块食品腐烂,不敢让他的上司吉耳默知道(片头送货商抱怨)。
3.有员工请假,人手不够,排班表不合理,员工情绪大(黑人女店员发牢骚)。
4.周末来临,质检员来暗访,工作压力大,。
5.官僚主义严重。
认为自己有职责有义务管理员工,配合COP做好领导工作。
6.爱情冲昏头脑,马上面临求婚。
(幸福的女人就是缺根筋)(2)Becky 不敢反抗的原因。
1.严重需要这份工作2.冰箱门没关,怕领导误认为是自己干的。
3.面对搜身,搜钱包,不想把事情搞复杂,不想进局子被关一天留下案底。
4.哥哥藏毒可能会牵连,不想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5.一系列的搜身,搜钱包,脱内衣,围裙,检查私处,裸虐惩罚--执法者及领导的压力下,已经麻木了。
(3)罪犯(假 丹尼尔斯警官) 为何屡屡步步得逞。
1.相当好的心理素质及刑侦盘问技巧,善于抓住每个人的心理弱点,个个击破。
2.利用司法压力,不给解释机会。
无论Becky怎样解释,一律要求配合。
3.职位控制。
用执法者权力及Sandra的上司来施压,要求Sandra配合COP工作,4.威逼。
用关押一天有案底,及Becky哥哥藏毒等吓唬Becky5.无限夸大复杂化案情。
以在Becky家搜查藏毒为借口,制造紧张气氛,换取配合。
6.用凯文经常惹事,制造麻烦等,要求经理Sandra派Kevin 协助看管Becky.7.利诱。
知道Sandra未婚夫Yiwan喝酒的毛病,用酒驾吓唬;利用他经常被老婆看得紧,没时间和朋友聚会,用适当的虐待发泄和色诱奖励,逼迫Yiwan实施性虐。
8.业务优势及技术支持。
该罪犯是一个电话销售公司的信用监管业务员,借职位便利,盗用警察的电话号码其实,这单case漏洞太多了,最大的漏洞有这几个:1.案发警察为何迟迟不到场处理?
(找钱找得这么急,衣服又不来拿,太矛盾!
)2.即使Becky偷客人钱包里的钱,如何面对面偷??
警察何来证据??
(只有快餐店才有视频证据!
)3.警察有什么权力授权第三者向嫌疑人搜身(即使搜身,应该由执法部门,当然是女警才有资格按程序搜身,以后大家超市商场遇到这类事千万注意了)4.Becky没有偷钱,但是不敢坚持。
应该大声SAY NO,如果有证据,让警察过来,拿证据过来当面澄清。
5.警察长时间的远程遥控办公,电话指示。
(经理你好歹也该打个电话和你上司确认下)6.搜缴衣物不归还,还要拿到其他地方存放。
(脑残经理搜完身也不找件衣服给嫌疑人,嫌疑人也不提要求,一直干坐裸坐,居然配合到这种程度,令人诧异!!
人性啊,人性!!
非常无语!
) 7.逼迫男性监管裸体女性。
(脑残经理居然照办,找男同事监管,最后荒唐到还把未婚夫找来)8. 在女性领导已经搜过身的前提下,逼迫男性向女性重要部位搜身,包括不合理的性惩罚及奖励。
(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是不符合程序的,无奈凯文胆小怕事,虽然没有照做,居然也不和经理说,有那么忙吗;Yivan是个老色鬼,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后,居然乐在其中了)忙,忙,忙,所有人都在忙,没有人觉得不妥。
我们都是良好市民,都在配合JC叔叔工作,还有错?
当维修大叔哈罗德(唯一清醒的人)的不照办,道出伪JC的不合理事情,所有人如梦初醒(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说出来呢,人人脖子上都有一张嘴巴啊!!!
)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最终罪犯百密一疏。
盗用别人电话来打预付款电话,没想到中途充值,露了马脚。
警察通过查电话公司及便利店,终于抓到元凶。
片中透露一个细节没怎么明白,罪犯将电话卡藏到抽屉,他女儿从爷爷那回家来了,大致可以猜到他是一个单身父亲。
性压抑,寻求性刺激??
不太明白,反正米国这种高智商的变态大把了去了。
原以为Becky受到伤害后会疯狂报复Sandra,但是没有,最终寻求法律援助。
Sandra及罪犯的结果不得而知,编剧草草谢谢观赏了,令人不能解恨!
这难道就是弱势群体的不了了之,很符合中国的国情啊!
清醒的意识头脑,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的关怀,教科书上从一年级开始都有,大家都挂在嘴上,关键时候有几个人做得到(开会时候领导明明不对,大家一般都是沉默是金吧,因为人成熟了长大了,知道有些事不敢说,也不能说)。
环境的恶劣,空间的压抑,体制的压力,权力的残酷会使人性的丑与恶充分的弥漫,传染!
会令普通弱势群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令原本善良可爱的所谓好人变得嗜血,人云亦云,只剩下躯壳和冷血,在盲目地爬行,努力的执行,自觉不自觉成为罪恶的帮凶!
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想起了1957反右派斗争,我想起了祥林嫂的死,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类似的电影还有《浪潮》,讲述的是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纳粹的情况,而模拟了纳粹当时的宣传、组织之类,结果只用了五天,就在校园内成功组织了一个类似于纳粹的组织或帮派“浪潮”。
还有一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人(随机的人),体验监狱生活时,被分为警察与囚犯的故事。
这些影片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在一些环境中会做出与自己平常生活完全相反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事后看起来完全不可思议!
另外,人的行为有时会根据所处的位置来决定,如此片中的女老板、女老板的情人一样,在得到”警察“的授权之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着”审判“者的角色。
不过,话说在国内,应该不会有这种事情吧,记得我妈当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有一张法院传票....“,还没说完,我妈立马挂断电话,一句废话没有。
随意的翻看了一下豆瓣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影片,大部分人都纠结于这个故事有多大的意义,或者反应了多少人性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回答这个故事有多大意义,至于那些热衷于讨论反应多少“人性”问题的部分,大部分是为了炫耀逼格的喋喋不休。
影片片尾指出故事源于真实案例,并且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美各地大约发生了70多起类似案件。
但这样的样本大小似乎仍不能说明问题:大部分人可能仍然认为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势必会扮演年迈卡车司机一样的角色。
毅然拒绝“警察”“不合体”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对于故事意义的怀疑。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米尔格兰姆著名的“电击实验”。
以下部分文段来自百度百科。
电击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这个实验本意在验证关于参与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分子可能是出于单纯的对权威的服从的假设,但实验最终却得到了轰动当时心理学界的结果。
1961年,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
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
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告诉参与者他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拿到了一张“答案卷”。
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
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担任“老师”。
“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
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
“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
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
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
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进行电击。
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
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
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
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
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
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
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
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从这个实验中不难看出,出于对于”权威“(负责怂恿参与者的实验人员,依据实验设计,该实验人员身穿白色大褂)的顺从,65%左右的人都选择了不断电击。
这样的结果甚至震惊了米尔格兰姆本人,引发了他对于人性的怀疑。
而电影故事和这个实验的契合程度让我觉得已经无需再赘述。
65%这个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这个故事的意义:人群中的大多数在面临这样的情景的时候,都难以做出旁观者眼中正确的选择。
除此之外,还要说明的是电击实验中无论是拒绝电击还是持续电击的人都不具备理想化的人格特征。
可能有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拒绝电击的人应该是一副典型自由派精英的样子:吃有机食品,提倡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等等等等。
而服从于权威的那部分则是典型的保守派:有坚定的信仰,反对堕胎更不用说同性婚姻。
而根据在21世纪初对当时实验参与者进行的一项采访中,一位拒绝电击的人在回答为什么要拒绝时首先提到的是”他的心脏受不了“,同时,他已经是一位参加过越战,反对环境保护主义,在石油公司担任高管的老人。
而另一位在当时选择继续电击的受访者则在纽黑文地区的一所小学担任老师,是一名同性恋,和一名固定的同性恋人过着不追逐物质的平静生活。
他们均表示应为参与了这项实验而对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拒绝者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拒绝行为的自豪,而服从者则在日后积极参加维护同性恋权益的运动,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活跃分子。
所以,整个故事的意义绝不在于简单个案所反映出的人生悲喜,而是通过实例阐述了一个社会心理学派所坚持的观点:人类行为只有部分源于稳定的内在性格(人格),而绝大部分受外在力量决定(情境)。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去反思的电影。
一些人畏服于权力之下,连自己的人身权利也可被别人肆无忌惮地侵犯!
只是,一直以来以为只有我们才会这样服从顺从权力,毕竟以前古代的时候,人们也只能听命于权力。
但看完这部片后发现,原来这种现象是存在于多个地方的。
希望看完这部片子的人都能够带动身边的人看,以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丢失的只是一部手机。
当看到电影的最后Sandra说anybody will do under that circumstance.有时候真的亲身经历那些事后看起来很荒唐以及低智商的骗局时,可能你的某些微妙的情绪在那一刻就让你be foolish,在电影的开始时becky Sandra他们在聊sex photo,becky明显表现出对Sandra的嘲讽,就好像觉得Sandra这样年纪的人做这样的事很不可思议,这一微妙的情节就为后面Sandra对becky的所作所为做了铺垫。
人们之间的负面情绪让骗子的prank call变成了reasonable
对影片内容不想评价了。
我只是想对那些认为“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相信这事的都是SB吗?
、美国人民智商捉急”的那些人说:也许你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这种事情确实在你我身边发生。
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虽然我们这边发生的案子基本都是以被害人的金钱为目的,而不是像片中导致了被害人受到性侵。
可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引用一位豆友对此片的解释:人性的丑和面对来自强大权利下的压力承受能力。
所以,请那些自认为智/情商极高的观众,请嘴下留德。
也许下一个被骗的就是你周围的人。
整个片子看着很难受,里面的人没有了分别能力,都被一个假冒警察的给骗了。
店长和她未婚夫是受骗了,可更是施虐者。
在一定环境下人人都可能变成纳粹法西斯,而且认为自己所做合情合理。
店长未婚夫最后对那姑娘做的“性侵”电影里并未提示是“假警察”在电话里要求他做的。
他那时已经被洗脑了,认为自己应该被“服从”。
其实大家觉得剧情不合情理,这可能是大多数观影者的看法,我开始也这么觉得.但是仔细一想却也不尽然.此文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其他想法欢迎交流。
首先当时的情况是,店里的冰箱没关导致很多食物坏了,而马上就是周五狂欢夜,有大量的顾客来吃饭,要命的是还有一个没表露身份的检查员.女经理本来想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但是她的能力却没有那么好,结果开始营业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
8分钟左右的烤焦的薯条和店员被弄坏的指甲就是证明。
而经理也在为迎接秘密检查员而布置任务。
这时候有人叫她,说有个警察打电话给她,让她打回去。
她先入为主就有了对方是警察的印象。
然后就是女主角辩解,每次当她要跟那个所谓的警察辩解的时候,那个警察都会让他冷静,然后把电话给别人。
在17分钟时,警察说到他也在跟区域经理联系,在经理质疑警察所提的要求时,警察都说这是标准程序,打消经理和其它执行行为的疑心和顾虑,让他们认为他们按照警察所说的做才是正义的,道德的和符合自己职责的,因此虽然许多人对警察要求的行为开始都有质疑,但后来都屈服了。
在我们开来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真正代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是符合警察说的“道德”的,而且是在帮助女主角。
接着在经理将衣物放到车上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经理对于店员偷钱是怀疑态度,之后由于男店员弄错顾客的单子的事情,经理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加上警察说女主角的哥哥是毒贩,使得经理认定了女店员偷了顾客的钱,因此在38分钟时她就对那个男店员说“她偷了一个顾客的钱”。
此后,男店员因为和女主角的哥哥相识,而且(可能)暗恋女主角(猜测),因此拒绝了警察的无理要求,并在后面一直关注此事。
而经理的未婚夫因为喝了酒,加上(可能)本来就有色心(他对警察的指示执行得很彻底,用命令的口吻,不像经理那样有所顾忌,并与女主角用商量的口吻交谈。
)最终,在警察的诱导之下,杯具发生了。
另外看了评论之后我特地百度了下路西法效应,确实如此。
就像结束时经理说的,当时她将那些对女主角不利的因素都忽略了,沉浸在自己做“专业的警察代理人”的职责敢和使命感中。
而快餐店的特殊环境则导致了店员习惯于服从上级的安排,导致了经理服从警察的指示,警察则在指示中不断强化(用鼓励和奖赏)经理的“正义感”。
13:14 2013/2/25《顺从Compliance.2012.720p.BluRay.x264.DTS-WiKi》完。
全片看完就俩字一直晃荡在脑中——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要不就是米国也有法盲法盲法盲法盲……好吧,也许还有213213213213213213213213213213……ridiculous (repeat N times)……然而看完其他几篇影评,私以为更深层次的是个人觉悟的问题。
尤赞“店主主管看似有识之士……还不如一个司机”那篇。
个人的优越感和阴暗潜意识被一个代表强权的电话触发,一发不可收拾。
连电话那头的那个人都明白,实验对象之间绝不能自行沟通只能与自己联络,实验对象不服从就需要要求那个自以为权威实则已经被洗脑的主管赶紧换人……各种心理控制只对那些强压下能够高高在上转嫁压力的人和喝了酒脑子不清醒的人有用。
另外,那些“我可不想和条子惹上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不止鲁迅先生写旧中国的文章里才有。
谁也是受害人?
即使受的害不是受害人那种?
受害人能这么快就上TV微弱地辩解不成后开始跟主播拉话家常?
如果真的有,我只能说你心态太好,调整真快。
原本打算打三星或是两星,后来想想,真如那句“你不能因为影片内容荒谬就给它荒谬的评价”,仔细看的话,演员们演技都不赖,各种音乐加入也恰到好处,镜头也合理安排处理,没事什么诟病的。
不喜欢的原因只是它讲了一个让人看着觉得决不可能事实上演、实在不耐烦忍不住多次快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是70+次真实发生过的。
那么,★★★★,给真实展现这些故事集为一片的人们。
这个世界,最轻松的做法就是服从,不用思考原因,不用密谋反叛,甚至不需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服从是这个世界最容易的事,也是这个社会最残酷的事。
无感好多假高深的镜头
0 0,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自己思考
这事儿的可怕就在于这竟然是真事
节奏太慢了
一开始就猜到是骗局所以漫长的对话让人坐立不安但又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而真实的案例更为虐人因此对电影的剧情发展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结局还是小亮了一下欺骗无处不在哪怕是受害者。
智將
讽刺
16.1.21 看得我跟犯罪的人一样乐。要不是真事改编,愿意拍这种事的人一定变态又流氓,可这么蠢的事特么东西是真的发生过啊,还一直在频繁发生啊,那就好好享受看一群智障正经办事的趣味吧。归根到底不是司法的问题,是低文化素质和原欲。
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是基于真实事件,还发生过不止一起。不过回想起来,这样类似的事情,在天朝不是每天都发生着吗?盲从与平凡的恶
巧妙地聚焦于事件的案发过程。那一根直挺挺的吸管,还卡着饮料的残留。可惜一个片名道破了所有剧情。
只能说老外都太实惠了,在中国,法院传票的电话谁没接过?
美国人真单纯
#观影手记# 1274 开始就觉得,挺低级的局,看监控录像就好了嘛,但字幕清清楚楚告诉你类似事件在全美发生70余起。就像最后那位老汉,猛然涉入才不失理性,(店长男友醉酒比较丧失判断力),想想路西法实验的终结也是中途参观的教授女友,而之前教授自己也嗨的可以。只好归结为旁观者清,多敲敲警钟,遇到比较不会
Have her jog in place or do jumping jacks to see if we can get the money dislodged.
难以置信,一个人蠢可以理解,但是一群人同时同个地方蠢症发作,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整部影片90分钟,扣除前后10分钟,中间70分钟真的难以入戏,恐惧不是蠢啊?!话说这样的变态行为到底是图个啥?
SB movie
有这时间打电话都能把人送到警察局了,每一步都完全不合理,只要有一步被怀疑都不可能成功,可偏偏就这么发生了。关键是这TM还是现实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看完了回过头想想,有时候当我们自己深处事件当中时可能就是被对方掌握了心理才被一步步牵着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反诈宣传果然很重要。
民风太淳朴
快进 快进 脑残 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