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青春期的绮梦,不能光想姑娘随风而逝的背影,要讲后海的夜、要讲她曾围着自己转、要讲她数十年不曾松垮的身姿。
如果最后没有发生柳川和立春的对话,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观感要好一点,这部分直接割裂我对前面的感受,立冬变得不可理解且异常矛盾。
他在不可触摸的梦里,构造了一个柳川是因他而出走的理由,但真真假假连当事人都说不清。
要点到这为止,我认为立冬在不被柳川重视的青春岁月里,极度幻想得到她的关注,甚至说服自己相信她是因他而离京,这个对话让柳川成为没有自我驱动力的人,变成了男性眼中,受伤了就逃离、高兴了可以随便一起睡觉、且二十年维持美丽的前情人。
立冬是着墨不多的主角,我们从另外两人对他的评价里拼凑他这个人物,他最终直白的问题像是要在死前找好人生的答案,但当我得知他永远陪伴着柳川但柳川还把这忘了的时候,剧情就俗套起来了。
开个玩笑,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叫《告白/告别的决心》。
爱一个人二十多年,从未说出口却依然爱着,是窝囊,是憋屈,更是面对生活与岁月侵蚀的抵死不从。
这是立冬的浪漫,也是60岁的张律的浪漫。
我爱这说不出的浪漫,我爱这初心不改的单纯。
张律导演是位妙人,看倪妮演了这么多年戏,还从未有人像张导这样,给她机会让她展示她原本的专业——播音主持。
在人烟稀少的柳川,却有着乌镇、威尼斯式的水乡情调,缓慢的生活节奏,更能让人觉得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活着。
作为小野洋子的故乡,张律导演把约翰·列侬的IP发挥到极致,《Oh My Love》《oh,yoko!》用的恰到好处,可是所谓的小野洋子的故乡,也只不过只剩下了一扇门而已呀。
光线打的不刻意,声音收的很真实,平淡的故事被张导拍出了迷人的味道。
当中文、日文、英文交汇,语言是隔阂也不全是。
当告白、告别不分彼此,那么因为绝症而忘记说出口的话也变得不再重要。
当哀愁、憋屈、拧巴与过往交织在一起,原来幸福的终点是习惯孤独。
那个与父亲疏远不肯相认的日本女孩,是柳川从前的样子。
那间名叫堀留的深夜食堂,有着一位像是不该出现在那里的优雅老板娘,她是柳川未来的样子。
何谓堀,日语说是运河的尽头,中文则是需要人身体蜷缩的洞穴。
生命长河的尽头也可以被当做起点,让人蜷缩身体的不只有墓穴还有子宫。
“要是我结婚,你会来参加吗?
”“是新娘还是伴娘?
”没有答案,两个人默契地选择了不了了之。
不需要像民宿老板那样把告白说出口,爱你的人,过了二十年依然爱,不爱你的人,过了二十年依然爱不起来。
立春说川儿随便,只不过是川儿爱他,他有恃无恐。
立冬没说出的笑话与告白,大概是因为绝症导致的健忘,他嗜睡的状态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因此,立冬在人生尽头,还是选择让歌声来代替告白。
“ 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在我生命中经历的第一次爱情,My eyes are wide open,让我经历了沧桑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我生命中第一位爱人,My eyes can see,我的眼睛里能够看见她I see the wind,我看到了飘荡的风Oh I see the trees,看到了茂密的森林,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所有的一切在我心中开始变得清晰。
I see the clouds,我看见了云霄,Oh I see the sky,我看到了湛蓝的天空,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一切在我们的世界里如此清晰。
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这是我生命中经历的第一次的爱情”他们的故事让我再次想起那首诗。
《再见,总有一天》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对爱情胆怯者,最好先买把伞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不管如何爱人,决不能爱得过头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再见,总有一天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但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人死前,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有人则会想起曾经爱过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有一种悲伤……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立春是立冬的春天,立冬是立春的冬天,春夏秋冬只一个四季,误了的风筝,便都落在了柳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小河&寻谣计划《秋柳》: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
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
相当日,绿荫荫,春光好。
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
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我之前看到过一群乌鸦在打架,一群乌鸦欺负一只乌鸦。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本来想要上去阻拦,但是我就站在原地,看到那群乌鸦欺负她。
那只乌鸦很无助,它在挣扎,它被啄得遍体鳞伤。
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就站在原地不动。
🎈我年轻的时候有好多男人围着我转,那我现在呢,只剩下我一个人,你觉得我会很寂寞吗?
但我一点都没有,我现在充满着活力。
我自己都觉得很奇怪的,如此感受着生活的意义,世界的颜色如同玫瑰一样迤逦印刻在在我的脑海中,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看完之后,仿佛在照镜子,因为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文艺病,搞些有的没的,两个男的爹味又猥琐,女的不知道在干嘛。
但别忘了,虽然片中大家看着还很年轻,但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立春更有可能已经四十岁了。
距离他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了。
1.立冬与立春三人中,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立春是最成功的,已婚,能每年全家出去旅游一次,有女儿上学。
家庭条件不差,事业尚可,而他到这个年纪了,还能被寿司店女老板夸“长得更讨女孩欢心”。
足够让中年男人半夜笑醒了。
上在回忆中,立冬和柳川都说过,立春当年何等风华正茂,女友轮着换,是宠儿,是焦点,是大家都艳羡的存在而立冬,虽然算是第一男主,但他应该是全片最难演,也是台词最少的。
好多情景下,我们观众内心都忍不住帮他把心里话脑补完了。
但他始终一言不发。
他说他总比哥哥差,明明也会跳舞,也不敢于在人前展示。
他做不到像哥哥一样,总是侃侃而谈,社交能力优越,仿佛天生就适应这个奇怪的世界。
其实,与其说哥哥比他出色。
倒不如说,哥哥的帅气和北京人本身的底气,给了他信心和自恋,让他早年与这个崇尚强者的世界处得比弟弟立冬好多了。
立冬,常被哥哥调侃是“怪胎”。
怪在哪,怪在他突然放弃了北京口音。
怪在他总是沉默,还怪在他总是阴郁的。
或者说,他的一切特质,都在与这个崇尚强者,要求外向,要求男性要主导一切的世界格格不入。
因为他是不够强,但他也无心去变成另一个哥哥,去变强。
所以他敏感,关注细节。
当他知道柳川讨厌北京口音后,他可以立马放弃北京口音。
他对自己暗恋柳川一事感到焦虑与不安,为自己的越界耿耿于怀。
最后,柳川点出立冬的床很小简直是神来之笔。
一个被忽视着长大的孩子突然就跃然纸上,也解释了全片立冬为何总是缩着睡觉,肢体语言也不舒展。
父亲不理解他口音变了,哥哥整天说要带他去看看脑子。
但他们都不是真正地关心他,甚至没人给他换一个真正的,适合他的床。
而立冬的一生,也就一直蜷缩着,去适应这个不适合他的床。
而立冬就是幼稚,他倔强地赌气,即使长大了,也不换床。
或者说,已经是习惯了。
在他心中,对感情和爱的要求既高,也低。
高就高在,他宁愿多年孑然一身,也无法忘记多年前对柳川的一个冒犯。
低也低在,明明父母忽略了他,但又把房子留给了更弱势的他。
所以他对他们也多有怀念。
无论怎么样,他都记得哥哥待他的好。
而哥哥对他的一些习惯性的贬低,调侃,语言上的暴力,他都已经习惯了,甚至不会反抗。
2.柳川一个因搬家来到北京的女孩,天然就因为口音和外地人的身份被排斥,再加上,她还是一个长得挺漂亮的女生。
太过漂亮的女生,尤其是外来的,在进入新环境时很容易招来争议。
立春已经忘记自己也欺负柳川了。
但柳川最后居然选择了欺负过他的立春做男友,而不是更体贴的立冬,甚至在多年后重逢,她仍然会和立春亲近,也不拒绝他的走近和暧昧。
很多人可能就觉得剧本莫名奇妙,甚至爹味。
柳川本质是一个缺爱的女孩。
在北京时,父亲常出差,母亲倔强自强。
作为弱者,尤其是女性,被教育的就是,在这个崇强的世界里,最好的庇佑,就是被强者爱上,成为同样夺目的存在。
何况,她也有这个资本——美丽。
但柳川知道,她和立冬,可能才是更懂彼此的弱者。
他们都受过环境和世俗的排斥,都没有办法像立春一样,做人群中最耀眼的存在。
但讽刺的是,当年她掉下后海,救她的,却是立春。
立冬自嘲说,他总是样样不如哥哥的。
是真的不如,还是慢了一步,还是时机不对,已经不知道了。
这就是现实的无奈,可能是懂彼此的人,却无法救我于水火之中。
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强者说了算。
所以柳川,还是选择了立春。
她很讨厌北京腔,讨厌那一套强者的话语权逻辑,但又不自觉地驯服于那一套逻辑,任由着立春对自己予取予求。
立春语带轻蔑说:川儿随便。
她是真的随便吗?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多年只交了屈指可数的男友,和民宿老板始终也没有越过雷池。
说到底,就是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强者形势下的,她作为弱者的生存方式罢了。
而在出国后,她好像成长了,也成长为一个可到处落地的人,在酒吧唱歌,在异国生活,落过水的她还敢一个人去划船。
但终究是半吊子,柳川说自己来日本,是因为民宿老板和她说,这里和她的名字一样。
但她自己的意愿呢?
她想要去什么样的地方生活,想要什么样的爱人呢。
面对民宿老板的追求,面对立冬,她退却和选择性遗忘。
忘记立冬的冒犯,也忘记隧道。
她还是想不通,或者说还是没坚强和有强有力的意愿去主宰自己的人生。
或者说,青少年的霸凌,失恋,发现父亲有另一个家庭,搬家,远走他国。
大多的变故,让她感觉到人生原来是这么不可控的。
她还是没有摆脱自己作为弱者的生存模式。
而这次重逢,立春这个强者也显出了弱者的一面——不行了,却又坚持在柳川的房间过夜,向外人展示自己雄风仍在的一面。
而民宿老板也向柳川袒露了内心的秘密。
原来,看着是强者的人,也是在装而已。
那她该何去何从。
3.柳川和立冬本来立冬可以凭借一腔深情,成为现今网络上最流行的纯爱战神。
但导演,或者说编剧更明白,那不是人。
立冬和柳川是很神奇的一体两面。
他也不可避免地去模仿和学习立春的那套逻辑。
全片中,他也不可避免地有过一些很像立春的时刻,例如问柳川:石黑一雄也想泡你吗?
而对比起同样读石黑一雄的民宿老板,他的反应其实更正常一些。
但也同样是无所适从。
但在不相熟的人面前,立冬可以退下。
在柳川这个他喜欢的异性面前,他做不到这么就这样离开。
他便学起了立春的那套腔调。
毕竟,柳川不是和立春在一起过吗?
他想求证,但又无从求证,只能反问立春有没有和柳川睡过。
男人的自尊心和争强好胜心之后,可能是觉得自己这样的讨论是可鄙的,可能是为自己的亵渎感到愧疚,也有可能是他单纯觉得自己挺欠揍的,居然觊觎哥哥这个强者喜欢的女人,他选择自扇巴掌。
立春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可能是自觉卑鄙,也自扇巴掌。
立春曾说过,立冬是柳川的代言人。
立冬是懂柳川,也最在乎她。
听得懂她口音的细微变化,记得她做过的傻事,自己对她做过的错事。
她教他怎么开摩托艇的时候,他学得最仔细 。
她在隧道里维护他,让他开口讲他的笑话。
记得他说过的话“不会在世上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是第一个发现他的床太小的人。
柳川和立冬,日料店女老板都说过一个故事——看到一群乌鸦欺负一只乌鸦的故事。
那只乌鸦,影射的其实就是她和立冬。
立冬是弱者,她也是。
但最后她依附了强者,立冬成了那只落单的乌鸦。
落单的乌鸦被这个强者的世界和世俗的逻辑伤得遍体鳞伤,她想救,却不敢了,因为她逃了。
她只能成为旁观者,眼睁睁看着这只落单乌鸦被伤。
就像她心中对他,有怜,或许也同样有爱,但始终是埋于心底。
而立冬呢,可能有过冒犯的愧疚,但多年的生活磨灭后,或许他也明白了,在现有的世界运行法则里,他什么也做不了。
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自从柳川决定和立春在一起,他们就再没可能了。
从近来,立春是他哥。
从远来说,没有立春,这世俗的逻辑就不是他们能挣脱的。
而两个弱者,没有契机,也没勇气和意愿去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学不懂怎么更真诚地相处,一个装着哥哥的腔调,一个学着北京大妞的“随便”。
立冬几次鼓起勇气说的“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圆”——要不你现在摸一下?
“你的口音变了”——你是说我声音变老了?
柳川在逃避。
最后KTV之后,两人难得有了同频的坦诚,谈到了彼此这些年的经历。
但立冬最后还是在跳舞后选择了退后,没有像立春一样推开那扇门。
善良,懦弱,闷骚,感情洁癖……你可以想到很多词去形容他,又或许都是他。
人本身就是复杂的。
就像他明明说了不要留下任何痕迹,却还是留下了那卷录音带。
只是录音带录的却是柳川唱的干音《OH MY LOVE》,因为他觉得她唱干音就很好听。
另一种程度上,他履行了自己的遗言——不留下任何痕迹。
但在柳川心上留下了他的痕迹 ——OH, MY LOVE。
月亮为什么会又大又圆。
因为月色真美=我爱你。
你懂的,却特地忘了。
我心中美好又羞愧的回忆,却是你失恋后最想忘却的记忆。
两个弱者,偏偏用强者的方式去生存和试探,最后只能深深地伤害了彼此PS: 三个人都演得很好,但鱼旦的角色的确是最难的。
他演得很好。
轻微标题党。
这是一篇毒舌吐槽。
作为一名女影迷,我无法摆脱我的性别视角,但我还是尽量客观地来谈电影的问题。
——————————一个词评价电影:尴尬。
张律仿佛一个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外国友人,用不太熟的华语编织了一场迎合小资男性幻想的临终之旅——还没太迎合到点儿上。
不仅美丽的女性是被意淫的,就连片子里的京味儿也充斥着符号化的刻板印象。
概括一下影片故事核: 死期将近的大龄男文青,带着自己的已婚油腻哥哥,去日本找寻两人年轻时共同的白月光,想占有人家但知道自己不配所以只敢打嘴炮的故事(雅一点说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故事)。
然而,无论是讲爱情、讲回忆,还是讲生死,如果人物的情感根基是空洞的,拍的多精致都遮不住骨子里的小气甚至猥琐。
另外,这种小资质感的文艺片,往往多说多错。
最好是通过画面渲染氛围突出人物关系,少用对白补充信息。
而张律的台词措辞肤浅又尴尬。
我看有人拿张律和洪尚秀比,我没看过张律的韩语电影,仅论《漫长的告白》还差太远,洪电影的“废话”能在一个镜头之内推动人物关系转变,且他的作者性极强。
再者,也没法拿倪妮跟洪尚秀镜头下的敏姐相比较。
退一万步,假设今天就是要拍一个给男人意淫的春梦,本片的人物塑造也不过关。
这口锅导演和主演谁都逃不掉。
倪妮并不“贴脸”柳川,她够文艺够美,但还是有点清高的包袱,她和立春打情骂俏非常出戏,演不出台词所讲的那种“随便的”女孩,应该找一个类似《燃烧》女主并再成熟点的姑娘来演(内娱确实难找演好柳川的人)。
再者,张鲁一跟倪妮毫无化学反应,这要观众如何相信故事相信人物呢?
本来剧本中就没有能建制爱情的情节,男女主演最起码该演出点神交吧?
即使说爱情不是本片的终极主题,那它最起码是主线啊。
倪妮和张鲁一完全是自己演自己的,他们演的好用力,我却感受不到情感的流动。
尤其是张鲁一演的立冬,浑身只有自怨自怜的酸味儿,不见暗恋的绻绻情意,更不见临终告别的珍重遗憾。
我说一句池松壮亮演的最好没人反对吧?
一抬眼就有戏,和倪妮拥抱也比张鲁一有cp感,甚至如果主角是池松壮亮,倪妮或许能发挥的更好。
辛柏青就不评价了,角色被导演写成这样,演不好不怪他hhh。
片尾柳川唱“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何其苍白。
影片既没有感情也没有剧情,我都不知道柳川回首思量起这两个男的能想起什么?
立冬到底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我努力地替柳川和张律想了想,找到三个点:故意为她改变的口音、陪她度过被甩的夜晚、日本笑话。
没了。
但是这点事不足以撑起“回首不胜悲”这顶帽子!
还是那句话:人物缺少一个真正的情感根基连接彼此——它可以是蓬勃的肉欲,它也可以与男女之情无关,但必须要有!
电影名叫《漫长的告白》,我看是张鲁一和辛柏青负责“漫长”,池松壮亮负责“告白”,倪妮是一个被观赏的道具。
————————补充:说到“记忆错位”,我并不觉得电影有很好地运用这一点。
因为本片在立冬死前并没有发生视点转换,一直都是立冬的视点。
柳川想起什么、忘记什么、对人什么态度,都是在与他人对话中展现的。
观众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窥视这个神秘的女人。
她的内心世界从没有被展示过,直到立冬去世时。
这也让整部电影所呈现的精神世界仅止于立冬的“自我感动”。
因此立冬去世后,柳川怀念他的动作,是找不到动机的。
我觉得不如删掉十年后以柳川为中心的结尾,或者,干脆最后再多加一个反转:立冬从异乡的客栈里醒来,他没死,只是做了一场梦。
立春没走,中村大树的女儿没丢,唯独不见柳川。
梦和现实混杂,立冬已然分不清楚真实与虚幻。
总之,彻底让柳川变成一个被窥视被意淫的神秘符号,观感都会比现在舒适。
电影名字从《柳川》改成了《漫长的告白》也没能让一部文艺片侥幸成功杀入大众市场,因为影院总共一天只排了一部片,而且只有我一个观众。
纵使如此,我忒么庆幸在看了几部烂片后终于等到了一部非常另人舒服的片子,听说张律导演是一个拍空间感的导演,擅长于在时间空间的变幻当中浮现人在环境下情感流动的底色。
本片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怎么样把一个四角恋爱拍得不狗血那就来看这部电影吧。
从一个三十岁左右漂泊异乡、感情没有归宿的美丽女人视角来说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心境。
两个男人分别代表过去的遗憾与青春,一个男人代表现在的遗憾又一次轮回。
有的人是注定要在漫长的等待中无言落幕的,这告白的话语被风被树叶被云都可以遮挡的无力启齿。
本来是一个忧伤的故事,但是被导演这样拍出来,为什么莫名的觉得好看呢?
可能导演是在拍一种心境的情绪吧,当莫名被带入这种心绪后就会感觉一切都是浪漫的,人生就是苦涩的唯美。
从而非常舒服的接纳并爱上了这部片子的基调与韵味,真好!
四个主要演员包括日本老奶奶都演得非常到位,倪妮的歌也好听和应景。
我特别喜欢影片当中有几个特定的镜头,我想这些镜头应该是导演在灯下写本时脑袋里面就一遍一遍过了千万遍的吧,人物、语言环境营造得真美呀!
日本久违了,太喜欢日本的居住氛围感了,清淡,悠闲,从容,柳川这个地方非常想去,感谢导演的旅游目的地推荐😂👏🏻。
我能get到这个片子的点,非常打动我,四星强力推荐。
虽然哥哥和弟弟都在说中文,但两人背后自有两套不同话语体系。
哥哥作为北京话代表,而弟弟借助口音的转变,逃离了语言的控制,交流得以在弟弟那变得深刻。
一个例子:哥哥:你看川儿越来越性感了……(指女主柳川)弟弟:阿川,你幸福吗?
哥哥:我去,太老套了,都起鸡皮疙瘩了哥哥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没有语言的自觉性,只是北京话的傀儡。
所有不合乎北京话规矩的,都被他嗤之以鼻。
正如片尾柳川回忆“当时邻居的小朋友都笑话我有口音,你也一样”,哥哥来了一句“我不会吧”,但表情似乎在表达着“对不起,我是这样做过,你不要介意”的歉意。
这也发生在他对日本“方向盘在右,靠左边跑”的抱怨,并总结:日本英国可以,但你要在北京开就别扭了。
在弟弟的普通话下,北京话变得肤浅,表面,僵硬,蛮不讲道理,像小孩子耍脾气。
柳川深谙北京话其中的神秘成分,当哥哥这样的男人刚见面的时候,她先是直截了当:“带我去吃饭”,暗中承认了对方的强势地位,又奉承到,“ 你在哪,北京城就在哪”。
注意这里不是“你在哪,中国/家就在哪”。
哥哥听了自然开心,他是自诩为北京代表的,不仅对“左侧通行”评头论足,还觉得白天有休息的客人不正常,所以在旅社要大声唱歌。
这种集体主义(所有人同一个标准)落下的后遗症,在观众看来多少有点滑稽。
柳川的精,还体现在当弟弟问她幸不幸福时候,她要回问,你呢,你再问我一遍,我告诉你那时候怎么说的。
她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她要来一个转折。
不能直接回答。
要能避开哥哥“像子弹一样的北京话”的锋芒,又能绕开跟哥哥的往事,传达给弟弟她的想法。
弟弟立刻:阿川你幸福吗?
哥哥在旁边:真特么搞笑,演戏呢?
多少有点坐不住了。
因为这种对话让哥哥不知所措。
同样刺耳的北京话还出现在开头一幕,弟弟走出北大附院,要一只烟抽,女人递来火和烟,但只有烟被抽走了。
女人瞬间来了火,呵斥他带烟不带火。
这里我们能轻易地看出,女人指责的是弟弟的动作,不规矩也不客气。
弟弟沉默了一下说,癌症确诊了,晚期。
女人来了劲儿,问道,跟我说的吗。
受气似的起身离开了。
张律电影还有两个引人注意的特点,首先是倪妮和日本女老板娘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两人有说有笑,老板日语,倪妮中文,但相谈甚欢。
张律说自己从小不爱说话,所以希望人们可以不用讲话就可以交流,这样也不需要什么语言。
其次是流行文化符号的添加,石黑一雄和小野洋子(《福冈》是《刺杀骑士团长》),也在张律的电影里出现。
其实石黑一雄接受的是英国的教育,也没来过几次日本,说《远山淡影》是按照想象写的。
这里没看出跟电影本身那么强的互文(导演采访时候在强调“故乡”)。
但翻唱列侬写给小野洋子的Oh yoko: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my eyes r wide open贴切地形容了潜伏在语言下面,一种近乎靡靡的,沉醉的爱意。
柳川在下午的ktv房间里唱南屏晚钟,角落的弟弟睡着了,屋子里能看到他身上有下午的阳光。
房间昏暗,电子屏亮着,却有一种奇妙的柔和。
这时柳川问他,你想让我做你的新娘还是伴娘?
作为长期旅居韩国拍片的朝鲜族导演,张律创作了不少深受艺术片影迷喜爱的佳作,如《咏鹅》《庆州》等。
相隔10多年后,他终于回归国内拍摄新作,自然备受期待。
这部新片《漫长的告白》选用了三位实力派演员来讲述一个梦幻的爱情故事,讲述两兄弟立冬(张鲁一饰)和立春(辛柏青饰)到日本寻找十多年前共同爱过、不辞而别的女子柳川(倪妮饰),在这趟旅程中,很多隐藏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看过张律上一部作品《福冈》的影迷或许会对这部新片的情节感到似曾相识:同样是两男一女、发生在异国的故事(恰好也是日本),同样以高密度的对话场景构成叙事,同样是一场梦幻飘逸的城市漫游。
上次漫游的福冈是距离韩国最近的日本城市,而这次的地名则是女主角的名字:柳川,这也是影片原本的片名。
这种语言的小把戏在片中时有出现,例如同样写法的日语单词对应着不同含义的中英文。
汉语、日语和英语的对白在不同角色的交流情景里轮番出现,而各人的语言偏好恰好暗示着他/她的背景经历,以及指向了语言背后隐藏的人物情绪。
由此可见,三角恋的故事只是一个引子,其落脚点是张律作品中常见的身份探讨。
在影片中,两兄弟都是北京人,哥哥立春一口京腔,给人咄咄逼人的刚直气息,弟弟立冬却刻意说着南方口音,为的是与女主角保持亲密度,因为当年女主角在北京念书时因南方口音被同学歧视。
由此,南北口音不仅指向了不同的身份特征,同时隐含着强烈的排他性。
后来,女主角前往英国生活,改变母语习惯以适应异国生存,却又不时模仿国内新闻广播员的口音疗愈乡愁,漂泊在异国的人唯有依靠语言/口音才能找回归属感,这也许是导演张律常年在国外生活的亲身体验,也是影片最值得思考之处。
不过,相比起缥缈轻盈的《福冈》,这部新片的叙事过于纠结,偏要在一个异国偶遇的背景里纠缠于男女的过往情史与现时的迷茫感,越看越像是为了吸引广泛观众而编出来的感情线。
其中还加入一位日本人和他私生女儿的故事,这段突兀情节的存在性值得商榷。
当两男一女的混乱情史成为剧本的重头戏时,以往张律作品中种种诗意的细节便显得琐碎不堪,难以给这个异国重遇的三角恋故事提升起空灵的氛围,只能沦为点缀的边角料而格格不入。
那些前后重复出现的舞蹈场景、男主角口中的神秘隧道,以及街头扮演小野洋子唱歌的角色,均显得无比尴尬。
柳川对立冬说,难怪你哥说你是我的代言人。
但谁都不是谁的代言人,即便我能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但只要身处两个躯体,就不会拥有一颗心。
立冬离开日本的前一天晚上,妄想用探戈的舞步让自己能和柳川达到一刻的同频——哪怕是自欺欺人的——但这也只够他走到柳川的门口,举起的手终究没有落下。
因为他害怕,柳川在他心中的形象早已经幻化成为了某种图腾,他对于这图腾破碎的恐惧和埋在心中如岩浆般涌动的欲望,彼此拉扯互相裹挟,谁都无法获胜又谁都不甘失败。
他羡慕立春,因为他能轻易表露欲望。
所以他要立春和他一起来日本找柳川,因为只有他自己或许连酒吧的大门都不能轻易走进吧。
妻子在刚刚过世的弟弟房子里盘算着装修,立春也只能以沉默来表达些许的不满。
所有在生理上的去势,往往都伴随着心理上的去势。
人生常常落棋无悔,不是因为你不想,而是因为无法承担。
立春在弟弟面前表现出来的风范,在妻子面前荡然无存。
这是一件极其脆弱的玻璃制品,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似乎此生的任务就是千万不能让它破碎。
兄弟俩的关系极其微妙,弟弟活在哥哥的阴影里,连爱情都是,甚至他的爱究竟是因为柳川其人还是因为她是哥哥的女友,都未可知,他的古怪是对自卑的伪装;而哥哥只有在弟弟面前才是优越的,所以即便无能为力,他也宁可敲开柳川房门后睡在地上,天亮再回去,并央求柳川不要告诉弟弟。
他们无疑是爱对方的,但却依然杂糅着嫉妒和凌驾。
而柳川呢,为什么来柳川,是因为和我的名字一样,如果这能成为理由,那只能说明你的生活本身对你而言毫无意义。
这里没有你在意的人,没有你想做的事,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你只身前来,究竟是想要追寻什么?
还是其实你只是想抛开什么。
这部电影相当的虚无,因为当三个人出现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他们拥有任何东西,当然立春拥有,拥有很多他厌弃的东西。
而在结束的时候,他们依然不拥有任何东西。
然后他们在痛苦着,为了失去了他们不曾拥有的东西。
去年八月在上海看了小河的寻谣计划演出,唱到了片中出现多次的《秋柳》。
当时第一次听,很惊讶,这哪里是童谣?
《秋柳》寻谣计划·杭州站 live版 - 小河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163.com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茵茵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当年竟教小孩这样悲壮的歌。
记得小河说采集到这首童谣时很惊喜,美国民歌的旋律如何在近一百年前来到中国,又是什么机缘让弘一法师填了词,其中的细节我们无从得知。
《秋柳》放在这部电影里,自然契合。
眼前景,已全非,立春也好,立冬也好,阿川也好,都是活在过去的人,九斤老太似地老把二十年前和人心不古挂在嘴上,听着像调侃,心里也认真。
所以在二十年后重遇时竟像隔了二十分钟再见那么自然,所以在街头起舞也得那么恣意而郑重。
片中的柳川简直不像真实存在的,更像一个真空地带,想回到过去和活在过去的人在这里聚集,相遇,那些房间陈设不变的人,说话方式也不变的人。
哪怕口音变了,声音也没变。
他们幻梦般地度过这段其实并不漫长的时光。
阿川在石窟酒吧里两次唱起《秋柳》,截然不同的情绪和呈现。
和经营酒馆的老太太聊天之后,她好像放下了曾经对那只受伤乌鸦的视而不见,即使她们语言不通,情感传达却毫无阻碍。
和四人先前对话的强力介入和语言障碍的中止截然不同。
但回到北京,她推开门,看到立冬的房间空空荡荡,床那么小,想到他蜷着的模样,又是不胜悲。
立冬总是一个人,就算和哥哥在一起聊天也是一个人,三个人时也还是来来回回蹬着自行车的一个人。
只有在柳川和阿川泛舟时的短暂笑谈是有来有往的二人状态。
如果说立春和阿川总是不禁回到过去的习惯里,立冬则从来就没走出来过。
去到柳川,兄弟二人加上阿川变成三人行,再加上民宿主人,发展成四角关系,却一点不热闹,清冷得很,还都是一个一个的人。
不禁感慨这部开幕片多么适合平遥以及平遥电影展。
昨天和观影的小伙伴在平遥街头闲逛,惊讶于空落落的商铺和街道,以及到处贴着的招租二字。
而刚刚开幕的平遥电影节也和片中的柳川一样笼罩着乌托邦式的聚会气氛。
片中有一幕,立冬在柳川街头摆出随口胡说的模样:有些东西,来不及扔,就烧了。
其实哪止于东西而已呢?
片中人物的背景和足迹遍及中日韩英,背叛的父亲,出走投靠远亲的女儿,看着不相像的兄弟,她和他的故乡同名,隐藏着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图景和深处的历史线索隐隐地发着光。
这告别漫长吗?
也就两个小时。
片中的人们希望它是漫长的,既然前方无处可去(立冬)或者只能回去(立春)或者一无所知(阿川),除了告别,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要坐船,可以慢点,再慢点,可以在俯身穿过桥洞的一片漆黑里,唱一支短歌。
映后张律导演说自己十年没拍华语片,诚惶诚恐,拘谨小心地鞠躬感谢大家。
还说到电影不是全明白了再去拍,而是为了明白去拍的。
记得小河说过,《秋柳》也有欣的一面,无常也是一种好事。
弘一法师的绝笔,四个大字,悲欣交集。
欣在悲的后面。
立冬在酒馆说起那个冷到结冰的日本笑话时,素不相识的老大爷笑得前仰后合。
看完这部电影走出小城之春,怅恍中打开群消息,看到的是科长在开幕式领衔的大型蹦迪现场,不禁不合时宜地哈哈笑了几声。
对了,片中更常出现的约翰列侬的《Oh my love》,个人理解的最好的情歌,最好的情感。
它唱出了只如初见,正如安德烈·布勒东写的“我找到了,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也唱出了爱的广阔,不是狭窄的你和我,而是彼此的双眼和心灵可以触及的博大世界,那么清晰,那么富于创造性,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开启前所未有的感受。
https://music.163.com/song?id=1475050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My eyes are wide open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My eyes can seeI see the wind oh I see the trees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I see the clouds oh I see the sky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My mind is wide open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My mind can feelI feel the sorrow oh I feel the dreams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I feel life oh I feel love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那么美好的感情,只在阿川的歌声里,她可能也不太相信,所以总是低低浅浅地唱它。
在考试前六天,冒着要复习不完的危险,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才知道原片名是《柳川》,确实比《漫长的告白》要更有记忆点。全场也就10个人,邻座的一位姐姐还中途退了场,可能是因为节奏比较慢吧。虽然男性视角让人有些不适,但是三位主演的演技和倪妮的独特气质足够支撑我看完全片了。倪妮的清唱和探戈,好美,好爱🤤(立冬回房间的镜头里的一个黑影原来是把录音杆拍进去了吗,看了短评才意识到,观影的时候还疑惑了一下,以为是什么蜘蛛…这么看张律导演的片子确实有一些粗糙了就是说😂)
😭😭😭
从那个水底的摇曳镜头穿透张律的温柔,国别与语言差异没能阻碍交流,却在三个分离20年之久的旧人之间拉开沟壑;讲不出的话与唱得出的歌,回不去的过往与看得到头的未来,时态揉在清冷的日本小城,在深秋时节消亡于冬的无声。
看完头顶三个问号
真的,看电影的那两个小时,如坐针毡😢每句台词都在扎我的屁股,让我快点走
确实符合片名,漫长!的“告白”
如果不是为了张鲁一坚持不到一个小时。多一星也是给他好不容易拍部主角的电影啊。调调是很好的演员是很好的但是整个片子呈现就非常让人如坐针毡,枉费我开头觉得有点小津的感觉。(改名是为了上座率吧,其实原名柳川会没那么脱节
我心目中的假文艺就是这个样子。
对文本很失望,但更可怕的是“立冬的演技是那三个人里面最好的”这件事。张鲁一竟然演什么都像在演他自己。倪妮的角色太单薄了,只是一个符号,没有灵魂的空壳。
编剧眼里的文艺青年:说莫名其妙的话,随便和人睡觉,知道石黑一雄是诺奖得主
一个中年文艺男的猥琐意淫,用充满男性凝视的目光,讲着一个到片子播完都始终清晰不起来的女子形象,讲着两个装坦荡真性情的男人,一个假洒脱实际紧绷端着的女人,透着半死不活的气息,不像拍给活生生的人看的,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文艺片也不代表什么都是个性表达,好坏观众还是可以区分的。不过挺意外的,辛柏青即使演猥琐男也不觉得猥琐,不过倪妮的演技倒是一如既往地不入戏和做作。
摄影是美,那一段在水波荡漾倒影里骑车太美了。其他都是刻意的做作,而且女性角色过于符号化了。台词也做作,人物也做作,感情思路都做作
#5thPYIFF#张律导演时隔十年回归华语片首作,上来就打破了两字作品命名方式,而新名字上来就给这个故事套上了俗气的框架,虽然故事俗了点,但是绝佳的镜头语言加上细腻画面确实带来了流畅的观感。同时很容易被影片的氛围、配乐、倪妮的舞蹈和歌声以及最后的告白深深打动。我最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用横摇镜头串联起的一幅幅画框,画框里的人物对话、入画、出画,接着镜头给到一瞬画框空间的空镜停顿,再转入另一段人物关系,一气呵成,横摇镜头似乎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通道,给予人物关系以某种界限,言在画外也成为最打动人心的一刻。记不起的笑话是最好的笑话,沉默的告白是最深情的告白。
可以看出导演有创作好作品的能力,所以打分上我愿意严苛一点。放在两兄弟身上的桥段太长了,可以说前一个小时都是浪费的,越后越佳,特别是最后半小时,美到极致。立冬突然像立春,立春又茫茫间像立冬。他们都自以为爱柳川是吗,他们对柳川的认识,还不如一个语言都不通的老太太。如果能在柳川的个人情感上多放一点篇幅,我的意思是精简前面两兄弟一些没用的镜头,多注重柳川作为横亘在二者间的女性的心理,这个电影将会非常优秀。
8/10,是看一年国产院线片当中,少数的仅靠影像就能让人感觉舒服的那一类,即使不去解读,它也是美的。
失望 到底是张律变了还是我变了
张律好恶心啊,但我之前一度非常喜欢他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看片三十分钟我就想走了,可惜电影票也蛮贵的。脆弱又阳痿又猥琐的两中国男的,跑到日本对着二十年没见过的喜欢过的女的一通猥琐,看到日本男的抱了倪妮,那北京逼男的立马也跑到倪妮旁边“我也抱”,这样亲亲我我起来,我真的草了。包括叫日本居酒屋的老女人说台词,“中国男人都挺帅的”,还有倪妮对着日本男的说“你还是个孩子”,还有那北京逼男说“摸啊,别光动嘴皮子,川啊她挺随便的”,我看要不是披着个文艺片的皮,就快盖不住那个直男的熏臭味了。另外,我不理解好多情节,比如去摩托艇训练地,比如突然三人(两男一女)去泡温泉,比如突然让倪妮在晚上跳了一段舞,这气氛根本没烘托到这啊?全篇主角穿得都跟优衣库代言人一样,人物说话都快断气了,安妮宝贝应该挺喜欢的。
#资料馆# 2.5 和这部一比,《福冈》显得过于轻盈了。看得非常不适,好典的重国男人:不行也要装的很行,同时物化/议论自由的女性。怎么张律回归本土就拍了个这样的故事,或者应该说精准把握我郭男的的精髓?
仍然觉得倪妮缺少电影魅力
看完第一反应问旁边人,张律导演母语是中文吗。中文台词写的太尴尬了,导致对这对主角印象很差:20年不见的俩男的突然跑过来问你幸不幸福、婚恋状况、跟谁做/爱,真亏女主能忍受俩男的无止境的猥琐骚扰。一个哥经典京味大男子主义,另一个弟闷骚猥琐,全片直男视角令人不适,果然是直男导演能拍出来的男凝片,女主成为一个和地名同名的符号式存在,满足戏里戏外男人们的意淫。